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成长,最好的事莫过于躺在书的海洋里。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读书书香征文原创范文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闲暇,即业余时间,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小时以外。据调查考证:人一生的闲暇时间,占生命时间的40%以上。面对这些时间如何支配,怎样去珍惜利用?这里,和审计青年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是要认识了解闲暇。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闲暇时间?据一世界体育中心调查:一个70岁的西方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是16年半,睡眠时间是19年,剩下便是空闲时间,也就是说闲暇时间大约30年。30年的时间资本,对于一个求知者,可以用来读书学习、开发任何一项人生技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里,再算一笔账。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单位头三年,如果每年按365天算,3年共计1095天,共26280个小时;3年的工作时间,每周按5天计算,为40小时。一年52周,工作时间2080小时(含法定假日),3年共6240小时。那么,闲暇时间就等于3年总时间减去工作时间,为20040小时。除去睡觉、洗漱时间(9小时/天)9855小时和吃饭时间(1.5小时/天)1642.5小时,剩下的8642.5小时,就是3年的闲暇时间,它比工作时间还要多出2400小时。如果加上法定假日就更多了。年轻的审计朋友,在进入审计头3年,如果你能将闲暇时间利用一半或三分之二,你将会与众不同、成绩斐然。“业余”造天才,勤奋出人才,饱含人生哲理!
二是要有效使用闲暇。闲暇时间,是助力人们成功的一笔可贵“财富”。马克思指出:“使用闲暇,就是使用财富”。财富在哪里?请看美国著名数学家科尔的回答:我论证这道数学难题,用了“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这就是财富。有人细算了一下,人一生的星期天加起来等于6年零24天,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6年又可以创造多少财富!其实,这些财富就在你身边,它存在于你的茶余饭后,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存在于你的一项工作完成,另一项工作开始的转换时段和过渡期间。只要你抓住它,你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成就。鲁迅先生是一个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人。用他的话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工作上。他在上海虹口公园旁边住了6年,竟然没去过一次,直到去世也没去过。他利用闲暇这笔时间财富,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名人大家,都能把全部闲暇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们这些要凭借业余时间立业成才的无名小辈?
闲暇时间,是区别人与人个体差异的一个评判“标准”。爱因斯坦有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但它却能决定一个人个体素质的好坏。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光敏夫在《经营管理之道》中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关键之一在于你是怎样利用业余时间的”。上班工作,开动脑筋、安心本职,是人们都能做到的,在能力上不会出现大的差异。而下班后,人们在业余时间使用上的不同,天长日久就会形成差距。闲暇时间,是人们在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后得到“休养生息”与“超额补偿”的时间。是人们业余自学、接受培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开发智力资源的时间。谁能有效地使用它,谁就能在闲暇时间里实现“超额补偿”,发展自己的专长,就能在劳动时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去发展事业、获得成功。
三是要节制闲暇娱乐。闲暇时间,休息娱乐、养蓄精力,能消除工作后的疲劳,这无可厚非,但要注意休闲有度,不可放纵。俗话说:闲生惰,闲生事。清末教育家颜元讲:“人不做事则暇,暇则逆,逆则惰,惰则疲,暇逆惰疲,私欲乘之起矣!”面对过剩的闲暇时间,有的人无所事事,闲而生惰,这也不想做,那也不想做。有的人则无事“找事”,去酗酒,去打牌,在歌舞升平、麻将声声中,浪费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闲暇愈多,也就愈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业余休闲,要娱乐适度、合理安排、正确利用。劳作业之余,闲暇好读书,开卷得益处,悦耳是书声。让休闲,闲出工作的质量、闲出生活的品味、闲出我们做人的正义。
一分时间一分事业。闲暇是财富,闲暇出人才。抓住闲暇成才快,放走闲暇难成才。习主席指出:“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让我们牢记习主席的话:“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在闲暇时间里收获精力、储存信心、储存技能,在工作时间中付出辛劳、展现才干,奉献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做一个“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优秀的审计人。
篇二
