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驻村书记故事?你是不是在写他们的纪实材料?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驻村书记纪实故事范文原创1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我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人大代表,我认为这一次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是我们人大代表走村入户听取群众心声,零距离对他们进行帮扶的一次机会。”
**年12月9日早,**中心医院妇幼保健医生**与**镇花园村尖刀班的同志们一起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在走访土坝组贫困户杨秀刚家时,由于雨天路滑不慎摔倒,造成左手骨折,然而她强忍疼痛继续走访,让大家为之倾佩。
“当时我们都劝她赶快到医院去,她说她的贫困户都在等着她,还要把手里带来的钙片和感冒药送去贫困户家中,要坚持把手里的事情做完,我们都拿她没办法。”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
**的同事**告诉记者,**就是个很实干很朴素的人,做起事情来也十分认真,很受大家欢迎,也正因为是人大代表,经常跟着尖刀班走村进寨,说是想多听听群众的真实声音,看看贫困户最需要什么,尽其所能地去进行帮助。“
作为一名县级人大代表,**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她常常以身作则,不仅要当好群众代表,收集群众声音,更要亲力亲为为贫困户做实事,利用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优势帮助贫困户,把每月一次的走访当成一次问诊,这一举动得到了贫困户的好评,“家庭医生”这一称呼也成为了贫困户对她的称赞。
“现在建档立卡户治病虽然花钱不多,但是有的年老行动不便,有的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到医院及时就医,我索性到他们家中问诊,及时给出一些医疗建议,引导他们正确就医。”**说。
与**一同走访时得知,其帮扶的贫困户杨盛和年事已高,因骨折脚部上了钢板,行动不便。自**到杨盛和家帮扶以来,了解了该户情况后,每月都去给杨盛和做检查。密切关注老人康复情况。
“杨医生特别关心我,来之前还经常打电话问我药吃完没,怕我营养跟不上,她还给我买了钙片,一进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帮我看脚有没有问题,询问康复情况,她的关心和付出让我们一家人都铭记在心。”杨秀刚的父亲杨盛和在得知**摔跤骨折还坚持忍痛到家中送药很是感动。
除了当好贫困户的“家庭医生”,**还给他们讲解医疗保障的相关政策,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
“杨医生经常告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自从认识她,我们家里小孩大人的小痛小病都让杨医生给治好了,给我们带药,带我们看病,她的所作所为我们不仅看在眼里,更记在心头。”贫困户**说。
**的真情帮扶让贫困户为之动容,在她的帮扶对象眼里,她是一个既亲切又实干的帮扶责任人,更是他们值得信赖的“家庭医生”。
篇二
我叫**,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曾在一个贫困村当了三年的大学生村干部,后到**县委组织部工作。**年4月21日,单位领导和同事将我送到了**村上任,这一天,我终生难忘。
到任的第一天,我立即走访了解村情。
“你说话不像我们本地人,你是来干什么的?”有村民们好奇地问。
“我是**县委组织部派到**村的第一书记,今后大家有什么困难,或者发展产业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我会尽力帮助大家,这是我们工作组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来了个年轻的书记”很快便在全村传开了。
**村是一个有着近4000人口的少数民族贫困村,瑶族人口达98%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2户1574人,占全村人口40%。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根据**村实际情况,我和村两委一起确定了以“党建扶贫示范村”创建为切入点,确定了“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探索制定了初步发展规划。
为了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我坚持吃住在村,经常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我积极与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帮助解决了56.8万元帮扶资金、1600万元建设项目和大量帮扶物资,逐步改善了村容寨貌。
针对当地村民文盲多,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我和村两委开办了“脱贫夜校”培训班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为全村贫困户和有发展能力的群众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班自开班以来,已开展培训5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为70多人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带动了104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青坪7组的贫困户曹明锋,在参加培训后主动找到我,请求帮助发展产业,我帮助联系了**农商银行为他解决了3万元低息贷款。2017年,曹明锋家养殖生猪12头,种植精品辣椒2亩,他被聘为**村护林员,全家年收入超过4万元。
怎样才能让**村的乡亲尽快脱贫致富?经过深思熟虑,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整合各方面资金145万元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纳入其中,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模式运营,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大力发展蓝莓、烤烟、辣椒、生猪养殖、稻田养鱼、油菜加工、枫脂染刺绣、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两年来,全村减少贫困人口84户346人,**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到累计达55万元以上,提前完成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脱壳任务。
两年的驻村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村里一天天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漂亮,群众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组织上也先后授予了我全县“十大扶贫之星”“最美组工干部”“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辛苦之余我收获更多的是欣慰和感动。
篇三
今年大年初二中午,**带着儿子到了****村。村里要举办拔河、篮球、对歌等群众活动。村支书韦开科、村主任**各盯一半,她这个“驻村第一书记”,一定得到场。
到初三中午,**吃了7顿饭。还有村民守在桌边,还是要请她去吃饭。乡下人待客,就是紧着让人吃饱喝足。可一个人的胃实在有限,胃口不错的**,只好对乡亲们笑笑,“我还要回来的,慢慢吃,吃到你们烦了为止。”
**省教育厅同步小康**至2018工作组,**是驻****镇**村“第一书记”。两年时间,她在村里住了500多天。去年过年,一家三口大年初一就到了**。先生驾车,自己和儿子一路逗乐,好好享受了一回天伦之乐。
今年就没这么奢侈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娘家婆家都得顾:先生**要管老的,带着婆婆到海南去过年了。丽华也回了趟**,陪父亲和姐姐吃了顿年夜饭。
到**得把儿子带上。小家伙到了出发时间还醒不来。**利落地把熟睡的儿子抱出家门,放在车后座,驱车三小时到了**。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从天南海北回乡过春节来了。动员有见识有文化的在家创业,春节是最好的机会。”村子是乡下人自己的村子,只有和村子气息吻合的人留得下来,这里才会有生机。**说,乡村振兴,核心就是要让农村留得住“主人”。这个观点,是从英国回来的姚元元告诉她的。
**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类贫困村(极贫村)。两年前是个“空心村”,产业几乎为零。青壮年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说不清为啥会和**一见钟情。
初二正午,一踏进**村,只要遇上个人,无论男女老少,见到**,就会停下来,叫声“马老师”。有个小女孩,更是大老远见了她,尖叫着跑过来,送她一块自己拾到的漂亮小石头。
有个好玩的小插曲。在对驻村队员的“知晓率”(村民认不认识为准)一项考核中,**仅得到76%的知晓。原来,**人只百分百认得“马老师”,有三成人不知“马书记”。
有话多的村民会急于向来人表达,“没有马老师,就没有**的今天”。
“可不要这么说!他们完全说反了。这两年的经历,真够我享受一辈子的。”**说。
**的土地,山水,当然,更有人,只要你问,她就能娓娓道来。语速不徐不疾,语音不高不低,面容始终微笑。两年时间,诚恳的**就这样“忽悠”来了几十个艺术家;引来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各种绿灯为**打开。出租或认养了村子里准备撂荒的近百栋老宅,生成一条15公里的乡村公路。“凭空”生长出一个“国际艺术村”来。更重要的是,她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但她还是担心可持续问题。“真正的**人回来了,还要保证有可供生存的产业带动,保证了生计,才留得住人。”所以,此次春节行,她还得要和村、支两委的干部们好好聊聊,已经做好的还要更好,没有开始的得起步。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虽说是2020年,但是,“我们**今年铁定出列!”
