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唯一运动的时间,我们要好好把握。这里带来的是教学论文:关于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服务学生成长的理性思考,大家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摘要: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课程体系的必修课程.多年来,受到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学,轻医疗保健知识介绍,没有根据护理专业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安排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根据护理专业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侧重培养护理专业职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学生成长
《公共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学院校具有丰厚的医疗资源,实现医体结合,使得体育课程更好的服务学生专业成长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学,轻医疗保健知识介绍,没有根据护理专业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安排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无显著差异。本文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期待与广大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1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的教学是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本位,重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结构,逐步适应社会这五个基本教学目标。与临床护理专业职业特点的关体育的内容,如护理职业需要长时间从事铺床、跑补液等所需耐力素质,对急重症病人的临场应变速度素质,对承受繁重搬运病人的力量素质,以及护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塑造等与护理专业相关的专门性内容缺乏重点锻炼。其结果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与护理专业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护理专业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护理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服务护理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公共体育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以胜任将来护理职业繁重的工作任务,我校体育教研室对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2.1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提高护理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
鉴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体育教研室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我们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和医疗体育课程内容三大模块。基础体育课程内容按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反应五项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护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经常值夜班的特点,对自身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难应对长时间、大强度的繁琐的护理工作,调查显示由于工作中体能消耗较大,84.7%的护理工作以来出现体能明显下降的现象[2],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三大球、太极拳等教学为主,重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专项练习。由于基础体育课程开展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动机不足、兴趣不高,教学中可适当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护理职业中经常从事搬运病人、抬担架、搬运药瓶等负重工作,我们在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模拟护理工作职业情境,将职业特色训练引入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专门性训练,既可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结合本专业将来从事工作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引导,让学生掌握一两种运动技能,帮助将来选择锻炼方式、树立健身意识,引导自觉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健康、优化心理结构的目的。护理专业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是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关键时期,针对护理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建议专项体育课程开设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选项课,同时课程中加入形体训练、舞蹈动作、护士礼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在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能够提高护理专业职业素质。体育防病、医学治病,如何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未来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应用知识[4]。护理专业亦是如此。医疗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运动损伤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既能掌握先进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育健身,又能运动体育健康知识辅助医生和指导病人进行身体恢复,提高未来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通过以上以服务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解决了公共体育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医院输送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
2.2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护理专业岗位的需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具有丰厚的医学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比如讲解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医学理论依据,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形成被动参与-主动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一良性循环;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掌握的解剖学知识,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的-制定处方-参与课程教学-锻炼后的身体生理、心理变化这种形式,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中,感同身受,同时课堂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参与探讨执行运动处方遇见问题,探讨商议依据医学知识优化运动处方,教学在运动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工具在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是一个新的尝试[5]。医疗体育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上课提前3-5天把教师录制好的体育康复的经典案例、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等视频通过QQ、微信等软件系统发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本次课要教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医学院校具有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业重,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加强体育考核制度,考核中加入护理职业素质内容,实现体育教学与医学教学一体化。同时通过举办体育联赛、体育文化节等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总结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工作从单纯的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向身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护理工作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在承担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工作任务中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体育课程安排贯穿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更能够实现护理专业体能和职业技能的共同提高,为医院提供实用性的护理人才。以上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立足于医学院校培养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临床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俭,刘欣,胡佩英等.从护士职业工种特点看高职护生体育课课程合理安排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8,28(1):38-41.
[3]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90-92.
[4]傅兰英,杨晓林等.“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96-99.
[5]徐楠楠.微课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3):82-8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