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书香美文征文原创16篇

关于书香美文征文原创1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27:51 | 移动端:关于书香美文征文原创16篇

什么样的文章叫书香美文,是内容有内涵的还是文字有内涵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书香美文征文原创16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我写文章,语言或佶屈聱牙,没有韵味,有时艰涩难懂,或平凡枯燥,味同嚼蜡,新闻稿件更是言语繁琐,文辞生硬,未能达意,新闻点不突出,常被老师批评。为此,自己也相当苦恼,闲暇时就阅览书籍来汲取别人的知识。

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书籍则是我最好的老师。在办公室负责稿件统计及一些杂事,接触最多的是分配各股室、分局的书刊,其中有一本就是《江西地税》。

初见到它,封面以蓝色为主,淡蓝、深蓝、天蓝、湛蓝,像四季的天空,让人为之清爽。翻开内容看之,则是引人入胜,收获颇多。

细细品味,工作动态中:有省局领导的重要讲话、详细的工作安排及各项制度的实施。内容丰富,要闻突出,可了解省局动态及工作落实情况。正如大事小事,天下事,了解大的方向,才知道工作的开展。每逢看到特别关注中与企业对话,则可以了解到详细的描写针对企业有哪些纳税服务,企业的税务问题,税务部门怎样帮助他们更好的解决问等等。慢慢嚼啄,新闻稿件要的是真实事件,详尽数据,内容简洁明了。书刊中还有描写着不同税务员的工作历程和人生经历,文情并茂,情感丰富,事件卓越,让人不得不由心钦佩。每一位榜上有名的税官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学习的“领头羊”。如果说书刊中前面的工作动态、基层税讯、税官心声能让我认真看完,后面的书香地税、税苑感怀、人在旅途则是让我流连忘返。我会细细品尝,像品尝一杯新茶,观其色泽,闻其味道,再慢慢小酌。每一篇的文章就是一个小故事,开头词意从容,雅见情韵,深入看后叙事抒情,扣人心弦,看到最后则是意犹未尽!每次看完一篇,觉得不过瘾,又会重新再看一遍。写景的往往能感觉如身临其境,美景仿佛就在眼前。叙事的没有华丽的言辞却能感同身受。看完书刊的文章,最后我会欣赏图片。作为拍摄的“菜鸟”,往往我会细致地欣赏,观察他们拍摄的角度,图片的景物构造,希望自己也能来点灵感,拍出好的照片。不会很久,一本就看完了,然后又眼巴巴地期盼着下一期早点到来。

如果说新闻稿件是杯红酒,能让人细尝慢咽,叙事的文章则是坛白酒,气韵流长,品之醉人,精美的图片就是那混合的鸡尾酒,越欣赏越觉得不可思议。不论是文章文辞工整,还是工作真实反映或是精美图片的欣赏,《江西地税》给我开阔了不同的视野。让我了解每篇文章的文辞严谨,数据真实,图片的幽美。是的,同时它也成为了我的老师,让我时时刻刻有一颗向上的心,乐观的心,汲取的心。

篇二

晚饭后,抛开一天的纷扰,斟一杯清茶,选一本适合心境的书,静静的将自己沉淀。

如此爱好已成习惯,若是暮色中缺了阅读,仿佛就失了最美光阴,甚而临睡时恍恍然身心不得安顿。可是较好利用的这一段时间有时也会因俗事不得不将之中断,所以常常做梦,向往能拥有大把悠闲的时光从容阅读。

喜欢做梦,有梦不觉人生寒。在各式各样的梦中,书香人生梦是最向往最有温度的梦境。因为喜欢阅读,惜时如金就成了习惯。阅读使我避开纷嚷的外界,丰富内心,精神独立,并保持思想自由,持守魂灵的洁净。

它不必别人附和言好,只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联接。它是卓然不群,傲然凛冽,俨然独立又深刻的朋友。人付以精诚,必会获得芬芳。因此,我选择在最好的时光止语,于书香中安然沉潜。

当下中国,流行刷屏,庄重的纸质书只氤氲小众。而我深爱传统,喜欢纸书,喜欢逛书店,经常在网上淘绝版,和有情怀好读书写字的人交友,偶尔联络,云淡风轻。

喜欢闲书,最爱凝练又具禅味的,尤其是相关日常生活的书。比如《闲情偶寄》《梦溪笔谈》和《陶庵梦忆》等。有些仅看书名,就让人心生欢喜,类似《围炉夜话》和《小窗幽记》。此外,还有《枕草子》之类的随笔。其实,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经常阅读,喜欢记录,像清少纳言那般极富烟火气而又朴雅的文字离我们亦不会太远。

书海无涯,光阴有限,涉猎当择最爱。不断品味老庄哲思,方悟得大教无室,知道万物有成理,欣赏光而不耀,亦懂得智慧须不断的学习体悟方能慢慢领会。

反复看《牡丹亭》,反复听昆曲,爱极了汤显祖的语言结构和独特风采,同时非常羡慕杜丽娘!她可以居家专业读典,可得广博的儒学熏陶。我常想,若我亦有那般条件,该是怎样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断井颓垣也都会赋予美丽光霞,袅晴丝吹来闲庭院,雨丝风片,不到园林也知春色几许!

如此心怀意念显然并非作者的表达目的。也如此,我成就了自己的庸常,而汤显祖书写的不切实际的至情至性却彰显了作者自己和书中男女主角的不凡,然而我并不愿企及。

我坚持平庸的梦想,向往旧式女子私塾式的读书环境。我的书香梦比起杜丽娘的深情大梦太渺小,我只愿拥有更多的书香人生,而朝九晚五也是人生大课,所以能日日在朝晖中或是午后随性阅读,也就只能美丽的寄托梦中了。

好在还能做梦。我且将梦想放在未来——可以长久藤椅淡茶,于兰草菖蒲竹丛旁,享受微风清阳,在阅读中天马行空,肆意汲取甘露,应是多么逍遥!遥想这般愿景,目光穿越苍苍莽莽的前路,见到山河光照树木苍翠花开一朵,不觉地内心总有微笑。

如此念想,我就庆幸深藏已久的梦给了我不怕年华老去,在风雨中独立坚强走下去的信念,给了我凝望远方而不仓皇的最好精神支撑。这是由书香带来的另一重大助益,何其幸运!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书香相伴,就不怕冰雪寒霜,天涯零落。人说,最怕美人迟暮英雄末路,而我寻常人生,却因为如此梦想得以满眼生芳,心神疏朗。

心怀如此,我极愿未来社会书籍受到普遍关注,电视手机退居其次,大众重拾中国古老的书香之风。真希望,后山红亭不再只有飞鸟穿梭起落,而会有吟诗作赋的人,当入亭切磋为享受,并成寻常风景,再现中国古雅的无用之大用。

