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摄像需要更多的细节研究,让摄像变得更加的完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电视文艺摄像细节问题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客观上讲,电视节目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是节目本身,二是节目摄像,节目本身的趣味性很重要,但没有良好的摄像对其进行表现,节目效果就无从呈现,节目趣味性也会大幅降低。因此,本文从电视文艺晚会及其摄像角度出发,对电视文艺摄像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进行关注,内容主要有机位设置、拍摄角度、镜头运用还有导播与摄像的配合。
文艺晚会的摄像与传统电视节目摄像不同,传统电视节目大多是摄制好之后再放到电视平台上播放,而晚会采取的是先排练后直播的方式,要求摄像和导播做到各司其职。导播需要指挥全场,给摄像师发号命令,而摄像师要能及时领会导播的指挥,调整摄像的位置、角度,将文艺晚会的节目进行完美展现。
1电视文艺晚会及其摄像
电视文艺晚会摄像是一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工作,与常规摄像不同,它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需要多台摄像机器配合使用,进行多角度不同广度的摄像。二是文艺晚会一般都采取直播的方式,在摄像过程中不能出现问题,发生问题也无法弥补。三是摄像范围过大,摄像对象较多,导致摄像工作量很大。一般来说,在电视文艺晚会摄像工作中,至少需要6到8台摄像机配合进行,其中,大部分摄像机会有一个固定拍摄点,进行某一角度的晚会拍摄。其余会有2到3台摄像机负责移动拍摄和人物特写[1]。当然,具体的摄像内容还会根据文艺晚会的发展进行调整,如有些摄像机的拍摄对象会从演员转为主持人,这部分工作一般都由导播和摄像沟通后安排调整。
2电视文艺摄像中的细节问题
2.1机位设置
机位设置是根据演播厅的构造以及演出形式进行调整的,一般来说,对于观众和舞台分离的晚会常采用向心式机位设置,将机位放置在舞台四周,进行各个角度的拍摄。对于互动型结构来说,需要将摄像机安排在内圈,充分对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进行拍摄,拍摄过程较为流畅。
2.2拍摄角度
不同拍摄角度拍摄出的晚会效果也有很大差别,会使晚会中的人物形象还有色彩效果发生变化。例如,在场地下部进行拍摄时,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修长,人物轮廓更加圆润,适合对小品、相声以及独唱的局部突出。在上部进行拍摄时,取景范围更大,对场地的整体性把控更强,更适合大型歌舞剧的拍摄。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拍摄时,通过正面拍摄,能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反映;通过侧面拍摄,能清晰地对人物位置进行展现,适合对语言类节目的拍摄;通过背面拍摄,能够将观众笼罩在视野范围内,提升观众参与感。同时,在拍摄过程中,还可以对拍摄角度不断进行调整,给观众一种渐次展开的审美感受,例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画卷独舞就采取了这种方法。
2.3镜头运用
镜头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全景、半全景还有特写六种,其中,远景适合用在大型节目开场阶段,让人们对节目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可以用来烘托气氛。全景针对舞台上人物相隔较远,但又需要表现出人物之间交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近景切换中、远景再切换近景的方式,完成情景的连接以及摄像对象的过渡。半全景适合用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对话互动,还有进行情景过渡。近景是镜头中最常用的一种,通过近景可以对谈话双方或多方进行分切,能够有效拉近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最后是特写,一般是在表现某些较小行为动作或面部表情时用到,能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好地将舞台上的信息传递出去。
2.4摄像与导播的配合
前面提到的都是在进行电视文艺晚会时会遇到的技术性细节,机器是需要人来操作的,而文艺晚会的进行也需要合理安排。因此,为保证文艺晚会演出达到最好的转播效果,需要摄像与导播的精密配合才能完成。其中,导播属于指挥地位,需要在把控全场的情况下对摄像进行调整[2]。首先是需要借助不同镜头的运用,完成对不同节目、不同景别的捕捉,并通过镜头切换,营造不同的氛围。如欢乐的氛围适合远景,悲伤的氛围适合用近景还有特写表现。其次是通过镜头切换来进行视觉效果转化,这需要摄像能够及时掌握导播的心理,明白导播想要表现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摄像。最后是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歌舞过程中,有个别人出现舞步不和谐,就可以先切换近景来缓冲,让舞者有调整的时间,尽量保持整体效果良好。
3结语
摄像是一台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摄像,不但能够将文艺晚会的节目效果完美展现出来,还能增强观众与节目之间的互动,提高观众的参与感。文艺晚会摄像有很多,也都有各自的责任,但随着晚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摄像师以敬业的态度、专业的摄像技术,和晚会现场的导播进行密切配合,确保晚会能够顺利进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