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我与廉洁同行的征文10篇

我与廉洁同行的征文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10:48 | 移动端:我与廉洁同行的征文10篇

  廉洁不仅是对高官们的要求,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要求。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与廉洁同行的征文10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建立和发扬好的作风,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水利所的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应该严格贯彻执行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觉运用“三严三实”的要求来指导水利实践。

  根据市纪委、市文化局举办的第五届廉洁读书月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对“三严三实”有感如下:

  一、在“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列在首位,严以修身贵在“放下、挑起、秉持”三重境界。放下即放下妄念,强化党性修养;挑起即挑起担子,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即秉持静专,抵制歪风邪气。唯有在“放下、挑起、秉持”上持久用功,才能养成浩然正气、保持高风亮节,真正被人民群众所信赖和爱戴。

  二、严以用权,就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严以用权,用之为公、行之有规、用之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严以律己,遵守党纪国法,严守政治规矩,做到为政清廉。严以律己是对古今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原则,为党员干部指明了立身之本、为政之基,是领导干部成事之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严以律己,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必然选择。

  四、谋事而实,重在谋实在事。要谋实在事,必须要俯身亲民,懂得广大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把群众的诉求当作谋事的核心内容,把群众的所思所盼当作谋事的要义关键,端正作风,务实求真,戒躁戒虚,把工作精力集中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管用的地方、最见实效的地方。谋事要实,还需脚踏实地,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把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基本前提,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标,秉承科学精神,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才能把脚步迈稳,把脚印踩实,才能收获到改革的果实,老百姓才能尝到改革的甜头。

  五、创业要实,首先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没有苦干实干,再好的蓝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正是有了几代人的埋头苦干求真务实,改革开放事业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实干放在心头,落实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落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上,让实干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再结累累硕果。创业要实,也要具备敢于担责、直面矛盾的魄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对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迎难而上不退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大无畏勇气,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创造条件,化挑战为机遇,变困难为利好,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六、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事先做人”,

  党员干部践行做人要实,必须做到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这是党组织对共产党员根本的政治要求。做人要实还要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党员干部无论对上级还是下级,工作还是生活,都要胸怀坦荡,正大光明;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不结党营私,打击报复;不假公济私,移私作公;不功则归己,过则归人;不逆我者下,顺我者上。这些要求,我们都应该做到。

  总之,“三严三实”为广大领导干部学习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加强学习,善始善终,同时明确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才能不断升华作风建设的内涵,推动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履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当前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态势,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迫切要在采取教育、监督、制度、惩治等综合措施的同时,更突出地依靠制度创新来推进反腐败斗争。总书记强调,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典型案例,寻找漏洞,吸取教训,着重抓好4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依靠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健康发展,重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新教育制度,使党员干部“不想腐”

  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1.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2.认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加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3.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具体来讲,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创新,使党员干部“不想腐”,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理念。树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先行,舆论监督先导” 的理念,以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廉政教育为抓手,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违纪违法案例为反面教材,紧紧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制度,进而推广并覆盖全社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融合各种平台,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从单线变成多维,从平面变成立体,从单枪匹马变成齐抓共管,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二是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融入到影视作品、动漫文艺、小说的创作、传播等各个环节,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推动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型媒体的互相融合,分类分层次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更大限度地增加宣传教育的履盖面,提高普及率,扩大受众面,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三是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基础工程,必须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真正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群众积极参与的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发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制度的基础作用。

  二、创新监督制度,使党员干部“不能腐”

  腐败现象最易发生在行政权力集中、优势资源集中、拥有较大资源资金配置权的部门、行业和职位、要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成效,就必须正视行政权力、资源资金配置权集中度与腐败发生频率呈正相关这一事实,创新监督制度,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提高反腐败法制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具体来讲,加强反腐倡廉监督制度创新,构建“不能腐”的制约机制,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既要本着以制度制约权力的原则,构建权力自控机制; 又要以权力制约权力,构建权力之间的他控机制,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规范权力及其运行,做好“确权”和“分权”工作。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简政放权是释放市场潜力的关键之举,也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具有激活力、推发展、促廉政的“一举多得”之效。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通过放权限权,坚决打掉寻租空间。二是要以健全完善权力监督的社会网络为重点,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党外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创新领导干部日常德行,八小时以外监督机制,力求权力行使到哪,活动到哪,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三是实施党务、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加强对行政审批过程,结果公开,强化全过程监控; 完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以公开透明促进规范管理; 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制度; 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公车购置和运行费用、出国出境经费要详细公开; 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公开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多领域公开,牢牢抓住“公开”这个“牛鼻子”,反腐防腐定会有成效。

