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关于家风家书的征文原创10篇

关于家风家书的征文原创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36:34 | 移动端:关于家风家书的征文原创10篇

自从手机普遍化后,家书也基本没人书写了,你们还记得红色家书中那让人感动、敬佩的一封封家书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家风家书的征文原创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篇一

纸短情长,家书寄语。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是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述说着舍生取义、英勇报国的情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深受震撼,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翻开《红色家书》,我看到了当时作为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的方志敏,为能够中央红军主力大转移,他带领着部队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二十多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铁窗酷刑、生死考验,毫无畏惧,哪怕在他牺牲前仍然用手中笔顽强斗争,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的狱中绝笔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美好的“可爱的中国”。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后被逮捕。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在就义前,吉鸿昌给妻子写下了绝笔家书:“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一死,我死您也不必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 他在将死之时并忠诚如金、刀斧相加、不该其色,其情可鉴,其义可昭。为了他心中的信仰,为了他心中期盼的新的中国!他呐喊“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历史不曾忘记,这一封封红色家书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蕴含着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和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跨越时空,我们始终铭记,是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决然地告别父母,远离亲,走向战场,毫无畏惧,不怕牺牲;是他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爱党爱国;是他们为了开创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险,勇于担当。这是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封封永远的家书,这是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生活在这革命先烈为我们描绘出无比美好的“可爱的中国”,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勇于去开拓;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顽强去克服。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在这“可爱的中国”,要继续传承他们的精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要坚持从高从严的标准,不断修正、完善、提高自己;要树立可靠、可信、可敬、可亲的形象、榜样、表率,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所有人。以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决心,将红色革命的精神融入心中,成为一种追求,成为一种向往,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在真抓实干中践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服务宗旨,在脚踏实地中砥砺前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分宜税务工作不断奋斗。

篇二

为响应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号召,全省党员干部掀起了诵读《红色家书》的高潮。带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一封封珍贵的家书,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苦难的祖国、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广大贫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一封封带着红色鲜血的家书,字里行间表达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家人和亲情的无比挂念,读后令人顿时心生敬仰之情。须知,没有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无私奉献,哪有今日中国之强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他们,并将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身在狱中心系天下。他们虽在狱中,忍受敌人无情的摧残,却仍不忘革命大业、不忘国家,其忧国忧民之情怀显得格外伟大。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今日之世界,乃为资本主义渐次崩颓之时期,故必须采用一种新政策。对外联合以平等对待我之民族及被压迫之弱小民族,并列强本国内之多数民族;对内唤起国内之多数民众,共同团结于一个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纲领之下,以抵制列强之压迫,而达到建立一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刘伯坚在致诸兄嫂的信中写道:“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遭损害,不需要找他们来营救我,帮助我,使他们为难。” 

为革命事业抛家舍业。他们离开温暖的家,义无反顾的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为了全中国的解放奉献自己的一生。任弼时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刘伯坚在致诸兄嫂的信中写道:“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这而已。” 

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没有一丝恐惧,反而更加挥洒自己的革命豪情,着实让人钦佩,而这也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无比坚定的信念。江诗咏在给两位哥哥的信中写道:“为全世界大多数劳苦无产阶级谋利益而牺牲,终身无恨。”杜永瘦在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别了!明晨啪啪的枪声,是我们最后一刹那诀别的标志!听着吧!再见!” 

一心为公甘于清贫。他们为革命事业,始终做到一心为公,甘于清贫。方志敏同志在其狱中文稿《清贫》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他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之多,但是他一点一滴用之于革命事业,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竟然没有搜出一个铜板。 

对亲情的深情惦念。他们也是一个有亲情人,只不过为了革命事业,将这份牵挂和眷恋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吉鸿昌在牺牲前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北照应教敬,你不必回家可也。”杜永瘦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母亲的爱我,恐怕比你还要利害吧!她孤苦一身,只剩下我这个活宝贝,现在失掉了!是何等的伤感呵!你应当设法隐瞒她,混得一时是一时,这是你主要的责任。别的话不愿说也不忍说。”

篇三

中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好读书,勤读书。

父亲总是教导我,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无论条件如何,都不能放弃阅读。他说,这个习惯,要从爷爷当年讲起。

