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最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6篇

最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29:17 | 移动端:最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6篇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进入新时代。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梁家河,这都是从个人身上找出了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身为共产党员一生的追求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标杆。

第一篇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习近平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习近平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习近平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习近平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习近平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习近平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习近平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习近平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习近平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习近平“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习近平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习近平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

第二篇

自从拿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一口气阅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对于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通过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真实可靠,详细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

    全书内容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是通过采访29名当年的知青和乡亲编制而成,均为口述实录,真实还原当年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真实动人,话语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时期习近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青年,深深地激发了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苦干实干的情绪,增强了工作中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我作为一名和群众直接接触,为百姓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青年习近平看齐,把基层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为街亭镇各项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青年习近平的七年的艰苦岁月,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乡镇干部,我们需努力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牢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三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将书看完感触良多、心得良多,我更进一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期间的艰难经历,深刻体会到习总书记过人的毅力、高超的智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产生很大的正能量,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我受益匪浅,特此写下心得。

一、踏实学习,勇于思考

1969年1月13日未满16岁的习近平同志作为北京知青,前往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到农村去再学习。据后来赵华安、张春富两位同志描述,近平同志当时作为梁家河村下乡知青中年纪最小的,给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背了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全是书,近平同志总是利用做农活间隙、晚上的时间看书。“近平同志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即便身处困顿,习近平同志始终没有失却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信念,直到后来总书记到正定、福建、浙江、上海乃至中央都有爱看书的好习惯,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正如书中描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的打磨锤炼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积蓄成长力量,了解民情、体察民情,也正是梁家河的经历为习总书记的基层经验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工作认真,为民谋实

作为知青下乡时,习总书记作为年纪最小的,却踏实、沉稳、有担当,性格内敛,说话有理有据,当地村民描述近平同志对待工作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近平教我写名字”“近平开会时我们不瞌睡”“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梁家河村民“铁姑娘”高小梅回忆这些淳朴而亲切的生活点滴。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近平同志的关注和兴趣,结合梁家河村的实际情况,近平同志主动组织参加到四川学习沼气的代表团,学成归来后,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让乡亲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经验中了解基层民众的疾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协调处理村里各类事情,不断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到艰苦环境中去打磨,能在实践锻炼中沉淀自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为走好人生道路沉淀和积蓄力量。

三、生活简朴,公正无私

近平同志作为知青刚到赵家河第一顿饭是在村民聂瑞兰家里吃的,“当时煮的是面条,里面打了个鸡蛋”吃完后,聂瑞兰不愿意要钱,近平同志偷偷将1近2两粮票和3毛钱压在碗底,习总书记就是这样融入群众中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习总书记无论是在七年的知青生涯中、还是在之后哪一级领导岗位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时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同志的儿子,近平同志放下大干部子弟的身份,入乡随俗,同村民一起艰苦生活。2002年,近平同志发表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讲述了知青岁月中的“四大关”,就是“跳骚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是深入基层的体现。近平同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挑担、学打谷、办夜校、传知识,生活作风简朴,成为地地道道黄土地的儿子。7年的知青岁月中,近平同志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用汗水为梁家河村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四、思想上进,知晓感恩

“到梁家河村不久后,近平同志听周围人说父亲以前一位部下在乞讨,毫不犹豫将饭票和自己衣服给他”“好友王燕生读师范时,近平将自己的军大衣、30斤粮票送给他,让他出门在外用,30斤粮票相当于一个壮劳动力一个月的口粮”“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多次帮助梁家河的百姓”近平同志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懂感恩,热心服务于周围的群众。在梁家河当支书时,为村民谋福利,在福建、上海等地工作时,从来不忘记梁家河的村民,对于梁家河有困难来找他帮忙的群众,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伟大的心胸成就伟大的人。梁家河的岁月中,近平同志作为当时众多知青中的一名,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他立足群众之中,脚踏实地,把心交给群众,被梁家河百姓所认可、所信赖。

第四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0多个系列采访实录,从不同人的口中,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娓娓道来,我听到了他不畏艰难的实干精神,我感受到对农村农民的一腔热情,我更被他的智慧和勇气所征服,这本书让我走近他、了解他、读懂他。

