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穿越改革开放40年征文范文6篇

2018穿越改革开放40年征文范文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09:43 | 移动端:2018穿越改革开放40年征文范文6篇

改革开放40年前,我们住的是破房子,40年后,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房、商品房,这40年可谓是巨大的里程碑。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2018穿越改革开放40年征文范文6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一】

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说:“灶,造也,创造食物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灶台是创造食物的地方,可谓是生活的小缩影。改革开放40年,我家的灶台也“闹革命”。

烟熏火燎的“草锅”

记得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蹲在奶奶家的灶台旁烤火,玩心重的我时不时要往火膛里递两根干草,又怕火烫着自己,草一递进去手就缩回来,非要学生火,却常常弄得满脸灰,熏得眼泪直流,呛得一直咳嗽。

这种灶台,我们这里的方言称作“草锅”,用砖石砌着一个固定大灶,下面生火,上面摆着一口黑黢黢的大铁锅,灶台竖起一支烟筒直通屋顶。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放学了,经常还要出去拾柴火,一小捆一小捆往家里背,有一次一不小心,火从锅膛里掉出来,正好旁边堆了些柴火,还差点把家里的茅草屋烧掉,可是挨了一顿揍。灶台旁边备柴火又怕着火,不备柴火,遇到连日阴天下雨,屋外湿漉漉的柴火又点不着,想做顿饭就可是愁人。

有记号的“煤气罐”

后来,煤气灶逐渐普及了。不必再去捡秸秆、枯枝、甘草,不必再劈柴火,不必因生火熏得眼泪直流,不必为了阴天做饭而发愁,酷暑天不必再受“外面太阳大火炉,屋里土灶小火炉”的双重煎熬。取而代之的是,打一通电话煤气罐送上门,开关一扭火就来,方便快捷干净。

虽然各家的煤气罐有新有旧,但是怕送煤气的师傅搞混,各家还是在罐子上用粉笔做了标记,就记得浅蓝色的煤气罐上,有写名字的,有做记号的。一罐煤气快用完时,火头就变得很小,一般都是妈妈在炒菜,爸爸在摇晃煤气罐,或是接一大盆热水,把罐子坐在里面,这两种方法都还能让煤气多烧一会。煤气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旦忘了关,就很是危险,不少人家都不放心小孩、老人单独用,生怕他们忘关了,酿成大祸。有时送煤气的师傅送得不及时,就只能自己去气站换煤气。

“电字头”的世界

再后来,电磁炉、电饼铛、电炖锅、微波炉走进了我家的厨房,按钮轻轻一按,煎、炒、煮、焖样样都行,又快、又方便、又干净、又无污染。装了抽油烟机,灶台上也贴上了光洁的瓷砖,妈妈不再为墙上的油烟发愁,炒个辣椒也不再喷嚏不断。

这几年,“电字头”也有了新变化,更加智能、更加方便。就拿电饭锅来说,可预约、可选择米的种类、可选择饭的软硬,晚上预约、早上不用早起就可以喝到暖暖的粥,上班前预约、下班到家香喷喷的米饭就好了,东北大米、糙米做米饭一键选择就搞定,不再担心火候掌握不好。上周回家,妈妈说家里要通管道煤气了。一张磁卡解决问题,不再担心饭烧一半火没了,也不用担心煤气罐拿混了,对于节俭的母亲而言,管道煤气的价格更低,相信她用起来也会更舒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改革开放40年了,我家的灶台也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闹起了革命”,旧貌换新颜。回想起灶台旧茂、厨房旧物、旧日趣事,略有怀念,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好时代,感恩改革开放,感恩党的领导。

