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 --大秦帝国人物赏析

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 --大秦帝国人物赏析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25:24 | 移动端: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 --大秦帝国人物赏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 --大秦帝国人物赏析,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大秦帝国》是纪实性历史小说,孙皓晖教授通过细腻的手笔,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秦国从弱到强再从强走向灭亡的过程,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或灵活性,栩栩如生,把战火纷纷时代,帝王将相的人生一览无余的呈现在我们眼见,笔者采撷小说的中一二人物,对其进行赏析,以期更好的理解战国时代人物。

关键词:《大秦帝国》秦昭襄王范睢  白起  人物赏析

《大秦帝国》是孙皓晖教授在考究历史的基础上,潜心创造,呕心力作,历史十五年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向人们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历经几代君王开拓进取,变法图强,东出争霸,最终一统天下的恢宏历史。这部巨作共有6部11卷504万字,是当下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帝王将相,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手法,运用多种角度,把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看法和崭新的视角,笔者从秦昭襄王、范雎、白起三个人物着笔,对小说人物形象作一赏析。

一、殚精竭虑的嬴稷

秦昭襄王,生于公元前325年,卒于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系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秦国经过几代君主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打败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在这个过程中,秦昭襄王时期,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决战决胜时期,能够创造出如何独特的时代,可见,秦昭襄王有其超人一等的个人魅力和艺术,《大秦帝国》对秦昭襄王着笔亦是浓墨重彩,帝王之举,跃然纸上。

1、忍辱负重的人生。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说是忍辱负重的一生,无论是他走上君王子路的坎坷,还是主政初期受制于“四贵”,秦昭襄王始终胸怀宽广,忍辱负重,从年少时开始,他便作为人质被扣押在燕国,后来秦武王扛鼎不幸身亡,下诏传位于秦昭襄王,他的登基子路是坎坷的,他忍辱负重的性格在登基之路上显得活灵活现,在秦武王去世后,嬴稷就和弟弟之间争夺王位,秦国的旧势力支持他的弟弟即为,更为严峻的事实是他在燕国当做人质,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起初嬴稷是不想当君主的,但是在他母亲和舅舅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大国赵国出于培植亲赵势力,全力支持嬴稷登基,期间几经波折和磨难,当时的嬴稷是是在母亲和舅舅的“夹持下”登上君王之位的,尤其是在嬴稷和弟弟激烈的登基之战中,嬴稷自身单纯善良的性格跃然纸上,在芈八子和惠文后明处的争斗中,嬴稷始终没有显现出“过硬的手段”和“狠心的招数”,反而是心怀一颗慈心,芈王妃多次给他进行从政洗脑“王权是鲜血浇灌出来的,没有鲜血浇灌,便没有王权的光焰!”,当听到母亲的这番话时,此时的嬴稷的“目光惊愕”,正如嬴稷所言“娘是说,铁着一颗心,为的就是建立帝王功业”,此时芈王妃说是的,但是嬴稷始终没有走在前台与弟弟争夺王位,而是在芈王妃洗脑和铁腕夺权下,嬴稷“被迫”接受这样的安排,嬴稷心不想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夺权之路和命运安排。在秦昭襄王主政的初期,芈太后和魏冉实际上掌握的秦国的大权,很多时候秦昭襄王决策重大事情都需要听命太后,已经成为君王的秦昭襄王,此时内心有成就一番大事的雄伟抱负,但是在自己“羽翼尚未丰满”之时,更多的还得听命于太后,例如,在秦昭襄王为了展示自己的决策和才华,强制扣留楚王后,没想到老楚王赖在秦都不走,给秦国造成了很大的外交危机,无奈之下秦昭襄王还是得请命于太后和舅舅,此次太后和魏冉借这个事情,给秦昭襄王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训课,此时的秦昭襄王内心是极度痛苦的,但是他依然忍辱负重,接受了太后和魏冉的安排,籍此才平息了这场外交危机。

