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精选10篇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精选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34:16 | 移动端:纪念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精选10篇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你感受到家乡有什么巨大变化,有什么感悟?这里给大家带来了纪念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精选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篇一】

我村处在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县。每年春冬两季这里的气候干燥而且多风。路面上的小土堆遇到风就会飘散,整条路瞬间变的灰暗。行走的村民时不时吐一下嘴里的沙土,骂一句:“这什么鬼天气,还让不让人活,都快成“土人”了!”

虽是骂着,但每个人都心存感恩。村民土生土长在这里,这条路不仅是祖辈们留下的,也是村民的朋友:他把大家送向了田地迎来了富强,把大家送到邻居家迎来了友善,清明节又把大家送向了思念迎来了和谐,所做的这一切村民们都记在了心里。异乡游子经常提起他:“顺着村里的土路往前走,到十字路口往左拐就是我家。”他为每一个游子指明了回家的方向。

(一)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天,有他的陪伴孩子们就不会缺失快乐。

大晴天,他为孩子们准备着小土堆。孩子们围成一圈比赛,每踩一脚小土堆都会像“烟花”一样炸开。孩子们喜欢打闹,他便把自己整理成赛道,让孩子们踩在自己的身体上奔跑。孩子们大汗淋淋时,他又将自己扮成化妆师,在孩子们的脸庞涂上特有的“粉底”,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个成了花脸大将军。

如果是雨后,他便是孩子们的“魔术师”。泥巴在他精心设计下变成了各种玩具:孩子们手中一会多了一只“兔子”,一会多了一个“变形金刚”,一会又开出了许多“小花”。为了让孩子们不虚此行,他把自己捏成窝窝头形状,重重的摔在地上,只听“啵!”的一声,他安静的躺在那里,孩子们笑了他也笑了。在他看来,只要孩子们能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二)

每一份好的东西都值得留恋,每一份快乐都值得分享。生活不仅要学会取舍更要学会感恩。

也许是我怀旧,也许是我与土路的感情太过珍贵,我太想把它留住,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他的存在,但是我失败了。

一次回家我问小侄子:“平时你和小朋友在一起都玩什么游戏?”

“我们在玩“王者荣耀”,我们班小强比我还厉害呢。”

“你们小朋友之间不玩别的游戏吗?”

“放长假了妈妈经常会带我去学习班画画或者去补习班,很少玩别的游戏。上周妈妈带我去公园玩碰碰车了呢,可好玩了!叔叔,你们小时候玩什么游戏?”

“我们小时候呀,玩的游戏可多了:有弹珠、有丢沙包、有跳皮筋。星期天我们会和自己的伙伴在麦堆里打闹、玩攻城游戏。”

“叔叔,麦堆是什么?”小侄子好奇的问着。

“麦堆是就把脱粒完的麦秆堆放在一块像一座小山,咱们家大门口之前有好多。”

“我怎么没见过!咱家大门口都是田地,没你说的麦秆堆呀!”

小侄子茫然的眼睛看着我,挠着自己的脑袋瓜子问了好多问题。我突然感觉才疏学浅竟不知道如何为他作答。

最近看新闻头条,有一篇这样写道:“看看下面的图片,如果能辨认出5个以上,说明你已经老了。”

图片印的都是我们小时候常见的家用工具,还有一些玩具:有木犁耙、织布机、烧火用的风箱,还有陀螺等。看到这些不仅让我想起小时候为玩陀螺争得脸红脖子粗,为玩弹珠打的鼻青眼肿的情景,也让我感叹真的是老了!

现在我们一个个都长大成人,随着社会的进步,那些都离我们远去。“相见时难别亦难”,每一次见面这些都成了我们热聊的话题、我们共同的回忆。

(三)

如今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子有了农家乐,村边建起了休闲广场,村民的家门口多了轿车。水泥马路两边排列着整齐的樱桃树,春风吹过花瓣悠然的飘在马

路上空。土路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知谁还会记起摆渡我们成长的土路。

高中时有一节自习,班主任走上讲台:“大家把手上的作业暂停一下,最近镇上要开会,想让大家从自己角度出发,给镇领导提一些建设咱们镇的建议。下面有请镇代表上台。”

镇领导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娃娃们好。你们是咱镇上的希望,希望大家踊跃发言,为咱们镇的建设多提一些宝贵建议。”

镇领导穿的很朴素,说话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同学们也没那么拘束,开始嚷嚷起来。

“给我们村修一条水泥马路吧,下雨后土路难走的很!”

“给我们村打口水井吧,我外婆那个村家家户户都有水龙头,用起来超方便!”

