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里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是培养孩子们情操的好办法,下面的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有需要的一起看看吧!
01
【摘 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本文就体验式作文训练回归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回归 体验 生活本源 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大凡动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
“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一、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性构思
“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学生置于这种关系世界之中,是动态生成的。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观点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小学作文训练更是如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表达和感悟生命体验。
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因此,体验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生命的经历。体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去体验,提倡学生写体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 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快乐。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 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 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 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 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 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 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 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 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 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 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第一步:表演跳绳。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第二步:表演拔河。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 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 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02
【摘要】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鉴于此,我努力感悟,认真实践,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学做合一”为基准作了尝试,受益匪浅。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倍受关注。从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式接触写作以来,作文教学就处于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作文教学也被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本资源,让学生轻松写作,爱上写作,这也是本文将要谈及的问题。
一、抒发真情实感,与众不同
在我们阅读文本时,往往会被文本中的情感所感染,让我们深入其中,这也是我们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被动等答案的问题。而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饱满的,具有思想情怀的。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在讲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后,有很多学生被文本中母子之间的深情所深深感动了,同时也意识到平时对自己母的情感表达太少了。于是,教师就给学生创造了一次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某某,我想对你说》,对象不局限于母亲,可以是其他的亲人、同学或是老师,但是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先说后写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同学,相互倾诉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想要对亲人、朋友说,而一直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情感流露。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提到当看见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操劳时,很想说一句“妈妈,我爱你”,但是一直没有说出口;还有的学生说想就上次自己的不懂事和老师说一句“对不起”等等。大家的表述让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们的情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自然就会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在这个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的情感迸发点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真情流露,而且新颖独特。
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得”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让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学习。学生经过了“学中做”“做中学”这个过程,知道了自己那些懂的,那些还不懂,知道了不懂的就动手去解决,动手解决了问题,也就积累了解决的办法。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以后再有这种问题发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地把它解决了。另外因为多了一个“做”,并且“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所以,学生在学起来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解放”。
二、环视身边生活,意外惊喜
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是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作文材料,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生活就会发现,即便是身边的日常小事,家长里短,只要运用恰当也可以让我们的文章出现意外的惊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生活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源泉。
陶行知在生活化教学理论中曾提到,一切教育应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没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内容。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中的每个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要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要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结构,使原有封闭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开放的、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内容,使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将课堂移动到生活中的每个情境,也让生活中的每个环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来源。
在五年级的一次作文训练中,要求是写一位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既可以抓住老师的性格、外貌等方面来写,也可以抓住老师教育学生的某件具体的事情来写。面对这样的题目要求,很多学生觉得每天都和老师在一起,有什么可写的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虽然我们每天和老师生活在一起,那么你真的仔细观察过老师吗?注意过老师的一举一动吗?这节课后就选择一位你喜欢的老师仔细观察一下,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下子沉默下来,下课的时候默默注视着老师,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注意到老师有一双温和的眼睛,有的注意到老师有一双略微粗糙的手。
