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日范文模板时间,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校园读书活动征文的非常好的范文,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总结计划的地方有很多,有这方面需要的朋友,赶紧跟小编一起看看,参考一下吧!
篇一
读书的乐趣
书,是人类文化遗传的瑰宝,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缺的精神食粮。它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引领我通往知识的殿堂;又似一杯清香四溢的绿茶,沁人心脾,给我带来种种美妙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古人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不错,我从书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课余生活。
我是一个对书迷恋的女孩,每一次,只要有作文书、日记书、故事书、小说什么的,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翻一翻,看一看,翻翻里面有些什么样的故事,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就像我们语文课本上第三课学的《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写的,他里面总结了他读书的方法:1、资料思考,2、品味欣赏,3、寻找新知,4、总结收获,5、产生共鸣。这几点都是我们就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的读书方法,才能读好书。书,是一把金钥匙,呼唤我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书,是一叶扁舟,承载着我搏击在浩淼的知识海洋中,让我领略学习的趣味。书,是我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是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完美岁月;是它,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是它,在我苦恼徘徊的时候给我点亮前进的航标……
是的,书给予了我太多太多,“我爱书,爱着书,就像老鼠爱大米。我是一条小书虫,每一天钻在书堆里……”也许,这就是我读书历程最好的写照。我爱书,它就像我青梅竹马的儿时玩伴,与我心心相通,息息相连,因为它已完全融入我的身体,成为我生命中永远跳动的细胞。书,是一杯刚泡好的西湖龙井,细细品味,一股醇香正入喉中。我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让我对它产生依恋,对书的那份痴情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它……
篇二
如果智慧是成功的彼岸,读书则恰似一叶扁舟,满载期望与你共同驶向前方;如果智慧是快乐的门扇,读书则是一枚钥匙,打开心灵伴你一齐成长;如果智慧是黎明的曙光,读书则是一缕晨曦,沉淀笑靥和你力争上游……
雨果说:人生的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托尔斯泰说: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其实就是要读书,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好像初生的婴孩,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教,什么都要自己来,什么都要抓抓看、吃吃看。正如莎士比亚说的,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明白他自己是个傻子。因为没有知识,缺少知识,就像饥饿的人想要吃饭一样。一个很睿智的辨证,傻子因为觉得自己很聪明不愿读书,所以他们总是无法提高自己。而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对现有状况满足,不断积累时间读书,因此,能够不断地提高。
学会读书,拥有智慧。
我读书,故我在。
刘向说:书犹药,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如果说贫穷是幸福路上的绊脚石,读书则是人生无法估量的财富,《圣经》里说读书的价值胜过珍珠。
生在犹太家庭中的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们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被人抢光,那么你们将带领什么逃命孩子少不更事,天真单纯,当然只会想到钱,也有的孩子会说金子钻石等,但是他们的母亲会告诉他:孩子,你们带走的不就应是钱,也不是金子钻石,而是书籍,因为只有书籍里的智慧是别人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书籍和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我们明白,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明智慧的民族。从上述故事看来,犹太人最早给孩子的财富是书籍,以及里面所赋予的智慧,这是多么的宝贵啊。
学会读书,创造财富。
我读书,故我在。
宋代学者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书籍传承着人类的礼貌,承载着人类的灵魂;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明灯。热爱读书吧,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它都能带你做最美最远的旅行。
我存在,故我读书,
我读书,故我在。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承载着人的灵魂”
篇三
著名的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朱永新先生曾说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日不能,心向往之”,他把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带上了理想化的色彩。作为一名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校长,如果对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没有理想的话,就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无法找到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我是一名最普通的、最基层的农村中学校长,我没有能力把我的事业,把我们学校的理想像杜郎口、洋思一样的全国名校,更不能把我校的学生理想到个个成清华、北大的才子,但我也有我的教育理想。
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所依山傍水、干净、整洁、美丽、井井有条、处处洋溢着浓浓学习氛围的学校。
我理想中的学生是一群和睦相处,教师有学者风度,知识渊博,综合素质高,学生文明礼貌,懂规矩,温文尔雅的群体。
