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2018年原创读书心得11篇

2018年原创读书心得11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11:59 | 移动端:2018年原创读书心得11篇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原创读书心得11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古有,颜真卿《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有,领导人垂范,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读书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年青人已经不再爱阅读了,更习惯看手机、打游戏、看韩剧,成了“低头族”,但我恰恰却不是这样的,可能由于自己学生时代就爱读书,大学又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总总机缘吧,多年来,我经常爱去书店,也爱买书,前几年装修时还特意让在狭小的房间设计了一个书柜,为此家里人还颇多争议,现在书柜是满满当当,床头常常会放几本书,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翻上几页,我总是能在每一个方块字中体味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平时,除了阅读大量的工作需要的书籍,我更对文学、诗词等书籍情有独钟。 

“草长莺飞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在这万木葱茏、春意正浓的美好时节,又遇“世界读书日”,用心去读一本书那定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近期,我就重新拾起了一本早已读过的世界名著《老人与海》,再次感受《老人与海》对我的心灵感悟,用心感悟《老人与海》 对我工作态度的影响。

《老人与海》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独年迈的老渔夫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放弃,终于遇到了一条特大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同大鱼战斗。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坚持护卫自己的战果,最终突出重围,将一副鱼骨拖回了渔港。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做事贵在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便最终,老渔夫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鱼,在别人看来,他仍是一个失败者,但对于读者来说,他却是精神的胜利者。虽然最终一无所有,但奋斗的过程足以证明什么叫强者。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无论是老人对目标的坚持,还是猎鱼的沉着和勇敢,老人那种坚持不懈与毫不畏惧、迎难而上,这样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那怕最终一无所获,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做生活的强者。 

记得刚到法院工作的时候,看到别人这天外出忙于办案,甚是羡慕,自己每天按时按点走进办公室,整天面对的是琐碎的事情,踌躇过、失落过,但一想到老渔夫的坚韧与乐观,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觉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踏实工作。基层法院的政工科,担负的任务是繁杂的。宣传工作在政工、信息工作在政工、新闻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工作、法官晋升、警衔晋升、劳资等工作也在政工科。忙碌与压力时时相伴,但收获与成果也不期而至。特别是在我从事政工工作不到两年时就被评为全省法院新媒体应用先进个人的时候,我真得感到很欣慰。那种成就感正如老渔夫用尽全力捕捉那条大马林鱼一样兴奋,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无法用物质来量化的。

回首我的政工工作,回首参加工作的数年,繁忙的工作也曾一度使我如同一部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如同一条没有帆的船随波逐流地生活。也曾自问,儿时那梦想是否还依旧绚丽多彩。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当我以最快的速度将千锤百炼、几经易稿的文字材料送到领导手中时,单位检查考核取得优异成绩时,一篇篇精心修改的文章被刊登时,我院的双微一网工作得到上级法院的肯定时,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此刻凝结成了一份激情和动力,终于,我明白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找到了为之坚守的答案。我知道,我的梦想从未失色,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工作同样是我们政工人的荣耀。年少时对工作轰轰烈烈的憧憬固然绚丽动人,但抱着“为审判一线服好务”的宗旨干好日常工作,让领导放心、让同事满意,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可以说是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我对事情的态度,作为年轻人不能满足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用奋斗去追逐幸福。弹指一挥间,成为人民法院的一员已经第7个年头,我一直在平凡的政工岗位上服务着。我的工作和其他那些审理大案要案的法官同事相比很渺小,几乎微不足道,但我依然为能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法官服务的政工干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都会成为我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动力。

读书感悟,当有一天,即使双鬓染雪,我也会微笑着告慰已逝的青春年华——虽然没有丰功伟绩,或许最终一无所获,但庆幸却也曾在美丽的盛夏落英缤纷!让这种情怀安然生长,让这种爱恋在心中静悄悄地流淌……

篇二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冢,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易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这是曾国藩在与诸弟谈为学之道的一封书信中的一段话,他告诫诸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修身务本,随时随地读书学习。

