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道在现今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发掘古盐道在2018年当代的社会经济价值,对古盐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xxx是文学陕军的一员猛将,他的文学征程的起点在故乡,经过艰辛探索,在海派文学中心上海浓墨重彩的登上了文坛,随后又回到故乡。离乡与返乡的情感体验,农村与都市的生活变迁,干部与作家的身份转变,造就了xxx创作的独特性。
不像陕西很多作家,始终在乡土上默默耕耘,xxx走过了一条农村—城市—官场—历史文化的创作道路。正如文学研究者杨明贵所说:“从书写上海滩外来者生存故事到聚焦官场政治文化生态,再到现在追踪秦巴地域历史文化播迁,xxx文学言说的对象不断地发生着转换,他在文学题材方面反复上演着惊险的跳跃。”
变的是题材,不变的是对现实的关注。xxx的创作是广阔而深闳的,都市小说《上海是个滩》《上海夜色秀》《玻璃是透明的》,官场小说《奈何天》《步步高》《领导生活》《玫瑰花园》,历史文化小说《盐道》《盐味》,构成了一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和中国人精神历程的恢弘画卷。
回到故乡后,xxx专注于盐道题材小说创作,先后推出《盐道》《盐味》,揭开了存在于茫茫大山中的盐道神秘面纱,传达出“仁义为本,坚忍不拔”的盐道精神,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评论家雷达著文赞扬了《盐道》:“这部小说还原了镇坪古盐道上跋涉者的风采,写出了传统美德的光亮,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是一部具有纯正精神指向和历史文化内蕴的佳作。”贾平凹评论《盐道》是一部立足于文化之根的好小说。
创作盐道题材的小说,是xxx的文学寻根之旅,这是他的又一次突破,也是文学陕军的又一次创获。《盐味》出版后,记者对xxx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寻根旅途上的风景与感悟。
从根上寻找精神的力量
记者:您自己曾说“几十年来,我的创作走过了一条农村——城市——官场的路子”,是什么机缘和力量推动您转向了历史文化?
xxx:我出生在紫阳县高桥镇一个叫何家堡的村子,乡土哺育了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成为我的精神根脉,这是我写农村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作后在机关一呆就是十年,给我提供了官场小说的素材。在官场小说盛行的时候,我创作了《步步高》《奈何天》《玫瑰花苑》《领导生活》四部长篇,都有不俗的发行量。
我在上海专职写作十年,对这个城市非常敏感。我喜欢关注新鲜事物,上海是个新潮的繁华大都市,容易刺激创作灵感,使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于是就有了《上海是个滩》《上海夜色秀》《城市的一个符号》《玻璃是透明的》等城市题材的中长篇小说。
从农村到城市到官场,一条路子走下来,回到安康后就有一种归属感。这使我有一种责任感,来为家乡写东西。
当然这也有创作上的原因。走过了农村、城市和官场这个路子之后,相对来说进入了创作迷茫期。无论是官场小说,还是城市小说,都是当下题材,描写当下民众生存、情感状况。然而,当下题材往往没有经过时间沉淀,深层次意义不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写一则故事、写一组群像。创作上怎么才能有新的拓展?怎么才能找到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文化深度的题材?这成为我思考的焦点,我想真正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有价值的东西,从根上寻找精神的力量,这是促使我转型的关键。
记者:近年来,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盐道三部曲”的创作中。对正处于创作黄金期的作家来说,对题裁的选择一般都比较慎重。你为什么对盐道情有独钟?