根据我的理想,小学部应是突出教学教研和书香校园建设为特色发展的学校。我计划从以下方面来实现我的教育理想。
首先,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
学校建设方面,高标准建设好教育局所定的建设项目,小学部完善好各项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小学部突出绿色文化和书香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在教师中掀起讲正气,讲学习运动。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教师文化活动,读书演讲活动,以此来凝聚教师形成较强的团队精神,创造各种条件,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各项教研活动,和跟班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
教育教学方面,小学部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息,学生古诗文朗诵、经典名句的背诵,杜郎口模式的普及,“学仪导练”教学模式的探讨,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使全体学生温文尔雅,孺性十足。
这就是我一个最基层的教育理想,它虽不是豪言壮语,不是气贯长虹,但只要我们朝着我们理想努力,处处从细小入手,我们学校,我们炎陵教育定会结出丰收的硕果。
篇四
大概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本书,它恰到好处,或是安慰,或是证明,或是希望。《教师人文情怀》是一本汇集钱理群、余秋雨、吴非等教育大家的散文集,是一本平实的充满禅意的教育小品,语言温和柔美,浸润着真情实感,每次捧起它时,眼中都有持久的温润。
我想,正在这个时候,浮躁的明朗夏日里,让我足够平静的,已经不是一杯茶,不是所希冀的目标达成,不是固执的自我坚守,而是一种参透,一种贴合之后将心灵带到更远处的沉默指引。或许是吧?仅仅是些微细碎机缘的不断到来。
昨晚睡前小读,泪水滑落,静默,心中升起体会,便用本子记下。这是我第三次捧起这本书,前两次是大致浏览,心中未起太大涟漪,温温疲倦至极的心,读着读着,所有情绪如游鱼一般沉下……
读此书的过程,如同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更是追寻教育本质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爱”字。围绕着爱谈了很多理论和经验,归结一点,师道即是人道。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放在教育中,何尝不适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谓之立志。作为教师,当爱教师职业,而且,三百六十行,独爱教师这一行。春去暑来,心无旁骛,披星戴月,一心奉献。勤勤恳恳传道,一丝不苟解惑,冰清玉洁育人,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教书育人的田地里辛勤耕耘。
在书中我读到了张海宏老师对教育的执着,他写道,“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与学校紧紧相连,乐也罢,苦也罢,总是难以割舍。”我读到了熊瑞霞老师在《奉献并快乐着》一文中写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在此情此景中所有的辛劳都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各自有各自的理想。如果有人问你最初的选择,你还愿意当老师吗?因为在我们的人群中,“没有达官显贵的子女,没有高层知识分子的伴侣。”选择了教师,即是选择了责任。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
“为伊消得人憔悴”----追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对事业有一股痴迷劲、有一颗赤子心。钱理群老师在《我的教师梦》中有一段话“不管怎样,反正我要当老师,我要教书。明知道这是一个梦,还要做。因为这是美丽的梦,没有梦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人说这是痴梦,痴迷于此,痴心不变,及无可奈何,又十分美好。教师就该是‘只管耕耘,不顾收获’。”读到此,
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虽然他的外貌变老了,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那股精神头儿,“永远年轻的”感觉。
读到张玉蓉老师写的“‘叽叽喳喳’,那是孩子们欢乐的声音,那是孩子们生活的语言。我的孩子们也喜欢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而我也愿意听,用我敏感又激动的心静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孩子的世界是空灵、纯净的,听孩子们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那是赐予我们教师的福分。”读到此,我看到一颗赤子之心,尽管她年纪渐长,却愿意走进孩子的心,与之共振、共鸣。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张老师、钱老师深爱着教育工作,为之探索、为之倾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谓之顿悟。我们为做一名好教师下很大的功夫,为教材所左右,为现实情况所左右,经常被弄得摇摆不定,当我们蓦然回首中,或许会豁然开朗。
怎么样的教育美丽?简单就是美!回到教育的原点,即是成就“人”。原来“没有神,也没有兽。那么,让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中,好好地做‘一个人’,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时刻有‘人’。”正如曹子方老师所说,“每一位教师要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而非当做学习机器。”正如李辉明老师书中所说,“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
当你还在为白天课堂上孩子的调皮而生气时、为班级的评分排名烦恼时,或许这些话会让你变得如清泉般透彻、大海般包容。接下来的事情迎刃而解、得心应手。这“蓦然回首”是“独上高楼”的积累,是“衣带渐宽”的硕果。若能在“独上高楼”中矢志不渝,在“衣带渐宽”中孜孜以求,自然能在“蓦然回首”中品味喜悦。想至此,欣然入睡。
第二天清晨,悻悻然醒来,心里突然冒出一句——迟来的幸福似海深。我的心在刹那,如莲花次第绽放,富足而赞叹。
篇五
阅读,似乎有一种魔力,犹如殷红晶莹的液体,一代一代在血液中流淌,如路畔的紫罗兰生生不息。阅读渐渐化为生命大树的枝叶,春华秋实间生命得到滋养,绿宝石般的叶脉中涌动着等待迸发的活力:明月下,清风中,纸页翻转,讲述亘古不变的传奇。
站在历史的暗角,玄妙的太极图阴阳轮转,灵动优雅的阴阳鱼衔尾而游。黑鱼白目,白鱼黑目,黑白互化,祸福相生。对于我的家族,一个传统的散着草药香味的百年无锡李姓家族,有着我们自己的关于阅读的故事,阅读,正是医学世家得以长存的立身法则。医者,天下大善也。大医医国,小医医众生。这里,没有精准的现代手术,没有试剂瓶相互敲击的清脆响动,唯有博览群书间以最虔诚的姿态汲取文化的雨露,以阅读滋养医学世家解众生之忧的使命。