美国的有机构做过一项调查,美国的贫富差别跟接触的词汇量大小有关,阶层固化就是词汇量的固化,不知不觉只接受一种趣味,文字和语言的匮乏是终极的贫乏,进而成为语言的囚笼,由此造成性格不同、思维不同、能量不同,环境不同、命运不同。词汇量毋庸置疑跟读书密切相关。还记得原来流行的一个段子,看到夕阳下一群鸟在水面飞过,我们很难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优美诗句,而只会说哇太美了之类的简单语,这时大约都会慨叹,背过的黄鹤楼已随长江水流去,背过的闰土早已忘记,受过的语言教育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资中筠曾在一篇文中写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词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语文包括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内在的语言构成了我们内在的心智模式,选择哪种语言,就选择了这种语言暗中给你设定的思维和感知的牢房,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在这个网络流行语铺天盖地的网络世界,个体被趋势所裹挟,过度简化的网络流行语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贫瘠,写作字数也仅限于一百四十字,更可怕的是,因为习惯了简化的短文很多人难以再静心读书。新的网络语言要成为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起文化熏陶作用,形成一种审美情趣,还有待时间的淘洗,网络流行语是对我们感知力和表达力的阉割,甚至导致焦虑,比如愤怒正是因为语言上的无能。
丰富的语言反过来能细化我们情感升华我们的感觉,安抚我们的情绪。“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我们在辽阔的长江看到幽远闪烁的星空,应该会感谢杜甫如此精炼准确的描述,让我们与大自然更融合,以至于升华为一种精致的艺术,而艺术就是感觉挣扎成为语言甚至成为音乐,中间有能力才能的表达。这能力需要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读几页书,看似无用的文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俞敏洪曾说他大学同学在小学通读多部经典古文,虽然二十岁却有着四十岁的睿智,读书真能让我们身在原点心如飞箭。
离开学校很难再系统的学习,没有升学压力的环境让读书成为一件可有可无非必需品,确切的说读书成为了一件奢侈品,每天被所谓的琐事困扰,时间的年轮并未增加知识的积淀,更不曾升华生命的气质。嫩荷初绽,草木繁荣,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时光,都在夏至之后悄然而至,愿我们在虫噪鸟鸣的炎炎夏日多读书读好书,来日收获甘美的硕果。
篇三
来到**工作的几年,我收获很多,其中很珍贵的就是**的阅读氛围让我受益匪浅。自此之前我很少看书,来到**后我渐渐喜欢上阅读,通过这几年的坚持,我感觉成长了很多。我读的最多的就是名人传记,这些书也是带给我很多启发。
这些名人的传记书目,延伸了我的感知能力,去开阔自己的视野,更好的去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在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这些成功的人士当中,他们很大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读书。《陈景润传》是对陈景润先生一生的写照,通过对他童年艰苦生活的描写,以及后来通过学习读书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出身贫苦环境中,却能不被环境所限制,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最终发现了哥德巴赫猜想,震惊了世界,这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最明显的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讲述的一个盲人学习的故事,在海伦一岁半的时候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夺取了他的听觉和视觉。但是她始终能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在她家庭教师的关爱下,努力的学习盲文,用手一点点去感触这个世界的表达交流方式,最终,在顽强的毅力下,考进了哈佛大学。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陈景润和海伦通过对书籍,对知识的热爱都成为了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一代伟人。
作为一名监控员,我对名人热爱读书的习惯非常赞同,读书能使得我们更加优秀。一方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在工作中能够以一颗更加平稳的心态去处理问题。在每天面对观察监控视频的时候,我们需要细心细致的去观察,注意每一个细节。另一方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在遇到问题或者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抓住要点,做出恰当的判断。此外,读书不仅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是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在每天的读书中,会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和睿智。
阅读这名人们传奇的经历,无不惊叹他们的智慧与才华,这些都是通过读书,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以及现实经验的积累总结得出的。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让我们在读书中不断收获成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你走在大街上,满街都是渴望从你身上获取利益的店铺,也许还有想使你上当的骗局。
你去到陌生的城市与国度,除了享受异域风情,也许还有你不了解的风俗,会让你损失金钱或者生命。
你打开朋友圈,里面充满了各种未经权威人士鉴定的消息,真真假假,很难分辨,有一些根本只是商家的宣传软文,有一些根本是谣言。
只有读书,才能让你获得知识,获得真理,获得抵抗这个世界残酷的方式。
只有读书,才能让你系统的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只有读书,才能让你在生存之外,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
这个时代充满了戾气,充满了不安,充满了焦虑,这时候,书就是一个小型的避难所。这个时代充满了浮躁,充满了不安,这时候,书就是一味清凉的药剂。
我是没有书就活不下去的人,而且我也知道,书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读。我们读书,既可以相信书所提供的价值体系,也可以反对书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还可以衍生出一个价值体系。
但无论如何书一定要读。因为唯有知识才能拯救我们日益干涸的灵魂。书,就是我的生命之火,我的欲念之光,我的灵魂,我呼吸的每个频率,都是书。我的灵魂,来自读书后不断修改的自我与反刍的知识体系。
爱书就像爱生命!