爷爷生在了一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他一直保持着好读书,勤读书的习惯。1938年,爷爷随着学校一路从长沙逃到昆明。路途遥远多半是靠步行。而当时他的行李,只有一箱书。后来,战火烧到了昆明,昆明城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可爷爷始终抱着那箱书,人走到哪儿,那箱书就背到了哪儿。

抗战结束后,爷爷留在了云南教书。爷爷对孩子看书的要求异常严苛,什么时候看什么书,一天要看多少页都有严格规定。爷爷一生历经磨难,却不忘生活的美好。把他的孩子们都抚养成人。因为对于爷爷来说,读书是驱散生活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什么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爷爷说: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爷爷一生清贫,过世时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却把“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传给了下一代。

爸爸出生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爸爸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但就算这样,他一直从未放弃读书。

16岁时,他便去林场当了伐木工。伐木工作枯燥而乏味,但在工作之余,爸爸依然坚持读书学习。79年恢复高考,坚持读书的父亲顺利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父亲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他为人谦和,学识渊博。在学校里,很受老师和学生的尊敬。

爸爸说:因为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让自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爸爸和爷爷一样,时常督促孩子们读书。从童话故事到诗词歌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他都亲自教读,并要求学会思考。他常说: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庄子说: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崖。书读得多了,才渐渐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在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后,才会尽量促使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多读书,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工作后,在工作之余,我自学了心理学,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我多次帮助困惑迷茫的违纪违法人员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目标,适应环境,积极改造,重新做人。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则教他们释放压力,从负面情绪中尽早的走出来,远离负能量,不断蓄积正能量,接受自我,憧憬未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能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到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好读书,勤读书的家风,是我受用一生的财富。我将会继续传承给我的下一代。

家风是正能量,应该从每一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中华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篇四

红色家书,又称红色书信、红书简,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建设时期、内容积极向上的历史文献,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红色家书是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先进群体(主要是共产党员)所写的家书,是先辈们笔底流出的热血和激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图说红色家书》共收录了45个家庭的50封家书,均是家书博物馆从民间征集来的,最早的写于党成立不久的大革命时期,最晚的写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几乎涵盖了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些家书的作者有的付出了生命,有的流血流汗,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家书,也为我们的党旗、国旗和军旗增添了光辉,为我们增添了正能量。

忠信笃敬 鞠躬尽瘁

过去人们常说共产党员是钢铁战士,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不同的是,他们都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执著的理想追求,正是这种信仰和追求支撑着他们去奋斗,以至于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参军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就不能在家里尽责尽孝了,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但最终还是小家让位于大家,小爱让位于大爱。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陆更夫是四川叙永人,黄埔军校四期政治科毕业,参加北伐战争,曾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共负责人、两广省委书记。1926年11月6日,他在北伐途中给远在四川老家的五弟写了一封信,文字不多,主要是向家人报平安:“要是我回家也很容易,不过我现在不能回来!我很久没有得到家信了,然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久我该可以决定交信地点,决定时再通知你!父亲现在何处?我不知信该交什么地方!母亲近来想也安好无恙!我现在的身体很是安健,能吃苦!不害病,这是母亲和你们都喜欢的!”可贵的是,这封家书正反面都有内容,正面写的是平安家书,背面画的是一幅北伐进军路线图,有京广铁路、高安、成都、重庆、北京等地名,还标明了南昌著名的文物古迹滕王阁的位置,并且在地图旁边用小字标注:“南昌文物‘滕王阁’被军阀所毁,实在可惜!”。陆更夫一直盼望着能回到家乡看望父母和兄弟姐妹,但遗憾的是,直到1932年被捕牺牲,他再也没能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

老红军王少勋早年离家参加革命,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家庭。1950年“八一”前夕,他收到了弟弟王少龙写来的一封家书。高兴之余,急忙打开,却看到了母亲早已去世的噩耗。他在给弟弟的回信中说:“我急忙把信拆开,看到母亲大人因病逝世,您想,我心中是多么的难过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别,我为了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事业,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场。这一分别,竟然成为永别了。”