  三、创新惩治制度,使党员干部“不敢腐”

  本着 “零容忍”的原则,构建“不敢腐”的惩处机制,是加强反腐倡廉惩治制度创新的必然途径。

  实行“零容忍”,一是“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其关键就是要创新和完善惩治制度,不仅要完善刑事处罚这一实体性法律法规,使之成为惩治腐败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在腐败多发易发频发的形势下,必须把进一步加大惩处案件的力度,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手段; 而且要创新和完善辞职、辞退、免职、降职、降薪等有关惩处措施,并根据违纪违法的具体情况作出既实事求是又罚当其过的纪律和法律责任追究。另外,要创新和完善违法违纪财物没收、追缴、退赔制度,防止腐败分子利用制度漏洞对抗组织调查、掩盖事实真相、逃脱应受惩罚。同时要创新和完善反腐败国际联合执法、司法协助、人员遣返、涉案资金返还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无从遁形、难逃惩罚。二是要对破坏反腐倡廉制度的人和事实行“零容忍”,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首先是对制度执行不力、甚至违反制度的行为,坚持横向查到边,纵向查到底,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手。其次是打破潜规则,破除关系网,公开公平地执行制度。在执行对象上,真正做到官民平等、亲疏平等、上下平等、内外平等、敢于碰硬、敢于较真。在执行空间上,杜绝厚此薄彼、特例变通、恶意规避。在执行程序上,严禁前后颠倒,本末倒置或者绕道行,越级跳。在执行力度上,做到不以资历深而姑息,不以职位高而免责,不以违者众而放纵,凡违规违法者都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政治代价甚至生命代价,使有权者不敢以权谋私藐视制度,位高者不敢以身试法傲视制度,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构建“不敢腐”的惩处机制,解决腐败滋生蔓延的深层次问题,有效发挥反腐倡廉惩治制度的关键作用。

  【篇三】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近日在假日广场博雅书店闲逛时,一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红色的封面,两个硕大的“忠诚”两字,此书是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物,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与“红岩”文化研究专家厉华联袂重写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

  该书通过档案史料真实、感人、生动地讲述《红岩》背后故事,是一部真实的“红岩”历史!使人感受到共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所铸就的红岩精神,在信仰与迷失、美好与丑陋、崇高与卑微中,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与光辉,对那些在生死利益驱动中的人性与灵魂的崇高进行了深情的歌颂,对那些在利益驱动中违背了人性与灵魂的卑劣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细读《忠诚与背叛》,从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场景,禁不住让人思索,是什么让江竹筠、陈然、李青林、黄显声、杨汉秀、王振华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面前始终矢志不渝、英勇不屈?是什么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为之奋斗进取?是什么让他们经受住各种现实考验和严重威胁,勇于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是什么让他们宁愿舍弃生命,也要严守党的机密,保持革命气节?是什么让他们毫无畏惧,从容面对敌人的屠刀,以顽强不屈、虽死无悔的大气凛然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信仰!