生活处处是文章,在学生的写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内容空洞、不知所云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描绘生活中的人和事,使自己感觉有话可说,最终乐于写作,主动写作。
三、巧借文本内容,二次创作
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写作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蕴意深刻的文本,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在有效练笔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突出的特点就是优美的语言和景观的壮美。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让我们陶醉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被文本中描绘的壮观的大自然景象震惊了,看到大家的兴致这样高涨,教师意识到这也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好机会,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因为黄果树瀑布 ,因此堪称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的题目设置,要求学生有效整合文本的内容,自行组织语言,写出一段完整的话。因为有了文本的解读基础,写作起来方向比较明确,效果也不错。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也是最好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二次创作,这样的练笔设计,困难不大,只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足够熟悉,就可以借助文本表达出来。这样能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愿意尝试写作,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教会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同时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热情,写出优秀的文章。
03
如何把各种材料记录下来,存入题材库,防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写日记就是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入手,精心创设成功的机会,不断教给学生自信,指导学生写“多彩”的日记。
1.勤于阅读,做摘抄日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写作走向成功之路的至理名言。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古诗词、中外童话、精美散文,甚至是厚厚的名著。指导学生读后摘抄下生动词语、精彩片断,归类摘抄名人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让传神的文字成为孩子们丰盛的“经典自助餐”。厚积才能薄发,引领学生学习辛勤的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
2.走进大自然,摄观察日记。
初写观察日记,学生常常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要留心观察,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练就一双双慧眼,让学生愉快地、主动地观察。因为花鸟虫鱼、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等真的就是观察积累的好素材。
3.读写结合,练随文日记。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读写结合是一种良好的传统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精心挖掘资源,设计系列练习,如:“改写古诗”、“精彩片断仿写”、“我给故事接尾巴”、“读后谈感想”等。灵活多样的随文练笔,学生有法可依,有话可说,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4.放飞心灵,写想象日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可见鼓励学生多写想象日记,意义重大。想象日记的引入,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1)指导学生写童话。儿童与小动物有着不解之缘,用善良的童心,借动物的形象,抒美好的愿望;(2)指导学生展望未来生活。设计《未来的我》《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等题目,指导学生把理想和现实嫁接在一起;(3)写科学幻想日记。鼓励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插上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故事情节。(4)记录难忘的梦。梦往往是稀奇古怪的,有时简直不可思议,把这些梦记下来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5.积极“投稿”,备录用日记。
合理利用好双周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自编小报。小报可优先选用自己的精彩日记,也可在同学的小报上“发表”,鼓励学生向正式的报刊投稿。自己的“大作”,配上了色彩鲜艳的插图,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图文并茂,吸引了那么多的小读者,成功的喜悦定会激起小作者们更大的写作热情和兴趣。我们班级建立了博客,学生把自己的日记发到博客里,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思想,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写作和鉴赏能力
6.模拟采访,录交际日记。
指导学生拟出采访提纲,成立实践小组,学习采访,并记录下采访过程。采访的对象是众多的:采访爷爷奶奶,向老人了解他们童年的生活;采访左邻右舍,请他们谈工作见闻;采访同学朋友,请他们介绍学习经验;走进社区,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生动有趣的采访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写作能力的发展。
7.特别的日子,品真情日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兴趣小组活动、艺术节活动、各种竞赛等引导学生真诚地拥抱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叙写出真的体验。各种各样的节日,也为学生的日记提供了练笔的机会。春节,走亲访友,记下拜年的见闻;植树节,种花栽树,写下植树的体会;母亲节,感受亲情的温暖,抒写感恩的情怀;中秋节,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书信,诉说思亲之情;教师节,借日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进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日记才会和生活一样五彩缤纷、有姿有味。
各种各样的日记,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敞开心扉,让心灵的清泉汩汩而出;在轻松愉悦中,展开双翅,让飞扬的思绪尽情翱翔。让多彩的日记伴随孩子度过金色的童年,让日记成为学生练笔的精彩舞台。
04
[摘要]:写话教学是一门艺术,写话是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教师应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入手,利用各种渠道激发学生写话兴趣,让学生善于写话,乐于写话。
[关键词]:培养兴趣 鼓励表扬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引导学生迈入作文大门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这一步,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激发灵感,写作时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反之,学生则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如何走好这第一步呢?我觉得可以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入手,对学生逐步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写话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写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写话兴趣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原动力。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相对薄弱,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写话有畏难情绪,兴趣性很淡薄,因此,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对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低的主要原因是识字量少,言语水平不高,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写,因此,我们需要为他们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让他们有话想说,有事可写。
