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国际档案日征文【精选】12篇

国际档案日征文【精选】12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16:50 | 移动端:国际档案日征文【精选】12篇

临近国际档案日,你有什么感想关于档案的?小编今天整理了国际档案日征文12篇,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希望能帮到大家!

篇一

临近国际档案日,正在思考着写一篇关于档案方面的征文,乡下母亲来电,询问我建房完垛时的人情薄(仁礼薄)放哪儿了,因事过多年,不经常在家,只能如实回答说不知道,电话那头的母亲顿时急了,声音提高了好几倍,“你这个人是怎么搞的?怎么能这样呢!太没收拾了吧!........

母亲似乎有点恼火了,也难怪她有些生气,在乡下,每户人家平日举办红白事时的仁礼薄(人情薄)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每户家庭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人情往来的朴素凭证,当谁家有重大事件要举办时,便可根据这些“家庭档案”来进行回礼,以免漏掉了,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此便是最好见证。祖父母、父母亲按乡下的说法是收拾极好的人,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家庭档案之一的“人情薄”是保存得比较齐整的,有时没事我也喜欢看看,主要是能从中学到一些民俗知识和得到一些历史信息,像祖父母那时的“人情薄”,信息量是最大的,也比现在的“人情薄”讲究多了,从事件的名称(以别称为主、如小孩满百天应写为汤饼之歌或弥月之喜等。.....)到所送之礼的名称写法也是要有别称,而且主家办的红喜事与白喜事写法又有很大区别(结婚收的金额前面应写为“喜仪”而不是白喜事的“奠仪”)等;在尾页都会写上吉祥语之类。那时的随礼金额一般都是几毛钱到七八十年代的几块钱慢慢涨到现在成百上千了......真是饶有趣味!根据这些家庭档案,既可做到心中有数不至失礼,又可看到自家门庭兴衰起落,进行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建设思路。如果静下心来稍为玩味,你兴许能从中嗅到一丝历史的气息或听到社会脉搏的跳动也说不定哩!

真正听到“档案”一说,是在八十年代外祖父陷入困境的时候,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的第一任乡长,后调到湘潭县晓霞山国营林场任场长十多年,却在响应政府号召自请回村里任村支书几年后因劳累过度不幸双目失明,于是请人在县档案馆查找到其任职人事原始档案后,遂向政府递交了关于请求帮助的报告,才得以缓解困苦,渡过难关,按当时的政策,如果没有档案馆里的原始档案作证明,是很难得到政府补助的,外祖父家的生活也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那时我隐隐知道档案对于民生的重要性了。

及至近年,在单位从事办公室工作,搜集整理各种资料进行存档管理,算是正式接触档案工作了,有时找不到的资料到档案室一下子就解决了,经常有人士来单位查找档案资料,看着他们焦急而来高兴而去,终于有了对档案较深的认识,知晓了一些档案知识,懂得了档案的意义,档案于个人来说,他记录了你的成长,特别是当今档案事业日益发达的时代,从出生证明到户籍到学籍到参加工作.....档案于工作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单位历年的资料完好无损的存在档案馆或档案室里,随时都可以查找为你所用;记得今年我们单位新上任的党组书记张主席,就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档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是在岳阳师范就读时入的共产党组织,毕业后在户籍地担任教师工作,后又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现担任文联党组书记,需把组织关系迁到文联来,谁知到档案馆查找不到入党组织证明档案,无奈跑到当初就读入党组织的岳阳师范学校查找,由于种种原因,失望而归,如此往返数趟,都是一无所获,就在万般无奈之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赶到曾经工作过的户籍所在地政府档案室查找,终于是找到了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组织关系证明,如果不是张主席户籍地镇政府档案管理较好,只怕得焦头烂额、大费周折,甚至要重新入党了,完善档案工作真是刻不容缓啊!档案于单位更是不容忽视,它记录着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工作的同时也见证着单位集体的成长壮大;档案于国家,则是意义殊深功不可没,历史的档案记载着民族的历程,人民的心声,国家的苦难和发展,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那么,档案就是制造这面镜子的原材料。

篇二

1975年4月3日,父亲托熟人在**市百货公司幸福路百货门市部买了一台上海产“海鸥牌6C1型晶体管收音机”。收音机29.00元,4块5号电池1.16元,在我珍藏的家用电器档案中,42年前的那张发票,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我们家最大的一笔开销。要知道,收音机加电池合计30.16元,这可是父亲当年月工资的四分之三。发票正中上方的“毛主席语录 要节约闹革命”,成了那个商品短缺年代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

有了这台在当时令人艳羡的收音机,无数个晨昏寒暑,我们这些10岁左右的懵懂少年,经常守候在收音机旁,与外界同呼吸,与信息手牵手。“激光”、“太阳能”,这些神秘的科技名词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电影录音剪辑》节目是我们的最爱。

光阴荏苒,时代的列车隆隆驶进改革开放年代,我家的家用电器档案不断增添新成员: 1988年10月7日,成都牌18吋彩电搬进我们居住的**市粮食局(爸爸单位)宿舍;1990年7月14日,妻子的嫁妆——上菱牌180升无霜双门电冰箱搬进宿舍里我们即将成婚的新房。

像亿万中国普通民众一样,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依次迈进“1990”电视、电器时代、 “2000”电脑、手机时代、 “2010”网络时代、2017移动支付、共享时代……

翻开我珍藏的家用电器档案中的“彩电使用说明书”、“发票”、“保修卡”、“售后服务指南”,各类彩电的型号、款式、功能、价格、购买日期清晰可见,彩电背后的故事也渐渐浮现眼前:

第一台彩电:是四川成都无线电一厂生产的“成都牌C47-851型彩电”,型号中的47表示显像管为47厘米,即18吋。彩电样式为卧式,双杆式天线,无遥控功能,从选择频道到调节音量,都必须手动操作;像当时的大多数彩电一样,只设置了8个频道,也就是说,最多只能收看8套电视节目。这是我1988年10月7日购买的,是当时男青年结婚必不可少的家电。

说来话长,1988年夏天,全民大抢购,国家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许多商品供不应求,彩电、冰箱更是炙手可热,需凭票供应。能够将彩电搬进婚房,是许多未婚男青年的梦想。1988年我25岁,因为面临谈婚论嫁,父母急切要买一台彩电“筑巢引凤”。得知工商银行**支行以吸收存款为目的,购进了一批彩电,储户只要存款5000元就可以用2700元的价格购买一台国产的成都牌彩电。想当年,5000元是一笔不小数目啊,父母一咬牙,将我和他们的全部积蓄取出,并向亲戚借钱。二姐夫和我一道,帮我将彩电搬回家。