xxx:我已经投入了7年时间创作《盐道》《盐味》,加上第三部,可能要花十年时间。在中国作家里面,愿意拿出十年时间做一件事的人是不多的。《盐道》问世前,镇坪古盐道鲜有人知。实际上,镇坪古盐道存在于莽莽大山中已经几千年了,可以说自从这里有人类文明,就有了古盐道,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
盐道从远古走来,从丛林中走来,它本身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难以估量,盐道本身也承载着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几千年来,“盐背子”通过这条盐道,将四川巫溪的盐运往陕南各地。镇坪、平利往上数三代,家家户户的男人几乎都背过盐。他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只能靠背盐生存,所以盐道实际上是一条生活之路、生命之路。
镇坪古盐道全在穷山恶水之地,险象环生,我亲自去走过,受到很大惊吓,是被人搀扶着下来的。况且,镇坪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匪患猖獗,清末以来,镇坪县政府都被土匪烧了三次,土匪抢盐是盐道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明知道今天出去就可能回不来,但是背盐的职业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背盐的人相互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团结一致对抗野兽和土匪,这就是仁义为本、坚忍不拔的盐道精神。走过这样险峻的大山,想想几百年前的场景,镇坪人祖祖辈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通过这样艰难的谋生手段生存下来,这就是一种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重视历史?重视历史上每一件文物?因为我们要懂得人类就是从最艰辛的时代走过来的。人类发展的步履难以想象,但当你回顾山村历史时,会发现以前一切的苦难,所有的抗争都变得有价值。在这么艰苦、恶劣的地方,人类没有停止发展,并且还不断地繁衍壮大,这种顽强的生命力量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从历史文化里面寻找精神要素,从盐道文化中发掘当代价值,这是我醉心于盐道的主要原因。
让历史站起来、活起来、走起来
记者:在创作前,您是否对“盐道三部曲”有整体构思?在创作《盐道》《盐味》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xxx:开始没有全盘计划,写完第一部《盐道》后,就有了想写第二部的欲望。盐道题材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是难以用具体标准衡量的,时间越久价值越会大,所以值得大书特书。
在创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巧合。《盐道》出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我是盐背子的孙子。我爷爷李秀林是民国时期的盐背子,他从镇巴县经紫阳县,到四川巫溪去背盐,途中被土匪打死在一个叫母猪洞的地方。知道自己身世的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眼前浮现出许多现实和历史交织的幻影。我为什么沉醉于《盐道》的创作,也许正是冥冥之中的暗示吧。知道爷爷的故事后,更加激发了我写第二部的兴趣。
《盐道》和《盐味》虽然都是盐的故事,但侧重点不一样。《盐道》涉及巫溪盐业历史的方方面面,是具有文献性的小说。《盐味》的文献性相对弱一些,强化了小说的虚构性,艺术性更强。《盐道》是发生在古盐道上的故事,是关于“道”的,大道至简;《盐味》是发生在家里的故事,是关于“味”的,味在盐中。
第三部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构思,内容可能是关于盐商的生活。
从城市题材转到乡土题材,难度还是非常大。盐道故事毕竟已经过去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我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譬如民国农民的服装样式,在小说里面可能是一笔带过的细节,但我必须了解清楚。采访方面难度也较大,很多背盐人都老了,提供不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盐道》《盐味》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以背盐为生,但都离不开土地,思想中都有深深的乡土烙印,作为同时具有城市和乡土创作经验的作家,您是如何理解乡土和乡土文学的?
xxx:盐道不是当下题材,严格地说它不是历史题材,但涉及到历史层面。如果归类的话,《盐道》《盐味》属于乡土小说,但不是反映当下生活的乡土小说,而是带有历史意味的乡土小说。
我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对农民本身缺乏了解。我对村里鸡零狗碎的是是非非知道一些,但这些事情本身蕴含的社会价值不大,可以在故事层面进行讲述,但上升不到意义层面。一些小说家一心讲故事,却不知道故事的意义在哪里,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将小说中的对话从语言交流层面上升到意义层面。再者,离自己太近的东西,视野反而容易受到限制,写起来会很匆忙。我写官场小说的时候,已经离开官场十年,经过时间沉淀,思考得非常成熟。
我创作《盐道》《盐味》的时候,思考非常深入,就是要让走在这条道路上的“盐背子”形象鲜活起来,弘扬仁义为本、坚忍不拔的盐道精神,让历史走起来、活起来、站起来。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来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但仅仅这样讲是不够的。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如何在地域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找到文化自信的支撑点,这非常重要。
对安康人来说,应该从自己的乡土文化中,寻找到最能鼓舞我们文化自信的文化点。古盐道精神就是足以让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安康人的根与魂,所以应该梳理、发掘它的当代价值,将其作为鼓舞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记者:从官场小说到历史文化小说,你觉得自己转型成功吗?