  信仰,在无助的时侯给你力量,在成功的时侯给你骄傲,在茫然的时侯为你指明方向,在挫败的时侯让你坚强,它是人生观的映照,是世界观的反射。信仰的真谛就在于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障碍,而信仰的可贵也在于激励人们战胜征程的艰难。我再一次了解了真正共产党人的无畏和坦诚,了解了红岩烈士们面对死亡的坚强和淡定,也了解了革命前辈在严酷的斗争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我的内心对信仰的理解加深了,灵魂被信仰的力量征服了。

  但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无数革命先烈为信仰而奋斗、追求,甚至献身的同时,还有诸如蒲华辅、刘国定、冉益智、任达哉、李忠良之类,一些气节丧失、人性背叛和灵魂迷失者,他们经不起皮肉之苦,或贪钱财权贵,或恋舒适安逸,或念家人亲情,或惧怕死亡的威胁,面对国民党的诱惑,他们违背了意志,叛逆了革命。甚至当时重庆地下党内个别职位不低的领导干部,在被敌人逮捕后也争先恐后地“交代”自己的情况,成了丧心病狂、残害同党的特务分子。由于他们的出卖,致使大批革命志士被捕,使党遭受到巨大损失。

  由此可见,忠诚与背叛,是一种可变的心理状态,这种可变性就在于它总是被利益驱动性所控制。当一个人心中没有任何信仰支撑的时候,或者这种信念的力量不足以战胜利益驱动力的时候,人性的摇摆和可变性便会显露无遗。

  在今天的社会中,忠诚与背叛是每个革命者和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我们会不会当叛徒?我们会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忠诚”是最基本的党性。作为共产党员,不管在什么时候、任何情况下,要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军队、忠诚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忠诚于自己的政治生命,并且对忠诚的高度负责,才能经受住任何形式的考验,才可肩负起党所赋予的各种任务,并不辱使命去完成。

  我们的党在中国革命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不负天下苍生之厚望而力挽狂澜,担当起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重任。这与无数共产党员对理想与信仰的忠贞、对灵魂深处那份人性的崇高敬仰、对自己曾经向党旗的庄严承诺的敬重和执著是分不开的。有了这份执著,就会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对党的情感才会是坚定不移,对党的奉献才会是矢志不渝。

  目前我们党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共产党人面临的已不再是肉体折磨、生死考验,在拜金、拜物观念侵蚀之下,信仰如何不缺失?信仰如何不动摇?信仰如何不扭曲?

  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深刻反思!要发扬“红岩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做他们那样有信仰的共产党人, 信仰的坚守,永远在路上!

  如今,我们拥有优越生活环境,更应该向烈士们学习。在工作中,鼓足干劲,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不辜负前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一切。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通过学习、交流,我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要求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把握,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作为纪检干部,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担当意识和标准意识,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执纪监督和查办案件能力,切实发挥好党内监督的职能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要认真“理事”,严肃查办案件问题。对于反腐败工作,必须敢于担当、勇于任事,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查处案件形成强大震慑,让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要主动发现问题,做好新常态下的纪检工作,闭目塞听不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行,必须睁大眼睛查找问题。在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的同时,要重视从干部考核、专项监察等监察中发现问题线索,不断拓展发现问题渠道。

  坚持“零容忍”的政治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不管腐败问题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不管腐败行为发生在何时都一究到底,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一追到底,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腐败没有“特区”,反腐败没有“禁区”,腐败分子没有“避罪天堂”,已经成为从严治党的一种新常态。

  认清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习总书记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我们应清醒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大功告成。一方面,深入查处腐败问题的工作还远未结束,一些腐败案件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未彻底清除;另一方面,即使在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腐败分子一意孤行,不收手不收敛,甚至变本加厉。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仍然繁重艰巨,任重道远,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克服“差不多”、“松口气”思想,坚持态度不变、决心不减、勇气不泄、尺度不松,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树牢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斗争”的坚定决心。习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腐败泛滥是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将导致亡党亡国。要保持政治定力,充分认清作风问题的反复性、顽固性以及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反腐治贪,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抓常、抓细、抓长。要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严格地履行监督责任,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胜利。

  用啄木鸟精神严格执纪。纪律检查工作就是政治,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从严治党的论述,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创新方法,把全面从严治党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担起来。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团结统一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制,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来保证。我们党有8700万党员,纪律是要针对大多数人,要管全部,否则从严治党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如果多数党员都“脱管”,只有严重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受到惩处,其结果必然是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否则,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就无从谈起。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严肃纪律就是治本。要把纪律立起来,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纪这条红线,自觉做到敬畏纪律、遵守纪律。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要自觉承担起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发现违纪苗头要马上去管,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像啄木鸟那样,发现虫子,就及时啄出来,保证树木的健康。纪检干部要立足当前,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态度要坚决、震慑要足够,让腐败分子收敛收手;还要着眼长远,加强纪律建设,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常态化,使纪律真正立起来、严起来。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认识、克服惯性,推动纪律检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责任。

