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廉洁读书征文范2000字文12篇

廉洁读书征文范2000字文12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06:20 | 移动端:廉洁读书征文范2000字文12篇

廉洁是我国传统优良美德,提倡廉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本来是做人还是处事都要做到廉洁。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廉洁读书征文范2000字文12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闪烁着无数先贤哲人有关“廉”德的真知灼见。自古及今,无数怀抱经邦济世理想的政治家与思想家不断寻觅着既能够维护皇权统治,又有益民生养息的廉政理论,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维系了历代王朝的绵延更迭。当代我们反腐倡廉,正可以从传统廉德文化中汲取滋养和启示。

一、“廉”德思想源远流长

“廉”是一种做人品质,也是一种治国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群雄争霸的动荡世局,诸子百家就提出了许多关于以“廉”德来修身治国的理念。儒家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观点,倡导主政者节用爱民、以身作则的廉政思想;法家的管子主张“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把礼、义、廉、耻看作治国的四大纲要,其中“廉不蔽恶”认为只有守廉才不会掩饰过错,强调廉洁清正,不包庇坏人坏事,对于当代反腐倡廉工作颇具启发意义;到了法家的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那里,更是全力主张

“以法为本”的治国理念,用严苛的法制来保障廉政的推行,为强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此外还有道家庄子的“清廉自守”、墨家墨子的“兼爱节用”的等清静无为、尚简非攻等思想,倡导节俭清正为人、以民为本治国的理念,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内涵。

汉代以降,随着封建一统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廉政体系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发展。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征辟,在繁多选举科目中,“孝廉”一科最为重要,跻身于孝廉成为读书人入仕做官的最佳途径。正是因为对具有贤良廉品人才的拔擢重用,王朝的发展和巩固成为可能。西汉政治家董仲舒主张“食禄者不与民争利”,道出了为官当以廉养政,不以权谋私的道理。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内贤外王”、“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念,主张以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官吏的廉洁品德,增强其抗御腐化的能力,人君尤其应该以身垂范。宋元之际思想家邓牧主张精官简政,强调为政者应懂得节俭自处、宽厚待民的道理。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深谙腐败的官场大环境对官员价值取向的影响,他曾感慨,一旦形成贪官得意,清官受气的官场氛围,即使有廉能的官吏也难以持久,实在是社会的悲哀!他提出的“清官逆淘汰”理论,对于当今我们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尤具警示意义。

到了近代,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挽救民族危亡,在吏治腐败透顶的政治环境里,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之臣卓然独立,清廉勤政,希望挽救大厦将倾的清政府。曾国藩的“崇俭抑贪”,康有为的“涤旧布新”、孙中山的民主政治等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

二、传统廉德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1.廉政源自民本

纵观传统廉德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其核心始终没有偏离民本思想。“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一个为民的政府,必以民众为根本。民众是腐败的对立物,是廉洁的主力军。“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历史事实已经明示我们,只有以民为本,廉政勤政,国家才能兴旺昌盛;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违背民情民意,必将遭受败亡的结局。

2. 廉德胜于能力

被誉为晚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曾被其同僚认为天资愚钝。他一生经历坎坷困顿,以一介儒生立世,却不得已肩负带兵对抗强悍起义军的重任,其成事之难可想而知。但就是凭借他“崇俭约以养廉,崇廉让以奉公”的执政理念,加之务实求真的治军原则,为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委任以朝廷要职。曾国藩一生的经历是对“廉能养德,勤能补拙”的最好阐释。

黄宗羲曾感慨说:“天下能吏多而廉吏少,求其才德兼优者,戛戛乎难之!诚以德胜于才,终不失为君子;才胜于德,或竞流为小人。此无他,心术固殊,学问亦异也。”

认为廉德比能力重要。正如当今品评人才的俗语所说:“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人才的判定,最首要的是品德,一个具有廉洁品质的干部,哪怕才能资质普通,也能以其清廉的风范净化周边的为政氛围;如果再辅以卓绝的才能,就更是国家和人民的大幸;而无德且贪婪的人,任何时代都不堪重用,他们或许可以显赫一时,但终会自掘坟墓,古有和珅,今有谷俊山、徐才厚之流,贪官污吏的下场古今同情。

3.无为也是腐败

为官不为、因循守旧也是官场腐败的一种形式,“庸、懒、散、慢”的官衙作风自古有之。曾国藩曾总结官员办事的四大弊病:“退缩”、“琐屑”、“敷衍”、“颟顸”,指出这些为官不为的官僚习气将会导致的恶果:“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拒,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近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严打腐败的一系列重拳出击,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由此而来的为官不为的“太平官”现象却有所抬头。据调查统计,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相对于那些在本职岗位上曾为人民、为区域发展做过一定工作的贪官,人们更痛恨的是那些为官不为的庸官。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用手中的公权做实事,实际上是在降低社会能效,浪费公共资源,甚至导致重要发展时机的丧失,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福祉。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应当时刻铭记手中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为官一任,当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取将自己打造成为廉而有为、廉而多能的干部,方不愧人民的信任和委托。

4.智慧可以守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今参悟大智慧的人,往往能自觉秉持清廉自守的品格,因为他们知道,世人争相追逐的权力、金钱、美色固然美好,但它们也是柄双刃剑,若取之非道,这些美好事物就可能变成杀人武器。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在享受这些美好事物的时候,需先扪心自问:这些东西是否是凭借自己的德行、能力和辛勤付出所得?历览古今兴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足以让每一位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清心自警。

与此同时,选用廉洁智慧的人才也是打造清廉政府的重要举措。“知者不惑”,拥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为“权钱色”所迷惑,而是安贫乐道,以廉养志。清代政治家魏源曾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总结出古今治国用人的大道:“至治之世,士在公孤;小康之世,士在僚采;倾危之世,士在游寓;乱亡之世,士在阿谷。”作为古代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的正直知识分子群体的“士”,其在不同政局中的不同际遇,反映着当时社会朝政的清明程度:在太平盛世时,士在政权中处于高位;在小康之世,士只能沉浮于中下级官员之列;在政治腐败的倾危之世,士只能在地方做做小官;在天下大乱之世,士无用武之地,只能归隐山谷以独善其身。由此可知,一个善于选贤任能,让有智慧有品德的人才担任要职的政府,必将成为卓越的政府。

近年来,在中央严惩腐败的一系列措施下,官场伦理道德的败坏和丧失得到了极大的扭转,但是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如今我们重新学习和体味传统廉政文化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因势利导,深化研究,在继承中去粗取精并发扬光大,使传统廉德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能够继续荡涤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空气。

