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最新退休教师事迹材料原创11篇

最新退休教师事迹材料原创11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31:04 | 移动端:最新退休教师事迹材料原创11篇

很多教师为了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即使退休后也不忘教书育人。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最新退休教师事迹材料原创11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县**乡**村曾经是一个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滞后,村政事务瘫痪的落后村、难管村。短短三年多时间,**村由乱而治,自来水通了,柏油路通了,环境整洁了,邻里关系和谐了,文化广场、敬老院建起来了,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100元增加到了12800元。**村脱胎换骨的巨变得益于五年前全体村民的正确选择,他们从退休干部中选了一位苦干、实干、对待群众像亲人的好支部书记**。他带领**村由乱变治,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曾受到省委组织部的表彰,并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近日,该村又被中共**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唯一获此殊荣。

强基固本 后进支部变先进

现年56岁的**曾是**中学的校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学多年来连创佳绩,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数得着的“好学校”,而他本人也是大家公认的“好教师”、“名校长”。2013年全县调整教学布局,卸任校长的**不忍家乡的乱象继续,毅然决然地担任村支部书记,接受了乡党委的委托,挑起了治理**村的重担。

就这样,已近暮年的**,告别了学生,离开了校园,再次抉择回到农村,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跟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着想,帮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践行着“三严三实”,用他的真心换得了民心,成为了**村的“领头雁”。  

班子软弱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缓慢,村政事务瘫痪——这是**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临危受命,上任伊始,面对**村混乱的局面,他把规范党组织工作、密切干群关系,重树良好形象,树立发展信心摆在首要位置。从强堡垒入手,抓班子,带队伍,将年轻、有文化的纳入班子,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得到显著加强。

为方便外出务工党员回村参会,确定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六为党员集体活动日。由党支部书记**亲自讲党课,进一步增强全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听取大家意见,集思广益,共谋发展;确定每个月的5日为党务村务公开日,及时地把党务、村务、财务等上墙公开,接受全村群众监督;开展党员年终评先评优活动。每年年底由群众代表、全体党员、村“两委”委员对全体党员分别分项评分,基础分为100分。最终根据得分评出优秀、良好、合格等次,并分别给予适当奖励。通过一系列举措,规范了组织生活,凝聚了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的正能量,真正树起了党组织的新形象。

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该村紧紧抓住“做”这个关键,坚持向合格对标,向优秀看齐,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创建“党员示范岗”、“示范团队”,以及“带头担当奉献,争做服务先锋”、“带头创业带富、争做脱贫奔小康先锋”等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努力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惠民为民上做文章。

为有效提升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实行了值班服务制、联户服务制、联动服务制、托管服务制“四项制度”。支村两委班子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轮流值班,全天候为群众服务,并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贫困户等活动。

当问起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回到村里任职时,**深情地说:“我是**村人,我生在**村,长在**村,当时家境不好,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村人民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才有了我的今天,现在能回来为家乡父老尽一份责任,也算是对乡亲们的一种回报吧。”

以文化人  破旧立新强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村之前的“乱”,主要原因就是制度建设缺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传达,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土地、邻里等矛盾纠纷。

**上任后,从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了学习教育、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联系群众、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时将党务、村务、财务等情况向村民公示,大事小事都做到了公开透明,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禁村民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事宜,否则,将在村委会广播中点名批评……”**村针对村民的陋习,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依法科学制定了村规民约,并将其醒目地挂在了墙上。对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和明确要求。”同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指导和监督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了节俭办事的新风尚。

为进一步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坚持“宣传好人、帮助穷人、关爱后人”的思路,着力弘扬孝老敬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敬业奉献等传统美德,**村开展了两年一届的“宋村好人”评选活动,先后评选出“宋村好人”郭建忠、李晓芳等,“文明家庭”高保文、贾汉英等,涌现出一个个“好儿女、好媳妇、好父母、好家庭”。

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两个文化广场,建设了篮球场,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每逢“七一”党的生日、元宵节、重阳节、“三八”妇女节等重大节日,村里都举办专门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此外,村里还组织素质较高、能力较强、法律意识较强的农村“五老”人员成立了专职调解员队伍,宣传法律法规,化解邻里矛盾,引导村民学法用法守法。村民们是非观念增强了,矛盾纠纷减少了,村里没有了越级上访现象,杜绝了治安案件发生,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该村以整治垃圾乱堆乱倒为突破口,倡导“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整洁”,实现了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制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庄干净整洁了,村民们认识到上访告状是件丢人事,快发展、赚上钱才是真本事,和谐发展成为**村的主基调。

调产富民 共建和谐奔小康

发挥余热,为家乡群众多做贡献,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使这个曾经人心涣散的村庄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村共有320户,912人,党员45名,现有耕地3282亩。长期以来,村民以种玉米为主业,收入单一。如何发挥好**村独特的优势,带领群众尽快致富奔小康,是**考虑的最多的一件事。

针对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农村老弱妇孺多、劳动力缺乏的现状,**村探索实行了“托管组织+群众+经理人”的服务模式,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把党员和年轻劳动力组织起来,对没有劳动力家庭的生产进行托管,适当低额收费或免费,最后由有经营经验的大户担任经理人,完成转运销售。

为了让村里人人有事做、个人有钱赚,由村委牵头以五名党员为核心,组织全村30多名残疾人成立了“阳光助残专业合作社”,开展房前屋后经济林建设,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

“村干部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必须转变观念,调产才能增收。”**思想超前,经常给党员干部和群众更新思想观念。

过去是城里人赚农村人的钱,现在,他的愿望是让农村人挣城里人的钱。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研究,**村最终确立了“栽种经济林——打造生态园——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村集体统一提供苗木,党员干部带头积极整合各家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核桃、苹果、梨等庭院经济。

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整合闲置土地300多亩,新规划经济林300多亩,农业生态园1000亩,流转土地60亩,大力发展冬季高效韭菜基地,建成一个存栏100头的养猪场和三个养鸡场,存栏蛋鸡8万只,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开了一条新路。