如若这样,那么不论何时何地,人人都可以毫不顾忌的将读书言谈,众人目光,皆是柔和清澈明朗,有了如此芬芳之境,我的书香人生梦将会更添美丽光景,将有更深人文情怀。

暗香浮动月黄昏。所幸我已在料峭春风中嗅到了无边的清香,我看到梅花正在月色中悄悄开放,静夜里,不断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随着暗香,我亦仿佛看到,架上一排排的书,化作星光皓月,辉映心空幽谷,朵朵白莲花恣意开放你我心中,清风拂过,弥漫荷香。

篇三

在一篇信息里,我把“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写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当市纪委宣传部的小徐说表述不对的时候,我很自信地说这句话是对的,我读过原文。他说记得是“互相”,经他一说,我的自信瞬间就飞了,因为我没有注意到这样细微的差别。他立马开始找原文核对,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搜了原文截图给我,经过认真核对,确定是“互相”。这是我平时的用语习惯导致的,认为“相互”更顺口一些,就想当然的写成这样了。

不由想起监察体制改革刚起步的时候,在自己反复核对无数遍之后我把写好的新闻稿件拿给领导审阅,领导除了对几个字词的修改外,还指出了表述不对的地方,我把“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写成了对“对所有公职人员全覆盖”,那一刻我很汗颜。

这些片段在脑海不断回旋,我对自己读书不仅不多还不认真理解不深的毛病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小事反映出的是一个人学习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性格的表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发出这样感叹的人不再少数,成为一名纪检宣传干部后,常常写着写着就短路了,好多东西不知如何表达,面对很多写到一半甚至只是开了个头的稿件一筹莫展,朋友说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多读读书再上路了,而我总说没时间。当细细反思那些所谓的忙碌时光,才发现,学习不会耽搁我们前行,读书的时间也还是有的。

当下,人们总是抱怨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没有时间读书。谈及读书的时间,不由想起董遇的“三余”读书,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有人想跟着董遇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先把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己出现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苦于没有时间。针对求学者没有时间的说辞,他说应该做到“三余”。

何谓“三余”?“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余时间。”董遇的“三余”读书法,一些人认为早过时了,现在冬天不闲,阴雨天也不闲。

其实,“三余”读书不过时,“三余”读书的时间也还是有的,下班后有“余”,周末有“余”,节假日也有“余”。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古人读书,并不是有大把的时间无处挥霍,而是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为了读书,可以耐住寂寞,抵住诱惑,甘于贫穷。范仲淹断齑划粥、屈原洞中苦读、常林带经耕锄、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们在静心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心性和高尚的情操。

我想,当读书成为一种精神追求时,就不再受制于时间。毛泽东同志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当读书到了不可以不读的时候,时间也就不会被其他事务挤占了。正因为书本有无穷的吸引力,读书才成为生命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很多事例证明,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人的素养,与读书的多少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吴下阿蒙”变成“时代名将”,陈景润从学徒成为数学家,不论什么时候,处在什么位置,读书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领导干部不读书,就会导致本领恐慌,思想腐朽,道德“滑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如此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活水不断涌来,这是朱熹观书的心得,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读书会让思想的“沟渠”永远洁净如新,让人常常保持自信充盈的状态,“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人生,当以书为伴。

篇四

一直以来,看书或整理书柜时,总会不经意地把身边一些不舍得扔掉的小东西随手夹在书页里。花瓣、叶子、邮票、照片、火车票、信笺、电影票、明信片、写了字的纸片......就像博友蔷薇村庄所言:“腊梅枯谢了,仍是舍不得扔掉,有的夹书页里,有的放案前,只为心安。”时间长了,慢慢地就忘了放在哪儿了,待到想要看看时,却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写道:“青红色或淡紫色的布条儿皱巴巴地夹在旧书里。怀念的人儿写的旧书信,却偶尔在淅淅沥沥下着雨心情郁结时找着,枯萎的葵叶,去夏用过的扇子。”

我的旧时小物件,却在某年某天,无意中翻看一本书时,又意外的与之重逢。再见,惊艳。就像打开了时光的缺口,一些早已走远的往事,又汩汩地流淌出来。

一枚花瓣,安安静静地躺在泛黄的书页里,是飞来凤花。年少时在故乡,老屋院子外种了一大片飞来凤花,大簇大簇地开着,花瓣单薄狭长,花型酷似萱草花,颜色明黄,香气四溢。每年花开,我总会摘上一大把带去学校,分给小伙伴,别在衣襟,插在发辫。走起路来,薄长的花瓣在风里扑闪,又香又美。

这花,不知何时被我夹在了书里,而这本书,又不知何故被我带到了异乡。夹在书里的花,已没了明艳的色,馥郁的香,只剩下薄如蝉翼的花瓣。透过花瓣,能清晰地看到书上的字。

而今,故乡的老屋没了,那丛飞来凤花也早已不在了。惟有这枚二十多年前的花瓣,静静地躺在泛黄的书页里。

夹在《且听风吟》里的照片,是08年暑假回故乡的同学聚会照。08年5月的那场地震,故乡遭受了重创。幸,我的亲人,我的同学和老师都还安好,但,同学中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的学生不在了。那日,在东湖山聚会,说起两个多月前的地震,大家神情黯然,气氛格外凝重。时光荏苒,七年了,倘若再见,人到中年的我们虽已眼角有了细纹或是鬓角染霜,但相聚一定是开心而快乐的。

那张德格印经院门票和理塘长青春科尔寺桑珠大师送的明信片,让我想起了2010年暑假在甘孜州藏区行走的日子。那一年8月,我与莲花、肖肖和sarah四个四川女子,加上后来遇见的宋继东、李占鑫,还有一位法国大叔,一行七人风尘仆仆,走过康定、炉霍、色达、亚青、甘孜、马尼干戈、德格、白玉、新龙、理塘,追逐过新路海的雪山冰川,翻越过317国道最险最高之地,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垭口,几乎整个甘孜州藏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被我当做书签,夹在一本诗词里的雪山风景明信片,是尼泊尔导游Kumar送我的。四年前的暑假,我和肖肖、雨桐从成都坐火车出发去了西藏。一路上,我们三人背着塞满东西的60升大背包,与人拼车、搭车,行走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住过东措国际青旅著名的206“疯人院”,住过简陋的帐篷旅馆,也住过温暖的藏民家,从拉萨到纳木错,到日喀则,到珠峰大本营,倾洒一路欢笑,最后到了尼泊尔。

曾经同行的旅人如今各自天涯,不知何时,才能再去一次甘孜藏区,再去一次尼泊尔啊!