【篇二】

君子而时中,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行路难,做人做事更难,那么提起如何做人就必须会提到“中庸”之道。《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即是做人处事的,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根本理论。

学会去看清何为“中庸”

大多数人不解何为“中庸”,甚至错解“中庸”。”中庸“不是消极保守,不是缩头乌龟,更不是和稀泥。大多数人看到”中“就会想到”中间人“,”不得罪人“,而”庸“,大家就会想到”平庸”,这些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

书里有几句话总结下,大概是这样的,就做人来说,表现为: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愚忠,也不奸诈;既不轻生厌世,也不贪生失节;升了迁不专横跋扈,丢了职不低三下四;发了财不要为富不仁,收了穷不要人穷志短;即不让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天下人;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几句话虽短,可确涵盖了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做人道理,我们有很多的做人道理都是都是老一辈的总结而来,而这些恰恰都是由“中庸”演变而来。

学会用“中庸”提升自己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是没有,不要的意思,针对做人处事,要毋意假设有更好的意见就不要一直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不要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必然的,就是毋必,天下之事没有一件事是必然的,所以要知道即使你希望是怎样的,但是事情未必是那样的;毋固不固执己见;毋我,不任何事都只为自己着想,而改为别人着想,为事着想;有了这四个“毋”,天下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呢?

懂得用“中庸”克服自己

孔子说:“君子做事不自大,有功不自傲”,虚己对人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的成事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人是群居的,没有谁离开谁活不下,但如果个人离开了群体,即使能够生活,也活得很辛苦。“中庸”之道中有句话这样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有才能,得天独厚者,不能心高气傲,这是做人之道。而普通人也有可能遇到不平凡事,学会克服自己的傲气,尽善心换善果,并且让自己远离那些没必要的争辩。

“中庸”如何面对自己

“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能战胜任何人的也只有自己”。尽人之性,学会面对自己,“中庸”写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每个人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所以怀疑自己力量都是自卑的人,如果将自己的能量充分的开发出来,不仅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很可能还能影响他人。可是想完全发挥出来,那就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自知其无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该说不知道,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弄虚作假。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的无知,并且为自己的无知付出百般的艰辛从而踏实肯当。那么无论男人女人,还是穷人富人,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成就。倘如一路顺风,一直无所不知,那么他就是自以为自己已经达到“知”的程度,那么就不能再有所突破了。

“无欲则刚”,刚坚定不移,欲则是人人皆有的。但是“欲”要有是正常的,不影响他人的,一旦超出正常范围,那就是要批判的,是贪婪之欲,无良之欲,即使是看起来是“美好”的,超出了正常欲望界限,就都是非分之欲,同样是要舍弃的。而“刚”确实很难做到的,任何人都会有种想法,想做好任何事,对任何人都好,所以人都喜欢你,可是事实是很难做到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面面俱到,往往是自己辛苦,麻木,最后把自己累死,换来可能还是对方的不满意。那么怎样尽量去做到让大家都满意呢?无欲则刚,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自己认为对的,并且毫不动摇,参考别人意见看的是意见而不是对方的脸色,即使有些人不高兴你的做法,但如果你可以好不动摇,事后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人存的是公理,那么我们便绝不能全为了私心。

“中庸”就是做好自己,影响别人,看清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做成大事者,做真诚者,做天下公理者。

【篇三】

刚刚读完一本《神奇的腐朽——晚清吏治面面观》(任恒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11月版),掩卷沉思,深感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之悠久,权力寻租和贪污贿赂已经无孔不入,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绵至封建末世的清代,系统性的腐败使国家治理失效,各种各样的潜规则盛行,任你社会革命、体制改革,避过锋芒之后,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最后以至于武昌新军的一次走火,就革掉了这个老大帝国的命。

我中华乃礼仪之邦,凡事讲究礼尚往来,送礼文化高度发达,及至清末,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典型的是各类的“敬”:外省官员离京时送给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的贿赂性银子叫做“别敬”,我到基层工作去了,朝中有人好做官,请您多关照;夏天送给领导的银子叫做“冰敬”,让领导买点儿西瓜、饮料,消消暑凉快凉快;冬天送给领导的银子叫做“炭敬”,让领导买点儿木炭柴火,烤烤火暖和暖和;过年送红包叫做年敬,端午节、中秋节送的过节费叫做节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送的礼金叫做喜敬;送领导夫人、二奶的礼金叫做妆敬,买点儿化妆品,做做美容,讨领导开心,考虑得无微不至;领导子女考上大学、出国留学了,送点儿零花钱叫做文敬,鼓励领导子女好好学习,早日成才当官,使官二代成为二代官;领导的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也很重要,送给他们的红包叫做门敬,有了他们的帮助才能接近领导,少了他们关照,就会形成“中层梗阻”,给领导的礼物就不好送;争取上级审批资金、安排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和央企重大项目的回扣叫做部费……起上再好听的名字,也不过是红包礼金贿赂的代名词。耐人寻味的是,大家都对这些官场陋规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就连被吹嘘为“圣明”的康熙皇帝,都在上谕中公开说“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于细故也……岂得一一问其所以来耶?”直接否掉了推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的可行性,好一个通情达理的最高领导,真是“理解万岁”的忠实实践者!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流传后世,缘于清末卖官鬻爵成风,官职成了商品,明码标价,公开招投标,官场成了市场,赤裸裸地货币交换。有个投机分子蒋渊如看到当官有利可图,尤其是知县的职务,一般每年能捞数千两,肥缺能捞到十万两,要是受点贿,数十万都有可能。可蒋渊如买官资金不够,就跟另外四个朋友商量集资,五个人搞起股份制,合资购买一个知县。上任前,五人在神像前分好了工,蒋渊如做县令,其余四个谁做刑名师爷、谁做钱粮师爷一一确定,分赃按控股比例。五个人合作默契,每年能贪20万两,弄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三年后干部考核,蒋县长终因贪腐被双开,但5人已经“满载而归矣”。

荒唐的制度产生荒唐的价值观,影响到晚清的干部考核。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在道光末年以处级干部即用知县分发湖南,路过武昌,晋见省部级干部湖广总督裕泰,裕泰坐在台上接见。行礼后,李坐在裕泰旁的椅子上,裕泰呵斥再三,李才起立。事后,裕泰对其他官员说,你们看见李瀚章了吗?此人架子大,有做总督的可能。官员们相度人才的标准居然是架子的大小,令人啼笑皆非。可笑的是老领导裕泰果真是独具慧眼,后来李瀚章官至两广总督,外号:李大架子。清末官场上流行在言谈举止上修行所谓的宰相风度,舒行缓步,低言缓语,遇事哼哼哈哈不置可否,首鼠两端,这样一副不敢担当、无所作为的庸人形象,竟被奉为官场榜样!