但同样,书上的真理是一种信仰,但我们的物质之身同样需要供养。真理并不能成为逃避现实,牺牲生活的理由。我们不能以真理的名义去逃避人生最重要的本质。每个人,在掌握了真理以后,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用真理来实现对个人一己私欲的满足。这个世界要有光,然后我们要在光的沐浴下,辛勤劳作,承担责任,延续生命的所有意义。
爱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我们,就这样,在人生的年华中,一点一点的累积所有的真理的光辉,所有的爱的点滴,所有的感动与惊喜。
一个城市的学校,书店,图书馆,就是这个城市知识的谱系。我们要读一辈子的书,我们要永远爱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都市的繁华中坚守一份信念的意义,用书在现实生活中安慰我们那颗或惊喜或感动的心!
我要做一个春天的孩子, 用书洒下人生希望的种子,就让我,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城市,记录下每一次灵魂被抚慰的时时刻刻。
篇五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思想著作。钱穆说:“此书所收,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为主”,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等等方面,共20篇。它是中华民族源头性经典典籍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重点提倡“仁”“礼”,特别是在《八佾》篇中尤其强调“礼”(即周礼):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批评鲁国正卿季孙氏不讲“礼”。孔子为什么那么强调和重视周礼呢?因为,强调等级秩序的周礼在今天看来是糟粕,但却是维护西周政治制度、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孔子强调“周礼”是因为它有利于维护统治,增强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周礼”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它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外,“周礼”也是个人修行的标准,它时时刻刻提醒人们要“克己复礼”。
如何才能做到有“礼”?
第一要礼让,即一个人要有谦让之心。孔子认为谦让就是不与人争利,而且要主动让利。比如有一次看见一个村子里在捕鱼,年轻人都在深水区鱼多的地方,年老的人都在浅水区鱼少的地方。第二天孔子先去在深水区占了一个位置,等年老的人来后就让给他,后来其他的年轻人也学孔子让位给年老者,这样老者也能捕好多鱼了,所以老者也高兴了,大家也和乐了。这就是孔子主张的礼让,多么让人感动。在当今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胸怀、情操,还会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事发生吗?还会有各种贪腐现象吗?
第二要做到“仁”。“仁者爱人”,时时以“君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处事以道义,小人以厚薄亲疏;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君子明大义,小人知小利;君子见贤思齐,对父母恭恭敬敬。如果能做到像“仁君”那样履行“礼”,那么,“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第三要做到自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修养的自觉性。
所以孔子强调“礼”是为了倡导人们约束自身,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老以及人之幼。同时,“礼”可以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孔子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儒家“内圣外王,止于至善”的魅力,孔子被称为“儒家先师大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让我们在经典著作中与古人进行智慧的交流,知“礼”守“礼”,遵纪守法,提高综合素质,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添砖加瓦。
篇六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这是樊登老师笃信的事,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是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督促、一起读书的初心。
樊登老师不仅是一个懂书的人,他还更懂人生。他不仅读书,还会讲书,让我这样一个想读书却不知道如何选书的人受益匪浅。
书中,樊登老师说:我们不可以在快乐中放纵自己,因为它会变成痛苦,再回来。
是的,那些越让你快乐的经历,失去时就会越发的痛苦,那些我们曾经深爱过的人,分开时能记得的可能就只有各种缺点,所有的美好都随风飘散了。人生总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如何才能幸福。
书中不仅有樊登老师对人生的领悟,更有他独家的读书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多读书,多用心感受,通过读书体会我们可能无法在现实中体会的感情,经历,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幸福的方向。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其实简简单单的幸福才是最难的,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知足。比如爱上不爱自己的人,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但是也有人在默默的爱我们,我们不是也不爱她们么?再比如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会觉得不幸福,但是生活艰辛的人还有很多,和医院里生病的人比起来,我们已经幸福幸运很多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健康的走完一生。不是我们拥有的少,是我们对所拥有的,不去珍惜,视而不见。
现在的我们永远是幸福的!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值得我们相信的事情。
篇七
最近正在读《曾国藩正传》,书中多次谈到曾国藩对读书的认识。恰好前几天又逢一年一度的高考,网上有关读书与高考的言论更是各抒己见。以书中曾国藩对读书、对教育的见识,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谈一谈读书的用处。