实事办好 群众满意人人夸

**村有10户、13人被认定为贫困人口。如何帮助他们早日脱贫,也是**时常牵挂的事。

村民郭还保的妻子李海青患有大病,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前不久,县里召开了脱贫攻坚推进会,并出台了“12345”精准帮扶机制和“54321”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办法后。**主动将郭还保一家列为自己帮扶的贫困对象。

一个午后,**顾不上休息,再次来到郭还保家中实地考察,研究制定脱贫办法。最终敲定为其上马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帮助其增加收入,实现脱贫愿望。**在鼓励郭还保一家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克服困难的同时,并当即许诺资助郭还保2000元,让其养一头牛,来补贴家用。回来村上工作两年多,据不完全统计,**贴钱不下20万了。

两年多时间,村里先后筹资200余万元,大力兴办民生工程。先后建起了两个文化广场、铺了柏油路、栽种了600棵经济林、支部有了办公的地方、党员有了活动室、农村污水排放集中收集处理示范工程顺利完工,为村里的五保户朱和尚、郭养中改造了危房,老年活动中心和日间照料室即将投入使用,还将建设一面爱心墙……

件件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群众满意,邻里和谐,环境整洁,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不仅治校有一套,治村更有方略。短时间内,将一个落后村治理成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先进村。”上级领导对他作出如此评价。

面对领导的肯定,群众的称赞,**没有豪言壮语,而是非常谦虚地说:“我做了一些本应该做的事,**村底子薄,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日夜兼程,只有尽快把**村建设好,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任,才不辜负**村民的期待。”

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诚情怀和对人民的满腔热爱。正是有千千万万个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引领广大群众为实现他们心中的小康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懈,奋勇争先。

篇二

当**区老干部局“寻找最美老干部,增添中华正能量”文件放在我桌子上的时候,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四十年、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普通教师——**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他2000年退休之后,主动加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中,十几年来把全部心思寄托在青少年身上,把满腔热情献给了下一代,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忙碌实在而又有意义。

别开生面的青少年之家

“打竹板,响连天,咱来表表荣辱观,胡总书记作论述,八荣八耻树标杆……”一阵嫩稚的声音从一个方正的院落中传了过来。

一个初夏的早晨,灿烂的阳光铺着大地,我们迎着渐渐退去的朝霞来到了临汾市城东北康庄村了解**老教师的“青少年之家”。站在门口,我们看到一个个子高挑、皮肤黢黑、满脸皱纹的老同志和十几名同学围坐在长短木凳上,听一位约十一二岁、虎头虎脑的小孩说快板。这位老同志就是**老师。

“叭叭”的竹板声,流利的表述,赢得了小伙伴们热烈的掌声。只见梁老师站起来,略显紧张地左右看了看,然后举起双手,对坐在右边的七八个一年级学生说:“刚才大哥哥表演了快板,现在你们表演什么节目?”那边的小孩齐声说:“我们朗读‘八荣八耻’指航向。”话音刚落,只见一个约有八九岁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她眨着有灵气的大眼睛,扎着两个羊角辫,双手向上一抬,那六七个孩子“刷”地站了起来,声音洪亮地朗读:“八荣八耻指航向。八荣八耻指航向,全国人民心里亮;进入学校师生乐,教学相长斗志昂;进入家庭和谐乐,齐心协力奔小康;国家建成创新型,雄姿屹立在东方,在东方!”随着小女孩双手往下一按,他们如同军人操练般坐了下来,接着爆发出小伙伴的叫好声……

接下来是梁老师进行的法制辅导。“同学们,眼睁大,听我说说心里话。你年小,个不大,有时心里有疙瘩。有疙瘩,需消化,懂了法律有办法。要学法,要懂法,更重要的是守法……”通俗易懂的语句,夹着临汾腔的普通话,吸引着充满稚气的小脸,也净化着稚嫩纯真的心灵。

休息时间,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玩耍:有的拍皮球、滚铁环,有的跳绳、跑方格,还有的玩象棋、下跳棋,一派勃勃生机。梁老师向我们谈起了他组建“青少年之家”的由来: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在村里、街头和集镇上听到孩子们迷惘地唱着《让我一次爱个够》《过把瘾就死》等歌曲,看到一群群小同学拥挤在一些旧书摊前被那些花花绿绿、凶杀淫秽的读物所吸引,他感到心情沉重。他想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可能会走上邪路。于是便说服家里人腾出两间房子办起了“青少年之家”,开展了五项活动:一是有关形势、法制和安全等内容的宣讲活动;二是丰富多彩的体育、游艺活动;三是各种书法、作业、朗读比赛活动;四是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五是保护环境、助人为乐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着康庄、康庄堡村的青少年们,呵护着他们茁壮成长。

从此,他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如今已达8000多人次。正如他所说:“关心下一代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在有生之年能做好这件事就足以告慰平生了。”

朴实无华的家庭图书室

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屋,地上摆了两个小方桌,一个大圆桌,还有十几个小凳,在屋子顶头放着一个木制书柜,摆放着三层图书,约有300多册,书籍涉及小学生课内外辅导材料、科技刊物、各类童话、连环画及各种杂志。学生放学后或双休日,这里总是挤满了青少年,好多家长说:“这里是孩子们拓展智力的苗圃、增长才干的园地、化解矛盾的阵地。”

听小学校长说,曾有一个三年级小孩子,由于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十分调皮捣蛋,让家长和学校非常头疼。梁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根据他几十年的经验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方法。他找一些同龄孩子约他来图书室看影碟、翻杂志,逐渐吸引了这个孩子,减少他出外打架、下河玩耍的机会。同时,梁老师又在看《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刘胡兰》等影碟时,给他们讲小嘎子嫉恶如仇的浩然正气、潘冬子爱憎分明的坚强意志、刘胡兰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使这个孩子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根源;同时,家长、学校也对他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使他逐渐改掉了坏的习惯,成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还当上了班干部。浪子回头金不换。群众们都赞叹:“小小图书室,育人的摇篮,无事来看书,拓展新视野,休时看影碟,改造世界观,身传和言教,作用大无边。”