第二台彩电:广东惠州TCL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TCL AT2990王牌音响彩电” (29吋),发票日期是2001年5月1日。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制造方兴未艾,国产家电已不似80、90年代的简陋低端,海尔、长虹、创维等优秀国产品牌早已全面占领国内市场,并大举进军海外。那年我和妻子 “五·一节”逛商场,正值厂家节日促销,商场营业员告诉我们,这种型号彩电前两天还卖4000多元,五·一节厂家做活动只要3880元。我们俩一合计,买!作为我们家的升级换代彩电,“TCL AT2990王牌音响彩电”绝非先前成都牌彩电可比,它是一款全球首创的专利产品——音响、电视一体化彩电。机子内置音响设备,不看电视时,可以作为家庭音响使用,极大满足音乐发烧友的需求。强大的功能更是不胜枚举:100多个频道预选,音乐厅、影院、立体声、环绕声等5种音效选择,具有学习功能的远红外遥控器、S端子······

第三台彩电:2016年8月21日,“TCL AT2990王牌音响彩电”从我家退出,山东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49吋高清智能电视——“海信LED 49K300U”盛装登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作为创新型智能电视,世界第三大电视制造商——海信电器公司将其命名为海信VIDAA,设计理念源自西班牙语“VIDA”,代表丰富多彩的生活。除了以高清宽屏16:9代替模拟电视的4:3,满足用户高质量的视听需求外,“海信VIDAA电视”提供直播电视、影视点播、多媒体中心、APP应用四大功能,与无线网络连接后,众多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可供挑选,还提供部分游戏、健身、教育应用功能,但操作却极为简便,确切地说,这是一台家用互联网数字多媒体。机打发票、信用卡支付代替了先前的手开发票、现金支付。“海信VIDAA电视”“彩电使用说明书”更是将使用说明书、保修卡、用户服务指南等合为一体,体现了海信电器公司以人为本、环保的服务理念。

从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令人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到如今“三D打印、4G时代、无人驾驶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生活” ······历尽沧桑巨变,生活在网络时代、移动支付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骄傲的。

家用电器档案——普通居民生活的见证者,留下的是时代的印记和温馨的回忆!

篇三

我的父亲是一位只有小学学历但喜欢读书看报的农民,也是在九十年代全村唯一一个从幼儿园起就把女儿送到县城读书的农民。在父亲的认知里没有“档案”的概念,但是一直在做着这件事——收集、保存与家人有关的一切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房契、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明这些重要的证件自不用说,但凡跟我有关的东西他都要好好保管起来,比如我获得的每一张奖状、每一张照片、用过的每一本书、画的第一幅画、写的第一幅毛笔字等等。

后来,在我上中学以后,父亲母亲改行去养蜂了,一年四季追逐着花期,成了漂泊在异乡的蜂农。为了鼓励我这个寄宿在学校里的“留守少年”勤学上进,他们除了经常给我打电话外,还会每到一个地方就给我寄一张印有当地风景的明信片,简短的话语中饱含关怀和鼓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妹(父母对我的昵称)要努力学习,以后出来看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句话,妹共勉”、“读书辛苦,劳逸要结合,注意身体”……从这些明信片上的只言片语,我能够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而选择离开我在远方打拼,这让在孤单岁月里的我心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安度过了青春的叛逆期。这些明信片现在也成了我们家的“家庭档案”。

有一次父母吵架吵得很凶,闹得不可开交,母亲气得扬言要跟父亲离婚,还收拾东西要离家出走。在整理行李的时候,翻出了一些父亲小心翼翼珍藏的旧物,有我小时候用过的襁褓、穿过的的确凉的花裙子、堆叠起来有半米高的奖状和书信、孩童时代随意涂鸦的“画作”、不同时期家人的照片……“你爸就是这样,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什么破烂都堆在家里占地方,这十几年我烦死他了……”说着说着母亲的声音变低了,拿着她口中所说的一件件“破烂”端详,慢慢欣赏着这些泛黄、虫蛀、霉烂的物件,或许是这些“破烂”勾起了母亲心底的一幕幕往事,有一些美好和快乐的记忆让母亲心软了。母亲眼中弥蒙着泪水,柔声对我说“我老是嫌弃你爸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堆在家里占地方,现在看着这些东西好像这十几年的日子又过了一遍,一家人风风雨雨十几年了不容易,这次就算了,我不跟他计较。”一场离婚危机就这样被蕴含在“家庭档案”里的光阴故事化解了。

在父亲收藏的“家庭档案”里,除了有爱有故事的老物件以外,还有十几本产生了经济效益的生产笔记本。早期,父亲在家务农种地时,我们家凭着两亩地却也过得挺滋润的,秘密就在于父亲的生产日记本里。在日常的劳动过程中,父亲喜欢记下每年每个季节各类农作物的价格,凭着这些积累下来的价格信息,父亲尝试摸索价格供求规律,当菜花涨价、豌豆苗烂市的时候,来年村里很多人就都一窝蜂地选择种菜花、放弃种豌豆苗,我爸却和别人相反,不仅不种菜花继续种豌豆苗,而且还提前种,比普通人家的豌豆苗早上市一个月,不仅能卖到脱销,而且还得到了不错的价钱。这样的小胜利不是一次两次的侥幸,而是经过了无数次实践验证的“小确幸”。后来父亲出去养蜂了,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是不变,从日复一日的价格记录中总结各类与养蜂有关的必需品的价格浮动,总是能在涨价前提前囤货,降低了生产成本。如果在采蜜的高峰期总是雨水不断的话,蜜蜂将无法采蜜,父亲通过记录每个季节雨水量的变化与各类蜜源时间的长短,摸索出二十四节气时天气情况对各地荔枝花、龙眼花等开花情况的影响,选择出最合适的采蜜路线,规避了风险,几乎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也因此,养蜂的同行每年出发赶蜜源之前都会来电话打听父亲的行程,父亲决定走哪他们就跟着走哪。

我和母亲一样对父亲的做法也有过误解,以前也只当父亲是念旧的人,喜欢留着旧东西。后来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档案管理工作了才知道,父亲一直是在收集我们家的“家庭档案”。虽然他本人并不知道“家庭档案”是什么,只是为了给后人留下点有意义的纪念品,但是他的这些做法确实给我们一家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要继续珍藏那些满载着美好回忆的照片,那一张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明信片,以及那些堪称父亲劳动智慧结晶的生产笔记本……我要把父母给予我开明、爱和鼓励的教育方式传承下去,要把我们家勤勉上进、不怕吃苦的朴实家风传承下去,要把父亲善于总结归纳劳动经验的智慧和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传承下去。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档案”是研究家族史以及家庭成员历史的最可靠的一手材料,同时也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可靠材料,建立“家庭档案”可以对国家档案资源进行重要补充。在法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家族档案馆、私人档案馆。“家庭档案”,不仅有家庭成员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更多的时候能够反映了家庭生活、发展历史,是家庭教育的生动素材,是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家庭历史的真实写照。建立“家庭档案”,可以传承优良家风,延续培养家庭美德,进而传承社会精神文明。所以说,建立、维护、保管、使用好“家庭档案”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一个家庭的“家庭档案”素材越来越丰富、广泛,且不乏收藏价值,投资理财类、基建设备类、健康体检类、资格证书等证件类、社会交往类、收藏财富类等等。然而,“家庭档案”的管理现状却让人堪忧。前几天,在**新闻频道看到一则新闻:“**市某居民楼房间内大火,家中存放的40万现金以及金块等重要财物严重烧毁……”不胜唏嘘,然而类似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屡见不鲜。我从事档案管理工作5年多了,对于如何保管档案有了一定了解,我买回了档案盒,将家里的档案进行分类、编号、编目录、装盒,锁在了铁皮柜里。然而,我能做的仅仅是利用专业知识使得家里的档案分类清楚、方便查找、不易丢失而已,要想把家里的“家庭档案”保管得万无一失太不容易,毕竟一个家庭本身拥有的条件太有限了,就连基本的防虫、防霉、防火、防盗等都难以保证。

