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精选

2018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02:49 | 移动端:2018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精选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精选,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魏勇老师所提到的: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识渊博;生动形象;思维缜密;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回想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老师,似乎都有这样的影子,联系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似乎也都与这些词语相关。而这些词语中,有属于个性特点的,有可以后天改进的,当然,这都得本身有了相当的积累后。看来,教师希望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成为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后天的自我成长很重要。

魏勇老师还提到,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我们老师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座桥梁。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在旅游和探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识的,都是没有超出他的想象力范围和理解力范畴的东西,那么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旅游和探险,他会在课堂上感觉乏味,他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险了,俗话叫“走神”。所以力争带给孩子惊喜,这很重要关于这一点,魏勇老师提到:好的问题在课堂中尤为重要。好的问题具有三个特性:挑战性、包含基础知识、延续性。好的问题是有冲突的,让他感觉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边的有道理,貌似右边也有道理。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兴趣来关注和思考,面对老师给他布置的任务,也容易高质量地完成。我们在课堂中常常为了复习基础知识而提问,这种问题太多了,比如: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课本上列举了好几个点,老师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就会把几个点记下来,考试的时候把他们答上去。就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学生真的没有动力来回答这些问题。只有那些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会照顾老师的情绪,会服从老师的要求。于是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有些学生就是好,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些学生就是懒,不愿思考老师的问题。这样把责任推卸给学生,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学生有学生的责任,但是有一部分的责任是我们老师的。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没有能够调动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如何改变问问题的方法,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基础知识,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真正地落实,印象会深刻。所以好的问题应该避免直接的提问,尽可能地用任务、活动或者冲突的情境和话题来激发学生去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好的问题,应该是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设想出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对不同的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够直线地深入。

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圈外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以外的书。一个痛苦而基本的事实是,教育是一个封闭、狭隘的圈子,明白人大多不在教育圈,要听到明白人讲明白话,我们需要经常把耳朵竖起来放到教育圈外。尤其,只有站在教育圈外时,我们才能看清未来社会的走向,才能理解作为教师的使命是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篇二】

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学识渊博,学生喜欢;生动形象,学生喜欢;思维缜密,学生喜欢;亲切自然,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学生喜欢;宽容尊重,学生喜欢。

北京十一学校的魏老师认为,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惊喜。这个“惊喜”,魏老师解释为,课堂上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一个他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魏老师总结为,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旅游或精神探险。

给学生惊喜的课有啥特点呢?魏老师归纳有三点:课程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即让学生感到震撼;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即用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历史内容的甄别;课堂对话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学生对话,不断地让问题深入,一直到无路可逃。

要想上出学生喜欢的课,老师先要成为好老师。尽管好老师的标准难有统一的标准,但总会有一个共性。即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魏老师说,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当学生时不喜欢老师满堂灌,你现在就不要这样做;当学生时喜欢辩论,你现在就这样做。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魏老师逐渐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在教一些文章时,就采用类似的方法。如何让孩子对文章“有动于衷”,我采用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寻找他们的生活与文章的结合点,用这个结合点把孩子引进文章之中。因为文学都是人学,人性是相通的,真善美是永恒的,尽管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性不会随历史的进程变化太大。

尤其是一些名著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里面都有生活的本质,而且是永恒的,例如“爱”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活的真谛。

例如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怎么办?我抛出与文章相关的几个问题,问题抛出后,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其实,寻找结合点就是要通过这个结合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类似的感受会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够找到自己阅读文章的切入点,在老师的引领下,渐渐靠近文本,最终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当然学生毕竟没有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广、感受深,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因而非常必要。

无论是哪个学科,如果借助“桥梁”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那么,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成为好老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打破在学生面前“完美无缺”的角色,用真实的心灵,用真实的面目和学生相处。

成为好老师,还要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信息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策划学习的主持人。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独霸知识”“独霸课堂”扮演领航员及舵手的角色,更大程度地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去策划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如网路资源、图书资源、学生自己的资源等,整合在一块儿,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地来学习。

【篇四】

近来读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感触颇深。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例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与相处;教师要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发现的工程,也就是魏勇老师说的“拆围墙,开窗户”。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新手老师来说,读这本书的最大指导意义不在于怎么教你上课,不在于掌握教学的技术,而是教你怎样思考教学,在于思考教学的意义,使新老师确定教育的思想高度,即便现在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也要使自己在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比如作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新人,以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从追求考试成绩的困苦中解放出来。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