2、坚定东出的君王。秦昭襄王是秦国历代君主中坚定的东出主张者,在其前面有秦孝公改革变法图强,秦国慢慢的变成山东六国当中的强国,秦惠文王有了东出的坚定主张和行动,但是真正奠定秦国统一六国的是秦昭襄王东出的开拓,此时的秦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东方六国的联合面前,秦国还是处于弱势,秦昭襄王在和周边谋士的商量下,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运用外交计谋和军事手段,综合分化山东六国,期间遇到了很多的波折和困难,但是秦昭襄王内心深处坚定的东出信念从未动摇,也从未被困难吓倒,经过艰难险阻,通过弱楚、弱韩、弱魏、弱齐、弱赵、灭周,逐步奠定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即便是在异常艰难的长平对决之战时,秦昭襄王仍然没有放弃这场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的两强之争的大战,在上党之争引发秦赵两国长平对峙时,秦国的大臣纷纷主张不要与赵国硬对硬,但是秦昭襄王却把这场战争作为秦国东出的机遇,在重大危机面前,他不畏惧反而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举全国之力,投入50万兵力,在国内病员不足的情况下,“减岁征兵”,破釜沉舟,同时派遣范睢、白起运用外交手段,化解韩齐等国合纵伐秦的外部隐患,同时动员全国的力量,孤注一掷,暗中把白起派到长平站场,秦国上下团结一致,最终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极大的弱化赵国实力,为秦国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任人唯贤的君主。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与他宽广的胸襟是分不开的,他十分爱才,广招天下贤才,重任尊重来自东方六国的人才,在官职、经济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正是有了人才的强力支撑,秦国才走向上了崛起的道路。秦昭襄王登基初期,他重用魏冉,不拘泥于魏冉掌握秦国军权,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尤其是重用范睢,秦昭襄王对这个来自魏国的贤才,不关注范睢的出身、不以貌取人,拜范睢为相,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在外交上化解危机、灵活自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秦昭襄王起用出身平民的白起,封其为武安君,其主政前期对白起信任有加,军事上全权委托白起,充分发挥将军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后方给予无私的鼎力支持,君王和将士之间心无旁系,让将士们放手干,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成功,鲸吞蚕食,逐渐占领了赵国、楚国、魏国等的大片领土,扩大了秦国的版图,秦昭襄王广纳天下贤才,为秦国慢慢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波澜起伏的范雎

范雎,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睢在秦国崛起之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秦国出谋划策,帮助秦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战火纷飞的乱世时代的相国,范睢有着复杂的性格,他既有旷世之才,知恩图报,又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既深谋远略,又有鼠目寸光之处,可以说,范睢是乱世时代谋士的典型代表和人生缩影。

1、游说辩士之范睢。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心有大才,无奈因为被怀疑通齐卖国,被魏国相国魏齐侮辱甚至差一点被鞭笞致死,后来在临时的边缘,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最终才走上了秦国相国之位。范睢在魏国的时,就表现了很强的辩士才能,他在出使齐国期间,因多说话,其实这也是他辩士雄才的展现,但是却被认为通齐卖国,最终受到排挤甚至是迫害,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范睢到了秦国后,对秦国朝野深入了解,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昭襄王“出四贵、独揽权”,小说对范睢游说秦王着墨很多,作为一介布衣并且是外国人,范睢先是托亲人给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力陈“四贵”之危害,除了秦王此时想自己独立掌权的想法在作用外,范睢有理有据的游说,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范睢在离宫第一次和秦昭襄王见面时,先是采取试探的方法,看秦王是否真心,而不是着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当见到秦王情词恳切时,他和盘托出,娓娓道道理,先是详细阐述去除“四贵”的好处,又举姜太公和文王的例子,表明即使交情很浅也可以对彼此深信不疑,接着举出伍子胥的例子,以示自己愿意对秦王忠心不二,最后向秦王阐述秦国东出的布局谋略,秦昭襄王极为高兴,非常认同范睢的想法,从心里接受了范睢的主张,后来,秦昭襄王废弃了宣太后,将穰侯等四大贵族赶出京城,并拜范雎为相,可是说范雎说秦王之成功,离不开范睢超高的语言智慧,更离不开范睢的雄才辩略,在后来范睢担任秦国相国期间,范睢的辩士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化解了秦国外交上一个又一个困难,为秦国在六国当中纵横捭阖做出了巨大贡献。

