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十九大心得感悟】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怎么样推进乡村振兴,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让谁来振兴,依靠谁来振兴,解决乡村的“空心化”、无劳动力的问题,让城里的人想到乡村来观光休闲,让先致富的能人能回到乡村来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让农民有钱可赚,让农民有自信心,让农村能够活起来。乡村振兴不是大开发,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让乡村更像乡村,让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振兴最终要靠党的领导,让党在乡村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有人就有一切,有人流就有物流,有物流就有财流,有财流才能形成信息流。乡村不缺人,但也缺劳动力,摆在大家面前的,首先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对于组织部门而言,需要找准“十个支点”,解决“十个问题”,推动支撑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过硬,干部队伍过硬,专业人才过硬,进一步增强组织性,提升组织力,推动组织化,着力彰显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解决领导核心弱化虚化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领导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省市县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但向乡村两级的延伸还是不够有力,特别是部分群众不知道村党总支才是村里的领导核心,村级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核心作用,导致群众在认识上有偏差,在党总支书记与村主任分设时,认为书记管党员学习、党的教育,村里的事务由村委会决策。群众或许知道村支书的职权比村主任大,但肯定不理解村支书与村主任是何关系,更不理解村支书职权为何要比村主任大,导致在一些地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必须是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决不能虚化弱化。因此,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着力解决领导核心弱化虚化等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确保党的组织在农村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真正把农村的每一个支部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把乡村振兴的力量紧紧凝聚起来,努力提升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领导力。
突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着力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战斗力。每一个地方的乡村,只要配强领导班子,工作就非常得力,如果人不行,工作就非常费力。乡一级在配备村一级干部时,就要公平公正公道选人,如果使用一个关系户,或者搞平衡、为满足某一方面条件选人,人选不是最优,这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工作完全推不开,带来被动。所以,要把人选好选准,选最恰当的人。庸懒滑贪的村组干部,担不起乡村振兴的沉重担子;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筑不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要着力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最恰当的人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通过换人换思想换出领导班子的紧迫感,通过治庸治懒治散治贪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要拓宽视野选任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思维理念超前、担当意识强烈的乡村干部队伍,真正把关心关注关爱农村的返乡创业人员、优秀大学毕业生、退休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人选拔到村级组织领导岗位上来,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杜绝基层干部与民争利和破坏干群关系,让风清气正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出战斗力和向心力,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精准选好村级领头人物,着力解决兴村强村能人缺失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带动力。全国闻名的村庄,都有全国闻名的带头人。一个地方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这个带头人,要看谁来带这个头,谁来起这个头。选好一个支部书记,就能带好一支队伍、带富一方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名人效应、能人经济的例子层出不穷,选好一个干部、带活一个地方的典型比比皆是。为什么要把村级领头人称之为“人物”,就是强调领头之人必须是能人、强人,才可算得上“人物”。通常来讲,能人和强人必有过人的思维和能力,他们不会只是人云亦云、应声附和,不会只搞上下一般粗、机械抓执行。所有的工作,只有能人、强人干在前冲在前,才会说话有人听、有人信,做事有人帮、有人跟,从而达到“一起而群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反之,如果没有能人、强人的领头带动,再多的人都是“一盘散沙”,再多的力量也都无法凝聚起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除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和顶层设计,除了各级各部门的惠民政策和资金支持,寻找一个有战略眼光、有领导才能、有实干精神、有无私情怀的领头人物,来因地制宜谋划乡村振兴,来有激情有魄力地推动乡村振兴,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因此,要精准选好村级领头人物,着力解决兴村强村能人缺失的问题,有计划地为这类能人谋划出路、拓宽出口,为他们搭建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打破他们成长进步的“天花板”,让他们始终保持干劲、有所盼头、激情满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带动力。
大力培养储备乡土人才,着力解决创新创业动力不足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驱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现在,一些专家和学者大谈所谓的“唱衰农村论”,这一论断虽与现实有些背离,但一些农村发展转型的现象确实值得警惕。抛开农民工大量进城造成农村人口规模性流失不说,单就有一定技能、有些许见识、有独到思维的乡土人才不愿留在农村,大多仍想跻身城市发展这一问题,很明显地形成了农村人才流失,加剧了乡村人才短板劣势。有人的地方才能振兴,有人才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不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而是需要很多拥有一技之长或是一见之长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土专家”“田秀才”。所以,从现在起,一定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态度,按照“发现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对内抓培养选用,对外抓引进聚集,大力培养储备乡土人才,有序推进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乡土人才“存量”,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着力解决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高高举起先锋模范旗帜,着力解决党员身份隐身潜水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引领力。乡村振兴,需要党员站出来,走在前面、冲在前面。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时候,党员冲在前、走在前,一眼就能知道谁是党员,谁是群众。现在在农村,大家各自为政,谁是党员,谁是群众没有区别化,一眼望去,基本上很难知道谁是党员,谁是群众。为什么说一些党员身份隐身潜水,因为在农村,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正常地过党的组织生活,党组织没有很好地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党员也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党员义务,个别党员觉得自己党员身份可有可无,简单地把自己混迹于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造成党员身份立不起来、党员形象树不起来,致使群众不知道谁是党员,不知道党员和群众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大事难事该找谁、跟谁干。