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

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31:08 | 移动端: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素质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文化教养、身心状况、生活经验、办事能力的综合品质。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的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高中小学生素质,关键在于教育。笔者现就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谈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家庭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由缘最深、关系最密切的人组成,是不可自由选择的,是个人素质提高与否的摇篮,是人生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婚姻不但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代的大事。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教育犹如树根。

长期以来,不少家长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把考上重点中学、上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把督促或督导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教给孩子学会做人的这一首要任务。试想让孩子一生有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重要,还是把孩子成绩从98分提到100分重要?大家都知道前者重要,但是现在的家长更多在做后者的工作,“分数”成了家庭的命根子。这种功利性的追求忽略了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义理开显得最精辟。“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上”就是父母长辈,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怎么效仿。正如中国古人所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性感”。所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上行下效,以身作则。为人父母最大的职责就是教育孩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无人能替代的。如此看来,家庭教育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儿教女先教己”的观念,特别重视家长的道德示范作用。有好的父母,才能有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家庭教育不同,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有差异。家庭教育一定要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呢?第一,给孩子一个学习空间。第二,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第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比如孩子学习,家长看书、看报、看杂志;当孩子累了以后带孩子去散步、聊天。第四,在孩子面前家长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吵架、打架。第五,培养孩子对书,尤其是好书、圣贤书的兴趣。第六,最核心的家庭教育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应把善的思想、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给孩子看,让孩子学,通过感染孩子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许多的父母常常感慨小孩不听话。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家长要落实中华文化的儒家学说中“君、亲、师”的理念。儒家教人要做君、做亲、做师。也就是说,做父母的,对待儿女是亲情,这是亲心。君心,你要领导儿女,怎么领导?你要做儿女的榜样。家长自己不正,要求小孩正,这很难做到。同时,也要做儿女的老师,教导他,教学相长。于是你做“亲”,同时也做“君”,做“师”。所以父母只有做到“君、亲、师”三位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如古人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

当然,孩子之所以出现许多不良问题,主要是父母失教。孩子的本性是善的,关键的是父母没有教之以善,不良的习惯就产生了。若不教他俭朴,则必奢华;不教他勤劳,则必懒惰;不教他忍耐,则必忿争;不教他谦恭,则必傲慢。总之,不教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则必吃喝嫖赌、骄奢淫逸。因此,家庭教育首先是肯定人性本善,至于不善,则是后天所染之习性。正如《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要知道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

二、学校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延伸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家庭所不具备的,作为老师也是家长所不能替代的。学校教育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多学科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总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是连接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枢纽。

目前学校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可以说是在父母长辈过分的关心当中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太强,自私、脆弱、没有责任感……这些问题确实令人担忧。老师感到无法,家长感到无奈,孩子更是无辜。究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学校教育的根本,那就是孝敬。

 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弘扬孝道,共建和谐》报道。文章指出,现在中小学缺乏传统的孝道教育,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自我中心的倾向,对长辈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的,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这是教育的缺失,呼吁学校应加强对孩子进行孝道文化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的习惯。

教育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应遵循教育的规律,按教育的先后次序。《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先后的次序,教育也不例外,这个次序也是不能够颠倒的。教育的正确次序就是《三字经》上所说:“首孝悌,次见闻”,也就是要先培养一个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然后才让他学习知识和技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顺序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长辈谦恭的态度还没有树立起来,即使学习了很多的知识技能,那么他是学得越多越骄傲,学得越多越不把父母和老师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在他的人生中已经无形地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障碍。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如《论语·学而》上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道德、仁义的根本。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教,找到根本,德行才会长得起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才会得以提高。

俗话说,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谈不上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那是假的,因为他没有做人之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不爱自己的父母,又怎能把这爱施与他人呢?

