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将之融入到生活当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现状,提出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即用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践行思想品德;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建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用模拟生活表演的方式构建生活化课堂。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生活教育”理念的运用,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过去过度重视理论内容传授的教学模式,将思想品德的课程教学与生活内容、生活案例等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实际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依然难以摆脱传统理论化、单一化、形式化的空洞说教模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结合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探索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现状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德育为主的学科,力求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当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选择,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说教性教学驱离思想品德的生活味
思想品德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实践中,是对人们的生活行为的一种道德约束。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习惯于对学生严肃说教,教导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或不能怎么样。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失去兴趣。
(二)教条化的内容降低思想品德的生活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总体上倾向于教条说理,而降低了相关内容对生活实际的依赖性。这种内容对思想成熟和抽象思维相对发达的成人来说,理解起来自然不成问题;而对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生活经验不足,整体认识能力还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未免过于抽象。由于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内容的支撑,加上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学生理解相关条款比较吃力。可见,这种教条化的说理内容,降低了思想品德的生活性,不利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针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实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一)用生活化的场景引导学生践行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生活实践当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约内容。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想品德。比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在校园内帮助小朋友,维护校园卫生,学生集合时维护纪律,带头遵守学生规章制度等,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思想品德。带领学生在这样的生活中积极践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教学效果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二)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建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教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性。因此,教师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促使生活化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渗透典型范例、道德范例等。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一般课后都安排有典型范例,以达到塑造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然而,一些道德范例并没有真正地与小学生的生活接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熟悉典型范例的渗透,实现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教育应当本着知行合一的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2]。例如,在“我的角色与责任”单元内容学习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值日周”活动,让学生轮流整理班级的图书、打扫卫生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用模拟生活表演的方式
构建生活化课堂把学生带到生活实景中固然是好,但更多时候很难安排合适的时间,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师也可能不太赞成总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那么,在教室中模拟建立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一些生活角色,并表演相应的思想品德内容,也可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当转变应试化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运用,促使思想品德的教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和推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