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0篇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39:02 | 移动端: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0篇

《梁家河》是大家近来都在学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0篇,大家进来看看,参考参考吧!

【篇一】

梁家河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未读《梁家河》这本书之前,它距离我非常遥远,甚至我并不知道它就在陕西辖区之内。听大家说,梁家河造就了习近平,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环境之下造就了习近平同志。

背后是山,眼前所见之处皆是黄土,这是中国人,甚至世界众多人对陕西的初步印象。因就这样的印象,条件艰苦、知识匮乏,生活落后便是陕西的代言词,但读了梁家河这本书的人都会了解,只有咱们陕西人才有着身上独有的气质,那是一种叫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气质,那是一种叫做“不怕苦,不怕累”的气质。

习总书记初到陕西时,是笑着来到的,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这里没有面包,这里没有书籍,这里有每天日复一日的劳动,这里有“团子”、酸菜,这里有窑洞、跳蚤,这里有一群朴实的人民。从一开始严重缺水,柴木匮乏,到之后的“甜水井”,沼气引进。习总书记只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没有条件,咱们创造条件,“沼气过不了秦岭”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谣言,不攻自破。反思工作之中,我也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工作有了瓶颈,也应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提升自我,遇见问题,用心钻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种方法不行,就换一种,突破定势思维。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窑洞内一盏小小的煤油灯陪伴了他整整七年,他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当然,受到《梁家河》这本书的感受不是这一点半星,三言两语可以道完的,时代造就了习近平,习近平发展了一个更好的中国。小康生活终于成为现实,中国有了自己独有的光环,在中国的稳步发展之下,生长在中国,成长在中国,教育在中国,我骄傲。我的前进步伐也会紧随中国的脚步,努力提升自我,做新时代的进步青年,不畏困难,不慎挫折。

【篇二】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习近平说,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信天游的背后,是习近平心中挥散不去的人民情结,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初心。

同心圆的关键是“同心”。习近平说,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画好同心圆,既需要提高在互联网时代的执政能力,更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需要通过综合治理体系管好、用好网络,更需要引导和影响舆论,凝聚起网络空间的正能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想画好同心圆,离不开网络空间的建设和维护。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民大多是普通群众,观点和想法五花八门,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生态。对于网络舆论,习近平指出,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画好同心圆,需要凝聚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在人人都可以发声的环境下,如何及时引导舆论走向、纾解舆论焦虑,考验着网络治理能力和水平。时代在变、面孔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初心不改,在于始终做到全身心为民服务。为民造福,是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指向与奋斗坐标。在正定期间,为减轻农民负担,习近平和同事一起给中央写信,为当地减少了2800万斤的粮食征购任务;为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到正定,他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把百姓的获得感作为决策目标,更体现在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的生活兜底;攻坚脱贫的复杂难题,脱贫人数占世界总数的3/4;努力解决就业问题,连续几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当下,民生指标逆势上扬,体现了党心与民意的同频共振,彰显了执政者的为民情怀。初心不改,在于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维护人民的利益,就要防止与民争利、遏制贪污腐败。

【篇三】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让我们体会到习总书记与同伴同甘共苦的友谊,还原了40多年前的梁家河。本书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知识底蕴,把民族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主动担当重任,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重要而深远。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块黄土地上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习总书记心里装着老百姓,谋划着给村里办更多的事,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梁家河,曾经是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篇四】

纪实文学《梁家河》共分为四个部分,用10万余字,40副图片,通过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情节,全方位、整体化的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缘。

梁家河七年的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本鲜活教材。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确立的重要七年。正如习近平所说:“陕北黄土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认真学好这本书,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断升华思想境界,增强理论自觉。同时还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词,立足本职工作,身体力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篇五】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讲述了习总书记知情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

习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刻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照亮着我们把激昂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它,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人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里,与当地的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建立了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身体力行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名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是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

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篇六】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从村子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里的大学问告诉我们,实干家,能从磐石中挤出水分!实干出成绩,担当见情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肩负起历史重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把根扎深、把事干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真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实干担当,必须扑下身子,躬身践行。弘扬实干精神,最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信心和魄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实干担当,必须精神饱满,敬业奉献。要始终充满激情地、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高度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克服“慵懒散”的不良习性,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干到底,干出成绩。

实干担当,必须敬畏岗位,忘我工作。岗位是荣誉,更是责任。敬畏岗位,更多地蕴含着忧患意识和勤政意识,体现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肩负起这份责任,就要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如此才能无愧于党的信任,无愧于组织的重托,无愧于自己的职责。

【篇七】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熔铸初心、铭刻初心、孕育中国梦、种下伟大思想种子的地方,是他党性信仰的锻炼地,也是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坚定的信念、博大的思想,真挚的情怀,来源于习总书记的“爱读书”。品味这里的大学问,关键是要把学习放在首位,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

一方面,要向书本学。当年,在梁家河,习总书记“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热爱读书,不管是上山放羊,还是锄地休息,他都手不释卷,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浮士德》《红与黑》……他饱读经典,遍阅名著,梁家河的乡亲们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丰厚的阅读量,逐渐积淀成为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学习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爱读书、好钻研的可贵品质,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自觉习惯,坚持读原著、悟原理,注重对经典的学习,扎实系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书当成一面镜子,用书中蕴含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另一方面,要向群众学。“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党员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发现群众长处,提炼群众智慧,把“拜人民为师”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要沉下去、沉到底,不搞花拳绣腿,不搞蜻蜓点水,真正做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要坚持久久为功,不搞虎头蛇尾的面子工程,要谋长久之功,扎扎实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篇八】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是一部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人生宝典,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活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之所以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因为:

一、梁家河艰苦的自然环境可以磨练人坚强的意志。

梁家河是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村庄,山道弯弯,沟道狭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时候住窑洞,睡土炕,吃团子,自然条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习近平总书记是当时下乡队伍中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磨练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坚强信心。

二、置身梁家河与勤劳善良的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可以铸就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

七年的知青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深深打动了这位京城知青,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在与梁家河的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情怀。

三、在梁家河这个中国最基层地方历练可以造就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习近平勇敢地担负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习近平的内心,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创造出了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梁家河》通篇以近30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与梁家河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学习研读《梁家河》,我们可以真切的触摸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思想成长的轨迹,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结下的终生难忘的深情厚谊,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和信赖,进一步增强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成长之路,习总书记成为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决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实践中缔造的历史逻辑必然。衷心拥护、坚决捍卫习总书记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核心、铸就忠诚,就要在思想上充分信赖、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篇九】

前段时间,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近,又认真阅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受很深。深深地被这本书中表现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感染。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第一站,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实践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以及深邃的理论思考,起点就在梁家河。

不忘初心。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而且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的挑战;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不放弃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青年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正是我们扎根在基层农村青年干部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强筋健骨,能更好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有益贡献。

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时间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习总书记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从梁家河的一点一滴中,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人民之福,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篇十】

最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刮起了一阵“读书潮”,读什么呢?读——《梁家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拿到《梁家河》的人,所关注的点必定也是不一样的,毕竟每个人经历不同,修养不同,往大了说,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那么看待这本书的态度就截然不同,态度决定行动。因此就有人将之奉若精神之食粮,亦不乏有人束之为高阁。且不说这书中是否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但存在即合理,亦说明了这书,可读,还要细读,读什么呢?

一读习近平读书观。习近平酷爱读书,放牛的时候牛在吃草他在读书;放羊的时候,羊在奔跑,他在读书;即使是锄草的时候,他也在读书,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行走的读书郎。哪里不会读哪里”。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鲜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捧着一本墨香袅袅的书认真研读了。为什么呢?因人心浮躁,欲望过剩,功利性太强,即使读书也读所谓“有用”之书,诸如婚恋问题解答、御夫之术、成功之道、生财有道等等,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这些书的价值,而是读书的初衷已然发生了变化,那么所谓的精神滋养就是彻底的空谈了,当我们折服于习近平在各个国际场合演讲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时候,也该放下手中的手机或者游戏去读读书,滋养滋养空虚的灵魂。

诚如习近平所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说到读书与学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中专生无疑给当代青年人开了新篇、做了榜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勇敢地闯进创业大军,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一部分人,学成归来致力于守护家乡这一方沃土之安宁,以自身之薄力建设家乡:或从事教育、或从事政治,又或者从事医疗事业。就说从事教育行业的前辈们,有哪一个不是以娴熟技艺傍身、以精湛技艺为本的呢?大气磅礴的书法、行云流水的琴技、巧夺天工的画作、信手拈来的文章,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充盈的。

二读习近平的处事观。作为当年奔赴延川梁家河最小的知青,在自知没有比这更好去处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进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梁家河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是出了名的,但是倘若任由其发展而不为所动,不作为的话,长此以往,它只会更加荒凉落寞。既来之,则安之。这可能是习近平当初经过复杂的内心挣扎而迸发的唯一的念头,因此一改大城市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成为了一个肩能扛粪手能担柴的农村小伙子。既安之,则建之,因此,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陕西有史以来第一个沼气池。越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越要磨练意志,努力地适应环境。海明威先生曾如此说;“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是一种乐观处事的原则。对于刚踏入或者即将踏入农村基层岗位服务于基层建设的青年来说,不怨不艾、乐观、豁达、不浮躁才会使之最终实现伟大的人生理想。

三读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意莫高于爱民,行乐高于后民。”当官要为民做主,为一方父母官,就要为这一方子民们谋福祉;为一村一组书记,所做一切决策都要为所辖区人民负责;为一校一班教师,更要对所教学生的未来担责。昔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推诿,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己任的榜样。于为万民造福的公仆来说,以仁德行于事、以仁德行于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读读习近平的改革观。1984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改革的目的在于出效率、出效益,改革本身也是靠提高效率作保障。不讲效率,改革就是一句空话。习近平倡导的“马上就办”体现了他的效能思想。所以,当人民有正当合理的诉求,理当竭尽全力去满足。做事切忌推诿和拖拉,“踢皮球”的现象是时候该遏制了。同时于广大青来说,当时代之潮流、改革之风气向我们强力推进的时候,青年人该拍案而起、响应时代之号召,奋起直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于困难面前不妥协、于危难之时不退缩,方显泱泱中华青年之大志气、大胸襟、大作为。

言至于此,梁家河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一种家国情怀、一个以仁为己任的榜样、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志、一个筑梦追梦圆梦的地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于广大青年而言,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抱负与理想,是时代对于我们的呼唤,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范文原创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