几年来,来这里读书看影碟的从青少年扩展到了部分成年人,受梁老师辅导作业功课的几乎遍及学校所有学生,大家都称赞他是“扶正祛邪的行家里手,解决思想问题的心理专家”。

壮心不已的校外辅导员

整个操场上鸦雀无声,几百双眼睛盯着台上那个瘦高个老同志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强劲有力的手势,他们时而聆听,时而记录……会场的主席台上端坐着乡关工委主任杜恒山、本村小学校长和村支部书记,演讲者正是校外辅导员**同志。只听他侃侃而讲:“世界东方变化大,中国逐渐强大,美国心里害了怕,不能在世来称霸。”

这是2002年批判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时,**在段店乡东邓小学演讲的情景。他用生动的快板语言,深入浅出地揭露了美国“十条诫令”的本质和危害。五年来,他先后被康庄、九州堡、段店、东邓等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无论是在学习“三个代表”热潮中,还是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过程中,甚或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宣讲“八荣八耻”“中华魂”读书活动中,都可以看见他骑着那辆破旧自行车奔波于各个学校之间的身影。

梁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好校外辅导员这个工作,不能消极地等,也不能过多干预学校的“政”,一定要摆好位置,选好突破口,找到切入点,做到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充分利用间隙来工作,这样才能学校欢迎、自已顺心,皆大欢喜。他先后编写了各种辅导报告30多篇,运用天津快板、数来宝等形式进行了200多场辅导,受教育人数达到近万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在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上,梁老这样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奔波着。如今他虽然卸去了乡关工委的担子,但他朴实无华的行动如同一个个音符一样谱写在关心下一代这首宏大的关爱曲中,永远传唱在人们的心间。

篇三

在**街办事处兵站社区兵站路小学家属楼,说起谁最“热心肠”,居民们的答案难得的一致——**!作为一名退休教师,76岁的冯老师没事常常在小区转悠,在没有看门人员的时段里,看到天黑小区的灯不亮,天亮灯不关,自己到点就去拉灯,时间一长,得到了小区一片“点赞”,住户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冯老”。

兵站路小学的杨校长告诉我们,兵站路小学的家属楼小区以前居住的都是兵站小学的教职工,管理起来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住户占到全小区三分之二,住户人员的复杂化,再加上住户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起来很不容易。不少住户在小区乱扔垃圾,在大门口栏杆上晒衣服,这些行为在小区时有发生。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冯老主动组建一支小区保洁队。他是大家拥护的队长。

说起这个,冯老笑呵呵地说:“活动、活动,人活着就要动!我想趁着现在身体还硬朗,多为大家做点服务,所以就自愿当保洁员。”但是,做小区保洁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大家刚开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除了冯老外,保洁队只有两三个人。考虑到平常工作量较大,冯老就组织小区里年轻的同志们也参加这支保洁队,已经达到了十余人,隔三岔五都有人在小区里搞保洁。

“万事开头难。”冯老坦言,在刚开始保洁的时候,受过很多委屈,平常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多管闲事”“这话搁谁听了都不会好受,但某些人毕竟有些习惯一时半会也改不了。”冯老说、每当这时候他都会耐心地给居民讲道理、作解释。就这样,看见小区有垃圾,他就会随手捡起来;遇到有人往墙上乱涂乱抹,他就去和人家“聊一聊”;碰到有人在小区张贴广告就去“劝一劝”。现在,不少居民都表示,在冯老和保洁队的辛勤付出下,小区的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

在冯老的家里,有两把扫帚,一把扫家里,一把扫楼道。院里看到哪里脏了,他就会拿着自己的扫帚出来打扫。不认识他的外来租户甚至把他当成了小区里的聘用的保洁员。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样在楼下扫地,一个年轻租户指着路边对他说:“这边很脏,你过来打扫一下。”当时他感到很好笑,但啥都没解释就去扫了。

在冯老的坚持下,小区的居民也渐渐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一次冯老因事外出了几天,回家的路上想着这几天没打扫,楼院里一定很脏,准备回去大扫除一番。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进小区大门一看,干干净净的。正在他疑惑的时候,正巧碰到一单元张大姐。张大姐的一番话让他欣慰了不少:“以后您不在家,楼院我来打扫。”

看见有人在小区乱贴小广告,冯老会前去制止;看见身体较差的老人拎菜困难,冯老会搭把手……不过,最让小区感动和信服的是,小区东南角有一堆多年堆放的垃圾,平时只有人扔,没人清理,冯老考虑垃圾到了夏天臭气难闻,影响大家健康,他就自己出钱让车把垃圾清理掉,如今垃圾堆变成了花池。小区围墙陈旧脱皮,冯老自己出钱买涂料,并组织保洁员自己动手粉刷墙壁,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门口只有一盏路灯,为了解决小区照明问题,冯老同几位保洁员自己找线、找灯泡,自己上高爬低安装了三只路灯,晚上小区处处明亮,既便于大家出行,也加强了安全。冯老为了小区安全,同学校杨校长协商,给小区安装了三个摄像头,冯老自己出钱制作了一块“您已进入视频区,请注意您的行为”的广告牌,钉在了大门口,保证了小区住户的安全。为了小区,冯老不仅组织保洁员为小区服务,还自己掏腰包支付五百多元

冯老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他的事迹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感觉微不足道,但他的举动感染了小区的住户,感染了你,我,他……他是小区里的“热心肠”,温暖了小区每一位住户的心。

篇四

年伊始,**镇退休教师**近作中篇小说《妻妾殇》,在2017年《今古传奇》一月号公开发表。《今古传奇》系国家级通俗文学社科品牌刊物。

**老先生早在学生时代即萌发文学梦,上世纪80年代又有新突破,曾在《飞天》《晋阳文艺》等文学杂志上公开发表《臭豆腐先生轶事》《生死棺传奇》《周末》《耕读传家》等小说多篇,并先后两次赴省城太原参加作品修改会。

之后,调临汾县教育局从事文秘工作,曾与张行健、贾全印等人共同主办《平阳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当时,他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加上教学业务繁忙,搞文学创作的意识有所淡化;即使偶尔有文章见诸报刊,他本人仍觉得亦没太大起色。