花瓣、照片、门票、明信片,这些承载着往昔的旧物,如一个古典婉约的女子,令人为之着迷。又如窖藏的老酒,在光阴的酝酿发酵中,愈发的醇香、珍贵,携着那些美好的记忆,一直安安静静地在书页里等待着,等待着与我在时光的深处再遇。

如此美妙地遇见,其实,就是与曾经的自己,与一段记忆深处的时光遇见啊。

篇五

《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叫罗文的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最后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把信交给了他,完成了任务。

这本书曾被评为世界最畅销书前六名,我想它不仅是一首颂扬英雄的赞歌、一本励志的著作、更是一本教科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细细品读,凝神品味。“送信”已成为一种忠诚、担当、敬业的象征,“罗文”更是一个组织、一个单位优秀员工的榜样典范。在思想多元迸发、价值体系多变、信仰不够健全的今天,我们的机构管理者、事业的经营者一直在苦苦寻找“送信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要扪心自问,如果是你,你愿意接过那封信,你能历经危险和苦难完成任务不辱使命吗?

而罗文——那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却因为他的个人做事原则成为了无数的政府、军队、企业及其他各种社会各组织机构梦寐以求的标志化人才,正如本书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言: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漫长过程。而我国,从古代到今天,一直信奉“为臣者忠”,在如今这个平等的社会中,这种思想似乎被我们现代人给遗忘了。市场经济、商品社会,大多数为求能够有好的物质生活,而不断的去尝试薪水或报酬较高的行业或公司,去频繁的跳槽。但这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虽说人往高处走,但不可如此。在我看来,要想被单位重用,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也要对单位的忠诚,忠诚者自会有单位的回报,从而得到领导者对你的信任,而这就是可以被单位重用一个最好的标志了。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国家、对党不好的言论或者段子,甚至有些党员干部公然发表不当言论,完全背离了当初入党的誓言,忘却了血雨腥风的岁月,我们的国家、我们先烈如何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人前赴后继用生命才换回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有责任,要绝对忠诚和热爱,要初心不改。就要像罗文一样,他是在为自己国家以及军队做出送信之事,若他是以特务身份去做了此事,结果也如初,那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歌颂传德吗?所以忠诚也是通向成功道路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忠而专,以专而精,精才能有所做为。

行动是执行力的前提,执行力是成功的保障。责任心对于做事者,它关系着事情的成与否;对于个人,它关系着你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工作,决定着你完成工作的质量高低;而对于生命,它却关系着生与死的决择。所以,凡为者不可无责任之心。书中罗文在送信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危险,可他坚持了下来,不仅如此,他送去的信并没有丝毫的损伤,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送信之前,“罗文,拿了信,用油纸包装好、打封、放在胸口藏好”,从这些小的动作中可以看得出他在对待自己做这件看似简单事情时的一个细节,行动改变情绪、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罗文把责任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他有了担当的精神,他才得以漂亮的完成这次的任务。若没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就算把信送到,信很可能被水浸泡污点字迹,无法读取了,也失去了送信的意义。

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的:1%天赋+99%勤奋=成功。的确,一个人的天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勤奋却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笨鸟先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只要每天多做一点点”,不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不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不论是难事还是易事,只要我们都能向罗文一样,怀着忠诚勤奋工作的态度,一如既往的敬业担当精神,忠诚于事业的信念,事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效果,那么我们的工作就能完成好,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奏出华美乐章。

读一本好书,思想上得到一次洗礼、精神得到一次升华、灵魂受到一次触动。“理智无法支配情绪、永远不要为了薪水而工作”。愿我和所有一直在路上奋斗的朋友都能成为“罗文”那样——一个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篇六

近日,开书吧的友人因事关张,对那一屋子书的去向愁眉苦脸,她不忍心把这些她精心挑选来的书籍贱卖了。就想找一个能善待它们的主人,这种感觉有些像一个母亲给最小的闺女选一个良人家,有种舍不得,又必须要做的小心和谨慎。她翻起这本看看,摸着那本瞧瞧,终是狠下心来,说了句,都送给你了吧。她转过身去,眼里似有泪光,用手抹了一下,又转过头灿然地对着我,还是送给你最合适。

我在欣然接受的同时,又为它们的存放位置而苦恼。家里几个书柜全都满满当当了,就连角角落落里也堆满了许多书籍。沙发上,餐桌上,卫生间,在举手能及的地方,都是书。忽然就想起那间为陪读而租的房子,便找了十几个大箱子,一并拉了过去。看着这些“黄金屋”和“颜如意”,一间陋室突然就熠熠生辉起来,何陋之有之感顿生。

我还未等得及买回书架安置它们,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箱子,就像蜜蜂看见了花朵那样,狠狠地吮吸起来。他自己读得过瘾,还约上好几个小同学来家里分享,每个中午或是晚上,他们就在那些书里找寻自己的精神食粮。从心灵鸡汤到励志成长,从一首现代诗到一曲经典的歌词,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每天回去,从那些书籍无序的摆放中,我都能洞见他们阅读的痕迹。在这个小小的临时图书馆里,我暂时充当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角色,我不想去左右孩子们应该阅读什么,在知识的海洋里,“开卷有益”这四个字最恰当。我始终相信,在一个有心的人眼里,即使是一份菜单,也一定能有新的发现。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偶尔会在他的书籍里夹几块零钱,那时,他对钱的概念还很模糊。在他翻到那页书看到钱的时候,总是很惊喜地说,妈妈,钱,我找到钱了。就像儿歌里唱的那样,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感觉。我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便是这样的意思。孩子手舞足蹈地去寻宝了。但在他寻宝的路上,不断被那些新鲜的故事所吸引驻足。最后,他忘记了他的目的,书籍想要告诉他的故事就成了真的黄金屋。

令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想要买一本书会成为孩子最想要的奖励。也许是那些日子太贫穷了,为在城里谋得一处安身的房子,我们节衣缩食。终于结束了为银行打工的日子时,已经养成了一种节约的习惯。孩子每在得到我的赞扬的时候,总会趁机说他想买一本书。这多少让我有些心疼,我告诉他,宝贝儿,买书的钱,妈妈天天都有。他很开心地去挑书了,但一直很节制,不肯买许多。有时,还与同学们互相交换,说这样可以节省妈妈的钱。