“舍不得”书记
再过一个月,“**省教育厅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收队”回到贵阳。她的本职岗位,在“**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办公室”。
两年的扶贫生活,村民用三个字形容他们和**的感情,“舍不得”。
在几个有文化的年轻人带动下,村民写下了挽留书,还加盖了手印,递交给了省县两级组织。“她把我们当亲人一样;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这两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各界人士纷纷来到我们**。艺术家挖掘**本地文化,用艺术创造价值”。“两年马上就到了,马老师就要回去了,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恳请组织再让她帮助们一年。谢谢了!”。
“舍不得”是会传染的。从去年12月起,这样写满了密密麻麻名字,还加上手印的申请书已经成了三封信,每封信上,有村民10至20人不等。
说起这些信,**略显羞涩,眼角湿润。“感动和纠结”,是读后感。感动很自然,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朴实的乡亲看到了**的作为,这些作为让他们得到了实惠,挽留发自内心。被需要,很重要,这是种“成就感”。
纠结也是真的,那是自己的“舍不得”。毕竟孩子还小,从8岁开始,这个皮实而懂事的孩子,就知道爸妈都太忙。妈妈每个月只回家两次,每次只呆两天(驻村干部要求每月在村里呆足20天,**一般呆26天“不是一定要这样做,实在是太多事了”)。爸爸在**省工商银行营业部上班,他的“家长会”全是爸爸包办。实在忙不过来,就由各种亲戚或爸妈的朋友轮流去开。
不过,随遇而安,一直是**的性格。当初单位选她当扶贫队员,问家里有什么困难时,她回了简单两个字,没有。
舍不得**的,还有那些因为她而来到**的各路艺术家和投资人。正是这些人的到来,让藏在深山的**,正在成为“网红”。
人与人的结缘,有点命里注定。“把**打造成艺术村”的理念刚形成时,刚好教育厅要安排人到北京开会,**趁开会间隙,去了趟北京宋庄,得到了宋庄党支部书记胡介报的“耳提面命”。那时宋庄房价涨得正来劲,小马不失时机游说,引起了不少艺术家对**的神往。
政策会不会变?毕竟**只是**土地房屋流转的小试点,既然先行先试,就存在改变的可能。
一位不愿留名的艺术家说,“毕竟中国所有的事,说到底就是人事”。有了问题找谁去呢?人都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让他们踏实。用从东北来的温广义和田露夫妇的话说,“我们就是冲她才来的”。
温氏夫妇在黑龙江做健康产业,因偶然机会结识**,一见面就听**讲了三个小时“我们**”。第一次到**,准备去黄果树看看的,结果改道**。“飞机票39元,简直不敢相信”。结果一来再来,现在已经在**认养了房子。
如遇这种时候,**就不厌其烦地讲解,从国家到**的乡村振兴计划。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改革正在进行。“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已经完成”,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开始尝试“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这些话,她早已倒背如流。
**说,**村民最重承诺和契约。协商好的东西,“有时比法律还管用”。加上县里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业已出台(简单表述:租用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每亩7万元左右起,使用权限为50年;整体转让房屋所有权,每间1至3万元不等),目前推进速度还是很快。
如何保证“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认为,统一规划很重要,严格监管要跟上,适度杠杆可借鉴——办法总是会有的。
**适合建与山地匹配的民宿;**县委县政府相关规划正在酝酿,很快就会出台。如何防止变相炒房炒地呢?“转让可加重税赋。应该是有办法的”。“来**的人,都是有乡村情怀的,至少目前,我还没发现有来炒房炒地的”。
“土地使用权是50年不变,政策也50年不变,再说农民还可以再多种土地30年呢。如果他们闲置的房子和土地能换来比种地还划算的收入,而且这种收入是可持续可增加的,还会有什么问题吗”?
**说,自己是个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其实所有的事都不复杂,是人自己把事想复杂了。按规律办事,我倒是认为,只要不违规违纪,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好事”。
“狗不理”书记
**是**年4月到的**。在**省教育厅同步小康工作队10个队员里,她是唯一的女性。
同步小康工作队队长、省招生考试院院长邓厚勇,是个以人为本的人。和**谈心时,并不摆出公事公办的样子。“那里很艰苦,你又是队里唯一的女同志,如果实在老火,可以换岗,也可以换人”。原教育厅厅党组书记王凤友、党组成员李涛也多次到村看望,让她们有困难尽管说。
既来之,则安之。**打算先试一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走村串户。所谓精准扶贫,所谓贫困识别,**说,其实就是摸清“家底”,建档立案,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全村382户1484人,主要为布依、水族、苗族。劳动力983人,外出务工326人。
**喜欢从积极方面想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只占劳力三分之一,有人就好办;老天待**不薄,好山好水,风光优美无比。“连习主席都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种养殖业又是传统,只是传统得作优化,产业要有组织地干。
“刚开始走村串户时,并没有完整的思路,也是两眼一抹黑,心里空荡荡的”。前一百多天,就这样“晃来晃去”。
多走、多问、多听、多想,最后多干,是“马氏工作法”。见了妇女,就说织布。**花布,纯天然的植物,纯自然的手工制作,后来果然也成了**名片。见了男性,就问家里经济来源,摆一摆养猪养牛,田地几何;好几项全村整体推进计划就这样聊出了影子。见了孩子,就和他们说识字读书,问他们想不想爸爸妈妈?见了老人有点犯难,因为他们好多不会讲汉话。干脆拉来怯生生的孩子当翻译。直讲到老人让她去看自己的“老木”(棺材),还笑着问她怕不怕。**说,少数民族对生死达观冷静的态度,也很感染人。
只有一样,**一开始不好意思说,就是有点怕狗。每次人没到屋,犬声四起,心中忍不住发悚。走着见着,狗也熟悉了,见了她来,或摇尾,或自顾自玩耍,当“自己人”看待了。“狗不理”书记由此而来。
产业布局的思路就慢慢“有型”起来:文化吸引创意人,产业带动返乡人,旅游留住游玩人,最终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生猪养殖项目。投资近60万元,覆盖贫困户54户214人;项目目前在干龙组实施完毕。
金线莲种植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60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预计年总产值137万,收入68万元,覆盖贫困户30户125人,今年即可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项目已经开始在拉巴组动工。同组动工的,还有大棚香菇种植项目。投资81万元,预计年产值136万元,收入66万元。覆盖贫困户26户96人。
有机蔬菜种植项目预计产值251万元,纯收入100万元,覆盖贫困户50户198人,使参与者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第一期已实施100亩,第二期300亩正在做土地流转。
韦伟毅和潘火奇,两个性格内向的贫困户,如今成了金线莲和香菇栽培的负责人。他们“起步”很高,桑维均,**大学食用菌博士也前来指导;韦祖富和韦俊文,家庭小馆成了不一样的农家乐。每天他们家的小板凳上高朋满座,话题全是山里人一辈子也没听说过的事:艺术、哲学、诗歌、人生……
“抓好产业的落地、实施,帮助产业发展壮大,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每一个精准贫困户都有产业覆盖,人人都有产业收益”。两年时间,**与村支两委一起努力,让构想正在变成现实。
