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从教前准备谈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从教前准备谈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19:32 | 移动端:从教前准备谈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从教前准备谈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语文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生学习的首席领导者的教师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诉诸笔端形成教案之前,必须精心准备,备多用寡,披沙拣金。从听说读写到知情意象,应不分巨细,通盘考虑。白金声老师说:“教学前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课堂上生讲硬灌,如叶上施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教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笔者在语文阅读模块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熟读文本感知温度,进入角色拓展深度,丰厚储备延长宽度,淬取精要提炼精度等途径和形式扎实做好教前准备,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一、熟读文本感知温度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笔者据此以为,做老师的把课文读好,再带着学生把课文读好,语文课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通过六读来实现熟读文本。

一读感知文本内容是记叙文大体感知其叙述和描写。是说明文粗略感知其解释与说明。是古诗词从读入手整体感知其“形象”。通过这么一读可以实现教师与文本的浅表性对话,从总体上获取初步信息。

二读研究文章题目文章的题目一般应是该文本的“文眼”,可从“文眼”窥知“内核”。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窃读记》这篇课文,文眼是“窃”。再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课《索溪峪的“野”》,标题中“野”的引号赫然,引人关注,待人研究。再读全文,全文共五自然段,每段有一句总起概括的“野”,与文章题目一脉相承。

三读抓住课后习题课文后的习题是编者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的,是教师教学课文的依据。笔者在熟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时,无论是体会思想感情,还是关注人文内涵,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调动情感知识积累,都紧紧抓住课后习题。即作者思念家、国的美好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表达出来的。

四读梳理作者思路通过读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对文本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理清文本的行文脉络。如笔者读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怀念母亲》时,通过读很自然地理清作者季羡林表达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其行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五读咀嚼语言文字特别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读时用圈、画、点、注等方法明确标记,以便于教时用读、思、议等手段适时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如读者在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课《我的“长生果”》一文时,将文中第11和14自然段“使我悟得一点道理”和“于是,我又悟出一点道理”冒号后的文字加上标注,为后续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习得一些读写方法,做足前期准备。六读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是一种感性的把握,它伴随着思考、推想、揣摩与感悟。其是由“读”而生的,是对文本中的语言亮点与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亮点有机结合的一个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读”的升华与结晶。

二、进入角色——拓展深度 笔者在教前准备中先后进入三个角色。首先是学生角色“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教前准备,首先应进入学生角色。无论是预设教学线路,还是生成教学要点,都应该站在“学”的角度,以“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无论是指导学生品析文本,还是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还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都应化师为“生”。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把学生真正定位为自我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从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角度去担当好“学生角色”,只有教师融入“学生”角色,才能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中要求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做到教前准备“目中有人”。其次是作者角色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在教前进入作者角色,便可以化“入”为“出”,从源本上弄清作者的行文意图、思路与情感,领略文本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原味”。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课《桂花雨》时。首先研读课文,将自己假想成作者,还原“我”的行文脉络:爱桂花——摇桂花——(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同时,再现“我”的匠心独用,让母亲说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使母亲用情感体味桂花,“我”用毕生的时间来回味桂花跃然纸上。化师为“作者”之后,才有可能追溯作者写作思维过程,进而推想其是如何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再进而从语言现象中抽象出一种语言模式,一种明晰的表达方法,将其提供给学生模仿与借鉴,做到教前准备“胸中有书”。最后是教者角色对“学生”和“作者”有了较准的定位与揣度之后,最后再进入其本真角色——教者。在“目中有人”(学生)“胸中有书”之后,教者要做的是“手中有法”。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教学目的步骤到重点难点,从板书设计到作业练习,加以通盘考虑,全局谋划。既从大处着眼,也从小处着手,把“语言的美,人性的美,形式的美,内涵的美,四美合一。”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桂花雨》这篇略读课文设计的教学流程为:自读——重点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通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学策略,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三、丰厚储备——延长宽度于永正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应练好字,读好书,练好朗读,心平气和地坚实自己的基本功,日久天长地积累教者的才学和涵养。”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钟爱语文,丰富自身储备。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观察与思考,诉说与倾听,阅读与写作。正所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担当学生探究性学习,独立思考的“路标”,教师要扮演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催化剂”。教师要用“赤热的心和沸腾的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语感、文感、情感,使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要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知识”。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把“碎片化生活”凝集成有价值的主题,既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又多识草木虫鱼之名,既遍鉴奇山秀水之貌,又识黄钟大吕之音。唯有饱读诗文,成段(篇)背诵名诗名篇,才能在古诗词教学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唯有注重吸收新知识,广泛涉猎科技前沿相关知识,才能在教授如《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说明性文章时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唯有教师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才能在教授《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课文时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只有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影子”与精神上的“引子”,才能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进而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这一切要求语文教师要丰厚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

四、淬取纲要——提炼精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即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源泉,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精选、调整、加工和提炼的结果。为此,教前准备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对教材内容这“三千弱水”独具慧眼地“取一瓢饮”,对教材内容去粗取精,重组整合。每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译、语、修、逻、文、思”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关注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又关注总目标的全面准确落实的基础上,对每节(一篇)课(文)只选取一二个训练重点,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由面到点,由虚变实,让学生每节(一篇)课(文)都有所得,每天都有所获。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少年闰土》时,在全面把握该课所在专题的学习重点(一是了解认识鲁迅;二是继续学习描述人物的基本方法;三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将本文教学目标定位为两点:主重点是学习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次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样才能达成更精准明朗的目标,不求“伤其十指”,只求“断其一指”。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是折射五千年文化文明的一滴水珠,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要达成语文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语文教师要有四性:“即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宽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笔者以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从内核上做到“情感主线明朗而突显,章句读练充分而扎实”,应从形式上做到“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教前准备谈语文有效教学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