所以,一方面,必须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和程序,不搞发展党员指标一刀切,不盲目扩大发展党员数量和规模,坚决把不具备发展条件和培养条件的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党员亮出身份、扛起旗帜,自觉在群众中站出来,勇敢走在群众最前面,主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让群众看得到党组织的旗帜引领,看得到党员的先锋榜样,把党员的标杆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着力解决党员身份隐身潜水问题,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更好地引领广大群众沿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硬实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之举,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乡村振兴需要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空壳村的问题,是乡村振兴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各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氛围很浓厚,大家都在谈、都在想、都在抓,但是效果仍是差强人意、令人担忧。尽管都对村级集体经济出台了支持政策,进行了宏观指导,但乡村两级和基层干部仍然普遍存在“畏难”心理、“依赖”思想和“恐慌”意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仍打不开局面、形不成态势。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好党建思维和手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真落实发展集体经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政策机制,严格兑现村组干部参与集体经济组织领导、入股分成、收益奖励等政策承诺,激励村组干部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成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事业,用心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领路者。更大范围地支持农村实用技术人员或村级组织成员创办、领办村级企业,不留死角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杜绝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解决好村级组织说话办事腰杆不硬、底气不足、后劲缺乏等问题,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努力提升乡村振兴的硬实力。
稳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着力解决村组干部不愿管事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内动力。稳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一直是广大村民关注的焦点,但因村组干部队伍庞大、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目前在解决村组干部待遇问题上还与现实期待有较大差距。客观地讲,村组干部不是编制内人员,但他们是与基层群众接触最多、为基层群众服务最多的人,日常工作中拿钱不多却办事不少,往往还因为不是名正言顺的公职人员而缺乏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各个基层干部必须认识到,村组干部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如果他们干事创业精神不振、履职尽责敷衍懈怠、为民服务消极应付,把村干部这一职位完全当成“兼职”,一如既往坚持“走读”,那么势必会让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大打折扣,“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难以很好解决。因此,无论是地方财力的分级投入,还是集体经济的反补奖励,在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这一问题上,都应有所行动并使之卓有成效。要千方百计稳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更好地激励他们干事创业激情,推动村组干部由不愿管事、不愿干事向主动作为、主动担责转变,进一步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动力,不断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不断推动群众利益联结,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各自为阵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乡村振兴最大的核心就是产业。40年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释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么多年,当年的绝对的优势,现在却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民、农村无法有效组织起来,成了“一盘散沙”,这也是为什么推动产业这么难,发展产业这么难的原因,是导致产业“小散零弱”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小散零弱”的农业产业结构和规模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已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向土地要聚集、向产业要规模、向农业要效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呼声。因此,要解决产业发展各自为阵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引进企业、鼓励能人领办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能人+合作社”等模式,支持农民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发展。把农村土地聚合起来,把群众利益联结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汇聚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让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分工有差别、收入有保障,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传统农民成长为新型农民,让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能具备产业基础,才能提升组织力,实现组织化,乡村振兴的前进道路才会蹄疾步稳、越走越好。
推进完善乡村自治机制,着力解决村民自治主体缺位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自治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推行多年的村民自治制度,面临着很多管而不全、建而不立的现实问题。当前农村基层,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微腐败”和“小官巨贪”现象,除了基层干部的自律自制不到位、上级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同样与广大群众对村级事务和惠民政策参与不够、监督不力,没有发挥好群众自治主体性有很大关系。如果人民群众懂监督、会监督、善监督,如果基层组织能善于听取意见、敢于公示公开,把具体政策规定让群众知晓,接收群众监督,那么很多“吃拿卡要”现象和“腐败问题”便无处藏身。在完善乡村自治机制过程中,尤其要强化乡镇纪委职责,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等民主监督制度,探索建立民情直报和“村民阳光问政”制度,把群众参与村级集体重大事务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努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自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让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襟怀坦荡、心情舒畅、高效自治。
坚持落实挂联帮扶机制,着力解决真帮实扶形式主义问题,努力提升乡村振兴服务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的挂联帮扶机制,一直是联系服务基层、走进人民群众、密切干群关系、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干部作风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部门和干部在落实挂联帮扶机制中,有的惧怕基层困苦而不愿下去,有的担心办不了事而不敢下去,有的觉得群众不好交流而不想下去,造成了帮扶只是挂名、结对成了作秀,没有达到沉下去的目标、实现融进去的效果。其实,每个干部都有每个干部的思想,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特点,只要能以心换心地与群众交流,用情用力地为群众办事,就不愁找不到沟通群众的方式、寻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不到服务基层的效果。说到底,不论是经常听民意、察民情,还是为乡村发展献计出策、上下协调,都可以拓展各级干部的工作视野和实践思维,更可以体现各部门责任担当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要以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的态度,扎实抓好挂联帮扶机制落实落地,着力解决真帮实扶中形式主义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基层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努力提升乡村振兴的服务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成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和最实的“富民工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