在我的家谱上,我的先祖,以医国者的姿态瞪圆双目屹立在惠山寺钟鼓间。十年寒窗,一朝及第,汴京繁华间,却嗅出了北方游牧的血腥味。金兵的猎鹰遮蔽了昏黄的白日,群臣摇摆间,他大声疾呼,奋勇抗金。然而历史的戏弄总让人默然无语,远去的金兵突然反扑,来走了金兵忽然反扑,带走了徽钦二帝,也带走了大宋历史……孤独的先祖,只是留下了一行行绝望的短句残篇,唯有隐身书海,隐身山水间,饮恨残破的历史变动之中。
在我的家谱上,我的祖父,以医治众生的身影长留于水乡的街头巷尾。儒者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居庙堂之高,倾力医国;处江湖之远,即医众生。当祖父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便轻轻冲洗脚底的泥土,循着药草的香味,拜师学艺,医治四方。祖父远近闻名,藏书满架,行走于田垄智商,救死扶伤传为美谈。祖父师承名师朱云亭,云亭先生名冠东南,留毕生手迹于祖父,祖父倾力结集为《医案》五集。祖父爱书,爱读,爱藏书,行必有书,卧席之上竟半橱是书,与书共勉。
在我的生命里,我的伯父,以同样传承着家族精神,爱书,医人。他用学识化为赞誉,用高超的技术医治他人,在浩如烟海的藏书中承担着世人对我们家族的信赖。他医治达官贵人亦医治贩夫走卒。他时常徘徊在太湖水边,医治那些受伤的渔人。我感受到了他的悲悯,感受到这悲悯之后的笑容。想到他一手捧书,徘徊湖边,受人尊敬的姿态,我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的父亲,离我最近的人,他有一个图书馆的梦。他想要建造一个我们家族的图书馆,让后人在泛黄的藏书中重温历史,重温家族的历史,也是无锡的历史。在茫茫众生中,抛弃繁华,在字里行间,重塑自我。他始终坚信:唯有阅读,才能传承日益衰落的家族历史。
仰望我的家族,在水乡无锡,我的先祖们建构起粗壮雄浑的根基,挺拔俊朗的枝叶。阅读,如同滋养万物止水,在其间呼吸、轮回、蒸腾,化为一缕缕清韵,馨香飘散于天地间。作为它茁壮枝干上的叶子,或许我手捧书本。但愿家族的传承与城市文化的传承,在阅读中永放光芒。
篇六
《徐霞客游记》,多少年来为数不胜数的探险家、旅行家、百姓们所传颂,为何?凭的是他的坚韧,他的真实,他用足迹丈量天下,他用双脚行走江湖。他是一代又一代江阴人的骄傲,随着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就仿佛自己也看见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回忆和灿烂曙光……
我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却从小不甘平庸,小学时便徒步翻越了安徽省极为陡峭的螺蛳湾,野岭遍布荆棘,荒山利石嶙峋,从不畏惧,砥砺前行一直是我的口号,一天行走整整16个小时,将近40公里的纯崎岖山路,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坚强不屈;6年级那年的暑假,我一个人随其他29位和我一样的勇敢少年来到中国第二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腹地,挑战类似于贝尔·格里尔斯前辈的荒野生存,徒手攀爬200多米高的沙山,它被誉为沙漠界的定山,并从上面直接跳入未知的绿洲中,我们经历了温度骤降、沙尘暴、沙砾割破多处皮肤等种种磨难,学会了怎样在野外生存的技巧和能力,也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绝处逢生什么叫不惧挑战。
这一次,我来到了江阴食品城,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里有什么意思,买买菜?拉拉家常?这么无聊,也能算行万里路?NO!
夜晚11点钟,四个少年和我们的老师一起来到了这里。“民以食为天”,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了解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他们每天夜晚工作,从五湖四海、城里乡下将食品运到这里来贩卖,早早的拉开江阴人一天工作的序幕。
都说少年们要“阅读、行走、看世界”,我们此行绝对是一个独特的经历,它让我们知道了所有江阴人食物的来源,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什么叫“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我觉得作为学生,不能死读书,我们要关心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无数次行走,为的是一次次突破自我,一次次改变自己,一次次寻找不一样的发现,一次次在探索中寻觅真知,在文字中了解世界,为了这一点,我一直在努力。
菜市是最早开的,一个个菜农有些推着三轮车,有些骑着电瓶车,有些开着大卡车,忙忙碌碌的身影让我们为之动容。
接着是鱼市、鸡市、虾市猪肉市……一个个卖菜者挥汗如雨,一个个买菜者疾步匆匆,每一个摊位上少不了吆喝,每一个卡车前少不了号子。但是,谁不想在家休息?谁不想干更少的活?只有努力拼搏,努力学习,努力寻找出路,我们才能自立自强。
看着他们在这里拼命地忙碌,可以想象他们有多么的艰辛。每天凌晨就要来到这里进行提早的准备工作:摆摊、在蔬菜上洒水、整理蔬菜、挑拣好品质的蔬菜、将坏掉的丢弃掉,在我们眼里看来再复杂不过的流程他们却是那么的娴熟,可想而知,这是经历了多么长时间的工作环境考验之后才能走的熟练啊!
一个又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奶奶们在这里卖菜,不声嘶力竭地吆喝,不粗鲁地讨价还价,他们很安静,这是岁月积淀下来的沉着和冷静,沧桑的皱纹和嗓音里道出了他们的艰辛。
一辆辆三轮电瓶车伴随着滴滴的喇叭声呼啸而过,我们看到,大概十五六岁的同龄已经开始一手拿账本一手开电瓶车左闪右突,家庭的责任过早承担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幸福生活感到知足。我们还看到有人由于一夜的奔波劳累依靠在车窗上面打鼾,让我们十分震惊,可见这里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之大,他们的艰辛困苦使我们肃然起敬。
在食品城的一个老板告诉我们,在这里即使赚的多那也都是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因为他们大都文化程度较低,迫于生计来到这里工作,所以他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他认为种菜和卖菜是最苦最累的活,但因为有了这些职业,才有了我们所有人今天的生活。
我们感到心酸,他们卖着最让人放心的菜,却远没有超市里的员工赚的多;但同时,我们为他们的辛苦付出、苦心经营感动,没有他们,我们江阴人哪里吃的了安心菜?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有学习的机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有用阅读的力量行走世界的决心!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我们应该铭记这个夜晚。
我们应该发奋自强,好好学习!
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追寻心中那个人都有的梦想,做真实的自己,学会坚强乐观,勇敢面对生活。在行走中寻觅真知,不只是口号,这一次的经历,也让我们学会了许多,是的,信念要一直在,做内心的强者,用行动证明自己,追逐自己所渴望的,或许,这就是对霞客老前辈的致敬吧。
篇七
是了,是了,这便是地坛了。
夕阳落至地坛石门,寂静的光辉于刹那间平铺,将地上的每一道坎坷都烘照地灿烂。
这分明是史铁生的地坛啊!