  附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篇五】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一书,该书按照事实准确、文字生动、点评深刻的思路,精选了25个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并配以剖析、点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廉洁,作为干部的一种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产生于后天的修养和教育。纵观落马贪官,其皆非一赴任便开始腐败。当年的他们皆是业内精英,扎实工作,谦虚谨慎,深得上级厚爱、群众赞扬。后来,或是因为诱惑,或是心生邪念,或是松了自律,终未能净洁一世,为“贪”落马。

  针对农村基层干部,该书也精选了几起村干部贪污腐败的典型案件,透过案例的分析点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村生活困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等等。而我们应该知道,党和政府这一系列扶贫帮困、强农富农举措,最终都需要由我们广大村干部去落实,“村官”官职虽小,但责任重大。我们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在10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中,我相信广大村干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实事好事苦事。但也有少数村干部如马飞武、赵连清、陈永才等人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职责,不仅不执行上级政策,反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缝就钻、见利就上,强取豪夺、中饱私囊,骗取、截取、私分国家补贴和集体资金,甚至侵占群众的扶贫款、养老金和低保金等,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作为农村干部,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与农民面对面、朝夕相处,是“离群众最近的人”,若我们作风不正、行为失范,最直接地损害了农村群众的利益,也最直接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认为应从品格、思想、律己、行动四个方面展开自我廉政教育。

  品格上突出一个“净”字。我们只有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才会有凝聚力、号召力。要修身,正确对待是非、利益、荣辱、苦乐,时时以“两个务必”砥砺自己;要慎微,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违法犯罪大多从小事放纵开始,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时刻凛然警觉。

  思想上突出一个“正”字。着力增强宗旨观念,防微杜渐;着力提高实践能力,把握方向;着力强化责任意识,避免失误;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管好项目;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不谋私利。

  律己上突出一个“严”字。作为农村政工干部,更应该要从严要求自己,切记人情里面有原则,交往之中有政治。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对法纪心存敬畏之心。要将这些挂在墙上、念在口中的话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氛围,通过教育潜移默化使之真正谨记于每一个党员干部心里。

  行动上突出一个“硬”字。我们一定要不为困难风险所惧,勇于任事、敢于担当,雷厉风行地抓工作,大刀阔斧地干事业。遇到问题和事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亮出底牌,敢说真话和硬话,以此增加群众的信任,团结全体居民,积极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六】

  今年,自南朗镇部署开展以“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以来,分局将典型示范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各部门紧锣密鼓、齐头并进。虽说类似的活动年年都有,但此次的深度、广度着实让人有入木三分之感,也就是在浓厚气氛的影响下,往往觉得事不关己、与己无涉的我,竟然拿起了桌面上的《反腐倡廉2015教育读本》,读了下去……乍一看, 此书两百来页纸,前有典型示范,中有警示教育,后有制度规范,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前篇中的记叙,中篇的分析,也比较到位。

  按理说, 作为基层的、体制外的无名小卒,反腐倡廉、作风建设之类平常似乎避之不及,怎敢大言不惭,但转念想起曾经

  “法之理在法外”的教训,尚有一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清醒,顿生一种 “知屋漏者宇下,知政失者草莽”的“救世”情怀。于是,肃然起敬。

  通读全书,感而后发,集三则案例,谈三点感悟:

  一则要敬畏法纪。广州增城市公安局治安系统腐败窝案,这起案件涉案民警14人,里面有业务能手,更有曾经的警界精英,却当了“保护伞”,抱团腐败,有的想“年龄到了,上不去了,干脆捞一把”,有的认为“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有钱不捞是傻的”,结果心态失衡、底线失守,最终锒铛入狱,这就是不敬畏法纪、不守规矩的典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强调法纪,就是强调规则意识,就是要时时刻刻学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自然就不舒服了。”我认为,规矩这个东西就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一样,不仅要时时刻刻“戴着”,而且还要时不时的念一念,紧一紧,通过那一点“不舒服”,给大家提个醒,让大家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就都懂规矩、有规矩了。