当然,最后让她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是房子,村里的老屋。正是这些看似凋弊破败的老房子,成了最打动人的东西。
“跨界”书记
**履历简单。本科学的会计,就读**财经学院。硕士学的金融,每月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集中授课5天。1997年毕业后,到一家软件公司工作了两年。
**大学是公司的客户,**负责点对点服务。贵大和农院并校时,客户成了“东家”。也是经过各种面试、笔试,到了贵大计财处。东家有更大的“婆家”——**省教育厅借调**,参与了“中英西南基础项目”筹建工作。然后又是考试,2010年到了教育厅。
学经济的人,思考讲究个逻辑,特别是市场逻辑。**说,**发展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她想的是,“市场需求分析”。即什么人会来?来了会带动什么?而不管带动什么,都要让乡亲们得到实惠。
又要想,什么人不会来?首先,想赚快钱的人不会来。人烟稀少,一穷二白;年轻人可能不会来,好山好水好寂寞。但如果年轻人不想来的地方,如何保证生机?何况他们是新时代消费主力。
排除法之后就清晰了:关注健康的人会来。优良的生态环境,纯天然的食物饮用水,无比清新的空气,四季均衡的温度,淳朴敦厚的民风。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年龄增加,几乎每个人都会关注健康。**是绝佳的康养地。
有不一样的互动体验,差异化永远是强调个性的年轻人喜欢的。而**山好水好人更好。各种体验营,游学基地,开放式民族博物馆,**是完全可以做的。
“异于常人”的人会来。几乎所有人,都会有城市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还是忍不住削尖脑袋往城里跑。耐得住寂寞,看得透尘世,有着不一样敏感的神经末梢,能感受常人感受不到的世界,并用天赋表达出来,这样的人一般统称“艺术家”,他们会来!但有什么样的资源,才引得来有点实力,天赋异禀,又淡看物质的人呢?
“异想天开,茅塞顿开”。眼前天天见的老房子,就这样“活化”起来。
**村老房子逾百栋,整体风格为干栏式厅屋组合结构。一般人家为“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一明二暗”,明为厅,次为屋,土木结构。**人家,从老屋看就能分辨出,平民为主,自给自足。
山里光阴长,老房慢慢建,每家每户各不相同。木料取自自家堂前屋后,粘土也是自己烧制。最奇特是那没一颗铁钉的榫卯结构,顶梁柱也好,小横梁也罢,相互镶嵌,紧紧依偎,像极了房子的主人——一辈子,很多老人的生活半径就是十公里。一氏宗亲,一个屋檐,从生到死,相依支撑,相亲相爱。这应该是**最有温度的一部分吧?至少,**被深深地打动了。
“平民的房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但村民已经把**当成了亲人。随时进出各种老房,她又有了新鲜发现。每户人家的堂屋里,都有供奉祖先的地方,都贴有带着“马”图腾的画符。上书不尽相同,又有相似的三五个字,多次寻访,得知算是这户人家最简单的族谱,共同点是暗含尊老爱幼。最多的自然是“福”字,家和万事兴,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奉。这就是“福马”文化的胚胎吧?
房前廊下,都有故事。
隔三岔五,能听到织布声传来。**花布,经纬密实。色泽以蓝白为主,图案以格子条块为主。从栽种绵花到捻成绵线,再到纺织、染制、缝制,纯天然、纯手工。**问一个织布奶奶,做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面料?老人一把拉住她的手,用拇指和中指“卡”了一下,算出用料。**换算一下,真是不多不少。这又让她叹服。“布艺”文化,又蕴藏了多少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呢?
**缺医少药,村里流行一种“吞服阳虫”,包治百病的习俗。**问过许多老人,他们小时都吞服过;家里孩子小病小痛,也让孩子吞服,据说极有效果。**认为,不应该简单断定这是“迷信”。自然法则还一物降一物呢。这个,又可算是“阳蛊”文化的猜想吧。而把这一切故事讲“圆了”的人,**说,“没有姚元元,绝对不行”。
两个年龄相仿的人,也是偶然结识。当代**期刊集团主办的一次小型论坛上,也是关于乡村,关于公益。那时**还没到**,却被姚元元的演讲风采征服。
采访姚元元是电话。
“你俩算是一见如故吗?”
“应该是她的率真热情打动了我。”
**上任**第三天,姚元元就一路跟了去。这一去,就持续了一年半。她们走过村里每户人家,差不多摸过村里的一砖一瓦。
两个小女子都健谈,既理性又感性;两个人都身体倍棒,走三五小时不会喊累,驱车数百公里人还特别清醒;丽华姓马,元元属马,这种缘分,言语无法解答。
用真情去感知人心,用想象力带动创造力,于是产生巨大生化反应。“福马蛊布”,就是在一次星夜兼程的驱车途中,两个**小女子聊出了形状,也就成了现在**文化的一个基本架子。
姚元元年纪不大,阅历丰富。毕业于英国德比大学,学习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有英国就业5年履历。甚至在希斯罗机场开过咖啡厅,每天在一个静止的点上,看惯永恒转动、来来往往。在惠普、通用、联想等世界500强出任过项目经理。熟悉IT软硬件产品及应用;拥有国际PMP资格培训资质。记者请她用两三句话介绍下自己。她爽快地回:“一个**人;一个项目经理;一个乡村义工”。
姚元元率领的泥土日记团队,得到中国青基会和英国伊顿纪德的资助。历时两年,在**少数民族村子采集到28种不同土布布样,每一款产品的生产过程,从棉花到纺线,从染制到纺织,都有不同的参数记录。
世界顶级公司的训练,让姚元元习惯“用数据说话”。认识**前,她已经走过20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仅凭个人记忆和智慧传承的**少数民族布艺手工艺,有了身份证。也成了大数据**不可或缺的本地细节。
**年11月11日,在英国国家布艺展上,“泥土日记之布言布语”系列展及数字移动平台,获最佳海外产品奖。**花布,也以“低调朴实的奢华”亮相展会,成为呈送英国客人礼品。
结合科技移动终端,国际帐篷营地——村寨工作坊——社区营造——中国第一个乡村肌理博物馆,**有了自己的文化脉络。习惯用数字说话的姚元元,算了一笔账:之前每年外来不足百人的**,去年实现游客停留1506人;在各个体验式驻地停留时间加消费计,可帮助当地村民20人脱贫。
姚元元说,只有当地政府的主导,乡村振兴才能顺利推进。而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正在开始的土地流转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有法律保障或契约精神作为后盾,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让外来人无后顾之忧,开放的乡村才会真有希望。
“当地干部一定是推动这一切的主力军”。**和姚元元,都建议我去采访**镇党委书记袁学玉。“大着肚子快临盆了,一定要和我们爬山涉水,你能感受到她对家乡发展的迫切愿望,更能体会到干部作风的转变,几乎个个都是拚命三郎”。还建议我采访**县委书记尹德俊,“听得进中肯的见解,既有想法,也有办法;雷厉风行,完全没有架子”。
局面一打开,**如有神助。**说,自受各路高人各种“开悟”和帮助后,她觉得自己如添一双慧眼,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视野;思维也有如脱缰野马,完全不受限制;那些原以为隔山隔水遥不可及的东西,很快就近在眼前。真的茅塞顿开起来。
距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仅15公里的**,历来被东进西出的游客遗忘。要让“钟摆式的”客流流一部分到**,就需要一条路将**和景区串联起来。县委书记尹德俊多次听取她的汇报,找相关部门会商之后,规划就采纳了建议,完善了方案,一条投资6亿元的公路项目落地了。
今年过年返乡,行进在这条公路上的车,是平常的若干倍。平常冷清的村子,也人气爆棚。除了返乡村民,还有了游人,有了前来安家落户的城里人。
经过网络放大,到**的各类艺术家及投资人多了。
而且一来就是“大人物”。宝马中国首席代表、瑞士人孔安德一来就认了三栋老宅。全是就要倒塌的撂荒老屋。
别说**,就是**县城,要来个老外落户,对大家都是没遇上过的新鲜事。**亲自带着老孔到公安局备案。孔安德汉语很好,房子自己设计,慢慢装修,“人要过一种有态度的生活”。乡村是一切自然馈赠人类的源头。来到乡村生活,既不是施舍,更不是索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终极的生存目的。
孔安德已经往返**十余次,认养的老房子,有一栋已经有了点小模样。每次临走,会带上一麻袋**花布。悄悄对**说,“把这些带回欧洲,所有的机票钱就回来了”。
