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15:27 | 移动端: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这是一个伟大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下面的范文大家一起欣赏!

【篇一】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成长的奋斗历程。年仅15岁的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由北京高干子弟蜕变成真正的农民,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夜读,还常常要忍受吃不饱饿肚子的煎熬,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坚持学习,并时刻想着为乡亲们办实事,今天我主要从学习和对农村感情方面谈谈体会。

一、爱学习、会学习、不断学习。

在长途坐车带行李很不方便的情况下,习近平带了重重的两箱子书,足以说明他是很爱读书的。到了梁家河以后,他利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读书时非常注重方法,常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补充,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就一个观点、一个历史事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相互验证,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经常会引经所典,很多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对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把握的非常好,这与他一直以来注重学习、注重读书是分不开的。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有国外文学名著,还有大部头的历史巨著,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会。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他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习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二、对农村有深厚情怀。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指出,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陕北的经历使习近平与普通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了深刻理解,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梁家河时,习近平与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在村里创建铁业社,增加了村民收入,带领乡亲们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用沼气照明、做饭。离开梁家河后,他帮梁家河通了电,修了小学,后来又修了桥,心里始终牵挂着延安人民。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还指出:“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后来的很多事情印证了习近平的这一说法。 1985年,习近平任县委书记时第一次率团访问美国考察农业。他注重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并不盲目崇尚美国农业所代表的“西方模式”。基于对国情的深切认知,后来他说,“那种大农业的道路看来不行,就看东北那些人少地多的地方怎么样,那也有个成本问题”,“很多东西啊一定要因地制宜。什么是科学,并不一定是大、洋、全,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机械化。要最小成本、最大效益,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现实。”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一些人开始推崇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综合农协”。习近平冷静指出,从人多地少,从耕作习惯,从人文背景,日韩模式与我们有相似条件,但也不能照搬。他们那个体系,他们那个发展脉络,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则不能抛开我们的历史。所以,既要借鉴外面,又要走自己的路。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过去五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是地地道道的“水泥”路,一下雨路上全是水和泥,老人出行很不方便,现在村里都修了干净整齐的水泥路,而且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村民出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今年开始,马路边还放置了垃圾桶,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其次,生活更方便了。通了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压水井”的时代;天燃气管道正在铺设中,估计今年春节能用上天燃气;农村电网也进行了改造,以前的电只能用来照明,而且灯泡还是昏暗的,大功率电器根本无法使用,现在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可以正常使用了;光纤也通到了村里,以前看电视主要是通过卫星接收器,信号很不稳定,现在在农村也可以看互联网电视了。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村里不断增加的小汽车是最好的证明,春节期间,镇里甚至村里都出现堵车现象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行财税体制与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是解决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财政干部,更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努力为财政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篇二】

一、正确面对环境并努力实现积极的转变

选择做知青,书中介绍,习近平同志“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因为在当时,“做知青,是身不由己,没有其他路可走”。对他而言,这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新的未知的环境。而这个环境,从1969年1月13日出发,1月16日到梁家河(走了三天),从那时起在那里度过了7年。

对习近平来说,“由于家庭原因目标大,早已经被一些人注意上了”,“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他是在困境中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在这个新环境里,他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积极性不高到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语言交流有困难到融入环境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最终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实现精神上的升华,确实是一个持续的艰难的过程。如书中所述,过四个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个关是一个体系(锤炼)三个范畴(生活、工作、思想),容不得一块短板。习近平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不适应的,“我们由于懒…”,“刚到生产队时劳动积极性都不那么高”,“当然,时间长了,思想有了变化,和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涨到10分了”。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 “天生伟大”这一说。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环境起到的积极影响。当时,“梁家河后队的老乡都很同情和理解这些知青”,是“陕北的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他是北京知青中最后一批离开的,在农村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我们还看到了组织的催化,比如冯家坪公社书记赵廷璧对这个“转变”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

对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叫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纵观这七年,这是一个人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双向互动,促成升华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面对新的环境,首先是适应,尽快的适应和融入,然后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聚力推动各项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充分利用基层加艰苦的客观环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完成蜕变,为人生道路指明正确路向。

二、相信和依靠党组织,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作用

一是坚定的追求进步,坚决相信和依靠党组织。习近平同志是高干子弟,但顶着“黑帮弟子”的帽子。对此他显得很坚毅,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意思就是,正人要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他一直坚定追求进步,不懈追求上进和一贯努力奋斗下,1972年秋天正式被批准入团。在基层党组织坚持客观公正的锻炼考察下,1974年元月,经县委研究讨论批准入党,当时正好赶上村领导班子换届,村上党员大会推举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需要强调的是,“在当时,入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果有一个经手人思想僵化,严守当时所谓的政治标准,都会影响到习近平入党”。从中也可以看到,对习近平同志的一贯表现的认可,群众和组织是有其客观的内生动力。

