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精选12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我拿到《梁家河》这本书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句“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情怀。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在通读《梁家河》后,我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中领悟到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优良的品德作风,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让年轻的我感到不再迷茫,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崩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文字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梁家河群众之间建立的淳朴而深厚地感情,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鱼水深情,这份至真的浓情厚意深深的打动了我,也温暖了我。当习总书记要离开梁家河,在选新村支部书记时说过,当好村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就要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始终铭记正直做人,公心做事,要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克已奉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馈群众。
青年时代的习总书记,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人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面对前途的迷茫、生活的困苦不适,习近平总书记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化被动为主动,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入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完成了人生的初次蜕变。这本书对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让我感到不再迷茫,也让我更加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把更多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我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我只有脚踏实地的为人民做事,才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篇二】
近日,单位给每个同志发放了《梁家河》,书中的大量方言,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当年在陕北生活的场景。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看完,感触颇深。“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就是习总书记对于梁家河的情怀。读《梁家河》这本书,不仅是要了解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习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层淬炼自我,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道路上奉献力量。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做实事的崇高理想信念。从北京来到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年少的他就坚定了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这种信念和抱负,注定习总书记是一位不平凡的领导者。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以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蓝图转变为现实存在作为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勤于读书的优秀习惯。爱读书,已成为形容习总书记的重要标签之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迫,读书是他每天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习总书记读书涉猎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让习总书记有了丰富的理论积累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讲话引经据典,都是来自于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之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抗压担责的精神。面对群众贫穷的生活,习总书记敢于担当,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遇到困难,习总书记从不退却,扑下身子解决一切难题,方便了村民采购、用上了沼气。作为青年干部,对群众,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群众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收益。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就是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要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要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坚定理想、立志成才。
【篇三】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梁家河精神的热潮。单位给我们每个人发了《梁家河》一书,我怀着对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深入学、反复学,在阅读了《梁家河》一书,翻开书最醒目的位置就写着总书记说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总书记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劳动、生活、奋斗过,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总书记一直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后来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后来又是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梁家河村民,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使得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通过这本书我也知道了群众是我成长最好的老师,总书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和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服务群众这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其实困难的工作只有干部带头,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梁家河那样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差、总书记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怎样去做。于是从带领村民打井,到修建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照明问题。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形象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通过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系列感人事迹,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又坚定了我服务基层的信念,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应该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为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书中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习近平主席关于“团结观”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领导干部要有宽广的胸襟、容人的雅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修为,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肚量、明月入怀的气量,才能形成团结共事、开拓进取的工作局面。俗话说:“将军头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今中外凡能举大业、成大事者,无不是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善于包容之人。
西汉末年,群雄割据,起初汉室后裔刘秀被在邯郸称帝的王郎打得四处逃亡。后来,刘秀重整旗鼓攻入邯郸打败王郎,在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数千封自己部属与王郎私下沟通的信件,可刘秀对此却装作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将其全部烧毁。此举将那些曾想趁乱跳槽、落井下石的将士们感动得五体投地,众人见刘秀胸襟如此宽宏、不计前嫌,都忠心耿耿地一路追随于他,帮助他顺利开创“光武中兴”盛世。无独有偶,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之后,也同样截获一大批类似的“求职信”。对此,浴血奋战的曹军将士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严厉惩治这些“叛徒”。然而曹操的做法与刘秀如出一辙——当众烧信,既往不咎,从而稳定了队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千年之前的为政者已经能够有此见识和修为,难道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就做不到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领导干部却缺乏这样的肚量、容量、气量,既不能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更谈不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话、溜须拍马之言,对于逆耳忠言往往是火冒三丈、耿耿于怀,甚至给“小鞋”穿,这岂是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作为?