司法公平是底线公平,司法腐败是底线腐败。晚清刑部监狱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监,一种是官监。普通监阴暗潮湿,污秽不堪,还经常发生“躲猫猫”玩死人的事件。官监则另分等次,最上等者,客厅、书房、卧室、厨房一应俱全,高端大气上档次,和高级宾馆无二。有一个姓龚的官员入狱时,贿赂狱中上下左右万两白银,以后龚氏用餐,珍馐佳肴,如同宴席,每天八位姨太太轮流值夜,虽身陷囹圄,但仍威福自任。更有狱卒得到官犯贿赂,屈膝谢赏,口称大人高升,演出一幕幕荒诞不经的闹剧,直拿司法当儿戏矣。

晚清在干部选拔制度的落实上,流于形式,随意性强,不是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来选拔任用干部,而是轻组织重个人,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全凭主要领导的个人喜好。一个名叫“王国钧”的考生寒窗苦读,在科举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慈禧太后念了王的名字,皱着眉头说“好难听”,觉得与“亡国君”谐音,王便被弃置三甲,蹉跎以终。此外,书法的好与坏,相貌的堂堂与否,都成为能否及第的标准。科举发展到乾隆年间,试卷分为官卷和民卷,官员子弟的录取机会大大高于普通士子,教育不公导致了社会流动缓慢、上升通道堵塞,知识分子不稳定,国家就容易出事,以至后来出现了落第秀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吏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腐败如斯,在世界发展波澜壮阔的近代社会,焉有不亡国之理?痛定思痛,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文化基因等深层次的原因,客观地讲,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怎么办?只要有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共产党就一定能够解决腐败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四】

最近在读宋诗时,偶尔读到宋初三任宰相吕蒙正一则轶事。吕蒙正为宰相时,以正直敢言、清正廉明著称。有人称有一价值不菲的宝镜,说此镜能照二百里,欲献给吕蒙正以求引荐。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着能照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这宝镜在你看来是宝,而我是以廉为宝”。此后,没人敢向他请托送礼。读后,我不但佩服吕蒙正风趣的拒贿智慧,更敬仰他为官清正廉洁的品格。

古人尚能做到身居高位而拒腐不染,而我们少数领导干部却无法克制自己的贪念,经受不住钱权名色的糖衣炮弹的诱惑,在和平时期打了败仗沉沦坠落,成为革命队伍中的蛀虫和人民群众的公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书中就列举了近年来因腐败落马的9名领导干部,虽然他们的从政经历和腐败形式各异,便无一例外都是让贪欲之心掌控了自己。试看他们之中有贪图虚名而公权私用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玉海,有贪图金钱而肆无忌惮贪污公款的中国畜牧业协会原秘书长沈广,有贪图奢靡生活而大肆敛财的山东省原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还有贪图美色而为情枉法的安徽省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家坤。他们也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腐败分子,反而他们曾经有的是“立志奋斗”的优秀青年干部,有的是勤政廉洁的明星干部,有的还是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但从一名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他们的坠落轨迹不得不令人警醒。

“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从政为官,一旦种下贪欲的种子,并任其在思想深处扎根散枝且不加修剪制缚,就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遗患无穷。贪欲虽然一种毒性很强的腐蚀剂,也并非难以克制和约束。只要注重个人思想修养,在工作中养就一身正气、为人处事保持铮铮骨气和对待邪恶坚守无畏硬气,完全可以炼就百腐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拒腐蚀于门外,防蜕变于未然。

慎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际。试看《警示录》的9名典型案例的腐败历程,往往都是从不经意间的小贪小利开始,由小渐进的过程。江苏省徐州市政协原主席张引的腐败是由收受下属单位1.8万元“奖金”开始,福建省建阳市国税局原局长吴波的坠落是从接受某公司老板的1台电视机开始。就是这些区区万余元的小小“糖衣子弹”打开腐败分子闸门,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这些腐败案例警示我们,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在拒腐防变上都要谨小慎微,都应该牢记并做到“勿以廉小而不为,勿以腐小而为之”。

择友。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交友对从政为官影响很大,《警示录》中许多官员走上贪腐之路就是因为交友不慎,他们的“朋友圈”往往成了“腐败圈”。刘铁男骄气十足,下属单位负责人想见其汇报工作都非常之难,但他商界的民企老板则随时可以与他“礼”上往来。王敏醉心迷恋“商人圈”的奢靡生活,经常与商人们出入豪华酒店吃喝玩乐。被他们视为贴心“朋友”的人,其实是些心怀叵测、居心不良,一心拉拢腐蚀手握实权者,最终把他们拖入腐败泥潭不能自拔。“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如果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职位都能择善交友,多结识正直友善的朋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即使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政绩,至少也能独善其身不会误入歧途。

安贫。甘蔗没有两头甜。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身为党的领导干部,党的性质、宗旨和自身职务使命决定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党为党,在公为公,不能存在私心杂念,妄想又从政为官,又想“发大财”。《警示录》案例中的腐败分子在位时个个自诩对党忠诚,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丢弃党性原则大肆敛财,做着发财荣华梦,最终梦醒时分锒铛入狱陷身囹圄。“俭以廉为本,奢为贪之源”,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身为党员干部就要安贫乐道,做到“心为民所想、权为民所用”。

一个人面对各种诱惑,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廉洁与腐败的差别,在于能否克制自己的私心欲念,经得起考验。《警示录》中9名干部坠落深渊走向自我毁灭,充分印证了这样一条道理。从政为官,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会管理和制约自己的私欲,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面对选择才不会迷茫,面对诱惑才不会动摇,经得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始终保持信仰不移、追求不变、本色不改。

【篇五】

书信,一种已离现代人逐渐远去的沟通工具,曾几何时是人类之间传言达意的联系方式,然而,自打通讯科技、网络科技高速发展后,基本被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代替。

