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3篇

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3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09:27 | 移动端: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3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3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到平凡普通的我们的成长,都诠释着优良的家风,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和下一辈们健康成长。

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与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我就是在缕缕家风中明白了做人的准则,知道了民族的传统。

第一缕家风:和为贵

在我印象中,从未见过我母亲与他人争吵,小时候的我调皮闹事,三天两头被老师请家长,母亲总是配上笑脸,和满满歉意,尽管有些时候并非错全在我。她领着我回到家,让我抬头看墙,墙上是她亲自绣的十字绣,布上三个大字就是“和为贵”。我边看,她就开始她的教导,“你比别人都要壮,你应该让着别的孩子,甚至在必要时候保护他们,怎么能欺负他们呢?你要记住,吃亏不是坏事,要以和待人,和为贵是不会错的……”,我只有在一边频频点头,在这缕家风的频繁吹拂下,我变得温顺,大度,身边朋友也多起来,“和为贵”让我变好,伴我成长。

第二缕家风:孝为先

“长辈们都还没动筷子呢,快放下!”年夜饭餐桌上,母亲用手敲了敲我拿着筷子的手。长幼有序,是这个大家族的基础。不仅因为孩子内心真实的害怕与敬重,更因为我外公为他的三个孩子付出一切。常听我妈说,她小时候,外公应酬多,但他总是把家中饭菜制备妥当才出门,更不用提出差带回来的蛋糕,那时乡村并不常见的羽绒服等等“时尚”的东西。等他的孩子成家后,他还没停,仍操持大小事务。长辈付出很多,我们必须以“孝”对他们,“孝”在餐桌上不能先动筷子,在与长辈交谈应语气温和,在长辈有呼必应,在……。在这缕家风的吹拂下,家总是井然有序,总是温馨。

第三缕家风:勤为宝

早上,不到五点钟妈妈就起床了,我睡眼朦胧,发现天还没有亮呢。妈妈总是轻声轻脚的穿上衣服,给我做早饭,做完早饭,又开始忙东忙西:先用净水把拖布涮干净,然后就开始擦地,再然后,用电磁炉烧一锅热水,让我有热的水可以刷牙洗脸。大约到六点钟,我就要以一个高中生的姿态出门了。日复一日,年又一年,明年我也要上高考战场了,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被带动起来,早晨从来不贪床,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妈妈忙着打扫房间,我就在念英语。不到七点,妈妈把房间也收拾的干干净净,我更是收获巨大,把英语单词背得滚瓜烂熟!接下来就是我们坐在餐桌旁享受美餐的时间了!俗话说得好啊,一天之计在于晨,勤劳的家风从早晨就徐徐吹起,这一天怎么能没有收获呢?

第四缕家风:俭为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9岁时,我深刻地了解了节俭的含义。那天,妈妈叫我买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钱交给了售货员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进我的衣兜里,还把找的一角钱塞到我的手心。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妈妈,顺手便把那找回来的一角钱丢进了垃圾桶。妈妈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妈妈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从此,我便和妈妈一起往小盒子里放零钱,我放满了果冻的包装盒,放满了小猪,都放满就拿去换,一般可以换三百元左右。我做事总是不小心,衣服裤子非常容易破,从我领悟节俭的魅力之后,我不再急着买新的,而是拿去桥底小修理铺,补补接着穿,不是“缝缝补补又三年”?节俭的家风,抑制了我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帮我积累下一笔不小财富,让我能轻松管理自己的钱财。

缕缕家风,吹啊吹啊,吹出了我的健康成长,吹得我家更和睦,也必然吹遍大江南北!

【篇二】

中华名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而家风家训更是重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而要说起我的家风首先得从小时候的几件事说起。

小时候家里住在镇上供销社的大院子里,那时每家的用水都是靠院子的大井水,水抽到水塔后再在院子里面建几个共用的龙头,记得我刚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一天,几个稍大点的男孩溜进大院里,几个小朋友玩了一会儿觉得很无聊,于是他们发现了几个露天的水龙头,就赶过来放水玩,我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就跑出来看看,原来是小朋友在玩水,我想起妈妈经常告诉我要节约用水,于是我就叫来隔壁比我大两岁的韩翠婷姐姐,我们一道去制止小朋友玩水,由于乡下小男孩调皮,在制止过程中,我的头被一个小朋友用小石头砸破了,小朋友见我头流血了当时也吓呆了。这是,妈妈也过来了,先教育几句小男孩就让他回家了,并赶紧将我送医院包扎,在去医院的路上,妈妈表扬我做的对。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数学测验,我只考了91分,在班里排在后几名,爸爸拿到试卷后,没有责问我为什么考得这么差,而是教育我偶尔的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并帮我认真地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在整个小学阶段,爸爸经常教育我做每件事都要认真对待,这其中包括平时的吃饭和走路等,爸爸并不要求我时时学习,而是要求我学习时专心致志;玩时就痛痛快快地玩。言传不如身教,为了帮我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爸爸放弃了一些娱乐活动,找来一些书籍陪我一起学习。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爸爸的同事来我家做客。我不但没有招呼,还很少说话,后来爸爸教育我,见到长辈要主动招呼,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等这位佰佰再来见到我时,直夸我像变了个人似的。