就我国目前,还少有“家庭档案”保管专业机构、私人档案馆,社会大众对于“家庭档案”的档案社会意识也不强,“家庭档案”管理能力缺乏。家境殷实的家庭保存家庭重要档案的途径大多数是到银行租用一个保险柜进行存放有财富价值的理财类材料。但是在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是还未达到每个家庭都有经济实力到银行开保险箱存放家中重要物件,社会上也并不多见能够托管“家庭档案”的机构,能够将“家庭档案”送交当地政府档案馆寄存或托管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大多数普通家庭如何妥善安置“家庭档案”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档案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平时的档案工作实际,从拓宽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渠道出发,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要多渠道广泛宣传“家庭档案”,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从思想上使社会大众重视“家庭档案”。各级政府和我们的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各类新闻媒介介绍档案和档案工作,组织档案工作人员走上大街分发宣传手册、走进社区和校园开展知识讲座普、档案文化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对“家庭档案”的认知,增强对“家庭档案”的保护意识,强化社会档案意识。

第二,送服务,送教育培训,帮助更多家庭妥善管理“家庭档案”。一是“授人以鱼”,各级政府和我们的档案部门应面向社会,收集、接纳有价值的“家庭档案”,帮助群众管理那些有价值的“家庭档案”,在接收前可以对其保存价值进行甄别,为国家档案资源进行有价值的补充;二是“授人以渔”,开展“家庭档案”管理专题教育公益培训,教会更多群众“家庭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比如如何分类、整理、汇编,如何进行“八防”管理等等,利于普遍提高社会大众的档案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增强社会大众对于档案工作的认同感。

第三,允许和鼓励民营“家庭档案”管理机构、私人档案馆的合法开设、运营,或者采取“PPP模式”建设公私结合的“家庭档案”管理机构,加强立法监督管理,保证档案托管家庭、托管人的合法权益。

篇四

时间转瞬即逝,不觉与档案相伴7年有余,历史越延伸,时间越久远,档案室也越发热闹,我的档案职业生涯也跟随着充实而忙碌。《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档案不为利所动,只为实所行。档案室尽存“奇货可居”之物,尽是文明沉淀之所,尽解弄虚作假之谜,尽显实事求是之据,尽表忠心不二之情。

传承文明

2015年2月28日,我校(院)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这朵文明之花在校园绽放异彩,所有教职员工为之喜悦、鼓舞和振奋。此时我最想的是为档案表功一首《档案魂》:“翔实准确独一唯,多是史料献柔媚。兰台佳人多才杰,早吐新意卷香飞”。那时我想:档案是文明的积累、沉淀和记忆,文明是我校的品牌、风采和荣誉。

回首那段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日子,档案资源不在封尘,而在盘活;信息记录不在留存,而在挖掘;往昔记忆不在沉睡,而在展现;档案人员不在凝重,而在活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豪迈让我们这些档案守护者感到无比的充实和欣慰。2014年5月始,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测评体系的材料准备就涵括的13个项目50个内容,多在近3年档案之中来回寻觅,共整合编制了26册5000多页的佐证材料,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真实的再现了我校(院)在各项管理、教学、科研、服务、活动等的过程,翔实的内容记载,鲜活的场景展现,真实的感情流露……,翻阅页页档案,展现了我校(院)的工作风貌和干事激情,也因此赢得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记录历史

档案不会说话,但是它什么都记得,多少年过去了它还是那样的一如既往的真实,档案可信不仅仅在于那枚鲜红的印章痕迹,更在于它无法复制的载体和信息的完美结合。

打开一件档案(总结、方案、通知、任职、审批表……),便展现了历史的过往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说它形成时倾注多少人的辛劳,亦或为它增添的几丝白发,也不说它前身在执行过程中发挥着的作用,只说它所蕴涵的意义、传承的文明,拥有的独特和无可替代的孤本,使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沉淀、历史的记忆,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诚实可靠,一旦遗失便是永久遗憾。也许它的价值不能马上显现出来,但是犹如赵静(曾分管挡案工作的我办副主任)来档案室碰到某教职工查档维权时所说:“档案是命啊,不用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在档案库房安静沉睡着的档案心声啊,“空口无凭、档案为证”。

古为今用

档案利用是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的生命在利用中熠熠生辉,档案人的自尊和自信在档案利用中得到慰藉。我们档案室遵从校(院)办服务理念,从“热情服务”提升到“礼节服务”细致到“微笑服务”精确到“笑脸相迎”。一个笑脸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微笑犹如一缕阳光温暖而又舒适,笑脸则给人带来一天美好心情,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充满快乐的脸庞对己对人都有益健康,这也给档案价值的实现一个有利的条件。

目前,我校(院)档案利用可以用“热闹”来形容,尤其是近5年的档案利用,主要是用于业务迎检、工作参考、完善制度等,几乎每天都要接待3-5人次,一次接待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几个钟,有时一天都是为档案利用者服务,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增强,档案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档案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档案利用者说:“来档案室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很短时间查到档案,而不用花费长时间翻阅自己或前辈几年存留的没有经过科学整理的文件资料”。

做好档案

档案工作不是外人看似简单的一份清闲美差,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平静的心理素养,如彭清华书记所说:“档案工作不是光靠档案部门、档案系统同志就能完成的”,尤其在档案收集中,如果没有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有如此内容详实、信息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做好档案工作离不开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来讲,做好档案工作需要有“三心”即要有一颗认真细致的心,在档案收集、整理、著录、鉴定、编目等环节中时时在意、处处留心;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心,在档案交接、清点、催交、打码、利用等环节中反复核对、重复操作;要有一颗严格谨慎的心,在档案调阅、阅览、复制、借阅、注销等环节中注重制度、审查权限。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一个专业的档案队伍,也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也才能将档案工作推的更好更远。

