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让我们沉淀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你读书了吗?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读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又见诗词,又见李清照,不变的是经典的魅力,变化的是我个人的心绪。
这一次,我钟情那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流寓临安时所作,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这种盛衰是宋王朝由中州盛日、和平繁荣到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巨大变故;这种身世是无论待字闺中还是婚姻生活都幸福无比到而今家破夫亡、亲人离散,一个人颠沛流离,辗转他乡,孤苦无依的巨大落差。读这首词,总有一种心很痛的感觉,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繁荣的盛世,..征文网没有拥有过无比幸福的生活,那么变故袭来时,悲伤也就显得平淡了。然而一旦你曾经经历过,那么当一切都远去了,万千繁华落尽的时候,如何去承受繁华背后的凄清和落寞?
所以,她的悲痛尤为深切。这一次读,几乎被词中沉重的忧伤压得窒息。
又是夕阳欲落时熟悉的暮景,可我是在何处?不是在济南的闺房绣楼,也不是在青州的甜蜜爱巢,可是那景?恍然若梦呀!自然之景不会变而人已遭遇了千万重的变化。雾气浓重,笼罩杨柳,却于一片愁云惨淡中见出几点新绿,该是春天了,那就不要吹那《梅花落》的曲子吧,梦里不知身是客啊。
又是元宵佳节,又是晴暖的天气,又是香车宝马,又是酒朋诗侣,只是这一切是真的吗?风雨随时都会来袭,美好却总是幻灭。还是不去的好啊,徒增忧伤。
那年的元宵节,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央着母亲要出去赏花灯。那年的元宵节,在相国寺的玉壶灯雕下,他遇上了一个翩翩少年。那年的元宵节,……那年的元宵节,成了永远被封存的记忆,成了时时被咀嚼的痛楚。
镜子中的容颜依然憔悴,并不曾因为回忆起了曾经的无限风华而透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红润。帘外,一阵欢声笑语,是谁又猜中了锦帕下覆盖着的捻金雪柳,欢呼雀跃着端起酒杯要人喝酒,大笑之余却将一杯水酒尽泼到自己衣衫上,一如当年归来堂中猜对书页却不得饮茶的我。
为什么又想到这些?一个人孤独无依时千万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回顾过去的美好。
欢笑是别人的,与我一点儿都不相干。也许别人暂时忘却了,这个国家已是半壁江山沦丧,这个朝廷对外族俯首称臣不能收复失地。这些人漂泊异乡却可以做着家乡的梦,为什么,我连梦都不能有?
这年的元宵佳节,觅不到半点欢乐的情绪。
【篇二】
“对死亡的焦虑是永恒的地平线,对命运的焦虑就是在这条地平线以内起作用的。”①在海明威的意识世界里,时常会有那种源自死亡的绝望感、虚无感。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我们会听到:“世界杀害最闪亮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倘若你不是上边这三类的人,你迟早也要一死,不过世界也不特别着急要你的命。”②
人从诞生之日起,死亡就是注定要降临的。海明威真切地认识到死亡对人来说具有无所逃避的确定性,这自然带给他生命的个体悲剧意识。但是,对于个体的必死性这一不可超越的事实。他没有用一个虚幻的终极世界来逃避生命的责任,也没有用各种乐观主义来救济个体生命的贫乏。相反,现代意义上的死亡意识为他创造了新的生命冲动,建构了新的生命价值,给生命存在注入了最强烈的力量和意志。在对生命现实的认识中,确立了一种投入和创造的态度,勇敢地承担现实和苦难,以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对抗死亡的虚无。
2、生存意识对死亡的抗争
海明威强调尊崇生命力的充盈、丰满,生命在与灾难、痛苦和死亡的角逐游戏中,生成永恒和超越的快乐。可以说,海明威的“老人”用生命的表现形式对这种精神作了诗意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阐释。
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1950年)传达了人类向死亡冲击的勇气和意志,震撼人心地展示了生命价值。《老人与海》故事非常简单,写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一条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里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在返回岸的途中却接二连三地遇上鲨鱼,老人使尽全身解数一次次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幅光秃秃的鱼骨架。