“给我们村安装路灯吧,夜晚路上太黑了,什么都看不见。”

镇领导没有压制我们,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着。临走时说:“娃娃们放心,你们说的我都记下了,未来的某一天一定能实现。大家好好读书,将来咱们镇的发展还要靠你们哩。”

大学第一个清明节我回到家,大伯在家和父亲聊着天,我顺便坐在旁边。

大伯是村干部,负责我们这一大队的事物。在家上学那会,我会经常听大伯讲一些村上的事。

大伯说:“上周镇上开会了,这次村上估计要修路,挖井引水。”

父亲略有所虑的说:“娃上高中那会镇上也开会了,到头来没能修成。这次能成吗?村民们都盼了两年多了。”

“这次没问题,咱们村已接到了镇上的通知。最近就要开村委会研究实施方案。”

临走时我去给大伯告别,没见到他的身影。大妈说:“你大伯这两天忙的很,经常开会。”

之后村里的变化我也只能从父母的电话里得知。

母亲说:“那年村子来了许多说着不同方言的外地人,每天都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和车辆的鸣笛声,村民和外地人打成一片非常热闹。大家心里乐着呢!”

相继村子里有了水井,各家各户也通上了自来水。之后路灯也亮了起来,用村民的话说:“咱们村现在成了长明村,都可以过城市人的生活了!”

时间不会为某一个人停留,更不会因一段情而放慢脚步,留下的只有思念。想着再也见不到土路的影子,我的心空唠唠的,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孩时的情景。

(四)

今年春节回家,走到村口已经是晚上。我没让父亲来接我,想自己走回家。

冷风在耳边呼呼的刮着,我收了收衣领把围巾重新整理了一下。水泥路面树影摆动着身子,好像是在欢迎我又好像在和什么告别。眼前突然一片白光,我急忙跨向路边,被路边的积雪滑倒在地。

心头火气瞬间冒了上来:“怎么开的车,赶着投胎去呀!”

“兄弟没事吧,消消火,都是自己村的人用不着生那么大气。”

“你是谁,多管闲事!”

“我是土路,好久不见。”

土路!周围瞬间安静下来。看着脚下的兄弟:“好久不见,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心里有这份挂念就行干嘛那么矫情,我不挺好的吗。这几年你在外面过的怎样?”

“都好着呢。几年没有回家村里变化太大,差点认不出回家的路。你呢,村里变化这么大,村民好像把你忘记了?”

“我挺好的。大家虽然认为我已不存在,但我不在乎这些。我的使命就是为村民服务,既然决定了就得坚持到底。无论村民给予什么样的待遇,我都不会给了大家希望又让大家失望。”

“现在的你不累吗?你这么做谁会在乎?”

“也许吧!当初既然选择了,我就不在有那些无厘头的想法,现在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水泥路面的地基,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别人的看法没那么重要,只要觉得有价值我就会用心把它做好。

“那你幸福吗?”

“当然幸福了!我每天看着孩子们在水泥路面玩耍,就像看到小时候的你们,他们笑我也笑;每次看到村民开着轿车驶过我都会感到欣慰,因为没有什么能比让他们生活富裕更有意义;每次在外工作的朋友回家我是第一个知道的,我都会送他们回家。看着一个个最真、最美的眼神,我觉得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

“土路你很成熟、也很稳重。我知道这些话是那些有经历的人才会讲出来的,之前我这么认为现在我也这么认为,在你那有我听不完的故事。”

“兄弟还记得你上初中那个下雨的夜晚吗?就在这个地方,泥巴塞满了你的自行车。你知道吗!看着雨中的你,我是多么心痛,但我又控制不了自己。说实话我也想回到以前,但是我不能不为村民和孩子们负责。社会发展的这么快,我不能因自己的私欲而限制了孩子的眼界,与其相比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

我坐在土路旁边抽着烟,安静的听着。

“兄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为村民服务,把大家载向幸福,载向富强。这么多年未见,本该和你多聊一会,但我不能。你有这份心我已经很感动,但是你有更重要的是要做,顺着水泥路往前走,到了十字路口往左拐就是你家,家里人等着你团圆呢。”

“鹏鹏该起床了,看你把被子蹬到哪去了。”母亲拉了拉地板上的被角。

看了看外面的阳光,看了看母亲,我才发现原来是场梦。

(五)

昨晚是怎么到家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我知道,是土路为我指明了回家的方向。

我思索着土路的话:生活开始变得繁华,我们索取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浮躁的生活迷失了心智,但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应不忘初心。“落叶归根”土路真的离开了,永远的消失了。但他教会了我们如何追求幸福、坚持信仰的勇气。

大门外村民们敲着锣鼓,扭着秧歌;隔壁大叔已经开始贴对联、挂灯笼,一群孩子穿着新衣服三五成群追逐着。

我想此时的土路也是开心的。走在水泥路面上,我使劲跺了跺脚叫醒熟睡的土路,告诉他:新年好!感谢有它的陪伴,感谢他的付出,也感谢他让我找到了一片净土,未来的路我要好好书写幸福。

【篇二】

提起灯火、灯光、电灯,且不说人类社会自钻木取火以来,经历了使用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到电的发明、白炽灯、日光灯的出现漫长历史过程,就从40年前的上世纪70、80年代我的家乡变化说起吧。