退休后,一次偶然出差,让**重新燃起创作激情。2008年初夏,村委干部通知他去镇政府,见到了曾任区委副书记的王天然同志。王天然告诉他说:“上级让每县出一本古村落专集,**有牛王庙元代戏台、古时集市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区里决定收集整理**镇域内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村子的历史。经过有关人员推荐,决定将写作任务交给你。”当时**很作难,除了家务事杂外,近些年很少抓笔;眼下流行“意识流”,仅凭自己肚子里这点儿墨水,怕不能圆满地给组织上交账。

区领导鼓励、村镇干部支持,都说办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是给**人增光的大好事,且机会难得。面对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期望,**应承了。酷夏时节,他顶着酷暑,忍着蚊虫叮咬,光膀伏案,辛勤写作。一个月后,初稿杀青。经有关领导审阅,并没有多大改动。《平阳古村落尧都**》作为尧都区三晋文化研究会丛书之一公开出版,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有了这次成功尝试,**老有所为的心劲越来越大,创作激情由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村民孩子生日满月的司仪台词,到百姓红白喜事的现场拟联,从乡村正月社火节目的广场解说,到牛王庙会气氛渲染的满村条幅,从去世老人灵前坟头的祭文碑铭,到古镇民俗申遗的申请报告,**老人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尤其是常年跟四村八乡的文客村贤街巷闲聊,为其在日后文字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最美不过故乡情。”面对动人的生活,**老人觉得喜剧涉及面大,更大众化。蒲剧是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艺术,要说不景气,首先是剧本创作的不景气。于是,他便想从学写剧本入手。一写孝德剧《旗杆院》,二写革命历史剧《生死棺》,三写平阳名儒《点绛唇》,四写言情戏《山村教师》。但毕竟隔行如隔山,艺术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轻薄与虚假。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三年工夫始终没将新编剧目搬上舞台,但却结识了戏剧界李安华、王建武、张巧风、郭成文、潘国良、王建龙等艺术名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好东西,对自身完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老人在创作上调转船头,主攻小说。他想用传统方式演绎民俗故事。他觉得我国四大名著皆为章回体,章回体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富有趣味性,手法引人眼球,更接近大众化。经过半年辛苦,《乱世》脱稿出手。联系各处刊物,都说章回体小说不属于纯文学,在报刊亭也找不到此类书籍,他只好投寄目前有一定影响力的《今古传奇》杂志社。

一个月后,接到采用通知;半年后,见到刊物样本。不过,原稿十四回,被压缩成十一回,连稿名《乱世》也换成了《妻妾殇》。

《妻妾殇》集中再现了民国乱世、尧乡古村的民情轶事。山河破碎,离乱人不及太平犬,人心惟危,外来户蒙受覆盆冤。移花接木、妻妾设计惩色狼;管宁割席、兄弟义断相思局。塾师冒险救遗孀、义薄云天;慈母护犊摆酒筵、好汉除恶。出殡争葬路,灵前释村仇;合坟续侠义、妻妾情堪殇。故事动人,行文朴实,富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

**老人笔耕文坛,老有所为,精神可嘉,愿他在晚年生活中,老骥伏枥,夕阳更红!

篇五

他忠诚于工作,传道授业播撒着知识与智慧;他钟情于文字,笔耕不辍书写着热爱与深情。他用爱心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他用文字记录人生百味。“苦心耕耘育桃李,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就是临汾一中退休教师——**。

退而不休  诲人不倦

1962年**从**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加入了教师队伍,在三尺讲台上站立了四十几个春秋,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他常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应用。他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研究学情和学习规律,他利用闲暇时间,将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得整理成文,编著了12本教育类小册子。同时,他撰写教学论文30多篇,10多次获得大奖,其中,获一等奖、特等奖13次,应约大会发言12次。他的论文入选文集10部。

1998年,王老从临汾一中退休后,平阳、兴国、阳光等6所中学又聘请他担任地理教师,他又回到了他热爱的讲台,再次站立在学生中间。这一站,又是八年。近些年,他又在家中开办了“学雷锋辅导站”,志愿为孩子辅导作业。问起他为什么这样热爱教师、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王老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取教化者在师儒。老师的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啊。”

著书立说  笔耕不辍

熟知王老的人都知道,他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现在退休闲赋在家,都一如既往像一头老黄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漫长岁月里,心怀“著书立说”的梦想,勤奋学习,笔耕不辍。上世纪90年代他曾编写乡土地理教材《临汾地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读书看报时看到有征文活动启事,他就积极投稿参加,征文往往都能拔得头筹。如:《十颂共产党》获全国征文一等奖;《令人羡慕的堂兄?在名人伟人的教导下成长》获诗词散文大赛一等奖;《惠兄的胸章书旗杯》获“祖国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临汾赞歌》荣获第四届“中华颂”大赛金奖;《解放临汾》荣获第二届“祖国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王老的家中,报纸整齐地排放在书桌的一角。他说,“我这一生,就是离不开纸纸笔笔,看书,读报,写文章,让我干一辈子我都乐意得很啊。”王老的文章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如,《一个僵化的地理数字待更新》发表于《**日报》;《今昔龙祠泉》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在坦桑尼亚的两年》和《给毛主席拜年》均发表于《中国老年报》“朝花夕拾”征稿栏目。

而今,年近八旬的他,把自己教书生涯中的点滴难忘的故事进行了总结梳理,《啊,美丽中国》《地理文选》《学生绘摄文章选》这三部书因此应运而生。这三部书在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举办的“探索杯”大赛中均荣获特等奖。

助贫救灾  睦邻友善

王老的家中摆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朴的院子,院子里摆着6个版面,版面上是三位老八路的生平事迹。王老说,这是他老家的院子,他的爷爷在光绪年间逃避战乱落户临汾,他的家训可以概括为:勤劳致富、怜贫爱老、和善家族、爱党爱国、忠孝门户。优良的家风,规范着王氏子孙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孕育出王老热心助人、睦邻友善的高尚人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老师刚在城里工作,同村的村民冯、郭等人,买化肥身无分文,向他寻求帮助,尽管他手头不宽裕,还是每人赠予50元,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前年,老家城居村修路,他捐款1000元,聊表心意。凡有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区,他都献钱捐物或交特殊党费。

他的家人,不管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同四邻都是温和相处,待人不卑不亢,遇事不争不吵。但2015年却发生了想不到的事。东边许姓邻居要盖新房,向西侵占了他侄儿原来的猪圈地基,一个要占,一个不让,为此,两家后人大吵大闹三次。他作为老前辈、老党员被叫回去三次解决问题。通过宽让、拉架、耐心开导,用“六尺巷”故事化解了矛盾,解决了事端。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作为教师的王老,爱岗敬业,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园丁”“临汾市学科名师”等荣誉称号;作为写作爱好者的王老,被授予“全国文艺创作年度人物”“中国梦?文化艺术创作精英”等荣誉称号;作为王氏子孙,他的传略入选辞书40多部,如《**人才》《中华魂?百业领导英才大典》等。

真可谓是:老骥伏枥勤耕耘,桃李芬芳写春秋!