二是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习近平坚持认为,“不能光停留于议论抱怨,要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驱浊除弊,改造时势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比如,他一次次找我(武刚文),让我多为集体考虑,要用自己的能力给全生产队的人贡献,他还问我:“你听不听党的话?不听党的话,说明你觉悟不够高,我就给你办学习班。”前后谈了十几次,最终把我说动了,我说:“行,我当这个队长”。再比如,“像张卫庞,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当队长,咱们要重视培养年轻的村干部”。这就是出于对干部队伍传承和事业可持续性的考虑。

三、传承家风,为人仁义,性格坚毅,处事公正

一是传承家风。书中介绍的“习仲勋的儿子帮我(警卫冯俊德)拉过车,领导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习近平充满了对父辈那一代革命者的崇敬,也传承了父辈的高贵品格。而早在延安时期,习仲勋就被毛主席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也这么回忆:…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别的知青天天上山干活,我却很随意,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书中还介绍,在梁家河接受采访,一讲到群众的功劳就滔滔不绝,一讲到自己就讲的很少很简单,“这个年轻后生,功成不居,谦虚谨慎,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想,这就是家庭家风的作用。

二是为人仁义。帮(冯俊德)拉车赠送衣物后,面对别人的不解,习近平表示“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他骗我什么,他不会骗我的”,可见“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很‘仁义’”。其坦诚也确实令人肃然起敬。习近平会做思想工作,批评人时没有说一句污染辱人格的话,而是以平和的态度,给他讲道理,教育他改正错误。社员(因为打坝被砸伤)受伤,可把近平急坏了,借用赵福友的话就是“他把咱群众的安危放在心上,咱不能忘”。习近平认为,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多少年过去了,习近平还是这么朴实,这么平易近人。他待人真诚,为人人实在的品格始终没有变”。

三是性格坚毅。“他很有个性,绝不是软弱的人”,“少年老成,遇事不慌,跟村里任何人说话都是稳稳重重的,从不和别人乱开玩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矢志以恒,一以贯之,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四是处事公正。“很多农村人党领导,裙带关系很严重…他一视同仁…”,“梁家河的姓比较复杂,有十几个姓,选书记一定要选一个威望比较高的,大家都认可的人,既要考虑到有本事,还要考虑办事公道。考虑来考虑去,大家都想到了近平”。“农民是非常实际的,他就看你能不能做事,能不能公道。只要做到这两条,什么问题都好处理”。而习近平面对队里人多嘴杂,主意也多。他每一次都能调解的很好,他说话能说在理上。做事情稳稳妥妥,和村里谁也没有发生过矛盾。近平处事非常公正。

四、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一是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这是习近平的显著特点。说话办事很稳妥,考虑问题也很周全,和村民关系融洽,是一种乡亲、亲人、家一般的感觉。个人认为,在当时环境中形成了朴素的共同体意识。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群众立场。在那个时期,“脑子里那些阶级斗争,实际上和陕北的现实不是一码事。人们并不知道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农村的体现到底是什么,却要每天面对最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当时最大的实际。因此,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真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山西原平县委书记,80年代调研正定,习近平当时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这都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至今对这几句话印象深刻。

三是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是他工作和风斗的目标。早在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公开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誓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当年他思想上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并非虚言。当他下决心回梁家河挑重担前,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他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时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当时除了过“四关”,还有一个“厕所关”,联系到现在的“厕所革命”,这可能就是习总书记关心的文明的最不起眼处的源头;比如制定了村规民约;比如带领村民打坝、取火、办铁业社、代销店等等。一句话,他迫切地想为这块贫穷落后的地方改变面貌尽一份力。

五、志高行稳有担当

一是志当存高远,事须从实做。习近平同志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1972年到1973年这两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部分知青走了,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就是走不了。那时候近平的思想有很明显的转变,他渐渐意识到了,他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记得近平跟我(武晖)聊过他那时候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可以说,那个时候近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1975年大学招生,习近平填报志愿的时候,三个志愿填的都是清华大学…表现了独特的性格和自我人生设计上的理念。毕业后又放弃了看似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并表示“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他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走的很充实。他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明确了人生道路的人,一个有很强求知欲、上进心和定力的人(从《知之深爱之切》、《之江新语》等书中也可以看得出其一贯的知行观)。

二是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我说的话,如果有错你们就指出来,我肯定改;如果我说的没错,你们就照着办,不能打折扣。如果是你不对,我就要纠正你,而且不能说一下我就不管了,还要督促你真的改过来。如果有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对的事情还要说对,那绝对不行。近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工作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严格要求别人,他非常善于团结同志,关心群众。

书中介绍过一件事:有一次我(石春阳)到他窑洞里去,他跟我说:“随娃,我要上大学走了,支书谁当?”我说:“这个事情难说,大家选谁是谁。”他说:“你可以当。”我说:“我不行,当不了。”他说:“你咋当不了?我以前也没当过,现在不是当得挺好吗?”我说:“我怕我当不好。”近平说:“你还没当,你咋就知道当不好?”过几天,近平召集大家开党员会。在会上,近平和大家说:“我快走了,下一任支书谁来当,咱们得选。我个人推荐随娃当。”紧接着就是投票,大家写的都是“随娃”。这个结果,其实不是因为我有多好,而是我们村里人都信任习近平,他推荐了我,大家就都选我。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然后又当众对我说:随娃,梁家河以后要发展,你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你是年轻人,当支书以后,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还要多联系群众,这样工作才能做好,支书才能当好。如果处理问题不考虑群众的感受,支书也当不好。