热爱读书,学无止尽。书中对每个人的采访不同,但他们有一句话是相同,“近平勤奋好学,酷爱读书”,“近平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大家都睡了他还在看书”。他涉猎广泛,有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有历史名著工具书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读过的《国家与革命》,让习总书记对当时长期无休止激烈的阶级斗争有了疑问,引起思考。还有就是《静静的顿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起这本名著。我认为学习读书是一个知识汲取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今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大家使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我们在碎片化阅读中失去了专注,其实这对我们自我提升没有太多作用。我们要捡起读书的好习惯,不断读书学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够在为民服务和政策制定中提供最具操作性,最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风气,我希望这种风气在我国早日形成。

一心为民,使命感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在梁家河期间,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他时时刻刻考虑生产队的事情,他想要粮食翻番,他忧心人民的福祉,想要让当地群众生活得没那么艰难。一心为人民服务这种宗旨意识和使命感在那时候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他的脑海里。我被这样的精神所打动和感染,每位公职人员都要做到一心为民。在当前新形势新常态之下,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反腐力度步步加深,党和政府要做到就是将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公职人员剔除出去,保持我们队伍的纯洁性,增强公职人员使命感,让我们不忘初心一心为民。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这本书让我真实全面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实干家、创新者,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贫瘠的梁家河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打深水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做这些事情,充满了阻碍和质疑,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去做了,并且做得精益求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他提出要办沼气,用粪肥解决做饭、取暖照明的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也不支持。但是他亲自试验,当社员看到点火成功,就再也不反对了。他让村民生活得更好,他能够将想法照进现实。我认为做这些事情,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需要知识和智慧。这与他热爱钻研学习息息相关。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做了榜样和示范。创新为百姓谋求更多福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我想这就是他不断干事创新的动力所在,七年不长,他却实实在在地做了这么多事情,让我感到敬仰,也激励指导着我前行。

七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时间浸染了习近平总书记辛苦的汗水,也浇灌了他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一定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工作,开拓进取。

第五篇

 《孟子》中“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青年干部进一步把书中所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转化为自身成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上。

积极学习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员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习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深刻领会到在基层锻炼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是他苦心立志的艰苦奋斗结果。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新来的年轻干部,更应积极投身于基层磨练,克服乡镇的艰苦,踏实做事,更好地在磨练中成长、成才。成为今后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积极学习青年习近平热爱学习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学习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身体力行、大力提倡、反复阐述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据吕侯生回忆:“习近平特别爱看书,他的炕上都是书,一得空闲,就捧着书看,干了一天活,累得不行,他还点着煤油灯看到半夜,经常熏得脸上都是黑的。”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历经四关磨难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书,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干部学习。在工作之余,作为青年干部应积极在单位建设的党员活动室进行充电学习,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与时俱进,不仅提高了青年干部的自身素质。也开拓了青年干部的眼界,从而把新思路更好的融入到工作中去。

    积极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提到,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村勇于创新,积极带领当地村民建成第一口沼气池,帮助村民解决了照明供热等生活难题,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认可和赞许。青年习近平的创新思维激励青年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因此,作为青年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培养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解放思想,突破自身视野的局限。做到不仅要会干活,而且要会灵活地干活,从而更好成才成长。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阶段,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青年干部,不论是在改革发展的大城市,还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都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帮助自身成才成长,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更好的投身于实践中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六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时,这是我最深的感悟。

该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书中描写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知青生活:在梁家河挑粪拉煤、吃玉米团子、冬天赤脚打井、拦河打坝、修沼气池、以及读书“有瘾”的好习惯。艰难的生活,物质的匮乏,那颗赤子之心越发闪亮。

他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的黄土情结、人民情怀、领袖胸怀。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去读大学,全社的人都出来送他,其中还有一位腿脚有疾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送的不只是相处七年的知识青年,而是亲人,是朋友。只有同群众一起,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而那儿人民的质朴让他心中的希望之火烧的越旺。

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激励着我们这些扎根基层的青年工作者,也为我们以后的前行道路指明了方向。

当我们感到迷茫,感到当前的工作岗位不能让我们发光发热的时候,我们就得反思,有什么工作是自己忽略了的,有什么虽然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但是可以发挥自己所长的,有什么是我们力所能及但是没有去做的。工作是有限的,但是想要去做的事情是无限的。

当我们怀疑自己的选择——放弃舒适的办公室环境,每天忙碌于烈日下、风雪里、穿梭于养殖场、田地间,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七年知青岁月》。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我们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才能传承青年工作者的奋斗精神。

群众的力量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我们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才能了解政策的最新方向,基层工作者,工作之余应该多和村里的老人们沟通交流,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经历,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主动去付出,就能获得群众的支持。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目光总是坚毅?因为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