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魏老师的书给人以启迪,也对我平时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得遇魏勇老师,能够品读他的教育心得,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

【篇五】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让我受益颇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他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有“侵略性”,内容要有“颠覆性”,同时课堂对话也要有一定的“侵略性”。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三、好老师要擅于提出好问题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

【篇六】

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很幸运看到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我指明了方向。

著者魏勇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阅读这本书,能看到许多历史学科资料和大家身影,钱穆、茅海建、黄仁宇、哈耶克、托克维尔,但竟然也活跃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子,如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司汤达,孔子和《论语》,甚至是词人谢榛,诗人海子,对《南方周末》的评价,以及康德、波普尔等人浓厚的哲学思辨,

著者汲取丰富的学科养料,有着广博的视野,植入自身思考,传递出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做法,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这不仅是指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关键的是,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上课要给学生惊喜”这一崭新的教学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课程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或者是思考角度、思维方式,颠覆了他之前的某种认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得进去,教学也才会有效果,而不是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把重点、难点,按部就班地交代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过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篇七】

上课是教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学生才能够喜欢呢?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找到了答案。

一、以生为本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

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文化、道德层满的成长,它的意义在于这主要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含义,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其实,学生很多时候是不喜欢老师唱独角戏,他们更喜欢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老师在这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喜欢好课,好课需要好老师。这就需要老师的思考和探索,做个有个性的老师。魏勇老师认为,总有想与众不同的冲动,这就是教师的个性。去学习老教师的优点,结合自身创造个性。

二、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学会用英语交流,所以英语课堂就必须让学生敢于开口,常开口,乐于开口。而在 传统的英语课堂上,却是以教师的讲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很难锻炼学生的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你所任教的这个课堂,必须是开放型的课堂,是学生能够 自主发挥的课堂,而不是老师一手包办的课堂,更不是一个鸦雀无声的课堂。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不如我们给个他们一个指引,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可以独立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小 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满足感, 所以老师做引路人,而不是带头人,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他们总能有惊喜带给我们。

通过小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我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小型 的比赛或竞赛,而且他们不仅仅是竞赛的参与者,还可以当裁判员,主持人等,每到这时候, 孩子们都高兴极了,老师就成了一个旁观者, 孩子们乐在其中,他们很享受组织的乐趣。通过这些比赛,学生既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个人的组织能力。

【篇八】

有人说: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 这话一点不假。读了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受益匪浅。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怎样上好一节课?

读了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使我进一步明确,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具备以下5种能力。

1、课堂驾御能力

在一堂好课中,教师应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课堂驾御能力不仅仅是管好学生的课堂纪律。而是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课堂节奏的调节,抑扬顿挫的声调等手段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学科学习的氛围中去。

2、组织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可贯穿于一堂课始末,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适当改换教学方式刺激学生,使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和新鲜感,以便生动活泼地进行有效教学。

3、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精练、简明、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

4、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技术支持。教师不仅要学会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要善于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以便充实课堂的信息量。在一堂好课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是必须运用上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

5、板书和多媒体同样重要。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很少。授教主要依靠板书和语言来表达,语言有时比较快,学生一听就过去了,而板书却可以以停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为了上好一堂课,坚持做到:

1、坚持听评课,让自己快速成长。

听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关注教师的教。教师不同于学生,听课的目的是回去教学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导教师怎样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⑴课的结构。⑵重点与难点的突破。⑶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运用。⑷课堂气氛。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疑问学生活动(或练习)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学习方法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听课时,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以下两种角色:

⑴审美者。教师在听课时的最佳角色应该是审美者而不是批评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与闪光点,为我所用。

⑵参与者。教师在听课时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好基础。

2、重视学校每周的集体备课的学习。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合作备课,集体备课确实有许多好处,比如它可以分享智慧,可以增进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利用好集体备课优化自己的课堂尤为必要。大家集思广益,研讨教材、教法,补充鲜活的事例,会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与大家一块讨论重点难点疑点,某些知识点的处理方法,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3、多闻多问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学无止境,虽已成为教师,但在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中,不能忘记自己仍需要学习充电。“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要求早已经跟不上教育的发展了,教师应有源源不断的溪水。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需要问的问题特别多,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成为学生的崇拜者,做个学生问不“倒”的教师。