电影导演刘小宁来了。这位有**情节、拍过**题材电影的中青年人,一到**就欲罢不能。一下子认养了5栋宅子。打算分门别类打造成各类电影工作室。电影人对山里的一切都有兴趣。年轻人甚至躺到老人的“老木”里去“体会”不一样的“人世道别”。
画家来了,诗人来了,剧作家来了。共计30多人在册;去年一年,村里快要倒塌的老房出租或转让97栋。
最重要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回来了。目前负责金线莲栽培和大棚香菇种植的韦伟毅和潘火奇,分别从浙江广东回来。在外打工积累了简单团队管理经验,一上手就熟门熟路。毕业于武汉化工学院的韦永俊回来了。这个在深圳打工10年,很有点想法的年轻人,一回村就参加竞选,当上了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在他们带动下,目前,已有23个有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
**和村支书韦开科有了默契分工:如有外地来探路的客人,**就迎上去,一通痛说“我们**”,如果别人有兴趣,再认真看一个小时的PPT,**同步讲解,她早已倒背如流。良好的习惯是,每个外来人员也同步纳入“数据库”。这样的好,多年以后,会汇成**发展史台账。
而如果要与当地人沟通土地房屋事宜,韦开科就用当地布依族语“哇哩哇啦”,负责翻译和协调。韦开科不仅是支书,还是“长老”。用村民的话说,他很公道,又肯吃亏,村民信得过。
大年初三,离开**的最后一顿饭,**是和韦开科一起吃的(也是她两个半天吃的第7顿饭)。
韦开科把一只养了5年的老母鸡杀了。这个比**大7岁的布依族汉子,喝了点酒,眼圈有点红,“你就别走了,我都想哭了”。**努力地吃,平和地安慰,“你可以的,要相信自己”。
到2019年底,贵阳到**高铁将实现通车。高铁站,设在****。贵阳到**车程50分钟。**开始有点担心,**的发展比她预计的要快,太快了,不知会不会好。
今年3月18日,**梅花节期间,**要办一场“现场写生”笔会,预计50人的规模,现在已经有近百人报名。她打算过几天就返回去,因村里接待能力有限,得让每家每户把房间、床铺腾出来,让艺术家们集中吃饭,分散住宿。
村里人很依赖**,找她商量事的电话就没断过。还有农家妇女追着她问,“马老师马老师,我有的是力气,就是没啥本事,你让我做点什么好呢?”“回家把最好看的土花布衣服穿上,见了外地来的客人,高高兴兴和人家打个招呼。”这些女人也就真这样做了。“布衣女人”是从**生长出来的,是有生命的鲜活风景。**说,依赖也是种促进,一起想办法,办法真的就会多起来。
夜晚,**喜欢叫上几个人,陪她到村里山上去转悠。有时走累了,就坐下来看看星星发发呆。
“两年的**经历,有时感觉就像是做梦一样。这个梦境很美,帮助别人的感觉很美,其实帮助了别人,也就成全了自己。”
2017年12月2日,**(着蓝衣者)陪同来**村考察写生的“写生中国”艺术家,在**小学与师生互动。
篇四
每次经过**市总工会组织宣传部办公室,**都忍不住看看**工作过的地方。曾经堆放着厚厚一摞资料和记事本,摆放着绿色植物的桌面如今空空荡荡。
**是**市工会服务职工中心干部,和**进单位时间差不多。“我晚上不时会加班,忙完路过**办公室,经常发现她也在。看到我,她总是对我笑笑,说弄完手上的事就走。她还经常把我送到电梯口,看着我离开。”**红了眼圈,“再也看不到这个热心、爱笑的女孩了。”
“努力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的这句微信签名,让**铭记在心,“**永远都在我心里,我要像她一样,做个忠诚善良、认真敬业、积极乐观、谦虚好学的人。”
2018年新年伊始,一切欣欣向荣。然而,不幸却突然降临。1月2日,**在前往习水县开展脱贫攻坚督导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她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年12月进入**市总工会工作,2017年8月抽调参加**市脱贫攻坚蹲点习水县督导工作。**市总工会每个年轻同志都要下基层锻炼,即便自己是**市脱贫攻坚第二督导组中年纪最小、唯一一名女性,**毫无怨言接受安排。“我问**参加这个督导组有没有什么困难,她说没有,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干。”**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委主任张勇回忆说。
**这句“好好干”不是随便说说。
2017年8月29日入驻习水,**市脱贫攻坚第二督导组25名同志,成为**的新同事。虽然相处时间仅有4个多月,但大家谈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
原本觉得**是城里来的女孩,吃不了整天下乡的苦,可几次进村入户走访下来,却让督导组的老大哥吴建强对她刮目相看。
吴建强记得有一次和**一起到习水县桑木镇香树村走访,40多公里的距离,道路坎坷,车程需要两个多小时。“经过一段比较危险的小路时,我让**在原地等我们,可她拒绝了,坚持要与大家共同完成走访任务。晚上回到驻地后,**又连夜做好归类统计工作。”吴建强说。
习水县三岔河镇三岔村村民袁树清对**印象深刻,听到**离世的消息后泪流满面:“这么好的姑娘,怎么说没就没了。”
袁树清家条件不好,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他家时,还没等他收拾,就坐在沾满泥土灰尘的木板凳上,丝毫没有嫌脏,还像朋友一样与他聊天,宣讲党的扶贫政策,“有时赶上我家吃午饭,随便我怎么喊,她都不吃,说自己带有方便面。我知道她不是嫌弃我们,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从去年8月以来,**用双脚走遍了习水22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走访群众上千户。她一步一个脚印苦干实干,践行着扶贫干部的使命和担当。
记者在**市总工会采访时,想找一张**生前的工作照,**市总工会组织宣传部干部刘永鸿说:“以前都是**负责影像采集,她几乎给所有的同事照过工作照。我们想给她照一张,她都说不用,她关心别人总是胜过关心自己。”
篇五
在**县**镇**村,提到**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我们村的金裁缝,也是自强不息的典型!”。
她,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脱贫致富的梦想,她就是**镇**村贫困户**,也正是她,在2017年度**县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个人表彰。
作为一个中年妇女,与丈夫一起勤俭持家,先后养育了一儿一女,由于丈夫常年生病,且两个小孩均在学校就读,仅靠**一人务农、打零工勉强维持家庭开销。2013年丈夫因病去逝,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留给她的除了一双还在求学的未成年儿女,还有几万元的债务,只能靠亲戚拼拼借借过日子。迫于无奈,她成为了贫困户,然而,面对家庭的变故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她没有报怨,更没有退缩,而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她想着:“虽然有党委政府对自己的帮助,但要彻底摆脱贫困,就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总领着低保,增加政府负担,自己也必须加倍付出努力。”,然而没有经过系统技能培训,也没有启动资金,想靠自己双手摘下贫困帽的她也寸步难行。正当**苦思冥想、愁眉不展之际,帮扶干部正巧来家访,在帮扶干部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重新燃起了创业的激情。
“覃书记说我会做衣裳有手艺,他愿意带我去学手艺、找市场,这样我可以干回老本行,做一些个体服装的加工。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决定重开裁缝店。”**有些激动地说着。就这样,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参加了缝纫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四处筹集资金,在帮扶部门的协调解决下,她踌躇满志,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门。