篇六

**,男,1945年出生于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系尧都区土门中学退休教师。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2000年办理内退之后住在城里的主要任务是接送两个儿子的三个孩子上下学,担负起了包吃、包住、包接、包送、包作业辅导的全程服务,十六年如一日。

住在城里后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再没事干,这种生活节奏和在学校的生活节奏相比实在不适应,打麻将、下象棋不会,打扑克那种争争吵吵的事自己也不愿意参与。成天感到十分寂寞,为了充实自己,他从笔墨诗书中寻找新的生活支点——学习书法、文学创作、读书。

——学习书法。教学时,也能写几笔毛笔字。但那和书法是两回事,现在有了时间,从临帖开始,每天一小时,楷书临颜、欧,隶书临《曹全碑》《张迁碑》,行书临《兰亭集序》《圣教序》,十几年下来,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更加爱上了书法这门艺术。近四年来,每天临帖的作业,全部保存着一天不落。2000年参加尧都区老干部书画研究会,如今担任该会常务理事。

2001年,在原区委副书记、区老干部书画研究会王天然同志的协调和指导下,在**的家乡土门镇,书画爱好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土门九龙书画社,并点将让**任社长。十五年来,书画社坚持定期活动,相互交流,收到了共同提高的效果。九龙书画社先后在土门镇举办了《庆祝书画成立》《喜迎十八大》《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三次画展,还应贺家庄乡桃花节、魏村镇文化庙会节邀请走出去举办书画展,很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书画社的活动,真正起到了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作用,并且激发了广大书画爱好者学习书画的热情和积极性。

——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是**儿时的梦。青年时代在《**日报》发表过几个“豆腐块”的作品。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还受到批评。从此,作家梦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步入教坛后,多发表的是一些教学经验、论文的文章。退休后,才觉着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从2000年起,每月保证有两篇散文在报刊上发表,十几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散文二百余篇,多篇录选在《散文选刊》,有两篇散文获全国征文一等奖。七十岁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四十余万字的**散文集——《田园诗梦》,发行后很受广大读者的好评,常有人通过关系上门索要。

搞文学创作在有些人看来是一项高不可攀的事,实际上有一定文学积累和生活积累的人,随便把一件事通过整理,不需要过多的华丽的包装,就是一篇很受大众喜欢的散文。有人曾说过,埋在记忆中的往事,拂去覆盖上面的尘埃,就成了绚丽多彩的珠宝。这也是**十几年来搞文学创作的体会。

——读书。读书是文学积累的根基。**从小就爱读书。他在初中“偷”读文学作品所积累的知识,比在初中阶段课本上学的知识要多几倍。初中毕业后当了农业社的社员,那时如饥似渴地读书,不但为后来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初中毕业后当了十四年的农民,还能通过考试步入教坛,这与他酷爱读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读书可以改变人生,的确不假。

退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读书,每天坚持读书,从别人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由于有了大量的文学积累,所以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也就得心应手了,十几年来,每每他给报刊上发去的稿件,可以说是百发百中。

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他家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一次一位电工师傅给他家修吊灯,站在茶几上够不着,再放上一个椅子又太高,师傅说能有一个三十公分的小凳子正好,他从书柜里抱了好多书,说你要三十几公分的都行,电工师傅说,我干了二十多年这活,从来没站过这种凳子。他打趣地说,你以后就不用干这活了,你已站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师傅一看脚下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学史》。

十几年的笔墨诗书,**最大的体会是:退休是另一种事业的开始。上班时想干而又不能干的事,现在可以放开手地干了。调整好心态,选择好目标,退休后的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夕阳无限好,岂管近黄昏。

篇七

在广袤无垠的丁陶大地上,人们争相传说着退休教师**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余热生辉的感人故事。

**的家庭是一个教育世家,一家五代、八人从事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期间,**的爷爷刘绪先、父亲刘鉴三父子二人于1938年在自家的书房院内办起了大柴村抗日小学,向孩子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唱抗日歌曲;抗战胜利后,刘鉴三赴临汾师范任教,是临师名师“三刘二邓”之一。以上这些,在**幼小的心灵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1962年,即他19岁那年,便参加了教育工作,一干就是41个年头;他在汾城中学退休那年,兴华高中刚刚成立,缺少高中语文教师,他应该校董事长高嵩之盛情邀请,赴兴华高中任教,一干又是10个年头。在这10年当中,他一直担任着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还兼任该校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在兴华高中教书期间,刚从大学毕业而来的年轻教师较多,刘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经常深入班级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不少代课教师顺利通过了转正考试,被分配到公办学校任教;当新来的大学生入校之后,刘老师又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他们进行培养、提高的担子……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汾城中学任教期间,襄汾县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组领导陈兴无、单锡畴多次赴汾城中学为**举办示范课、公开课教学,推广**作文教学的经验。**在汾城中学和兴华高中任教期间,在他执教的班级中,经过**亲手辅导修改后、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的学生作文,有60余篇;其中的40余篇,在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2003年,**所任教的汾城中学178班学生赵瑞芳的习作《春风吹到姥姥家》一文,经**辅导并三易其稿后,荣获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颁发的《全国中学生学习“三个代表”征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这在襄汾县的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2012年,**在兴华高中光荣离岗后,定居于襄汾纺织厂老干部家属院,他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余热。他是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全才:小说、散文、诗词、剧本、论文、影视文学的写作,对于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做到了游刃有余。剧本创作,更是他的强项,他是全县唯一的一名**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襄汾县共有三种文艺刊物,即县文联主办的《丁香文化》、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丁陶春秋》、县诗联学会主办的《襄汾诗联》。**不辞年迈、花费心血和时间,积极为三家刊物撰稿,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以上三家杂志社刊物上,每期都有**的文稿发表,从未间缺;同时,他的文章,也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本世纪初,襄汾县文联每年都要联合一个乡镇,举办“乡村大世界”征文大赛,多年来,一共举办了13届;在每一届的获奖名单上,我们都能看到**的名字。