《呻吟语》有言:“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器局小,就不能容才聚才;见识俗,就不能知人善任。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涵养容人之量,围绕中心大局,着眼事业发展,以长远的眼光、卓越的胆识、开阔的胸怀、恢弘的度量,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精心爱惜人才、用心留住人才,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对人才的短处有所包容,切莫以“小肚鸡肠”的心态对人才的细小不足耿耿于怀、斤斤计较,须知“以人小恶,忘人大美”必然导致“失天下之士”。
要做有容人之量的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做到“三容”。一是“容得下人”。容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性格的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门领导艺术。只有接纳不同个性的人,团结不同个性的人共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干好工作,光靠少数人不行,光靠唯唯诺诺的人也不行,总是团结的人越多越好,总是敢讲真话、有主见的人越多越好。因此,对那些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有这样那样毛病的、敢于批评的人,只要他有能力、有见识,都要能容得下,留得住,用起来。同时,还要容得下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积极主动地形成团结协作的关系。二是“容得下话”。对那些不合自己口味的话,批评自己的话,带刺的、过激的甚至与事实不符的话,都能耐着性子,硬着头皮听下去,并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三是“容得下事”。同志之间,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的事,难免会有些功名利禄搅在一起的事,对这些事情要看得淡一些。如,什么排名谁先谁后,开会谁讲话谁不讲话等等,不应也不必去计较。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今敢于直接提出批评、亮明不同意见的人并不多,领导者要善于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面对相同的问题,领导者往往比下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提出的办法一般也是合理可行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专业知识、实践经历的限制,领导者也有难以正确决策甚至决策失误的时候。改革发展中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需要解决,特别需要领导干部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到群众中去,借“四群”教育的契机,到群众中发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真知灼见,到群众中汲取不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如果没有容人之量,听不到或听不进不同意见,难免形成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恶习,那肯定是要碰钉子的。
换个角度说,每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希望遇到一个心胸开阔、“大肚量”、善体贴的领导,从而上下一心、团结干事。因此,扩大自己的容人之量,可以说是利己利他、利工作利社会。领导干部都应该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做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度量之人。
【篇五】
最近一段时间,在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了《梁家河》一书,细细品读了这一珍贵读物,切实感受到了习近平同志在青涩时代就释放出的人格魅力。在当前的新时代,《梁家河》不仅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品读、感悟,也对现实中的每个人具体深刻的启发意义。
为民造福的初心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描写了40多年来习总书记两次回到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和对相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如今他已位高权重,回来时却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
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以窑洞的故事为题。初到梁家河,艰苦简陋的环境,穷困饥饿和繁重的农活都没有将这位年轻人打败,在磨砺中他虚怀若谷,不忘修身,刻苦学习,脱胎换骨。习总书记的读书范围非常广,从文史哲学到外国名著,甚至美术作品和当地县城文学期刊都是他阅读的涉猎范围。任何时候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难以想象没有书籍,身处逆境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够坚持自我。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也一样,书中写到,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时,青年习总书记始终脚踏实地做实事,亲身调研取真经。正是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习总书记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我认为这一部分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启迪非常大,从读书到实践,有了知识和真理的充实,才能够更有底气的干事创业。追求真理,就要一往无前,永不松懈。
干事创业的方法
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做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领导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这些曾经受过习总书记深刻影响的人们,在他们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读书笔记.为当地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天地,青年人,尤其是扎根基层的干部,如何在平凡和琐碎中书写人生的精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也许,面临的工作十分艰苦,也许,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能有一颗为民造福的初心,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一个正确干事创业的方法,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自己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六】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近期,通过阅读《梁家河》这本书,使我再次将目光聚集在延安。梁家河是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渡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它记载着总书记生产生活学习的场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1969年,习总书记从都市来到梁家河,面对艰苦的环境,他激发新的斗志,坚定理想信念,攻坚克难,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件件实事做起,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总书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精神。
读《梁家河》,我学习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好学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总书记的行李箱里全是书,他经常出去借书、找书,艰苦劳作之余在田间地头总要挤时间读书,还要思考讨论,把书中好的东西讲给身边的伙伴,与大家共同分享。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处在一个开放创新的世界,这就更需要我们增强学习本领,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视野、增强本领,做一名讲政治、有知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展现新的作为。