时,正是电力、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我在本村上小学,家里距村小学4里路,每天听着公鸡打鸣起床摸黑出门,小伙伴互相一喊结伴去学校,进到教室后几个同学就围着家里用攒下几个鸡蛋在代销点换来蜡烛、煤油灯,用洋火(火柴)点亮一盏灯读书写字,有时候遇上下雨,背着书包,左手端着煤油灯,右手拿半个冷漠,脊背披着一片塑料纸,赤脚在一大拃深的泥泞路上晃悠地走着,生怕把煤油倒出来。早读时间,一个同学一盏灯一本书大声朗读,天还麻麻亮,有的同学为节省煤油吹灭灯再教室外早读,一出教室满鼻孔黑溜溜的,只见笑容中一口牙更显白净。下午放学后,三五个同学或在教室或在村口的大碾盘上爬着赶天黑把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做完。记得当时村干部为了集中社员晚上学习开会,在村中心挂大铁铃的大槐树上安装一只电灯,吃过晚饭,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会围拢在灯下做家务活、谝闲传;还有离我村6里路的地方是一个国营渔场,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到傍晚都早早地步行聚集,并为家人朋友占一席之地等待观看,甚至挤坏了单位木制排椅和大门。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人们的向往中,电灯逐步代替了煤油灯,但人们还是舍不得用电。我上初中高中了,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有关于家乡巨变题目,同学们作文里常常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句就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村口一盏明亮的路灯”、还有“老窑里牛拉磨变成了机声隆隆的电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以至于令人羡慕的电视机、电风扇、电脑等等。

后来,我参加工作在电力部门工作,我也了解、亲眼目睹和参与了电力工人为家乡的万家灯火,为家乡工农业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电力工作中的奋斗历程,他们从上世纪60年代初我的家乡眉县最早的一条5.9公里的电力线路发展到80年代共有35千伏变电站6座、供电线路160公里、年供电量800万千瓦时,实现了人们向往的“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的时代。再到90年代末电网建设改造、村村通电、户户通电、消灭无电村、无电户工程的实施到创建电气化县、电气化村工程,使眉县的电网设备、线路长度和年供电量实现了翻几翻,人们用电真正普及了,一些奢侈的电器商品也慢慢用的多了起来。直至今天的全社会电气自动化、智能化时代,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等方面真正的离不开电了。真正印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解放初的感慨:“试看天地翻覆” 、“敢教日月换新天”。

岁月悠悠,光阴如梭,祖国的发展风驰电挚,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今天,我的家乡眉县863平方公里的境内,35千伏-330千伏的变电站共21座,各种电压等级的电网纵横交错,总长度达数千公里,分布在城乡企业、村庄田野的变压器3000余台,年供电量达到了4个多亿千瓦时。行内人士都知道,一个地区的供(售)电量是衡量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当你走进我的家乡眉县,近看,村村镇镇设施齐全漂亮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均实现了电子化教学,家家户户电磁灶、电暖炕、电脑、电冰箱、空调直至电动车等电器设备应有尽有,真正走进了“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电气化时代;尤其是春节期间的夜晚,城乡山寨、大街小巷路灯排排、红灯高挂,几里长街、20多层高的大楼霓虹璀璨、灯火辉煌,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远眺:横跨渭河的3座大桥和渭河两岸的百里画廊、平阳阁、平阳湖在LED灯串彩灯的装扮下犹如天宫仙境一般;还有将过去陇海铁路隆隆作响冒黑烟的火车改造后的电气化机车和近年建成的西宝高铁在眉坞大地划过一个弯型的光弧穿梭过人们的视野。仰望:更令人自豪的是著名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拔3767.2米的太白山山顶上也通上了电,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了山顶、悬挂在了天边,与浩瀚的九天银河星辰紧紧相连。

【篇三】

一九七九年春,父母在缺吃少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给我结婚。妻子没坐轿没车乘,步行来到我家。住的地坑院,洞房是土窑洞,条件恶劣,我更没有本事让妻子披银挂金,就连妻子期盼的凡林丁裤也难以实现。

庆幸的是我初涉教坛,当上了“工分教师”。从此,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农耕生活,走进学校踏上讲台。

那天晚上,我备《翡翠》一课。我翻了那些书,又翻了那些资料,翻过来翻过去,一节课迟迟备不好。妻子不耐烦地问:“备啥课哩,怎样备不完?”

备《翡翠》一课,只知道是鸟的一类。可是,翡翠还有另一种释义,是一种矿物,矿物是什么东西,没见过,摸不着,不清楚。妻子提醒说:“明个问问同事不就得了。”

我遵循“领教不为低”的俗语,问同事,请教中学的同仁,终于对翡翠有了粗浅的了解。还给妻子讲了翡翠的来历、特征、佩戴的好处。

明清时期,翡翠作为贡品被云南马帮从缅北的山林间带入中国。从此便倍受皇亲贵族的推崇,翡翠代表尊贵的地位、高雅的情趣。最符合东方女性气质,不像钻石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黄金那样流于表面,契合了东方女子含蓄内敛的默默情怀,使人爱不释手。有品位有文化的人都懂得欣赏翡翠之美。

翡翠的特征有苍蝇翅、有桔皮效应、有绵、有杂质、有颜色。翡翠的款式很多。佩戴翡翠,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玉文化的传承。戴上翡翠,就有了一份福德,有了一份虔诚,有了一份自信。

谝着谝着,妻子突然说:“翡翠那样美,给我弄一个戴戴咋样?”