记得我家刚买房子的那会儿,我和妈妈从乡下赶来,下了中巴车后,为了节省2元钱。妈妈和我没有坐公交车,而是步走3站多路往家赶,当时走得我是又累又渴;但在我路过一座立交桥时,桥上一对母女,为了筹钱看病,顶着烈日在卖唱,妈妈毫不犹豫的拿出了10元钱。

好家风从儿时跟着我共同走进了青春,她无时无刻的提醒着我,鼓励着我。

【篇三】

我的父亲,是一个竹匠,爱喝茶,喜养蜂。

年轻的时候,父亲学艺三年,仍然只会编织农村一些简单实用的竹制品,手脚还很慢,常被母亲称作“破霉竹匠”。虽然父亲没有匠师的精湛技艺,却有匠人的那股执着,竹子的那个部位适合那个用途,他总是心中有数,绝不将就。春天砍的竹子是用不得的,容易被虫蛀。簸箕挑把子的部位,一定要选用粗壮肉厚的竹子。每次他都要亲自上山去挑选适用的竹子,因为慢工出细活,父亲编制的竹货经常是私人上门定做的。

一条竹笕通水30年

因为是竹匠的缘故,父亲习惯用竹笕穿过屋后一片茂密的原始丛林,引泉水进一口方塘,清沙遍底,红黑相间,活了一群鱼。这眼泉水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的农村,夏天能喝上一大碗冷水是最酣畅淋漓的。父亲总是把大门和后门都敞开,来接冷水解暑的村民络绎不绝。这个由40多根竹笕衔接起引水工程,管理起来需要非常勤快,要不定期的更换腐朽的竹笕,要经常巡查线路,防止有树叶掉落在竹笕里,阻断水流,或有动物路过,带翻了水路。若一两天不到,水流量就会变小,甚至断流。后来,我建议在泉水口建个水池,用塑料管接水,可是父亲对这些旧的方式近乎偏执,历经岁月,竹笕流水至今未曾断过。

一句老话说了30年

父亲不善言语,总把农村夜校学来的那句“勤有工,戏无益”挂在嘴边,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竹匠。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用竹制品的地方越来越少,他就开始种田,养母猪,养蜜蜂,养鱼,竹匠渐渐就成了副业,成了雨天农闲、夜晚灯下的“加班”。用农村的话说,就是“从三十夜忙到初一朝”,因为他大年初一都不会参加打牌这些娱乐活动。每当我闲玩的时候,父亲也会安排一些任务,小时候的我也多有埋怨。放学回家,我只能想着怎么尽快割好一篮鱼草,才有时间去和其他发小玩耍。如今,早已懂得农村的艰辛、生活的不易的我,有一天在翻看给儿子买的《三字经》时,才第一次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父亲有所执着,也有所爱好,他的生活自得其趣。

一把茶壶烧水30年,一个杯子喝茶30年

喝茶是父亲的一种生活态度,父亲不用自来水泡茶,在他眼中那些不是“活水”,也许这也是父亲不替换竹笕接水的原因吧。好水配好茶,即便是夏天,他也会生一炉炭火,拿起那把“555”牌旧水壶,接半壶水,等水沸腾声响,再等两三分钟响声淡去,这时候才抓一把茶叶,沏一杯浓茶。喝茶的杯子边沿已经有些碎痕,略带泛黄,杯面印着闲云孤鹤,这是父亲结婚时候,景德镇的一个亲戚送的。茶叶则是到山的阴面,在“天荒地不荒”地段采制的林生野茶。喝茶时,父亲有着小农特有的一种节俭,如果拿出自己喝的茶,客人没有加水喝一泡以上,他会觉得这是对茶叶的一种不珍惜。

一本旧书读了30年

父亲读初一时,因为家里兄弟多,劳力少,就辍学回家,学了竹匠。大伯父外出当兵时带回来的一本书,他圈圈点点,小心翼翼的看了30多年。有时候回家,父亲还会欣喜的告诉我,又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些养蜂经验。我想这才是书本真正的魅力,有些兴趣和读书一样,开始并不会发现他的价值,当机遇来临时,才知道一切并不是命运安排。我读小学的时候,蜂蜜1元每斤都无人问津,那时候白糖已经要2.5元每斤。当市场经济渗透农村,婺源旅游人气日益高涨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已经完全反转,当村里人也开始重视,开始模仿养蜂的时候,因为没有一点的积累,没有时间的沉淀,他们似乎无从下手。

岁月不见波澜,我已到而立之年。父亲用他30年简单而又重复的生活告诉我,人这一辈子要力行勤俭节约,也要有点品质追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家风征文的范文3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