眼前游人如织,耳边人声喧沸,而我的世界却倏忽间归于静谧 ,只有史铁生摇着轮椅踽踽而行的孤寂背影在脑海中愈发清晰。
我捧着《我与地坛》一书,回忆着书中令人动容的点滴细节,朝圣般走过地坛的每一块砖瓦,我似乎看见史铁生在老树下荒茸边在颓墙旁,默坐着,呆想着,窥看着自己的心魂。他在参透了命若琴弦的真理后,没有长久地沉溺于伤痛,而是使出化鸩为蜜的勇气无畏地站了起来,用生花妙笔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而地坛是母亲是老友,它以千年北京城所特有的包容胸怀慰藉着这颗被无情命运打入泥泞中的孤寂灵魂,并最终让其在尘埃中开出了花。
不觉已走至银杏大道,一片银杏叶打着旋儿飘落,我弯腰捡起,将其放在手心。落日余辉似为其镀上金边。轻轻将其夹入书中,我想史铁生的一生便是生如夏花般绚烂,似如秋叶般静美吧。
来到北京,胡同是不得不去的景致。但当我被人群拥堵在南锣鼓巷举步维艰,看到巷旁的居民住宅门上挂着“请勿打扰,我们需要隐私”的塑料牌时,我蓦地想起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之没》不禁隐隐生出担忧,商业化对胡同究竟是否是福音?老北京胡同及其文化的保护究竟何去何从?
终于走出南锣鼓巷,又搭了辆黄包车于杨梅竹斜街闲逛,清风拂面,想起陈启文先生在《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中对鸟巢的评价,它像整个宇宙世界的缩影,它于北京这座城市和谐共生,从而体现出这座古老的东方帝都正与21世纪逐渐交融的现状。我蓦地醒悟,如果北京是一匹厚实的布料,那么针是伤害,也是愈合。一代代人们在北京城的足迹,眼神无不破坏着本该属于这里的过去,却又将现在与这里愈合起来,而这奇迹的过程也就此造就了一座极富历史底蕴的现代化大都市。
离开北京时,看着车窗外景物飞速倒退,心头的不舍剧烈翻滚。想到老舍在《想北平》中所言“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这极富感染力的赤子之恩,连带着北京,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段旅行都发源于一本书亦或一篇文章:因读张恨水的《西京胜迹》而览西安雄奇之古迹,因读祝勇的《天堂下的布达拉》而观青藏神秘之雪域,因读宗璞的《西湖漫笔》而游杭州柔婉之风物,因读沈从文的《边城》而感湘西淳朴之民风……
我在阅读中行走,在行走中体味着世界。
致用阿多尼斯的一句诗:书籍守护着我,让热爱布满我的行旅。让我成为青年、森林和一首歌曲。
篇八
《中国在梁庄》的前言中,梁鸿写到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怀疑,同样包裹了我的生活。这两年,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纠结:我为什么来到现在所生活的城市?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把我从苏北拉倒了苏南?
对大多数上个世纪xx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发生迁徙的路径应该是清晰的,最主要的动因就是“高考”——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那座“独木桥”来到城市,毕业之后留在这座城市,然后在这座城市生根。真能生根吗?(一个外地女孩对我说:“都说落叶归根,我都不知道死后该葬在哪里,感觉葬在哪里都怪怪的。”)用这个逻辑来解释我为何从那个相对匮乏的地方来到富庶的地方是否过于简单了?对此的思考,令我吃惊。这样的迁徙(这并不是一种移民,移民包含很多的主动选择,而迁徙更多的是被选择的结果)显然根本的动力并不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只是迁徙的一个基本路径而已。而“逐利”才是这场告别故乡背后最大的力量。只不过,这里的“逐利”也许只是一个更好的生存愿望。我们也成了一种“候鸟”,飞到能获得更好生存条件的地方。与候鸟不同的是,我们再也不能飞回出发的地方。因为我们的习性已被更改,出发地的习性也被更改。而这一切的发生不过区区20年左右的光景。于是,这里面就有一个更值得思考的空间,为何对于苏北的年轻人来说,苏南就代表着更好的生活呢?为了追逐这样的生活,我们宁愿离乡背井,去学着做一个“异乡人”——从接受,到适应“异乡人”这个角色并不比通过高考简单——难道贾樟柯所说的那种小县城的美感(那种美感来自充沛的时间,一个早上是很长的,一个下午也是很长的。还有沉醉在人情世故里面的美感……)敌不过大城市的繁华和赚取更多财富的诱惑?
