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0:39:41 | 移动端: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核心,值得广大学习经济学的朋友认真学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受学生和教师重视。但由于该门课程所涉经济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也被不少初学者认为是“沉闷的学科”。在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I-T-D-P教学理论,寻找有效打破“沉闷”教学模式的新方法。

由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视这门课程。但由于经济学理论高度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加上授课教师对这门课程主要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这门“沉闷的学科”望而却步,兴趣平平,教师也为此降低教学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如何探索有效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各高等财经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1《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调查

为了解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现状,我们针对海南师范大学126名经济管理类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份,问卷回收率为94.4%。回收的问卷中82.3%的学生很重视这门课程,但只有69.7%学生表示对该课程感兴趣。不喜欢该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太多且抽象、复杂难懂、学习吃力、定量分析太多太枯燥、不实用等。问卷针对“喜欢该门课程的哪些内容”设置的选项有:A.经济时事部分;B.理论讲述部分;C.案例解决部分,我们针对该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图1。由图1可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喜欢案例解析和经济时事部分,只有5.88%的学生喜欢经济理论部分。由此可知,虽然学生很重视这门课程,但由于经济学理论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相对而言,学生对理论指导实践的案例解析部分和注重应用性的经济时事部分更有学习热情。授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更注重实践性这一客观事实,采用的教学模式必须注重兴趣培养和实践元素。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其教学模式设计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几乎是学好其它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有以下特点: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分析基础上,剔除现实中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使得理论抽象化;几何图形、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较多,逻辑性、条理性较强;概念多、知识点多且环环相扣、系统性强;经济学流派众多。根据以上特点,该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2.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课程设计不能过于单调,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文本、图像、动画、图形、声音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精心设计导入课,以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小事件为切入点,引入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讲述近期发生的经济事件,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进行解释和理解,使学生有学习该课程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2.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应将传统的“填鸭式”、以“教”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诉求,结合学生的需要,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该一味地“填鸭”,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对经典理论的质疑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还掌握了经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2014年更是突破700万,要使得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教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你觉得该课程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性还是实践性?”这一问题,有78.2%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实践性。关于“你喜欢哪种教学方法”的问题,56.3%的学生回答喜欢实战型教学模式(如提供成功创业人士的经历或创业失败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已学理论进行分析)。可见,学生希望该门课程注重实践性,注重应用性的诉求非常强烈。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时,需注重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感受实战的策略和艺术。

3《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我们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I-T-D-P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1激发兴趣

(I)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该门课程的驱动力。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65%的学生属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者,而只有35%的学生属于“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将教学效果由低效变为高效。当然,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经济时事、生活现象作为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材中有些案例比较陈旧,而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新鲜事物,注重案例的时效性,经济时事、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个需求。授课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讲述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的经济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如余额宝的产生背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变化、CPI指标背后的内容、“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状况、央行的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等。教师讲解这些内容时不宜采用太专业理论化的术语,而是要将其通俗化,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地将经济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经济学知识的欲望。

3.2理论讲解

(T)理论讲解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理论讲解比较枯燥这一问题,讲解过程应分两步走:(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选择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讲授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部分,可以从“蜜蜂的寓言”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节约的悖论”问题。(2)展示本节理论讲述框架,理顺学生学习思路。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解放学生学习探索未知的天性。

3.3学生参与讨论

(D)以往的教学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老师很投入地在讲台上扮演着“演讲者”或“独唱”的角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地听,不停地记。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了满满的笔记,而对于老师讲了什么却云里雾里,因此“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可谓差强人意。教师应该将“独唱”改为“大合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教学,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如传统经济学认为“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而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理解。

3.4实践阶段

(P)“学以致用”是教学和学生追求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非常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运用和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博弈理论已经证明出:当多阶段博弈的谈判次数是单数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当它是双数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指导购物实践。

4I-T-D-P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应用

我们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中的货币政策理论”的教学程序与内容为例,来说明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应用,具体表1.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师通过经济时事热点讨论,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故事或生活中的现象来挖掘学生探索未知的潜力,在以上两阶段的铺垫基础上,学习经济学理论已转化为学生“主动”的行为,而“讨论”和“实践”更加深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消化。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双向性。通过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这一正向步骤,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经济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并运用于实际。通过实践-讨论-理论-兴趣这一反向步骤,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以往遇到的未解问题或现象带入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找到答案后收获的成就感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5结论与讨论

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授之以渔”。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知识积累、责任心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保持对经济时事的高度关注和敏感,不断搜集适宜教学的案例和素材来补充教案,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案例、经济时事热点的讨论需建立在学生掌握并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并提高其应用和创新能力。I-T-D-P(兴趣-理论-讨论-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互动,有助于构建更为融洽的课堂环境和师生关系,打破“沉闷”的消极氛围,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分析》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536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