2017年对我而言是极其需要铭记的一年,也可以称作是我的人生转折年,这一年,我踏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阶段 — 婚姻;这一年,我工作满三年,三年的工作的经验使得我的事业也开始初见起色;这一年,我也年满二十六岁,距离而立之年也就是眨眼的功夫,如何让在自己在婚姻与事业中取得平衡,且能互相润色,能在四年之后勇敢又自信的跨入而立之年,我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然而我很有幸在2017年后半年读到了《曾国藩家书》,这本堪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臬的国宝级的书籍,初尝此书,我便欲罢不能,从此坚持尽可能每天读一篇以上的书信。在这里我不能讲给大家我从此书中获益了什么,因为我自己一时也讲不出来,第一遍阅读此书的时候,我真的只是被曾国藩大师的学识和文笔所吸引,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的阅历和知识的不断积累,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会被我的思想和身体所吸收,甚至融化。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2017年我共计阅读书籍四十余本,数量不足挂齿。我每每都是在晚上、或者周末,或者上班时候写不出判决书的时候,抽空翻几页,有时候在培训间隙也会偷看,我曾对一位朋友讲,看书能使我心静,而不是心静的时候才看书,我的这位朋友也是一位颇爱读书的人,她对我的这句话深信不疑,所以至今我们都经常互相分享、推荐彼此看过的书籍,我想这也是我们从大学到工作后一直能保持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说到这里,我不由的十分感谢我的看书爱好和经历。

我不敢说自己每天都能坚持看书,个中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 有志无恒,再明确一点就是懒惰。有时候下班回到家,看见仍在床头柜的已经翻开若干页的书籍,心里面的小人就开始作祟,累了一整天啦,今天就好好休息之类的,但是说好的好好休息,依旧逃不过握着手机玩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有时候总是向身边的人抱怨没有值得一看的书籍,可是桌子上累放的书大都是翻开看了一两章,却没能坚持继续深入;有时候新近看过几本畅销的书籍后,顿时感觉自己知识丰富,甚至在人前显摆,于是借机给自己“放假”休息;现在的社会,能够保持每天都看书,除了课堂上的学生,真的找不出第二类人了,工作的繁忙冗杂,生活中突然地变故,偶尔的精神懈怠,都不能使我们坚持每天看书。

但是正如开头曾国藩大师而言,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生活、工作的繁忙有时会成为读书的障碍,但读书不是累计天数,读书所讲究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指的是书籍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如古人而言: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究必有豁然贯通之候。但读书也不能一味的讲求速度,否则愈速则欲锢蔽。

尽可能每一天抽时间去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籍,看纸质的书籍,享受每翻过一页书的心情,享受每一个汉字落入你的眼眶的画面,享受看到美好的句子,勾画出来做上标记的瞬间,享受每次合上书本,书里面的情景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脑海的模样,享受每次站在图书馆,感觉自己就是“书豪”的神奇,享受以书为友,不会孤单的美好。

篇三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是的,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书,也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当第一次背着小书包,“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地走进学堂的那一刻起,我从此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的学习,我在读书中获取知识,在读书中不断成长,在读书中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读书中认识自然现象……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知读书迟”等名句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多读书。

然而我读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高考期间生病,学习成绩不错的我没能如愿以偿的进入政法大学深造,却阴差阳错地进了一所省内林业学校读中专,两年后被分配到当地农业部门成了一名林业技术员。随后的几年里,为了在工作上有所发展,我选择了走南京大业大学函授大专学习之路。2004年4月,受初中同学李法官自我成才的经历感染,我开始参加南昌大学法律专业本科自学考试。那一年,我已为人父,一个可爱的儿子刚好出生。在当时,我每天为了养家糊口,投入工作、家庭事务,可谓是忙得焦头烂额,我还如何去读书学习?但初中同学李法官激励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时间像流水,不读书日子在过,读书日子也在过,何不读书呢?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随后的日子里,工作之余,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我如饥似渴的从各种法律书籍中找寻着自己,完善着自我。