2、远交近攻之范雎。范睢为秦国相国期间,当时的秦国虽然变得强大,但是如果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也是吃不消的,范睢改变了过去战国时期秦国采取的合纵连横策略,提出了具有战略的意义的远交近攻策略,这一战略奠定了秦国军事和外交方针,非常适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尤其对秦国这样地处西边的国家,如何战胜东方六国,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东出理想,迫切需要远交近攻,逐步蚕食,慢慢吞并其他国家。范睢远交近攻策略,主张重点打击与攻人战略相结合,提出了地缘战略思想,秦王采纳了这一思想,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内政改革,采取远交的方式,稳住了远方的齐国等国家,对秦国“近国”则采取战争的方式,逐步弱化打败邻国,最终逐步击败了山东六国。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略,在诸多场合现十分奏效,秦国外交上采取“大棒”和“萝卜”并举,软硬兼施,打击与拉拢并举,采取攻打韩国的策略,军事上占领了上党这个秦国东进中原的门户,在冯亭违背韩桓惠王旨意,率领上党军民投降赵国的时候,赵国派人来和秦国谈判,范睢请来韩王,软硬兼施,采取给予韩国好处和军事上的威胁,分化韩国,最终韩王迫于压力,把上党让给了秦国,范睢通过韩王和赵国使臣“当面对质”,让赵国使臣败兴而归,秦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挫败了赵国的“正义主张”,秦国在外交上占了上风,秦国化解了外交上的危机。在长平之战前期,范睢力劝秦王要借此机会弱化赵国,要赵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为了拉拢魏国,范睢出谋划策让齐国不惜割垣雍这个战略之地给魏国,把魏国拉拢到秦国这边,解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为后来的长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外交基础。

3、睚眦必报之范雎。范睢的成才历程,非常艰难曲折,在战火纷飞的时期,每个人随时都有可能别战争卷入甚至消灭,范睢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甚至差一点被折磨死,最终通过迁入秦国,才慢慢走上人生的巅峰,范睢的人生历程,可以说是其睚眦必报性格养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范睢在秦国“成功”后,当魏国使臣须贾前来秦国时,他内心深处报复之火中烧,他先是把自己打扮成普通人,在须贾得知范睢是秦国相国时,主动磕头求饶,须贾一路爬过三进院落,膝头上都已经渗出了丝丝鲜血,一直还是惊恐地爬着叫着,当范睢看到须贾,悠然笑道:“何物入厅?报上名来”,足见范睢何等傲慢,当须贾说小臣,狗……上大夫须贾,原是丞相魏齐之官狗。”时,范睢仍然不依不饶,追问:上大夫也?还是狗也?究是何物呵?”,对须贾侮辱之举何等之深,范睢后来更是让须贾吃碎草黑豆狗食马料,须贾只好呜咽哼唧着费力地吞着草料,两颊沾满了草屑豆渣,却又被强壮的官奴威逼着不得不伸出舌头舔干净了草屑豆渣,更为可气的是,范睢最终通过权力,迫使魏齐自尽,可以说范睢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报了自己的私仇、解了心头的大恨,作为秦国的相国,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唏嘘。范睢睚眦必报的表现,在他处理和白起之间的关系上更是淋漓尽致,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名声大大超过范睢,范睢唯恐白起在自己之上,说服秦王在长平之战后让白起放弃继续攻打赵国的机遇,后又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让一代战神殒命,范睢的实在是让人不齿。