又比如,习近平“敢担当,能做事,总是为村里着想。当时办铁业社、代销店,方便了群众,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搞这些副业,有一定的风险,很容易被扣帽子。他对政策方面把握的很严谨(铁业社为了生产,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不盈利;代销店非营利性质,公对公,为社员生活提供便利)。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

六、坚持学习和独立思考

习近平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需其同意便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他通过“读书…佐证…扩展…联系…不同点,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起到了活跃思想、拓展思路的效果”。正所谓“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他坚持独立思考,当时,“逐渐对这种长期无休止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疑问,引起思考”;“对马列著作版本阉割是很注意的。他感慨地说,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他以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

七、做好新时代财政监管工作的启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青岁月》启示和激励我们,做好新时代财政监管工作要有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标准、新的时代担当、新的工作干劲、新的工作作风。简要汇报几点。

一是为人民服务需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比如,在当时习近平同志就是从民生生计、生活必需入手,如打淤地坝,为的是能让大家吃上饭、多吃一口饭;从铁业社、代销店入手,为的是让大家能更好的“活”一点;从修沼气池、厕所入手,为的是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一点。

二是遇事要有定力。书中介绍,习近平很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谈到智商和情商的关系,他认为,智商是重要的,而情商则是关键,尤其是做大事者。

三是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习近平“不但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且性格很随和,说话既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对工作和对群众,需要采取不同的思路理念,对待工作是认真加鲜明地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对待群众是服务。又如,插队期间,农村经常搞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活动。习近平是怎么做的?“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就是说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爱听想听的话,表达对路子。另外,习近平还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近平把粮票和钱压在了碗底下”(一碗鸡蛋面,垫了1斤2两粮票和三毛钱)。

四是办事实、作风实。“那个时候,农村基本建设就能够考验村干部的实际能力,你能说动大家打坝,修梯田,你就是有本事”!习近平带头干,做到了。后来的取火记(修沼气池),在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建材、路、技术,能够完成一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事,也是非常不容易。到了主持(正定)县里的工作,到乡镇和农村检查,从来不提前打招呼,都是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到了实地,他去看领导在不在,工作做的怎么样,实地去看,不给对方提前准备的机会。如果看到什么工作做得不到位,当时就把相关领导叫到现场,督促他拿出整改方案。重内容而不是形式、过场之类的花架子,重一手的直接信息而不是二手的信息。

五是重视榜样力量。书中介绍,“其实,习近平的才华初现,不是在他插队落户的梁家河,而是在他搞社教的赵家河。赵家河是习近平才华初现的地方。能去搞路线教育的就不是一般知青了,这对所在队的工作有了话语权,对这个大队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影响。榜样,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也是从小我(自我提升)到大我(人民领路人)的升华。

六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七是守规矩。“要调动力量,没有规章制度可不行。近平把规章制度定的严严的,大家一起按规章制度办事,制度不认人”。

八是注意团结,注意策略,注意保护自己。

【篇三】

习总书记成长的历程是那一代知识青年人生历程的成功缩影和写照,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最不平凡的岁月。上山下乡,不仅改变的是人的生活轨迹,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那一代知识青年思想的轨迹。习总书记从知识青年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一路的历练与成长过程,可以从《知青岁月》一书中看到很多端倪。

《知青岁月》将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从亲历者、参与者、旁观者三个视角解读了以习总书记为代表的那一代知青的成长岁月。读完之后,我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人生的首要问题是明白“我是谁”。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清晰定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是更大意义上,是对自己作为人本质的思考,是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问。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便不假思索,似乎也不妨碍很多人风生水起的生活,但我觉得,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摆脱人生的幻象。肉体的痛苦大多来源于身体器官的感知,来源于对难以满足的欲望追求,即便欲望短期内得到了满足,也只是带来了更大的虚空,又对更高欲望加以追求,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人生套圈。如何摆脱这一人生的怪圈,去追求自己生命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顺逆,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艰难困苦,反而越有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习总书记出生革命家庭,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坚定的政治理想,在知青岁月里“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下决心“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使他更具有百姓观念,这一系列和他今天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心系扶贫工作的亲民形象正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他始终扎根于这片黄土地上,才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这片黄土地的当家人,紧紧把握住了国家和人民前进的方向,他的心一直连着人民,这都与他在陕北7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二、人生的重要问题是明白“追求什么”。