我的天呀!谝出事来了。我“工分教师”,每月只有三元的补贴,整天猫吃糨子在嘴上都挖不清,不菲的翡翠,弄一块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奈,我只好答应妻子等经济宽裕了,一定弄一枚翡翠给她。

从此以后,妻子有时半夜三更就梦呓:“我要翡翠。”

一晃就是十三年过去了,妻子突发疾患抢救无效,带着“我要翡翠”的梦呓西天远行。妻子“我要翡翠”的奢望,成了我的终生遗憾。

【篇四】

老家祖宅前有一盘碾子,碾盘呈圆形,周遭有五六米的样子,要三四个大人才能合围过来,盘面光滑,盘厚足有三十公分。在它的上面是一个圆柱形碾砣,盘下用方形石块支起,敦厚稳实。

全村上下,总共这两盘碾子。白天,人们要下地干活。推碾子只能挤一早一晚这种边角时间来做。全村人口中的粮食,大多是在这两盘碾子上,乡亲们臂推腿蹬,迈着沉重的步子挣扎出来的。

常言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家紧靠着碾子,碾粮自然就不用去排号。只要地里的活忙完,看碾子闲着,母亲会叫上们兄弟姐妹一块帮着推碾子。不过,我是打心底里都不愿意做的。活儿累不说,还要一圈一圈枯燥而又无聊的重复。我曾经问过母亲,这样碾粮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母亲感慨地说:“只要这碾子还在,碾粮就不会停下来。”我若有所思。心想:我才不会一辈子,都走在这碾道里呢。

碾子就这么一年四季总不闲着,它也就这么一年到头的碾着全村人们的日子。进入腊月,又会是一次全村人碾粮的高潮。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准备蒸年糕的面。到年底儿,腊月二十七八,碾子才能真正停下来。年糕端上来了。碾子真的碾香了整个村子。接下来,碾子上就会被贴满红红的“青龙大吉”,庄稼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碾子的感激, 青龙满身披红挂彩好不威武。碾子就这样年年岁岁地碾着人们的日子,它也在庄稼人的心目中这样满满地活着。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碾子上,来碾粮的人少了起来。而邻家的电磨却整日耀武扬威地引吭高歌着。也难怪它这么神气,人们要费大半天才能在碾子上碾完的活,它几分钟就干完了。起初,人们还真的心里有些不踏实,怅然地觉着像少了些什么,但看看电磨磨出的那么细的面,脸上又净是喜悦。更让人高兴的是,忙活了一天,再也不用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推碾子了;也不用早早起来,在睡意蒙眬中去转碾道了。碾子的吱扭声,也就真的停了下来。一天,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父亲吸着烟,突然把耳朵侧向院前的方向,好像等着听到点什么?还是母亲最懂父亲,笑着说:“别听了,没人推碾子了。”父亲坐正,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们才明白,静夜里,没有了碾子的吱扭声,父亲还没缓过来。我倒觉着,耳边没有了低沉的哀怨,空气多了几分甜甜的幸福。

碾子旁,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我家的小院清静了许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碾子上,落满了鸟雀的粪便,鸡也在碾盘下做下了窝,它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悠闲,完全把自己当作了这里的主人。几场雨过后,昔日光滑结实的碾道里,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草,草疯长着,大有吞并碾子势的势头。秋初,这曾经门庭若市的碾子,完全被人把高的荒草所湮没,往日香饽饽似的碾子,一下子陷入了孤独和凄凉的境地。

电磨依然高傲地轰鸣着。现在已毫无疑问,在人们的心里,电磨已完全占据了无法取代的位置。几年过去了,碾子就孤独地停在那里,碾子旁边不光杂草丛生,还长出了许多的灌木,它们交互错杂,肆无忌惮地生长着。人们已看不出碾子的样子,甚至有人都已经忘记了,那里还有一盘碾子的存在。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日子一眨眼就过去了。前年回家,父亲高兴地告诉我,说村里正在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并决定在院子前面的空地建一个文化广场。我问:“碾子要拆除吗?”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毕竟没有什么用处了。”父亲脸上掠过一丝凄凉。只说了句“会吧。”

这个春节,我带着妻女回老家过年,家门口,我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前一个漂亮的文化广场已经建设完毕。不仅有现代化的健身器材,还建了曲径廊亭。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碾子留了下来,冲洗一新的碾砣、碾盘,油光闪亮的碾桩、碾架,整个碾子面貌焕然一新,它鲜亮地站在了广场的一隅。不过它现在的职责不是磨面,而是供人们观赏体验的文化景点。女儿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激动地告诉他,这是碾子,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挺进的见证。

【篇五】

浩浩时空兮生我华夏,煌煌华夏兮育我杨凌。日月交替兮四季轮回,杨凌功德兮世人传诵!