  二则要净化朋友圈。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直属三分局副局长刘可文,被称为“请不动”局长,对待朋友,坚持原则,有理有节,就是因为圈子小了,才能两袖清风。公安拥有的权力天然与利益相联系,社会上常常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方设法拉拢,甚至腐蚀,作为民警一定要提高警惕,明白什么人可以交,什么人应该保持距离。特别是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物质欲望比较多、各种诱惑比较多的转型社会,一定要注意严于律已,克制过分欲望,切实做到物质生活简单、人际关系简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特殊身份,要知道自己交什么样的朋友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且是决定作风、形象乃至公安事业成败的大事。所以,领导干部交友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择善而交,交友有度,真正从履职尽责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交友问题。

  三则要管好身边人。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原局长李俊夫就是没有管理好身边人的典型。他没有处理好与老乡的

  “乡情”,与初恋女友的“旧情”,与美女之间的“爱情”,与结发妻子的“亲情”,沦为各种人情关系利用的工具,终究被“情”所害。个人认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除管好自己之外,还要管好身边人,要积极释放正能量,影响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大多数的高管落马、小贪巨腐现象,都是因为对于身边人疏于引导和管教,没有正确处理“枕边风”、“老乡情”、“同学谊”等等各种人情关系,一步一步滑向违法乱纪的深渊。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之常情,理所当然,但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在待人接物中,不注意分寸,不讲究原则,不安守本分,就容易犯迷糊、出毛病。

  记得学法蹭课时,法理老师常论及自由与法的关系,讲道: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就是自由,有限的自由,或者说自由本身就是有限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有限之内,它就像是一堵无形的墙,不管你见或是不见,它就在那里,默然、寂静,冲不破、推不倒。如果非要给它加一个名称的话,那姑且叫它

  “规矩”吧!

  【篇七】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书为鉴,内省自身,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达到知行合一的必经之途,也非常契合党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借着“读廉洁书籍,扬清风正气”廉洁读书月活动的春风,我又走进了市图书馆的廉洁图书专区,展开了“以书为鉴省吾身”的心灵之旅。大概是出于已为人母的自觉,所以我对向亚云、刘庆楠编著的现代家属廉洁意识教育读本《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一书印象非常深刻。

  以德治家,以廉护家,树立廉洁家风,建立幸福家庭。《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认为:国不廉则不安,家不廉则不宁,家庭既能助腐生变,成为助推腐败的温床,也能拒腐防变,成为抵制腐败的坚固防线。帮腐还是助廉,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主宰着家庭的命运!帮腐,可以得一时的享受与奢华,但终将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助廉,生活可能会因此变得普通而平淡,换来的却是亲人的温馨相伴和幸福的持久绵长。本书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真实剖析,让我们吸取深刻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和亲属,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提高贯彻执行党纪政纪和党风廉政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廉洁节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倡导廉洁之风,塑造敬廉品德。风气需要培养,文明需要教化,节约廉洁风尚的形成和巩固,离不开深入持久的家庭教育。在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前提下,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小皇帝”“小霸王”“小公主”比比皆是,许多父母心痛儿女,怕孩子受苦,对孩子不仅言听计从,要什么给什么,更是以爱之名为孩子铺就一条“金光大道”,助长了儿女好逸恶劳、攀比跟风的邪气。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温室里养不出名贵的花草,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更不能为了孩子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为所欲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经典语录绝不是偶然,而是深藏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反映。

  犹记得儿女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由于担任新班的班主任工作不能接送儿女上学和放学,终于有一天在女儿的再三请求下我去接她放学,她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在班上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说“这是我的妈妈,我妈妈来接我放学了”,当时我除了对女儿的愧疚心之外,还很高兴能够满足一下下儿女的虚荣心。可是,当我看到书中这样的一个案例之后,我马上反省自己当时会不会就在儿女的心中播下了攀比的种子呢?“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不让自己的母亲去学校接自己。母亲问原因,儿女忸怩半天回答:你不打扮,又老又丑,我怕同学笑话呢。结果气的那位母亲大哭。”都说子不嫌母丑,谁知这也成了攀比之一。