简单说,就是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和第一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人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本质属性才有可能明白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尔有一句更有名的话“我思故我在”,作为思维的主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追求真理,在已知的可能中逼近真理,从而审视自己的生活,才是人所应该过的生活。思考带给思考者最大的慰藉和礼物就是思考本身,未经思索过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坚定“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正是他一生的追求写照,也是他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形成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三、人生的最后归宿在于始终依靠自己的不懈奋斗。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有些人认为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尽的真理世界是徒劳无功的;有些人认为真理世界仅仅是理论而已,是虚的,到不如把有限的人生落在更实际的东西上面更实在,这些想法都有合理的成分,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追求何等人生目标,都应该紧紧依靠自己的不懈奋斗,依靠点点滴滴、踏踏实实的从基础做起,政治家要实现伟大的政治抱负,企业家要屹立创新的经济潮头,哲学家要突破思维的窠臼和桎梏,都要依赖于艰难的探索和无畏的奋斗。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与老百姓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与知青学习办沼气,带领群众修建淤地坝,他的成长,他走的道路,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陕北7年的经历奠定了基础和方向,是总书记始终不懈的艰苦奋斗实现的。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人生的奋斗离不开坚毅的品格与达观的精神,困顿的环境是宝贵的财富,不可预知的未来是进入更高境界的阶梯,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相信每个人生都会有自己的精彩。

【篇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采访实录,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他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读完这些感人故事,既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也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习近平同志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在困境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

战胜苦难的过程,就是个人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经受住苦难的考验,苦难会成为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习近平同志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同志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插队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同志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同志不仅没有消沉,反而比较坚强,吃苦耐劳,顶住压力,顺利度过四关。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7年知青岁月,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同志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想自己工作头七年遇到的一些困难与习近平同志相比,简直是不值得一提。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个人不是太愿意去机关工作,毕业签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上市公司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并外派出国。后因父母身体原因,加上连云港市海州区到学校遴选优秀毕业生,抱着姑且试试的态度,到连云港市海州区财政局工作。报到后第一次谈话,明确我们这一批10人全部到基层一线工作一年,本人到洪门街道办事处财政所。说实话,自己当时对基层没有概念,去了后才发现,基层工作既琐碎又繁重,除了做好预算管理、农业税征收、税源管理、资金调度等本职工作外,还要参与征地拆迁、防汛抗旱、文明创建、值班留守等街道工作,工作第一年的整个12月份每天都在加班中结束。那个时候可以说,自己一个人到外地工作,也要经历工作、生活和思想的三关。很庆幸,我这个孤家寡人遇到了像梁家河那样好的领导和同事们,在他们的关心和关爱下,顺利度过三关,并且在基层扎根、茁壮成长。今天,我们与父辈们相比,享受着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正在经历着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些更加激励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始终坚持学习,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中改变命运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梁家河插队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梁家河插队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书涉猎广泛,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就好比是过河,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

至今对自己刚参加工作的第一次座谈会记忆犹新,会上区委组织部长问大家,作为外地人到连云港海州区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当时大家都纷纷而谈,有的说生活饮食不习惯,有的说地方方言难以听懂,有的说住宿条件需改善等等。而组织部长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自己也是外地人,来到连云港的最大的困难是寂寞,学会了战胜寂寞,那就必将战胜自己,战胜一切。而这个法宝,就是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习。在刚参加工作的七年,个人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基本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既认真学习财政、会计、国土、建设等专业知识,又将所学所悟所感积极应用于实践,增强自己干事的本领。通过不断的学习,既战胜了寂寞、快速提升了自己,适应了从基层财政所到区财政局到区政府主要领导秘书的转变,自己负责的信息工作也由全市七个县区排名垫底,迅速转变成全市第一;通过不断的学习,也改变了命运,先后顺利通过省考和国考,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很幸运,工作以后始终能与优秀的人和团队在一起,这也鞭策和鼓励自己顺利攻读完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考取经济师。习近平同志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保持为民情怀,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务实为民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

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目前,自己在业务三处具体负责农口类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工作,是经常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打交道的。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更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中央财政政策在地方执行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期盼,将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好执行好,切实提高资金绩效。  

敢于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直面困难的气概相关。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同志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当前,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财税改革任务,我们青年干部既要认真按照部、办党组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动态监管,不断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又要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工作中只要有利于推进财税改革、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的事情,就应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全力以赴、义不容辞,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新贡献,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就近优势,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紧紧围绕财政预算监管这一中心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完善中央财政政策提供支持。二要全面推进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动态监管。专员办作为财政部派出机构,应当成为预算管理链条闭环中不可替代的必要一环,这就是预算执行动态监管。当前,我处负责的转移支付动态监管系统开发建设处于关键节点、关键时期,应始终保持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按照落实责任、全员参与,相对连续、讲究实效,条块结合、全面实施的工作要求,做到“坚持”、“认真”,扎实推进动态监管工作,坚决将办党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切实解决中央财政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三要积极探索转移支付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就近优势,充分依托转移支付动态监管系统,积极探索专员办开展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中央财税政策在地方执行保驾护航。

李大钊同志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习近平同志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80后一代青年人,已经时代性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让青春在激情、奋斗和汗水中绽放最美丽的芳华!