杨凌之所,位居关中,东走一百六十余里到长安,西行一百七十多里见宝鸡。八百里秦川展舞台,一万里丝路贯琴弦。岁月浩荡如歌,历史唱响杨凌。杨凌杨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英雄俊杰,文豪墨客,纵横驰骋;人文百科,经天纬地,积淀厚重;更有圣贤,慧及农桑,无类不通。

传说远古之初,宇宙混沌不清。盘古巍然屹立,凿斧之声轰然不绝,扬开天辟地之威名。乾坤初现明朗,女娲抟土造人,大千世界方成。人类伊始,茹毛饮血,愚昧不聪。始祖轩辕黄帝,厚德负载万物,开创华夏文明。及至杨凌后稷,力鼎农官大任,甘愿呕心沥血,授技刀耕火种:教民稼穑,稼穑兴起;树艺五谷,五谷丰登。

凡举治国安邦之计,农业历来首当其冲。论我泱泱神州,古来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号称大事三农。农业盛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杨凌人深知其道理,且鞠躬尽瘁而为之。于是乎,世世代代,传承后稷精神,屈身黄土躬耕。于是乎,年年岁岁,种子发芽,禾苗生长,开花结穗,拯救众生!

伟哉,杨凌!天象浩浩荡荡,泾渭汹汹涌涌。星移斗转,四千岁久矣。改革开放四十载,东风浩荡看杨凌:乡野巨变,天翻地覆。昔日农耕发祥地,演绎现代农科城。更赞杨凌高等教育,办学文化技能并重;莘莘学子,学成惠农,农业发展,国富民兴。

壮哉,杨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传统;革故鼎新,农林牧副,无行不精:小麦研究、葡萄酒学、马海毛业、克隆羊群、昆虫标本……或国内领先,或全国唯一,或盖世无双。历数杨凌历届农技成果博览会,引来海内外两千余万参展之众,其社会综合效益不可估量矣!杨凌高擎农业大旗,示范引领十六省区,伟业与日月同辉,功绩与天地永恒!

美哉,杨凌!生态发展,天人合一,古人之梦;清波如碧,鸟语花香,林木郁葱;风和日丽,阡陌纵横,稻黍盈盈;文物古迹,庙宇阁寺,祥云浮顶;沃野旷远,牧歌起伏,天地回应;家园似锦,炊烟袅袅,歌舞升平;土著居民,和谐共处,朗朗书声;夫妻恩爱,互敬如宾,鸾凤和鸣;千家万户,欢歌笑语,其乐融融;游人如织,流连忘返,摩肩接踵……杨凌景物,闻名遐迩,灿然若虹!

妙哉,杨凌!以农业奠基,以科技引领,以文化搭台,以旅游伴奏,以经济唱戏,独树一帜,彪炳时空!看呐,华山高耸,树杨凌之丰碑;听吧,黄河浩荡,颂杨凌之伟功!

谨颂祝曰:杨凌的历史,已千古不朽;杨凌的未来,将万古长青!

【篇六】

1969年的秋,在那个年代的大潮中,我和小弟随母亲一起被下放到离凤县县城十几里以外的双石铺公社十里店大队的何家台小队。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村里通往大队的那段山路给了我很多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记得1971年的春天,村里按照当时的政策给我家盖了三间土坯墙瓦房,过了夏季我们就从张伯的旧草房里搬进了新居。到了秋天,母亲就想把在南方大城市的外婆接来以尽孝道。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星期天,为了迎接外婆的到来,家里淘了点小麦准备磨点面粉。太阳下山了,父母正在收拾晾晒的小麦,赶集回来的村民带回一份电报,是外婆让去接站!父亲看了后,不由地发出:“啊!就是今天半夜啊!咋办?”县城火车站属于小站,快车只在“凤州”车站停。那年代下午就没班车了。从村上到车站约有五十多里的路就得步行去。因此父母连饭都没吃,带点干粮急匆匆下山,马不停蹄地向目的地赶去。等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车站时,已是半夜了。

秋天的夜,寒气逼人,他们却热汗淋漓,空荡的站台上,母亲一眼就看见已站在站台上那瘦小身影的外婆。原来76岁高龄的老人,不知道这一列火车上竟然只有她一个人下车,当她下车后,四处张望并无看见母亲的身影,也没人帮她提东西去候车室时,急得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可空旷的站台带给她的只有山谷的回荡声,那一刻,老人害怕了,着急的直跺脚“这电报到底收到没有啊?…….这没人接我可咋办啊……”就在老人焦急万分时,忽然听到熟悉的呼喊声,哦,外婆终于知道父母接她来迟了的缘故和辛苦了!

他们在候车室里坐到天亮,考虑到外婆的年龄与交通情况,要回家只得坐有路过“酒奠梁”的班车,并在“石灰窑”那儿下车,因那山顶上住着一户村民,有条下山的小路可回到村里,那条山路虽很陡峭,但图的都是下坡路。