三、戎马一生的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秦国名将,白起可以说是戎马一生,他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落得被秦王赐死的下场,足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是拥有丰功伟绩,在君王面前命运也不堪一击。

1、战神白起。在秦国军事领域,白起是不可磨灭的人物,白起素来以常胜将军出名,白起的成名之战时伊阙之战,公元前294年,秦国对阵魏韩联军,魏韩联军共24万,秦兵力不足魏韩一半,白起综合分析军情,白起发现魏韩联军魏军却始终在韩军侧后面,由此可以看出韩魏联军内部存有间隙,魏韩联军貌合神离,白起针对这一情况迅速做出部署,先是部署少量疑兵与韩军对阵,探清虚实后,迅速抽调精锐主力迂回到魏韩联军后方,趁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后方和侧翼发起进攻,把魏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白起乘胜追击,一举歼灭魏韩联军,斩首24万,白起以少胜多,闻名天下,年仅38岁的白起,从已经普通的士兵,经过摸爬滚打、战火洗礼,一战成名。白起最为出名的战争,当属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赵两国都是居全国之力进行对决和较量,白起在秦国外交摆平合纵伐秦后患后,被秘密派遣到长平一线,亲自指挥长平指正,白起利用赵国新更换将军赵括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利用天然的地形,生生把40万赵军围困在了长平地区,通过长期的包围,把赵军困死在狭小的地区,最终一举消灭赵军,长平之战,从根本上严重打击了赵国,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无如实力与强秦相抗衡,秦国从此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对抗,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长远的基础。纵观白起的军事生涯,他先后通过伊阙之战,彻底扫平秦国东出之路,大破楚军,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200万人,白起指挥的战争战死大约10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人屠”,当然,这是一名将军的使命所在,在冷兵器时代,打败敌人杀死敌人是战争的常见方式,白起作为将军,当然也难逃战死敌人的时代“使命”。

2、柔情白起。作为将军,白起的是一名坚强的战阵指挥者,内心是强大的、坚定地,从白起戎马一生可以看出,白起英勇无畏的,当然英雄也有柔情,白起在很多场合,也表现出侠骨柔情。在攻打楚国时,白起采取水淹的方式,白起知道这种方式会伤害无辜的百姓,所以在放水淹城之前,他让秦国的士兵提前告诉郢都的人们,秦国要放水淹城,让大家做准备,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白起对百姓还是很爱戴的,他知道战争是残酷的,知道一旦放水,郢都的很多百姓会被淹死,于是采取提前“广而告之”的方式,让郢都的人们做好准备。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的柔情表现更为突出,在围困赵军后,他接到了秦王的指令要坑杀这些放下武器的将士,明知是君王的圣旨,此时的他说让后人把坑杀赵军的账记在我白起名上吧,自己愿意承担这一罪名,足见白起的柔情之处。

3、忠义白起。白起的一生是戎马生涯的一生,也是忠君不二的一生,在前半生,他在秦王的信任下,忠于秦国、忠于秦王,打下了一场又一场战胜,取得了一座又一座城池,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白起是忠义之士。在长平之战,面对如何处理被俘虏的赵军时,他内心深处是不想杀害这些将士的,但是当他接到秦王的空白圣旨时,他明白了秦王的意思,听命于君上是将军的天命,他忠贞的执行了秦王杀死赵国战俘的命令。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因秦王听从谗言让他放弃乘胜攻打赵国的行为不满,在秦国后期连续吃败仗的情况下,秦王请白起,白起一再推迟不复出,当秦王赐死白起时,他义无反顾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封建时代的将军,白起用自己的实际举行演绎了忠义之士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大秦帝国》.中信出版社.孙皓晖2016

[2]艺术还原轴心时代的东方法制本相--《大秦帝国》的再评论[J]. 张祖群.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03)

[3]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D]. 林兴龙.云南师范大学 2005

[4]通注通解红楼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清) 曹雪芹, 201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砥砺奋进的帝王将相 --大秦帝国人物赏析》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