说到读书,人们很容易想到教育,认为只有上学、考试才应该和需要读书,其它时间的读书只是作为一种消遣而已。我觉得这样讲对于一些人并没有错,但也不能就此一概而论。上学读书是应该的,尤其是最后冲刺涉及人生前途的高考,甚至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一考定终身”的思想。但仔细想想,从公平、现实以及年龄段来讲,参加高考依然是一条改变命运的重要通道。就拿偏远、落后、家境不算好甚至普遍家庭的学子来说,高考仍是他们改变人生的最佳选择,因为他们除了上学,除了使劲啃书本外,没有其他太多的优势来改变人生。对这些人来讲,读书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尽管前途漫长不明朗,但读书在他们心中已经是最有用也最有价值的事情。
但同时,在今天这个社会、网络、信息进步与发达的时代,我们不得不说,唯有读书才能闪闪发光发亮也是不现实的。成功的路子多了,可以选择的也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越发展,越是进步,各级的分工就越细化,这样给人们展现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就会越广,人们可参与,可选择的机会会越多。我想说的是,读书与考试,特别是参加高考,它毕竟是人生的一次转折点,我们应该尽全力为之付出。但即便结果不理想、不如意,也并非就是“走投无路”,其实人生还有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甚至更多。高考下的读书可以创造出路,但读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
在读《曾国藩正传》时,有关曾国藩自己的仕途可谓是显赫一时,他曾在十年间连升十级,这在历代的科举制度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曾国藩在教育两个孩子曾纪泽和曾纪鸿时一直严厉要求他们,并希望两个儿子认真勤勉,将来能够金榜题名。但事与愿违,尽管两个儿子在学业上从不懈怠,但最终两人还是没能科举及第。对于一般的家长是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对于曾国藩,当长子曾纪泽因多次科举落第而提出“从此不再应考”时,作为父亲的他竟欣然答应了。他通过家书给儿子写信时提到“读书不一定就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后来,两个儿子在父亲的“大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支持与鼓励下,长子曾纪泽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而次子曾纪鸿也因科举落第而自学天文和地理,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科举下的读书尽管还是让两个孩子名落孙山,但他们真正读懂了父亲教导的“读书在于明理”的内涵。就像美国哲学家富兰克林所说的“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的确,读书不一定非要破万卷,考试下的读书也并非唯一出路。有时候此路不通,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只要努力,最终也一样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但读书在于明理,这确确实实关乎到每个人一生的行为、思想和品行。
篇八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毕淑敏曾讲过“要么旅行,要么阅读,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着这些大家的精辟语言,我同时觉得,读书犹如一场旅行,每到一处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旅行的越远,越能拓宽你的眼界。
读书讲究的是一种慢格调,旅行也从来不在匆匆中行进;读书读的是一种休闲,旅行行的是一种悠哉,两者的性子极像。近代文学家、政治家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可见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才华与修养能以气质的形式展现出来,旅行是亲身体验、身体力行,自然也需要气质。读书会让人的领悟更透彻,旅行会让人的眼光看的更长远。
有时候越是读别人的作品,越是觉得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自己知道的也实在太肤浅,每读完一本书总觉得相见恨晚,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又是太多了,于是常常告诫自己千万不可自以为是。读书如一场旅行,会让人见多识广、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而又包容大度。清代文学家张潮就形容“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一个内心有情感有情怀的人才会感受到文章中也有山水之美,山水间也有文章之义。古人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台湾作家林清玄更是能感受到读书的体会“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可见,读书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书即便足不逾户,也能让人像插上翅膀一样,去跨越万水千山,游览那美丽的河川。
读书是一场旅行,沿途皆为风景。
篇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党中央号召进一步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这是组织、引导、鼓励全民积极参与读书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全民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气。他还说,我经常能做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刻苦读书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作为一名审计工作者,积极开展广泛的阅读大有裨益,我们应让读书成为一种高尚的生活习惯。
读书是审计工作者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多读书是加强学习的重要方式。“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众多至理名言无不说明了读书对学习的重要性。审计工作者也不例外,我们要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形势,就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知识有效的一条途径,就是开展广泛而经常性的阅读。我们阅读每一本书的过程,就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知事物的过程,就是培育正确人生观、提高修养和丰富内涵的过程。