四十多年以前,一名远在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的年轻人,他日夜盼望着远方父母的一封家书,就在放下农具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到宿舍的时候,高音喇叭里传来了一段“请到传达室领信”的广播,他猛一抬头,立马一路小跑来到了传达室,从值班老汉的手中接过信儿。他迫不及待地一把撕开信封,打开信笺。读着字里行间那一句句的关怀与叮嘱,他的眼睛湿润了,两行热泪滴湿了襟前。

笔者的案头摆放着一册《以爱之名——100封优秀廉洁书信》,这是妻子近期送给我的一本书。这本书由苏州市纪委监察局、苏州市纪检监察学会去年面向全国征稿,然后从中精选出100封信件结集出版。读着一封又一封父母给儿女、长辈给晚辈,以及夫妻间、兄弟间、师生间,还有自己写给自己的各种书信,我也如那位其时远在北大荒的年轻人一样,几次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笔者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履行着执纪监督问责职责,这是一行带“硬性”的职业,当然,其中也穿插了不少的提醒教育,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理人员容易,但在防范方面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者做到医小疾、防大病,那才是这里边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的开篇,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写给老伴、儿子及儿媳的一封信。老干部退休后一个人回到了乡下生活,临近中秋,他收到儿子从城里寄来的500元超市购物卡和两瓶五粮液。面对这购物卡和五粮液,老人家喜忧参半,但更多的是担心儿子提拔后,这中秋礼物是否为收受所得。所以老人家立即把礼物寄还儿子,并另外寄上这封信。老人家在信中引用了三个典故:一是东汉乐羊子之妻劝丈夫乐羊子“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二是晋朝人陶侃的母亲湛氏,对儿子利用职务之便把收受来的腌鱼孝敬自己的行为,愤然斥之,责其退还。三是后汉田稷收受下属货金百镒,献给母亲,遭其母训话,把货金送还原主。这三个典故,老干部既是告诫老伴和儿媳,对儿子假若真有收受节礼行为,应该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促其马上退还,及时加以纠正,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为一名父亲的立场和态度;同时要求儿子必须时刻审视自己,决不能走偏,要永远守住底线,保持一颗廉洁之心。

书信的中间部分,老人家写道:“家风和党风紧密相联,家风是党风的具体表现。家风正,党风正,社会风气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不正容易滋生社会的腐败。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把家风作为突破口,施行各种见不得人的伎俩。廉洁的家庭氛围,确实能挡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老子台前办事,儿子幕后收钱”的刘铁男,以及“夫妻联手、全家上阵、共同敛财”的“双面人”王敏。如果当初他们的家人能认识到问题,及时地拉一把,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结局?只可惜历史不能重写,人生没有重来。

在这本书里,有一封妻子写给她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丈夫的信。信的篇幅不长,也没有引用什么典故和名言,写信人只是平实地唠叨一些平日里丈夫与自己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一切都围绕“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正是这类看似平凡的生活,其背后表达的,是妻子的那份无比的幸福感和平安感。最后,妻子笔锋一转,提醒丈夫:“你也不是铁打金身,在办案过程中,千万不要被甜言蜜语、糖衣炮弹击中。我们衣食不愁,生活无忧,何苦去讨那一杯羹呢。”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笔者太明白这名妻子的想法,也为她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感动。中国人的性格内敛而含蓄,不像西方人之间那样表达直接,所以有些话当面不好讲,那么透过书信这种沟通手段,把心里想的都写出来,对方在反复细读时便能慢慢地领会当中深意。或许,这就是久违了的书信本身的魅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老虎”“苍蝇”一起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纠正“四风”方面,立方圆、定规矩,促进了党的政治纪律作风、工作纪律作风的全面好转。与此同时,并注重党员干部的“内家修为”,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笔者认为,要实现增强党员干部自律性这个共同的目标,就必须依靠不同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人是感情的动物,以情感为纽带,正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凭书信这一缕牵动着亲情、友情等各种情愫的血脉丝线,通过父母的叮咛、长辈的教诲、夫妻的耳语、儿女的心声等等这些提醒与关心,可能要比干巴巴的几堂教育课来得更为实在和有效。

展开一封折叠整齐的信儿,看着自己熟悉不过的字迹,读着一字一句的知心话和肺腑言,此刻,你轻轻地把书信合上,远望窗外那一丛挺拔有节的翠竹,略有所思,然后肯确地点了点头。

【篇六】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表示,他个人对王阳明先生是十分的景仰。近日读了许葆云先生写的《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起兵破贼》 《王阳明?我心光明》(以下简称《王阳明》)三部曲,深感阳明先生思想之深邃,境界之高远,而发“高山仰止”之叹。特别是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王阳明能“出污泥而不染”,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明、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更可垂范后世,为当今为官者之楷模。

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甚至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许葆云《王阳明》一书用生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并对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王阳明为人为官、应事接物实际上就是其心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成圣成贤的远大志向,28岁中进士后,任朝廷兵部主事。正德初年,宦官刘瑾擅政,刘健、谢迁等大臣们联合上书要求惩治刘瑾,被逐出朝廷。并逮捕坚持上书的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薄彦徽等二十余人。王阳明当时品级虽低,但仍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做驿丞。龙场边远闭塞,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但远离了京城政治上的险恶,反而使王阳明能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第一等事”:如何做一个圣贤。经过长期的思考,终于有一天对这一问题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圣人之道,吾心具足!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也就是“明明德”,由此王阳明找到了成圣的内在依据(内心的良知)。从此以后,王阳明就自觉走上了“致良知”的德性人生之路。

五年后,王阳明到江西庐陵任知县。恰逢当地旱灾,灾后又瘟疫流行,百姓饿死、病死者甚多。一天,千百饥饿的民众齐聚县衙,哭喊叫骂,人声鼎沸。王阳明问明情况,原来是今年虽有天灾瘟疫,但各种捐税不减反增,老百姓要求减免捐税。王阳明详细了解了情况,当即答应百姓们免除全年的所有捐税,并立马写了要求免税的公文,派人送往吉安府。不久,吉安知府派人到庐陵劝说王阳明,讲了一番为官得失利害的道理。王阳明不仅不为所动,反倒激起了内心里“依良知而行”的豪情。来人走后,王阳明又重写了一份公文,把庐陵的灾情和自己要求免捐税的请求一一写明。最后特别注上一句“如有违迟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心所甘愿,死且不悔”。“死且不悔”,这就是诚意、良知了。