读《梁家河》,我学习到了习总书记坚强刚毅、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那个生产生活都十分艰难的年代,居住环境差、吃不饱饭、没有亲人陪伴、劳动强度大等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总书记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带领群众战胜困难,不断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坚强的挺了过来。现在,我国发展强大了,社会进步了,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从事“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发扬总书记坚强刚毅、吃苦耐劳的精神,立足实际,强力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精准落实产业脱贫措施项目等,在汉台现代农业发展中多吃苦、多流汗,向组织和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读《梁家河》我学习到了习总书记踏实肯干、改革创新的精神。他为提高亩产粮食,引进新品种;为解决烧柴问题,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为解决粮食加工,建起加工厂等等,这些在那个年代都是难事、新事,总书记用他的胆识、担当和创新精神,都一件件干成了。当前,绿色兴农、质量务农、品牌强农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必须要树牢改革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用走科技支撑、绿色循环的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读《梁家河》我学习到了习总书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情怀。艰苦的条件,更加坚定了总书记为民做实事的信念,他带领村民建坝造地、打井取水、办合作社等等,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作为从事“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通过我们的扎实有效的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总书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奋斗的日子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篇七】
华灯初上,户外早已是素月流天、月白如昼了。翻过纪实文学《梁家河》最后一节,我闭卷凝思、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古人曾说:“一生快活皆庸福,万般艰辛出伟人。”明儒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的住。”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梁家河七年青年岁月中磨砺了自己坚毅的性格,在梁家河艰苦岁月里,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用他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山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不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当时他作为一名刚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像变了一个人,努力弥合着北京玩和村里娃的差异,而这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对于习近平来说梁家河最难忍的是跳蚤,习近平皮肤过敏,跳蚤叮咬用手一挠就肿起红疙瘩,越挠越痒,痛苦不堪。两年后习近平就习惯了,任跳蚤怎么叮咬都能安然入睡。凭着坚毅的性格,他克服了陕北农村“跳蚤关”、“饮食关”等五大难关,他也和梁家河真正融合起来,带领大家增产致富,乡亲们,从心理上接纳他。在一五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曾和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有过一个简短交谈。总书记说:“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是青年不一样。”梁晓声先是一愣,然后总书记又说出了一句话:“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在梁家河这个地方磨砺了他坚毅和永不认输的个人性格。所以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读梁家河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修身》篇。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些事就是读书、修身。”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养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煤油灯烟大,为了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都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读书在他之后的岁月里,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在这种结果艰苦环境中,他一面进行着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中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读书仅以修身,政事方可及物。”在离开梁家河以后的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践行着读书以修身,也一直践行着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造福于当地人民群众。今日中华民族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
【篇八】
近期,全县上下掀起了学《梁家河》的热潮,通过单位组织集中学习和业余时间自学,学完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面对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不怕艰难险阻、敢为人先、为民务实的工作情怀。
首先,学习习总书记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决心和勇气。七十年代的梁家河,吃不饱,住不暖,行不通,十几岁的习近平面对恶劣的生活、工作条件,没有退缩,义无反顾。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过饮食关、跳蚤关,尽快适应环境,融入村民的生活中。带领干部群众打坝、建磨坊、修沼气池、拓宽道路,经历了其中各种艰辛,甚至留下了腿疼的病根。但他毫无怨言,总是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想着只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就开心了。
其次,学习习总书记不怕艰辛、为民务实的踏实情怀。梁家河地处偏远,烧煤要到百里外的煤矿去拉。长期以来,群众烧火做饭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如果修建沼气池,这一系列的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为了成功修建沼气池,他前往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后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习近平带领大家一个一个克服,挖石头、背沙子、找石灰,疏导气管……终于修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从此之后,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喜悦的笑容是做好的证明。
最后,学习习总书记勤于学习、善于修身的家国情怀。习近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时只有15岁的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放羊时在看,晚上在只有一丝微弱灯光的窑洞看书看的津津有味。习近平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结合。直到现在,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当今的大国领袖,在接收中外各种媒体采访时,习近平总能通过列举各种名著事例最终解决问题,一次又一次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
习近平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虽小,但是承载了年轻时代习近平的梦想与希望,正是在这个地方让习近平练就了一身的本领。现如今,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抓住机遇,面对基层的工作困难,要敢于接受挑战,战胜困难。时刻心系群众,相信最终会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
【篇九】
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组工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我们要向总书记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基层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向书本学习,在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的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我们要向总书记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着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各领域党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突破,体现责任担当。
【篇十】
以书为伴,以人为镜,可以积淀修身养性的底蕴;怀揣初心,感恩当下,根植群众可换来鱼水深情;心中有信念,克难奋进、不断进取方能构筑梦想。