美好心情

无名鸟儿轻唱、景观花儿飞香,行政中心旁草绿吐芳。打开明窗,阵阵清风徐徐飘进,来临一天好心情;推开库房,盒盒档案齐齐摆放,正是清晨调档好时日;回望档架,捆捆文件份份待收,恰是一年归档好时光。想用轻松的语言描绘档案工作的场景,也坚信档案工作能如诗情画意般惬意,只要心中有那份美好的档案情怀,一切都会随之美好……

篇五

人的一生之中注定有许多因缘,翻开我的人生履历,我与档案结缘已有三十个年头,档案就像一根线串起我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它伴随着我从一个初涉社会不懂事的小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年。档案工作已成为我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与档案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踏进档案馆大门的样子,那是1986年1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怀着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手持单位《介绍信》和《干部调动通知书》到新成立不久的**地区档案局(**市档案局的前身)报到,老李局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首先带我到各科室将单位的每一位同事介绍给我认识,之后就带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介绍档案局馆的基本情况和我所要做的工作。他说,和那些管人管钱管物的部门相比,档案部门显得弱势和冷清,这里默默无闻,没有风光实惠,工作周而复始,单调枯燥,需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苦,你要调整好心态哦。我想,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只要档案工作者有心,用心,专心,就一定能不平凡、不平庸、有作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在学校学的是会计专业,刚来档案局时,我在局办公室从事财务工作,很少参与档案业务。后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积极地参与整理档案、协助提供利用档案、到市直机关单位档案室检查档案等业务工作。接触多了,渐渐地,我认识到档案工作其实并不简单,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种门类的档案很多,涉及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整理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又不一样,因此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也是单位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凭据,档案工作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工作。在档案馆日常提供利用的工作中,我经常看到一个个查档利用者愁容而来,愉快而归的情景。每每看到和听到关于土地所有权、工资待遇、婚姻权益等问题争执不休的人们,通过查阅档案,化解了一桩桩矛盾、排除了一场场械斗、减少了一个个上访事件的时候,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我知道,档案在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然而档案和档案工作并不被外界群众所熟知。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要让群众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多多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知道利用档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就得多多向群众做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提高档案工作的知名度。我觉得宣传报道作为一种快速、广泛的传播手段,对于塑造档案工作形象、传播档案信息、展示档案工作成果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对档案工作的宣传报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关注档案、支持理解档案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于是,我在工作之余积极向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写稿投稿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刚开始写稿时,由于没有掌握新闻稿件的写作要领,投稿后往往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我不灰心不气馁,经常和同事们深入各单位档案室,深入档案工作第一线,扎在档案堆中,沸腾的现实生活,是我采写不尽的素材。2003年7月17日,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地区开展机关档案归档整理情况检查》被《中国档案报》采用,从此,“**地区”“**市”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中国档案报》、《**档案》杂志等宣传媒体上,档案宣传报道引我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

然而写稿是一项枯燥而乏味的工作,耐不住寂寞,没有足够的毅力和热情是很难做好的。多年来,我始终对写稿充满了兴趣,无论工作、生活怎样紧张,我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爱好。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坚持多写多练、多投稿,写得多了,慢慢就会摸索出“门道”来了,在多写的同时,多读、多看,看得多了,写作技巧慢慢就摸索出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我不仅掌握了新闻的写作技巧,也会探索出提高中稿率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被报刊采用的稿件逐渐多了,对自已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写作的热情也会越来越浓厚,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报刊的显眼位置,或是一些有价值、有特色、有分量的稿件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称赞时,不仅收获到了写作的快乐,而且感觉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和鼓舞,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这就是写稿最好的回报。

2004年8月的一天,局长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向我宣布局党组对我的工作调整安排。为了加强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市档案局关于成立法规宣教科的申请已获批准,局党组拟将我从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调任新成立的法规宣教科科长一职。法规宣教科定编2人,但目前只安排1人,同时我还需继续兼任原来的财务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法规宣教工作基础薄弱,各县(市、区)档案局还没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开展工作难度很大,说实在话,当时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组织上的工作安排我将义无反顾,困难再大也要出色完成任务。

此时正值**建市之初,艰苦创业,百废待兴。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我认真审视、分析**市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情况,决定以档案宣传报道工作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如果说之前的写稿纯属是业余爱好,担任法规宣教科科长之后,我感到有一种使命、有一份责任、有一副担子,促使自已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笔耕不缀。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深人静之时,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我还在灯下熬夜写稿,记不清有多少个双休日别人休息时我仍然在办公室加班赶稿……辛勤的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见报的稿件不断增多。2009年1月,我被《中国档案报》聘为特约记者。看着聘书里面“中国档案报社”的大红印章,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涌上心头,这是一种认可,一种接纳,一种尊重。怀着对组织的感恩,我在法规宣教科科长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扭转了**市档案宣传工作在全区滞后的状况,使**市的档案宣传工作进入全区先进行列。法规宣教其他工作也同步跟上,档案行政执法工作常抓不懈,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卓有成效,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健康发展。本人通过自学实现了从对新闻写作的完全陌生,到具备特约记者基本素质的转变,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十多年来,本人先后在《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档案》杂志、《左江日报》、中国档案网等新闻媒体发表档案宣传文章300多篇,其中在**市委机关报《左江日报》发表40多篇,在《中国档案报》发表60多篇,有20多篇上了《中国档案报》头版或二版头条等重要位置。2004年11月被自治区档案局授予“全区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8月和2014年6月2次被中国档案报社授予“优秀特约记者”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被评为“**市2006—2010年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2011年12月被自治区档案局授予“全区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并在全区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我36年的职业生涯中有31年的档案工作经历,尽管期间有过变动工作的机遇,但我还是选择了档案工作。特别是2004年担任法规宣教科科长以来,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奋战在档案法规宣传教育第一线,我对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充满着感情和激情,这除了源自一个党员的责任,也是我的“档案情结”造就的。23岁进入档案这一行,至今已年过半百,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档案事业,献给了档案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人们常说,当一个人回首往昔时,什么时光让他最难忘?我想那应该是最艰辛、最困难的日子,而不是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刻。只有艰难困苦的日子,才能锻炼人的毅力、耐力、能力和魄力。档案工作是一项挖掘不尽、钻研不完的工作,档案馆是一座永远都开采不完的“宝库”,在堆满档案资料的档案馆里,我永远是一个“快乐的淘金者”。即使有一天我退休离开了这个岗位,但我与档案的情结是剪不断的,这三十年来我已与档案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难以割舍的情缘将成为一种动力,激励着我一如既往地执著前行,继续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鼓与呼”。

篇六

“同志,我叫李**,曾是参加过**铁路三线建设的民兵,听有些人讲你们这里可能有参加民兵的花名册,你能帮我查下我的档案吗?”一位年近六十的李老伯某天下午由家人陪同来档案馆找到我,其殷切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

由于档案馆没有单独的**民兵全宗档案,档案资料可能分散到不同的档案卷,我一时也无从着手,只能先让李老伯留下身份信息,慢慢找寻。期间,老人还多次打电话询问我进展情况,也一无所获。