孤独无助而年老体衰,饥寒交迫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凭着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在海上同马林鱼搏斗,同鲨鱼搏斗,虽然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得到了一幅马林鱼的骨架,但光秃秃的鱼骨架引起了好多打鱼人的观赏。因为这鱼骨架远远超出它本身的含义,它应该是老人与死亡较量的具体象征。人在物质上(世俗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也许不能赢得人们崇高的敬意,可精神和气魄的(超越世俗的)胜利,却使人们为之感动。海明威自己曾评价过他的《老人与海》:“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闪闪发光的四个字——超越极限!”人,无论何时何地,必需勇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人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在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同困难斗争,同蛮横暴力斗争,同人性的弱点斗争,时刻在斗争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高度中仰望与吟唱。
老渔夫所做的一切,是人类意志力的一种记录,更是生命存在史上的奇迹。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夫,想别人之不敢想,及别人所不能及,让人为之感动,为之奋发。在这样的一个历程中,自信永远是桑提亚哥战胜挫折困苦的法宝,成为不被打败的根本缘由。“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这一极富感染力的个人宣言,浸透了海明威对人类生存意志与生命哲学的毕生思考和全部情感。“人虽然不免要失败,但是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不失尊严。”
作品由老人在海上的搏斗直接讴歌了人的勇敢精神,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任何生存环境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倾向。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背景,去掉繁杂的时空限制,用这个年迈的古巴渔夫在茫茫的大海中猎鱼的故事为自己人生哲学作了一次生动的诠释和高度的概括。
二十世纪上半叶人类战争与社会历史的嬗变,摧毁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传统的理性原则和精神价值体系,导致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存在的绝望和悲观。其亲身的战争经历,使海明威从死亡的恐怖中升华出对生命的珍爱和生活的勇气,他凭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与命运顽强的抗争。对海明威来说,冒险,是与死亡抗衡的直接表现。他喜欢对抗性的竞技运动,因为那是一种力的体现,一种意志的搏斗,一种生命力的勃发。他与他笔下的硬汉,共同锻造坚强意志的超人硬度,用自我承担、自我就赎、自我超越的生活方式重构新的精神价值体系。由此可见,《老人与海》的故事就是海明威的个人寓言。
桑提亚哥用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生命意志,戴着死亡的枷锁舞动生命的韵律,大无畏地上演了向生命极限做必然失败的挑战的悲剧。在同外在的力量抗衡的同时,也在克服内心的懦弱,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人类的神圣的尊严。他的悲剧行为凝聚着人类反抗绝望和坚忍不拔的生命哲学的思考。这些不只属于海明威的时代,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只要黑暗和罪恶依然存在,只要探求者跋涉的生命之路依然存在,人类就永远会有生与死的哲学命题和与此相伴生的痛苦。这些都为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将散发出永恒的精神魅力。
苦难的生活,别样的财富
【篇三】
我对农村题材的小说总是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我出生在农村,那些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读来总是那么熟悉亲切,倍感温暖。最近有学生在好书推介时提及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一下子又唤起了我重新阅读的欲望和冲动。
十五年前,从闭塞的县城考入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我在茫然、懵懂和浅薄中接触了《平凡的世界》。真的怀念那时的读书时光,挟一本书,可以在图书馆、自习室里一呆就是一天。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囫囵吞枣、如饥似渴般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时,我流泪了,为孙少平坎坷磨难的命运,为田晓霞洪灾中的不幸牺牲,更为二人纯洁美好、平等自由的恋爱缺失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深感遗憾。孙少平这个文学形象带给我极大的精神力量。是的,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正是因为心中有一份像他那样不屈不挠的斗志,有一份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和遐想,生活,才一步一步走向美好。
时光荏苒,日子像飞一般,止不住它日夜不息的脚步。平淡琐碎的日子,让我们拥有回忆,但也会不断遗忘。感谢学生的精彩推荐,让我这个读者在多年后再一次重温那美丽的经典!
