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端午节散文例文多篇

端午节散文例文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14:44 | 移动端:端午节散文例文多篇

又是一年端午时,吃粽子、赛龙舟等各种活动喜迎而来。赞美端午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今天小编也为大家准备了端午节散文例文多篇,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篇一

又闻到糯粽的飘香,勤劳的人们采打艾蒿,这才想起端午节快到了。虽然每年都在过端午节,但那年的端午节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

那是进厂上班第一年的端午节,由于家离厂较远,端午节那天就沒回去和家人一起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正好我休息,一大早醒来后躺在床上想着以往过端午节时吃着母亲亲手包的粽子,还有煮的咸鸡蛋和咸鸭蛋,心里感到有些沮丧。正当我在想着美景关食时,听到我们的班长王瑾站在单身寝室门口大声喊:“姑娘们,都快来包粽子呀!”我和其他几位室友听到后,呼地一声从床上坐起来,只见班长王瑾一手拎着用一袋糯米和金黄色的竹叶,一手拎着鸡蛋,笑着对我们说:“今天我们单身姑娘们就在一起过端午节吧,大家各展厨艺露一手,来先包粽子吧。”我顿时来了精神,兴奋得从床上跳下来,连声说好。班长又叫来隔壁寝室的几位同事,我们一起七个人就开始忙乎起来。记得那是第一次包粽子,包出的粽子有三角形、不对称的四边形、还有圆形。单身寝室里做饭用的是煤油炉,煮了两个多小时粽子终于熟了,班长又亲自炒了几个菜,七个人围着用几个凳子拼成的桌子,剥开粽叶撒上白糖,吃在心里凉凉的甜甜的。大家边吃边聊,毫无忌惮地谈工作、谈爱情、谈未来,嘻嘻闹闹地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端午节。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我们都已成家了,没有机会再像那样聚在一起了,我会把那年的端午一直珍藏在心底。

篇二

今天是端午节,原本准备去老家承坪去看龙舟比赛的,因为一个别的原因,没去成。便上街去走走,也是很难得的。街上人头攒动,因假日无处泊车,我不敢开车,骑了小电动,停放在老生源超市,步行去农贸市场。行走在五一南路利必诚路段,到处是买艾草、菖蒲、鱼腥草、以及一些说不上名字的草药,全是端午用来熬水煮蛋、泡澡用的。一阵风过,清香飘过,我特别喜欢艾草、菖蒲、鱼腥草的香味,拿过草药的手我都会放在鼻下久久嗅闻,很有上瘾的感觉。

过端午,粽子是必须的。老妈每年都会在端午前半个月就开始陆续地包粽子,一次包几十个,现包现吃,直包到端午的前天。馅都是依我的口味,加入红豆(或豇豆)、花生、五花肉,红豆花生蒸透沙粉,咬一口,松软香甜,满嘴流油,尽管每年吃上半个月,那味道却从没腻过,到时间依然嘴馋。如今老妈70多岁了,我舍不得她劳作,总是执意阻止她包粽子,告诉她商场超市有的是买,啥口味都有。老妈还是会背着我偷偷包着托侄子侄女们送来,看着送来的新鲜的粽子,每次我都有些泪眼婆娑,嘴依然很贱地吃得满口香。倍觉有妈的日子的珍贵,珍惜有妈的每一刻……

在老家承坪,端午有许多习俗,一是吃雄黄酒,酒都是自家酿的米酒,清甜可口,用小蝶装点雄黄放桌上备用,喝时在酒里加点,加了雄黄的酒黄黄的,很好看。大人还要在自家小孩的额头正中点上雄黄砂痣,为小孩辟邪。而我每次拿着雄黄酒,都会想起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二是用大蒜、大蒜壳、石灰、雄黄等浸水,然后沿着屋脚内外都要洒一圈,说是防虫。我每次等妈妈撒完后,都会看蚂蚁、蟑螂、千脚虫怎样在这神水里爬或者死亡。三是点雄黄土蚊香,蚊香一般是夜里点来驱蚊,端午那天,白天也点,而且只点雄黄土蚊香,气味芳香,但很浓烈呛人,也是为驱邪避虫用的。还有吃五子的习惯,特别是有定亲的人家,一定要给女方家送五子,即粽子、鸡子(鸡蛋)、豆子、李子、油团子,现在演变为无数个子了,特别是时令水果荔枝,杨梅、西瓜等等。

我们小孩还特别喜欢妈妈用各色毛线搭配织就的鸡子袋,在端午饭后,洗个香喷喷的药水澡,连头发丝都散发着香味,然后挂装着大大鸭蛋、李子的鸡子袋,去走门串户,实则是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鸭蛋大,李子甜,袋子美。稍大后,我也学会了织袋子,每年都会自己给自己织,也帮小伙伴们织。结婚后,也给女儿织过,但她们这代物资丰富,对这些没有感觉。今年本想给孙女织个,但有原因不在家,也作罢了。这些回味真的很美。

端午的时令蔬菜就是苋菜和黄瓜。现在有大棚蔬菜,什么蔬菜都可以错季吃,但在小时候,端午的桌上,蒜子煮苋菜和糖拌黄瓜是必备,也很难得,因为要勤快的人这两样菜才能恰好在端午上市上桌。无论多好的三珍海味,我依然很喜爱吃这两个菜。据老人说,端午吃了蒜子煮苋菜,可以防止夏季逼痧。冲着这个说法,家乡人都种很多苋菜,端午及后,每天都用蒜子煮苋菜吃。

端午还有一个风俗,便是划龙舟。没有去考究安仁划龙舟具体有多少年了,可以非常肯定的是从我记事起便每年都看划龙舟,老家的老辈人也一直传论着划龙舟,因此觉得,在安仁划龙舟至少有百年上的历史。