在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写作文时,他写了这样一段话:星期天,爸爸在读书,他在读金融类的书,梦想着有一天能赚多多的钱;妈妈也在读书,她在读文学类的书,妈妈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作家;我也在读书,我在读童话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芝麻真的能开门。如今,他上初二了,翻开他写的这段话,追问来去,反复咀嚼,告诉他坚守梦想的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事呀。他的爸爸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我亦实现了我的梦想,在文学的领域里,以永不放弃的姿态努力着,数次荣获大小奖项,出版散文集三部。其中一部还上了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排列前后左右的名字都是能把我吓出一身冷汗的大师们,惶恐之心惴惴难安。虽然成绩尚且单薄,但比起许多人虚度的光阴,我依然可以小小的骄傲下。孩子举起他的双手,以坚定有力的态度告诉我,他的梦想也一定能实现。他在书籍的阶梯上,一天天一点点地进步着。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没有让他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倒是为他打开了一扇阅读的窗口。如今,他正渐渐把这扇小小的窗口慢慢扩开,我相信,有一天,在他面前会有一道宽阔的大门,带领他走向他想要抵达的地方。即使他不能成为有什么重大建树的人,他也一定能在书籍里体会书香伴流年的美好生活,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这一路与书为伴,陪孩子成长的快乐时光里,我更体会到了一种教学相长的乐趣。我们阅读自己的书,却在对话里发现了汉字的一些小秘密。一颗童心被书浸染过后的颜色,它让我赏心悦目。那些我一直想要追求语言的陌生或是文采的飞扬,在某些时候却被一个孩子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比如,他写一本书的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奇异果富含维生素一样,是一个微课堂。但我不喜欢它,因为他像妈妈一样喋喋不休的烦我,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敌人。书上那些东西密密麻麻像虫子一样啃噬着我的兴趣。他还这么写:开始总是很兴奋,因为谁也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我知道,是阅读的习惯让他的思维变得宽泛,让他的语言变得有趣。我不需要培养一个低眉顺耳的听话孩子,我需要他在说“不”时也显得那么铿锵有力,因为他的胸中装着万顷山河,在书籍所能到达的疆域里,可以做自己心灵的王。

孩子曾经这么形容过他喜爱的书籍,他说,妈妈,我太舍不得读完了,我怕我读完了,就没有这么好看的书了。多少次在我阅读到好书的时候,除了说一句拍案称好,除了用笔勾勾用脑记记,却不及这朴素的三个字“舍不得”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世间,有多少舍不得,都是入心入眼,可以珍藏铭记的。好书就像是一个好老师,有幸才能相遇相知。好老师不常有,而好书却常常有。

感谢这一路上,有书陪伴的日子,让我们能与高贵的灵魂对话,与低处的生活握手。我们在书香里获得了幸福的密码,获取了向上的力量。它不仅给我们的未来一种看得见的期许,还让我们在看不见的地方,找到一种救赎自己的通道。我庆幸,在我捧着一本书的姿势里,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模仿我,给我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多年以后,如果我的孩子的孩子们也一直这样坚守下去,那个让我们肃然起敬的“书香门第”,便会在一代代相传的默契里,成为一种高度。愿我们的生活,不为尘蒙,花香年年有,墨香常常在,书香时时生,在沁人心扉的小径上,一路向前,香气袭人。

篇七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可以让人百读不厌的书,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初读《红楼梦》,是在高二,当时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名为《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学完这一课后,每晚宿舍的卧谈会上,小女生们都会兴致勃勃地谈论原著《红楼梦》,点评“金陵十二钗”。每每这时,我一句话都插不上,一种“落伍”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此书,每每看到书中描写宝黛爱情的片段我便会放慢阅读速度,其它的情节则快速浏览。一遍读下来,我心里多少是有点失望的,书中描写的都是家庭琐事,宝黛爱情并不起眼;且被称为“阆苑仙葩”的林妹妹居然是一个动不动就冷笑、哭鼻子的小心眼女子,这与我以往看过的琼瑶式的言情小说中女主人公“美丽、大方、温婉、善解人意”的“人设”相差甚远,如果不是怀着能在同学面前有一种“读过原著”的虚荣,我无法坚持将此书看完。

进入大学后,我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里有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书籍,甚至还分了很多派别。在读了很多本不同派别的红学研究著作后,我对“红迷”们身上的那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狂热有了更多的认同。因此,我去书店买了一本《红楼梦》,一有时间就拿起来细细地读。通读几遍以后,我发现自己对宝黛钗的之间爱情纠葛不再“闹心”,而是开始带着思辨的眼光看待书中每一位人物。忠心耿耿但又无力回天的老奴焦大,慈爱精明但又沉迷享乐的贾母,卑微、贫穷但又乐观向善的刘姥姥,诙谐幽默但又贪婪狠毒的王熙凤,纯真善良但又娇纵任性的晴雯,不仅能周全自己还能周全别人的平儿……作者笔下的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参加工作之后,尽管平时看书的时间少了,但《红楼梦》一书一直摆在我的床头,时不时会拿起来翻翻看看,虽然书中的故事情节我早已耳熟能详。对此书,我总有一种固执的观念:它写尽了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真正喜欢它的人应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因此每当我心情低落的时候、工作受挫的时候、人生迷茫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打开《红楼梦》,只要一读它,我的内心世界便顿时安静下来。这书不折不扣地成了我的“精神食粮”。

走上纪检岗位后,每读《红楼梦》,都是一次对自我的审视和重整。深刻认识到要吸取其中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做一个“善解其中味”的人。因此,每当我面对各种“挡不住的风情”“抵不住的诱惑”时,“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警示让我明白身为纪检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思想认识;每当我奢侈浪费的时候,“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的告诫让我明白生活唯有克勤克俭方能细水长流;每当我不知如何择友时,“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忠告让我心中豁然开朗;每当我在办案中看见落马官员锒铛入狱的时候,“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道理让我明白清正廉洁才是党员干部最好的“护身符”。此书让我在工作中经常反省自己,养成低调做事的习惯,培养平和的心态,正确用好手中的权利,争做党的忠诚卫士,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身有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艺术魅力,正如红学家吴世昌所概括: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阅历、人生际遇从中读出况味,获得启迪。

篇八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逐渐放弃传统阅读的时代。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宁愿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玩电子游戏上,花在打麻将、K歌上,也不愿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看一本书。图书馆和书店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和KTV每晚劲爆的歌声形成鲜明对比。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不读书产生的恶果现在已经显现,一些由短视、浮躁和急功近利导致的“人祸”正在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正常生活。正因为如此,有专家呼吁,通过立法来促进阅读。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读书都需要靠法律来促进时,你不觉得有些悲哀吗?再说,立法真能改变人们不读书的现状?

