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反思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反思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34:18 | 移动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反思

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中比较常见的专业,大家在上这个课程的时候一定有很多感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反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虽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却依旧未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上重知识体系,忽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二是教学方式上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未能落到实处。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中发掘古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二是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主干课程,其开设至今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居功至伟。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是,随着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以及读图时代的到来,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虽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从教学效果来说却显得差强人意。

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这导致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教学理念上重知识体系,忽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文学科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主要由“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这两大类课程构成,其中“中国文学史”更强调专业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则偏重作品欣赏。在实际教学中,“中国文学史”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偏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理论的阐释,“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在讲授时多是程式化地分析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在教学理念上更侧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王小舒指出,“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又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文体讲授缺乏鲜活、生动的文学意味,作家、作品讲授又依照早已定型的模式予以重复,本来活生生的文学课变成了枯燥的、僵死的知识记忆。”[1]

2.教学方式上重教师讲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界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作出了广泛的批评和反思,要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是僵而未死,依旧顽固地盘踞在教学过程中。这首先是因为相对于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而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更为省心省力,任课教师只需要认真备好课,然后按照写好的教案进行讲授即可。“这种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对象如何变化,不管社会形势如何演进,可以不变应万变,稳坐钓鱼台。”[1]其次是因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即使想尝试进行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改革,也往往因为学生缺乏配合而收效甚微,于是重回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旧路子。这种陈旧过时的教学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学生在下面或者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期末考试时背背笔记和教材就应付考试了事。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许多高校压缩课时,教师上课越来越少,而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但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玩手机和聊天上,四年下来什么也没学到。就笔者近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感受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写作论文时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语句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3.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针对传统的相对滞后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教育界一直在呼吁进行改革。在笔者从教的20年中,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三令五申发文要求对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所在的学院也制定了若干针对性的教改措施。比如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将“中国文学史”和相关作品欣赏结合在一起,而新的课程体系则是将其分割为“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这两大类,前者更强调知识体系的专业性、理论性和综合性,后者则突出了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多媒体形式,在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讨论式教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新模式。近几年来,随着微课的流行,学校也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和省级的微课竞赛,提倡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这些教改方式无疑都是顺应潮流之举,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的僵化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些教改举措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宣传,落在实处较少。我们认为导致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重形式,轻落实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这些改革往往都是自上而下,先由教育部和教育厅发文,然后学校各院系从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实际出发制订相关教改措施,教师负责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具体的落实执行者——基层教师往往是被动地参与到其中,他们对教改举措的执行落实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部分人不愿意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甚至觉得这种教学改革就是折腾人,一部分勇于创新的教师也只是在极少数课堂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次,就我国目前高校教改而言,大致的情况是学校教务处和各院系制订了各种教改措施,相关教师也申报了不同等级的教改项目,撰写了若干教改论文,获得了不同等级的教学成果奖,看似成果丰硕,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他们只是把这些论文、项目与教学成果奖作为评职称时的加分项目,其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虽然琳琅满目,但却等于空中楼阁。最后,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虽然有相当多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手段,但是只是把纸质的教案变成电子的PPT课件而已,并没有改变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看上去有所变革,究其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呢?

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出路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症结所在,主要是教学理念上的滞后和教学方式上的原因。因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具体要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做好以下两点:

1.课堂教学中发掘古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前文已言,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和知识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的这一套知识体系已经相对固化,并且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疏离与脱节,加之大多数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并非学术研究工作,这使得学生对这套知识体系的学习缺乏兴趣。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偏重精神价值,而非知识体系。因此,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必须转变重知识讲授的教学理念,从古代文学中寻觅其内在价值和真正灵魂。王小舒指出:中国文学的“道”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具体地说是古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人生的高尚而优雅的态度”。[1]这种精神品质和生活态度既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性。《论语》中孔子讲“诗可以兴”,“兴于诗”。《周礼?春官?宗伯》下篇云:“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叶嘉莹先生认为,“兴”是指读诗时应具有的一种感发的能力,而“道”则是指“对于感发之指向的一种导引,其重点则是要古人之诗意能够为今人之所用”。[2]南宋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记载:“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3]因此,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发掘潜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感发的生命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引领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古代文学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转换与精神传承。

2.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新一轮的教改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时进行了极大压缩,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缩短,课余时间大为增加。但是受读图时代影响,学生把手机视为至宝,闲余时间基本都在聊天、打游戏或看视频。加之古代文学的创作距当今社会较远,其基本的创作规范比如诗词格律等较难掌握,即便是有部分学生爱好古代文学,想要抓紧课余时间提高自己欣赏古代文学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这些学生学习不得其法,事倍功半。《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4]从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出发,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毕业生必须加强读写这两方面的技能,能够做到口若悬河和笔下生花,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也必须朝这两个方面倾斜。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押韵和对仗,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应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诵读古代作家的名篇佳作,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心灵,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就是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鉴赏、体悟名篇佳作的构思立意和语言文笔,学习这些杰作高超的写作技法,含英咀华,融会贯通,做到古为今用,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诗圣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北宋诗人黄庭坚亦云:“诗词高胜从学问中来。”他们强调的就是要多读书,会读书,转益多师是吾师,肚子里有锦绣文章,自然下笔有神。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急剧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较为滞后,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中发掘古代文学的精神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二是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以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反思》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475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