【二】

我家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母亲经常指着它说,它啊比你岁数还大呢。这台缝纫机是父母结婚时置办的“大件”,现在它虽然不能用了,但一家人都不舍得扔了,哪怕放在屋里当个摆设,也是因为我们家艰苦朴素的家风。看着它,我总有满满的回忆,回忆着我的成长、家庭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孩提时代,它是妈妈的好帮手。我记得我小时候是没怎么买过衣服的,除了穿家里亲戚剩下的旧衣服,就是妈妈帮我做的衣服。那个时代大家好像都不太去商场买成衣,价钱贵是一方面,很多人会自己做衣服是另一方面,父母告诉我这就叫艰苦朴素。我还记得那时候觉得缝纫机是个特别神奇的物件,妈妈做衣服的样子温暖又有意思,我总喜欢学着她假装在缝衣服,只可惜那时候太小,我连脚踏板都够不到。

上了初中,它成了我的写字台。我们家里地方不大,卧室里放了床、放了衣柜,就没有地方再放写字台了。不过好在我有缝纫机。我在上面写作业、做卷子,读书、练字,妈妈继续用它做衣服、补衣服。虽然偶尔会因为缝纫机上面板上的接缝而在卷子上点个窟窿出来,但也会因为终于长高了,能够着脚踏板,能像大人一样在缝纫机上“干活”了而开心,这也使我亲身体会了一把什么叫艰苦朴素。

高中之后,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2003年,我升入高中。改革开放成果基本已漫遍祖国大地,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的工资逐年递增,物价水平持续走低,基础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全,出去家门没几步就是大商场。大规模流水线产出的衣服不再昂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商场买买买,也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对衣服缝缝补补了。父母对我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外在的“艰苦”没了,但我们要永远记得朴素过生活

大学时,它被重新启用。大学的某一天,我买了新裤子,但裤长不太合适,需要扦裤边。妈妈想起了家里闲置许久的缝纫机,说别去外面花钱了,我给你扦。我们把缝纫机从角落里推出来,又好好擦了擦,结果却发现它早就年久失修、不能用了。母亲又拿出了那句老话老调侃我说:“也是,你都20了,这缝纫机岁数比你还大呢,也该坏了。”后来我们满大街好不容易找着个能修缝纫机的师傅,师傅看见它第一句话就是“您家这可算个古董了,现在市面上很少见了,修也不好修,不如卖了,我收。”妈妈还没说话,我一口就回绝了。我是个恋旧的人,也是个被艰苦朴素的家风教育了20年的人,我可舍不得卖了它。

如今,改革开放已有40年。我家的缝纫机也过了而立之年。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个物件,还是家里的“固定班底”,不管搬几次家都会带着它,只因它温柔了岁月、见证了时光,它带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气息陪着我们一起走进新时代。它,历久弥新。

【三】

白浪翻飞,碧水奔流。贯穿山东省潍坊市区南北的白浪河,被称作潍坊市的“母亲河”,她的前世不便深究,而她的今生却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上世纪的60年代,我第一次来潍坊,记忆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在白浪河滩上赶大集,二是中午吃的朝天锅。从1xx74年秋天起,因为西上求学,从坊子站坐火车,数次经过白浪河,隔着车窗来来回回远望,印象并不深刻。

1xx77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来到了潍坊,从此便与白浪河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不解之缘。因为,那时的年青人,一到盛夏得空就往河里跳,在河中畅游嬉水,不亦乐乎,一天不游,浑身痒痒,直到河内严禁游泳为止。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届政府的治理,白浪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一汪奄奄一息的无名之水,焕发了青春,变成了一串美妙的珍珠、一条流淌在鸢都人心中最美的风景。河两岸的商铺和高层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为母亲河增添了一番繁华景象。这里的风景最为迷人,生活日益方便,潍坊人都以在河边居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3年3月初,我选中了河边一座楼盘的房子。2007年夏天收房时,适逢儿子大学毕业。孩子妈妈说,这是送给他的一个毕业礼物,儿子还认为开玩笑呢!当他接过新房的钥匙,站在十八楼的落地窗前时,顺河的凉风吹来,沁人心脾。随即毅然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潍坊,工作至今。