人在精神煎熬的时候总是渴求心灵的慰藉。我的妻子、家人,同学,同事,在我痛苦挣扎的读书和考试中给了我很深的帮助。一句“注意别累着身体”的嘱咐,一种“我帮你干点活你去看书吧”的照顾,一声“老弟,考得怎么样了”的问候都会使我感觉到无限的温暖和无穷的力量。

天道酬勤。2005年11月,我通过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了旅游经济专业中级资格证书。2007年7月,我拿到了南昌大学法律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证。得益于自学考试时所打下的基础,2008年桂花飘香时节,我又以408分的高分通过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A证。2009年,江西省高院面向全国招考法院审判辅助人员,得知这次报考者不要求必须是全日制本科生的消息后,我欣喜之余,第一时间赶到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报了名。经过正规、严密的笔试、面试、体检后,由于努力加运气,我顺利通过了这次公务员招考进入了家乡的基层法院工作。至此,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我仍然感谢那一次次读书学习与考试,因为这些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悲壮,还学会了坚韧,可以说,那是一笔我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官,更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开阔视野,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磨练意志,在读书增加知识。对于我这个非科班生的法律人来说,只有天天学习,才能适应法院工作、社会的需要。为此,我阅读的领域也就更加宽阔,思想更加辽远,读得不再是书中的文字,而是在读作者的心境,品的也不仅是书的内容,更是在体会生活的态度。这是读书所赋予我的,也是我在读书这条路上的成长历程。因缘结文字,2017年4月,我又被吸纳为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

人常说“人过四十而不惑”,可我已到四十一岁了还有很多困惑和不解的地方,可能是我读书不够多和学习不够广的原因造成的。我要多读书,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在读书中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争当学习型法官。

我对自己说:“让读书伴随我继续成长”。

篇四

这两天,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来自全国的网络大亨开启了关于未来、关于数据的恢弘畅想,比如数据带来的无纸化时代,比如数据串联的曼妙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与冲击。巧的是,这两天恰好翻到了季先生的《读书与做人》,细细读来,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好像进入一场生动的对话,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读书与人生。

(一)实事求是写文章—一个横跨时代的讨论话题

季先生在《假如我再上一次大学》小节里提到,在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为了向教授露一手,达到炫学和表现文采的双重目的,他在文章最前面加了一篇“导言”。结果,美滋滋的心情被教授在导言处添加的前括号和后括号里的“不要”二字深深打击。教授说“导言”里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没有任何新东西!别人一旦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都没有! 

季先生后来承认,教授的话是受用终生的话语。而这句话,同样是一句令时代受益的良话。在高学历已经开始普遍化的今天,写文章几乎是一件人人都会遇到的事情,本科、研究生、博士毕业都需要撰写各种各样的学术文章。然而,学术论文造假、文章被核心期刊撤销等系列社会报道,让人不禁产生如果文章紧紧只是语词华丽、辞藻优美,哪怕空洞一点亦不会有太大影响的错觉。所以,文章空洞化、逻辑章法混乱开始成为一种写作通病弥漫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里。《毛泽东传》里有一段毛主席对于写作的思考:写文章贵在实事求是,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的起来的。毛主席就是用这样的一种心态,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至今仍然受用的文章。文章贵在求实,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坦白说,关于写文章,自己也有过一段比较纠结的思考,最大的困惑在于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是自圆其说即可,还是在自圆其说之外还要实现文字生动优美,抑或是还需要对实践有所启发与创新。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虽然我也在写学术文章的过程中一边摸索一边改进,但还是没有一个太理想的回答。同样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季先生给了我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季先生在赞美陈寅恪先生和Luders(季先生的太老师)的文章时写道:他们为文,如剥春笋,一层层剥下去,愈剥愈细;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叙述不讲空话,论证必有根据;从来不引僻书以自炫,所引者多为常见书籍;别人视而不见的,他们偏能注意;表面上并不艰深玄奥,于平淡中能见神奇;有时真如“山重水复疑无路”,转眼间“柳暗花明又一村”;迂回曲折,最后得出结论,让你顿时觉得豁然开朗,心服口服。所以,写文章,以普遍的先见为依据,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即可称为好文,而如果能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大抵算是一种充分的肯定了吧!