  其实不只是基础教育阶段有这种现象,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攀比之风似乎已经随处可见。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穿衣打扮比较注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男生却喜欢追求国际名牌,一双运动鞋就要几百块甚至一两千以上的;也有不少女生以减肥为由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用在买名牌衣服和名牌化妆品上;更甚者还拿了自己的学费去请朋友吃饭充面子去了。再看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朋友圈,简直就是一个新型的“秀场”,在朋友圈“晒美景”、“晒美食”、“晒美衣”、“晒美妆”等早就成为微信用户的“标配”,且愈演愈烈。

  其实,我认为攀比心态是很正常的。人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在对比之中,适当的攀比可以给人平衡感和满足感,更可以给人前进的动力。有这样一则心理调查:看见别人豪宅美车娇妻。美国年轻人的心理活动是:有朝一日,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个大富翁!比要看比的是什么,是将目标转化成动力还是不顾自身条件不断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在国外,富翁们最担心的事情不是破产,而是自己的子女成为“坏孩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中国式关爱,往往让子女不能够真正的独立起来,而且挥金如土,最终散尽家财,与其说是“富”毁了一生,倒不如说是父母毁了子女的一生。宋代史学家司马光非常注重清廉家风的培养,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可见,廉洁节俭教育是不论地域不论年代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时刻警醒对子女的廉洁节俭教育,并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廉洁自律。但是,廉洁节俭教育的效果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父母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子女的成长成才规律,进而引导教育工作,形成家庭氛围。这就是本书所倡导的“持正气,正家风,锻造廉洁家庭”。把廉洁节俭意识变成子女思想道德的自觉意识、内心需求与行为指针。只有这样,对子女从小开展廉洁教育,为他们提前接种“预防疫苗”,使其具有抵制腐败的免疫力,才能确保子女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

  《树廉洁家风,建幸福家庭》 向亚云、刘庆楠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篇八】

  那日早上,我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坐在花园的藤椅上,一边看书一边享受这秋日假期的闲适与惬意。尽管已进入秋天,但南方这座小城依然是潮湿闷热的气候,也只有在清晨方才感觉有几分秋意。清新、洁净的空气,夹杂着八月桂花的芳香,大口吸入肺部,心旷神恰,神清气爽。数只小鸟在几株玉兰花树上,叽叽喳喳,飞来跳去,好不欢喜。我就是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愉悦地看完《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系列读本》这本书的。

  书中所写之人,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社区退休干部,但却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乐善好施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她只是一位普通的邮寄员,却在平凡的岗位坚守了29年,见证一座城市的兴衰;她只是一个平常不过的农家妇女,却在自己患病期间悉心照顾病重老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华侨,却因为一句话而坚守讲台义务教学23年;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养路女工,把自己整个青春岁月都无私奉献给了公路,用五尺扫把还路人以清洁如家……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能想到的,用以概括她们的事迹的,大概只有这一段话了。“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善意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阳面,选择善意,即选择天性,即选择光明,或许也是在选择一种永恒,虽然人性在每个人身上的星辉闪光都只是刹那。”

  《三字经》开篇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在《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系列读本》中,不论是《修身好人》篇章中所写到的21位“中山好人”,还是在《修身楷模》一书中所写到的10名“爱岗敬业者”,他们的本性由始至终都是善良,他们把向善当作一种信仰,点亮未来的人生。读他们的故事,用心品尝他们身上这份善意,如沐春风,使我感到温润和感动,带来了一股又一股的正能量。