直到某天我去社区指导档案整理的时候,偶然发现有参加三线建设的人员信息,才找到了突破口。通过协调,历经半年,散落在民政局、武装部、乡政府、社区、建设局、劳动局等部门的参加**铁路三线建设的辖区414名人员档案入馆归档,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简要的工作情况等。

李老伯看到印有自己名字的花名册,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久久没有出声。“老人家,当初是怎么去参加建设的啊?”我一个不经意的询问,不禁勾起了老人的回忆。

“大概是1970年10月左右,上级动员各农村生产队抽出劳动力参加**铁路修建,每个生产队派三人。似乎没有什么讨论,队里就推选我和其他两个人去,我们也二话没说,就去了。在乡武装部肖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军训步行至罗城,参加如火如荼的**铁路大会战。虽然我们都是从农村抽出来的青年,但整个组建都是按军队的编制,团营排班,出发前还专门做了行军训练,学打背包,急行军不掉队,不掉东西,开始背着背包跑步时,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喘,背包的东西撒满地。我们的背包是一张棉被,自己带,一件短棉衣,是公家发的,也是这次修铁路唯一一件生活用品,一块毛巾,一个口盅,一件油布雨衣,然后用背包带和一块塑料布把棉被和短棉衣捆扎成四四方方的行军背包。”李老伯指着花名册上的名字,一一告诉我,“当初我就是和方**睡上下铺,和黄*一起拉石头,和林**一起去县城买米……”

通过收集的档案和李老伯带来的珍藏多年的照片及如数家珍的描述,档案背后一幅幅当初热火朝天的景象展现在我面前,“在那火红战斗日子,为备战路争时间抢速度,晴天要大干,小雨当泥巴汉;修涵洞、打隧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铁路不建成誓不结婚,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三线建设,用辛勤的双手绘成大西南铁路通道。”

**路是在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的“三线”工程之一,全长883.08公里。在建设**铁路的艰难岁月里,牺牲了86名英烈。战斗在**的民兵们,当时大多数只有20岁左右,来不及绽放生命的花朵,就永远化作这条铁路上的奠基石。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火车站北头路基旁的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上书“修建**铁路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长眠着64位筑路者。

四十多年来,弹指一挥间。经历**铁路会战洗礼的一代**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了年华。当年青春勃发的姑娘、小伙子,如今已是六、七十岁上下的人了,李老伯就是其中一位代表,70年代末去浙江发展,与当年一起奋斗的伙伴失去了联系,他来档案馆查询当初的档案,就是为了追忆当初为国家奋斗的历程,也让我透过档案发现了背后的故事,能为老百姓服务,圆了李老伯的回忆梦,体现了档案人的价值。

篇七

一九四九年春夏间,解放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后,向南迅速推进,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中共**地下党根据上级指示,加紧进行护城的准备工作。**电力公司(简称**电厂)是全市工业的动力和万家灯火的光源,装机容量虽然只有2500千瓦,却是**单机容量最大的电厂。敌人撤退时,它将是一个重要破坏目标。为了保护**电厂,这年夏初,**地下党组织指示地下党员、**高级工业学校教师曾公朗负责这一工作。也是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电厂的控制,由宪兵第五团派一个班进驻厂日夜看守,对出入人员严加搜查,使我们的工作遇到很大困难。曾公朗遂通过该校初中部一位教师的介绍,认识了电厂助理工程师黎国庆,又通过该校在电厂实习的机会,从侧面了解到黎国庆对现实不满,思想倾向进步,和群众关系密切,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认为可以教育培养他作为护厂工作的骨干。通过一段时间的启发、教育后,黎国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民主人士联谊会。

同年秋,**国民党当局为了分散削弱学校的进步力量,强迫**高级工业学校搬迁**沙塘乡,曾公朗被迫转到龙城中学任教。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对龙城中学进步师生严加监视,曾公朗不便经常出入校门去开展护厂工作,城工委书记梁山即派工委委员**负责领导电厂的护厂工作。**主要通过三条线进行活动:一条是黎国庆,一条是电厂发电车间工人、爱国会员李景泽,柳庆师范学校学生、地下党员麦起负责联系。还有一条线是由高级工业学校地下党员杨永善与电厂实习技术员梁肇贵联系。根据城工委的布置,几条线的同志开始着手了解职工的思想及收集电厂主要人员名册及固定资产清册等工作。当时电厂的一部分职工因不了解我党的政策,对走还是留下来,彷徨不安;有的受到反革命谣言的影响,准备逃往外地;而大部分职工则因国民党贪污腐败,物价飞涨,日子难熬,而迫切期望成立护厂组织,保住电厂,迎接解放。

**根据城工委关于加强护城迎军工作的指示,布置电厂地下工作者依靠进步力量,做好中上层人物的工作,以挫败国民党煽动职工离厂外逃的阴谋,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状大护厂队伍,他还亲自到电厂与黎国庆接头,明确交待黎黎国庆,当前的任务要由经济斗争转向护厂斗争,要教育群众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电厂的命运和前途联系起来,不要听信谣言,离厂外逃。电厂的地下工作者明确当时任务及要求之后,即积极串联群众,宣传革命形势,宣传我党政策,并在群众中提出:“保电厂就是保饭碗”的口号。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原来有一部分疑虑的职工顾虑,打消了往外逃跑的念头,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保卫好工厂事关**市人民的利益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纷纷要求组织起来,保护工厂。黎国庆看到时机已成熟,便去找公司经理林培深商量成立护厂队的问题。同时和李景泽、梁肇贵等把**地下党城工委印制的革命传单(内容是劝告或警告国民党各单位负责人要保护好国家设备、财产、档案等,不得破坏转移,准备人民接收,要求工厂职工组织护厂队,防止敌人破坏。)散发在电厂厂区主要上下班通道上及经理办公室门口。这一行动对国民党官兵严密控制下的电厂,犹如一声惊雷,震慑了敌人,激发了群众对敌斗争的勇气,也给厂方上层人士指出,只有同群众一起保护工厂才是唯一的生路。电厂的一批主要职员,如经理林培深、财务科长林云、发电课长常振汉、营业课长陈秉权等逐渐认识到:解放军节节节胜利,步步穷追,反动政权崩溃在即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形势所迫,唯有顺应历史潮流才有出路。于是,同意成立护厂队。为了避免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对外名义叫消防队。护厂队成立后,群众推选黎国庆担任队长。林培深出于种种考虑,又补提陈秉权也任队长,并把厂警卫班也参杂进来,还通过进步工人叶福铨(曾参加过港九大罢工)掌握的电厂机器工会(虽然是黄色工会,但领导权在叶掌握),发动其部分会员也加入护厂队,以扩大护厂队力量;固定警卫仍以厂警卫班为主,流动岗哨和巡逻以护厂队为主,统一听从护厂队指挥。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护厂的信心,护厂队经常开会学习,研究护厂和应变的策略;黎国庆、陈秉权还领着大家唱《义勇军进行曲》,群众情绪很高,林培深也到场讲要保护好电厂这个“饭碗”的话。电厂地下工作者又通过叶福铨掌握的电厂机器工会会员,进一步扩大串连,这时群众广泛发动起来了,值班工人日夜坚守岗位,守在机器旁。临近解放的前几天,护厂队把职工家属和休班人员安排到厂房后的驾鹤山山洞和球场边的旧壕沟内,以躲避枪战危险和防止土匪散兵抢劫,使护厂队及值班人员无后顾之忧。护厂队和机房工人轮流三班倒值班,保证发电机正常运转。同时,通过**商买了几条枪,使护厂队共配有轻重机枪各一挺,冲锋枪六支,步枪十余支,驳壳枪四支。护厂队日夜在厂区四周巡逻,特别注意对机房门口和水池边的防范。为了加强对发电设备的守护,还在厂房后面山洞架设轻重机枪各一挺,准备在敌人前来强行炸厂、经正言劝阻和贿赂无效时,就用火力干掉他们。对厂区周围原来设的电网也予以利用,合闸带电,防止国民党反动派撤退前狗急跳墙,窜入厂内。