习总书记爱读书,下乡时带的行李,书籍有两大箱;为了借读一本书,跑了几十里地;在窑洞里煤油灯下看书,把脸都熏黑了;在知青岁月里,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的生活常态。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总书记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还不忘手中拿书阅读。对习总书记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有以书为伴,全方位多领域学懂悟透政策法规,才能当好群众的“口袋书”,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习总书记为镜,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界,更广阔的胸怀,树立为人民负责、为人民担当、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总书记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当村党支部书记时,最期盼的事就是让群众跑餐一顿肉,力所能及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成了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科技知识,以现行涉农政策为依据,立足脱贫攻坚,立足乡村振兴,以懂经济、敢创新、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开展农村工作。记得在去年我入户的时候,我帮扶的贫困户正在地里给魔芋施肥,肥料是从猪圈里刚刚掏出来的猪粪,我告诉他不能施这个肥,他特别好奇,问我为什么,我说猪粪没有经过至少一个月的堆放发酵是不能当作肥料的,这样魔芋很容易烂根。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情,他觉得我这姑娘啥政策都懂,其实我也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就此他跟我拉近了距离,对我之后的帮扶工作都很配合、很满意,帮扶成效也很明显,去年中蜂养殖发展了20箱,公益性岗位年收入达18000元,人均收入在两年间,从不到3000元,提升至人均一万二千余元。所以,只有通过换位思考,熟知群众需要什么,把服务群众、帮扶群众的工作,一点一滴的做实、做细、做好,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同时,为实施精准帮扶打下基础。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挨家挨户劝说老乡支持打大坝,找技术人员,查资料,带领群众打起大坝,为梁家河赢得了至今最好的一块良田;排除万难,远赴四川寻找经验,亲自设计试验,建起全西北地区第一座沼气池……,他用行动实践着知行和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作为一名基层的服务人员,要立足本职工作,做好为群众答疑解惑的功课,面对群众的不解和质疑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及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支持新型农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在帮扶脱贫的过程中,要不畏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真入户、真帮扶、真服务,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处感受到温暖,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这7年是他的奋斗史、成长史,是他恪守为人民奉献信念的来源,对我来说,读《梁家河》不仅是感动和教育,更是筑牢“初心”地基,强化“使命”担当的党性再教育。我合上书,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阳光将背影拉的老长,我知道,这每一步都有一个脚印,这每一步走得扎实,才会走得充实。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人笑了……,这也是我们的追求。
【十一】
《梁家河》一书讲述了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庄梁家河,由一穷二白的封闭落后境况,在习近平同志七年时间的引领下、感召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2017年梁家河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0826元。
书中简述了习近平同志作为知青,在梁家河下乡七年的峥嵘岁月,真实展现习近平同志扎根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谋福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感人肺腑的人生经历。1993年在他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看望了一次梁家河的群众。2015年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又一次看望了梁家河的群众。习近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心一直牵挂着梁家河,他和梁家河的联系从未间断过。我觉得他对梁家河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为梁家河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解决了梁家河群众生产生活中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改变了梁家河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带领梁家河村走上了发展致富的改革开放之路。二是为梁家河村培养出精明强干的干部队伍。三是在梁家河播种下了高尚的、奋进的思想火种。虽然他人离开了梁家河,但是他的思想火种依然熊熊燃烧,时刻激励着、感召着梁家河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习近平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还是省委书记,直到党的总书记,无论身居何职,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高尚的公仆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光辉伟大的典范。看过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的非凡经历,对我来说有三点启示:一是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在那种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依然坚持秉烛夜读,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可以说是知识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知识可以使人信念坚定;知识可以使人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是战胜困难最好的武器。二是真心才能感染人,凝聚人,引领人。他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用心交心。他的赤诚之心真是感天地泣鬼神。他和梁家河群众相处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他的确走到了每一个群众的心里,在梁家河群众心里他永远是一座伟岸的丰碑。三是实干才能出成绩,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严三实”,低调务实,坚毅奋进成为他的工作作风,成为他的领导风格,也成为他的人格魅力。
《梁家河》这本书,既是一本教科书,亦是一本励志书。这本书必将激励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十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每名党员入党时的宣誓词,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动摇、不彷徨、不改弦、不易张,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21年我们党在嘉兴游船上点亮了星星的火种,随后火种迅速点燃,最终点燃了这片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共和国赢得独立,走过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完成改革开放,实现小康社会,如今,回望这一路,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引领着我们。我们只有团结一致,听从党的指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梁家河》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展示了他身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作为一名普通职工,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标看齐,学习他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学习他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学习他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只有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人。
不忘初心跟党走,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我们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根基层,立足岗位,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用自己对党的忠诚与力量,踏实工作,不忘初心,紧跟党走,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