后王阳明不仅没有丢官,反因刘谨伏诛而不断升迁。正德十一年,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奉命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平定当地匪乱。当时南赣等地匪乱已久,众匪以山势险峻、诸省交界的特殊环境为依托,朝廷一直苦无良策。而王阳明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平定了这些地方的匪乱。王阳明平匪有两招:一是武力:谋而后动,屡出奇招;二是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即使十恶不赦的土匪其良知也并未完全泯灭。因此,平匪应以攻心为上,辅以武力。因此,每到一处,王阳明都要写下劝谕书,张贴各处,劝勉土匪迷途知返。现摘录劝谕书中一段:“人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过于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骂尔等为盗,尔必愤然而怒;又使人焚尔室庐,劫尔财货,掠尔妻女,尔必怀恨切骨,宁死必报。尔等以是加人,人其有不怨者乎?”言辞恳切,很能使人产生共鸣,效果显著。对土匪王阳明只惩首恶,从者经训戒后放归田里。后王阳明晚年远征广西思、田,平定民乱,方式也一样。在征战中倡导“破心中贼”的教化,不仅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使当地百姓心悦诚服,民德归厚。

正德十四年,南昌宁王朱宸濠叛乱,其蓄谋已久,准备充足,拥兵十万,连克南康、九江、直奔南京。王阳明临时招募乡兵,只用43天,就以弱旅胜虎狼之师,生擒宁王,立下不世奇功。擒宁王后,朝廷派钦差到江西押人回京。按惯例,钦差来了,当地要奉送银两若干,以慰舟车劳顿之苦。王阳明从不给任何上级送礼,也不接受任何人的贿赂。加上王阳明微薄的收入多用来接济下人、朋友与百姓,实在也没钱。又不好得罪钦差,在众人劝说下,王阳明勉强凑了五两银子,当作礼金交给钦差。钦差一看大怒,把银子往地上一丢,就要走人。王阳明赶紧说:“没想到钦差大人是如此的高风亮节,连五两银子也不肯收。我这个人没什么别的本事,就会写文章,今后一定要写篇文章,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高风亮节。”王阳明不仅两袖清风,还有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从小立下成圣的志向,到龙场悟道构建起良知本体后,就以内心的良知来观照和应对万事万物,也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之各得其正”。王阳明晚年曾说:“吾平生所讲,不出致良知三字。”良知,是天理,是至善,是天命之性,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在《传习录》中,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

弟子梁日孚问:“何谓主一?如读书便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王阳明曰:“如此则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梁请问。王曰:“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逐物,无事时便着空。”

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依良知而行,事事时时依良知而行就是“主一”。阳明心学看似深奥难懂,其实直指人心,使人明心见性,简便易行。阳明心学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关键在于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或许有人会问,作为一般人,如何能够较快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呢?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就是个体人格状态由“实然”向“应然”飞跃的最佳途径。如果我们能够像王阳明那样时时刻刻去致良知,按照我们内心的良知去做每一件事情,我们的人生境界自然会与众不同。

老子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王阳明说:“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今天的为官者,学习王阳明,就是要遵照这一方法去做。若能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假以时日,积硅步终将至千里,积小河终将成江海,就会从内心深处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样,做人做事才会上不愧于党,下不愧于民。

【篇七】

“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到哪里去了,我非常想念我的妈妈,我最想妈妈的时候是每天放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来接,而我没有,我的心里好难过……”当听到来自12岁的儿子稚嫩的呼唤,因腐败问题而锒铛入狱的母亲心里是充斥着痛彻心扉的悔恨。一份原本触手可及、简单纯真的家庭幸福,化为镜花水月,成为难圆的梦。细细翻阅《腐败泯灭亲情》,一幕幕家庭破碎的画面在脑海如电影般闪过,耳边似乎萦绕着那些父母、子女撕心裂肺的呼喊与哭声,下马官员悔恨的抽泣声,感触良久。

那些口口声声“为了家,为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冠冕而堂皇的理由,在法律、纪律的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干部最初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为了家,为了孩子,而认真勤恳地工作,心中的信念坚定而持久。然而,又是因为什么使得这个信念成为了部分失守干部用以自我安慰、寻求自我解脱的理由?似乎“为了家,为了孩子”,廉政纪律的违反、作风的腐化都变得理所当然?是什么使得这个原本纯净的信念成为了借口?是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渗透力太强,还是因为干部的自我控制力太弱?

当这些失守的干部收受贿赂时对孩子家人、对自己说“我是为了家,为了孩子”时,他们有反问过“这真的对他们好吗?”也许物质生活好了,但是精神生活又该如何?小汽车有了,但是失去了坐在父母自行车后身体依偎的体温;房子大了,但是多了熟悉的不熟悉的访客身影,失去了一家平静和乐的温馨;饭宴多了、菜肴丰盛了,但是只见觥筹交错,失去了细细品尝相聚一刻的滋味。家是最可靠却又最脆弱的港湾,它可以遮风挡雨,工作多累、受了委屈、得到挫败,家都可以为你提供最温暖的栖息地,可以疗伤可以重振旗鼓;然而它又是最脆弱的,靠家庭里每一个成员的维系与支撑,任何一个倒下,家都会失去了着力点,变得摇摇欲坠。也许物质的光环能荣耀一时,然而当腐败堕落的基因在心里着床,走向犯罪,毁的,不将只是个人的荣辱、自由,更是家人父母、配偶、子女的安乐,埋葬的也是一个原本和美的家庭。腐败行为在践踏国法纪律的同时,也是把“家”作赌注,用“爱”的旗号把它推向破碎的深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什么才是对家人、对子女最好的保护,最深切的“爱”?家,是事业奋斗动力的源泉,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是奋斗的目标。只有坚持底线、取之有道、自我拼搏得来的,才是最真实、最窝心的幸福。腐败堕落也许换来了荣华富贵,却换不来衷心的喜悦,换不来无价的自由,换不来家人、子女最真诚的笑颜,换不来最实在的幸福。“爱”,向来不是腐败的理由;因为“爱”,更应远离腐败。

午夜梦回,看着三岁的女儿酣睡中甜美而无邪的脸庞,嗅着她身上混杂着一丝汗味的奶香,心想: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这才是对女儿最好、最真切的承诺啊!