文化是一种浸染,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建构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是文化的特性。正因为这样,如果抛弃传统阅读,快餐式文化就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侵蚀。不难发现,在我们的周围,许多人不缺乏“战术”技能,对投机钻营,作伪造假可谓满脑子灵光,凭借这些办法和技术他们为自己谋得了不少利益,但他们唯独不知道他们人生的航船要驶向哪里,哪里才是幸福的彼岸。有小技巧但无大智慧,有实用的战术,但无长远的战略,这就是快餐文化送给我们的“礼物”。

有人说,德国不少家庭妇女的厨房里都摆着一个黑格尔哲学。这似乎有点夸张,但和许多国家相比,我们大学里的哲学课已经成为冷门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人已经没有多少耐心去看那些似乎是“远离现实”的东西,更不要说去关注形而上的哲学。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理论自然不可能马上换来物质利益,但它一定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成长历程中不可回避的功课。

当一个人远离阅读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就会荒芜,他将慢慢的远离宁静,远离道义,远离属于人的最纯粹的部分。当一个民族远离阅读的时候,说明这个民族丧失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开始迷失在眼前的利益中,开始向失范和野蛮靠近。

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类案件让我们全身发冷。那就是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其动机之荒谬,手段之残忍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分析其根本原因,与我们许多孩子远离阅读不无关系。阅读,它弥漫着善良、怜悯和同情,这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生长素”。

我以为好的书籍它无非是在力所能及的拉长人们的视线,阻止着人们“物化”的进程,让人知道除了现实的存在外,还有一个非现实的存在,那个存在一样值得我们向往、追求。好的书籍它一定会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什么,它一定会告诉我们肉体所需并不是生命的全部。好的书籍它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最持久最坚韧的力量。黑暗中的光明,困境中的希望,挫折时的不气馁,不放弃,难道这些不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东西吗?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已经说了多少世纪,现在依然是真理,我们还需要说。因为在这句朴素的话的引导下,人类文明的薪火才得以代代相传,社会才不断进步。从文明开始出现的那时起,尽管我们曾经上演过人类自己导演的野蛮、杀戮、丑陋、恐怖,尽管我们曾经经历过洪水地震海啸火患等自然灾害,但因为有文明的力量相伴,人类才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够战胜这些人祸天灾。

好的书籍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它像给我们的劝解常常是:性急的人们,请放慢你们匆忙的脚步,抬头看看远方的天空。在这个盛产“低头族”的年代,我们确实需要时常抬起头来看看前面的路,看看远方的天空。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一生的课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加强学习,才能切实扛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篇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细细回想,我对文学的兴趣与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我与书籍的不解之缘,是从《唐诗三百首》开始的。不同于那些只有玩具和游戏的童年,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书香与诗意。母亲带着两岁多的我去邻居家串门,偶然发现他家有一本唐诗适合少儿学习,便向邻居借来翻阅。那时候,我还不识字,只是好奇地看着书里花花绿绿的插图,母亲便先教我朗诵简单的五言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晚上睡前,母亲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清晨起床,她会帮我温习,反复跟读几次之后,我竟然能独自完整地背出一首诗。后来,随着会背诗句的增多,我慢慢会思考诗句的意义,也常常闹出笑话。有一次,读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我问母亲:“‘万虫山’是说那座山上有一万只虫子吗?”母亲忍俊不禁地解释这个“重”字的意思,同时也鼓励我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九十年代末,我们那个小镇上,电脑还未普及,书店也只有一家而已。母亲为了让我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坚持订阅《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这便是我向外界获取信息的渠道。母亲把杂志拿回来,我就自己捧着看。刚上小学的我虽然识字量已经远超同龄人,但阅读这类文学杂志还存在难度。当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选择先跳过,等读完全篇再查字典。童话故事、微型小说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有些诗歌、散文我领悟不到深意,也觉得字面很美妙。大概这就是陶渊明所言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父亲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个极具文学素养的人。他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资料,武侠小说、中外名著、优秀教案、报刊杂志……当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便从初中三年级的学习资料中选了几篇文章给我阅读。从《荷包蛋》里,我明白了想占便宜的人往往会吃亏;从《剥豆》中我懂得了要勇敢面对挫折;从《风筝》中我了解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可能会欺骗你。因为阅读,我逐步了解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慢慢建立了对生活、对社会基本的认知。

随着课业的增重,留给我课外阅读的时间弥足珍贵,于是,饭桌成为了阅读的第二阵地。当父亲亲手做出几道可口的小菜时,他常常会讲起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只不过他会故意把“母亲”读成“父亲”,让我觉得原来文学与生活是如此贴近。当饭桌上出现豆子时,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然后笑着谈论这一人物的迂腐,乃至后来我们去绍兴游玩时还专程去咸亨酒店品尝了茴香豆。印象中,父亲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他说那时偶尔会和小伙伴一起去偷吃别人家地里的红薯,就如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提到的“六一公公的豆”。其实这类陈年旧事我从小听到大,已经倒背如流了,父亲大概也察觉到我有些不耐烦,只好自嘲道“老年人常思继往”。

在我尚不知道欧?亨利和莫泊桑的时候,父亲已经给我讲过无数他们的文学作品,他希望我树立正确的三观。《麦琪的礼物》里,吉姆和德拉善良的心地和无私的爱令我动容,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永远不要丢失对家人和生活的爱。《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故事让我明白爱慕虚荣的人终会自食恶果,知足才能常乐……

假如没有母亲替我讲解“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不会在儿时就对诗词心生无限的向往;假如没有父亲与我探讨文学,我不会看到清末社会的黑暗,不会窥见西方国家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是他们为我打开了阅读的大门,让我在书香中浸润成长。

读书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生活情怀。皓月当空,我想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叶飘零,我脑海里出现的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杨柳依依,便激起了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斗志。

一路走来,那些文字化为缕缕清香将我围绕,“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群高尚的人谈话。工作繁忙,世界喧嚣,那么不妨在书中寻一片心灵的净土,让我们诗意地栖居。

篇十

说句实话,读大学之前我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说以前读了很多书,那完全是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读,并没有从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和喜悦,反而是苦痛的回忆居多。

大学时期,因为空余时间比较多,我有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偶尔去图书馆坐坐,正是因为不经意能自由读书的机会,让我从此喜欢上阅读。

2016年我读大三,闲来无事本来准备去图书馆蹭空调,刚进图书馆,第一眼就看见图书馆列明的推荐书目,其中有一本就是改变我此后阅读兴趣的书籍——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成名作《易中天品三国》。

当时易中天已经崭露头角,因为他在百家讲坛开讲过《汉代风云人物》,但是《易中天品三国》系列却让他声名鹊起,成为炽手可热的读书人,被人冠以“学术超男”的称号。我当时也只闻其名,并没有看过他讲的节目,因此完全凭借着好奇心,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博得这么多喝彩,所以借了这本书。

毫不夸张地讲,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了之后简直是掩卷长叹,这书里讲的人和事,跟我记忆中的三国人物和故事简直大相径庭:一直以白脸奸臣面目示人的曹操,年轻时竟然是个敢于棒打权贵的正直青年;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问罪,他竟然能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中肯评价而没有诋毁等许多《三国演义》背后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我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主要是看电视,长大了也看过原版小说,应该说对三国故事算是有点了解。但看了《易中天品三国》之后,我对《三国演义》有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和与以往一个十分不同的认识,让我感受到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瞬里,那一个一个鲜活的人,处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有多少的困境和无奈。

他们有些人年轻时满腔热血心怀天下,却在各种机缘巧合中最后走到了年轻时的对立面,成为和自己年轻时理想中相去甚远的另外一种人,这是何等的无奈和讽刺。

但历史就是这样,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然而探究这些历史事件,却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供当代人品味把玩,作为当代人的前车之鉴。