(二)幽默乐观过生活—一种横跨古今的生活态度

季先生在怀念冯友兰先生的时候,回忆起了他们曾经一起出国访问的时光。代表团成员友好融洽,爱抬杠者居多,以郑振铎先生为甚,所以代表团成立了一个抬杠协会,简称杠协。大家想选一个会长,领袖群论,于是月旦群雄,最后郑先生喜抬杠,而不自知其为抬杠,已经达到抬杠圣境,圆融无碍,最终成为杠协会长,在他的领导之下,团中杠业发达,皆大欢喜。读到这段文字,不禁捧腹,从季先生风趣的描述中不难想象季先生大抵也是一个有趣之人。当下生活节奏比较快,友人间围绕房子、车子的讨论越来越多,关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小讨论、关于志趣爱好的抒发则越来越少,于是每每讨论结束,也难以形成皆大欢喜的圆满场面。而且,在生活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杠没抬好亦容易伤和气。所以,抬杠人士越来越少,沉默人士越来越多。其实,抬杠只是一种有趣的交流方式,秉承最大善意与人交流,过后你会发现压力和烦恼敲敲地溜走了。我总在想,季先生能过的如此云淡风轻、到了耄耋之年依然文思敏捷,应该与其乐观的生活态度关系甚大吧!不过,季先生在《长寿之道》小节里透露了“养生之术”,他的术便是坚持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当然,不锻炼指的是不要过头当然。虽然他没有专门强调人生态度,但是作为读者,读完全书之后,我依然坚信,态度很重要! 

(三)一点题外话

小时候,我并非一个爱阅读的孩子,我喜欢肆无忌惮地游走、跑跳,仿佛,亲近自然才能看见世界。直到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了《西游记》,当然,儿童画版本,凭着对电视剧的一些印象,突然发现,边阅读边想象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于是,开始了愿意与书为伴的时光,到阅读量大一些的时候,就正式地读起了四大名著。时至今日,不得不说,书对于个人气度的养成,个人兴趣的培养重要至极,它会给人带来很多遇见,遇见另一个自己,遇见另一个世界,甚至遇见另一场跨越时间的爱恋,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人人一定都会在书中找到“黄金屋”。季先生在向这本书的封底写道: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愿我们都能在阅读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乐享人生好事,尽情读书!

篇五

书,陶冶了我的性情;书,丰富了我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以书相伴,人生就会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无书。博览全书的人,往往知识丰富,能集众家之所长于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欢读书,将使他终身受益。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多读书,读好书。可仍然有一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读书产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也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举两得。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

篇六

“你读书了没有?”“什么意思?”“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没有?”“我忙那有时间?”这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有些媒体采访路人时的一些对话。

有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文章说,通过作者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在飞机上不睡觉玩ipad、玩手机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此文一出,引发了国人热议,不少人感到担忧,也有人认为夸大其词。

本人没有到过日本、美国,不敢妄议,但欧洲人读书学习的精神却是令人惊叹。在餐厅,没有人大声喧哗,随时可见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书的人;火车上几乎没有人耍手机、谝闲话,他们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看报。一次我与朋友从德国的宁芬堡回慕尼黑,隔壁座位上来一中年男士,背一大包,只见他一到座位,便匆忙从包中掏出手提电脑,像在自己办公室一样,旁骛外人的打开电脑工作起来。虽然我看不懂,但从屏幕显示,可以看出他是在工作。临到下车,他又收好电脑,与我们一起下车离开。还有一次在捷克吃早餐,一位头发雪白的男子,打饭后坐到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读书,我甚为感动。这位在吃饭喝咖啡的同时都抓紧学习的场景,虽已时过境迁,仍不时闪现在我眼前。