**的作品篇篇都能紧跟时代步伐、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蒲剧艺术》和《丁香文化》同时发表的剧本《核桃情》,系根据三公村在姑射山大种核桃树的感人事迹创作而成;201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根据本县抗日英雄郑怀礼、张南轩的事迹、创作的剧本《纸巷脱险》在《丁香文化》发表》;作为一名退休教师,**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2017年,他写的《千呼万唤凝深情》、《书香播洒关爱情》在《临汾日报》和《关心下一代》同时双双发表;2017年,歌颂党的十九大的纪实文学《秦晋架高铁、天堑变通途》在《丁香文化》发表;2015年,宣传法律知识的电视剧本,荣获**省司法厅的表彰奖励……十几年来,**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有5000余篇(首),计400余万字。

为了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还自费出版著作专集:2003年,出版了《刘鉴三文集》(剧作专集),2009年,出版了《溯往镜》(文学作品合集);2014年,出版了《梨园长歌行》(剧本专集)。这些图书,不仅广受读者欢迎,而且还被多家专业学术部门珍藏。

近日,**创作的《离魂追梦》(根据元人郑光祖《倩女离魂》杂剧改编而成)和《丑姑姑传奇》(根据襄汾县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两个剧本,在襄汾县文化局全县优秀剧目评选中脱颖而出,县文化局将把以上两个剧本作为精品剧目,给**省文化艺术节选送。

**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抢救了濒临失传的大柴花鼓。大柴花鼓是一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乐器流散、《曲谱》不存;加之,老艺人相继离世,濒临失传的境地。**力挽狂澜,把流散在民间的的乐器收集起来,同老年朋友一起进行切磋、训练,并开启了申遗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6月,大柴花鼓申遗成功,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则成为当然的大柴花鼓非遗传承人。

书籍是播洒精神文明的窗口。**深谙其中之奥秘,他每年都要在县老干部局举办一届读书交流会:以浓浓书香,来净化老年朋友的心灵,陶冶老年朋友的情操。2012年,他举办了《梆腔蒲韵戏剧乡——襄汾戏剧源流》的讲座,后来,该文还作为《襄汾戏剧志》的《后记》发表,并被临汾市尧乡根祖文化研究会出版的《尧乡春色》一书刊用;2013年6月20日,举办了《释疑解惑析红楼——〈红楼梦〉琐谈》的讲座,因反映良好,10月10日,又应邀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给40余名理事,再次举行了讲座;2014年,举行了《纪念刘鉴三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为此,《蒲剧艺术》编辑部还刊印了《纪念刘鉴三诞辰100周年专辑》;2015年,举办了《评鬼析狐话聊斋》的讲座,对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了深层次的导读和剖析;2916年,举办了《话本的盛行及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的讲座,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解读;2017年,举办了《词的鉴赏》的讲座,分析了词的定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并对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性篇目进行了鉴赏和分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笔如此优美,讲座如此引人。究其原因何在?为了一探究竟,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2016年7月20日,在**举办讲座期间,我们一行40余人,赴襄汾纺织厂老干部家属院参观了他的书屋。踏进书屋,我们一下子惊呆了:呀!三个房间,有序地陈列着刘氏先人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古善本和**本人购置的新版图书,足有8000余册。在这里,我们终于体味到了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那种壮观而绝妙的意境!这也正是先生笔耕不辍的“源头活水”。

行文至此,我不禁要对年届75岁年龄的**老人肃然起敬了:1962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教师工资偏低,每人每天仅有1元钱的工资收入;当是时,不少在职教师均纷纷辞职或转行、另谋它业;而**偏偏在这时参加了教育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大半个世纪、献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而无怨无悔。进入古稀之年之后,仍然退而不休、笔耕不辍、老有所为、余热生辉,处处体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操,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格!我深信: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必然会引发起更多的老年朋友在余热生辉的夕阳路上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篇八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市疾控中心退休干部**始终牢记共产党员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一颗赤心、一片真情、一腔挚爱,走实走好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6年,被评为全市12名“打造五个**,建设明星城市功臣”之一,受到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

今年74岁的**是城西街道康乐社区的一名网格长,共服务5个居民小区105户248人,因这些小区老旧,房屋出租情况普遍,定期核对流动人口信息就成了**的日常工作之一,爬楼梯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去几趟也敲不开门,见不到人。**就趁大家吃饭的时候去登记,有的住户晚上才回来,她就晚上去。

作为网格长,**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走街串户,搜集民情民意,然后通过手机的信息报送软件把群众的诉求及时上报到市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智能手机的**来说,学会用手机上报信息就成了她最头疼也最着急的任务。她积极参加社区培训,虚心请教别人,回到家认真钻研,只用了短短一个星期就熟练掌握了信息上报的全部流程步骤。

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政府两巷家属区自来水管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由于住户思想不统一,没人愿意牵头,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决定啃啃这块硬骨头。她先是动员家里漏水的住户自行开挖管道,然后拿着锈迹斑斑、像蜂窝一样的管道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当大家看到水管的破旧状况,实在不适合继续使用,纷纷同意更换。思想认识统一后,自来水管网问题就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这件事让**赢得了居民的信任,群众打心眼里认可了这个网格长,都非常佩服她。康乐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朝霞评价说,柳阿姨作为社区年龄最大的网格长,认真负责,善于做居民工作,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