似乎又面临一个选择题。至少从目前看来,我的选择是一个被灌输的结果。除了绝对的贫乏,贫乏还可能来源于观念的强迫。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出生的那条农庄还人丁兴旺,亲情的角色还都是完整的,祖父、祖母、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大家都活在一种清晰和完整的人伦关系中,健康的邻里关系也在。在这个稳定的人情世故中,我们感到简单,充盈。贫乏的意识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不可能左右生活的基本逻辑。但,有人出去打工,带回来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有人到外面创业带回来了第一台“大哥大”;有人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拿着高薪。然后,父母就嘱咐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离开这里,去南方大城市过更好的生活。小学的老师,则用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修地球”这样句子来嘲弄他们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并且起到对我们恫吓的效果:你不好好学习难道想一辈子“修地球”吗?这让我惊诧不已,我们何以对“农民”这样的一个角色如此的嫌弃?这种对“农民”的厌弃连同的是对乡村的嫌弃和对故乡彻底背离的决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呢?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我隐约觉得这种厌弃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们对故乡的理解,甚至是对故乡的接受方式。而这样的情绪显然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只有一种解释,我们生活在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发展观念中,被历史需要时,农民的地位很高,当历史不需要时,农民则成了农民自己鄙夷的身份。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总是被这样书写?在很多时候,在我所出生的那个苏北村庄,农民这个身份甚至是令人羞耻的。大人鼓励孩子出走,离故乡远远的,甚至可能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只是摆脱农民的身份;那片土地,仿佛受到诅咒,我们只有通过远离它,才能获得被认可。我们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也是唯一的一代吧)对故乡有敌意的人。
“如果不能把‘我’放回到‘故乡’及与‘故乡’相关的事物中去审视,我们就不可能拥有富有洞察力的哀痛,也就不可能对抗遗忘。”(梁鸿《中国在梁庄》)“我”还能被放回“故乡”吗?至少我已再无机会被放回故乡了,这注定使我对我的审视,只是一种“文本”式的审视。这或许也是对永久丧失故乡者的最大诅咒。
篇九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的女子和不读书的女子的谈吐风度绝对是不同的。一个女人的花容月貌,终究难敌岁月的沧桑,永恒的是那份诗书藏心间的芬芳气质。
自己也算是半个读书人吧,以前无论房子大小,总有一个角落来放书;上班出差的包里总会放一本书,有空时就随意看看,感觉随身携带了一部袖珍戏剧。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尔。”
原来读书也是有各种境界的。
想起来也曾经有好长一段日子不能静心好好读上几本书。工作上的专业书籍事关营生不得不读,放松身心的只一本《红楼梦》,放在床头柜上,睡觉前瞄上几眼,看看水晶心肝的林妹妹,或稳重端详的宝姐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书能给你心灵的启迪,也教你待人接物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百读不厌。
如果读书完全能做到顺性而为,不要想着实用,也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为了和美好事物倾心相遇,为了自身心灵的安详,便是好境界了。
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遇见前生的情人,也如同遇到一位恩师,有时怦然心动,有时心生敬意。原来人世间有这么多善良美丽的事物都被作者一一记录下来,你埋在心底无法言传的话语,作者就这么不经意地替你说了出来,仿佛在时光深处倾心相遇,情投意合。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情,相反读书是一种孤独,边聊天边喝酒吃零食,难说是在读书,只是一种交际应酬。
更喜欢在家里读书。在清晨,黄昏或是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地读一本好书。读书需要的是清静,它需要人和书本中的内容融为一体,只有人完全沉浸在书中,才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美好。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时光飞越红尘,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在对话,有时喜悦有时悲伤,读到妙处,忍不住掩卷发笑,你不用出门就得以读到圣贤之作,感叹这世上可以为师的人真是太多了,不由就起了谦恭慈悲之心。
读书多了,人变得有思想会思考,也会忍不住提起笔来写一些文字,写一些思想心得,记录一些生活中的美好,那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读过的书,识过的字,不知何时已经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写作的时候,犹如你手下的一兵一卒,一个词和另一个词组合了,一个字和别一个字邂逅了,一个段落和另一个段落组成了一支支小分队,它们是那么的灵动听话,而你是调兵遣将的穆桂英。
这些文字发表了,广受欢迎,有一天结集出版,于是,你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了著者,许多人在读你的书,这时候你一定会觉得读书不仅让你从容优雅,而且让你活出了人生最美的姿态。
篇十
山水,虽然我们早就有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式的山水化人格隐喻,但最终把山水发展为一种实践美学的是后来的“晋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好山水,爱远游”的晋人爆发了对山水的激情。陶渊明、郦道元、谢灵运、李白、范成大、陆游、徐霞客……我相信这是一条有关山水的秘密精神谱系,他们用双脚丈量的每一寸山水都不可避免成了他们各自的一个精神空间,即在万物的迁徙流变中寻得一个静止点。在那里,人可以得到安然的休息而不会感到任何的威胁,他坦然接受四周自然环境的陶养,获得终极性的启迪。相较于东方,西方的“恋山史”则晚的多。
在18世纪下半叶之前,西方如果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一座高山会被等同于精神错乱。自然景观可能拥有某种吸引力,这种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几乎不存在。自然风景被欣赏的程度基本上要看他和农业的富饶有多大关系;十八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第一次出于精神,而不是生活需要,开始向高山行进,与此同时,也开始发展出对高山景观的壮丽感受;必须注意到的是,在山水审美实践上,东西方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当然,这两种角度偶有交叉,当杜甫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他内心所感受到的“澎湃”很难说和乔治·马洛里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感受不同)。从一开始,中国人对山的观看视角就是“平视”的——山不仅是归隐之所,更是一种理想生命的外延;“仰视”则是西方人对山采取的典型视角。“因为山就在那儿”(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儿。”)这句话暴露了人类最为彻底的征服欲望和狂野之心。人与山的对立在此更为彻底;而在古典时期的中国,“山水”是一种表述整个自然过程的方式。正因如此,“山水远远超出了纯洁与污染、天然与人工诸如此类的万物二分法”(施耐德《青山常运步》)。
古道,那些背着高档的旅行行囊,手持铝合金手杖的现代人行走在“古道”上意味着什么呢?我的一个朋友刚走完“徽杭古道”,兴冲冲地说还要走“玄奘之旅”,再重走“霞客路”。好奇怪的说辞,徐霞客可没走过他们正在走的“霞客路”,可他们宣称自己在“重走”霞客路。我曾问她,你为什么要走这些“古道”呢?她说平时难得行走,走在那些古人曾走过的古道上很畅快。好精致的畅快呀,精致到足以出售;那些一条条被各大旅行社承包的“古道”同样精致,哦,它们本就是用来出售的,出售行走的畅快。