王少勋给弟弟回信后,不久即动身赶回陕西老家。母亲于1947年去世后,由于长子不在跟前,按照老家风俗无法下葬,灵柩用黄泥在屋里糊着,一停就是三年。直到王少勋兄弟两人还乡,母亲的灵柩才得以入土为安。妹妹曾对他讲,当年母亲去世前,十分想念他,以致出现幻觉,常常对王少勋的妹妹们喊:“快开门,你大哥回来了!”开了门,母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峥嵘岁月 血沃中华

在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中,在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时期,在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中,在炮火连天的解放全中国的战场上,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舍生取义,为救民众于水火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时期所留下的红色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有的历尽曲折才送达家人手中。

许英,原名许彭山,1938年参加冀中抗日游击总队,1939年在抗大三团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解放军4纵12师35团2营教导员。1948年9月塔山阻击战前,4纵奉命肃清塔山防线之敌,许英和营长李文斌率部收复大东山。27日,许英在战斗中被敌人子弹射中喉咙,战友们要把他抬下去,但是为了完成任务,许英示意不要管他,全营继续进攻。他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时年27岁。战后,营长李文斌为烈士装殓遗体时,从许英衣兜里发现了两封家书,一封写给母亲,另一封写给两位弟弟。

许英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说:“十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十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机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当时因战事繁忙,直到平津战役后,李文斌才将烈士的家信寄出。家人收到来信如获至宝,却不知许英已牺牲100多天。

齐子瑞,山东省阳谷县人,1945年7月,正在读书的齐子瑞参加了八路军。1947年6月,他辞别家人,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后来参加解放战争,渡长江,追击残敌。1950年初随军进军西藏。转战南北,几年没能回家,家里格外惦念,每次来信都希望他能回家看看。齐子瑞回信告诉父母亲:“儿身体粗壮,工作顺利,不必惦念。说叫回家,现中国人民还未完全解放,没把革命进行到底,哪能回家呢?十几年都过来啦,三四年很快就到,只有多通几封信,等全国无有敌人,才可回家探望大人。”

齐子瑞随军参加了昌都战役,进到热亚兵站,之后随大部队进入西藏中心地区。他一直盼望着全国解放的日子,以便回家看望亲人。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1955年,齐子瑞在一次执行公务时被敌人杀害,年仅35岁。

追求崇高 勤力奉献

在激情满怀的新中国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家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和纯洁的灵魂。捧读这些家书,我们可以感受时代的风雨,追寻先辈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心路历程。

1955年1月7日,在四川省高级法院工作的李振华给在山西老家务农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规劝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父亲提高觉悟,积极进步。“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现在这样作,今后更应该继续积极作下去,对个人有利,对国家有利。”

1959年4月5日,当听说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哥哥张伶九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消息后,已有7年党龄的弟弟张凤九立即给哥哥写信:“我要祝贺您要在不久的时间真正迈到党的门里,作一个忠实的布尔什维克。没别的,为了您的光荣,为了党增添了血液,为了我们弟兄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我要向您祝贺,祝贺礼是给着邮局寄去款贰拾圆。”张伶九、张凤九兄弟互相鼓励、相互促进,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童思钦,1981年生于湖南省汉寿县农村。1997年初中毕业。1998年应征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杭州某部队服役。其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积极上进,在汉寿县同期的新兵中首先入党,率先被评为优秀士兵。童思钦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童中崃的家书。1998年12月30日家书:“在部队付出越多,对你将来越好。你付出的是汗水,是青春,你得到的将是精神黄金——正确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过硬的本领。这种精神黄金,比实物黄金重要得多,实用得多。实物黄金只能给予人富有,这种精神黄金能给予人幸福。”童中崃通过一封封家书,给当兵的儿子童思钦送去丰富的精神营养。童思钦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两年的部队生活给了他终生也享用不完的精神黄金,多彩的军旅生涯成为他今后事业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有许多普通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救国的理想付出了鲜血和汗水。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的亲情冷暖埋藏在心头,去追赶时代的大潮。从他们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轨迹,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力量。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时代赋予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红色家书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今天,虽然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共产党人仍然需要以拳拳之心孜孜奋斗,让理想信念的旗帜高高飘扬,让追求崇高的精神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五