在儒家看来,孝敬是性德,因此,讲孝最容易开发本性,使本具的性德彰显。从“孝”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说,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儒家从纵的方面讲孝的教育,从横的方面则讲兄弟之间的悌,又进而把它推广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自然就井然有序了。

孝很重要,那么由谁来教导呢?推行孝道,责任重大的是老师,因此孝亲与尊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的传承主要是由于孝道和师道才得以维系的。“孝”是由老师来教导的。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把孝道和师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父母在家里教孩子要尊敬老师,当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师在学校教他要孝敬父母,这样亲师之间紧密配合,就很容易把孩子教导好。

一个人如果有了孝的品质,对父母能够做到养其身、暖其心、解其忧、尊其严、承其志、继其业,进而关爱尊敬其他的老人,他必然会严格要求自己,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那么久而久之,人也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因此古人才会有“百善孝为先”,以及“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因为孝培养的是我们的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而不是一种视功利为取舍的处事原则。正如一位老师所言:“学校学校,首先教孝;校园校园,要成孝园”。因此,只有学校抓住教育的根本——孝亲尊师,教育的危机才能化解,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好,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才有保障。

三、社会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扩展

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一切方式,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它可经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扩展。从目前现况来看,当前社会教育几乎负面的多,正面的少,直接危害人的身心健康。面对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知,如电视媒体、文化媒体、艺术媒体和网络媒体均应负起正面的教育责任。如一些色情暴力的影片不准在黄金时段播放,用优秀的文化艺术剧替而代之。否则,社会风气、伦理道德会日益沦丧。

社会教育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因为如果在家庭里家长灌输的、学校里老师教导的和社会传媒宣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甚至相冲突,就会让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无所适从。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内在的精神食粮和价值灵魂。

社会教育还要以孔子提倡的“思无邪”的理念为总原则。不论任何媒体,无不是以宣讲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些媒体和单位在积极倡导和践行。如每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以及每两年举办的“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在安徽省汤池镇成立了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显著效果,引起了自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和普遍重视,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这些举措都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圆满

目睹今日的社会,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这在精神上来看,也可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强烈对比下,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而最大的危机是教育危机:目前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流失,没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传承下来。所以,今天的社会,孝道淡薄了,师道淡薄了,伦理淡薄了,人文教育淡薄了,道德沦丧,物欲横流,整个社会才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要想解决社会这些问题和人类的危机,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重新审视现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可以这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基于教学得以落实。

道德教育一向注重道德。要想大力弘扬,首先要理解道德的真正内涵。什么是道德呢?道是宇宙之间大自然运行法则。自然的程序,自然的纲领。人生活在世间,一定要顺从自然的规则,这就是道!自然的规律,在人,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个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够合乎天然的法则,这叫行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遵行五伦大道,做到夫妇有别,别在职责不同,夫妻相敬如宾,各尽本分。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兄弟有序,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君臣有义,君仁臣忠,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君使臣以礼,臣待君以忠。朋友有信,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讲道义。教导人们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这叫德。身心行为合乎这些标准规律,与他们相应,就叫做道德。这是人伦大道,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我们要明白,顺此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是道德的根本。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就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明了的安身立命之学,是维系社会安定稳定的世间大学问大智慧,也是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问题的大根本。正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用于教学实践,才能让她在寻求社会安定、以德治国、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当今时代,重绽光芒。

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美德教育,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核心理念,从小培养到他成年。所以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能够维护安定、稳定、和谐的局面。如果今天我们不把这一理念加以倡导,社会危机就很难避免,和谐社会的构建很难得以落实,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很难得以保障。这是很值得我们反省、深思的。

道德教育许多经典好比枝叶花果,而其根就是《弟子规》,是建设高楼大厦的第一层地基。《弟子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是人人必须扎好的根。不管什么人,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中吸取精华,从《弟子规》做起。其实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并不遥远,只要每个孩子都能落实《弟子规》。

总之,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形成系统教育工程。以上四种教育,是人生的重要教育,要通力合作,形成系统工程。成长期间,家庭教育是根本;求学时候,学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会,社会教育就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而这三种教育要始终贯彻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只要这样,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指日可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学论文:浅谈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途径》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