此次阅读的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共三部六卷。小说在叙事中以两条线索互相交叉展开,一是少安少平兄弟俩所代表的农民兄弟的艰难苦涩的生活,二是乔伯年、田福军所代表的领导干部为民谋福、力图改善民生的大爱之举。这篇小说以细腻逼真的笔触,展现了近三十年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农民物质及精神的深刻改变,刻画了历史风潮中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而且各人物性格迥异,境遇不同。阅读之中,时时觉得所写人物就在眼前,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乃至精神风貌都如此清晰、丰富。
少安少平的“义”,是两兄弟身上迸发出的崇高的个性光芒。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虽然他们俩都曾面临艰难困苦,甚至置身凶险,然而即使如此,二人心中总有一股豪情和力量在支撑他们向前,并尽自己个人卑微之力在庇护着更卑微之人物。
少安,家中长子,小学读书成绩优异,可家中穷苦,全家人口众多,连温饱都不能满足,哪有足够的财力同时供自己、弟弟妹妹上学呢?年幼的他,不忍让父亲一个人独立支撑风雨飘摇的家,便早早辍学,走向黄土地,加入了挣工分的行列,开始了劳作不息的农民生活,留给父亲内心无限的遗憾与惭愧。对家人,他有一种勇于担当、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对乡邻,他亦表现出了一种胸怀宽广、心怀众生的大义与崇高。改革开放,他自己在村里建起了砖窑,生意红火,众乡邻都来投奔他。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吃饭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手里依然缺钱花。少安收留了同村傻子,还有一些贫穷的村民,虽然自己家的炉窑并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可是他自己致富了,那么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于心何忍?我们不得不对他“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表示由衷的敬佩!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汉子,能心生仁爱,助人脱离困境,这难道不是一种大义吗?后来,他又承包了镇上的砖瓦厂,手里拥有了自己的存款,一时头脑发热,在胡永合的蛊惑下,还想到省城投资拍电视,满足心中之虚荣,被弟弟给拦下。偶尔一次去看虎子读书,却意外地发现儿子的学校已搬到了喂驴拴马的马棚里了,深深的耻辱使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勇气为自己所挚爱的双水村去建一所学校。是的,他做到了,他做了一件造福后代、泽被万世、功德无量的事情。
少平,也像哥哥一样,有着本色的淳朴和善良,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在原西县城揽工时,看到包工头凌辱烧火做饭的小女孩,他用自己强壮的拳头教训那家伙,还把自己的卖力气得来的工钱全给了女孩,让她离开是非之地;高中毕业时,郝红梅因无钱给同学买毕业礼物,去供销社偷了几块手帕被抓,少平知道后不仅没落井下石,报当年郝红梅的诽谤之仇,而是封锁消息,掏钱自己支付了手帕的钱,悄悄把她领回学校,在同学们面前保全了她的名声。一个年轻后生,面对自己的“仇人”,能如此崇高而宽容,连侯生才都夸他是“双水村的人才”!
于我而言,从少平的身上,我更强烈地感受了他身上那种对未来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他上有兄长,有幸能到原西县城去读高中,可是那个年代,学校也不是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又劳动,又搞运动,没学到多少知识。即使毕业了,也没机会被选拔到大学。少平,还是回到了农村,在村里做了三年的代课教师。此后,他只能回到农田,继续自己农民的身份了。..征文网少平是不怕干活的,他勤劳能干、脑子灵活,读高中的时候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比一般农民有文化、有见地,可是他的内心,总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巨大的力量。这力量,总是时时在内心跃动膨胀,激发他走出去,走出山村,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我想:这是一种对未来的神秘探寻,是一种对理想的激情展望。虽然那些外出揽工的日子,使他饱受体力之苦,历尽嘲讽、屈辱和不公,但正是这些生活的磨难,使他懂得了珍惜和温情,感受到了友谊和爱情,甚至是生命的死亡。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不幸和波折,才更懂得珍惜那些困顿的日子里朋友或是陌生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才会在绝望无助之时萌生希望的曙光,继续执着地踏过荆棘泥泞,再次出发。
整部小说中,我还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人物身上读出了一种共同的命运——成长。无论是有稳定工作的小学教师润叶,还是德高望重的一村支书田福堂,还是养尊处优不事稼穑的田润生,他们看起来很显贵,可是,命运总是那么爱捉弄人,他们个个都经历过情感的煎熬和不幸的打击。田润叶,违心地答应了与向前的婚事,可是婚姻却并不如意。新婚的夫妇俩没有甜言蜜语如胶似漆,却是经常都独守空房,分隔两地。一个不愿见到自己的丈夫,将工作调得远离原西县城;一个为排解内心苦闷,借酒浇愁,开着卡车四处游走,寒风依然没有掩盖住他决堤的苦泪。意外的是,在李向前醉酒出车祸后,润叶,这个曾经内心决绝的女子,居然回到了截肢的丈夫身边,来照顾他的起居生活。仿佛是在刹那间,她的内心柔软起来,是向前始终如一、默默无闻、不离不弃的爱打动了她吗?谁也说不清楚!经历生活,就是一种生命的成长!