从采购布料、裁剪、销售每一个环节她都小心翼翼,格外珍惜。通过她的努力,裁缝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已经成为**镇有名的水族服装专业特色店,生意覆盖全**镇,同时扩大到**县城和三都部分乡镇。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偿还了家庭债务,还把儿女抚养成人,家庭收入也从原来的2230元增加到了19755元,完成了从贫困到自我脱贫的蜕变。
脱贫致富后的**说:“虽然我现在已经脱贫了,但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帮助我不会忘。今年,我准备动员村里其他想学的贫困户加入我的行列,主要经营制衣加工,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篇六
“喂,邹叔叔,我找到工作了,找到工作了”。2017年2月25日深夜,正在县委办公室伏案工作的**,一直眉头紧锁,小心翼翼地审核着文件,接了一个电话后突然眉开眼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原来这是他所包保帮扶的小谭打来的报喜电话。
小谭名叫**,现年21岁,是**县**镇**村**组(现已合并为**坝社区)的一名贫困户,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只剩下他和姐姐相依为命。由于生活所迫,2011年仅14岁的小谭就被迫辍学跟随邻居一起南下,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务工。由于年纪尚小,没有工厂和企业接收童工,小谭只能在工地上干一些临时性的杂活维持生计。直到2014年,年满18周岁后才在广东江门一家服装厂找到工作,同年被评为精准扶贫户。
2015年初,按照**县脱贫工作安排部署,**被指定为小谭的结对帮扶责任人。接到帮扶任务后,他立即走访了解小谭的家庭和生活情况。第一次来到小谭家的时候,只看到两间破烂不堪、即将倒塌的瓦木房,家里找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由于小谭长期在外,姐姐也结婚外出,家里的事都由年过八旬、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帮他打理。看着眼前的一切,作为结对帮扶责任人的**,深感责任重大。
2015年4月11日,**从爷爷奶奶那里得知小谭的电话后,拨通了与小谭的第一个电话,一个生动而平凡的故事拉开序幕,一段亲如父兄的情缘就此结下。
在电话中,不善言谈的小谭说了说自己艰辛的成长历程,倾诉了心中埋藏多年的痛楚与无奈。他说在自己的印象里不知道父母长啥样,真想像其他孩子一样牵牵父亲的大手、感受母亲的怀抱,看着村里同龄的小伙伴都在父母的呵护下上大学、娶媳妇,心里很不是滋味。当谈及自己的理想和打算时,小谭长长地叹了一口说:“像我们这样条件的人能有什么理想,打打工混日子呗”。听到这里,作为已为人父、当过多年教师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看到了这个年轻力壮的孩子脆弱无助的内心世界,明白了孩子急需通过帮扶放弃自卑树立自信。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小谭一直在福建石狮的一家工厂里务工,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的工资,隔三差五都能接到**的电话,两人在电话里拉家常、聊工作、谈人生,还亲切地叫上了“邹叔叔”“小侄儿”,通过一次次的沟通交流,小伙子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说话也变得很自信了。他还说今年想回家过年看看爷爷奶奶,也见见“邹叔叔”。
**年1月30日,小谭踏上了回乡的旅程,“邹叔叔”早已带着妻儿在**汽车站门前等候,“相认”后直奔“侄儿”家。爷爷奶奶终于见到了日思夜盼的大孙子,激动得不得了,叔叔、婶婶等也都到齐了,由于前期的交往,他们早已没拿“邹叔叔”一家当外人。大家有说有笑,问长问短,说得最多的都是关于小谭的事儿。最后,“邹叔叔”提议,既然大家都在,不如开个家庭会,讨论一下小谭的个人事情。大家十分赞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活跃,叔叔婶婶关心的是小谭的土地如何管、庄稼如何种的问题;爷爷奶奶关心的是早点娶个孙媳妇好报重孙子;“邹叔叔”考虑的是小谭今后就业和发展问题;而作为“主角”的小谭只说了一句话——“连窝都没得个,哪个姑娘看得起”。他告诉大家伙,他这几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想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回家修上属于自己的新房子。目前,自己只存了五万多,听说修房子要一二十万,所以连想都不敢想。
眼尖的“邹叔叔”看穿了他的心思,就把县里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易地扶贫搬迁等惠农政策跟大家讲了一遍,但大家都不赞成搬到外面去。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邹叔叔”觉得目前最适合小谭的扶贫政策就是“危房改造”项目,叔叔婶婶也说可以想办法帮助一些,动工的时候还可以帮忙节省一笔人工开支。听大家这么一说,小谭终于宽了心,商定过完年就动工。离开小谭家,“邹叔叔”立即到镇上和村里帮小谭申请“危房改造”项目,回城的路上一家人一直在讨论这个“小侄儿”的房子如何修、今后怎么办的问题。
**年2月23日,小谭梦中的新房终于动工了。借此机会“邹叔叔”又组织一家老小召开家庭会。大家商议决定,叔叔婶婶全权负责修房的事,小谭继续回厂里上班挣钱,邻居们听说后也都纷纷前来帮忙。在大家的帮助下,新房主体很快就完工了。就在封顶的那天,小谭给“邹叔叔”打来电话说“危房改造”补助的35000元已经到账了,还说今年上班特有劲,手里的30000多元全都寄回来付建房款了。看着小谭信心百倍的样子,**打心底感到高兴,但是作为包保帮扶的责任人,他深知任务艰巨,解决住房问题这才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还有更多的难题等着“叔侄”俩去解决。
2017年,**被选派为**坝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于是,他常去小谭家中看望两个老人,和村民们都越来越熟络了。大家都说**不仅是小谭家人,还是大家的亲戚呢。春节即将来临,小谭一家和“邹叔叔”一家又聚在了一起,小谭迫不及待地把新房楼上楼下看了个遍,嘴巴都笑得合不扰来。小谭说房子修好了,可爷爷奶奶却老了,他想在本地找事干,好照顾他们。这话说到了“邹叔叔”的心坎上,他告诉大家正月初八在**县群众工作中心将举行一场精准扶贫就业大型招聘会,建议小谭到时去参加应聘,大家都表示支持。
2月4日一大早,“邹叔叔”就带着“小侄儿”到招聘会现场参加应聘。他们把所有的招聘窗口都跑了个遍,最后看中了金正大公司的一个岗位,当公司负责人了解小谭的有关情况后,表示同意报公司人事部研究,并让他回去等候通知。过了二十来天,小谭果然接到了金正大公司的通知,并顺利通过体检进入试用期,这才有了那通报喜的电话。现在小谭已经和公司签了劳动合同,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现在像小谭这样诚实肯干的年青人太少了”,公司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房子修好了、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最近,“叔侄”俩又有了新的打算。**将利用节假日亲自教小谭学习电工和焊工技术,然后再找机会到职校参加农民工技能培训获取证书,让他获得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这是一个平凡而生动的扶贫帮扶故事,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豪言壮语,却深深感动了很多人。
篇七
州委组织部干部**被选派到**县**镇各两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她始终牢记责任,用心用智用情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同事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
用心凝聚人心
2017年3月,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进入白热化阶段,州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科科长**主动提出驻村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经层层比选,**来到**县**镇各两村开始了驻村工作。