多读书是促进工作的重要方式。做好审计工作,就必须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和岗位业务素质过硬,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三个方面的书。一是体现党指导思想的书,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读本等,通过阅读增强党性意识,树牢“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培养踏实肯干、为民担当的优良工作作风,保证我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思想与时代同步。二是审计法规相关的书,如:《财经审计法规汇编》等,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法规是我们工作的依据,通读审计法规是熟知、掌握、精通审计工作的基础,是遵守、应用、正确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审计系统的内刊书,上至审计署、审计厅、市审计局下至区审计局,都有众多的内部刊物,如:《中国审计》、《审计月刊》等,这是系统内的有心者在理解、分析、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对审计法规、方针政策的解读,对审计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审计内先进人物事迹的讴歌,可谓是对我们具体工作指导性最强的书籍,教我们如何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如何完善审计方法,如何提高审计技巧,如何熟悉自己的岗位业务,如何向先进学习,如何进行撰文创作,保证我们业务精通,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多读书是充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工作之余闲遐时,读书是一种休闲、一种超然、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心情,颐养人的浩气。手捧精美的杂志,悠然地浏览,甚至一边吃着零食,听着优雅的音乐,宛如闲庭信步,回味文章的美妙,体味作者的意境,不用担心为了学什么,不用担心影响了什么,在读书中读出工作生活的乐趣。
读书不难,难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日积月累、日复一日地对一种爱好的坚持而形成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读书习惯,就应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以书为人生成长之师友,成为一生中不会因环境和岁月的变迁而改变的生活方式。读书被当成一种习惯后,正如我们的衣食住行一样,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甚至成为让生命保持活力的一种内在体现。它会像我们脚下的基石,越是沉重,扎在土里的根基越牢固,我们站在上面就会越感觉踏实,这种踏实感会让我们体悟到读书的快乐,感悟知识的浩瀚,明白做事和做人的道理,从而在快乐和收获中正确定位人生的坐标,找准前进的方向。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性情,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的则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个审计人的一种习惯,从浩瀚书海中汲取先贤的智慧和时代的正能量。
篇十
风光旖旎,朗朗晴空下,藏书柜里,却在展开着一场天昏地暗的论争。
《左传》首先扬声道“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吾享有如此之美誉,应最具阅读价值。”
《上下五千年》用浑厚的声音嚷道:“哈哈,仅凭我的名称,便可诱亿万读者情不自禁将我打开,更何况我的含量与深度,会陶冶人类的情操,使人类因我而变得富有涵养与风度,至于书家之中谁最重要嘛,则不言而喻。”
《史记》与《屈原列传》也来劲了,齐声道:“《左传》兄所述乃一家之言,《上下五千年》兄则是自称而论,无力度矣,而吾兄弟二人乃公认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于重要性嘛,无兄弟二人……”
《水浒传》开嗓呼道:“我挖掘社会根源,塑造群雄典范,日本汉学家仓石四郎称我为中国小说史无前例的杰作,我才是阅读的最佳选择。”《红楼梦》不屑一顾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称我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称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无价珍宝,是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百科全书,文学家王蒙对我更是倾心,阔谈我自可成一宇宙,丰富,复杂,深邃,玄秘,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中国四大名著,已有两位大显身手,那两位也不甘示弱,异口同声,一针见血:“我们四人同名于世,你们辉煌我们也同样亮丽,倘若你们堪称重之,我们岂应次之?”
词、诗界也掀起轩然大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唐诗三百首》登场亮言:“若寻古今诗歌黄金时期,若窥古今传奇风流人物,皆卧在吾之臂下,吾之兄弟个个身负丰功伟绩,人类修身养性,彬彬有礼者,风流翩翩者……不可远吾也,要说当今孰重,非吾诗家莫属。”现代文学《教与学》,《人生哲理》等看不惯他们如此轻狂,倚老卖老,慨然道:“过去的丰功伟绩,只能代表过去,而把握现在才是真实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人格,气质无处不透发着我们的魅力,社会的日新月异,无处不显现我们的能力和动力,而当今世界论谁重嘛,我们才是当之无愧的。”也受过新文学熏陶的《科技博览》,《科学大众》虽不赞同,但不好意思放肆直怼,便拐弯抹角面向《唐诗三百首》厉言:“好汉不提当年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才是社会发展的导航人,所谓导航之重,众所周知,书家之王,也就应有定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国外各类书籍也开始添枝加叶,藏书柜里乱成一团,震耳欲聋……
站在最上面一排的《中国审计》沉默了许久,终于有一代表慢条斯理地说道;“若论书家之重谁主沉浮,我的观点是:我们同等重要,宛若树之根、枝叶、干、以及谁,肥……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主人在审计单位工作,所以钟爱《中国审计》,因为是我们让主人明白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地位和目标,懂得了审计的创新途径与方法。有了我们,审计人就能心明眼亮,崇德尚法,秉公廉审,务实进取,坚韧忠诚,谁能说我们不重要呢?确切地说,我们书藉共同撑起书塔,共同顶起蔚蓝天空,我们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非常重要。”
众书哑然……云开雾散,争论止息。幽静中,书香神秀,清风自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