11月24日下午,市区内一片混乱,敌军政人员风声鹤唳,纷纷逃走,为“坚守城市”垂死挣扎,敌**警备司令部秦镇给**电厂下了一道手令:“在首脑机关未撤走前,不准停电,违者以军法论处。”护厂队正好利用这张手令作为拒绝任何敌人进厂破坏的挡箭牌。11月25日凌晨二时许,驻厂的宪兵班见势不妙,以“提防”为名,全体逃之夭夭。护厂队当即派人接管电厂大门岗哨的守卫工作。凌晨四时,国民党工兵十团突然派一个工兵班,带着四箱炸药驱车前来炸厂。护厂队员何琨一边叫他们稍等,一边派曹瑛向护厂队报告。护厂队派林云等赶到大门口拿出秦镇的手令说:警备司令部下令不准停电!领头的敌军军官满脸凶相地说:这是最高上司派我们来执行任务的,先让我们进去看,什么时候炸厂由上司决定,不让进去,绝对不行!护厂队不得已,放他们进来。为了稳住敌人,安排他们在大门旁一间房子就地休息,还派人弄东西给他们吃。同时把他们的两个头目“请”到厂部办公室,由黎国庆、林云、叶福铨和他们谈判,为防止意外,敌二兵进来不久,护厂队借口发电机有故障,随即停机“检修”。在办公室的谈判的护厂队员,软磨硬拖一直拖到天快亮,但敌工兵连副态度顽固,声言一定要炸厂,说上司交待要听到爆炸声才算完成任务。护厂队的谈判代表随机应变,提出在厂房外出线架下爆炸,并许诺以黄金酬赏。敌连副似已动心,但又说先到机房看看,选择爆炸点。于是,黎国庆、林云、叶福铨、常振汉等一边跟他走进机房,一边严加监视,伺机行事。顿时整个电厂笼罩着极为恐怖的气氛。护厂队员不停地在机房内外巡逻游动,严阵以待,敌连副看到工人们荷枪实弹守护厂房内外,轻、重机枪居高临下封锁厂房门口,谈话口气随即软下来,答应不在发电机房重要部位爆炸。护厂队说机房内所有设备都是重要设备,坚持不给在机房内爆炸,引他到厂房外去选择爆炸地点。这时,天色大亮,隐约听到远处传来枪炮声,敌兵神色慌张。护厂队抓住时机大声说:共军快到了,你们再不走就走不了啦!接着林云将几两金子塞给连副。敌人急于逃命,便在机房外面出线架下点燃几包炸药,以便向上级交待。“轰”的一声,出线木头架被炸断,除了机房的几只电气仪表和厂房玻璃窗受震坏之外,其余设备完好无损。敌工兵随即仓惶逃走,电厂保住了。

25日上午,**解放!解放军进驻电厂。在护厂队的带领下,全厂职工以无比喜悦的心情,立即投入抢修工作,两台发电机组先后于26日上午11时及27日16时,恢复运行对外供电,把光明送给新的**城。

篇八

**县档案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有馆藏档案140个全宗,35658卷及102510件,照片档案530张。解放以来,**县档案馆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领导决策部署的参谋

**县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的人民吃苦耐劳,不为困难吓倒。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敢为人先,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探索经济发展路子——《中国共产党**县历史大事记》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70年代,**已探明有丰富的铝资源,储量达到2.9亿吨,且品位高、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但由于**地处边陲,受战争的影响等原因,丰富优质的铝土矿长期沉睡地下,**人民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县时任领导班子,通过认真查阅**县的铝矿储藏情况、纯度、分布范围等档案后,对**县的现状、经济发展、**铝建设进行层层分析,形成工作报告,并逐级上报,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指示“****铝要搞”,使该项目立即纳入国务院项目领导小组范围,定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为**铝建设一锤定音,**铝一期工程最终在1991年5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9月25日全面建成投产。此后,又先后开工建设了氧化铝二期、氧化铝三期工程,形成了年产180万吨氧化铝的生产规模,成为中国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

“****铝要搞”这一决策,不仅催生了一个现代化的铝工业基地,也开创了**县以铝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以**铝的发展为依托,精心谋划**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借铝兴平”、“非公兴平”的发展道路,这其中无不凝聚档案的一份功劳。

近年来,在中铝**分公司(原**铝)的辐射带动下,**县大力创办**工业园区、大学园区、体育城,积极创建国家县级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6年获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光荣称号,同时,近年来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县”、“国家园林县城”、“**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这些光荣的里程碑,均记载在**发展的档案里,见证了**县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成为**的经济强县的历程。如今,**正在向国务院申报“撤县设市”,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服务广大群众的“宝库”

**县的馆藏档案,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活宝库”,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生活服务,为**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档案为广大群众、知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依据。**县凤梧乡龙宏村板内屯覃某1960年以前曾在供销社工作,后被精减回家,得知当年被精简回乡的同事有档案的已经办好了养老保险,可她拿不出自已参加工作的依据,养老保险所无法确定她的工龄,暂不能办理,她到供销社、经贸局等单位都无法找到她的档案。2014年3月7日,覃某来到**档案馆要求查找她原在供销社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她的情况后,很快在《**县精减退职回乡干部花名册》中找到了她的名字,有了这份档案证明,她的养老保险终于得到了解决。2012年3月,为了准确了解我县参加援越抗美、援老抗美作战的退役人员的具体情况,**县民政局派有关人员到**档案馆查阅退役人员材料,查找军人档案,经过翻查,详细查阅了李某等8人的详细档案,复印有关材料,及时上报县政府领导讨论,为落实政策办理退役定补提供了依据。现李某等退役军人每人每月领得100元的定补。此外,县档案馆还为知青查阅下乡时间,确定工龄提供了参考依据。**市西乡塘区南铁四区581号的赵姓同志曾在七十年代到我县的城关乡插队,目前虽已到退休年龄,但因其缺少知青材料,下乡插队时间无法计算工龄。因时间久远,下乡档案材料已丢失,为能找到其曾下乡的依据,2016年1月7日他来到**档案馆查阅。经调阅相关档案材料,终于在城关乡的全宗卷内找到了本人下乡的准确时间档案,为确定工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