“各两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不允许我们慢,各两村34.87%的贫困发生率不允许我们慢,各两村的贫困群众不允许我们慢啊!”这是**对各两村40名党员说的话,也是她给自己下的责任。
**深知,立人先立己,唯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影响和带动他人。
如何让各两村570名贫困群众脱贫?**一直在思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一天到晚待在村里,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风雨无阻,坚持不懈。一有时间,她就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到贫困户家里与他们聊天,关心他们关心的事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将群众凝聚在一起。
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摸清了各两村的村情民意,认真分析村子的致贫原因,理清脱贫致富的方法,第一时间进入工作角色。
在村里,州委组织部的帮扶始终被群众挂在嘴边。村民罗成松说:“自从组织部来帮扶我们村后,村里的娃儿可享福了,上小学的给买书包、文具盒,上大学的给助学金,而且还帮村里争取了资金、项目等等,我们村现在一天一个样。”
用智引领乡亲
**坚持以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为抓手,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各两村办实事、办好事。村里要脱贫攻坚,必须要改善村情村貌,她采取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召开共商会议,倾听民意,收集村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期盼,并通过各种渠道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在州委组织部领导的大力协调和帮助下,共争取资金300余万元,实施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卫生室建设等项目35个。
**深知,光有一个好的环境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必须让贫困群众找到长期依靠的“钱袋子”。为此,她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愿,一边积极联系各级帮扶单位争取支持。在她的带领下,各两村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绩:成功申报油茶新植和改良的2017年州级科技项目,制定科学提升油茶产量的管理管护模式,组织群众实施10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种植“天剑”辣椒87.6亩、红遍天朝天椒220亩,成功与老干妈供应商等大型公司签订意向性收购合同;以**县实施2017年产业扶持项目为契机,积极动员村民养殖生猪200多头。
针对不同人群的脱贫,**制定了产业发展一部分、医疗救助一部分、易地搬迁一部分的大脱贫计划,分类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措施办法。为帮助贫困群众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她多次前往贫困户家中做工作,一次做不好就两次,两次做不好就三次,直到让群众正确理解为止,在她的努力下,各两村2017年搬迁43户244人,贫困群众过上了美好新生活。
用情破解难题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
**认为,此次组织干部驻村扶贫攻坚的初衷,既是体察民情、帮扶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传递党委、政府温暖关怀、密切干群关系的一种方式。各两村群众**,妻子为智力障碍患者,女儿6岁,儿子2岁,家中生活条件较为困难,她了解情况后,经常前往**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2017年底**因病去世,她立即组织各两村“五人小组”成员在**镇进行募捐,共募捐到5600元用来**的安葬事宜,并与民政部门沟通联系,希望帮助解决**妻子及两个子女的生活问题。村里的贫困户黄阿应,本人没有劳动能力,妻子患有白血病,家中两个女儿读书,她了解情况后经常前往黄阿应家,帮助解决两个女儿学习补助费用2000元,协调他家养殖2头生态猪,并帮助申请补助养殖费用2000元。不仅如此,**还高度重视落实“六重医疗保障”,经常询问全村全镇工作推进情况,解决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等问题。2017年,**镇发放医疗救助资金为16万元,为近20名群众解决了燃眉之急。
“脱贫攻坚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心中有梦无难事,酸甜苦辣都是歌,我无悔当初的选择和工作的艰辛。”**如是说。
篇八
**年4月,**随省教育厅工作队奔赴**县,来到了**县最远、最穷的村子之一--**镇**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距**县城70公里,**集镇20公里,全村群众300户1193人中有贫困户216户822人,贫困发生率高,是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拉家常,听取群众想法的调研方法;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支两委会议,讨论制定《**村帮扶计划》、《**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将自己的家庭用车帮助村里跑项目、拉资助,卯足干劲扎根基层办实事。**村的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有步骤、有方向开展,脱贫的蜕变正在群众中一点一滴发生,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生活正在群众中一步步的实现。
建强一个凝心聚力的组织堡垒
**村自古民风淳朴,乡邻和睦,但由于村落分布在**河谷两岸崇山峻岭中,交通条件落后,经济条件差,群众受教育文化水平低,导致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思想封闭,安于现状。为改变村党支部这一现状,**积极指导和参与党支部举行“我心中合格党员标准”大讨论、“追寻优秀党员足迹、讲述优秀党员故事”等活动,开展“两学一做”党课学习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员的党性、宗旨意识。积极考察村知识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等群众,亲力亲为,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村发展理念,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增加组织活力。
借助村支两委换届,根据镇党委换届计划安排,积极配合镇党委,帮助**村进行班子改选,支持、鼓励村里有想法、敢担当的青年进村支两委班子,目前,**村村支两委改选了两名青年分别担任村主任和副主任,转正了一名预备党员,吸收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发展3名群众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鉴于村委办公楼老化,办公设施落后等情况,通过省教育厅资助1.1万元和乡镇、村委筹集等方式,修缮了村委办公楼,购置了办公座椅,建立了宣传阵地。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村修缮了村委办公楼,组织了一个有活力、有想法、敢担当的领导班子,建强一个凝心聚力的组织,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壁垒。
办一件事拉近群众感情