人的一生如同漫长的跋涉,而读书,会让这段时光之旅充满诗意。无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置身于喧闹的人群;无论是在旅途中徜徉,还是在斗室里安坐;无论伫立在滚着露珠的早晨,还是踱步于洒满落日的黄昏……只要捧起一本心仪的书,就能豁然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生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时,仿佛听到保尔·柯察金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碌碌无为而羞愧。”面对生活中起伏跌宕而无法淡定时,在《菜根谭》中会找到定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当面对目送子女渐行渐远而怅然若失时,轻轻拨动心弦的一定是那句“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书,就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挚友,它分享你的喜悦,也分担你的痛苦;它启发你的思想,也破解你的难题。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挑灯夜读的习惯,因为遇见书这个朋友,我才得以拥有一颗坚定而自信的心。令我欣喜的是,身边爱读书的朋友越来越多,读书,已经日益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读书,让生命如此充实,如此美丽。

篇六

4月4日清明节,我们五兄妹携家人结伴回到老家,来到父亲的坟前扫墓,祭奠父亲的英灵,追思父亲的严谨作风,感悟父亲的淳朴家风。这虽是每年例行的事情,但看着年迈的母亲,再看看身边已经长大的女儿,不禁眼眶又湿润了:父亲已离开我们许久了。

父亲是在1992年5月去世的,他还没来得及看看自己的孙女就匆匆地走了。父亲生前平实而不苟言笑,宽宽的脸上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写满了刚毅、果断和慈祥。1948年,当解放全国的炮声打进河南省淅川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时,也激起了他的报国热情。年轻的父亲积极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声中迅速成长,成为让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的最年轻的副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父亲刚满十九岁。

1960年,时任淅川县马蹬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个带头把年轻的母亲由公社粮油管理所职工迁移至附近农村务农。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父亲被冠以“保皇派”而隔离审查。审查室内,造反派们对父亲软硬兼施,要他揭发一位重要领导的“问题”,正直的父亲拒不服从。造反派们恼羞成怒,对他严刑拷打,剔光头,架“飞机”,脖子上还挂着二十几斤重的黑牌游街……  但回到家后,他总是强笑着安慰母亲:“我没事的,挺得住”!

1968年,丹江水库建坝分流,已担任淅川县税务局教导员、事业正蒸蒸日上的父亲积极响应国家召唤,放弃功名利禄,带头报名携全家移民湖北钟祥,置身于新家园大柴湖的建设之中。

1970年,钟祥县大柴湖区修制厂建厂期间,一工头给时任厂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打制了一个衣柜,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抬进父亲的住所。父亲严肃而耐心地批评了他,并于第二天上午召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大会,当场向财务人员交付了衣柜的钱,赢得了全场人雷鸣般的掌声。1979年盛夏,身为大柴湖区粮油管理所所长的父亲,带领工作组进驻辖区东湖粮站开展夏粮征收工作。为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走村串户调查摸底,精心统计夏收数字,时值三伏,酷暑难当,父亲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昏倒在工作现场。从此,父亲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父亲和母亲共养育了我们五姊妹,其正直无私的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始终没有放松。当时,我们五姊妹没有一个被他安排工作,均凭借自己的学习成绩跳出了“农门”。同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个个品行端庄。后来,五姊妹相继结婚有了孩子后,仍一直沿用父母淳朴的言行及家风引领子女健康成长。1982年7月,高考落选的我呆在家中,按照父亲当时的资历,安排一份工作应不是一件难事,父亲的同事和亲朋好友曾多次苦苦相劝。可父亲不为世俗名利所左右,只留下一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朴素话语后,决然送我报名参军。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日渐衰老的父亲噙着泪花把我送上新兵入伍的列车……

随后的十二年里,我在部队摸爬滚打地成长进步着。父亲来部队看望我,得知我各方面的表现后,他舒心地笑了。那是父亲少有的笑容,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成熟。这难道不是父亲最大的骄傲吗?