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档案还原历史真相,维护社会稳定。2015年9月,**县委党史办公室接到**县信访局转来**市某一监狱退休医生(原**籍)韦女士的信件,信件陈述其爷爷是为保护党的机密被国民党折磨致死,而**县委党史办在出版《中国共产党**壮族自治区**县历史资料》中,有关内容将其爷爷错误写成土豪,其多次向上级反映未果,要求予以纠正,维护其合法名誉。接到该信访件后,为了还原该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澄清当事人的清白,**县委党史办组织本办干部职工45人(次)到区档案馆、百色市党史办、市档案馆、**县档案馆核查有关档案,对韦女士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核实并给信访人作出答复,韦女士收到答复后,也很满意,至今没再上访。历史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真相和原貌,给予当事人满意的答复,化解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篇九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五年来,我的心态由庆幸转为迷茫直至委屈最后振作,今天的我只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肩上的重任,发挥一己薄力,让档案承载起更多人共同的记忆。

一、庆幸

2011年3月,**党旗红网站刊登出了**市第一批跨区域跨部门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指出在全市范围内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干部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均可报名通过竞争性选拔的方式,跨区域跨部门提拔任职,宾阳县档案局是可以竞争上岗的部门之一。自幼喜欢收集、喜欢记录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比乡镇副职更适合我的岗位,也认为凭着自身所具有的认真、细心、负责,定能胜任档案工作要求,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笔试、面试、考核,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那时候的我非常庆幸。

二、迷茫

到档案局工作后,我才知道,看似清闲的档案局每天都有着做不完的工作,但我仍保持一颗强烈的上进心,不断加强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各种门类档案的整理方法,努力地学习公文写作与处理,做好上传下达,宣传总结,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但是慢慢地我发觉,尽管自己为档案工作每天忙个不停,但在同学、朋友甚或其他人眼里档案工作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于是我陷入了迷茫的境地。

三、委屈

激情在日复一日重复、单调的工作中消退,迷茫的心态悄然萌生,在这一天升级变成了委屈。启动新馆建设,申请用地,申请资金,跑部门协调,压力越来越大。这一天,因新馆进度问题,需要找领导协调,但接待我的工作人员知道我来自档案部门而表现出的冷淡和不屑,令我十分难过和委屈,回到局里带个下午都无法用心工作。

四、振作

档案局怎么了?档案工作怎么了?档案工作真的可有可无吗?档案工作虽然不像别的工作那样张扬、高调,却默默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每一天,有到档案馆查婚姻档案用来买房买车的,有查档案来办理提工资、提工龄的……曾遇到一个**来的老伯要查他当年在宾阳某个乡镇下乡插队的档案,可是工作人员却没有找到与他有关的相关档案。那一天,在听到没有他要找的相关档案后,老伯还一直站在我们身后,久久不肯离去,任凭怎样解释与劝说,他仍旧站在那里念叨着:我是某年到某年走的,怎么会没有档案?没有档案叫我怎么办?这个久久不肯离去的老伯强烈刺痛了我的心,那一刻我突然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无奈与茫然,也突然明白了档案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我为自己能从事这样一项重要工作而深感庆幸!

心态决定状态,意识决定行动。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我们每天守着的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肩上的重任,把档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档案承载起更多人的共同记忆。真心期望档案工作的明天,有我,有你,有他,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明天留下更多的印记。

篇十

2009年,与档案的第一次相遇是快要毕业的那年,那个时候,我从学校很荣幸的被选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实习,有幸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的实习生。2014年,我真正成为了一名档案员,再次与档案相遇,到现在与档案工作心形相随了三年多的我,对档案渐渐产生了一种化不开的情愫。因为,在我的眼中,档案已不仅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而是我人生路途上邂逅的一位能够相知相依的伴侣,一位能够开启心智的良师益友

档案不论是身穿甲骨、竹简,还是衣着纸张、光盘;不论是蜗居架阁库,还是荣登高楼大厦;不论是遭受焚书坑儒的伤痛,还是迎来现代文明的光辉照耀,都一样沉稳冷静,不卑不亢,能屈能伸,品性依旧。她仿拂是一位历经沧桑、饱尝炎凉的得道高人,看破尘世,了然于胸,坦然地从远古走来,无畏地向未来走去。

档案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忠于真实”。不论是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还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不论是面临消磨殆尽的生命威胁还是面临粉身碎骨的死亡考验,她也不曾改变其一颗真实的心。因为她深知,维护历史原貌、捍卫事实真象就是她的神圣使命;因为她坚信,讲实情说真话是她独特的风格。纵观古今,她始终保持初衷,表露真我,对历史、对事实忠心不二,一以贯之。

档案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链条,它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客观地面对一切世事变迁,忠实地记载历史的美丑善恶,有力地匡正着花样翻新的野史和传言。它以其特有的客观和公正,为后人保留了真实的历史。

其实,档案员的生活真的很平淡,工作很单调,从事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他们是一群最平凡不过的人,整天面对一大堆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地重复着归类、抄写、装订等一系列机械的工作。然而,正是这简单重复的工作,真实地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没有哪一项工作可以像档案工作这样能够穿越时空横贯古今。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实践,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崇敬这份工作,因为它能“对历史负责”;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它能“为现实服务”;我理解这份工作,因为它将“替未来着想”。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如果可以,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作为一名普通的档案员,我认为,我很普通,也很平凡,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有的只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但我要说的是,档案员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同样也能让自己的生命闪光!作为档案工作队伍里的一员,我始终相信,小草虽小,一样能铺成辽阔的大草原,档案工作虽然平凡,一样能走向不平凡。

今天,我要用一名普通档案员发自肺腑的声音说:我是档案员,我骄傲,我自豪,我选择从事档案,无怨无悔!