“黄书记,你有时间没?我们的石斛花开了,你来更折看哈”。这是6月23日**村更折组返乡创业大学生田正强的声音。到**村驻村后,**通过帮扶联系单位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资助**村5万元的资金,帮助更折组建立了5亩铁皮石斛种植基地。
当天11点左右,**赶到石斛基地,看到群众们正在那里摘花,田正强、田树付等群众动情说:黄书记,你看我们的石斛开花了,这个花好好看,还能卖个好价钱。脸上挂满了希望的笑容。**在石斛大棚和森林仿野生种植转了几圈,看看大棚的石斛长势,到森林里看仿野生种植的情况,有多少石斛开了花。
中午,趁着和大伙吃饭休息拉家常之际,了解群众的家庭情况,向他们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为他们做好石斛产业服务,为发展石斛实现同步小康鼓气加油。5万元的石斛种植资金并不多,帮助解决的问题也有限,但却融入了帮扶联系单位和**对群众的一片心、一片情,温暖了群众心,拉近与群众的感情。
共谋发展解一方困难
一是强基础。**村位于**镇东部,与广西省环江县和黔东南州从江县临界。全村只有一条出村路,而且因为山高路陡、路基经常坍塌,破坏严重,村民出村时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车辆进出村更是颠簸不堪!大路难走,严重阻碍了村经济的发展。**年以前,通村主干道路硬化已基本完成,但通往各村民小组道路出现断头路情况比较严重。在深入调研后,**和村支两委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和群众商量,积极与村支两委配合**镇党委政府,向县交通局争取帮助硬化村主干到谢家、更折组5000米长5米宽的通组道路。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项目完善了至甲高组、杨家组、一、二组道路硬化。完善了**村组组通硬化道路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困扰多少年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完成组组通基础上,**和村党支部积极带领**村人民群众参与到小康寨建设”一事一议“项目中,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组织摩托车队、妇女队、扁担队等,硬化道路修到群众家门口。
二是谋发展。穷则思变、差则思勤,农村的经济发展,群众的共同致富,必须有一个或者一批有眼光、有胆识、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在调查村情民情过程中,**十分注重这些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当发现田正强、田正锋、田树辉等十几个村民视野开阔,有很强的开拓意识,能够很好起到传、帮、带作用时,他便经常走进这些村民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共同探讨发家致富的途径。当得知他们为见识较浅烦恼,想走出去看看时,积极鼓励他们“走出去”,先后奔赴**县朝阳镇、独山县**镇,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地参观学习铁皮石斛、金线莲、食用菌等种植技术,让他们真正“学回来”,学成村民致富的“领头雁”。其中,田正强同志还光荣地成为预备党员。
依托“走出去、学回来”群众的技术、管理,积极配合村支两委争取项目覆盖,**村**争取到镇扶贫资金100万元发展铁皮石斛种植,覆盖**村贫困户55户。根据**村的地形气候、种植了约60亩的核桃林。发展生态养猪220头,生态养牛156头。还和村支两委通过争取贵州省林业研究院资助、村委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6万余元,自行发展食用菌种植。
三是异地移民促脱贫。**村村落零散分布在**河河谷两岸,崇山峻岭,坡高路陡,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成本高,生态环境脆弱,且分布有2个地质灾害点,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然成为一方山水难养一方人的严重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支两委会议,与村支两委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入户宣传移民政策,耐心解释移民后群众的土地、森林问题。**年全村已有135户566人,移民搬迁至镇政府中心集镇集中安置,2017年共有33户114人已报名在中心集镇及县城安置区安置。
发展教育拔掉穷根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村属于少数民族聚居村落,95%水族和苗族,大学本科且毕业的只有3人,在读中职及以上的24人,村里小学教学点只有2名老师和15名学生(2017年9月已撤销),村里还有部分群众不会说汉话。
从农村走出来的**,亲身感受到教育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看到那一个个读完初中甚至还未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的青少年,他急切希望帮助群众摆脱贫穷循环的怪圈,如何搞好**村教育,让人民群众接收先进知识和理念,拔掉贫穷落后的穷根成为他惦记在心坎上的事情。他经常到有读书娃的家庭中,在小孩放假的时候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读书的想法,同时借助在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积极向工作队领导、派出单位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同时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家庭学子解决经济困难。
面对有些家长不让小孩读书或者是小孩厌学等情况,他想到能拉一个是一个,一定要让小孩接授好教育,多次到学生家里做家长、学生工作。**年,**村4名初中毕业想辍学打工的学生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就读,1名到贵州畜牧学校就读。2017年通过工作队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为**村唯一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争取到大学期间每年8000元共计32000元资助,两名高一新生争取到每年5000元共计15000元的生活费用,1名小学生每年2400元的爱心资助。在2017年,再次送2名初中毕业学生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全免费就读。同时,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争取,获得省教育厅捐赠**镇13.8万元图书,解决**幼儿园10万的锅炉设备,为**镇立项新建1所100多万的幼儿园建设项目。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没有产业发展那么明显,但是通过教育的发展,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变化,相信**村群众一定能够拔掉贫穷的根源,实现与全国共同富裕。
艰辛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心、用情扎根基层办实事,他脚踏实地,甘心情愿,以干求成,以干求胜。
篇八
**县**镇拉先村村民**近来仿佛变了个人,一改往日的散漫懒惰,每天早晨都会把屋里屋外打扫一遍,把垃圾倒到垃圾池后才开始一天的忙活。
“村里制定了‘红九条’,违反规定要接受惩罚。老潘家一直只有俩老居住,卫生方面急需改善,干部多次劝说没有效果,进入了黑名单,暂不享受村里提供的服务,现在他正争取早日考察合格呢,还是潘书记有办法!”知情的村支书潘迎节对记者道。
拉先村是一个水族聚居的传统村落,全村还有211户758人尚未脱贫。
潘迎节口中的“潘书记”,是2017年7月由**委宣传部选派到拉先村任第一书记的**。
在拉先村群众眼里,**做事很有办法。
刚进村,只见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琢磨起了乡风整治。村里的干部联席会上,**提出建议:“大家需要一个好的办公环境,村民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生活,整治‘脏乱差’要给村民村干立规矩。”
“‘立规矩’容易‘守规矩’难。”
“村民凭什么听咱们的?”