有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更加坚定了**服务群众、服务社区的信念,宣讲政策、安全巡逻、调解纠纷、清理卫生、维修水电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成了她的应尽之责,“民生日记”也记了厚厚的两本。街坊邻居都说:“啥事交给柳大妈办,咱们就放心了!”。**说,让网格里的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让社区成为一个和谐的社区是她最大的心愿。

篇九

胡老师**高龄八十二岁,看外表体格硬朗,究内里精神饱满。多年的教育生涯养成了对人和蔼有礼,做事认真负责、巧言不足热情有余的好习惯、好品德。

胡老师从教四十余年,且多年工作在农村学校,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事业心极强,因而积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做岀了较大成绩,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嘉奖。在磨坊堡学校期间,他深钻细研编写成的五首拼音儿歌,发表在《运城小学生拼音报》上,被聘为报社的特约通讯员。他撰写的论文《归类正音法》,发表在八一年的《**教育》上,被县教育局树为学习普通话标兵,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1984年被调进实验小学。期间又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他创立的《目标管理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八六年被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八八年被评为全县唯一的省级特级教师。

短评:胡老师真不愧为在校任教的好老师。

胡老师94年到龄退休后,不失教育情,不惜花辛苦,怀揣好人心,常有上进心,人老心不老、人老不服老。甘愿洒余热、想着做贡献,开始了他自己的“六自”事业。即是:自愿自觉、自己创造条件、自已任教、在自已家里办起了“小学生课外辅导班”。更难能可贵的是自费,连续十年从未向学生收取过任何费用,受益的学生多达300余人。特别是其中的郭忠忠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胡老师不辞辛苦,每天到郭家中授课,只用了两年时间教学完了小学课程。第三年上了初中。还有个叫张小伟的学生,考入高中后迷上了打游戏,家长发现后因管教方法不当致使父子对立。胡老师耐心的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缓和了父子关系,小伟改正了错误,重整旗鼓发奋图强,次年参加高考,被西安交大录取。如此等等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短评:胡老师真不愧为退而不休的好长辈。

胡老师退休后更注重修身养性,保持良好习惯。常年在室内培植花卉,春暖时节在自家院里育秧栽种蔬菜。他养的花卉种类多、品种好,花儿长得茂盛开得艳丽,在他的房间里真可谓百花争艳、花香四溢。无论主人客人信歩在花丛中大可尽情享受、无限陶醉。他除了自我欣赏还常与亲朋好友畅谈养花心得、交换花卉,也常将花草赠送朋友。他栽种的蔬菜品种多长势好、收获早,除了自家食用还馈送领导、同事、亲友、朋友、邻居共同分享,又受到了众人的称赞。

胡老师的妻子患病多年,他一直坚持努力工作愉快生活的同时特别注重善待妻子。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周到护理关怀备致,真是天天相伴日日守护,岀双入对形影不离,说得风趣些真是一对老鸳鸯。在外人看来,胡老师常是喜言乐呵,丝毫看不出因家有病人而犯难发愁。

胡老师有一儿一女,他对儿女的成长更是不亚于对学生的关爱,他配合学校教育加紧辅导。儿子高中毕业后就职成家。女儿大学毕业后就职就业。

短评:胡老师不愧是家庭里妻子的好丈夫,儿女的好父亲。

更值得重彩浓抹大加赞赏的是:胡老师退休后在养花种菜陪伴照料妻子,继续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之余,还不忘自我爱好,寄托情怀、延续前缘,笔耕不掇。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合理安排巧妙搭配挤出时间搞些小创作,缓口气宽宽心。他先后编写质量较高的字谜、谜语几百条,发送投稿,他的谜语四次在《**老年》期刊上与读者见面,短文《健身秧歌好》、《种菜的乐趣》、《献给教师节》分别刊登在《忻州日报》、《忻州教育》上。他撰写的《长寿三字经》发表在《今日雁门》小报上,刊登在《忻州老干部之友》网站上。他的作品先后被报刊登载不下十余次,不一而举。

纵观胡老师他是胸怀年轻心,办事不显老;身好人好心更好,永葆青春活得好。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气概。同时他有乐为爱好成就感、自我安慰平和感,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很高兴,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周围的乡邻朋友同事们总觉得胡老师虽算不得奇人创造了奇迹,但总该是身边受人尊重的好人,老年朋友的榜样。

篇十

1989年,运城地区《发挥老干部政治优势,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在芮城召开。在发言的材料中,重点介绍了**镇**老干部发挥作用的典型经验,20多年过去了,来到**,该村的板报宣传、文化娱乐等活动依然搞得有声有色,这一切都是老干部传帮带的结果。其中有一位退休教师16年来担任**老年人协会副会长,县委旧址后土庙党史教育基地文物管理所管理委员,村红白理事会委员,芮城县少工委宣传员,为东吕村的文化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该村退休教师**。

为了村民利益   他坚持学习

2000年**从教育战线退休,回到故里家乡**,为了村民利益,他仍然不忘学习,订阅了《芮城信息》、《运城日报》、《公民道德》、《**老年》等刊物,每天劳作之余,就是看报纸,摘抄报上的好文章、好信息,通过黑板报,把党的富民政策贯彻到村民当中;他每天还坚持写读书笔记、练习毛笔字,写悼词、讲话稿,满足村民过红白喜事的需求,仅草稿保存下来的就有10多册。

为了党的事业   他成立通讯组

为了紧跟时代脉搏,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他和退休干部张昌立、张块立、薛泽沛成立了通讯组。一是及时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绩,群众眼中的好干部、先进人物写成通讯报道,发送到各级党报上刊登出来。他写得“**发展走向快车道”、“老年中心情暖老人心”、“新农村建设领头雁”、“朱吕红白理事有了新规定”、“夸夸朱吕新变化”、“朱吕建起文化墙”“孝敬公爹好儿媳杨庆霞”等20多篇稿件先后在《芮城信息》、《黄河晨报》、《**农民报》、《运城公民道德》等刊物上发表,即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又宣传了**得新变化,还提高了村里的知名度,更加鼓舞了村领导带领村民致富的干劲。2012年被芮城县委、政府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村”,2015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美丽宜居新农村”。在**镇老干部党支部庆祝建党94周年及“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中,他写了“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在会上发言,获得了老干部的一致好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写的朗诵词在纪念大会上进行朗诵,激发了参会人员的爱国热情。他还利用农闲时节,查看县志,走访老干部、老同志,为县委旧址写介绍,整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芮城1947年拉锯牺牲的革命先烈资料,目前正在策划制作版面进行宣传。