前段时间爆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捧红了编剧,捧红了一众演员,捧红了一本历史著作,那就是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

巧合的是,易中天教授当年在作客北京理工大学演讲,就提到了这本著作,也许这正是冥冥之中的呼应。其实不管是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还是《易中天品三国》,讲了那么多的历史故事,追根溯源都在探究一件事情,那就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丰功伟绩还是一生默默无闻,其实都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无形支配,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度的进步,而现代社会制度设计的精华就是法治,这才是那两本书最终想表明的观点。

真正的法治是一种全民形成的精神和共识,是全民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真正的法治,能让触犯法律底线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让更多遵纪守法的人,得到更多更好的保障和福利,这正是国家重视依法治国的原因。

《易中天品三国》属于人文社科类书籍,我正是因为看了这套书,从此喜欢上人文社科类书籍。人文社科类书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了解平时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社会,和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人,从而帮助自己认识自己。

读历史类的书籍,可以体会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历史人物当时的种种处境,和民族文化变迁和传承;读经典古籍,可以从古圣先贤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思想和见地;读法治类书籍,可以体会到法治精神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读社会科学书籍,更加容易理解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读经济学类书籍,可以更加了解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

古代读书人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道路是科举,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虽然时代已经变了,成功的道路有很多,甚至有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的人数与程度普遍提高,“读书无用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读书再次引起社会和大众关注,全民阅读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热点。

阅读是心灵最好的伴侣,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阅读绝对是值得伴随终生的习惯。不管是事业蒸蒸日上,还是生活平淡无奇,有一本珍爱的书相伴,内心绝对不会空虚,有一本好的书籍相伴,甚至会成为生活中最贴心的警诫或鼓励,从而不至于得意忘形或迷失自己。

篇十二

在人的一生中,读书与旅游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老生常谈的话题,都与人的成长成功和快乐享受追随相伴、如影随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和智慧、在旅游好中增添经历阅历。读书与旅游,两者一个是静、一个是动,一个是头脑充实、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和满足;一个是支体运动、强身健体,观赏大千世界、阅览各地大好河山、感悟风土人情的视觉感官享受。两者在共性的交叉集合点上又都是通过心与身的体验,追求感官上的愉悦享受,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见识和文明修养,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满足赏心悦目的快乐欲望。特别是读好书能使人物利两忘,精神焕发,得到智慧的养成和思想的升华,滋养浩然正气;旅游则能使人感悟大自然中的山青水秀、人间百态、锦秀美景、风土人情,恢复青春活力,产生美好遐想,获得感官愉悦。人生最惬意之事莫过于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旅游中增长见识,在读书与旅游的互动交换中享受到舒心惬意和无限快乐。

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有热爱读书和酷爱旅游的嗜好,读书和旅游都早已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结下不舍之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学习工作、获取智慧、追求上进的精神食粮,和人的一生荣华富贵朝夕相处、和事业的兴衰成败齿唇相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才子佳人的励志格言。宋代诗人尤袤曾赞赏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明代于谦在一诗中也曾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都是对读书的真实感悟和肺腑颂扬。而旅游却是背上行囊,协同驴友,行走在名山大川、灵山秀水、风景名胜、偏僻山野、静谧乡村间的自由游览,它的无限乐趣是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体验大自然的无限神奇、旖旎风光、万种风情,感悟上帝造物主赐予人类的视觉盛宴、悦目冲击。唐代诗人陆游、李白在赞扬旅行时写到:“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朱熹旅游归来挥笔成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都是文人墨客对旅游魅力的流连忘返和不尽感慨…

读书是心灵的窗口,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喜欢和爱好,选择各种不同种类的书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经典佳作、优秀藏书种类繁多,分门别类数不胜数。文学能给你带来情操的陶冶,让你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与快乐;哲学能敦促你去思辨思考别样的人生,感悟人性的柔弱与伟大;历史能让你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与帝王将相相盘旋,与文人墨客相交识,与平民百姓共感叹。即使是选择一本时尚周刊或新潮杂志,它也会给你带来生活的潮流、季节的流行色。读书可以是经久不衰的名著,可以是名家新作,可以是文坛新秀,可以是报纸副刊上一篇出彩的文字,甚至是小学生的一篇稚嫩作文。不管什么书,只但她触及到你的思想灵魂,跟你的内心世界发生碰撞,你就会有所收获、获取快乐,她便成你贴心知已的知音伴侣。她会带你走进人类文明的精神殿堂,去感受领悟文字散发的温暖光芒,让你驱逐寂寞、增长见识、赶走孤独。

旅游是读书的外在延伸,是自己一个人或一帮人背起行囊,坐上飞快的列车、飞行在湛蓝的天空飞机、走在奔腾的河畔、行在秀美的山川、躺在天然的氧吧、睡在静谧的旅馆、逛在喧嚣的集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觅探索,在美景与繁华之间游览观赏……同时,旅游也是在读真实世界这本书,原汁原味地品读锦绣山河、平原丘陵、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人间万象,用脚、用手、用耳、用眼、用脑去捕捉最好的感官印象,用相机记录那些天然的美好景色,贮藏于自我设定的影像仓库,定格成永恒的瞬间回忆,镌刻成人生成功、获得快乐的踪影轨迹……纵观人的一生,有时也像是一段外出的旅游,充满不定的机遇和变数,在旅游中有时难免也遇到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兴奋的,也有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扫兴的劳累。人生就是要在感受美丽的、善良的,艰辛的、劳累的开拓奋进和愉快旅游中度过每一天。

读书和旅游又有许多交集融合的地方,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的启发,为你走出困惑迷惘点燃领路的灯塔。英国著名作家沙士比亚也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旅游却是探索真实的世界,通过跋涉行走捕捉美景、强身健体。两者交集融合开启的都是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读书,是心灵的洗涤;读一点、记一点,写一点、谈一点,一路风景,一路芳香。旅游,却是身心的陶醉;游一处、记一景,看一山、赞一番,一路花香、一番心醉。读书能滋养智慧的精髓,旅行能点燃愉悦的火种;酷爱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奋斗时间变成培植智慧的快乐时光;喜欢旅游,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寂寞时间变成锻炼身体、享受愉悦的幸福时光。书籍是智慧的清泉,旅游是助兴的星火;痴迷的旅游家跟有志的书呆子都一样值得我们崇拜尊重,因为爱旅游和爱读书的人都能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和文字的芬芳。读书的最高境界是领悟!旅行的最高境界是陶醉!人生有时要大彻大悟、控制欲望,有时要玩得开心、乐不思蜀。只有在这种领悟与陶醉的交替之中,人生才能获得解脱烦恼、潇洒豁达、超凡脱俗、享受乐趣的淋漓畅快。