我们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教学模式来创设写话的情境,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游戏和表演来驱散学生写话的恐惧心理,在情境表演中,每一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能够不由自主地观察,津津有味地讨论,轻松、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思。在游戏中收集了写话的素材,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2、表扬激励,激发写话兴趣
作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是培养学生写话兴趣的有效途径。写话训练才刚刚开始,由于孩子词汇量小,又没有什么写作的经验,有的只写了一两句话,错字却很多,有的写成了流水帐……可这毕竟是学生一生中写作迈出的第一步!如果他们踊跃尝试、大胆表达后的辛苦作品却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从而失去作文的兴趣。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还是应该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帮助,才能消除学生对写话的恐惧,增强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诱发学生写话的动力。在学生的写话中,对于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我总是画一朵花或是大拇指给予鼓励表扬,孩子们每每看到总是惊喜万分。我想只有时时表扬,事事表扬,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多种实践,让学生善于写话
培养儿童的写话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实践,来提高学生写话水平,让学生善于写话。
1、结合写字教学培养儿童说话写话能力。
儿童通过说话教学和写字练习,逐渐能写所教过的字,最初在写字练习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儿童为生字找朋友,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接着鼓励孩子们用这些词语练习说一句话,用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等孩子们渐渐熟练了,我便要求他们用上课文中的一些好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教“字”时,孩子们组词“写字”,有学生造句:“小明在教室里写字。”我便提问:“小明是怎么写字的?字写得怎么样?好不好?”聪明的小朋友便知道了,他们说:“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写字,他写的字真漂亮啊!”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孩子们都很欢迎,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词汇量得到了提高,能写一些优美的句子。
2、利用插图进行写话练习。
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上都配有很多优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我觉得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应用书上的插图或有关的挂图,指导儿童看图后系统地讲出图上的故事,然后写下来,成为有组织的短文,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儿童做起来很有兴趣。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册中的课文《识字1》中配有一幅图,图上画了很多有关春天的景色,我指导孩子们练习说:“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而且用上优美的词语。”由于画面中的一些景色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孩子们说起来都很轻松,有小朋友说:“柳树发芽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我追问:“像什么呢?”底下七嘴八舌:“像小姑娘长长的辫子。”“像长长的手。”“像小朋友在跳舞一样。”我想,孩子们更乐意去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并不是每一幅图都要让他们练说,必须注意图上的内容要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有个别生字词不会写的,鼓励他们用拼音字母代替。儿童在写话中,往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仿写、续写课文,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
初学写话时,学生的接触面并不广,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课本其实是很好的一位老师,孩子们能够从课文当中学到非常多的好词好句。实践证明,培养他们仿照课文进行写话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例如,读了《看菊花》后,就叫儿童学着写:“学校里的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很好看。”“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公园看桂花,人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课文中的好的词语和句子可以拿来用在你自己的文章中。在学了《春到梅花山》后,让孩子们学着写《春到桃园》、《春到野外》、《春到油菜田》。在读了《陈毅探母》以后,就仿写:“今天我生病了,妈妈知道后,急忙回家,来到床前,拉着我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一次次的仿写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文章的快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外,我们还可以续编故事,指导学生说说写写。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童话故事,如《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等等,这些课文的结尾一般都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每当讲完之后,我都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交流,然后再引导他们写一写,在这样的练习中,孩子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写话的题材,只要我们能擦亮自己的眼睛,引导学生捕捉住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教会学生“写什么”,也教会学生“怎么写”,一定会在求真求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孩子们的说话写话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也不能拘泥于课本,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拓宽写话教学渠道,提高学生写话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注重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写话就会融入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学生会逐渐学会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写话终究会成为学生真实生活的需要。
05
【摘要】
小练笔是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认清课堂小练笔特点、作用,把握其教学方法,拓展写作的素材,就能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训练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
练笔 作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小练笔作为促进语言积累、运用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以其耗时少,篇幅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灵活,注重吸收表达而被教师所青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遇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能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的文章时,总会产生安排学生练笔的冲动。所谓“小练笔”即紧随课堂讲解之后进行的仿写、缩写、续写、变意等等,只有鼓励和要求学生课外勤练笔,写书信、写感受、写想象,举好这样的“一“,学生才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类推出更多的“三”,习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一、把握“练笔”实质,引导举一反三