我是承坪人,承坪、安平一带每年都划龙舟,每次都非常热闹,人山人海围观。小时候在承坪街后的永乐江里,县政府曾经组织过一次大型龙舟赛,参加的人实在太多,桥上挤挤挨挨,河边也人头攒动,盛况空前,也许是政府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吧,从此后没有组织过,都是民间自发组织,也从未断过。我们也是看了承坪的又赶到安平看,安平老板多,民间组织的比承坪热闹盛大。

今年,老家又组织大型龙舟赛,据说参赛队有10多个。老妈很早就嚷着要回家去看,我也决定陪她回去,但因一个意外的原因,只能让大哥陪妈回家了,心里真是过意不去。

看着大哥从承坪老家发回来的划龙舟视频,心里很激动,也很感慨,老家许多年没有这样热闹了。这样的场景还是在30多年前的承坪、安平有过,看到这些视频和照片,错过这样热闹的节日,心中还是深深遗憾……

明年的端午,我一定要回去!

篇三

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端阳临至,初夏的清晨阳光也显得格外娇柔,凉风阵阵的林荫道旁总是多了一些熙攘,徒步于大街小巷,清新的艾香屡屡飘过,那是端午节特有的味道。和着一缕粽子的香味,融化成我对端午节所有的向往。

相传端午节的来历是因为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喂食鱼虾祭之。为的是不让鱼虾食其肉身。于是端午节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传承着中华大地的传统习俗,也是对屈子表以怀念。一个充满着悲情的故事,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让这样的一个节日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文化渊源,也成为中国“时年八节”之一。只不过时至今天,也许祭奠的传承在一点点的变淡,但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又在久久不散的传承,尤其是那一抹粽子香味之中的浓浓亲情,那份紧实黏腻中处处都彰显了一种相互依傍的温暖存在。

还记得小时候最渴望过端午节的原因就是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妈妈都会准备好各种包粽子的东西,粽叶,糯米,红枣。忍不住馋虫的时候就会去偷几个红枣吃,被妈妈和哥哥姐姐看见之后总是会引来他们一阵的笑声,只不过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或许是因为我是全家最小的孩子吧,所以大家总是特别的照顾我。尤其是包粽子的时候,哥哥姐姐都会帮忙,而我永远是那个坐在旁边等着吃的那一个人。偶尔自己也想动手包一个粽子,只不过我手下的粽子完全和他们的不一样。哥哥说我包的粽子到锅里煮的话就是一碗米汤,于是大家的笑声就更加响亮了。那时候我会赌气走到一边不理他们,可不一会儿自己就会转回来继续等他们包好了粽子。因为那软糯的糯米和甜甜的大枣实在是太诱人了。让我不顾所有的“嘲笑”等着粽子出锅。

其实那时候是有规矩的,粽子出锅之后一定要先送给长辈们吃,然后自己才可以吃。这是妈妈从小教会我的规矩。无论是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先想到长辈。而我就总是扮演着给长辈和邻居们送粽子的邮差。端着一盘刚刚出锅的粽子,然后送给邻居和长辈。他们总是会表扬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然后还会把拿出粽子先给我吃。而那样的粽子或是因为饱含着一份长辈们的祝福吧。所以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无论我吃过多少各种各样的粽子。只不过在我的心中那些永远都是最甜美的滋味。而且那个时候,长辈们都会给我一个装满了艾叶的香囊,说带着香囊夏天就不会有蚊虫来咬我也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怕蚊虫叮咬的缘故吧,所以整个夏天我都会把香囊戴在身上。那些粽子的香味,混合上几缕艾草的清香,弥漫开来,就成为了我端午节所有的记忆,也成为了我最幸福的回忆。

岁月流转,过眼成风,在时光匆匆的脚步中一点点的长大。自己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就知道守在锅边等粽子熟的孩子。可那份幸福的回忆却一直留在自己的心间。多少的日子走远,心中最想念的是那粽子的香味,更想念的还是父母长辈,哥哥姐姐对自己的那份关心,更想念的是那份一家人浓浓的幸福味道。有时候其实我也在想,万水千山“粽”是情,有时候那样得香甜,可能不是那些糯米,那些红枣,而是一份难以割舍的亲情吧。

篇四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熟悉的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那是一个欢快的日子。

插艾、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老家所在的地方,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端午节前后,秧苗刚栽下水不久,家里吃的还是去年的陈米,在加上糯米的产量不高,所以包粽子的原材料不足。而端午节正值初夏,春天收割的小麦已经晒干,可以磨面,再加上春天种下的四季豆已经长大,所以端午节吃四季豆包子在我们当地一直盛行。

和面、用母面发酵;去地里采摘新鲜的四季豆,然后去掉四季豆的茎,切碎;再拿出过年时熏的腊肉,切成丁。然后把四季豆和腊肉在锅里焯一下,馅儿就出锅了。包子馅准备好了的同时,包子皮也准备完毕。于是,一场包包子的活动就在一群小孩子的欢声笑语中开始了。

奶奶是包包子的能手,她包的包子总是很有卖相,我一直模仿奶奶包包子时的动作,力求包的跟奶奶的一样好看,但一直没超越奶奶那娴熟的手艺。妹妹是个做饭的能手,她包的包子虽不如奶奶的好看,但还是勉强说的过去,至少有个包子的样子。我就不一样了,我成功的把包子包成了饺子。弟弟是个捣蛋鬼,他压根就不是来包包子的,他拿着撵面丈,把面团撵平,又揉成一团,如此反复很多次之后,那块面团成功的被他玩坏。