父亲肩挎着、提着东西,母亲搀扶着外婆,走着老人一生中从没走过的崎岖山路。那时“啥时村里到大队部的这条山路,能修成架子车路”的奢望,在我的心头越发强烈……

那时村里没有电,要把原粮变成到口的饭食,玉米就靠人推石磨解决;小麦就得去县城附近有电的村庄去磨面。那时去磨面,还得给队上申请和请假,一是要用队里的架子车,那时队里做了个架子车架,平时放在本队嫁到大队部那村的阿姨家房檐下靠着,车轱辘却在本队仓库里放着,那时一个架子车的“轱辘”是很值钱的,就这也还得有凑上几户人家去磨面才会被批准。二是人家多了,各背各家的麦子,但还得有扛车轱辘下山的人,因此有的村民家人口多,磨的麦子也多,他们会商量着由一个人在傍晚收工后,提前把车轱辘扛下去,所以象我家缺少劳力且磨的小麦少,每次都沾了其他村民的光。但有时拉到一处,因磨面人多,人家不接纳,就得再拉上车去寻找另一村庄。有时碰上停电,在人家接纳的情况下,就得把麦子放在磨房,然后大家分头赶集办自家的事,如果是夏天还好说,没事的就集中在“汉中路”铁路桥下乘凉、睡觉,或下象棋和聊天,以消磨白天等电的时光。如果天冷,那可真很受罪。等大家都磨完面粉回家时,常常是顶着夜露拉着车子,走慢上坡路回到大队部,如碰上没有月亮的时候,十几里的路上真是漆黑一片。

到了大队部村子,再叫醒那家人,把麦麸和黑面留放在人家家中,大家背上金贵的白面粉口袋,爬着倒坡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羊肠小道上。第二天早上才下山去背留下的东西,顺便再把“车轱辘”扛回来。

1973年秋我被村里推荐去凤翔师范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县城工作。在我离开村里后的多年里,每年清明去祭奠母亲时,我依然走着那条小路上…….改革开放了,村里也实行了分产到户,多数人家买了手扶拖拉机,后村里修了条简易架子车路,但村民们下山来回往返还是走在原始的小路上。

1995年初我调到市区工作后,在1997年的深秋,为纪念小弟病故二十周年时,我曾回过村上一次,当我再次走在那条小路上时,又一个奢望在我心中萌生:什么时候,这条窄小而陡峭的山路能变成汽车路呢?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一定要买上酒菜,带上礼物回到村里,并做上一桌菜肴,把儿时的伙伴们请来,为他们敬上一杯酒,感谢当年他们的祖辈与父母,对我们一家的关照与帮助。啊!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自己就是在做一个傻傻的“梦”!

这个“梦”就这样一直在“沉睡”中……

在时隔十六年后的一天,电话里我向村民姐谈起想要回村看看时,当得知现在村里通往大队部的山路已变成柏油路,且小汽车都可以开进村的时候,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太激动了!于是七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我抵达县城,次日便买了十几个大西瓜和好多蔬菜、食材与酒及馒头,坐上朋友的小车向村子驶去。

当我坐在小车里,第一次行驶在通往村里的那条柏油路上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比拟,“这不是在做梦吧?”不是!这是现实,这是我一直梦想实现的现实!是啊!如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没有国家与政府“村村通”惠民政策的资助修建,我们村里祖祖辈辈人的愿望怎能实现!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梦“醒”了,这个“梦”让我整整做了四十四年啊!

【篇七】

在中国文字中,西安交通大学是一个大词。对于中国的高校,对于中国的科技战线,对于西部和陕西,乃至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一个不可省略的大词。在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和他们家长的心中,更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打了着重号的大词。

但对我则不然。西安交大所有的宏大叙事我都了然于心,它让我充满豪情。不过,这所巨无霸式的学校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更多的是只属于私人话语和私密空间。那层层叠叠的楼群,那灿烂如云霓的樱花道,那从教室里喷涌出来、满挟着求知和思考、憧憬和理想的人流,那无计其数的夜灯和夜灯下苦读的面影,还有盘桓在食堂中长龙般的队伍,还有泛漫在饭桌上胜似美味的谈笑,我都不是一个旁观者,可以说其中无不有我。旮旮旯旯,有着我人生的小场景在再现;断断续续,有着我生命的曼陀铃在弹拨……

我给这只属于我的西交大,起了个只属于我的名字:椒园。我并不知道美丽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葱葱的花椒林,它只是个谐音,却平添了一点浪漫,悄悄传递了一点我和交大的亲昵,也便有了特指的感情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我写的许多文章结尾落的地名出现了“椒园”二字,“某年某月某日于西安椒园”,那指的便是西交大的校园。不要以为我是在交大书如烟海的图书馆中,或是在温馨明净的小蜗居里完成的这些文章,不是的。大半是在随便路过的哪幢楼的哪间教室,或小小的师生答问室中写就的。因为我要选择孤独、陌生和安静,这是比咖啡和热茶更好的写作环境。

后来,大约10年后,当我搬到西郊现在住的“不散居”时,曾将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生轨迹,以先后四个居住地的名称缀成一联,书于宣纸,那便是:“才从岚楼椒园过,又抵谷斋不散居。”岚楼、椒园,谷斋、不散居,储藏了我三四十年的生命。长安城里小有名气的烧瓷专家魏庚虎先生,还将这个毫无平仄、只有忆念的联句烧在一个大青花瓷瓶上,几十年过去,现在仍然庄严地放在客厅大书案的正中央。

