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浅谈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如何教学

浅谈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如何教学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23:24 | 移动端:浅谈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如何教学

说明文教学该如何教?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如何教学,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课文《鲸》的教学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来进行,将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整合各种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贴近生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服务。

一、基于新课标,构建开放多元的说明文教学课程

(一)构建开放的说明文教学课程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在本次教学交流活动中有很多嘉宾远道而来,希望了解重庆,了解承办本次活动的学校。此时,作为小主人,学生介绍重庆、介绍自己的学校就有了意义,这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于是,我们在课前开展“选择最能代表重庆的一种事物或校园中的一处景物,对其一个特点或一个方面展开调查”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突破教材限制,让他们去图书馆调查收集,去网上了解查询,去生活中观察思考……这一活动的开展,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让学生的思维走出小教室,奔向社会生活广袤的天地。这样的教学,不再仅仅依赖课堂,而是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

(二)构建多元的说明文教学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规定,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定要考虑语言的综合性,并在语言的品味中学会运用语言,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人。

《鲸》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具体落实四个关键词:阅读、思维、表达、综合。课前,我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用思维导图检查学习效果;在课堂上,以《鲸》为学习载体,引导学生领悟如何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一个特点,并运用习得的方法开展语文专题实践活动。我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开展阅读、思维、表达、综合等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使课程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

二、基于微时代,构建丰富立体的说明文教学课程

微课程具有内容短小、知识点聚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等优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资源。

我们将课前的微课学习内容确定为:了解事物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即把握事物特点、理清顺序结构、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自学课文《鲸》,用思维导图呈现学习的结果。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对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抓住事物特点、把握文章结构,但是对说明方法的认识还需要加强,从而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难点和重点,把握学情,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立体。

三、基于教与学,构建高效多维的说明文教学课程

舒绍爱在《说明文文体特征与教学价值》(《教学月刊> 2015年第1期)中建议,说明文教学要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体味说明文体文法;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和思维导图的反馈,学生已经初步达成理解说明文内容的目标。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上,教学的着力点应该如何把握?如何聚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学习需求?

(一)基于学情,聚焦表达

学生从中年级开始接触说明文,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常用的说明方法。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说明文有什么需求?

高年级的学生对常用的说明方法比较熟悉,但对于“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说明方法”“达到怎样的效果”还不明晰,运用意识亟待提高。所以,在学习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反思、运用,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特征,使表达的效果更清楚、更生动、更有条理。进而,让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来介绍生活中的事物,满足实际生活需要。

(二)基于教材,迁移运用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用一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已经很容易。那么,怎样制订学习目标,才能让高年级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呢?

细细研读文本,我发现在《鲸》的第一自然段里,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鲸“大”的特点。课文先把鲸和象作比较,列数据说明鲸的重量,从整体上来说明鲸的“大”;再用我们熟悉的大肥猪和鲸的舌头作比较,使我们对鲸“大”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最后,用作假设的说明方法,和生活产生联系,使表达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鲸“大”的特点写得准确而具体。

第五自然段也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了水柱的形状。为了说明不同的鲸的水柱形状不同,用分类别的方法介绍不同种类的鲸的水柱,用摹状的方法对水柱的形状分别进行描写。作者根据事物的特点或说明事物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多角度地进行介绍,既使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清楚,又使看文章的人更加明白。

基于文本的语言特点,我将教学聚焦“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一个特点,提升表达能力”。依托文本,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表达的妙处,去领悟文本表达的方法;然后,搭建台阶,继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迁移运用,介绍重庆,介绍校园。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需要说明和介绍事物,从不同角度选择恰当的多种说明方法,可以使事物的特点更加清楚、具体,这样的说明介绍才能更有说服力。学用结合、转化迁移,才能提升学生表达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基于生成,提升能力

要清楚地介绍事物,必须对该事物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课前,基于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开展有关重庆和校园事物的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到的说明方法得到实际应用。

在现场的交流展示中,虽然学生在课前作了准备,但是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一个特点,对他们而言还是有难度的。针对学生出现的方法不恰当、不合理,所用方法没有为特点服务,选用方法的科学性不强等问题,教师予以现场指导,才能提升他们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能力。

例如,一位同学介绍重庆是“桥都”,他是这样说明朝天门大桥的:朝天门大桥是拱桥,位于江北区和南岸区之间,全长4881米,像一个孕妇躺下时挺着自己的大肚子。我首先肯定学生能用上列数据、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情感角度来启发学生:“车在桥上来来往往,把桥比作孕妇不太合适,还有没有更恰当的表达?”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妙语连珠:“似飞虹”“像卧弓”“如早晨跳出山头的太阳”。然后,我再请这位同学连起来说了一遍:朝天门大桥像……好似……又似……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调整,再通过语言的表达外显出来时,就变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了。

总之,针对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表达力的提升;根据文本特点,发掘教学内容,以拓展课程的内容;关注课堂生成,调控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努力构建高效多维的说明文课程,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学习呈现灵动活泼的美好境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综上所述,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教学,要有整合的意识、开放的眼光,要指向学生表达力的提升,指向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指向学习方式的改变,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新课程视野下的说明文如何教学》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