【篇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总要求,以“形成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为目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和果断有力的措施,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加大反腐力度,一批贪腐官员纷纷落马(截止2014年10月31日,51名省部级以上官员落马),重拳反腐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本人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要求,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阅读了《刺贪——职务犯罪侦查范例选》和《同舟共济》刊物中的有关文章,深化了反腐斗争规律性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约束的意识,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不禁追问、思索,为何那些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工作能力强、社会阅历广,对贪腐的危害有清晰认识的人,最后却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蜕变成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为何在十八大以来前所未有的反腐高压态势下,有的人仍“不收敛不收手”?最近的两件小事对我启发很大:一件是一旅居加拿大的朋友前天回到中山与我聊天谈到加拿大的交通较国内更有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因——违章处罚十分严厉——如不按规定变线一次罚款大约相当于人民币6000元——让你永远长记性。另一件是从今天的新闻中获悉“十一”期间由于有的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占用应急车道导致多名伤者因救护车不能赶到而死亡的消息,愤怒之余我在想,处罚不够严厉也是原因之一。如果对占用应急车道的第一次罚款20000元,再犯处以更高额的罚款如100000元,造成人员伤亡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直接入罪判刑,那么上述现象一定会明显减少。世间很多事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扎紧制度的笼子固然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把官员关进笼子也不等于把权力关进了笼子,反腐败斗争具有其独特的艰巨性、复杂性,但在当前艰巨严峻的反腐态势面前,“反腐必须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确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因此,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重拳出击,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贪腐成本。

所谓贪腐成本,就是腐败分子因实施贪腐所付出的代价,因为所有贪腐行为的实施都需贪腐分子某种形式的资源投入。贪腐活动是贪腐分子在权衡贪腐的收益和风险、代价之后作出的选择。如果贪腐的收益大于贪腐的付出,在面临诱惑时有的人就可能把持不住;如果贪腐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贪腐所获得的收益,潜在的贪腐分子就有可能选择放弃。贪腐成本一般由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构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惩罚成本。贪腐分子对贪腐成本的评估也主要围绕影响惩罚成本的因素展开,如被查处的几率、被处罚的轻重、实际损害的大小等。

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另一个角度对此有过精辟论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同样道理,贪腐的收益大小直接影响贪腐分子的选择:当权力失去监督、贪腐收益高于贪腐成本100%时,有的人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当权力失去监督、贪腐收益高于贪腐成本300%时,有的人就不怕上断头台。可见,诱惑来自外部,欲望发自内心,成本决定选择。要巩固、扩大反腐成果,在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的同时,必须提高贪腐成本,减少贪腐收益,让贪腐分子得不偿失不敢腐。笔者这里主要围绕如何提高惩罚成本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坚持常抓不懈,提高贪腐案件的查处率。贪腐案件查处率的高低是影响贪腐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提高贪腐分子被查处的概率以及贪腐问题被揭露的程度来提高其贪腐成本,使潜在的贪腐分子因贪腐成本大于贪腐收益而悬崖勒马。截止2014年10月4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党员干部达74338人,发挥了很好的打击威慑作用,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巡视工作不断加强、检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相继出台,中纪委率先发力健全网络举报、受理、查处贪腐案件机制,使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成为群众举报贪腐案件的重要渠道,一个又一个贪官因网络监督而落马特别是一些官员因害怕无处不在的手机摄像、微信爆料而“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再大吃大喝的显著成效,足以证明网络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但是,重拳反腐未有穷期,只要我们明确主体责任不含糊,坚持群众路线不松劲,狠抓制度落实不懈怠,保持“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不动摇,进一步提高贪腐案件发现线索、收集证据、查明事实的能力,贪腐案件的查处率就必将进一步提高,腐败分子必将无处遁形、无处藏身。

二、科学设定贪腐犯罪的刑罚,防止因刑罚过轻而获益。尽管刑法修正案(八)明确了减轻处罚只能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彻底改变了之前贪污、受贿几十万往往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的缓刑率过高的问题,但处罚偏轻、罪刑失衡如“刑期在十年左右拥挤”的问题依然突出。令人高兴的是,即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贪污、受贿罪的量刑档次进行了修改,对重大贪污、受贿犯罪规定“终身监禁”,严格规定行贿犯罪从宽处罚条件,并且加大了贪贿犯罪罚金刑、没收财产刑的适用力度。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修正案(九)的立法本意,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要通过没收财产,将贪腐官员的全部财产予以没收,让贪腐分子不仅在政治上付出巨大代价,在经济上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三、严格减刑假释、监外执行适用标准,做到罚当其罪。刑罚的执行力度是影响犯罪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防止职务犯罪分子因刑罚过轻而获益,不仅法定刑的规定要科学,还要严格刑罚的执行。为此,检察机关要继续加强对减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监督,确保贪腐案件查处、打击的严肃性,防止群众嗤之以鼻的“过两天就出来了”的现象发生。

此外,严厉查处贪腐案件必须严格依法依纪进行,绝不能违法办案、刑讯逼供、非法取证,要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确保所查处的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一点至关重要。

【篇九】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共分9个专题,收入216段论述,摘自习近平主席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10月23日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等40多篇重要文献,直面我们党目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思想道德问题、权利问题、“四风”问题等,也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从整本文献看,防腐倡廉是主线、反腐拒变是方法,9个专题提出了9个论点,却是相辅相成,即使反腐斗争任重道远,我们仍要迎难而上,不惧腐、不避腐、不纵腐,用制度去约束权力,用党纪国法去惩治腐败,力促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到不想腐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该文献涉及面广、角度宽,本人从时间的跨度和专题的角度出发,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感悟并浅谈个人观点。

一、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从反腐方式看变化。中央提出“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反腐拒变必须抓好落实,言必行、行必果”。2013年3月19日,中纪委对无锡市无锡新区鸿山街道组织80余名干部赴厦门召开务虚会,参观景区等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进行通报,中纪委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该类问题,是在过往反腐方式上的创新,也是行动上的表态,截至2015年9月30日,纪检监察部门在中央纪检监察网共通报违法违纪行为927次,涉案党员干部一批。中央已表明防腐倡廉态度,是反腐无小事,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须时刻铭记教训,以反例为鉴,惊醒自己,切勿存侥幸心理,必须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有危机意识,警钟长鸣。

(二)从反腐对象看变化。201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提出的“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是对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做的一次反腐要求和承诺,吹响了新一轮反腐拒变斗争的号角。“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则是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任何人违反了党纪国法,都要依法惩治,决不能手软。仅2014年前四个月时间,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便通报了209名官员违法违纪案件,其中涉及海南省原副省长冀文林、华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林、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原陕西政协副主席祝作利、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中国科协党组书记申维辰江西原副省长姚木根等7名省部级高官,也涉及级别较低的县处级干部,可以说,老虎苍蝇一起打,已成为反腐常态,这是以往反腐工作中难以看见的,也卓有成效。