xxx:我觉得比较成功,但还是有瑕疵与遗憾,这非常正常。为什么很多长篇小说写到最后就没力气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是这样,因为长篇小说考验的不光是文字驾驭能力,更考验着一个作家的体力。
小说家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时,最后体力就全耗尽了。罗贯中也好,曹雪芹也好,写到最后都会精气神不足,那么就很难写出有力量的文字和情节。
我在写《盐道》《盐味》时,就特别注意结尾,所以结尾比较精彩,我比较满意。
小说家永远站在最底层
记者:您曾说小说在描绘历史的时候,比历史学家的记录更加真实生动,在历史与小说之间探寻出的创作道路,一如险象环生的古盐道。您如何理解历史与历史文化小说的关系?
xxx:小说家比历史学家更能提供历史的细节。历史学家提供的细节是理性的、经过遮蔽的,他们站在抽象的立场,更注重梳理历史事件。但小说家不一样,他们会具体到历史学家所忽略或遮蔽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他们始终站在民间立场去说事。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著作了解这段历史综合性的全貌,但是却看不见鲜活的人物。而小说呈现出来的永远是生动的、可知可感的人物形象。从很大程度上说,历史学家是站在高处,归纳总结性地处理事件,小说家永远站在最底层,但却是从高端去反映人类的思想情感活动,小说家必须完成历史学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史书有一个特点,或者说缺点,它只记载国家大事、经济贸易和各路英雄名流等,但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老百姓的生活。从《史记》以来就是这样,连地方志也将老百姓的生活遗忘了。对老百姓生存有重要影响的古盐道,在地方文献中也记载不多。
人民永远是国家的主体。一个国家没有人民是一无所有的,从人民的生活水平、幸福程度,能看出这个国家的兴衰,所以我极力通过历史文化小说来复活过往的百姓生活。
记者:您在《盐味》后记中说,“现在的工作就是为未来的镇坪旅游业进行文化上的准备”,“让小说功利起来,以文学的担当和使命去干预和服务社会”。一个时期以来,很少有作家有用作品服务社会的抱负,很多人甚至反对文学介入生活。您为什么会提出“让小说功利起来”,您认为文学应该如何干预和服务社会?
xxx:文学的思潮、发展、演变是很复杂的。西方一些作家把文学当成独立的艺术品,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目前也有不少中国作家专注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中国小说一向具有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美国海明威等作家,都注重维护国家荣誉,文字背后彰显了美国精神。我的作品如果能让一方百姓有所受益,让小说“功利”起来,也是一件好事。
我国2020年要全面脱贫。像安康镇坪这种地方,脱贫之后怎么办?绝不是件一了百了的事情。它需要文化的强力注入,要培植文化根基,作用于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政府和文化从业者都要有宏大的视野,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来抓文化。当下,文化的贫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显现,脱贫之后怎样推动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文化作为灵魂如何融入旅游产品和农业产品之中,是需要决策层来关注和思考的。这就涉及到文化自觉的问题。
现在我的小说本身就在干预社会,已经起到一些服务作用。自《盐道》出版后,许多读者知道了有个“镇坪盐道”,也有一些外地读者专门赶来看一看,走一走。社会强烈的反响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文物局安排古盐道保护项目近千万元,盐道博物馆纳入了建设规划,镇坪钟宝盐道小镇已开始筹建。
镇坪文化遗存相对较少,是个历史文化相对贫瘠的地方。可是盐道文化,从纵向上看,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贯古通今。从横向上看,涉及到大巴山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家族,影响深远。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它是唯一能够进入挖掘层面的文化选项,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可以替代盐道文化的精神价值。如果一部作品能为地方文化建设铺路搭桥,对作家本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褒奖。
盐道小说如果拍成电影,肯定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在小说的影视改编方面,我也一直在努力。我一心想做一部好电影,不要求有很高的票房,但一定要做得很精致,是完整、精致的艺术品。作为小说,它是精致的、自己满意的作品,改编成电影,也应该是艺术精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