润生,在家年龄小,又是儿子,父母很是溺爱。高中毕业后,看到父母双亲日益衰老,白面书生的他,居然也扛起了锄头,风里来雨里去地耕种自己的天地;后来跟姐夫学开车,看到姐夫因情而困痛心不已,他像一个大哥一样去劝姐姐,劝她重新认识向前,劝二人重归于好;跑车路上偶遇郝红梅,得知她的不幸遭遇,他又像个男子汉,尽自己努力来帮助这个无助的寡妇。当然,正是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他也渐渐喜欢上了善良温柔的红梅。尽管父亲怒不可遏,不同意这桩婚事,从来都孝顺的他,居然离家出走,以此来向父亲表明自己对爱的忠心。是啊,他不希望自己重蹈姐姐姐夫的婚姻悲剧,他希望爱情由自己做主,毕竟这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润生,这个曾经的白面书生,在东奔西跑、旅途跋涉中,看遍了时间的悲欢离合,识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怜的田福堂,没想到自己活了一生,儿女的婚姻如此不称心,内心无限悲伤,人越发老的快了。可他最终是明白了:天下之事,哪有十全十美的?当他决定把儿子、红梅还有孙子都接回家的时候,他觉得,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还有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王满银,整年地在外瞎跑,靠着坑蒙拐骗、倒买倒卖赚点小的生意钱,每天只在腊月里年根下才回到家,没出正月十五,人又跑得没影了,只留下善良软弱的兰花和可怜兮兮狗蛋猫蛋在那四壁空空的草屋里,任凭兰花哭断了肠。自己一个人在外看那花花世界,不管老婆孩子死活,也不是那侍弄庄稼的行家里手,谁能想到,他某一天在上海的一家小旅馆里,走投无路穷困潦倒之时,通过一面薄薄的镜子,惊讶地看到了一个才四十出头就双鬓斑白的自己。独在异乡颠沛流离,路边热恋的青年此时让他感受到了内心无限的孤独与悲伤。他突然想起了兰花,想起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如鬼使神差般急速地踏上了返乡的行程。俗语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外面的世界再大再精彩,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亲情的环绕,美酒也是苦水,甜蜜也是苦涩。人到中年的王满银,天南海北奔波了大半生,最终还是回归故土,过起了安分守己的农民生活。此时的他,内心增添了对妻子的柔情,对孩子的疼爱。兰花下地,他用自行车驮着两个孩子到地里陪伴,送孩子上下学,自己还到少安的砖窑去帮忙做饭;此时的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亲情,找回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一部好书,读完之后总是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再次重温经典,我不由得又忆起那曾经难忘的时光,那艰辛而又苦涩的生活。那片宽阔无比的黄土地上,曾埋下我年轻的梦想,是那梦想和希望,让我不断张望,不断成长,不断去追寻生命中的美好!