水烧开之后,在笼屉里面放上采摘的新鲜桑叶,刷上菜籽油,再把包子放上去,用大火烧五分钟左右,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锅了。奶奶捡包子时,我们一群小孩围上灶台,口水直流三千尺,争先恐后的抢包子吃,自家的食材做出来的包子总是格外香,特别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是特别馋,都快抑制不住我那波涛汹涌的口水了。

现在的我很难吃到那么美味的包子了,其实除了这些硬性材料和条件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得看做包子的人的心情。儿时的我吃的包子,都是亲人们怀着过节和家人团聚的好心情做的包子,包子里面不仅有新鲜美味的馅儿,还包含了亲情。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包子的美味程度是无法形容的。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耳边响起这首熟悉的歌谣,不知不觉中将我的思绪带到了童年,我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包包子忙碌的背影,还有弟弟那个捣蛋鬼一直撵面团……

篇五

 米粽飘香,粽叶寄情的时节又来临了,每年的这个的时候,每家每户的门口插着艾叶,余味袅袅,门内粽香四溢。粽子是端午节每家每户必吃的一种吃食,南北方对于粽子的吃法各有不同,有甜的,有咸的,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的变迁,粽子也不再只是单一地包裹着软濡的糯米,其中还有咸肉、红枣、绿豆、红豆、花生等五花八门的内馅,就连外形都呈现不同的地域特点,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则是四方形。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先人的传统却始终没变,一直流传了几千年。唐代诗人文秀曾作诗《端午》纪念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传闻,在忠君爱国的屈原投身汨罗江后,百姓为了不让鱼分食屈原的尸身而做了粽子抛至江中以喂鱼。

传说中,龙舟是两岸的百姓为救屈原而划,然而最终也没能追上落水的壮士。时至今日,赛龙舟也成为每年端午佳节纪念屈原必有的活动之一。这一天,竞赛者们激昂的汗水在隆隆的鼓声中被划动的船桨荡漾进翻滚的雪白浪花中,一条条龙舟犹如在水中自由遨游的鱼飞速前进,千百年来翻涌的江水随着龙舟的挺进似乎还在为投身汨罗的古壮士屈原悲鸣和怒吼。侯克中在《吊屈原》中曾道:“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王旭在《读<离骚>》中也感叹“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苏轼亦在《屈原塔》中称赞屈原“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屈原不求富贵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使人为之折服和景仰,也激励我们在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被历史和人们铭记,他的忠贞爱国时至今日仍然应被我们所有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在“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之风的徐徐吹拂之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成果,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成为我们今天继续努力的目标。然而,仍然有些党员干部违背誓言和党章,背弃自己的信仰,相较于屈原对于楚国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坚持,他们应该何其惭愧!周永康曾任公安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曾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但是却收受贿赂,滥用职权,进行权色、钱色交易,泄露党和国家秘密,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最终被判无期徒刑;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徐才厚居高位、收贿赂、牟私利,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大肆卖官鬻爵,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损害当地政治生态。当权力和私欲的膨胀迷住他们的双眼,当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摆在面前,他们可曾想起过自己的入党誓言,可曾记得党的宗旨,可曾忆起自己曾经的信仰,心中是否还将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曾停步,屈原的伟大情操和品节还在世间流传,这样的爱国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时代的发展不断在赋予它新的内涵。作为国家利益、经济安全运行的捍卫者,审计工作人要时刻谨记自身的工作原则,坚守工作底线,学习屈原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不求富贵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牢记“各大老虎”的反面教材,对照自己,时刻警醒,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作好政策落实的督查者,公共资金的守护人。

篇六

榴花红,小麦黄,端午临近。一股艾叶的清香从儿时记忆里飘出,萦绕心间,久久不散。

我的家在荆山深处,山里人家,没有多少人知道端午与自沉汨罗的屈原之间的联系,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过节的热情。母亲早早的腌好鸡蛋,父亲用自家的苞谷煮出的酒也装满了堂屋边上的两只大胶壶。

端午这天是要请客的,亲朋好友相邀一堂,男人们谈论着谁家的谷子长的好,谁家的菜籽收的多;女人们则聚在厨房,交流着哪个小店的针线卖的便宜,抱怨着自家的小猪又不肯吃食;小孩子们是最快活的,为一颗锈钢珠或是一个旧灯炮,追抢疯闹,飞进飞出。

临近中午时,从厨房里端出一大盆糯米饭,要打糍粑了。山里人过端午是不包粽子的,但是糍粑必不可少。村里人都说我家的糍粑最好吃,或许是因为我家专种糯谷的水田边有一股长年不干的泉水,或许是因为父亲有力的臂膀把糯米饭锤打的更细、更粘,也或许是因为母亲在煎时舍得放上大勺的菜油。

父亲从屋里拿来一块白布,把糯米饭包好,放在一个麻布袋里,脱下外衣,扬起木锤,一下下锤在麻布袋上,袋里的糯米饭被挤成了一个个奇怪的形状。大人、小孩都围了上来,大人指点着哪里还要再来一下,小孩则眼馋的盯着麻布袋,吞咽着口水。

午饭已端上饭桌,父亲提来胶壶,一股酒香顿时在小院里飘散。小孩子们是不允许上桌的,一人抱着一个油黄的大糍粑站在干檐上,比着谁咬出的缺口大。桌上推杯换盏,酒壶慢慢浅了,男人们的脸渐渐红了,噪门也渐渐大了,不时的因为别人少退一个杯儿而争个不休。女人们忙完了厨房,也坐了过来,随着她们的加入,桌上就更热闹了。