外地的亲友经常到潍坊来玩,必去的地方,一定是白浪绿洲、鸢都湖、人民公园、风筝广场和风筝博物馆、北辰公园等等。我们坐在河边的酒馆里小酌,千杯明月歌,半世吟水岸,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从结婚生子,到儿子又有了儿子;从在河里游泳,到在河边漫步;从在河边逗留,到在河边居住;从远望到依恋;从欣赏,到思念,并且愈来愈深,愈演愈烈。

林清玄说:“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一个无尽的苍穹。”对于白浪河,如同恋人般依恋。怀着对白浪河的深厚感情,我常常在河边驻足。看着老城门楼的垛口,摸着斑驳的城墙,想着那个被称作潍县的昨天。

这里物华天宝,风华绝代;

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这里杨柳拂岸,百鸟争鸣;

这里水光潋滟,晚风不急;

这里白天游人如织,晚上霓虹闪烁

我曾站在夜幕中,看着迷离的灯火、听着舒缓的音乐,感受如今的幸福。那璀灿的光环倒映在河里,与天上的繁星媲美,使人们分不清哪里是银河,哪里是白浪河;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天上人间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如同新版的《清明上河图》,人在画中游,画在人中留。

也曾在无数个斜阳夕照的余晖中,我站在潍县战役胜利纪念碑前,回首往事。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前战场的硝烟,听到了攻城拔寨的枪砲声,这场攻坚战被毛泽东写进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永恒史篇。

在无数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曾经移步河边,沿东岸南下,南下,走了很远,很远。想找到她的发源地,再沿西岸返回,直至天黑。

在无数个树叶泛黄的金秋,我曾经骑车沿河北下,北下。跑了很远,很远,想找到她的尽头,却仍然无功而回。路人说,再往北,就到大海了……

四十年里,旧貌变新颜的白浪河,正以欢快的节奏,一路高歌,流向大海,流淌在千万鸢都人的心间。

【四】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时光可以改变容颜,但总有一种味道能唤醒尘封的记忆。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改革实践,带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犹如陈酿佳肴,翻开时代篇章,总有三两种“味道”让我们记忆深刻。

爷爷说:“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犹如家乡的明前碧螺春,入口清香,回味甘甜。”1xx78年,34岁的爷爷已到而立之年,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等新名词,也会茫然无措,但凭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地跟党一直走。从买米、买油、买布凭粮票、油票、布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天天去菜场、服装店买米买油买衣服;从灰、兰、白打着补丁的三色服装,到琳琅满目的各种料子、各色服装;从出行靠两轮,到四轮;从买东西掏出各种“票子”到纸币再到互联网手机支付……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整个社会以“光速”前进。历经74载春夏秋冬的爷爷每每谈及此,都是诸多赞叹,改革开放是一壶上好的明前碧螺春,愈品愈有味,愈想愈有盼,这是改革开放在爷爷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父亲说:“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是挥洒滴下的汗水,入口微咸,包裹喜悦。”1xx78年,xx岁的父亲是个半大小子,正是上蹿下跳、活泼好动的年纪,主观意识中对改革开放这类国家社会重大举措并没有太大感受。很快,便迎来他对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切身感受。和当时许多同龄的男孩子一样,父亲并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念书,他更向往外界的“自由”生活,在父母亲多次劝诫无果的情况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想过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在上海的一年时间里,父亲深切感受到在改革开放下自己同这个城市的巨大差异,从此后回到家,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之旅。父亲经常说改革开放是他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一次次在实践中证明“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性,一次次挥洒下的汗水,微咸中溢满着辛勤丰收的喜悦,这是改革开放在父亲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我说:“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味就像糖罐子里的糖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2018年,改革开放40年,记忆中的糖果盒子从一开始的宝塔糖,后来新增了大白兔奶糖、阿尔卑斯牛奶糖、旺仔QQ糖等等,再到后来生活越来越富足,走出国门外出旅游,糖罐子里已经塞满了不同品种、不同口感、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不知名”糖果。馋嘴的我,抱着糖罐子,一路来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小的糖果中蕴含着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惊人变化,这是改革开放在我记忆中留下的“味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开放走过一个又一个xx年,转眼便至40岁,携带“昨天、今天、明天”记忆的它如同烙在我们三代人心中一样,在无数人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味道”,经久弥香。