  其实,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记得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秋粮上缴活动,每名学生义务上缴5斤秋粮,为了奖励先进者,学校还设立了特别贡献奖,按照缴粮数量排名。奈于家里水田少,兄弟姐妹多,一年粮食的收成连糊口都成问题,只能勉强完成基本任务,特别贡献奖是无缘了。二年级的时候,看着班上获此殊荣的同学,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神气的表情,我暗暗下决心,明年一定要站在上面!可是,家里粮仓看管很严格,两扇失色的房门终日用一把铁锁锁着,只有父母才有钥匙。有什么办法可以多弄到10斤粮食呢?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妙计,晚上趁大人们都睡觉后,偷偷跑到田地里,掠取尚未收割的粮食。第一个晚上,收获了2斤。第二个晚上,又收获了3斤。第三个晚上,在田头收割正欢的时候,被父亲抓住了,接着就是一顿痛打。当天夜里,他便带着我,借着月光,高一脚浅一脚的向邻居家走去,除了把我偷来的粮食全部上缴,还要求我下跪道歉,他则在一旁厚着脸皮不断的向邻居赔不是,谴责自己教子无法,低头求饶。父亲是一位脸皮薄的人,他一生憨厚老实,勤劳简朴,就算生活再苦再累,也从不向他人向命运低头。现在却因为我的一个贪念而践踏了他做人的原则。想到这里,我内疚不已。从此发誓一定要好好做人,做像父亲那样老实、善良的好人。“无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试想,如果当年父亲没有及时终止我的这种损人害己的行为,让我及时刹车,学会反思,学会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欲望,后果不堪设想,也许今天我就不可能坐在这里码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生命能够像海水一样没有障碍地奔腾流动,和蓝天相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像风一样从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除了带走白云,没有一丝牵挂。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在这种感觉下,懂得改变现状不可一蹴而就的人会用持续耐心的努力来争取的改善,而没有耐心的人就会采取危险行动,通过逢迎拍马、坑蒙拐骗来达到目的。有虚荣心和贪婪心的人尤其危险,虚荣的人容易为了面子而断送幸福,而贪婪的人极有可能为了地位而断送生命,因为地位和金钱一样,没有任何满意的衡量标准,只能用内心去感受,一个面对地位和权力的诱惑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极容易进入危险之地。《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但愿每个人在面临抉择时,都能遵循人的本性,向善选择,善意选择。就如同《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系列读本》里面的那31名“中山好人”那样,做一个善良的人、高尚的人、正直的人、一个道德思想纯粹的人。

  【篇九】

  时至今日,腐败依旧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我们能感受到习总书记反腐的决心。作为一名党员,研读习总书记的语录之后也不禁思考,反腐,我们能做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

  腐败,我们零容忍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腐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行为。而在中国“关系型”的文化背景下,如果想要真正遏制腐败,就有必要让大众知道“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以企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的行为也是腐败。

  尼采曾经说过:“人是由兽而神的空中索道。”池田大作也曾提及,“魔性的欲望”本来就存在于人的生命内部,是不能彻底消除的,只能反复削弱其作用,不断使其冥伏,这种战斗,是人的宿命。这两位名人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人为什么会腐败”这一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监管机制,就容易导致人的侥幸心理膨胀,产生寻租空间,腐败随之而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能唤醒人类乌托邦的一面,重拾“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

  除了官员贪污腐败之外,我们不能忽略“程序性腐败”和“变通性腐败”所带来的危害。方绍伟认为,在中国人的圈子中,“托人办事”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如果托的是政府部门里的人,潜在的“腐败需求者”和“腐败供给者”就产生了。“托人办事”不一定就是腐败,但却可能是通向“实质性腐败”的桥梁。这并不是批判“关系型”文化不好,实际上,“关系型”文化让整个社会充满温情,富含人情味。但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总是需要托人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在现阶段,读书难、工作难和治病难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不托关系读书、不托关系找好工作,不塞红包治病反而会让有些人更加担忧,大众普遍缺乏“安全感”。人人都厌恶腐败,但人人却都可能成为腐败滋生的来源。