我多么希望父亲能够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见证我的成功与喜悦,分担我的失败与迷茫,给与我更多的淳朴家风。但他还是静静地走了,走的那么匆忙、坦然和安详,那儿有青草的翠绿和野百合的芬芳。有时,我又感到父亲就在身旁,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可见。这将时时激励我立足税收工作岗位,使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两学一做”实践活动立言立行,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四风”问题,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紧紧围绕推进税收现代化的主题,持续落实“营改增”税制改革,深化国地税改革,唱响创新升级的主旋律,坚持依法行政,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提升个人素质,清正廉洁为税,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叭叭叭、叭叭叭……”一阵清脆而急促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抬头望去,女儿正拿着抹布认真地清扫墓碑。我若有所思:噢,我们良好家风的薪火正在代代相传啊!

篇七

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出生在距离县城30里的一个偏僻的山村,从上小学起,父母就念叨着读好书,要学会勤奋、诚信、坚强,将来上班挣钱养家,这样的叮嘱经常回响在耳畔,也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1993年,我非常荣幸成为一名税务人,走进人生的第一站是竹溪最边远的向坝乡税务所。正式报到的头一天,父母满心欢喜地把我叫回家,特意杀了一只准备卖钱换油盐的鸡。饭桌上,爸爸、妈妈开始“岗前谈话”。“孩子,我们都是农民,能到税务所上班不容易,要珍惜工作,要多学习政策,收税时要讲仁义,不要耍二百五,多给别人讲道理,讲政策,让别人理解你为什么要收税,还有,听说向坝乡比到十堰还远,你既要勤奋工作,也要照顾好身体,身体才是本钱,以后的事多着呢!还有,收税的钱、票证一定要保管好,不该自己得的钱一分钱都莫要,违法的事千万做不得,不然后悔莫及,还有……

纯朴、直观、简单的话语,让我更听懂了父母多年来的殷切期望。参加工作第二年,领导安排我接手税务经费会计,为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进入角色,我总是白天下乡收税,晚上一个人自学经费会计和税收业务书籍,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做到让领导满意、让同志们放心,无论是起初收付记账、还是后来的借贷记账,我总是对每一项往来账记得一分不差,隔三差五我主动让领导审查一下我的拨入经费和支出账目规范性。

向坝乡是竹溪最边远乡镇,离家较远,往返路费得100多元,为节俭个人支出,我每2个月回一次家,爸妈总会问这问那,听说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准备入党,又担任会计,他们脸上露出了像花一样的笑容,饭桌上,我爸第一个发话,“孩子,入党了,从思想上、个人品质上、工作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当会计,手上有钱,可千万别出差错,党员要有党员的样子,别财迷心巧,个人再穷,也要穷得有骨气,别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我说:“爸妈,您们放心吧,我不会干那些违法的事,这辈子即使穷到老,我也会尽力好好工作,尽力孝敬好你们二老,不要为我操心了,我已经上班了,长大了啊。”听到我这样说,他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28岁那年,我有了一个属于我的小家庭,租住在县城郊区一间农家小屋,用布帘隔断里间和外间当作卧室和客厅,在屋檐下搭个小棚当厨房,从此,我和妻子开始了小家庭生活,妻子和孩子也就跟随着一直这样生活,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隔三差五从农村背来大米、蔬菜之类的东西来缓解我这个小家庭生活的压力。

转眼在向坝工作10年了,尽管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3年荣获优秀公务员称号。在局外人看来,我的职业是油水丰厚,但我心里时刻感受到这行业是高风险职业,操守不严,品行不端,容易导致思想蜕化变质,必须把守底线,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端正税风,遵守党风,利益诱惑背后都是有风险的,最重要的是要坚守的自己的信仰。

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税务所人员少,一个人下乡收税时间较多。有一次,一户纳税人交给我200元钱后,在耳边轻声说:“你别填税票了,以后多多关照”我拉高嗓门说“你别看我一月工资300多,这样的事你最好不要做,你合法做生意,按月缴税就行了,不要有歪思想。”随后,我现场开了税票。第二个月,他见我又上门收税,刚说几句话,他就上火了,他拿起磅称坨砸向柜台玻璃说:“我就是不交税,看你把我怎样?”,我和同事非常冷静,不怒不火,一直与同事轮番向他讲道理,宣传税收政策,尽力让他听得懂,能明白,半个小时后,他仍坚持不缴税,我们下达文书后离开了,限3天内缴清税款。第二天上午,他主动来到税务所,“那一天是我做的不对,我还是把税款缴了,请你少罚点款”,他的态度出现了360度大转弯。开具税票和罚款单后,他很客气的拉着我的手说:“给你添麻烦了,以后这样的事不会再发生了”。