小孩们吃完饭,被大人们打发到田边去割艾蒿,一人手拿一把镰刀,一人怀揣一个咸蛋。草间不时惊出一只癞蛤蟆,把女孩子吓的大叫,男孩子却小心的凑过去,一边提防着它“扑浆”,一边快速的用镰刀把它拨进水沟。

日头落了,酒席散了,孩子们回家了。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插上了新割的艾蒿,村子里到处弥漫着艾叶的清香。

年年榴花红,岁岁小麦黄,可惜我再也感受不到儿时那股醇醇的端午味道。

篇七

自从离开家乡,每到端午节前后,我就会想起家乡的香粽,就会亲切地忆起孩提时代的往事。

说到粽子,结伴去摘粽叶的情景就在脑海中显露出来。记得小时候跟母亲一起到沉湖湖边摘粽叶,粽叶巴掌大小,有的更大,旁边有一些刺须,若不小心手掌还会被划破,采摘的时候就要小心冀冀了。母亲不让我摘,因为摘粽叶也很讲究,要看颜色,还有大小,我试着摘过几张,可惜都被我扯坏了。我家的粽叶都是母亲采摘的,没派上用场,粽叶竟然也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中万物都是相融的。母亲将粽叶捆好放到太阳底下晒,等要用粽叶的时候,再放在水里泡一夜,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总有阵阵绿叶的清香。

端午前几天,是大人小孩子最繁忙、最开心的时候。包粽子,米要用长粒的糯米,因为长粒的糯米黏度好于圆粒糯米。当然还少不了晒好了的粽叶。前一天用水浸泡了,仔仔细细地把粽叶搓洗干净,然后开始包制。母亲是主力,她总会先掬两三片粽叶打成圆锥形的底儿,然后把米放进去,尽量压实些,以防走形,米加至尖角出形后在中间包馅,然后再加米,装满圆锥再沿着边往上裹叶,一般要加两三片叶,再按紧收口,裹叶的上边刚好是三个角,一个斜四角粽子就成形了。

不过,那时候的粽子品种比较单一,也没有现在如此多的花样。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穷,包的粽子大多是纯糯米,不加馅的。咬一口,里面总是白白的。我有时候问母亲,为什么人家的粽子咬一口里面就有东西,比如红枣、蜜枣、咸肉,或者是红豆。母亲总是微笑地说,糯米本来就甜的,不信你咬一口慢慢嚼试试看,果真,糯米是甜的。但吃多了,后来感觉没味道,就是蘸白糖或者是红塘吃。懂事以后,我就不再问母亲这样的问题了,也不去想别人家的粽子里会有什么馅了。

后来,家庭条件好转了,粽子里也放馅了。馅也不外乎那几种,母亲喜欢吃蜜枣,每个粽子里都放一颗大大的蜜枣。粽子煮透后,蜜枣也几近烂熟,流出的汁全渗在粽肉里,红红的,比糖水还甜。但我不怎么喜欢吃枣,好几次我都要求母亲包红豆馅的,她总不厌其烦的另外给我包几只红豆馅的,并红绳扎住作记号,免得煮的时候混起来。

每年过端午节,依照传统习俗,家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文绉绉的书面上的说法。那时在农村里,没有多少人知道谁是屈原,但是,这似乎并不重要,也丝毫不会影响吃粽子的心情。就像我母亲,大字不识几个,更别说知道纪念什么诗人了,但母亲每年都要包粽子,而且要包很多。有时候都吃不完,剩下的就浸在大砂钵里,因为这样不容易坏掉。我家有一口大砂钵,是专门用来浸东西的,端午节这个时候,总有满满的一钵粽子。我放学回来,不到吃晚饭时间,就顺手捞起一只先垫垫肚子。因为那一段时间天天都吃,到最后我就有些厌烦,放久了的粽子失去了原来甜香的味道,变得酸酸的,我索性不再吃。但母亲不舍得扔掉,她说浪费粮食是作孽,于是父母打扫“最后的战场”。

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到外地生活三十五年了,其中品尝过各种各样的异地粽子,可总觉得家乡的粽子香甜,母亲包的粽子好吃。

篇八

下班回家,刚进门就闻到一阵扑鼻的粽叶香味,还夹杂着一些红豆、牛肉之类的味道。

餐桌上的盘子里,已经放着七八个包装精美、样式各异的粽子,我知道,这是妻子从超市买回来的。妻子早就将它们煮熟了凉着,等我回来吃。可那一刻,我竟然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亲手包的粽子,还有故乡的味道。

故乡多山,湖泊也不少。我家门前两里开外,就是一方很大的湖泊,叫黄陵塞。每到初夏,湖中野生的芦苇一夜间冒出水面节节疯长,然后漫无边际地随风摇曳,煞是壮观。

五月初五端阳日,母亲都会起个大早,带着镰刀,来到湖泊边,小心翼翼下水割下几把翠绿的芦苇叶回家。再用屋后水井里清冽的地下水将叶子浸泡干净,然后放到锅里煮一会儿,让叶子变得很柔软。接下来,母亲将前一天泡好的糯米滤干水,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包起粽子来。