艺术家理查德·朗曾经创造过一条小径,他在沙漠中不停掉头,来回差不多数十次,终于走出一条笔直的路线。但这些充其量只是一堆脚印的排列,而不是道路。“从字面意义上说,它们连接的是不同的地方,而从引申意义上说,它们连接的是不同的人”(麦克法伦《古道》)。
那些“古道”还是古道吗?那么行走呢?我明明已经感知某些东西已经消解了行走的意义。昆德拉说“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却被扭曲为无所事事,其实两者完全不同:无所事事的人心情郁闷、觉得无聊,并且不断寻找他所缺少的动力。”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生存的每一个器官都被进行了“现代化”的整形之后,我们还能“悠闲”吗?也许,我们可能已经只剩下“无所事事”地重走“古道”了,阻碍行走的是行走本身。
篇十一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我从小就学过,“爬雪山、过草地”、“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这些故事早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但我最近阅读了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一书,仍然再次被中国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所震撼,并对我们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作者以真挚的情感、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记载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那段历史,其中主要书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辉煌。书中有鲜为人知的史料,有一丝不苟的考证,再现了红军长征过程的真实场景。
作者曾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并不被人看好,甚至有人不愿意参加建党大会。假如这些人能够预测到9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拥有8xx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中国执政党和世界第一大党,他们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回顾我们党走过的道路,充满了无数曲折和困难,长征就是最艰苦的一页。下面讲述长征中共产党人英勇拼搏的几个片段。
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悲壮的漫漫征程。
长征途中,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常常打头阵,作为开路先锋。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以打硬仗、大恶仗著称,正面进攻、占领山头,彭德怀总是带领红军战士冲锋在前,以身士卒。
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后的土城战役,红军面对川军后续部队的增援,久攻不下。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在陈赓、宋任穷带领的干部团猛打猛冲下,最后才稳住了阵脚。
1935年5月,由聂荣臻等人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一、三、五、九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5月29日,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领导下,昼夜兼行240里山路,抢先到达大渡河的泸定桥西岸。红四团组成22名勇士的突击队强夺泸定桥。桥下是汹涌直泻的河水,对面桥头堡的敌人驾着机枪疯狂扫射,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后面的战士带着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最后英勇夺下了泸定桥。后来传说毛主席曾给22名勇士颁发“免死牌”,其实勇士们得到的奖励仅仅是一个新茶缸、一套新军服等战时必需品,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能活到新中国的成立。
1935年5月3日晚,中央纵队先遣队干部团在总参谋长刘伯承指挥下,占领金沙江南岸皎平渡口,刘伯承骑在马上行军时一直自言自语“要有船就好了!”结果缴获两条渡船,后来又找到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3万人马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渡过江。两天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可是红军已经远走高飞,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在长征途中,最揪心的事件要数张国焘分裂红军。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张国焘一见面就问周恩来“中央红军有多少人?”当得知中央红军不足1万人时,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仗着枪多人多(红四方面军当时有8万人左右),争权夺势搞内耗。党中央顾全大局,周恩来把红军总政委的职位让给了张国焘,但张私心仍得不到满足,阴谋分裂中央。这时候,朱德总司令坚定不移地站在毛泽东这边,言辞拒绝张国焘要右路军掉头南下的错误决定,坚持北上抗日。张国焘电告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南下,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前委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这份电报,假装上厕所,快马加鞭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当机立断,连夜率领红一、三军团悄悄北上,脱离了险境。当时下面有部队发现并报告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说“中央红军走了,还设置了警戒,我们打不打?”徐向前一言九鼎:“岂有此理,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句话镇住了在场的人,稳住了红四方面军,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后来,贺龙率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在欢迎会上,贺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张国焘说,“国涛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吓得张国焘在会上没敢讲不利团结的话。
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读完《苦难辉煌》这本书,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为我们党感到光荣和自豪,对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历过如此大苦大难,在艰难困苦中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从而走向胜利辉煌。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十二
喜欢读一本好书,叫《平凡的世界》,喜欢听一首好歌,叫《平凡之路》。最早接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初高中阶段,那时正年少,比起为了应付考试的经典名著,更沉迷于郭敬明、韩寒的青春文学。于是也只是匆匆翻阅了该书,并没有深入体会。而如今,我早已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我很感激在我接手新工作不久可以有机会重温《平凡的世界》,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知。