另外,我们要讲好课,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只是工具,只有当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时,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广泛涉猎知识,可以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期刊、杂志等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形成教案,再讲授给孩子们听。一桶水如果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时刻不忘学习,不忘读书,以广博的知识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以执着的信念引导人,同时在完成教育教学使命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最近,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他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有“侵略性”,内容要有“颠覆性”,同时课堂对话也要有一定的“侵略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篇十】

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三、好老师要擅于提出好问题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我要时时思考,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课,让学生喜欢。

【十一】

打开发放的教育书籍《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作者魏勇先生仿佛在我面前聊着他的教育故事和思考,我找到了久违的老师。

书中,魏老师提出,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上好课是最主要的工作。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按惯性在上课,在工作。时间长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忘了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需要上学?”

这个问题如釜底抽薪,引人深思。不同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会有不同的答案“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长见识、拓展未来等等。”

魏老师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多次痛苦的经历后,通过教育把道理传授给了后代,还把使用工具的技能传给了后代。教育是人类狡黠之处,凭借教育,人类才能战胜其它物种而成为世界的主宰。人类世世代代累积的智慧通过教育让后代得以分享,这是人类越来越强大的根本原因。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人类的“大杀器”,它比锋利的爪牙和坚韧的皮肤更管用。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我们要生存、发展,就一定离不开教育。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分享前人的生存智慧,我们可以把前人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教训,通过一定的计划,有组织的把它传递给我们的后人,这就成了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本质。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教育先是要把孩子教聪明,而不是教傻。

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让孩子变得更有智慧,更聪明,我们的教育至少是一个正数,是“正能量”,而不是负数,负能量。

怎样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呢?怎么才能够让他们分享生存的智慧呢?这个时代,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也不再是只是的控制者。教师应该有一个新的定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的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除了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发现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力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反观课堂上“走神、没兴趣……”的孩子就得检讨自己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老师要通过教育老构建的系统之间是有隔阂的,学生不能在两者之间任意穿行,从而使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聪明劲使不上,不能用于理解我们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没有在这两者之间搭建桥梁,而是高高在上地,就书本、知识、就理论来谈书本、谈知识、谈理论,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书中魏老师富有批判性而深刻的见解还很多,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带着这样的思考更好的投入学习和工作。

【十二】

这学期我读了魏勇老师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也让我陷入思考,这也应该是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是学识渊博的?是生动形象的?还是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或者是宽容尊重……

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呢?魏勇老师在这本书里也提出,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还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是的,就如魏勇老师自己所说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学生时,也应该希望有一个理解、尊重你想法的老师吧?希望给你留有一丝自由的空间,让你自由的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自由的翱翔吧!所以,就像魏勇老师说的: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这样上课,我想学生是会喜欢的。

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呢?是的,想要学生喜欢课堂,我们怎样怎样去做呢?我们上课时,经常会抱怨,现在你们不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做什么?其实,这不也是说明教学是与实际经验紧密联系的吗?所以,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讲课时的内容应该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而老师呢?犹如魏勇老师说的,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如果每节课上课前学生都已经猜到你的套路,还有什么兴趣呢?老师要力争在每节课中都给学生惊喜,就像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礼物一样。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有一些出乎学生预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吧!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改变固有的习惯,打破常规!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十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假期中,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千万别忘记自己也曾是学生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他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时刻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有“侵略性”,内容要有“颠覆性”,同时课堂对话也要有一定的“侵略性”。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新时期的教育更要求教师要学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过于霸道和专制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有各项规定需要遵守,但不代表我们没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我们要像魏勇老师说的那样,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用良性的变革去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这节好课的重点。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边界,对于那些远离事实及逻辑的言论,我们要坚决抵制,不能让其进入课堂,扰乱学生,要给学生们构建一节美好的课堂。

【十四】

近期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之一振,被自己忽略了的知识,信息,都补回来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魏勇老师所提到的: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识渊博;生动形象;思维缜密;亲切自然;幽默风趣……回想我脑海中印象深刻的老师,似乎都有这样的影子,联系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似乎也都与这些词语相关。而这些词语中,有属于个性特点的,有可以后天改进的,当然,这都得本身有了相当的积累后。看来,教师希望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成为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后天的自我成长很重要。