父母的谆谆教导,让我在20余年工作中,踏踏实实做事,远离诱惑,依法办事,时刻自警自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以低标准知足常乐,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扰。

人们常说家是温馨港湾,我的家庭算不上富有,但我和妻子始终保持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共同克服困难。我们夫妻俩很自然的将经营好家庭,教育好孩子作为家庭生活中的大事。如今,爸爸、妈妈都是70多岁了,我们依旧坚持隔三差五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二老,父母看着我们小家庭和睦相处,心里也乐呵呵的,我也享受着全家人其乐融融。

人们常说:“做人要廉洁,做事要踏实,遇到困难要坚强”。其实清廉会让人坦然面对生活,清廉如同纯洁的水,无论是结成冰化成水,依然晶莹、甘纯、透亮。清廉也是一种福气,心向清廉,可以养心,可以避祸,可以胸怀大志,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潇洒人生,用清廉守望属于自己的幸福,争做一名清正廉洁、勤政廉政的好干部才是人间正道。

篇八

《先秦学术概论》是去年暑假我和儿子一块去聊城买书时,在北极星书店买的一本书。当时买此书主要是因为该书的作者是吕思勉。

吕思勉是中国着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老师。钱穆先生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吕思勉先生及其学术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钱穆先生只身前往香港,后创办新亚书院。新中国成立后,吕思勉先生曾专门写信劝钱穆先生回返大陆,钱穆先生复信婉拒。

不知什么原因,回到家浏览此书时,感觉没有丝毫兴趣,便随手放在书架上。今天无意中再翻此书时,感觉却大相径庭。先生斧凿般的字句紧紧抓住了我的心。

此书开篇第一章《先秦学术之重要》,仅有一页半文字。现摘录第一段如下: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学,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先生仅用一百余字,就把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学术脉络、流变以及先秦学术重要之原因,讲的清清楚楚。既简明扼要,又入木三分。

以前在读钱穆先生的着作时,曾以为中国再不会有钱先生一样的学术大家。现今读吕思勉先生的文字,又知吕先生是钱穆先生的老师,才知道以前在钱先生的着作里看到的仅仅是先生的今生,如今在吕思勉先生的着作里还看到了钱先生的前世。

第二章《先秦学术之渊源》,吕思勉先生开头两句便是:凡事必合因缘二者而成。因如种子,缘如雨露;无种子,固无嘉谷;无雨露,虽有种子,嘉谷亦不能生也。先秦诸子之学,常以前此之宗教及哲学思想为其因,东周以后之社会情势为其缘。此段文字不仅讲明了先秦诸子之学的前因后果,还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讲“因缘”最简洁、最透彻的文字。

篇九

在我孤寂的时候,不由得不停的思考,捋顺那曾经看过的书籍和学到体会到知识,进而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衍生出自己独有的思想,支撑着自己一路向前,开创出自己独有的地。

在静下来的时分,我打开一本又一本书,静心地读,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总能激发出自己思想的火花,时不时地陷入那个斑斓多姿的广阔的世界,为那些曲折的故事,富有深奥哲理的语言,而经常牵肠挂肚;那经久传世的国学典籍里的语言让人感觉是那样的清纯,填补了思想中曾经的缺位,让心灵有了明显的归属,不再觉得头重脚轻,不再觉得自己如同一片无根的云,飘浮不定,无所归属。

打开曾经的读书笔记,自己的心得与写作本子,让自己重新走回温暖充实的记忆之中,那本子里的字里行间,总能把自己带回曾经的"灵感"爆发之时;曾经的一泻而下的情感思想里;曾经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催促自省的过程中;催促自己不断积淀成长的历程中;让自己越发自信,越发崇尚一句话:"人的生命长度也许无法改变,但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却能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改变。"那一行行看似不动声色的文字,总能召唤着我走上越来越厚、越来越宽的人生之路,不时地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塑造出自以为更加完美的人生旅程,让自己常常以一颗单纯充实的心,能无数次拥抱生活。