小说如题目所示,描写的就是一批不起眼的农民,他们生活在历史、环境和政治三者合力造成的最差局面中,并在与贫穷、饥饿和劳累的斗争中奋力生存的故事。笔者路遥用他手术刀一样的笔触拨开人类虚伪的表象,将人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思想浪潮毫无遗漏的完美呈现了出来。他让我们知道,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也许在心里上脆弱无比;而一个农民家的二小子可能在精神上拥有无比丰厚的财富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金波对不知姓名的藏族女孩的无限痴恋铭记了多少人青涩懵懂却激烈痴绵的青春岁月;徐国强老汉丢猫那章又使多少游子想念起远方的父母而泪眼朦胧;而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有李向前和田润叶,李向前在健全时,二人都被爱情的苦楚折磨的生不如死,但在他失去双腿后二人却神奇的复合,并在情感上深深依恋着对方,这种微妙而巨大的心里转变是我无法言传也不需多言的。作者对李向前残疾后的心里描写字字中我心怀,他自卑敏感却自强自尊,准确的反映了正常残疾人的心里,他怕人们异样的目光而不愿跟妻子出门逛街,却愿意在街边摆摊钉鞋。是的,钉鞋对他而言不是挣钱的职业,而是证明自我价值的方式,对残疾人而言又有什么比证明自我价值更为开心的呢?只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才能昂胸挺首的活在世界上,李向前如此,我亦如此。能够准确把握每种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是路遥的伟大之处,也是令人最为感佩的地方。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只有在无比的痛苦中还能巍然站立,有力把握着生活马车的车辕才是真正的强者!孙少安和孙少平就是这样的强者,他们经历过巨大的艰难与痛苦,却把艰难痛苦都当作人生的财富,始终紧握生活的马鞭,在各自的道路上闯荡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这浮躁不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逐着各自的梦,或许更多的都是白日梦。作为90后的我常常听到父辈那一代人提及他们的生活和爱情,是那样的纯真与干净,即使再难也都能挺过去,即使再苦都有让人温暖的东西,可这样的生活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如今的生活都是上一代人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或许幸福生活来得太轻而易取反而不被我们这一代人所珍惜了,于是我们的生活中自杀跳楼事件频频发生,抱怨生活抱怨一切,内心孤独郁闷忧郁。对于爱情,一切以物质利益为导向,闪婚闪离难觅真爱。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雷人语录更是让人无奈与感叹,我们这个社会病了还是我们的思想病了。或许是由于现实的情况下让真爱消失了,也或许是现实社会将人的爱的欲望抹杀了。我们大多数都想高工资,都怕吃苦,可事实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哪会有不劳而获?我们活着是要给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过的有意义,后来会发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活着,生命还可以如此的多姿多彩。
其实这个世界多么的平凡,其间没有无所畏惧的勇士,也没有力挽狂澜地英雄,更没谁做出过惊天动地地壮举,有的只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断艰难前行着地普通的人们。而这个世界又是多么的广阔,从撇下妻儿独自逛花花世界的逛鬼,到中央派下的专员,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包罗万象的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这里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但无论如何的演绎,这世界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感人至深,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而平凡的我们都在大大的世界里小小的努力着!
篇十三
有人说:读书是苦的累的。作为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许多知识点,阅读超多中外名着,甚至有时会被老师“教育”一番。可我认为,读书是快乐的。我们是花,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沐浴着书籍的阳光,享受着园丁老师的修剪。
如同花对水的饥渴,我们对知识也有这样的狂热。自小,我们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有时,为了明白蚂蚁搬家的路径,会在姐姐说快下雨时,跑去蹲在时常有蚂蚁出没的石凳边凝视。明白额上滴下水来,才发现蚂蚁已经搬进新居了。初入学,调皮的我们总是抓老师话里的小辫子。犹记得那次,为了否定老师说的“三厘米,三厘米,六厘米不能组成三角形”而拿着三角板,叼着铅笔在草稿本上涂涂写写,只得到两条完全重合的直线,最后承认老师的智慧。这一来,老师的形象瞬间攀升为“无所不知”的大学问家。大家有了疑问,都会问老师,当然,问无大小。最后,在我们蚂蚁般问题的轰炸下,老师搬来了救兵,我们的家人,同学。
好的书籍是阳光,温暖花儿的心。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鼓励我们要勇敢的向自己喜欢的人说出爱,追求爱。JK罗琳以一个带圆形眼镜的男孩和他的红头发朋友,成绩优异的女生朋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用心的真诚得来的。为此,我还交到了一个与我有着相同爱好,性格温顺,开朗,相伴六年的好朋友呢。温暖人心的书籍有很多,每一本都能给人启迪和帮忙,我会穷尽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好的物品都是经过测量,研磨的。我们是花,入学来,受到园丁老师悉心的修剪。小到幼儿园的“你好”“谢谢”“不客气”“吃饭前要洗手”“不能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打扰他们”……大到此刻的要做一个有素养,正义的人,要关心国家大事,孝顺父母……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叛逆时期,我欲偷尝禁果,被园丁逮到,他只说:“青苹果未熟,请秋季来尝,春季自有春季要做的事。园丁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剪去我们花儿身上的烂叶,除虫,除草,浇水,施肥……他一向在为花儿的明天做努力。教师节来临,花儿想以一朵“升学之花”赠与园丁老师,祝他培养出更多的花儿。
我们是花,吮吸着知识的雨露,有些贪婪;沐浴着书籍的阳光,欲以一生细品个中滋味;享受着园丁老师的修剪,感恩之情在心中荡漾。我想说,读书是快乐的。
篇十四
“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留意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书籍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是邪恶还是愚蠢,都无法毁灭它”、“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句名言警句都说明了书在我们心中的重要性,此刻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消磨时间,有谁真正把读书看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爸爸妈妈讲童话故事,那时侯只是觉得童话里的资料很搞笑,很好笑,觉得童话里的王子过的无忧无虑,觉得童话里的王子很快乐,很羡慕童话里一位位王子。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书,因为书带给我许多知识。上了小学,就开始学着自己读书,一、二年级时,有许多字还不认识,便标着拼音一个个地看,只是粗略地看一遍,完全没有注意那动人的情节、特殊的环境;更没有发现主人公与众不同的个性、坚毅的品质;没有理解书里的喜怒哀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读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不再粗略的看一遍,而是一个个字细心的品味,理解更深层的含义。
由于我喜欢上了读书,因此我的书已经超过上百本了,里面既有名着,也有故事小说,还有报刊杂志,这些都能帮忙着我,丰富着我的知识,告诉了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如何应对生活、学习、挫折,鼓励我坚强的应对困难、战胜困难。书不仅仅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还能从中学到新的常识,学会生存。