为了公益事业   他当好参谋助手

他担任**老年协会副会长及红白理事会委员,积极协助村两委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作用。新农村建设硬化道路、修排水沟、建村门楼、文化广场、文化墙等都给村领导出主意,打申请报告,争取资金扶持。每年村里举办的文化节、大型会议都帮忙为村委领导润色讲稿。积极组织村老年人、妇女参加唱红歌,跳广场健身舞等文体活动,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赞扬,由于他无私付出,多次被镇老干部党总支评为“模范党员”、“模范退休干部”;2014年被县老龄委评为“老有所为模范”。

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他壮心不已,决心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谱写晚年新的篇章。

篇十一

在**市**(羊头山)下的神农镇,有一位走到哪里都发光的人,他就是退休教师、现身兼四职的镇老干部协理员、关工委副主任、老龄委主任、老体协主席**同志。

**今年62岁,是70年代初就走上教坛的一位退休教师。在40年的教书生涯里,他活像一头拉车不松套的老黄牛,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这块田园里。40年里,无论教学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教育徒弟多么贫瘠,在他的辛勤汗水冲刷浇灌下,田园总是硕果累累、大获丰收。那些至今还挂在他所在过学校荣誉室里的锦旗、牌匾和他珍藏着的一本本荣誉证书,就是有力的见证。特别是他危难之时受命,把闻名全镇的一所常挨板子的学校,拯救转化为全镇教育教学成绩“三连冠”学校,受到当地村委特别奖励——让全校教师走出大山,到首都北京旅游观光的事。在当时轰动全镇,至今天仍为美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3年初,**同志从自己心爱的岗位上退休了,在岗上终日辛辛苦苦、昼夜忙忙碌碌习惯了的他,一下子闲了下来,真还不是个味儿。总感到自己还没有为党工作够,总觉着党培养教育自己多年,就这样戛然而止停止了为党工作坐领国家薪水,和自己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几度的市级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不相匹配,对不上号。总想着发挥余热再干点事。有道是“英雄必有用武之地”。当年春节刚过,当人们还沉浸在元宵佳节的欢乐之中,镇领导邀他谈话,让他接替因年岁较大卸任的镇老干部协理员所挑的那副担子。没有迟疑、没有退却,当机立断他欣然应允。

自打接下这副担子,老许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期望,一定把工作干出色。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为了弄清弄懂所兼工作的来龙去脉,尽快有的放矢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俨然一个小学生,向原任老领导请教,向邻镇协理员请教,向有经验的离退休老同志请教。特别是上级每家单位的例会,他搁下天大的事情也要去参加。报刊简报上只要有所涉工作经验、事例,他总要剪贴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他不仅使所兼各项工作出现生机,还结出果实。同行赞叹不已,领导刮目相看并自信地说:“这棵苗苗选对了!”仅说2015年,他接连放了几把火:一是组织镇里88名离退休老干部于5月份耗时半个多月,行程150多公里,跑走了镇里12个村对“五失”少年走访调查。之后又在离退休老干部中发起为“失亲”家庭少年献爱心活动。共收到捐款4000多元,捐助了11名失亲少年,在全镇反响很好。二是抓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有利时机,组织了五名身体健康、有写作能力的老同志,通过到市民政局、市志办等单位查阅资料和走访镇里健在的老兵、老人,对本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一些英雄人物、模范事迹、革命烈士、革命遗址进行了搜集整理成文,用活生生的身边事例展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顺应全民健身的社会大气候,通过努力在团东、团西、长畛三个村成立了柔力球队;在**六个村建立了太极拳队,参加市里组织大赛并获奖。四是在去年铺开的对80至89周岁、90至99周岁老年人普查工作,今年接着普查。走遍了全镇3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并随镇领导登门入户90周岁以上老人家里,亲自将尊老金送到老人手里。亲自目睹了这些老人颤巍巍地接着钱、热泪盈眶夸党好,社会主义好。

**同志不仅在工作上很上心,而且对同志很热心。以老干部工作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大凡人们对离退休老干部们的共同评价是:守规矩、讲原则、爱较真、好发问。掌握了这些特点,**同志特别注重打铁自身硬和用知识武装自己。比如每月18日镇里的老干部例会他从不误趟,如遇特殊情况,他总要一个一个电话通知到。为了不让老同志们把例会视为领一本《**老年》会,他尽量丰富例会内容。经过努力,老同志们高兴地说现在的例会时上边精神的传达会、重要文章的学习会、解疑释难的明白会、镇里大事的通报会、探讨工作的群策会……一句话,每月一次的企盼会。平时,哪位老干部有病、那位老干部离世,他都要登门安慰。即使一本《**老年》发放这一丁点大的小事,他都会当做天大的事去做。南下云南的老离休干部程启才,夏天住在农村家里,冬天住在**城里。为了把《**老年》第一时间送到老人手里,老许费尽心机洞察老人居住动向。一年12本《**老年》,期期在第一时间亲自交到老人手里。他的举动,把这位固执的老革命都感动了。亲口告诉老许把杂志放到神农镇卫生院女儿工作单位就可以,然而,老许没有绕小道,一如既往亲自交给老人。

**同志自己有一辆小轿车,与其说是他自己的小轿车,还不如说是镇里老干部们的公用车。他为了能让老干部们无偿用车,印了许多名牌发给老同志们,以便随叫随到。2014年,镇里四名老干部在市老年大学功夫扇、太极拳班学习,他每次早8:00准时送到市里,中午11:00准时接出,每周一次,历时3个月,连油钱也不让学员掏,学员们感动万分。更感人的是老许还把无偿用车的服务延伸到了外界。临近的三甲镇两名老同志每月15号到市里参加老干部局例会,总是他捎进捎出,两同志过意不去,给他个油钱,他说什么也不肯收。

这就是**,一个四职压肩均求精的工作狂人,一颗走到哪里都发光的金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新退休教师事迹材料原创11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