文化强国征文怎么写呢?小伙伴是否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文化强国征文大全,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党的xx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习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新一代的领导核心,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全面、深刻,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讲话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结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和奚洁人教授讲授“谋大事 讲战略 重运筹”的内容,联系工作实际,就习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论述谈一点学习体会。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一员,要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指示,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出版观,在日常的出版工作中,时刻不忘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自己编辑、审读的书稿中,努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凝聚了党和人民的共同理念,蕴含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作为一个出版人,要在日常的出版工作中,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出版机构的政治优势、内容优势、品牌优势,有所担当,注重相关选题的开发,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深入探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书籍的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诚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需要人们来解释,来提升,概念化和理论化,从而创建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体系。很显然,这是中国知识界的责任。”同时,自己在工作中还要注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人所在的出版社历年来出版了《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等一大批介绍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出版物,深受读者欢迎,历年畅销不衰,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读者精神需求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在研究、阐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契合性方面,出版的书籍尚不算多,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学习,坚持创新,努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
在2012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习总书记还告诫我们说:“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习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洞察到解决“本领恐慌”是全党面临的重要课题,指出加强学习是解决“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
当前,出版行业面临着互联网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辞书的出版,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明显。辞书出版,如何从互联网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需要我们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指示,不仅要有能力产生想法,更要有能力拿出办法。我们必须通过认真而持续不断的学习,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传统的工作手段,克服本领恐慌,才能形成创新突破能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例如,我们上海辞书出版社目前正处于《辞海》(2019版)的编辑加工阶段,2019年在出版《辞海》纸质版的同时,还要出版《辞海》的数字版,在互联网上各种免费工具书泛滥的情况下,如何扩大《辞海》数字版的影响,传播主流的声音、权威的声音,高效地为读者提供正确的、准确的知识,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学习、积极思索来拿出可行的办法。如,在内容上,除了要保留《辞海》纸质版的全部内容和运用数字版的常规手段(如增加多媒体内容,引入一部分专科辞典的内容,开发基于不同平台的版本)外,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积极拓展,提升《辞海》的传播力;又如,在收词上,需要实现基于语料库统计的收词方式,对常用词、热词等高频词,应有自动收入的机制;在内容编纂方面,一方面要充分使用《辞海》编纂平台,以提高编纂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考虑使用基于“撰稿机器人”的条目编纂方式,以加快条目成型、上传的速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除了常规的呈现方式外,还要加入“知识图谱”的功能,把《辞海》中相关的知识点重新联接起来,满足知识服务时代读者新的需求;在传播途径上,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数字内容发布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如“中国知网”“中华经典古籍数据库”),以扩大《辞海》数字版的影响。
2016年12月29日,习总书记在致《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是习总书记对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高屋建瓴而又具体的指示,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扎实践行,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篇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篇三】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二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篇四】
习近平同志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始终遵循的方向与原则,深刻回答了文化发展中“一与多”“古与今”“中与外”“常与变”“人与文”等基本关系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明确重申与反复强调,深刻回答了我们所要发展繁荣的文化的根本性质、主体内容,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xx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各项要求之中,反复出现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论述中。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文化服务人民、文化讴歌人民、文化扎根人民、文化依靠人民。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坚持和强调,深刻回答了我们的文化为谁兴盛、何以兴盛这一根本问题。
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其现代价值,强调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多一分尊重、多一分思考,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复强调,再次申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对待文化领域的古今关系应持的科学方法论。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同志还反复论及文化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回答时代新课题、回应发展新需求的过程中创新的问题。对创新的高度关注与着力倡导,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层动力问题。
坚持以开放为取向。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开放,既体现在积极吸纳外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体现在积极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又特别关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对文化开放问题的精辟论述及对文化走出去的积极推动,确立了当今时代条件下我们在文化发展中对待中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以人才为根本。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强国一定有灿若群星的文化人才作代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创新创造,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人才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同时,习近平同志也提出了文化人才成长应有的理想与目标、人才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修养与锤炼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才为本,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涵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深刻认识。
【篇五】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对国际议程的设置能力、对国际政治的操作能力、对国际舆论的 控制能力以及对世界理念的贡献能力等,它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权利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之间存在着深切联系。国际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构 成要素和重要表征,国家软实力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发展资源,国家软实力的壮大有赖于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作为依托支撑。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亲和力,进一步强化中国话语的辐射力、创 造力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 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
媒体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 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要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 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覆盖。要积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做好国际传播的大格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导它们把企业经营 活动与展示国家形象结合起来。要扶持一批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政府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更多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把握规律、讲究艺术,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 他们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传播简单对外转化。
一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以中国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在对外 传播中充分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实际情况和立场主张;
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姿态,积极反映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和担当,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 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对外传播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深入研究 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争取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在更广泛领域构建起既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又能与国际社会开展有效对话的话语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需要掌握新闻议题设置主动权。增强议题意识,提高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把我们想说的与国际社会关注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立场主张吸引国际舆论关注、 影响国际舆论走向。
做好党和政府重要方针政策、重大理论观点出台时的议题策划,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放大正面舆论效果。善于把西方设置的议题拿来为我所用,引导国际 社会理性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突发敏感事件舆论应对,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境外舆情研判,做好舆论引导预案,增强工作前瞻性。健全突发敏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及时组织重大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深度解读,把握好时、度、效,掌握好主动权。对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开放的姿态为记者提供服务,依 法依规加强对记者的管理。 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定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切实担负起相关工作的重要职责,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六】
通过学习xx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 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
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胡总书记在xx大 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
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 通过校园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 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
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 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 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 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