【篇五】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是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

认真研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一是青年习近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管是处于何种困难的境况,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我们,是很难想象他们当时面对的困难,这不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匮乏,更是精神层面的失落。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他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炼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这不得不让我们由衷佩服!

二是青年习近平坚定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和行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一直念念不忘,那就是“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一丝一毫地懈怠,而是抓紧一切机会如饥似渴“痴迷”地阅读和学习,碰到喜欢看得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而正是这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思考,筑起了他以后人生之路的基石。

三是青年习近平情系人民,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的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

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不禁掩卷沉思,虽然那段特殊的时光我们不可能再重新经历,但对我们的启示还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目前专员办面临机构职能调整,很多人都在思考该往何处去,我们更需要学习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那种精神,始终积极向上、始终勤奋学习、始终深刻思考、始终心系人民。

首先是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坚信我们可以在专员办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最近一段时间,不时有同志讨论说就是因为专员办的工作没有成效,检查成果无法与审计署相提并论,才会造成检查职能被审计署兼并。毋庸讳言,在大案要案查办的轰动效应上,专员办的工作无法与审计署媲美,但我们的事前事中监管发挥的作用并不比审计署小。比如我办这几年开发的财政支出动态监控系统,虽然起步艰难,但已经初见成效,如果能在全国财政系统全面推广,每动一分财政资金,都有记录可查,都能随时监控,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所能起到的作用,岂是某一时间点、某一项目的检查能相提并论的。所以,不在于职能的多少,全在于你想做一些什么。心有多大,舞台就又多大。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每个个人也同样适用。由于岗位的不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有的可能非常有特色,比如创建一个新的监管模式,有的可能比较平常,比如考勤、报销、整理档案等。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这份工作我们是否喜欢,我们在精神上不能垮,要像青年习近平一样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并为以后的任务做好积累,即我下面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要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态势,不断充实自己。一方面,专员办的工作方式基本保持稳定,但工作内容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我现在从事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虽然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的被审计对象,审计的重点就会各不相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冲动,国有企业却可能会因为要应付第二年的考核而隐瞒部分利润。由此,同样是审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却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又如财政支出动态监管,不同的支出项目,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都可能各不相同,更是需要从头学起。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是动态的,今天在会计监督岗位,明天可能就会去收入监管岗位,我们固然需要为了把工作做好不断地学习岗位要求的知识,我们也需要未雨绸缪地学习更多的其他岗位需要的知识,特别是我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是要花大力气好好学,就像青年习近平,他在做知青的7年间,除了学习在当地农村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学其他的知识,才可能会在之后的道路上一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

第三,要始终保持深刻思考的习惯,真正做到兵为帅谋。春季集训的时候,财政部办公厅信息处的王凌处长给我们做了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财政信息工作的讲座,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这句话切切实实说出了专员办的工作特点。可以说,我们是财政部与普通老百姓联系的桥梁,我们一方面清楚明白国家财政近期和远期的计划和目标、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掌握社会生产生活第一线的数据情况,两者之间能否和弦共鸣,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政策可以做哪些调整?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调研和思考找到初步的答案。这是我们专员办的天然优势,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同样,作为专员办的一名普通的青年干部,我们同样可以“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如何把监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如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我们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自己的想法。

第四,要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为人民群众的美丽生活出一份力。专员办的监管工作中有许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三农资金监管、社保资金监管、县级财力基本保障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会,深入农村第一线、深入居民生活第一现场,踏踏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实事。同时,为民服务还体现在我们作为监管者要始终秉持站在被监管者角度考虑问题的姿态。监管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是教条地按照法律法规处理处罚了之,还是更进一步地思考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对被监督者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甚至提出修改政策的意见,是我们是否心怀人民最好的检测标准。例如,我们去年检查天衡会计师事务所时,发现其存在大量以内容虚假发票报销套取资金用于发放职工薪酬的问题,考虑到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中期汇报会上向财政部报告的基础上,我们与其他6家专员办一起组成调研小组,由我办牵头对此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员工薪酬费用化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自查清理严格规范、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比照律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对会计师事务所员工个人所得税作出特别规定的建议。