(三)从反腐队伍看变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纪律监督部门入手,增强权利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党委和各级纪委权利的相对独立性,推动党的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这样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又保证了纪检监督权的行使,有利于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现今,从中央部委到县一级机关,不仅相应设置了独立的纪检监察部门,同时还打造出一支忠诚可靠、刚正不阿、服务人民、秉公执纪的干部队伍,在履行职责水平上,和发挥监督检查作用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

二、形势严峻,反腐工作必须付出百分努力

党的十八大后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中央巡视组完成了对我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巡视全覆盖,其广度、力度、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巡视发现的问题表明我们面临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甚至变本加厉,有得地方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换言之,不敢腐的第一仗我们仍未彻底打完,我们仍需经过长期坚持、保持力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不想腐的目标。

(一)警钟长鸣,让不敢腐深入人心。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可喜成效,许多旧习坏习少了,但我们仍需清醒的认识目前的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习主席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反腐败斗争的“零容忍”政策,必须落到实处,让警钟时刻在党员干部耳边敲醒,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观念要深入人心。

(二)防微杜渐,灭于未燃,用制度实现不能腐。框住权利的笼子,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重要任务,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廉洁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公权之外无私情,我们必须改变旧社会的那种人情社会观念,明代皇帝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做得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收到了明显成效。他提倡“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对于清廉正官,他敢于提拔,对于贪官污吏,他严惩不贷,正因为朱元璋下狠心反腐倡廉,制定反腐败制度,明朝初期才出现了一批如陶安、陶后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明初的政治清明,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三)加强教育,让不想腐深入人心。我们走出去、学进来的不仅是经济、科技发展能力,廉政建设工作也要学习,全球十大最廉洁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所提出的反腐的口号:“让腐败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已深入人心,也为新加坡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竞争力前茅奠定坚实的理念基础。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各级组织要自觉地担负起执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不断加强对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时刻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党纪国法不容违背,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在反腐败的艰苦斗争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十】

廉者,莲也。为人当如莲之高雅脱俗,为官当如莲之纯正高洁,是以古今之人爱莲也。奉公而不谋私,廉洁、清廉之谓也。

历史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很多:战国时期的西门豹一生清正廉明,教育百姓破除迷信,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西汉良吏赵广汉从不计个人得失,不惧强权,通宵达旦处理公务,《汉书》甚至称其“天性精于吏职”;西汉黄霸为官之时,以肉食飨鳏寡贫穷之百姓,有鳏寡孤独死而无人送葬者,黄霸具为区处,可谓爱民如子;唐代徐有功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担任审案官期间执正、平反冤案上千起,挽救数万人性命;大致同时期的狄仁杰,一生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之本色,断案如神,后世称之为“唐室砥柱”;北宋时的陈希亮嫉恶如仇,从不以祸福进退,因辛劳过度而逝世,声称平生从不为人写墓志铭的苏轼破例为其写下名篇《陈公弼传》,以彰其行状;至今依然广为民间传诵的包青天包拯,不仅断案如神、铁面无私,且一生严于律己、清廉简朴,离任之际“不持一砚归”,堪为清官之表;与之齐名的明代海青天海瑞,一生除暴安良、严于执法,家人犯法亦依律问罪、毫不姑息,其清廉简朴更是令贪官污吏闻风丧胆,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也有一些臭名昭著的贪官和昏官。秦有赵高侵民田、厚赋税,造就富翁无数,致使国库空虚,加速大秦衰亡;东汉梁冀贪腐弄权,积累家财达三十亿,为人残暴不仁,人称“跋扈将军”;酷吏王温舒以酷行贪、以权谋钱,人人惧怕;西晋石崇贪腐成性、富可敌国,声名狼藉;北宋蔡京假公济私、广为聚敛,史书称其“既贵而贪益甚”,不得善终;唐代元载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史书称其“膏腴别业,轸域相望”,“名殊异乐,内廷不及”;明宦官刘瑾爱财如命,甚至公然索贿受贿,重贿者升官、不贿者得祸;严嵩父子卖官鬻爵、违法乱纪,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终身败名裂;清和珅敛财之多居历代之首,敛财无数,令人发指。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官者的一言一行都将面对史书文载。历史是公正的判决者,“爱民者,民恒爱之”。清官留给后人无尽的追思,老百姓为之建造祠堂、供奉香火,世代不绝。他们不仅活跃在史册中,亦活在百姓的街谈巷语之中,成为我中华民族精神之组成部分。反之,视民如草芥,生前奢靡成性者,也必将难杜悠悠众口,遗臭万年。崇尚廉洁,实际上即是崇尚公正、守卫正义。

世人爱莲,赞美其出淤泥而不染之精神,欣赏其亭亭净植之姿态。然而,面对诱惑并非人人都可做到洁身自好。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个人之影响不容忽视,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动辄以“近墨者黑”掩饰错误,将个人错误完全归结为环境之影响,则情理难容。相比之下,“涅而不缁”四字更切合莲之神韵,该词语出《史记?孔子世家》,意为用黑色染料涂染亦不变黑。如果说“近朱者赤”正面强调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涅而不缁”则从反面强调主观能动性对个人的积极作用。当环境不能尽如人意时,为官者应克制私欲主动回到为国为民的正道上来,而不是怨天尤人,甚至腐化堕落。贪污腐败必伴随违法乱纪、滥用职权,以致不辨贤愚、颠倒是非,其影响非同小可。若干年前,媒体报道某国家级贫困地区一名女市委书记,居然在为官短短三年之中,贪污受贿达一亿之多;实在令人愤慨!更有某官员克扣赈灾款,导致无数受灾百姓流离失所……为官如此,可谓祸国殃民,罪无可恕!

莲之可贵在于风骨,在于气韵。近看如雪,远观如画,平易近人而又不可亵玩,一池水孕育出生命之绚丽,不正是清风正气的写照吗?为官必先为人,为何种人?孔子曰“文质彬彬”,表里如一,谦谦君子,方为人之楷模。莲“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细细品来,确有君子风,南宋大儒周敦颐赞其为“花中君子”,斯言不谬也!此外,莲一身可用,莲花可观,莲叶可入药,莲藕可食,莲子乃滋补佳品,于人可谓毫无保留,鞠躬尽瘁。清?金缨《格言联璧》云:“先去私心而后可以治公事;先平己见而后可以明人言”,做人如莲之清奇,为官如莲之无私,无所憾矣!