说外国人爱读书,也不能一概而论否定国人读书,但国人读书的普遍性、深入性、自觉性确实没有以往那么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方面调查,国人目前读书的现状,一是“无暇”。太忙,没时间读书;二是“热闹”。呈现娱乐化、快餐化;三是“功利”。读书人以实用、培训、升学、考级、考证类为主,而忽视知识对经济、生活、社会、人类进步发展的促进或支撑作用。

说到没时间读书,我忽然想起最近在(全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比赛中,相继战胜包括北大才子在内的众多选手夺冠的雷海为,他一个外卖小哥,为了生活,整天飞速的穿梭于杭州大街小巷,为人送外卖,风来雨去,加班加点,到了晚上别人休息,他却在出租屋专心学习古诗词。他不仅对诗句背诵入流,更对每一诗句意思、作者简介、诗词背景、寓意等深刻了解。一场诗词大赛,一个极为普通的外卖小哥,一夜之间,就脱变成了震惊国人的文艺青年。当有人问他是读诗为了什么时,他却坦然的说:读诗背诗为了快乐。

英国伟大作家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作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中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伟人毛泽东说:“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等等,无不说明读书的重要及必要。

五六十年代,见有人会骑自行车感到羡慕;当电动自行车普及的时代见有人不会骑自行车,感到奇怪;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见谁不会用QQ、微信,我们绝对会感到其人落后。

当前,我们正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肩负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要落伍;团队不学习就要淘汰;整个国家不学习就要被欺负。

无论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什么角色,但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员。要使自己不落后,不鄙视,不被边沿化,要使自己活得充实,有价值,有作为,有意义,就得学习。

让我们放平心态,积极行动,挤出时间,与书结友,为了我们活得更幸福,生活得更美好,多读书,读好书吧!

篇七

有人说,人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以处理好三个关系为分页,即自己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己与内心的关系。细细想来,这么说确有道理。人之初生,牙牙学语,懵懂无知,整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崭新而又陌生的,需要他去触摸、去感知,这个时期人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熟悉这个世界。等到年龄大了一些,真正置身于社会之中,就要学会在不同角色中转换。为儿为女,要深知孝悌之义;为父为母,要深知养育之责;为夫为妻,要牢记秦晋之好;为朋为友,要心怀莫逆之交。到了“不为利来,不为利往”的年纪,就要常问此生何意,生有何用,如何面对自我、面对内心。

推及读书,我认为读书的境界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里我把读书的目的设定为学知、求索,那么读书的三个阶段就是: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和追寻自我。

学习知识阶段,毋庸赘言,我们这些爬书山、游学海的人必是十分清楚,语文、数学、英语······占据了我们整个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代,让我们小小的脑子里塞满了各样的公式、定理和学说。

学习方法阶段,我们读书就要牢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知识有千万种,即使我们英年岐嶷,聪颖敏捷,即使我们真的读万卷书,成为腹笥渊博的饱学之士,却依然有未涉及的领域,有不熟稔的知识。增强学习思考能力是我们从容应对新挑战、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时我们就要多读一些开拓思维,教人思考的书籍。套用一句话,这些书就是“授人以渔”的宝典。

追寻自我阶段,读书则要偏重于对话内心,探求人生价值的书籍,以此抚慰心灵、净化身心。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走得太快,不能忘记当初为何出发。”这类书籍在许多人看来并无大用,但是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许看之后方知有用。

人生的三个境界每个人到达有早晚,同样读书的三个境界每个人到达也有早晚。我们应该能够认清自己的人生境界,读自己应读的书,用这些书去解读人生,纪念年华。

篇八

春天果真是来了,一阵晚风袭来,落在脸颊都不觉得冷了。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让人不禁重温一本书,怀念一个人。