【五】

麦收时节,回乡探亲,院落空空,我讶异道,没有收回麦子么?我还准备好力气帮忙晒麦子。母亲备好饭菜,笑呵呵迎接我,说道,今年麦收格外轻松,前面收割机割麦子,后面跟着播种机种玉米,收割好的麦子直接拉走卖给淀粉厂,价钱也不低,省的拉回家。

饭毕,母亲絮叨起来,以前麦收时节多忙啊,忙得都要带饭去地里吃,现在好了,一天时间收完麦子播种完,多快啊。我也随着母亲的思绪,忆苦思甜。

六十年前,我们还不种小麦。我家在河北农村,六十年前,母亲还是孩子,她说,那时候村里穷啊,根本吃不上饭,整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地里种的大部分是红薯,因为红薯产量高。那时候可能因为小麦品种以及农用井、化肥等还不完善,小麦基本没有产量,地里不种小麦,平时根本吃不上白面,过年过节吃饺子,基本上是奢侈中的奢侈了,当然也就谈不上麦收时节了。

四十年前,我们用镰刀收割小麦。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了,小麦也开始在家乡大面积种植,六月中旬,天气干热,田间热腾腾的空气拨弄着麦浪,处处是铺天盖地的金黄。我没有用镰刀割过小麦,据我母亲回忆,那是种痛苦的记忆,那滋味无法形容。天热无风汗流浃背,麦芒的刺时刻挑衅你,扎得浑身疼痒,割上一会儿背疼腰酸,一天下来嘴里鼻孔都是黑黑的,全是土。更重要的是还要抢收,白天顶着烈日收,晚上也要收,饭都是带到地里去吃。母亲说,有一年,赶上雨水多,实在抢收不回,麦子在地里都长芽了,庄稼人啊庄稼人,那心里的难受比身体痛百倍。收割回来还要用机器打麦子,晒麦子,一步步下来,麦收时节真的是最累人的时候。

二十多年前,我们还要交公粮。2006年以前,收回的麦子还要交公粮,那时我也有了记忆,收回的麦子在大马路上晒,还要提前占马路,村庄里就那么一段水泥马路,人们都抢着晒,不像现在基本家家院落水泥硬化,麦子可以在家里晒。母亲和父亲还要去地里播种玉米,那时候我经常负责看麦子、晒麦子,然后我们一起装口袋,先把需要交的公粮装上车,父亲开着三轮车去乡政府排队交。记忆中有一次,赶上疾风骤雨,麦子收拢不起来,被水冲走了很多,那一年,交完公粮,麦子所剩无几。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惠农政策也来了,公粮不用交了,收来的麦子全是自己家的,这个消息让村里人欢心鼓舞了许久,麦收时节的累啊忙啊都不算什么了

现在,麦收时节轻松应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明显,麦收时节收割机成了主要角色,隆隆的机器昼夜不停,麦收效率大大提高,一个村庄,一两天就可以收清完毕。让我更加振奋的是,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农业机械在向一体化系统化发展,收割机、拉麦机、播种机团队作业,有的地方播种后灌溉、打药也是无人机参与,这样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农民的迫切需要。麦收时节的忙碌、劳累都成了过去式。母亲不断重复着现在麦收多么轻松,她对这样的发展也是兴奋不已,我信心满满地对她说,等着看吧,再往后,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农村会有更大、更令人振奋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四十年前,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应当忙碌无比的麦收时节,她可以闲下来,和我回忆过去,唠唠家常。

【六】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过完三十八周岁的生日。我是人们口中常说的“八零后”,曾经备受争议却很幸运的一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如今也已人到中年。