不断地读书,不停地笔耕,与缓慢之中不断地积淀,让生命变得厚重;让自己的德行水平得以提高,认真努力地诠释"厚德载物";让自己的生活时时处处彰显出风雅之味;是自己的心灵得以纯净,境界显得更为脱俗,在拥有风雅润泽的生活中陶然,让生活多一份情致,多一份令人舒心的美好,让生命的躯体周围折射出一种自己独有的文化风貌和情趣。

在不断增加的生命年轮过程中,不断地感悟到:在一个崇尚文化的社会"圈子"里,人的尊卑不完全是以物质为基础,文化素养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具有相当高文化素养的人,即使他的经济很是落魄,生活几近穷酸,但是他仍然会受到他人的倍加尊重,他的光芒绝不会因为落魄而褪色,甚至有时还会被推举为"一方圣人".因而可以说,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是做人的根本和源泉,文化知识的内涵和豁达、渊博,完全可以超越经济对人的影响和约束,我们必须正视文化的巨大力量,认可深深烙在国人身上数千年的文化烙印和文化积淀,我们的骨子里崇尚的是文化科学与高标准的做人规范准则。

闲暇之时,读几篇文章,写一点文字,做一定的积淀,沉思默想和灵魂进行对话,使生命中的一段时光中出现的浮躁之情远离自己,且渐行渐远,将那些虚浮的欲望从心底剔除。在读书过程中,融入其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彰显自己的风格;或穿越时空隧道,去和古人对话,与后人交流;不断地感悟出文字的魅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眸历史的曾经,快速地穿越历史的天空,畅想、憧憬出美好的未来;……或者赶个早起,去眺望旭日东升;夜幕降临,透过窗口观看升起的月亮,……欣赏上苍赐予的大自然美景,畅享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探求得到幸福快乐的生命之旅。

篇十

亲爱的东东:

一切都好吗?认识以来,还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和你说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书信的方式已经很落伍了,但这种方式却令我感到更亲切!今寄上这封安全家书,也是把我对你的思念和牵挂表达给你。

一直以来,都想嘱咐你注意安全,又怕你嫌我唠叨,现在学校开展以“安全宣传”为主题的“一封家书”征集活动,借此机会给你说说我的心里话。

你一个人在外面上班,下班时间又是那么晚。每次你上班,我时时昐着你的安全!你喜欢睡懒觉,偶尔你睡过了,饭也没吃就骑电动车风风火火地上班去了,一路上磕磕碰碰地!每次看到你这样,我的心里就多一份担心,现在马路上车这么多,每个人的素质都不一样,发生一点小摩擦,都会影响心情!这些年来,我们听说的在路上出事故有多少啊!我们都曾亲眼目睹过,每次看到这样的事我都心有余悸。我们不能因为几分钟,而不把自己安全当回事!从买了汽车后,你也总叮嘱我开车慢点,到了目的地要说一下。安全不是光嘴上说说的,而是记在心里,并且要付诸行动的!“宁慢三分,不抢一秒”这句话你骑车上路的时候一定要牢记! 我也会牢牢记住!亲爱的,再提醒一下骑电动车的时候尽量不要听歌,好吗?因为骑车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呀!有时候你注意安全了,别人却会给你制造麻烦,你要及时处理。

我记得我们为了一件事吵架,你还记得吗?因为你是晚上10点多下班,有时候甚至到11点才下班,等不到你的电话,我总是难以入眠。而你总认为11点我可能睡着,不想电话把我弄醒。为此我们在电话里小吵了一下,我知道那么晚跟你吵架是我不对,我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平平安安到家。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不管多晚回家,都要报备一下,电话也好,短信也好。

好了,我用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告诉你:“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在一起慢慢变老!”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天要记住安全第一!平安是福,平平安安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祈求!

祝:健康、快乐,越长越漂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家风家书的征文原创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500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