【篇八】

洗衣对于我们妇女来说,过去曾是一件每天必须要做的琐事,既费时间,又很单调,还称得上是辛苦。

如今,对于已经用上全自动洗衣机的我来说,洗衣则成了一件轻松而简单的"小菜一碟"了。每天早上,晨练归来,憩足精神后,不慌不忙地将全家人要洗的衣裳丢进全自动洗衣机里,然后按下开关,就悠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等衣裳洗净甩干了,只拿出去晾晒就完了事。

今天,当全自动洗衣机帮我洗衣之时,电视里正在谈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我由此油然回想起三十年前洗衣的往事……

由于我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妹,从10岁起我就担负起洗全家衣裳的重任。每天清晨,天刚朦胧亮,我就挎着一大篮子衣裳下河去洗衣。我们家虽住在城里,有自来水,但因离汉江不远,妈就叫我到汉江河里去洗。穿过一条街巷,来到汉江边,我左顾右盼,首先挑选一块好的青石,然后,操起棒槌,将衣服一件件就着清清的江水在青石板上捶打着;然后再在湿衣服上打上肥皂,一件件搓揉一阵后,再用棒槌击打,最后再放到汉水河里漂洗干净,每天清晨,我就重复着这些动作,洗完一篮衣裳足足需要一二个小时,这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我赶紧提着一篮子洗好的衣服回家,然后匆匆忙忙扒点早饭,这才慌慌忙忙赶去上学。

平素洗衣,我倒不觉得有什么苦累,我记忆最深的是冬天洗衣,手一伸进水里,就冰得不由自己地缩了回来,但我又不能不洗,只有把手放在嘴里哈哈气,再双手搓一搓,才开始洗衣,洗完衣裳后手就冻得通红通红。有一次,我挎着一大篮子刚洗干净的衣服爬上堤坡时,不小心,一下子滑倒了,一篮子洗好的衣裳全弄脏了,我也顾不上揉揉摔疼的腰腿,就将弄脏了的衣裳一件件再重洗干净。

1970年,15岁的我听说附近一家絮棉厂有活干,洗一锅旧棉絮,可得7元2角钱。当时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总想帮家里挣点钱,听说此事后,赶紧找到厂家,要求参加洗棉絮的队伍。厂家同意了,我喜出望外,但当我洗了一锅旧棉絮后,才知道这7元2角钱来得确实不容易。

到絮厂去拉旧棉絮洗的时候,得借一辆板车去拉,因为一锅旧棉絮虽是150斤,但先由本厂工人将这150斤的棉絮放到烧硷锅里煮,煮后的旧棉絮是湿的,那就是几百斤了。我将这沉甸甸的一锅棉絮拉到河堤上,用篮子一篮一篮地提到河下边,将棉絮一点一点地在青石板用特制的大棒槌捶洗,每一块棉絮都捶透后,再放到篮子里,让它浸泡在水中,然后像洗菜一样用手翻动,一直到旧棉絮中黑水洗清了,再把它拿到江边的青石板上再捶洗第二次。这才把这洗好的棉絮堆放在一块大石头上,等水沥干了,再一篮篮提到堤上,用板车拉到絮棉厂去漂白,漂白后,我再用板车拉到堤上,又一篮篮地提到河里去把漂白粉清洗干净,洗净后的旧棉絮我放到堤岸上晾晒干,晒干后再拉到絮棉厂让厂家验收,厂家验收时,如果少一斤会扣掉两角钱,验收全部合格了,才会拿到7元2角钱。为了这7元2角钱,我得忙整整一个星期,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往河边跑,就把手浸泡在硷水和漂白粉的水里,就举起胳膊不停地挥舞着棒槌,每天累到天黑尽了才回家。

有一天,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发现邻居的一个小弟弟在窗外喊我,说我洗的套子被水冲走了。下课后,我赶紧往江边跑,江水不知什么时候涨得老高,把我洗净后堆在河边上的还来不及晒的棉絮卷走了,看着滚滚的江水,我流下了眼泪,这是我起早贪黑一个星期的劳累啊!

尽管挣这钱不容易,但我还是舍不得放弃,整整洗了了两年,以至我后来手腕因劳累过度得了腱鞘炎,只到现在,手一用力,手脖子上就会隆起个包,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1983年,当商店里开始出现第一批双缸洗衣机时,我欣喜万分,第一个涌上来的念头就是一定要买。当时,我和丈夫的月工资加起来只有80元钱,而那款洗衣机要440元。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将结婚3年来的全部积蓄掏了出来,把那台洗衣机搬回了家。

这台笨重的双缸洗衣机我们整整用了十年,到1993年,当商店里开始出现轻便的半自动洗衣机时,我们才替换了它。

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我们全家搬进一个花园小区的新楼房,为了跟这美好的环境配套,也为了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又买了市面上最新式的"全自动洗衣机"。每天,当这台全自动洗衣机开始工作时,那发出的音响是那么地悦耳,我仿佛它在唱一支欢乐的歌,歌唱着幸福的生活……

【篇九】

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是一条实践探索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是一条创造财富之路,是一条富民强国之路。

回想四十年前,政治清廉,社会安定,干部两袖清风,民风淳朴端正。只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保守资源,谨慎开发,闭关锁国,交往受阻,流通不畅,发展受限,故而经济建设比较缓慢,社会物质极为贫乏,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往往得不到全面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充分保障。