魏勇老师还提到,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你必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我们老师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座桥梁。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勇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出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有时候是精神上的探险。在旅游和探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意外,所有学生看到的景观都是事先知识的,都是没有超出他的想象力范围和理解力范畴的东西,那么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旅游和探险,他会在课堂上感觉乏味,他可能就自己去旅游和探险了,俗话叫“走神”。所以力争带给孩子惊喜,这很重要关于这一点,魏勇老师提到:好的问题在课堂中尤为重要。好的问题具有三个特性:挑战性、包含基础知识、延续性。好的问题是有冲突的,让他感觉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边的有道理,貌似右边也有道理。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兴趣来关注和思考,面对老师给他布置的任务,也容易高质量地完成。

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圈外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以外的书。一个痛苦而基本的事实是,教育是一个封闭、狭隘的圈子,明白人大多不在教育圈,要听到明白人讲明白话,我们需要经常把耳朵竖起来放到教育圈外。尤其,只有站在教育圈外时,我们才能看清未来社会的走向,才能理解作为教师的使命是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十五】

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单看书名,似乎是课堂教学技巧的汇集,有点浅薄了。不过开卷以来,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看完突然觉得自己的课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对于我来说老师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数学学习持续保持着兴趣、乐学、学得好,从教二十多年年,我也一直努力地备课、上课,想着法子让自己的课堂有趣点, 二十多年来,有过不少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堂设计,每每上课前总是一番思考,备课时更多的是为了要把这一节课上好而去备这一节课。只有学会总结,路走得才能更远更宽。

著者魏勇老师是一名历史老师,阅读这本书,能看到许多历史学科资料和大家身影,钱穆、茅海建、黄仁宇、哈耶克、托克维尔,但竟然也活跃着许多其他学科的影子,如窦桂梅老师所讲的《晏子使楚》,《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司汤达,孔子和《论语》,甚至是词人谢榛,诗人海子,对《南方周末》的评价,以及康德、波普尔等人浓厚的哲学思辨,

魏老师汲取丰富的学科养料,有着广博的视野,植入自身思考,传递出的对教育的认知和做法。

一位历史系教授在报上说,"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讲故事,一位差的历史老师抄黑板".那么,这位历史老师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穿插讲述了许多案例和故事。

出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择书偏向,我向来是对正襟危坐的专业名词,盛气凌人的学术概念,掷地有声的教学理念是内心景仰但近乡情更怯,可远观却难亲近焉。所以,对生发的出来的教学经验,就别有一种亲近感。

魏老师基于长期的深耕细作,讲出许多虽朴素然掷地有声的独到见解。

“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曾是学生”,当初我希望老师怎么做,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就怎样做。此外,“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打通,既激发兴趣又能真正把教育教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我们曾经都是学生,而学生的世界,和老师认为理所当然的,并不一样,只是我们都在变成老师的过程中,忘记了原来的样子。这种从学生经验的视角进入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与现实的分裂,与教育的本质更为贴近。可现实是当我们想到学生的经验世界时,仅是为了激趣,当我们传授知识时,就在遗忘经验世界。

文中著者几次都引用到杰克?伦敦的话: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所以著者也一再追求课程的“侵略性”,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感受不到惊喜,上课还有什么意义?“课堂中要有一些出乎学生意料、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他可能在课前想到了一些,但是没有老师在课堂上讲得那么深刻),或者学生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除了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上课要给学生惊喜,“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生命力,课堂就是和师生一起做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若无法带领学生领略到旅途中的"奇",只是让学生蒙了眼睛牵着绳索走一圈回到原地,他什么也没看到,所有的路都是一样的走,甚至觉得没有风景,有一天即便解开了蒙眼布,他已经错失了最佳欣赏的时光和心情,所有的美丽在他眼中都是空白,或者黑暗,他不曾领略过美,又如何让他寻找和发现出什么是美。

这样一位历史老师,会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教科书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教学生面对陌生信息时,即便是教科书,“下意识的悬置批判”,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前,习惯性地去寻找足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也许不一定正确,但一定是合理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原创读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