【篇六】

我非常喜欢砥砺前行这个词,一听到这个词,那种负重而行、披荆斩棘、不屈不挠的画面感特别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说就是砥砺前行的最好写照。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年轻时候的习近平,用他心系天下的崇高信仰、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一心为民的博大胸怀,出色地经受住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他的各种考验,而且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进行了沉淀和升华,“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通过在知青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一步步成长为人民爱戴的总书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领袖来源于人民,人民也离不开领袖的正确领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可谓屡经风浪,但每次都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我认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每到关键时刻,都有伟大领袖应势而生。借用以前年代的一句流行语:大海航行靠舵手,有了伟大领袖掌舵,巨轮才能披荆斩棘、平稳航行。目前,我们国家身处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决胜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时代,历史呼唤一位坚强有力、人民拥护的伟大领袖来带领人民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放眼宏观历史角度,领袖的产生是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在于领袖肯定会产生,偶然性在于个体的不确定性。从书中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习近平坚持磨练、坚持学习、不懈努力、自强不息的成长进程,我认为,从书里我感受到的,习总书记从年青时候就具备的这种家国情怀、各种优秀品质,使他能够最终被时代选中、被人民选中,成为一代领袖,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而且不同以往,习总书记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一言一行让“领袖”这一称号不再高高在上、令民众望而生畏或者奉若神明,而是平易近人、让人民衷心爱戴,从大家对他“习大大”的爱称就可以看得出来,从前些天他全票当选国家主席就可以看出民心所向来。拿我们家来说,我父母年近花甲、我和媳妇(有点自夸地说是)正值芳华、我女儿黄口小儿,年龄跨度很大,但都被总书记“圈粉”了,提起总书记都是由衷赞叹、竖大拇哥。我相信我们家应该跟全中国无数个家庭的情况是一样的。

上面就是我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读到的第一个收获,那就是了解到了习总书记伟大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的起源和来源、学习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从而更加坚定了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的教诲和期望犹在耳边,而通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第二个收获就是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事”:那就是做人要有情怀、做事要有担当。

做人有情怀——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陕北的父老乡亲以温暖的臂弯接纳了他,以微薄的口粮养育了他,以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善良、包容、正直、无私的人性之美,为年少的他培养塑造高尚人格提供了良好土壤。在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眼里,青年习近平对人真诚大方、充满情怀。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他曾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倾囊相授,他曾把一个笔记本、一本《毛主席诗词》、一个极为珍视的针线包、30斤粮票、一件大衣等等送给与他交好的朋友做留念;他对待乡亲很仁义,从不耍娇气、摆架子,再穷的人也看得起。他教农民识字、帮老汉推车、帮群众找猪、帮邻里调解纠纷,捧出一颗真心对待群众。即便后来离开了陕北,习近平也常怀感恩之心,他帮老乡治腿、接济困难户、为村里协调解决通电问题,他的心一直牵挂着陕北。

做事有担当——梁家河村民评价习近平有学问、点子多,说话办事很稳妥,考虑问题很周全,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还说他做事有决心、有毅力,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因为他办事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群众遇到什么麻烦事都想着找近平。20世纪70年代初的陕北高原,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当地流行着一句话:陕北很苦、延安更苦、梁家河最苦。对于这种苦,知青习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民成立铁业社,筹办代销店、缝纫社,打深水井,修沼气池,让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得到了很大解放。梁家河村民张卫庞说:“过去,近平当我们村支书,我们有干劲、有奔头;现在近平当全国人民的主席,当全党的总书记,我们更有拼劲、更敢闯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递的正是做人做事的妙言要道,涵养的正是为国为民的满腔热忱。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他的领袖魅力、思想魅力、人格魅力从梁家河溯源,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梁家河发轫。通过阅读、回顾这段历史,也让今天的我们收获满满。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坚定理想、志存高远、沉淀岁月、脚踏实地;以伟大领袖习近平为核心、为主心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共同开启一个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七】

最初,是对国家领袖的日常生活的猎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但不经意间翻看到的一段话,便将我牢牢吸引。村民赵华安说:“刚开始时,我和近平一块在基建队打坝、修梯田。我在坡上挖土的时候,看见近平用架子车拉土,他干活非常卖力。砸夯是很累的体力活,四个人用石头拽着石头夯的四个犄角,中间一个人扶着把,往下砸。近平打坝时,我就在半山上掏土。”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啊,生动鲜活、没有修饰,完完全全体现了总书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情系百姓,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坚强毅力。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总书记那样的环境下,身心上的苦和累都吃过,但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他的修养和品德,我觉得可以用三个词语概况:

一是勤奋好学,书中有多名受访者都提到,习总书记当时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访者描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照我们新时期的青年人,身处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到各式各样的名著、专业书籍,但我们并没有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不少同志热衷于刷微博、朋友圈,接受碎片教育,实际学习效果就是过目即忘、入耳即丢。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纵使饿着肚子、吹着寒风,书也不可一日不读。

二是心系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细细品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出,总书记不仅仅是那个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更是一个了解民生疾苦,尝得人间酸甜苦辣的普通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他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坝地等。对无所事事、自怨自艾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很痛苦,但对想在两年内为老百姓多做大事实事好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所做的那么多的实事,源于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平时的思考和观察。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正因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所以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现在做到了,“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的话语心系人民,牵挂着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的疾苦,早已在他青年时就埋下了种子。

三是忠诚爱党。在同一批下放的知青中,习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级别最高,但也能体现出,青年习近平所承受的心理落差之大。父亲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总书记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艰难困苦可以磨炼一个人也可以打垮一个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总书记离开所有亲属,只身一人来到农村,却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如一位朋友说的:“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他的思想和情绪,处于稳定而且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正因为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总书记才能成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没有变。