一叶知秋——立足于我们定边县的实地,看一看四十年前前后后的发展变化,就能够看得出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利弊得失、兴衰成败和新旧差距大致风貌来的。

过去,在行路方面,全凭两条腿。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人们还把两条腿戏称为“11号汽车”。有朋自远方来,问,怎么来的?回答,坐11号汽车。这样的玩笑50后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能坐上自行车就感到自豪无比。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西峰上来一个叔父,连推带扛带骑,弄回来一辆自行车,在我们家门前的大场院里骑上转圈子,村里所有的人围在场边看,有的人惊得吐舌头。叔父跳下自行车,要带一个人坐上去体验体验,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上去。叔父要把一个比我大两岁的我的侄儿扶上自行车,他竟然吓哭了,连踢带打带咬手,终于挣脱逃跑了。我很幸运,被叔父抱上自行车放在前面,叫我抓牢车把脑,他骑上来,由慢到快,让我适应这样的快速度。我开始紧张,后来感到舒服、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不知道转了多少圈,围观者们啧啧称赞。叔父停下来下了自行车,我却不想下来了,还想骑在上面多转几圈,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插这段小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的见识多么小、行路的条件多么差。

七十年代,定边县上才只有一辆小汽车北京吉普(帆布篷篷2020)。现如今,大街小巷到处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小小县城,遇到上下班和上学放学的当口,堵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安边、贺圈、红柳沟、白泥井、杨井、白湾子、姬塬、冯地坑等大一些的乡镇,往往也出现堵车现象。有时候车多得简直让人感到烦恼。

在县城,通往外地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上,在县乡公路乡村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特别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让城市和农村紧密相连;铁路的贯通,更让城市和农村、内地和外地连在了一起;国际化飞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让国家和世界拉近了距离。各种交通工具不停地更新换代,骑马压骡子和骑毛驴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时候的陈旧记忆了。

【篇十】

顺着洋县的洋西公路向南,直到一个叫牛家河的十字路口再沿乡间小道行驶五公里左右就到了老家。

由于无人打理,破旧的老房子更萧条了。从发干的枯叶可以想象,夏天的时候院子里一定长满了各种叫不出名高高矮矮的杂草,木蜂在发黑的房梁上忙着钻眼,飞的很底的麻雀大胆地穿梭觅食,和现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打开中堂门,又是一幅景象。桌椅上蒙着厚厚的灰尘,角落里挂满蜘蛛网,到处散发着发霉的气味。

打扫完卫生,我和父亲提上祭品朝山上走去。上到半山腰,父亲已经气喘吁吁了。父亲的头发白了,脸庞黑了,沟壑般的皱纹撒满了岁月灰尘和汗水,最令我心痛的是父亲佝偻的背影。我找了块干净的地方扶父亲坐下。从这里,能看见春天山里如画的美景。一条银带在山下蜿蜒盘旋,伸向远方的重山,那是前年才改建的水泥路,能并排行驶小轿车。满山的樱桃花,遍地的油菜花开的正艳,香味正浓,绿油油的麦田一片连着一片,偶尔能看见村民的身影,忙碌中夹着欢乐之歌。乡民们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已经高高耸立,取代了原来的青瓦房,袅袅的冒着炊烟。邻居家的墙上也贴上了瓷砖,阳光一照,相当耀眼,想想前几年他家还是贫困户呢。父亲说,这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这几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惠农政策多,干部作风硬,村里好多人都脱了贫,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一个二十多户的小村子,有的家庭买了小轿车。

正说着,平娃上来了。按辈分,我叫他叔。平娃叔一家通过移民搬迁政策住进了城里的三室一厅,在城里就业生活,但七十岁的老母亲留恋乡里的清静和新鲜空气迟迟不愿进城。

我一眼就看到了平娃叔手里提着的花篮。

平娃叔看出了我的疑惑。咱们村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了,从前一到除夕、清明就放鞭炮、烧纸钱的陋习彻底改变了。现在咱们和城里人一样,比的是子女教育和父母赡养,比的是思想觉悟和遵纪守法。你走出了农村,又受过高等教育,这几年有什么体会?

这该从何谈起呢?我笑笑。我们一起朝山上走去。

这几年,在党中央领导下,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农村政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进城务工到回乡创业,从建设新农村到精准扶贫,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生活日益丰富起来,精神面貌一天一个变化。

献完花篮,缅怀了故人,平娃叔对我说,你出生于农村,通过自身努力在城里落了户、安了家,你得常回来看看哩!家乡美着呢,这是咱们的新农村!

我们走时,父亲对老房子和家乡的一花一草还是依依不舍,拍了些照片当作留念。我知道,这是父亲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的眷恋。父亲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境贫寒、物质匮乏,为了全家的生计,为了我的学业和教育吃了不少苦,经过大半辈子的打拼,现在总算有了比较好的结果。

金色的阳光洒满九州大地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时代的步伐还在继续前行。回到了汉中市里,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疾速而过的高铁,我又想起了老家的变化,心里一阵感慨、欣慰。家乡的变化,家庭的迁徙不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反映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精选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