读书与旅游,两者虽然有许多互通交集的融合之处,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而不分青红皂白,不讲数量和质量,一味追求越多越好。读书可以无穷、而旅游却要有度。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可使人修身养性、洗涤尘埃、净化心灵,获取点亮思想和摆脱困惑的智慧。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泽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而旅游则要把握适度适量、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体力、经济状况,做到适度而不放纵,量力而不透支,超越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能力的负债旅游,只会给你留下累赘和不爽、后悔和遗憾。因此,让我们像读书一样去旅游,敞开心扉,摆脱羁绊,甩开束缚,不放过有能力观享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感悟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美景;让我们像旅游一样去读书,用坚实的脚步去丈量思考一字一句,体会书中的精彩与睿智,装扮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也希望我们在读书与旅游的互动循环中,保持理性、把握适度、掌握平衡、甄别好坏、权衡利弊,在适度的旅游中享受快乐,在无尽的读书中增添智慧,让读书和旅游陪伴我们快乐人生的每一天。

篇十三

在人的一生中,读书与旅行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老生常谈的话题,都与人的成长成功和快乐享受追随相伴、如影随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在读书中增长智慧知识、在旅行中增添经历阅历。读书与旅行,两者一个是静、一个是动,一个是头脑充实、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和满足;一个是支体运动、强身健体,观赏大千世界、阅览大好河山、感悟风土人情的视觉感官享受。两者在共性的交叉集合点上又都是通过心与身的体验,追求感官上的愉悦享受,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见识和文明修养,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满足赏心悦目的快乐欲望。读书能使人物利两忘,精神焕发,得到智慧的养成和思想的升华,滋养浩然正气;旅行则能使人感悟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人间百态、锦秀美景、风土人情,恢复青春活力,产生美好遐想,获得感官愉悦。人生最惬意之事莫过于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旅行中增长见识,在读书与旅行的互动交换中享受到舒心惬意和无限快乐。

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有热爱读书和酷爱旅行的嗜好,读书和旅行都早已和人们的工作生活结下难舍之缘。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学习工作、获取智慧、追求上进的精神食粮,和人的一生荣华富贵朝夕相处、和事业的兴衰成败齿唇相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职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才子佳人的励志格言。宋代诗人尤袤曾赞赏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明代于谦在一诗中也曾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都是对读书的真实感悟和肺腑颂扬。而旅行却是背上行囊,协同驴友,行走在名山大川、灵山秀水、风景名胜、偏僻山野、静谧乡村间的自由游览,它的无限乐趣是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体验大自然的无限神奇、旖旎风光、万种风情,感悟上帝造物主赐予人类的视觉盛宴、悦目冲击。唐代诗人陆游、李白在赞扬旅行时写到:“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朱熹旅行归来挥笔成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都是文人墨客对旅行魅力的流连忘返和不尽感慨……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喜欢和爱好,选择各种不同种类的书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经典佳作、优秀藏书种类繁多,分门别类数不胜数。文学能给你带来情操的陶冶,让你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与快乐;哲学能敦促你去思辨思考别样的人生,感悟人性的柔弱与伟大;历史能让你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去与帝王将相相盘旋,与文人墨客相交识,与平民百姓共感叹。即使是选择一本时尚周刊或新潮杂志,它也会给你带来生活的潮流、季节的流行色。读书可以是经久不衰的名著,可以是名家新作,可以是文坛新秀,可以是报纸副刊上一篇出彩的文字,甚至是小学生的一篇稚嫩作文。不管什么书,只但她触及到你的思想灵魂,跟你的内心世界发生碰撞,你就会有所收获、获取快乐,她便成你贴心知已的知音伴侣。她会带你走进人类文明的精神殿堂,去感受领悟文字散发的温暖光芒,让你驱逐寂寞、增长见识、赶走孤独。

旅行是读书的外在延伸,是自己一个人或一帮人背起行囊,座上飞快的列车、飞在湛蓝的天空、走在奔腾的河畔、行在秀美的山川、躺在天然的氧吧、睡在静谧的旅馆、逛在喧嚣的集市……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觅探索,在美景与繁华之间游览观赏……同时,旅行也是在读真实世界这本书,原汁原味地品读锦绣山河、平原丘陵、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人间万象,用脚、用手、用耳、用眼、用脑去捕捉最好的感官印象,用相机记录那些天然的美好景色,贮藏于自我设定的影像仓库,定格成永恒的瞬间回忆,镌刻成人生成功、获得快乐的踪影轨迹……纵观人的一生,有时也像是一段外出的旅行,充满不定的机遇和变数,在旅行中有时难免也遇到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兴奋的,也有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扫兴的劳累。人生就是要在感受美丽的、善良的,艰辛的、劳累的开拓奋进和愉快旅行中度过每一天。

读书和旅行又有许多交集融合的地方,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的启发,为你走出困惑迷惘点燃领路的灯塔。英国著名作家沙士比亚也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旅行却是探索真实的世界,通过跋涉行走捕捉美景、强身健体。两者交集融合开启的都是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读书,是心灵的洗涤;读一点、记一点,写一点、谈一点,一路风景,一路芳香。旅行,却是身心的陶醉;游一处、记一景,看一山、赞一番,一路花香、一番心醉。读书能滋养智慧的精髓,旅行能点燃愉悦的火种;酷爱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奋斗时间变成培植智慧的快乐时光;喜欢旅行,就等于把生命中的寂寞时间变成锻炼身体、享受愉悦的幸福时光。书籍是智慧的清泉,旅行是助兴的星火;痴迷的旅行家跟有志的书呆子都一样值得我们崇拜尊重,因为爱旅行和爱读书的人都能享受到旅行的乐趣和文字的芬芳。读书的最高境界是领悟!旅行的最高境界是陶醉!人生有时要大彻大悟、控制欲望,有时要玩得开心、乐不思蜀。只有在这种领悟与陶醉的交替之中,人生才能获得解脱烦恼、潇洒豁达、超凡脱俗、享受乐趣的淋漓畅快。

读书旅行,两者虽然有许多互通交集的融合之处,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而不分青红皂白,不讲数量和质量,一味追求越多越好。读书可以无穷、而旅行却要有度。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可使人修身养性、洗涤尘埃、净化心灵,获取点亮思想和摆脱困惑的智慧。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泽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而旅行则要把握适度适量、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体力、经济状况,做到适度而不放纵,量力而不透支,超越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能力的负债旅行,只会给你留下累赘和不爽、后悔和遗憾。因此,让我们像读书一样去旅行,敞开心扉,摆脱羁绊,甩开束缚,不放过有能力观享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感悟大自然赐予的无限美景;让我们像旅行一样去读书,用坚实的脚步去丈量思考一字一句,体会书中的精彩与睿智,装扮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也希望我们在读书与旅行的互动循环中,保持理性、把握适度、掌握平衡、甄别好坏、权衡利弊,在适度的旅行中享受快乐,在无尽的读书中增添智慧,让读书和旅行陪伴我们快乐人生的每一天。

