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是第二天了,各地的语文卷子也都出来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总_2019备考方向解读权威专家评析,大家一起参考一下!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8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5套。8套试卷均保持了较高质量,体现了合理难度。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更好地彰显和发挥了语文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2018年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这在阅读材料选择和题型、设问的设计方面体现的非常充分。
1.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全国3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节选自老舍的《有声电影》、阿成的《赵一曼女士》以及刘慈欣的《微纪元》。《有声电影》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的深入思考,《赵一曼女士》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微纪元》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给人以强烈震撼。
尤其是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
古代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
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
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全国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3则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分析3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2.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
二是重视对考生信息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
如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全国II卷实用类文本试题给出的4则材料围绕“知识产权”主题展开。
3.引导自主学习,凸显创新导向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试图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兴趣,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一是创新内容与题型,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刷题、宿构。全国III卷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全国I卷、全国III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是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国III卷《精卫词》设置开放性答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为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默写和阅读,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1.萃取思想精华,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浸润人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3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
此外,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名篇名句默写”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从正面考查《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的名句外,全国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深刻影响。
2.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通过博采古今名篇,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全国3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精心选取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和王建《精卫词》。陆游的诗使考生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王建的词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
1.语用题渗透中国文化精神
全国3套卷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使考生在答题时直接感受、领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全国Ⅱ卷第21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
仿写与续写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二者与示例联合后呈现的最终答案是“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一连串的排比句气势磅礴,直击人心,其内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赞美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显然,这类试题不仅测试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给考生以精神、思想熏陶。
2.语用题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例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3.表达得体继续成为考查重点
训练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得体、优雅,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以文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第20题均要求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并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征询”改为“征集”、“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油然而生向往之意。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这在几套作文试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1.融会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2.讲好改革故事,定位历史坐标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
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3.唤起青春理想,奋起追梦圆梦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2018年高考语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直接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直接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考生深刻思考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把追梦、圆梦的时代主潮落到实处。
此外,北京市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也以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为切入点;全国Ⅲ卷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引导考生回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考生深入思考如何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将青春梦想融入追梦旅程。
宏观命题导向日益明晰
2019年及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考试题。
找准理论创新成果与语文考查的契合点,优选考核内容,优化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命题坚持问题导向,释放明确信息,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服务高校科学选才继续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中观命题特征继续保持
第一,强化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
语文能力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基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能力。
第二,强化对学生综合教养的考查。
综合教养是一个人的人文气质、精神状态、思想品德的反映。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在素材的选取上,从今天青少年的状况出发,增加新的内容,适应考生的快速阅读状态,促进学生综合教养的提升。这一特征会继续保持。
第三,全面考查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坚持稳中求变、守正创新。
作文题目将继续紧扣时代故事与改革进程,对时代精神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
第四,着重考查语言情境中语言的运用。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将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考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
微观备考方法需要调整
既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
考生要加强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要学会快速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从思考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锻炼信息处理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
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在作答语用题时,要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