印象中,母亲包粽子的手法很熟练,只见她将叶子绕成漏斗状,用勺子将糯米舀进去,一下两下,扎紧后用红线绳缠绕几圈儿,一个个鲜活的粽子就齐刷刷摆在了盆子里,有菱形、有锥形,偶尔有几个长条形。邻居有时候过来边帮忙边拉着家常,但她们的手法都慢了很多。有意思的是,邻居总是说母亲的粽子是湾子里头最好吃的,感觉粽叶都不一样,闻起来特别清香。母亲就笑说,谁叫你们偷懒呢,起早点儿去割叶子,保准粽子香。原来,母亲割回的叶子上面都带着晶莹的露珠儿,清新欲滴。而且,煮粽子的火候,也不是没有学问,母亲显然把握得很是到位,煮好的粽子不会过于粘稠,也不会夹生,当叶子的香味与糯米的香味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粽子不满屋飘香才怪!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凉一点儿的粽子,它比刚起锅的粽子香,即便不蘸糖,就那样吃也清甜,如果加点糖,那个美味儿真是没得说。不过,母亲不让我多吃过凉的粽子,以防肚子不舒服。只是,我好像很嘴馋,摇头晃脑地一口气能吃下四五个。那个时候,母亲嘴上不停地埋怨我,脸上却是一脸满足的微笑,也许这就是做母亲的在儿子面前有一种小小的得意吧。

多年后,我别了故乡,到了如今生活的城市里,却还能经常吃到母亲从乡下托人捎来的粽子。虽然那个时候,粽子这种美食已经被加工流水线作业后进入了市场,品种丰富,各种美味应有尽有,但母亲的执拗,令捎带粽子的邻居都感到不可思议。母亲说,超市里那些个粽子有什么好吃的,机器加工的味儿上面肯定还有机油味儿,吃了败胃!我听了就觉得好笑,但吃着母亲捎来的粽子,心里的滋味儿比粽子本身还甜啊!记得我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就叫《母亲捎来粽子》,发表在武汉晚报上,编辑后来告诉我,说这个文章打动过不少读者,准备收录到另一本书里。

再后来,我已经吃不到母亲捎来的粽子了,就像今年的这个端午节一样,只能再吃超市里的粽子,因为母亲离开我们多年了,她是被一场突发的重病带走生命的,那一年,她才五十多岁。

勉强吃完一个粽子,我放下筷子,这种填充着各种脂肪味儿的粽子,我真的不是很习惯吃它,我只喜欢吃没有添加任何配料的纯净粽子,虽然这个习惯多少令旁人费解。妻子这会儿也是有点儿不明就里地看着我,她哪里知道我此时此刻正触景生情,想念起母亲来,想念母亲亲手包的那种散发着自然清香的粽子,想念母亲那开心的笑脸,还有她疼惜儿子时温暖无比的眼神……

篇九

芒种时节,家里的门廊上开始挂上艾叶,淡淡的清香飘散在空气里,沁人心脾,余味袅袅。伴随着浓郁的粽香,端午节悄悄地来临了。在家时感触不深,远离家乡才倍感思念,原来端午节味道是可以触摸和呼吸的,而往年在毫不起眼的粽子竟化成了一纸鸿雁,链接了我的乡情和亲人的祝福。

端午节各家必备的吃食中一定会有粽子,甜的咸的,方形的、三角的,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而略微有所区别,纯糯米的、豆沙的、红枣的、花生的、卤肉的,口味上也不尽相同。作为一种传统食物,粽子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深受大家喜爱。但我总觉得粽子太黏,吃起来满手黏糊糊的让人很是不舒服,所以往年的粽子我都不太吃。也许在家待得时间长了,出来工作后格外想家,周末去到超市看见捆绑的粽叶、成品的粽子被摆放在冷冻箱内,处处在提醒我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端午了,也勾起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我家的粽子多是奶奶和姑姑亲手包的,两片自家房前的粽叶包上清香的糯米,用筷子将糯米捅紧实,偶尔奶奶会包进两块小瘦肉或者花生,用棕丝将粽子捆好挂在堂屋方桌的横杠上,七八个一扎,等到糯米全部包完便开始水煮,慢慢地,浓郁的粽香就会弥漫整个屋子。

老家没有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对于家人的意义在于,那一天,上班的会放假,做生意的也休业一天,都聚在奶奶家,大家高兴地吃一顿饭,聊聊天,也算是小团圆。等到晚饭过后,我们家又会拎着奶奶和姑姑包的各种口味的粽子回家。这几年,奶奶的年纪大了,腿脚不若前些年利索,力气也不那么大了,包的粽子自然没有以前紧实,口感上就略微差一些。以往从奶奶那拿回来的粽子总是吃得很慢,时间越久越想不起要吃它来,今年在异乡的孤独感却让我越发怀念起奶奶包的粽子。想起有首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眼睛忽然有些湿润,奶奶老了,身体不如从前健朗,再不是记忆里健步如飞的样子,现在还能吃到她老人家包的粽子是我们年轻一辈的福分,要好好珍惜。

对于那些包了各式各样内馅的粽子,我也不是那么喜爱,如果要吃,还是会选择简单的只有糯米的那种,我习惯在碗里撒上一些白糖,然后用筷子一戳将粽子在白糖里裹上一圈再慢慢吃下,那些各种口味的都留给父亲,虽然他不见得都喜欢吃,但是也都将那些我和妹妹不爱吃的甚至吃了一半的粽子“消灭殆尽”。我觉得父亲的爱不若母亲那么鲜明,却始终在这些小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都大了,父母的头发慢慢变白,皱纹渐渐多了,母亲这几年也开始学着做鞋,腌菜,做一些以前总看外婆在做而母亲不太插手的事情,我想这也许是他们开始变老的一种表现,或许明年又或者后年,母亲大概也会开始自己包粽子。想想不觉时间飞逝,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变老了,再过些年,不知道我的孩子能否在他们的祖辈所包的粽子里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亲情。那个时候的事情也许过于遥远,然而此刻,我只觉得原来那些我不太喜爱的的粽子其实都饱含着爱,它在告诉我:粒粒糯米浓乡情,片片粽叶裹相思,要珍惜现在,珍惜亲情!