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找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里面有现象的美丽风景的描述,鲜为人知的秘密与故事,风土人情的讲述,对奥秘的探索。像《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的快乐生活,《窗边的小豆豆》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校园生活,《窗边的小豆豆》让我听到了一个个心声。读《三国演义》让人为那一个个英雄的行侠仗义的气魄,顿时豪情万丈;读《西游记》让人感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让人感到孙悟空的潜力,让人敬佩孙悟空。
冰心说过:“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读书是好的,要自己好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读书是快乐的,我们必须要把“我读书,我快乐”这个理念进行到底,如果读得不快乐干脆不要读了,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在快乐的同时学习知识,要自愿读书,这样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
篇十五
我读书的收获
蜜蜂,在春天花朵中收获采酿百花蜜;蝴蝶,在夏天翩翩起舞中收获快乐;农民伯伯,在秋天稻花香中收获果实;梅花,在冬天收获独特的“花香”;我们,在一年四季读书中收获知识。
我读《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收获的是:“詹天佑应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的极端藐视,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他创造性的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使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读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读《只有一个地球》收获的是:地球容易破碎原因的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某些罪恶的行径不加节制地开采、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在人类无休止地敲诈、勒索、摧残之下,地球母亲此刻变得怎样了?她原先飘逸的长发呢?她的身材呢?她的衣服呢?不是不允许我们拥有完美的理想,而是我们的理想是那么的遥远。
我们读书如同与伟人交流,收获的是知识。我与“诗仙”一齐畅游美丽的天姥山;我与苏东坡一齐沉醉在充满藕香的西湖;我与徐志摩一齐走过康桥,收获水中的浪花;我与托尔斯泰一齐去感受那山间的完美。读书,让我收获了生命中那潜在的美丽;读书,让我收获了做人生的真谛;读书,让我收获了大自然的美妙;读书,让我收获了生活中的智慧。
我爱读书,是因为它给了我无尽的收获;是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勤劳的农民伯伯在收获着用汗水换来的粮食;是因为它让我懂得了老师在给祖国的花朵施肥浇水;是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勤劳的蜜蜂在吸去着甘甜的蜂蜜。
总之读书让我懂得了人生哲理:破土发芽意味着生命的一个开始,当那浅绿的芽出此刻棕色的泥土上时,似乎昭示着我们,一个新的生命开始了。长高了长大了就意味着生命在不断的延续,在不断的进步,成长是发芽和结果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人和植物一样,要么努力吸收水分,一心想着长大,要么荒废青春,两者结果是迥然不同的。
正如诗翁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样,就务必努力。我感谢书中描述的植物,尽管我无法与它交流,但我还是要珍惜它让我懂得了人生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你是努力,还是虚度,总会收获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这种收获,能够说是十分珍贵的!
篇十六
幼教专家钱君秀老师著作的《我读花开的声音》,这里面记录了她在幼教工作中的成长经历和她对教学工作的执着和热爱,里面有她的教学手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方法和记录的方式,使得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了很大的收获。通过阅读,喜欢上了这本著作,因为它让我从她的手记中看到了自己的些许影子,和回忆起自己在幼教工作中的成长经历。
初中时不经意的选择,让我从事了幼教事业。也在不经意间,几年的时光在平凡和平静中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成绩,没有作出什么惊人的壮举,看了这本书后,我很庆幸直到今天,我依然还坚守在这里。我不敢说十分热爱这份工作,我更不敢说为之付出了多少,但正是在这平凡和朴实中,我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诠释着一个普通幼儿教师存在的价值!也正像钱老师手记中说的一样,,用自己的那份爱来坚守这片阵地。
就说刚入园的孩子吧,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我从事幼教工作七年,身为教师的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关怀着孩子们的成长,这种情怀是无私的、投入的,每当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我都会非常高兴,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以消除一天的劳累。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多年的幼儿工作中我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那样对一切孩子,这就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幼儿,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这样你就会感到有意义,孩子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会喜悦,就能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喜欢捣乱,活动时常常打打闹闹,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想通过捣乱、打闹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获得我们的爱,当他们捣乱、打闹时,你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的。所以说要爱一个孩子不是放在嘴上,而是需要用要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就如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幼儿来园时,我都会主动的上前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小手或说上几句赞扬的话,更或者是来一个拥抱,在孩子和家长看来都是那么的亲切,让孩子一天的开始就有一个好心情,而家长一天的担心也消除了,我的这种做法换来了孩子、家长的安心、安慰和信任。而当孩子犯错时,你要仔细的倾听孩子的描述,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耐心的进行引导和教育,又如有时孩子的一些表现只要有我们老师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的肯定,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表现十分满意,而且对自己也倍增信心。那我们可见,爱可以无处不在,只要你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不管是一个小动作或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以释放你的绵绵不断的爱,那你何必吝啬你的爱呢,何必对着孩子大声诉撤呢。虽然这样的工作有时可能会觉得繁琐,但只要想起孩子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取得的一点小进步,都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说:幼师的工作不止是一份薪水,一条前途,更多的或许是心理的依托,孩子、家长的期望。能让我们立足于此得到尊重、认同是对工作的态度——积极、乐观、尽责。就让我这个普通的教师继续来用平凡的爱诠释出不平凡来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