篇十一

清明祭祖,对中国人来说,既是一种流传千年的风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2015年清明节当天,湖南省岳阳县杨林乡沙陂村举行了一场庄重而盛大的方氏族谱续谱的接谱仪式,这是方氏族人对祖先的最好慰藉。接谱仪式当天,中华方氏总会会长、副会长,来自安徽、湖北等地的方氏后裔,工作在外的方氏子孙以及有关村民1000余人共同见证了方氏家族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

2015年修订完成的这套方氏族谱是方氏始迁祖澄公,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自洪州(今南昌)迁徙巴陵(今岳阳)一千余年以来,方氏后裔的大成谱,全套共计46册,其中包括卷首2册,各支各门门卷44册,全套谱牒是在1991年《方氏族谱》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

说起1991年《方氏家谱》的修订,不能不提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966年深秋,“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岳阳县杨林乡梨树园“黑五类”方崇善老人日夜茶饭不思,眼看自己参与修订的1949年《方氏族谱》就要被红卫兵抄没,他心急如焚。情急之中,他突然想到了同村村民方成义,兴许这个平时为人忠厚木讷、身份特殊的人能让这套宝贵的族谱躲过一劫。于是,在一个秋雨霏霏的夜晚,方崇善老人冒着密密细雨挑着两个大箩筐敲开了方成义家的门。方成义接过家谱后,向崇善老人保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虽是文盲,但懂得保管族谱的重要性。请您放心,不管发生任何情况,我会尽力保护族谱!”

说到方成义的身份,相对于其他村民的确有些特殊。40岁的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村民眼里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呆头鹅。由于家境贫寒,他娶了一智障女子为妻,育有两子一女。当时,全家六口人仅靠他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过日子,家境窘迫不言而喻。

在那十年里,方成义时时刻刻把族谱放在心上,小心说话,低调做人,唯恐一时疏忽招致意外。他一家老小挤居在斗室之中,将族谱藏于房屋阁楼一角,以杂物为掩护遮盖于左右。由于他在别人看来,不但一贫如洗,一家人也目不识丁,与“革命对象”完全沾不上边,因此,这套家谱幸免躲过了红卫兵一次次的“清剿”。而方成义即使在家无隔夜米的最困难时候,也从未想到要将族谱交出去以换取几天的口粮。

方成义一家六口住的房屋只能算得上茅棚。冬天,大风透过墙缝在耳边呼呼作响。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便会滴滴答答下起小雨。为了防止家谱霉变和虫蚀,方成义每年夏天都会偷偷地将家谱拿出,小心翼翼地摊开风干,而他所作的这一切,同村人都浑然不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在成义老伯的精心打理下,《方氏族谱》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上世九十年代初,方氏宗亲开始了新一轮的续谱工作,刚刚成立的族谱编委会发现,全族所有谱碟早已荡然无存,于是发动全体族人四处寻找。正当编委会一筹莫展之时,成义老人找到了编委会,主动将家中已妥善保管20余年的谱牒全部交出,令编委会成员万分意外、感激不已。于是,以方成义保管的这套珍贵的家谱为续谱脚本,族谱编委会完成了1991年《方氏族谱》的修订工作。也正是由于成义老人留下了方氏文明的火种,2015年《方氏族谱》才能得以顺利延续,否则,方氏族谱都将无从考证。

清代浙东学人邵晋涵说:“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国史、方志和家谱这三个构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延续下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方志文化的兴盛,家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成义老伯数十年如一日忠诚守护家谱的故事,也定会在方氏族人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篇十二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我从事档案工作已整整25个年头,明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起1992年那年,因工作需要,组织把我从团县委干事调到县档案局当普通工作人员。当时,年轻的我认为,档案工作是那么机械、单调和重复,枯燥乏味,没什么激情可言,更没什么挑战,是个养老的地方,况且是平调,所以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曾为此伤过心、流过泪、埋过怨……

直到有一次,时任局长让我负责整理县直某单位的档案,整理后我才发现档案工作原来是这么重要,它不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保密性很强的工作,马虎不得。也就是从此开始,我对档案这份工作产生了新的看法和态度。

记得1998年那年,自治区直辖国企——田东石化总厂开展档案室定级工作,局里分管业务指导的副局长让我去负责指导并交代一定要按时完成,我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在指导工作的那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从档案室的筹建,到文书、科技、声像等档案的收集、整理,再到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全宗介绍等编研材料,我都现场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不厌其烦地操作、示范、把关。面对工作面广、量大、人员不足等困难,我一边不断地向书本学习,一边向上级业务部门请教,力求做到业务精益求精。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档案室定级工作,我和该单位档案员一起“白+黑”、“5+2”地加班加点,几乎每一天都在与太阳赶时间、与时间抢速度,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与世隔绝般的扑在工作上,等到验收通过的时候,我人也瘦了半圈,不知情的朋友见了都问:半年不见去哪了?我只会意地笑了笑。

在这25个年头里,像指导石化总厂这样的档案室开展档案室定级工作,每年都有好几个,单位有大也有小,时间有长有短。但是,不管是大是小,也不管是长是短,我始终保持工作激情不改,工作热情不减,工作效率不慢,工作质量不低,在不断地化“枯燥乏味”为“有滋有味”、化“机械重复”为“能动发挥”的过程中,其中的苦和累是不言而喻的,可每当看到他们的档案室通过验收、有效服务和推动工作,每当看到他们真诚地对我流露出感激之情时,我的内心便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

为了不断积累档案工作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经济、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我克服非专业的不足和障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甚至在入睡前也总是思考着,半夜里一有灵感,就爬起来一一记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来,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总结、提炼、思考、提升,撰写的第一篇处女作——《浅谈土地资源详查档案的整理》,被《中国档案报》采用,后来撰写的《田东县村级建档的实践与思考》等多篇实用理论性文章,也先后被《**档案》、《右江日报》及各种网站采用。

2011年12月,48岁的我通过参加公开竞争选拔,被县委任命为田东县档案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档案业务指导工作。2014年5月,51岁的我到村里挂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后已经年满53岁的我从村里收队回档案局任主任科员、负责办公室工作,我觉得这是组织对自己这么多年来为档案工作付出心血的充分肯定。

几十年的兰台生涯,让我收获工作喜悦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荣誉:1996年我获得了档案系列馆员专业技术资格;多次获得《**档案》优秀通讯员;先后被评为“**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百色地区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百色市档案系统先进个人三等功”等等。

随着时光的流逝,每当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绩时,我便越发对档案工作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档案工作,愿意为它加倍努力。由于我的执着和努力,慢慢地,我在本地有了些小名气,因此,许多单位都想请我去指导档案工作。不管到哪个单位指导,我都尽心尽力去指导,并且做好档案宣传,熟悉我的人都亲切地叫我“档案姐”。由于人们对档案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关心档案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上门咨询和利用档案的人也多了起来,主动规范档案整理、主动按时移交档案的单位也多了起来。可以说,这一进步的背后,包含着我们档案人的努力和付出。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与无比自豪。

日月更替,斗转星移。这些年给我留下的许许多多美好记忆莫过于档案,他们像沙滩上闪光的珠贝,时不时的让我拣起它,细细地加以咀嚼和品味。“我们生活在被反复书写的记忆的羊皮纸上,”这是英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她的小说《七姊妹》里对档案做出的一个表述。我工作的这几十年间,尽管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有了档案,唤起了我们许多尘封的记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而明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国际档案日征文【精选】12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287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