杜甫有诗云:“文章憎命达”,是说凡善作好文章的人大都命运多舛,我想这句话用在郁达夫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郁达夫年幼父亲离世,家境窘迫,远赴日本留学历经艰辛,曾先后有过三次婚姻,在乱世中都难以长存,国破家亡,最终遭迫害于异国他乡......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达夫当时的痛苦,但透过他温柔却有力的笔触,却能感受到针刺破脸皮的疼痛,滴下一颗颗玛瑙似的血珠。

都说乱世造英雄,盛世出才子。达夫却是那个乱世里的才子,多少人倾慕于他的才华。自古文人救国的命运都是凄凉悲惨的,郁达夫同样不能幸免于难,这样一位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文人终究成了抗日救国的牺牲品。郁达夫的笔下描绘的那个世界中,虽然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总会有色彩绚烂的一隅。那里有着“蓝色的天鹅绒一样的天空”,那“蓝苍色的天体,好像要溶化了的样子”,当有海风吹来时,“岸边起了微波,同飞散了的金箔似的,浪影闪映出几条光线来”,“西天的落日正挂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反射出一天红软的浮云,长空高冷,带起银蓝的颜色来,平波如镜的海面,也加了一层橙黄的色彩,与四周的紫气融作了一团”,于是时光就这样慢慢地过去,“夜阴一刻一刻的张起她的翼膀来”......有时也会是另一番景色,“太阳刚才启程,银红的天色渐渐的详细薄了下去,成了一种淡青的颜色”,等到太阳刚刚下山,“天盖的四周,也染了这余霞的返照,映出一种紫红的颜色来”。

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个如此神奇的变幻着的世界,我除了好奇在那黑暗的年代竟有这样的景色,更惊叹是谁抱着怎样的心绪写下的,那一定是极热爱生命的人,只有极热爱生命的人才看得到这世界的美好,才会把这世界看得很大,把自己看得很小。也只有极热爱生命的人在被残忍冷酷的世界伤害后,会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做不到一丝伤害其他人的行为,便只会在自己身体上报复,是对这个美好却坚硬的世界太过失望才会选择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回应。

人是渺小的,渺小到数十载的光阴最后不过一粒尘埃;人又是伟大的,伟大到有些灵魂千百年后世事变迁仍被怀念。

篇九

春风和煦,配合着傍晚的斜晖,忽然想静静地读书。上次安静地读书大概是两年前了,这样的快餐时代,把读书这么日常的行为装扮的如此难能可贵也有些讽刺,大概也只有我如此吧!

拿起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到太阳完全落下山去,才想起开灯这件事,因为想起才发现停电,但读书兴致不减,秉烛夜读的事情大概还是高中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如今能重温一下竟有一丝兴奋,想想那时每晚下了晚自习还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安静的看书,现在看来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此时此刻一个人的房子里,可以肆意的点着蜡烛看书,好不惬意!

看书曾经是我的爱好之一,科普类、天文地理类、情感小说类无不涉猎,却都不精通。读书于我是乐趣,却总是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看着跳着舞的火苗一晃一晃,时光好似倒回到了高中时代,那是我读书最密集的时期,虽然课业繁忙,总是不忘了在相对空闲的时间去图书馆借书,四大名著,各类国外著名小说作品,金庸、古龙,一一拜读。却很少看一下关于课业的书籍,那时的写作风格偏抑郁和无病呻吟,如今看来特别幼稚可笑。但爱读书、读好书毋庸置疑而且真真切切。

读书,总喜欢在深夜,无论是借着灯光还是烛光,那是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的时刻,同样也是最能感同身受笔者意图的时间段,温暖、安静、和谐、不做作。夜深人静的时候,光亮能给人力量,如同文字带给人的激励与鼓舞,眼睛和头脑同时运转,找到文字里最精髓的内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用身体走不到的地方,就让文字带自己游遍全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别人比下的新鲜事儿着实能增长见识。读散文,那跳跃的文字,美妙的律动,让人如沐春风;读小说,丝丝入扣的情节,扯动心弦的瞬间,让人身临其境;读科普,自然界的神奇,世间万物之所源。让人豁然开朗。每一种书都是一个老师,教你如何做好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走天下。

思绪一点点随着钱钟书和杨绛一家人的过往百转千回,那些艰苦岁月里的小情调,还有绝处逢生的希望之光带领我体味生命美好的意义和重视家人举足轻重的地位。合上书,闭起眼睛忘掉那些片段,只记住珍惜家人、只愿意生命有意义,没白来世间走一遭便是读书的意义了!