篇十

又是一年端午节,人们过节的兴致似乎不如以前了。更让人感慨的是,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却被韩国于2004年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申报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近年来,随着“洋”文化的渗入,国内的传统节日文化“火力”像是越来越差,而舶来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是越过越火。有调查表明,圣诞“平安夜”的热闹指数有超过“年三十”之势。

传统节日承载民情民俗,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区别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底蕴厚实。人们激情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却没有想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节”也是我们的情人节;人们惊羡西方的狂欢节,而“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就是我们的“狂欢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经济繁荣,更应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富有,需要我们保卫和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民俗既迁、风气易随”,

保卫、弘扬传统节日,既要注重传统节日的“根”,又要具有时代精神的“神”,要赋予节日以时代的要求、时代的特色、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形式。节日是群众性的文化,节日的主人是普通百姓,但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并给以一定的物力、财力投入,组织开展专门的庆祝活动来推动传统节日;各类传媒和文化团体也要担负起宣传教育、组织引导责任,特别是在网络化的今天,更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宣传节日民俗。

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传统节日,让广大群众喜过、乐过自己的节日,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未来的希望。

篇十一

端午节如约而至,粽子、咸蛋、绿豆糕的扑鼻清香在大街小巷飘逸,武汉老字号曹祥泰的门口也排起了长队,为的是吃上一口传统做法的绿豆糕。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快节奏下,舌尖上的端午,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思念。

童年时,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奶奶都忙前忙后地包粽子、煮咸蛋,打豆糕。我在一旁看着、诱着、盼着,雪白的粽子、金黄的蛋芯、碧绿的糕点,在我眼里,仿佛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梦。美餐一顿后,临走时奶奶还让我带上一袋咸蛋和粽子,我在路上边跳边走,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后来过端午节,不是那么讲究吃粽子、咸蛋、绿豆糕了,但童年的乡愁挥之不去,奶奶慈祥的笑容总浮现眼前。

每年的端午节,对我来说又是一场故事会。博览群书的爷爷总会给我摆龙门阵,吊书袋子。如唐代诗人文秀曾作诗《端午》纪念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侯克中《吊屈原》“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王旭《读<离骚>》“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苏轼亦《屈原塔》“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等等,都是爷爷每年要讲述和朗诵的篇目。他说屈原不求富贵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使人为之折服和景仰,也激励我们在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教育我要多读书看报,有了一个阅读的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

有一年的端午节,爷爷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回忆他在武汉市肉联足球队当裁判的日子,在那个年代,拥有全国甲级裁判员资格证的人不多,回忆起当年在全国各地参加足球比赛的时光,爷爷的脸上写满了自豪。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当足球裁判员的生涯中,每一场足球比赛,都秉持着公平公正的信念!爷爷的故事会使我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我读书看报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看各种报刊书籍时遇到觉得美的或者令人有所感悟的句子、段落便摘抄下来,到了写作文的时候便可以适当引用,也使得文章增加不少光彩。工作后,虽然不用写作文了,摘抄的习惯也没有坚持下来,但好在读书的习惯坚持了下来。

闲暇之余,当我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我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当我读到励志之作,能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这便是读书的乐趣,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去年的端午节,我有幸成为审计战线中的一员。虽然爷爷和奶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每当想起爷爷的教导,奶奶的勤劳善良,纯朴的家风已经烙在我心中。我要在审计工作中,秉持着和裁判员一样公平公正的精神,作为国家利益、经济安全运行的捍卫者,审计人要时刻谨记自身的做人做事原则,立高地,守底线,依法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做屈原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做“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的践行者。

篇十二

“又要到端午节了,把门上去年挂上的艾草摘了吧,今年再换新的!”爱人边开门边看着用细绳系在门上的两束艾草对我说。

“还是不要取下来,今年的新艾与旧艾放在一起吧,陈年的艾有用着呢!”我用手整理了下那两束艾草,摘了一片叶凑到鼻子前闻了闻,说“它们还有香味呢!”。

推开门,发现母亲已在厨房里忙碌着,见我们回来,她欢天喜地地端上了亲手蒸好的粽子催促着我们趁热吃。剥开热气腾腾的棕叶,露出了里面的红枣和晶莹的粽米,空气中不一会儿就飘满了竹叶的清香。吃着粽子,女儿高兴极了,拉着她奶奶边转圈边撤娇:“奶奶,今天又不是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呀?”

“我希望我的孙女早点吃到我做的粽子嘛!”母亲抚摸着孙女的头笑着回答。“嗯,这还差不多,说明您还真是我的亲奶奶!”女儿俏皮地说。顾不上她们婆孙两人开玩笑,我急着走入厨房去准备今天的晚饭。

走入厨房我看到炖钵里正熬着鲫鱼汤,乳白的汤汁随着热流从中间溢沸着涌向四周。俗话说:千煮豆腐万煮鱼,鲫鱼汤就是要尽量多炖多熬才有味道!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往年的端午节,父亲总要在厨房里为我们熬上一锅浓浓的鲫鱼汤,一人喝上一碗,说是增强体质准备迎接酷暑。可是今年的端午,父亲再也不能为我们熬鲫鱼汤了,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伤心起来,想念起疼爱我们的父亲。这时爱人走了进来,看到我伤心的样子可能也明白了什么,他安抚着我说“不要太伤心了,爸爸不是教会我们熬汤了吗?你准备晚饭,我去把门上的艾草取些下来用热水泡泡,让女儿泡个澡再吃饭!”