勤奋好学、心系人民、忠诚爱党,三个词并不足以概况总书记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的全部经历,但从这本厚厚的采访实录中,我从一个伟大领袖的身上,看到了对这三个词的完美诠释。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增强了我的“四个意识”,对全社会而言,这本书毋庸置疑发出了强大正能量,使大家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接受了教育,获得了启发,受到了感染,充满了力量。

【篇八】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想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岁月是竟然是这样度过的。杨绛先生曾经说过:”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当时的青年习近平,我猜想也许就是这样的心态。

从背上行囊向陕北开始,青年习近平就展现出和火车上的人不一样的心态,众人同戚戚,惟他独笑,一问因由,却是苦中作乐,乱中求活的达观。如书中所说,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

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他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躬身为民,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也是他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的实践源头。

在当时如此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他不但做到每天能完成10个工分,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上山放羊时,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在当时知识贫乏的年代,很多人想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就够了,很少有人能做到青年习近平的“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并且广泛涉猎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这为他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的大视野、执政大胸怀和大境界,便成就与此。刘勰在《神思篇》

提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青年习近平正是积基层经济之学问,酌乡土百态之道理,研阅万卷经纶之博雅,真正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总书记的执着信念、思想方法、群众感情、博大胸怀、吃苦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还要学习总书记能吃苦、敢担当、善作为、重创新、求实效等优良品质,对标和校正我们自己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增强责任感、提振精气神,围绕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新的职责定位,在新时代中作出新的作为。

【篇九】

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作为一名90后青年,虽然没有经历那些知青岁月,但是从这本书中确实感受到了艰难困苦的气息,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习总书记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本书为我们青年描述了“理想”是成长之基,是成长之魂。青年要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

理想信念是支柱,能指引人在困境中坚持和成长。书中描述,在当时习总书记的父亲受迫害、受批斗,被下放到河南,母亲当时也过着受审查的生活;而习总书记本人,成分是“黑帮子弟”,知青的两大出路——征兵、招工,对他来说都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艰难困苦可以磨炼一个人也可以打垮一个人。正因为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总书记才能成为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他心中的信仰和希望一直都没有变。他从没有怨恨谁,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才如愿以偿,是有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让他可以把一件事坚持了那么久。在许多人忍受不了都急于逃离“苦海”时,习总书记没有,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一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就树立了这样“扎根农村”的信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基层历练、积累,打牢成长的根基,真正树立为中国梦奋斗的远大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就不能任由自己在环境中浮沉,要不断追求进步,要有勤奋好学,勤于思考的进取精神。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一位受访者描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读书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更应珍惜青年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勤读书,勤思考的习惯,并将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或许因为社会的压力、生活的负担,慢慢忘却了自己的理想,忘记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只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不断地奔波,思想被各类速食文化充斥着,很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集体为国家做些什么。读了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故事,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思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只有深化于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才能干一件成一件,不半途而废。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努力克服,坚持到底。

理想信念固然要积极向上,但也要切合自身实际。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之后又返回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经过那段艰辛岁月,再做出这种决定,不禁肃然起敬。而作为年青人我们更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好高骛远往往就会在实践时陷入曲折与反复之中,最后一事无成。事实上,原本自己认为“低层”的目标未必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反,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多学习思考,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跟大家分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青年一代的奋斗不只是为了让个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境况,千千万万青年的奋斗更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助力器。青年不应该没有理想信念,即使外表被社会磨平了棱角,但心中也应有一团熊火在燃烧。当国家和集体有重要任务的时候,青年能够给力,能够顶上。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我也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勤读书,多思考,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篇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阅读着访谈稿中所还原的那段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学习的那份热爱。

一、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习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事实上,早在陕北插队期间,习总书记便已保持着好学与求知的心态以及对学习读书的那份坚持。

当年到陕北插队,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住在知青窑洞时,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也全都是书。在梁家河七年的时间,他从未离开过书本,从未放弃过读书。从政治、经济,到哲学、中外文学,再到古典名著,他读书的种类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若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知识,若不是源于心底的浓浓的求知欲,怎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

后来离开梁家河到大学读书期间,他在专业之外还广泛阅读政治经济类书籍。就算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习总书记依然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书架,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

二、床头亦有闲书卷,信手拈来倦即休

与习总书记同住一孔窑洞的雷平生回忆时讲到“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

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却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浓厚热情。上山劳动的时候会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也要在煤油灯下,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真实写照。  

习总书记“不弃功于寸阴”读书学习,着实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在不断的自我充实中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三、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习总书记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对篇幅不长的《为人民服务》也反复地看,反复地读,对于厚厚四大本《中国通史简编》从头到尾认真通读,做到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

在读书时不只是读过了、了解了,而是注重分析对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努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曾对陶海粟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

