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霸王别姬》1600字影评,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次看霸王别姬,曾经听到过很多对它的赞扬,好奇过它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今天完整的看下来,不得不说我被感动了。记得听别人说张国荣当年是因为演这部电影之后走不出来才选择了那么极端的一条路,所以之前一直很抵触它,认为背负了人命的沉重的电影不适合我。但今天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被感动一次,深思自己,看看那个年代的人对于京剧或者说对于传统的态度。
小豆子是被自己的妈妈抛弃的人,他进入戏班可以说是被逼迫的。戏班子里有一群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皮包骨头,每天都要练功。我最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小豆子和小赖子偷跑出戏班到有名的地方看名角唱戏,当周围的所有人为戏叫好的时候,他们却哭了。“要挨多少打才能成角儿啊。”听他们这么说真的很心酸,这些唱戏的小孩子或许并不是多么的喜欢戏,只是师父教他们唱戏,告诉他们要成为角儿,唱戏是唯一能够使他们生存下来的活计。人后要踢无数次的腿,背一大段一大段的戏词,还要挨无数的打,最后才可以把戏唱好。京戏一代一代的传承,在那样的年代都是苦命的孩子在干这一份让人瞧不起的工作。对于小豆子这个要唱青衣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性别要跨越,其实这个小孩子应该被理解,他不懂自己一个男孩子为什么每一次都要唱“我本是女娇娥”所以一次次被师父打,打完了还是唱“我本是男儿郎”。我仿佛在小豆子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从小唱青衣的小孩的影子,那个年代没有你喜不喜欢只有你服不服从,多少小孩子的心灵就这样变得扭曲,直男活生生被掰弯了。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那种唱戏的男的,娘娘腔的样子就觉得无比恶心,如今看来《霸王别姬》心理多了很多的同情,是时代的扭曲让人的心也跟着扭曲了。
有些人的焦点放在了陈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感情身上,我觉得那样的感情我理解不了。我跟愿意去讨论他们对于戏剧的态度,两个从小苦练京戏的人,对于戏剧的情感应该超越了一般的人,无论当初的他们因为什么走入了戏班,最后他们都是希望可以唱一辈子的戏。我觉得很悲哀的是,日本人入京对待京戏是欣赏,国民党去看戏的时候用手电筒在戏台上乱照,这分明是砸场子去的。蝶衣愿意给日本人唱戏,是因为他们懂戏,文化从来就不应该受到国籍的限制。后来共产党赶走了国民党,戏班的人本以为可以好好唱戏了,共产党坐在戏台下也一本正经的很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毫无反应,小楼蝶衣他们反而不敢唱了,刚要陪不是的时候,底下的共产党集体唱起了军歌。这时候所有人都应该明白了。他们都不懂得京剧,对于她们来说,京剧远不如军歌来得响亮。党政的变更使得京剧的地位一降再降,可伶的是这一群从小学戏的人,最苦命的孩子永远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毫无地位可言。在法庭之上,被那一群军人职责《牡丹亭》是艳调,是不堪的东西,袁四爷站出来为《牡丹亭》申辩。袁四爷这样的地主反而成了那个年代最懂传统文化的人。当蝶衣被批斗的时候,他一声声的坦白都是牡丹亭里的语句,多么美丽的词句,却没有人能够欣赏。那个年代,人的一腔热血容不下一句美丽的诗词,所以属于传统的东西都被踩在了脚下。可是没有历史的积淀哪里来的生活,很可笑的是他们要打击的人,是那一些从小刻苦只做一件事的人,批斗蝶衣的那个人还是他捡回来的那个叫小四的孩子。蝶衣捡那个孩子的时候,旁边的人就说人各有命,蝶衣无疑是个自己捡了一个麻烦。人没有时间去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情,也许是那个时代把善良的人变得善恶不分。
看这部电影,是老师让我们体味电影与戏剧的结合。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大多走的都是学习美国的套路,包括票房最高的《捉妖记》也没有中国该有的味道。现在的电影不再把眼光放在戏剧上了,戏剧电影注定没有票房,可是中国电影多拍一点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把故事讲好。好的中国戏剧的背后都有一个能够感动人的故事。老师傅在给一群学戏的孩子讲《霸王别姬》的故事的时候,小孩子眼里充满了一种崇拜,小豆子记住了什么是“从一而终”。在我们的电影里,应该先用故事感动人,而不是拿自己并不擅长的技术炒作。像《大圣归来》明明连故事都没有讲好就标榜自己是良心制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