我明白爱人的意思,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纪念父亲。父亲在世每到端午总是早起,为得是采割端午清晨带有露珠的艾草,扎成一束系在门上,用它的芳香驱赶邪秽,保佑家人平安。时不时父亲还会用干好的艾草,添上几颗花椒熬成汤水让孙女泡澡,防止皮肤生病。爱人走出去安排女儿洗澡,得到了响亮的回应,看来女儿已经接受了这种沐浴传统。

晚饭时母亲同意端午清晨由我陪伴她去采割今年的艾草,那是父亲常去的地方。我在心里默念,如果父亲仍注视着我们,那天他一定会赶走天边的云彩,让我们沐浴到端午节早上温暖的阳光!

篇十三

端午近,粽飘香。

我的家乡房县,端午节和全国的其他地方差不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要说端午节有什么好吃的的话,那也就是端午节的粽子了。

每年农历四至六月,都是房县粽子消费的旺季。尤以端午前后最俏。制作粽子的工艺也不十分复杂,把笋衣用清水洗净,并取适量撕成条状,将泡好的糯米控干备用。制作时先取一片笋衣,从底部折成锥形斗状,放好糯米,以不溢出为宜;再用笋衣的剩余部分折叠包好,用条状笋叶捆扎结实,文火煮熟即可。这样制作,其原料只有笋衣和糯米,原汁原味。笋叶的清香和着糯米的甜糯,清爽可口,说起来真是无法形容,就那一个“爽”字儿了得。

端午节前的集市,那就更加热闹了。从早晨五六点钟开始,大街小巷都挤满了十里八乡的摊贩和赶集的人们,一字儿排开的摊位上随处可见摆放着粽子、艾叶、菖蒲等节日专用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包小包的粽子隐隐散发出清香扑鼻而来。

端午的粽子吃起来也和平时有所不同。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上艾叶、菖蒲,调治适量的雄黄酒,喷洒在墙角、床头等不易清理的旮旯里,有不满12岁的小孩儿,也要蘸一些雄黄酒擦在脸上、耳、鼻等部位,据说是用于驱邪和防止小孩被蚊蝇叮咬。到了中午,全家围坐在一起,每人喝一口提前调制的雄黄酒,就吃起了香甜可口的粽子。其他丰盛的菜肴和香喷喷的白米饭就都不大重要了。孩子们多是“粽”不释手,就根本顾不上什么白米饭了。

现在,各处粽子的制作方法和用料也有很多变化,各大超市就摆放着各种肉粽、豆沙粽、蛋黄粽、栗子粽、火腿粽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偶尔尝尝,味道还是不错的。仔细品味,总是感觉比不上原汁原味的房县粽子……

篇十四

快到端午了,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屈原,在我国,用一个传统佳节来专门追忆一个伟人想必只有屈原一人。两千多年了,屈原一直被后人所惦记,这种惦记不只是文人雅士的相思,不只是国君官宦的追崇,而是全天下黎民百姓的广泛爱戴。美哉,屈子,您旷世而不一遇,精神可与日月齐光。

美哉,屈子,是您奠定了中国的文学根基。梁启超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在屈原以前,文学没有专业化,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均是采集民间的短篇歌赋,正是屈原以楚辞体的崭新形式赋予文学专业色彩,《离骚》便是其扛鼎之作,《离骚》中《天问》、《招魂》、《远游》内容神奇瑰丽,意境梦幻飘远,作品把宇宙万物、奇情异俗、人间快乐等尽情描绘,甚至把妖神鬼怪都拉来谈话和派差,但这种烂漫不是一种故弄玄虚,而是屈原个人自然天成的秉性流露,“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试问这样的不羁个性怎能不潇洒呢?

美哉,屈子,是您诠释了人臣的忠心赤胆。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很推崇屈原,但更敬仰其人格魅力,他认为: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又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映衬了其独立完美的人格,在屈原的笔下,橘花、兰花,荷花等芳草经常用来表达他对圣洁纯贞爱情的矢志不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借用

“香草美人”表明上抒发了自己对情人的忠贞,实际是表达了对楚怀王等君王的忠心和对故乡的无限热爱。

美哉,屈子,是您挺起了人格的正道直行。司马迁非常景仰屈原,《史记》写屈原“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和孟子、庄子、张仪等人都属于战国的同时期,在那个年代里,许多思想家要么像张仪那样朝秦暮楚地寻找“买主”以实现荣华富贵,要么像庄子一样出神逍遥地云游环宇以逃脱现实羁绊,渔父也来劝屈原:“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獢其醨?”但屈原的内心却是坚定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人格超然,纵然有希望的出路,也不愿与恶的社会妥协,不肯低就自己的理想。

美哉,屈子,是您引领了志士的以身殉国。汉代文学家贾谊是第一个吊唁屈原的后人,《吊屈原赋》写屈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其实屈原也不算遇上不好的时代,当时楚国是世界面积第二大国家,楚国也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国力强盛而成为战国时期中的大国,屈原从乐平里出发,官职曾升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只因后来楚怀王受到纵横家张仪等人所骗,导致屈原政治主张无法实现。虽然楚怀王、顷襄王等君主不采纳他的联齐抗秦导致楚国灭亡,但他却没有将责任推在楚怀王、顷襄王等人身上、而认为是老天的不公,“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这天,在极度痛苦之下,他对着西北方向的郢都长跪不起,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的死很伟大高尚,灵魂得到了涅槃重生。

美哉,屈子!时间飞驰而过,楚国早不存在,楚怀王、顷襄王等早已作古,唯有屈原精神万世流芳,屈原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成为人类世界的精神支柱。值此端午时节来临之际,在秭归屈原塑像前,我谨以此篇文章表达一个后代子孙对屈子的无限缅怀和哀思,屈子真可谓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篇十五