对于时间,人们常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匆匆。是啊,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首自己走过的这将近四十年,如同翻开了时光的影集,每一页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想着想着,常常心情激动、泪流满面。感慨在这些时光的剪影里,蕴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们民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国门,摆脱外来的侵略,使我们从此可以扬眉吐气、昂首挺胸地生活,那么改革开放是跨入又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它就像一枚钥匙,我们用它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另外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我的童年是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一个小县城度过的,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基础地区的变化。83年夏季的一天,我路过邻居家,无意中从竹门帘的缝隙中看见他家有一台崭新的电视,正在播放着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新鲜和好奇让我不忍挪动脚步,就在门外静静地边看边奢望我家里什么时候也能有一台电视机啊!同一年,我参加亲戚家的婚礼,新郎骑着一辆挂着红花的崭新自行车,后座上载着喜气洋洋的新娘子,乐得嘴都合不拢了,那一幕到现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自行车作为结婚“三大件”之一,单用钱还不行,还要有券才能买,所以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时分外珍贵

1xx86年我随父母搬到县城的教育局家属院。家属院有一间活动室,活动室里有一台十四寸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每天晚饭后,大家纷纷搬着凳子到活动室里等着电视开播,很快就挤满了一屋子人,冬天还好,夏天时一屋子人肉味儿,但人们仍乐此不疲。记得当年看的第一个电视剧是《霍元甲》,后来陆陆续续又看了《射雕英雄传》《一剪梅》……也就在那两年,我第一次知道香港TVB、台湾邓丽君。后来到活动室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家庭都陆续买了电视机,渐渐的,活动室就关了。很多年以后,只要一听到八十年代初期的电视剧主题曲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活动室和那一屋子的人。

1xx8xx年的冬天我家也买了xx电视机厂生产的长城牌彩色电视机。虽然只有两个频道,但足以让我兴奋不已,《七巧板》《动物世界》《综艺大观》这些我喜爱的节目让生活从此变得更加五彩斑斓。同年,我在爸爸工作的教育局办公室,好奇地用手摇电话机拨出第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突然传来一句“您好,要哪里?”吓得我赶紧把听筒扣上了,真是狼狈啊!那时候城市里已经有了拨盘和按键的电话机,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安装。

转眼间,进入九十年代。1xxxx1年的一天跟妈妈去她朋友家玩儿,看着那位阿姨边聊天边拧了几下开关,衣服就洗好、甩干了,心想有个洗衣机真是省力,恨不得自己妈妈也能拥有一台。但很快这个愿望就实现了,1xxxx3年我们全家搬到了xx,几年里,换了更大的彩色电视机,买了洗衣机、电冰箱,1xxxx7年家里安装了电话机,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了电器化的生活了

21世纪初期,我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台电脑,BB机换成了按键手机,人们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移动沟通。互联网给我打开了解世界的大门,我第一次申请了qq、注册了邮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网上购物,收到货物时惊喜网购如此便捷。家里安装了空调,夏天从此变得温柔了。伴随着电子产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飞速前进,更多的普通百姓主动走出国门去了解和学习世界文化。怀揣着对世界的惊讶和新鲜,这些都永远定格在我二十多岁美好的年纪里。

如今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液晶电视机、双开门冰箱等家用电器早可谓琳琅满目、功能强大。很多家庭拆除了座机电话,智能平板手机迅速取代了按键手机,功能繁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微信让人们之间的沟通更直观便捷,连最传统的人民币直接支付方式也被手机程序里的“扫一扫”取代了,手机取代了钱包,手机的防盗解锁功能也增强了,就连犯罪都要pk高科技了。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智能家居产品早已进驻普通人的家庭,人工智能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从崇尚洋货到认可国货、为国货自豪,国货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很多外国友人把中国元素当做时尚和炫耀的资本。

轻合时光的影集,细细回味,娓娓道来,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五年,便有一个惊喜的转变,每隔十年,就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发自内心地为祖国的富强感到骄傲。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携手不断奋进,祖国的未来定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瑰丽的剪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穿越改革开放40年征文范文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