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做到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浅谈美术教学中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摘要:当今美术教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现代先进的与丰富传统的艺术思想相互融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现代的、传统的文化元素都已经融入到了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标准也有了崭新的认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是传统美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难度不断加大。文章从传统美术的教学出发,探讨关于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的创新思想和继承理念。创新传统美术不仅是迎合当前时代的课题,同时也是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出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保证。传统艺术延伸到今天,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就必须对美术文化继承和发扬,推陈出新,创造传统美术的新潮流。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创新
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涌现,同时,一些前卫的思想也以崭新的面貌走进校园,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丰富我国美术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我国美术教育教学长足进步和发展,丰富了美术教育思想,使得美术教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但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更加忽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的沉淀。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美术特色被忽略了,以至于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有着淡薄的认知,没有融入到民族艺术中。这一现象导致我国的传统艺术遭到严重的冲击,要想摆脱这一冲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创新传统文化中不足的部分,使得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共同书写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一、努力建立教师对传统美术发展的使命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例如,中国画、书法、剪纸等。每一个美术遗产都是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术极具地域特点和不同时期的时代性,有生动的历史表现力,得到世界人民广泛的认同和赞扬,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营养。作为中国人,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和引导,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如果教师对传统美术把握不到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认识到根本的层面,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无法做到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这就需要每一位美术教师能够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为学生在学习阶段创造良好的美术环境。教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引路人,因此,教师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引导学生朝着传统美术的正确道路出发。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的同时,增加美术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理解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并且不断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发扬新时代美术文化的艺术风格,推出属于我们这一新时代的美术文化。要重视传统美术文化,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二、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爱好
(一)立足课堂教学,重视传统艺术的渗透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传统艺术应该合理地融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艺术中包含的内在意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在实际的美术课程中学习到美术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学到美术背后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生,如果自身的美术素养不足,就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前教育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在提高自身美术知识水平的前提下,一定要增强自己的美术涵养和认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布置搜索课程,让学生提前为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做铺垫。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指导学生自行成立学习小组来完成。在教师开始授课前搜集资料和图片以进行交流,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同时,增加了对美术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教师在课前也可以讲一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然后再进行教学的导入。通过课前的准备,课堂的交流对话,学生在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上,课堂间的互动就变得更加具有乐趣,避免了在传统课堂上所出现的教师讲课学生只听讲的尴尬氛围。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美术上的技能、技巧,更是一种心境上的升华。不断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当前美术界特别关注的一项课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逐渐被一些新技术所取代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没有适当地介绍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故事,只是片面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学生认为自身对美术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其实他们还没有对美术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要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对当今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是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有力工具。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传统美术的认识,为学生讲述关于美术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美术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增加学生的传统艺术训练
现阶段,学校针对美术教育的特点展开了中国画、书法、特色手工等各项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增加了美术课程资源的传统艺术课程,加强了学校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从中国画课程当中教师可以从各个家乡的书画名人出发,定期到艺术馆观看书画展,使学生在了解到书画家精彩作品的同时,对他们产生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绘画中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例如,泥塑课程是结合本土艺术而设置的,是与当地人的生活相结合产生的艺术资源。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传统艺术文化活动,才能够使学生学习到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还可以迅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认知。通过以上方式,增强传统美术文化渗透的同时,加强传统美术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仅仅要学好基础的美术知识,也要能够在传统艺术训练中锻炼自身的美术技能。传统的美术训练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设置传统艺术的项目课题,使得学生参与到其中,感受传统文化训练带给他们的独特魅力。在传统艺术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还可以自由地探讨美术知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美术素养。
三、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一)扎实继承学习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学生对美术实现新的拓展和创新,同时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学习传统艺术的目标。创新的前提就是继承,继承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学习传统艺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掌握传统艺术的基础知识,并且敢于实践创新,要扎实地学习中国画、书法、剪纸等传统艺术,让学生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传统艺术,体验传统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一些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传统美术的优秀文化内涵。继承传统艺术是当今社会教育界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是当代学生必须要做到的使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是在历史悠久的长河中保存下来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形式的。同时,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发自身的智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二)激励创新融入
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印象一般都是比较陈旧的,没有炫酷的色彩和造型,只是传统的黑白色。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强大的说服力,是很难说服学生学习传统艺术的,因此要在传统艺术课堂欣赏课中,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同时,学生要去发现在生活中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教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体会到中国元素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传统文化符号印章,它被用作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这一完美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因此,很多中国人都引以为傲。许多的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中广泛应用,设计师们通过传统元素和现代创新理念相结合,对传统元素加以创新,富有时代感和民族感。创新是新时代的永恒主题,时代在发展,必须要创新。拥有创新精神,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和富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仅要继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传统文化,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有关传统文化的素养。
四、结语
传统艺术发展的过程是长久的,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和创新是必须要相结合的。教师要辩证地看待传统艺术过程当中的优缺点,合理地吸收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去掉传统艺术中不合理的方面。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传统艺术技能,要能够敢于突破和创新传统理念,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审美艺术追求,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艺术,理解传统艺术中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使学生在学前教育过程当中,真正学习到美术中传统艺术中所带来的营养。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是极具自身魅力的,很多的专家学者也在不断探讨传统艺术文化的内在含义。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该牢牢掌握传统艺术的深刻底蕴,了解传统文化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停滞不前,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认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意义,向学生传授传统艺术基础上的美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晓敏,薛刚.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01):106-113.
[2]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5,(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12,(02):156-157.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