采访中雷平生说: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习总书记能够一步一步的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正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以我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说,我的父亲虽未有习总书记那样的雄才伟略,却也确信“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的父亲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工程师,从最初开始拿着工程图纸来咨询我三角函数的问题,到现在他可以用专业的绘图软件构画工程图纸,指导工程的实施,再到最终工程交付的所有资料编写。从平地而起至积累到一人高的工程资料册,正是这其中学习与努力的最好证明。

从我自身而言,远则有习总书记的榜样力量,近则有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理应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相比习总书记的艰苦知青岁月,我们不用在煤油灯旁熏到脸颊发黑,也不用生活在闭塞的黄土高原,更不用为了借阅一本书走30里的山路。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渠道,作为网络科的一员,应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不断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并运用自身专业所学,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举一而返三,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黑发要知勤学早,白首才能不悔读书迟。

【十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刚拿到手已经完整的看了一遍,说实话,一开始只是从猎奇的角度翻阅,是想从中能得知现在的国家领袖的平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但是,随着文章深入,却发现根本不是我开始所以为的,全书以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为轴,以多角度、全方位、史实性的展现了总书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位平不忘扬党性,困囧不止进取心,矢志真情系百姓,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多位当时参与工作的同志一并回忆七年知青岁月,确实在我脑海中生动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青春战歌。

看完全书,我感到可以用这几句话来简要概述全文:

一是心真爱党,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去下乡插队,创造了当年知青“三最”,“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是所有知青中在农村待的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而且当时他的父亲在洛阳“下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到了农村,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如一位朋友说的:“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他的思想和情绪,处于稳定而且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

二是意真为国,从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陕北插队,对于青年的习近平而言,在大队工作就是为国工作,从一个16岁的少年到村里的支部书记,应该说不论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已经明显成熟和自信,对于当年的习近平而言,如何带领大家改变梁家河村的面貌才是他真正发自内心想发干的,于是乎,给中国农科所研究院写信搞科技种植,到县制种站学习良种知识,带领村民打井、组织办沼气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当年的梁家河村,更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一大批人,正是因为当年最基层的社会实践。打下了习总书记矢志为国扎根基层的厚重之基。

三是情真为民。当年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可以知道,更可以看出,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应该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应有之义,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艰苦岁月中,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做了那么多的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思考和观察,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正因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他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现在做到了,尤其是强调干部责任到位,真是抓到了关键点。

习总书记对中国发展道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认识,就是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个实录中,对于我个人增强“四个意识”发挥了正能量,并且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

【十二】

知青这个词,对我来说是陌生并且是没有画面感的。还记得儿时,听爸妈提及下乡插队的只言片语,我总是好奇的问这问那,妈妈说,知青岁月记载着她的辛酸和无奈,欢乐和幸福;爸爸说,知青岁月记载着他和朋友们用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记载着他的成长和辉煌。

我对知青最初的理解和感受就是从我父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那如歌如狂、难忘的青春岁月。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也是近40岁的人。

年龄和时代筑起了思想的鸿沟,我对那段自己无法亲历的知青岁月未知、好奇、不解甚至迷茫。

直到最近,正当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支部发给我一本书,支部书记要求写一篇读后感。起初,我想当一个政治任务去完成,但是,当我看到书名的那一瞬间,我莫名的激动,知青岁月这四个字再次勾起了我求知的欲望,更让我如饥似渴的啃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习总书记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

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心潮澎湃。那朴实的语言生动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

我的思绪仿佛飞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时间仿佛重回1969年。

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确实,当年的习近平只有15岁,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这一切对于一个15岁的青年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场苦难。对我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呢。

人生需要苦难,人生需要磨炼。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不经过挫折,怎知道路之坎坷;不经过磨练,怎知意志之坚强;只有在人生道路中与苦难交锋,才知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难是人生旅途中不可以绕着走的驿站,是成功道路上必须爬过去的山峰,我们只有知苦还尝,知难而上,培养起过硬的素质,才能有抵达辉煌的希望。

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

他没有抱怨生活给了他太多的磨难,没有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更没有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天地阔大,世事渺远,掩卷凝思时,几度物换星移。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中,渐渐形成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那时的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实事求是,到如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完成了精神和思想的升华。穿越悠悠岁月,唯有文字不会生锈,唯有思想永恒璀璨。

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武晖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是啊,很简单的一句敢作敢当,为民办事,放在当下,也是我们年轻干部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敢想敢干、敢于担当

古语曰: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

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村支书后,面对乡亲们的殷殷重托,面对负重爬坡、不进则退、务求突破的加压挑战,面对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是逃避,还是担当,事实告诉我们,他选择了勇于担当,敢想敢干。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劳动和生活需求的问题。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刻苦学习,博览群书

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战争论》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再到《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从《三国志》到《李白诗选》再到《鲁迅全集》。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青年习近平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

习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个时代。让我们唤起读书的激情,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创造和思想火花往往都是多学科、多种思想的交融、比较、碰撞而生发的。习总书记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我们应当像蜜蜂恋花那样去博览群书,勤学不辍。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

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的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

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那就让我们脚踏实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刻苦学习、崇尚实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定能够共同筑就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2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