美国作家K·A·说:“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它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课堂小练笔也是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因此保证训练效率,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必须弄清其练笔的特点、作用,把握其教学方法,拓展练笔的写作素材,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练笔”一般安排在课文教完之后,主要是体现读与写的直接结合。在写法上,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可以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小练笔”的实践上来。如学生在学完了《学会合作》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小练笔《学会XX》,要求和课文内容相对应;在写法上,要求写出学会什么,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同课文的写法也相对应。根据心理学迁移原理,相似点越多,越容易实现迁移。因此,这类“小练笔”,较容易使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练习上来。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层次非常清晰,便于学生仿写,因此,学生的练笔内容真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写《学会团结》、《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诚实》、《学会感恩》等思想教育方面的,还有写《学会说话》、《学会思考》、《学会保护环境》、《学会知足》、《学会分担》等做人方面的。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小练笔”的作用有四点:(1)弥补基础训练中作文训练量的不足。教材中每学期安排7-8次作文,实践证明是不够的;“小练笔”的设置,使作文训练量增加50%以上。(2)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小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小练笔”次数的增加,使观察的对象多样化,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多进行片断练习,为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做好铺垫。如苏教版课文《夹竹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而习作的要求是“写一篇关于菊花的作文”,因此在学完《夹竹桃》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课文《夹竹桃》的写法完成练笔:《写一种植物》。从写作范围来看,都是状物,从与课文的联系来看,“练笔”内容、写法、与课文内容、写法更密切,可以直接仿写,因而难度小些,同时也为基础训练中的作文打好基础,使原本学生写不好的描写植物的作文,描述得栩栩如生。
二、掌握“练笔”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的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能转换。
1. 从读悟写
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课标要求,特别是教师准备安排“小练笔”的课文,更要走完后半段,即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做到从读悟写,把练笔建立在理解、吸收、积累上。如教学《夹竹桃》,在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后,要指导学生回头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并注意通过板书揭示写作方法:
夹竹桃
和煦的春风里
盛夏的暴雨里
这样的韧性
深秋的清冷里
月光下的夹竹桃
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
回头再看表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这有利于把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迁移到“练笔”上来。
2. 从扶到放
(1)扶。先摆出一种植物,让学生当场观察、练笔。老师当堂巡视,发现典型,然后讲评。采用对比讲评法,先讲评一个好的片断,评好在哪里?是怎样抓住特点写出植物的样子、颜色,并开展合理的想象的?再讲评一个差的片断:差在哪里?要怎样帮助修改?以上的扶,是扶中有放,放中有扶,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2)放。课后练笔,让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来写,然后带到班上在小组中交流,把写得好的作文贴在学习园地上。
三、引入“练笔”活水,创新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本身就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大都兼具了文辞优美与思想性强的特点,而且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改编。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时,可引导学生由情动到辞发,内化情感,享受“我手写我心”的喜悦。即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1、做到开源畅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所谓开源,就是练笔题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现行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题,对学生来说,固然是限制少了些,却有些不着边际。但练笔则会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所谓畅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能较顺畅地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老师就可以以材引材,让学生从课文中产生联想,从自己的生活素材中取出自己乐于表达的材料。如: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替聂将军给日本人民写一封回信。(因为课文的最后提到:“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设计既复习了书信的写作要求,又回顾了课文内容,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在学生们的回信中得到体现,回避了空洞的说教和“口号”似的教育,而让学生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语文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学生的练笔质量有时比基础训练中的作文要高,学生也更乐于完成练笔,相信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学生就不会怕写作文。
2、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素材,练笔才有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享受物质文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从对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乐趣;同时,既享受生活,又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积累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见缝插针又与课文“血肉相连”的小练笔,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活用表达技巧,吐露自己的心声,并让学生习作有根可寻,有样可照,学得轻松,写得愉快。长此以往,小练笔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它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不断得到丰富。但必须指出的是,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习作安排有专门的训练时间,而“小练笔”则没有,一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此,要提高“小练笔”的效率,必须科学安排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保证腾出时间安排练笔。只有这样,课堂小练笔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06
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已经持续近两个月了,议论文写作系列讲义也已经编写到第6次了,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已经要求学生写作议论文至少有5次了,还不包括月考议论文写作,每次作文都有一次复作提升。可我们的训练真实效果如何呢?
最近一次作文题目是话题作文“童心”,而且“童心”二字就直接印在作文纸上作为作文标题。稍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知道,“话题作文”时代到2012年已经结束了,我们还没有跟上作文演变的步伐。话题只是一个范围,话题不是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最好就是中心论点。难怪有老师说,怎么学生的作文都是“童心”?“坚守童心”、“守护童心”、“仰望童心”、“寻找丢失的童心”等,观点鲜明的文章,几乎大海捞针,一千多号学生,竟没有几篇像样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提供的三篇待升格作文还是写得比较好的,有的整体打包,“坚守童心,能够……”、“坚守童心,……”,至于童心的内涵,全文只字未提,对童心都没有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要坚守童心,怎么可能论述清楚?还怎么坚守童心?有的竟然连中心论点都没有,更没有分解的小论点了,所谓的论证是一个例子接着一个例子,典型的不讲理,“以例代征”;还有根本没有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妄图写作另类作文,又没有中心论点,从孙悟空有童心写起,后来就过度到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的童心收敛了,前后矛盾。
