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如何用足地图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版地理教材紧扣时代要求,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呈现世界各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展现了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绚丽画卷,充满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应该怎样教好地理这门学科呢?以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运用地图,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切入点。地图是客观世界的缩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地图上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的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地图为载体的读图分析题、图文转换题、图文说明题等类型的问题节节都有。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对教材中每一幅图都应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及发展状况等方面去挖掘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看图、绘图、析图、用图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用足地图,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指导读图绘图,培养创新能力地图大致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两种,前者有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后者有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各类资源图、规划发展图等等。大千世界,都可以用图表示出来,尽管它所表示的内容各不相同,却具有大致相同的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符号、颜色等因素。这些都是形象化的选定语言,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牢牢记住,这如同学习汉语必须认识汉字一样重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我在讲“怎样学地理”这节时,让学生为所在学校,或者街道,或者所在家乡绘一幅按比例、有图例、有注记的平面图。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去量学校面积,有的讨论街道布局,有的默默测算家乡范围面积,有的问大堤、石拱桥、电站怎样画……经教师指点后,同学们果真画出了有模有样的平面图。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能力转化的过程。
二、指导看图思考,培养分析能力地图以直观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各种地理信息与事物特征,文中的文字解释为地图作了明确性的结论或探讨性的提示。作为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分析上来。我在讲“世界气温的分布”时,组织学生看图思考,让学生依图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学生提出:世界年平均气温为什么这样分布?它有什么规律?与降水有什么关系?七月的悉尼与北京的气温相差多少?造成的温差是由哪些条件决定的?安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是多少?我都把学生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比较、总结与归纳等思考方法分析问题,既要用到书本理论,又要用到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照图解答,有的互问互答,有的生问师答……学生的答案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我都及时加以补充、完善,这样就提高了探究质量。我在讲“治水与治土”这节时,让学生讨论长江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有那些,学生则能从气候温差、降水季节变化、地区干湿状态、工农业与环境关系、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法律法规的制约、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去思考,从现实的问题追索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就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分析中体验到学有所获、思有所得的成功感。
三、指导用图探讨,培养实践能力直观的地理演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让学生获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在上“地球的运动与气候”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四季?它是怎样形成的?“五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中国处于“五带”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会有“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并指导学生探讨,让他们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在实验室演示。这就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让学生把描图纸覆盖在地球仪上,用笔描出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轮廓,再把描绘的两幅图剪下来试着拼合,同学们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部分正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吻合,从而探讨出大陆确实在不断“漂移”的结论。实践出真知,运用生乐趣。每上一节地理课,我都注重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各地风土人情的实际,让他们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哪里的哈密瓜最甜?哪里的刺绣最美?三峡电站为什么选在中堡岛?本地的土壤、气候有什么特征?适应种什么庄稼?孝感地区的旅游点有哪些?有哪些名特产?有哪些神话故事或传说……诸如此类的题,让他们去讨论,去调查,去查图,去搜集整理,去寻找答案。像这样联系实际,会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而为之,就会让学生把地理知识学得更活更扎实,并在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