天空不再漆黑一团,街道不再寂静无人,而此刻的我心满意足,熄灭蜡烛,安心的睡去,醒来发现,原来读书本身如此有吸引力,而读书的意义让我充实满足。

篇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告诉了我们要学会读书。可是我们谁又真正做到了每天都在读书呢?

之前随便浏览微博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统计,中国每年平均每人读书0.7本,韩国是平均每人7本,日本人40本,俄罗斯人55本,而犹太人每人每年读书量确实惊人的64本。这是一个多大的差距我想不用我说大家都应该明白。而读书意味这什么呢?意味这我们能从中吸取知识,意味这我们能在慢慢书海中找到与我们自己来说的宝藏,意味这我们会慢慢被书籍所改变。可能我说的这些不能完全的阐明读书有多么有用,那我们就那一句古话来说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0几岁的我们每天除了上班以外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由我们自由支配,但我们都用这些时间去做了什么?细细回想一下我们用自己的时间换回了什么?在我认为我们从出生到最后是一个用时间来丰富自己人生的过程,我们用时间去换取金钱、换取他人的认同、换取对我们自己来说有意义的各种东西。这些东西都会慢慢的伴随我们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生之路。当我们老去回首自己过往的时候能否认为我的人生没有遗憾,我的时间换取的正是我觉得正确的也是我正在追求的东西?可能有人会问,到底要用时间换取什么我们才能不遗憾不后悔?我不会说具体去换取什么,这也并不现实。因为每个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用时间去读书,去读自己想读的书,这确实人类通用的。当你慢慢读了好多书时,你的眼界,视野,意识甚至是容貌都会慢慢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真的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你的人生。

忘记了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只有知识是不会被别人偷走的,是你的永远会是你的。所以读书吧,用我们自由的时间,用书去改变我们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灵魂,在书海中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在书海中升华自己的人生!

篇十一

诺贝尔评选人说:“在它们的每一处思想和感情所显示的炽热和爱的纯洁性中,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没有争执、尖锐的东西,没有伪善,高傲或低卑。”

尘世清音,人间浅吟,也许清晨是读泰戈尔最适合的时刻了。薄雾,鸟鸣,阳光轻轻给万物罩上朦胧的金纱,在如此这般梦幻的光景里,读着泰翁的字句,仿佛他笔下的所有意象都会在细碎的金色光芒中显现出具体的形状,仿佛他想要描绘的情感都精准地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共鸣。所有温柔的,沉着的,深刻的思绪,都像清晨软绵绵的阳光,流淌在我们的眼中,映照进我们的心田。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又那么细腻,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

“我相信你的爱。”飞鸟集的最后一句话,简简单单,却充满力量,告诉我们爱是永恒的主题。在这每个人都为自我的利益奔忙的世界里,人总是显露出自私,贪婪的本性。我们忙碌着,只顾着前进,只顾着追求自我想要的,又或者只是无奈地随波逐流,却从未看看沿路的风景,看看自我怎样一步一步迈出自我的步伐,却总是无法在精神上偶尔的回望或侧视。泰戈尔给我们留下的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对观念世界的膜拜,同时又力求生动与真实。闲暇的一生,看透这每一寸空间。写下一字一句,都是包含深邃凝望,探寻着爱、生命与死亡。

像泰戈尔一样,那些能给人惊醒和安慰的木铎诗者,便是人类精神的传播弘扬者,他们可以变幻各种方式,以漫天花雨的姿态,播撒诗歌的教化能量。泰戈尔和他那些充满爱与美的永恒的诗歌,属于全世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原创读书心得11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234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