【篇四】
他贯通古今,记录人类文化精华;他学贯中西,熔铸中外智慧锦囊;他嗜书如命,专注己业终成天才;他不慕荣利,人格风范永驻人间。他就是被世人称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钱钟书先生这本书则更为厚重。尽管一个世纪的烟云都已成为背影,但是当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近、倾听钱钟书先生时,我们不禁会感叹:一个生命,怎么会如此的巍峨?他在字里行间中燃烧的智慧,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旅途上袒露的风姿,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在绵延几十年的文化生涯中,钱钟书先生以学者的笔锋书写自己的文学世界,又以自己的文学世界体现了学者深挚的人间情怀,贡献了《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一部部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和戛戛独造的学术著作,建立起恒久而深远的话语空间与思想空间,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中永恒的文化英雄的符号与象征。
我们要真正解读一个人,除了看重他的智慧和学识外,更应看重他的品格,钱钟书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学者。他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但他的人格更值得人敬仰。他始终如一的潜心读书研究、惜时如金,淡泊名利、甘愿寂寞。他的影响却从知识界和学术界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形成“钱钟书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形成多次接受高潮。然而,即便是在这种崇拜与浮躁并存的热闹环境中,钱钟书先生一如既往,情操如涧中清泉,冷静如松间明月,绝不染指浮华与喧嚣。这是一个真正学者面对俗世的大家风范,充分印证了钱钟书先生所自鉴的“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狷者,有所不为也)。
钱钟书先生的卓越贡献和治学精神,用《世说新语·德行》林宗的赞语来说,正可谓“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只能借用昔日宋贤范仲淹的“云海茫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表达我对钱钟书先生那高山仰止般的最真诚的敬意。是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然钱钟书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无论再过多少年,我们的怀念也都将代代相传与永世不忘!我们也不会忘记钱钟书先生那“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的谆谆教诲,不左顾右盼,不计个人得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尽最大的努力去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去做好我们所能做好的。
【篇五】
一本好书如一帖清凉药,让你浮躁的心变得沉静;一本好书如一个良师,让你浅薄的头脑变得丰富。《王金战教你玩转数学——数学是怎样学好的》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觉得眼前一亮、心生顿悟;王金战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我带入了数学教师的另一个世界: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难解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如何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把数学课堂激发得熠熠生辉,如何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打心里喜欢数学、不畏惧数学进而学好数学……
这本书是整套书的第一册,主要讲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方法,是一本实用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数学指导用书,对于老师们,对于学生们,这都是一本可以反复揣摩、反复研讨的好书。王金站老师从数学这门学科的全局入手,深入浅出,带领你的思绪从发现数学之美开始,把破解数学难题当成游戏,让学生能够边玩边学,轻松掌握数学高分的秘诀。
读完前言,让人感觉心潮澎湃,希望就在眼前,给人打气打得十足!按照王老师的说法,高一开始的数学课,我们教数学的老师,可以不讲课本,而是以“大话数学”为基调,在充满风趣幽默的背景下,来挖掘数学的内涵,提炼数学的规律,揭示数学的特点,深化数学的应用,张扬数学的魅力,直把学生讲得神情激昂,也就没有了对数学的恐惧和拒绝,有的只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激情,让学生领略了数学之美,数学就不再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妙趣横生的智力游戏,这样,我们不用布置太多的作业,学生却能轻松学好数学。书中举到一些有趣的例子,如:用4个2可以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可以在讲指数时穿插进入让学生加深对“指数爆炸”的认识)还有一个“无中生有”的数学趣题,请在下面算式的左边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括号,使等式成立:0000=24。
在“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尝试探索,经历数学思维美”一章中,王老师提到了这样四条:1.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2.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一题多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4.升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许要求较高,我们的学生达不到这些的所有,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前两条,并帮助学生明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的训练,都是为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空自由地翱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果说这是“放”,那么我们更应该学会“收”,即:我们还应学会在反思和评价中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劣比较,分出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与特技巧法,再针对个人特点,如:是擅长推理计算还是几何作图,思维容易定势还是灵活多变等,以便概括形成解决此问题的属于你的方法,这一切应建立在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并掌握解题规律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老是强调你该如何如何做。
在“学习方法”介绍中,书中提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包括预习与总结的能力、数学阅读的能力、现代化学习手段的运用能力,值得我们借鉴;还以一些生动的例子介绍了不少记忆的诀窍,如:推导过程记忆法、整体记忆法、图象记忆法、规律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类比(对比)记忆法、特殊、一般记忆法等,但无论什么样的记忆方法,记住还不够,还要记牢、记熟,关键还得会用;关于怎样解题,以具体例子讲了不少策略、规律和技巧,虽然其中有些题目年代久远了些,有些题目新课改下已经不做要求,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很值得我们老师、学生研究一下。
王老师曾说:“30年来,我一直在教数学、教初中、教高中、教竞赛,越教越觉得数学好玩、好学,越教越觉得数学很美、很酷。我常常被数学的波澜之势、高瞻远瞩之能、对称和谐之美、茅塞顿开之境所陶醉。”若我能达到这个境界,也许我的数学课堂也不再乏味,我的学生也会幸福地学习数学了。王金战老师说,要想学好数学,除了多动手、多动脑之外,还要发自内心地喜欢数学,只有喜欢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好。
读完本书,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在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中,没有急功近利和揠苗助长。他启示我们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宽容和理解、自信和激励、爱心和坦诚的心态,这就是成功心态的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