唐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当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联想到屈原,两者早已密不可分,但千百年来,更主要的是屈原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屈原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屈原精神是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司马迁在给屈原所写的传记中曾说道“(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它的意思是说屈原哪怕在被流放的过程中,仍然心系着楚国,时刻想着回来报效国家,这样深深的爱国情怀可能也正是屈原精神得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吧。联想现在,边防战士不畏辛苦保家卫国、奥运将士奋勇拼搏挣得金牌、留洋学子意志坚定重返国家…我想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也正是他们心中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吧。

屈原精神是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系,为诗歌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样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中国一直被称作“山寨”大国,只要别的国家发展的好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模仿,生产出一个看起来差不多一样的产品,,但是国民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欠缺。近些年来,华为、海尔等一些国民品牌纷纷走出国门,享誉全球,这与它们一直秉持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这也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屈原精神是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离骚》中有“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有“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多么令人心痛的感叹,屈原在被流放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处于战乱纷争中楚国百姓生活的艰辛,充分体现了屈原时刻为民着想、体恤苍生的情怀。联想我作为一名基层审计人员,虽不能完全领悟屈原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但是在每一次的审计过程中,一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放过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疑点,继续把屈原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发扬光大。

又是一年端午时,屈原虽离我们而去,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屈原精神,必将永垂不朽,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篇十六

唐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当提起端午节,人们总会联想到屈原,两者早已密不可分,但千百年来,更主要的是屈原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屈原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屈原精神是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司马迁在给屈原所写的传记中曾说道“(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它的意思是说屈原哪怕在被流放的过程中,仍然心系着楚国,时刻想着回来报效国家,这样深深的爱国情怀可能也正是屈原精神得以流传千古的原因吧。联想现在,边防战士不畏辛苦保家卫国、奥运将士奋勇拼搏挣得金牌、留洋学子意志坚定重返国家…我想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也正是他们心中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吧。

屈原精神是上下求索的创新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系,为诗歌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样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中国一直被称作“山寨”大国,只要别的国家发展的好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模仿,生产出一个看起来差不多一样的产品,,但是国民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欠缺。近些年来,华为、海尔等一些国民品牌纷纷走出国门,享誉全球,这与它们一直秉持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这也充分说明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屈原精神是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离骚》中有“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有“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多么令人心痛的感叹,屈原在被流放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处于战乱纷争中楚国百姓生活的艰辛,充分体现了屈原时刻为民着想、体恤苍生的情怀。联想我作为一名基层审计人员,虽不能完全领悟屈原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但是在每一次的审计过程中,一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放过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疑点,继续把屈原心系百姓的民本精神发扬光大。

又是一年端午时,屈原虽离我们而去,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屈原精神,必将永垂不朽,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篇十七

时光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候,虽然对节日的期待远淡于小时候那份热情,但是,对曾经远去端午的思念却无时无刻萦绕在心间,久久挥之不去。

挂艾草。一到端午节,家家门口插艾草、挂艾草是一种习俗,街头巷尾都飘着艾草香。听长辈们讲,艾草挂在门楣上或是门的一侧,是辟邪的意思,而且还可以驱蚊虫。五月,蚊虫兴盛,艾草之香恰是蚊虫之惧。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在菜市场买来一大束艾草挂在门口,艾叶散发的阵阵淡淡清香扑鼻而来,缓缓地弥漫在我居室的天地间,吸之令人感到通体舒畅,气通神爽。

挂蛋兜。相传在每年端午节,小孩在胸前挂上一只蛋兜,可保平安健康,姥姥这时会用五彩棉线给我编制一个漂亮的蛋兜。晨起上学前,我会在姥姥腌制的鸭蛋中挑选一个模样最周正的淡青壳,小心翼翼地放入蛋兜内,挂在胸前,兴高采烈的去上学。去了学校,会和同学们比谁的蛋兜编的最精致最巧妙,一天都会小心护着胸口的这个鸭蛋,生怕一不小心撞碎了。放学回家后,再拿出来吃掉,端午的盐蛋,腌制的时间不长,吃起来也不会觉得太咸,味道刚刚好。

包粽子。奶奶不太擅长做饭,包粽子却包得极好。只见她熟练地将两到三片叠放的粽叶压住边缘捻开,双手同时夹住粽叶的前端折叠,碧青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成了一个斗形——舀上掺了赤豆红豆的糯米,或者纯糯米加一块香肠、蜜枣,压实了,然后用嘴拽着细线将那细线包扎起来,碧青青的粽子很快就在桶中堆积起来。傍晚,随着炊烟袅袅,熟悉而亲切的粽子香便在小小的屋子里飘来荡去,奶奶包的粽子个头不大,像现在的迷你棕一样大小,我一个人就可以吃下三四个。

绿豆糕。小时候的绿豆糕由豌豆粉、绿豆粉、砂糖等制成,色泽浅黄,口味清香,颜色不会太绿或太黄,而是微偏黄,还有点油腻,没有现在元祖、仟吉做得精致细腻,但在我们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已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了。“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常常是和小伙伴们一边唱着一边吃着,甜蜜的滋味,温暖了太多了我们童年的回忆。

现在的端午节,粽子是越做越精美,但端午的气氛亦愈来愈淡,儿时快乐的时光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但端午节依然是忙碌的,节前,人们熙熙攘攘地抢购着粽叶、菖蒲、艾草、盐蛋……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正意义,但传统是有一种奇妙的力量,每一代人就这么自觉自愿的,年复一年的完成这些习俗。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端午节却一直未变,这些传统的习俗,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感情,寄托了太多美好的祝福,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棕香中,品味端午的久远文化,让它继续散发着诱人的文化魅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端午节散文例文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263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