  反腐,我们在行动

  提及“托人办事”,我想起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台湾不排队案例”。早年,台湾人民都是拼命挤公交,从不排队,大家也习以为常,直到有个美国人写了文章讥讽台大学生枉为读书人,毫无排队意识。学生们感受到奇耻大辱,自行发起一场道德自律行动,希望从自己做起,拉动整个台湾道德水平的提高。结果,学生们发现,只有不排队才能坐上公交车,自律行动彻底失败。后来,台湾人民才意识过来,之所以不排队,并非道德水平低下,而是公共资源配比出现问题,公交车的班次太少!政府增加了公交车班次,一夜之间,台湾人民的道德水平大幅度飙高。

  所以,我们国家不能仅止于反腐,更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优化公共资源的配比。当教育资源不再稀缺,当工作机会逐渐公平公开,当医疗资源普遍化,人民群众就有了安全感,不必再担心需要“排队”,更不必担心“排”到自己时无资源可用。

  在社会文化难以立刻改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阳光机制,让全民监督公权的行使过程。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招聘国家公职人员的时候,如果能真正把控好面试关,挑选出责任心强、有公德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人员,应该能在源头上降低腐败的概率。但如何挑选出真正需要的人才又是一个挑战,也终于理解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只有好的观念才能让制度正确落实,真正“利为民所用”。

  反腐是人人都需要参与的一项斗争。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最需要的是对抗自己的“规则观”和“人情观”,“托人办事”前需细细思索,是否会引发腐败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易行难,但我坚信,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篇十】

  腐败,是人类历史上与生俱来的顽疾,然而,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廉无价。纵观古今,因贪念或锒铛入狱或招致灾祸的人们,无一不是一面镜子,都照出了无价却最高价的——廉正。

  近日,读了《清风长留天地间》一书,那是一本廉政小小说作品集,书里一个个简短的廉政小故事,给我带来大大的启示。其中《背后的眼睛》这个小故事给我的感受最深。《背后的眼睛》讲述的是某市某集团副总——市委连书记的老同学,为了得到自己要想要的那块土地,在三次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欲以金钱贿赂连书记,被连书记那句“背后有眼睛”为由给予一一拒绝的事情。文章只有短短的900多字,故事虽短,但内涵颇深,看似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人情世故,其实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腐败与抗腐败的斗争,如何才能取得抗腐败斗争的胜利呢?在我看来,是因为该市委书记内心有一股廉洁的浩然之气,时刻谨记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面对诱惑毫不动摇,真正做到以德为先,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才获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证明,腐败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廉正。所谓廉正:廉洁、廉明、逊让、刚直;正派、正直、公正、刚正。简而概之,就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有人说有了浩然之气就会有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就会有一脉亢奋激扬的刚正之气。所以,我们党员干部要如孟子所言:“吾善养浩然之气。”

  吾善养浩然之气,贵在注重修养。作为一名党员,不管你是身处基层还是高位,我们都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守住自己那享受的欲念,勿为财货迷,以德为先,以廉为重,始终秉持一身正气,清廉正直。《大学》里写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是的,我们若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而格物致知,达到修身的目的。习近平主席也曾经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如今每个人的薪酬待遇也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尽可能的满足了我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国家提供了如此好的环境给我们,我们就更应该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乐道:好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养出内涵,养出宁静,养出远识,从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吾善养浩然之气,重在严于律己。当前社会中的“金钱陷阱”、“桃色诱惑”无处不在,领导干部手中握有权力,更是投机分子和别有用心之徒拉拢腐蚀的对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对肩上背负的使命和重任要有感知力,如同头上悬着一把刀,万不可因一念之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为当代中国语境赋予共产党人常怀“严于律己”之心更丰富、更深刻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内涵。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来说,“严于律己”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工作作风;既是一种他律规范,更是一种自律精神;既是一种身心修养,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既是一种谋事底线,更是一种成人至善;既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如《背后的眼睛》故事中的市委书记一般,作为领导,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或钱财或人情,身处泥潭,但是自己可以选择同流合污或当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而故事的主人公始终把“严于律己”视为背后的眼睛,始终坚持自己的廉政底线,三次拒绝老同学的贿赂,让人钦佩。若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何愁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无论为官为民,都应善养自己的浩然之气,长期注重修养,严于律己,让浩然之气推动生命之舟,用“廉”与“正”这双桨划出生命之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廉洁同行的征文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713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