篇十四

从前在家乡,我生活的全部就是上学念书、疯玩胡闹、下地干活,总觉得缺点什么,可又不知道缺什么。直到母亲赶集回来,把几本书塞到我手里,从此,阅读为我的生活打开了又一扇窗。

那时候,我是多么喜欢在周日的午间读书啊!这是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阳光从窗外悄悄射进来,屋子里变得亮亮的,暖暖的。翻开书,默默读,不知不觉便走进了书的世界,让我知道了村庄以外的那些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我沉浸于鲁迅先生的书里,脑海里上演着那些无声的快乐故事。这些书里的文章,仿佛一粒粒种子,在我的心里悄悄孕育,默默生长着。阅读,让一个小孩子安静下来,内心里忽然觉得很充实,仿佛吃了顿香喷喷的饱饭,再也不觉得自己缺点什么了。

那时,我的“阅读黄金期”是寒暑假。尤其是暑假,我常常把椅子搬到院里,坐在父亲搭的葡萄架下,默默读着喜欢的书。我喜欢读小说。《北国草》是丛维熙创作的一部反映北京青年到北大荒艰苦创业的小说,其中一句话正印证了那个年代拓荒人的精神境界——青春不应该是生锈的铁,而应当是闪光的钢。北大荒,这片热土,因为有了他们,从此不再沉默。丛维熙在小说前言中写道:“我用笔表达了我对过早流逝了的春光的眷恋,我用笔表达着我对同时代人的一片挚情。”读完这本书,一种激动在我内心油然而生,让我面对生活、事业、命运,不沉默,不堕落,不消沉,更不哭泣。

好书就像一生中遇到的恩师,不仅为你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会给你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平凡的世界》是大学快毕业时买的,当时只读完了第一本。我没想到,读完这套书的地点是在沈阳陆军总院。父亲那时在住院,而我的工作还是未知数,我的精神和体力同父亲一样虚弱。记得有一次给父亲买水果,过马路时忽然就呆呆地在那里站了好长时间,竟然不知道去哪里,司机狠劲按喇叭,因为我阻塞了交通……后来父亲能下床走动了,我的心情也就好多了。父亲也爱看书,我们一起读《平凡的世界》,几天后,终于读完那3本厚厚的书,父亲凝视着不远处的荷花塘,慢慢站起身,轻松地迈着脚步,笑盈盈地说:“现在,我觉得好多了。”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学学小说里的主人公孙少平,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难,永远执着,永不退缩。故事也许是平凡的,可是平凡的故事却有着无限张力,对于我和父亲来说,那是不平凡的世界。

毕业后在家乡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工作后,每月总是拿出点钱去买书,捧回一摞书,便捧回了一抱幸福和快乐。我时常想,这些小小的方块字多有趣,组合到一起,就变成了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真是很神奇的事啊。我喜欢在每天晚上,打开台灯,轻展书卷,默默静读,有时还会写些自己的思考。我真庆幸在读书中学会了思考,思考让我接近了事物的本质,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阅读,每天伴我,让我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明亮。

篇十五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央视也专门制作过有关家风的一系列短片。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的母亲八十多岁了,没有多少文化,她不可能用语言文字向我表达我们家的家风,但是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工资微薄,除了要养育我们兄妹四人,还要照顾双方父母。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都要以分计算着花,母亲想出各种的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记得哥哥穿小的衣服,直接让我穿,妈妈怕别人笑话女孩穿男孩的衣服,新买又没有多余的开支,妈妈就自己动手改衣服,在旧衣服上扎上美丽的花边,缀上自己裁剪的各种图案,变旧如新,成为我独有的衣服。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家的东西坏了我也会想办法变废为宝。妈妈已经让我养成勤俭持家习惯。

儿子从小是我妈妈一手带的,妈妈经常带着儿子出去玩,路上碰上乞讨的人,妈妈看着可怜就总是施舍点钱。又有一次妈妈带着儿子出去玩中途需要倒趟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妈妈就给儿子壹元钱,说:“这是你倒车的钱拿好了”,等下车后妈妈对儿子说要倒车了,把给你的钱准备好,儿子说我刚才在公交车看见有一个要饭挺可怜,我就扔给他了。妈妈的善良已经刻入儿子的心里。

儿子每周末回家,我都会给他改善生活,每次吃饭的时候,他会准备一个塑料袋,要求我们把吃剩下骨头放进塑料袋里,等晚上的时候拿到垃圾桶旁干净的空地上,去喂流浪猫。我母亲会每天在自家的小院里放上食物和水,等着流浪猫来觅食。

如果非要说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那我们家的家风就是勤俭持家,去帮助那些该帮助的人和事。

篇十六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分别给一块田除草,结果大家都努力地做了,可是杂草总是在不经意间再次疯长,唯有一块田没有再次疯长杂草,而是长出了满田的庄稼。其他学生终于明白,除草的最境界不是不断的除草,而是种上庄稼。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仍在农村。农村的孩子爱玩,爱野,自然会把这些带到我们的班级。然而,如果这样,班级的管理便会越来越难。于是开学初,我就构思着将我们的“这块田”种上书籍,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

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首先得让他们有书读。

书的来源很广泛,我从图书馆借来了100本书,供孩子们借阅,建成了班级图书角;我让孩子们每人到书店买两本自己喜爱看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换着看,这些书就整齐的放在孩子们的课桌上,让孩子们随时都可以借书,建成了小组图书角;我再让我们的孩子每人回去把自己家的书架拍下来,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孩子们知道谁有哪些书,以便相互借阅。建成了空中图书角。

然而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喜欢读书的,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读书,随着六年级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读书成了最容易忽视的学习。所以我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进行了如下做法:

一、建立了“考书加分”制度。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到我这来检查,我检查完,就可以根据书的不同类别进行加分,世界名著的加十分,普通文学作品加五分。一开始,孩子们都担心我提的问题会太难,都不敢让我检查。我就公开点“大将”,点我们班最爱读书的同学,让他说说印象最深的内容。大家目睹了问题的简单性,就主动的到我这儿“考书加分”。在学生“考书”的同时,我就根据学生的阅读的书目,给他们相应的建议,建议他们再读读哪些书。并告诉他们读书如人饮食,营养要全面,阅读的书目的类型也要是多方面的。

二、在班级开展了阅读大比拼。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就把书目记录到语文书后的空白页,并写上日期。这样不仅记录了自己读的书目,对于自己的读书进展也能一目了然。每个一段时间,比一比谁看的书又多又有品位。

三、个别谈心。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读书,我就找他谈心,为他选一本适合的书,布置他在规定的时间看完多少页,并进行跟踪检查。

一学期下来,孩子们逐渐与书成了朋友,阅读的书籍也越来越广泛,孩子们经常畅游于书海,教室里浸润着浓浓的书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书香美文征文原创1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406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