至于论据的选择和使用,我们的“童心专题”阅读素材,这些“高手”一个都没有用,“视而不见”,现成的素材我们不会运用,要求学生积累个性化的素材,另类思维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我们班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是成系列的,议论文写作概述、中心论点的提取与表达、中心论点的分解、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如何析例、论证方法、辩证思维、深入说理、开头和结尾等,目前“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已经接近尾声。记叙文写作学生要学习四年(小学阶段还不算),议论文写作只有10个月,而分析说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首。从我们的讲义编写,可以看出我们不懂得如何将总目标分解,如何把每一个具体目标细致化,如何对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指导。老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我们的学生已经体会到议论文的写作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我们班“童心”作文,有36个同学拿了三类分数,至少议论文写作已经基本上路了。“童心是与生俱来,不掺杂一丝杂质”“童心能使情感永葆活力”“童心从来不拘谨于年龄”“因为你的童心,你依旧可以青春无限”“童心是创造力的源泉,童心是新生的希望”“遗憾的是童心正渐渐随着成熟的世故而销声匿迹”“童心迈向了成熟,也走向了毁灭”“童心最为为自然、纯真。拥有童心,生活到处充满创造力”“童心让世界变得简单”“童心并不仅是属于童年,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像个孩子”……学生还是有自己的思考的,而且联系现实的,有现实的针对性的。
刘禹锡:“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丰子恺《我与新儿童》“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顽童,让别人奇怪吧!”四十岁的钱锺书和杨绛先生充满童心,永葆情感活力;九十多岁的老顽童臧克家是孩子们最好的玩伴;俄国的诗人沃罗神曾说“孩子就是未被承认的天才”;安徒生是一个不是孩子的孩子;老子《道德经》:“圣人皆孩儿”……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的论据素材准确、典型、概括,抛开现成的阅读材料,绞尽脑汁让学生搜肠刮肚提供“童心”素材,岂不是为难学生?
初级议论文写作必须进行序列化的指导和训练,否则,无序、无效、无招,学生只能用旧招应对新常态高考语文,语文的提升就很有限了。
篇十一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的生活大多以活动为主,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的知识多数也是从活动中获取的,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如果作文教学能打破传统单一的做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写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写他们自己的体验,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1、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兴趣
喜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顺应孩子的这一心里特点,常常配合时令、节日和学校的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各种小型的竞赛活动,班级也可结合这些活动自行开展活动,演讲、朗诵、成语接龙等等,活动之后我会让学生谈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回忆一下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生经历的,因而说起来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在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自然水到渠成。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
带领学生走出校外,贴近生活,贴近写作对象,写游记,参观访问记,就带学生游山看水,带学生参观访问,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避免无病呻吟,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认真观摩。还可以让学生跟踪观察,预先确定写作对象,比如养一盆花,养一些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作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再交上一篇以此为内容的文章,这些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教师也可以不规定题目,不限制文体,给学生“信马由缰”,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写出自己的烦恼,也就是心情作文,生活作文,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的作文让孩子觉得并不可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写作热情。
2、生活体验中积淀素材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写作,就是要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深入生活历来就是写作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人和事,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学生除了学校生活,还有许多社会活动的时间,有许多接触社会的时间,这是孩子向社会学习的好时机,如何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非常重要,社会生活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又培养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同时也是孩子积淀写作素材的好机会,这就要教师教孩子学会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同样的精彩。
经常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以活动促积淀,以活动促发展,当然,开展活动要暗示学生:活动的参与过程就是带着任务,捕捉写作题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的素材值得去写。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说秋天的快乐,写秋天的美丽,就可以组织学生去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语文综合实践课给学生开展活动,如成语接龙、新闻发布会、古诗背诵大比拼、读书笔记展示、课外收集展示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了素材,拓展了思维,激发了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
3、在阅读体验中积累语言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积累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生活经历简单,所以积累的写作素材也很有限,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很多,平时和同伴的交流,成人的交流,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中都有语言的积累,但是这种积累通常是无意的,也是不规范的,语言积累的关键时刻在阅读课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重要因素,教材中优美的词句,重点的课文,名家名篇,都是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这些都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好教材,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感悟体验,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好的文章不但要读,对一些名篇佳作,还要求会背,学生熟读成诵,就能内化汲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小学生的语言积累,除了精读、背诵外,还可以指导他们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转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创新,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摘抄优美词句,背诵名篇佳作,开拓视野,增加智慧,大量阅读带来了学生词汇量的递增,句式结构也有单一而丰富,输入脑中的语言信息不断增加,学生说出的语汇也就琅琅上口,写作也就信手拈来。
当然,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写作也不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写作,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我把学生的一篇篇习作装订成册,就是一本水平不低的作文选,而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次实践活动,从写到印到装订,孩子们都要亲自参与,从中体验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欢乐,也是一次不错的写作素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