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 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篇七】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特别是他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阐述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我们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实现中国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重温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强调: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锐意进取。凝聚中国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坚强思想引领、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原动力。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包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应有的内涵与目标追求,因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做到“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当今,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会很大、很严峻,要实现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
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xx大以来,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面对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面对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考验,进一步凸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否做好这项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他又根据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国梦,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
的工作导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实现党的xx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要发挥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还根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强调要实现“两个结合”:“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服务与满足,而是要在服务与满足的过程中,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当下,特别要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理念创新、手段创新、
基层工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创新首先是继承。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今,世情、国情、党情都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日益多元多变,传播手段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要做好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创新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创新要重点抓好手段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创新要重点抓好基层工作创新,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因此,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实队伍,改善条件,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创新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就要加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报道。而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就必须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我们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生产也具有了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早在199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所具有的共性,更要看到精神生产作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性;既要看到市场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中的共性作用,更要看到在物质生产上,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精神生产上,我们强调“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和生产流通也会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也有一个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但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同,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殊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增强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在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篇八】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 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 个民族要实现复兴, 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 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 确立了 “两 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30多年来,我国亿万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 界奇迹, 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 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
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 决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文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要深 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既要有硬 实力, 也要有软实力,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 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为全国各 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 想信念作支撑。 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 国家才有力量。 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高扬主旋律, 唱响正气歌, 不断增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要坚持重在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 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 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 厚氛围 ;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 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领导干部、 公众人物、 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 起好示范作用, 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 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要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 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
异,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 生机活力。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篇九】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文化自信之光烛照文化强国之路,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不忘本来,在传承弘扬中夯实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和灵魂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坚决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终结”等错误论调,针对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学说,加大辨析和驳斥的力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主导和文化多元发展的统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好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创造创新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得以发扬光大。
吸收外来,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影响力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诉求。党的xx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客观地认识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辩证取舍,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同时,面对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文化手段来达成政治目的,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来塑造和主导世界秩序,对我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些论述,充溢着坚守自身文化的底气,并将开放与包容贯穿其中,彰显了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我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势在必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精选优化传播内容,提升国际交流水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伟大旗帜。我们要分析和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所以成功的深层底蕴,提炼和阐释其之所以成功的文化新质,把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传播出去。要重点塑造和展示我国文明、开放、和谐、包容的形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面向未来,在固本开新中不断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深切呼唤,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挑战和考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宣传教育、实践锤炼、体制构建等手段,进一步将其落细、落小、落实。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代中国人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这一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来自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来自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面向未来,我们要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大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大胆探索,提出新思想、构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要着眼未来,固本开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里的自信,就包含了文化自信。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涵盖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虽然中华文化是人创造的,但中华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优秀的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更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人类社会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跃进,我们的人类文明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而每一次跃进和升华又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伟大的精神,而文化必然是那最伟大的时代精神所在。文化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推动,而文化的力量则永远都是最持久最深沉的中流砥柱。
因此,我们要一起努力,坚持朝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不仅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加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而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成为强国的傀儡。因此,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它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可以说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
毋庸讳言,作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民族文化充分自信。我们不仅要自觉的去学习和研究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还要清醒地把握历史走向,不断地更新思维方式,不断地更进学习方式,竭尽所能的为中国文化强国的梦想贡献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