为官也好,主政也罢,务在“公”字。天下为公,大道可行,人心惟公,“允执厥中”。《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2014年4月,习主席访德时也曾引用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国政者,国正也。为政之道廉为上,政廉则官清,官清则民安,反之,国政焉存?

近年来,不断落马的高官一次次用惨痛的教训告诫世人:贪腐即是与民为敌,必将受到法律的裁决。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容不得任何人心存侥幸。“廉洁奉公”这四个大字不应成为高高在上的摆设,而应植根于每一位官员内心深处,并落实到其言行之中。当今,我们提倡廉洁并非老调重弹,而是时代的强音,它如同黄钟大吕,应时刻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振聋发聩。

莲,文人爱之,以其为理想人格的标志。时代在变,莲之姿、之韵恒在,她值得我们永远礼赞!想起一句歌词: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是啊,生命如莲一般高洁,别让一己私欲玷污了它,许多时候,并不是每一个污点都可以用抱歉来弥补,并非每一次错误都有时间和机会回头改过。

让廉洁之心如莲般圣洁,如日月般高悬!

【十一】

2014年8月,作家莫言在他的《喧嚣与真实》的演讲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的中考,我有一个亲戚经常见面,每次见他,他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咬牙切齿。但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他就找到我了,说就差了5分,你看看你找一找人,让他去。我说现在谁还敢,现在反腐败的呼声如此高,现在为难了。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

莫言在提出问题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大家在涉及不到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个非常正派的、非常刚强的、非常廉洁的人,一旦我们碰到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我们的腰为什么立刻又软了?我们的原则为什么立刻不存在了?我想这有人性的弱点,也有社会体制的缺陷。”

我很赞同莫言所给出的这个结论。我想他所指的人性弱点,从例子中不难看出,就是“自私自利”的弱点。这个例子具体表现为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问题不走正常渠道;二是严于责人,薄于律已,在利益面前放弃原则。

莫言在这里所举的虽属个例,但反映和折射出的是现实世俗的一种普遍现象。现实生活中,每当人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需要解决的事情,除上述莫言提到的想上最好的中学一事,还有办理出生证、升学老试、就业择业、晋级晋职、注册登记、项目审批等诸多事情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不是如何通过正常或法律渠道去解决它(其实许多事情本来也可以通过正常或法律渠道得到解决)。但人们想到的却是拉关系,走后门,烧香拜佛,叩头求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这样一方面迎合了贪官的要求,助长和漫延了行贿受贿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和发生;一方面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人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良好秩序。

“严于律已,薄于责人”是我国的一项优良传统。大家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人人都在呼唤公平正义,颇能坚持原则,能够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地站在法律和道德的高度上,抨击社会的不廉行为和不正之风。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便立刻换了一副面孔,放弃原则,或哑口无言,做了缩头乌龟,或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或同流合污。这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马列主义的手电筒,只拿来照别人,不照自己。也就是“责人”有余,“律已”不足。尤其是一些贪官污吏,在台上唱“红”,台后唱“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而对尚德崇廉产生了严重的副面作用和不良影响。

就上述情况而言,要想在全社会形成尚德崇廉的良好风尚,一是要从办事求“人”的传统陋习中走出来,走向办事求“法”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我们人人在心目中牢固树立起法治观念和对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学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养成依法办事和按规则办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法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营造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大氛围大环境。如此,才能在源头上清除不廉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堵塞不廉行为的发生。其次,我们在要求“吏不容奸”的同时,更要做到“人怀自励”。在敢于“责人”的时候,更要严于“律已”。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破除私心杂念,解脱名枷利锁。人人“正气内存”,自然是“邪不可干”。秋风起于青萍之末。如果“尚廉崇德”之风都从自我刮起,必然会出现“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美景观。

另外,还要像莫言那样心怀敬畏之心,明知不可为而不为。关于这一点,孔子早有告诫:“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又有谚语云:“为人不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联系到现实,就是要畏“法、理、德”。法存于心,则不敢妄为,有理则可走遍天下,厚德方能载物。太多的教训表明,不畏法纪,不重常理,不敬道德,必然乱心智、弃操守、纵欲念,最终底线失守,人格沦陷,影响了事业,毁了家庭,也害了自己。

除此之外,要想把“尚德崇廉”真正地落到实处,还期待着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十二】

清风淡雅,碧天白云。坐在阳台的鱼缸边,泡一壶桐城小花,安静地看《菜根谭》,伴随着淡淡的茶香,让自己的思绪随着古人的智慧慢慢飞散。

高中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写作文,曾经专门背诵过部分菜根谭名句,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被语句中那股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思想惊艳了,年少的我当时就觉得,以后的人生要用这种状态来度过,不管以后自己会遭遇什么。

翻开菜根谭细细品味,鱼缸里那群无忧无虑的小鲃安静的,成群结队的游动着。不由得让人想起“鱼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识此可以超物累,可以乐天机。”古人云三十而立,我已经三十多了,至今无所建树,时常会有点焦躁不安,毕竟国家,父母和单位培养了我这么久,我是真的希望能够多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菜根谭云:“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希望借助古人的智慧,安定自己担忧的心,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或许这群年轻稚气的青年们内心也有和我一样的困扰和忧虑。

随手打开凤凰新闻,习主席上台之后,中纪委的反腐倡廉工作越来越深入人心。就如习主席自己说的一样,有些事做了就要付出代价,政治纪律是我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

严格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是现如今更好地展开工作,更好地完成肩膀上的使命和责任的保证。菜根谭里有一句“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仔细看看已经被抓捕的贪官名单,既有享受民脂民膏超级待遇而大言不惭的市长万庆良,也有石油系统起步贪得无厌的省长苏树林,这一个两个官位显赫人前风光的高级官员,且不提他们平时过的多么威风八面左右逢源养尊处优,得到那么多优厚的待遇却还是狮口大开,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希望他们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能够起到好的促进在位官员自我节制自我监督的警醒作用。我们坚定的相信,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内忧外患,只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对贪污腐败零容忍,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祖国一定会发展的更好的。

幽风四起,雨滴开始慢慢洒落,收拾好阳台的衣服,慢慢地朝卧室踱去,嘴里念着刚刚翻到的“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菜根谭的书就像那壶飘着若有若无淡淡清香的桐城小花茶,廉洁自控,静身处世,不管是治家还是平天下,这本短短的但是处处充满人生智慧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好好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廉洁读书征文范2000字文12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684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