面对质疑,**直面困难:“立规矩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关键要取信于民。”
带着问题,**积极向“娘家”汇报,为村里争取办公场地整治经费,争取食用菌种植项目落户。
经过努力,村两委办公场地焕然一新,集体经济实现了历史以来项目为零的突破。
青年党员潘迎节在县城做生意多年,经**多次劝说后回到了家乡,2017年11月被正式任命为村支部书记。
配强了班子,建强了阵地,村干工作热情高涨,群众的信任感初步建立。
“可以学习塘约村出台‘红九条’,对支持工作的群众多鼓励,对暂时还没有转变观念的群众给予加入‘黑名单’、暂不提供村服务的惩罚。”**提出了设想。
不同于上次的反对质疑,村干全票通过。
结合村情,村支两委制定,经由村民大会表决通过“红九条”,“不执行村委重大决策部署者;不支持公共事业建设者;不守信用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者;不经审批乱建房屋者;不积极配合村组工作故意刁难者;强制劝酒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者;身体健康又享受国家帮扶政策,不思进取生活堕落,被公认为懒汉屡教不改者。”
以户为单位,违反其中一条,将被列入“黑名单”,给予三个月考察改正,三个月后,本人提出申请,村两委考察合格并经村干、组干联席会议通过后,才能恢复享受村两委提供的服务。
今天,拉先村村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互相做起了监督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通过制定“红九条”。
篇九
在**县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吃住在村,服务在村,与贫困群众结“亲戚”、交朋友,说农话、问农事、干农活,作规划、找资金、跑项目。
他们就是**县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跑遍全村“把脉问诊” 夯实党建谋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就是**村党总支中的一台身先士卒不怕风吹雨打的“火车头”。**年4月,他刚到**村时,村党总支部38名党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3岁,是名副其实的“退休支部”,同时全村还有17名贫困党员,其中大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知识老化、党性弱化。**到村里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建强基层党组织着手,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实施“三会一课”,并建立了党务公开制度。
**积极主动联系帮扶单位支持,协调6万多元资金给村两委配齐了会议桌椅、电子显示屏、电脑、电视、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迅速改善了村两委会议、学习场所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他带领村两委共同确定了“种好一片地,用好一股水,护好一片林,养好一片田,美好一片景”的“五个一”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糯小米、红薯、葡萄、稻田鱼、林下养鸡、酿酒和旅游做文章。
**年全村56名贫困户种植小米213.35亩,户均就增收6858元。2017年已有两家农业发展公司与村委会签订350亩糯小米和20亩红薯的订单合同,将会有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其中,户年均收入将达到5000元以上。林下养鸡项目已经开业建设,酿酒厂建设项目已经批复资金135万元……
谋划产业“精准开方” 帮要帮到点子上
“在我们**村,人们经常看到一位长期肩挎‘暖心秘书’工作包的干部,成天穿梭于田间地头或贫困户家中,村里的男女老少早把这位外来的客人当成了自己家人。”**镇**村村民雷标一谈到省水利厅派驻下来的第一书记**,就显得非常激动。
自8月份从**镇**村转战极贫乡镇**镇**村后,仅用了短短半月时间,**就走遍了全村120户贫困户580人,并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一户一策制定帮扶计划。
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支部+村集体企业+种植业”的发展方案,通过成立村集体企业,利用现有自然优势,有序发展种植业。
目前,**村成立****扶贫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亩,引进大球盖菇种植业,整合410万资金用于苞谷杆小米杆收购、大棚建设、场内道路和生产用水。截止日前,大棚建设基本完成,苞谷杆和小米杆已收购25万斤,创造了扶贫秋季攻势的**速度,预计年收益60万元左右,覆盖**村120户贫困户580人,覆盖率达100%。
“用两年时间,让**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脱贫路上,我们村一个都不能掉队!”**在《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
畅通发展“中梗阻” 和谐发展更长久
在**镇十里桥村有着这样一位“年轻”的老人,白天,他在村子、田间、山上四处走动,不时拿出地图和随身的笔记本,偶尔写写画画。他是记录民生的“年轻人”;夜晚,他走入村民家中,跟年轻人孩子们聊愿望、讲故事,他是体贴关爱的“老人”。他就是**镇十里桥村第一书记**。
清晨,天刚亮,**带着村干一起来到村民杨某家中,针对村集体回收水库的问题,杨某个人存在抵触情绪,村干先同杨某就他家的情况进行了一番家常式的交谈,引出了杨某的心结所在,原来杨某担心水库回收之后,家里缺少了一个收入来源,同时自己也会闲下来,无事可做。**针对杨某的担心,对水库回收的集体合作经营政策、规划和前景进行了解释说明,打消他对收入的担心和顾虑,同时针对杨某家地势优越、小院别致的特点,建议并帮助他发展农家乐。杨某的愁眉终于舒展了开来。
第二天,**又带着村干来到杨某家,向杨某详细分析开办农家乐的细节和前景,并提出将协助杨某把农家乐办起来,杨某脸上露出了笑容,欣然同意了村里的安排。这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县480名驻村队员走访群众5.8万人次,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1.2万人次;开展政策宣讲534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6万份;举办技能培训2658场次;帮助成立集体经济公司143个;谋思路出点子3894个,办实事、好事6304件,解决困难、问题3984件;协调物资、资金2104.54万余元,协调项目584个。
篇十
在扶贫的路上,有些人刚强的如父亲,用宽大的臂膀替百姓遮风挡雨。有些人细腻的如母亲,用温柔的话语替百姓营造暖心的温床。**县**乡民生村驻村干部岳晗在扶贫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就是一个细腻的“母亲”,用他“温情”的眼神,看见别人不注意的角落,温暖着下一代孩子的心。
主动请缨
2017年的3月,为确保党建扶贫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县明确要求各部门务必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选派调整单位“精兵强将”驻村开展结对帮扶。
岳晗——**县交通运输局干部,当他得知单位要选派干部驻村消息后,主动请缨,向分管领导申请到**乡民生村驻村。
民生村相对**乡来说,不是最贫困的村。但是,对于久居城里的岳晗来说,第一次来到民生村,还是被民生村的贫困震撼了。
他从没有想到,在民生村,一些群众竟然达到烂酒为生的地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却不管不顾;他从没有想到,在民生村,这里的孩子能顶起一个家,有的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就得背水、捡柴、做家务。
显露身手
民生村驻村工作队和所有的村干部都是男生,对于做“家务”,男生们总是粗枝大叶。工作队员中有一位是外县来的大学生,住在村里,很多时候都是一天一顿一碗面。
岳晗从读初中开始,就练就了自食其力的本领。对于离开家的生活,他一直都是从不畏惧。来到民生村,看到这群“男干部”生活无头无序的状况,岳晗知道自己该“显露身手”了。
工作之余,岳晗主动担起了民生村驻村工作队的“保姆”职责。整理家务、买菜做饭、洗碗抹桌,他是一样都不落下。自从岳晗到来后,民生村驻村工作队工作和生活井井有条,大家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每到周末,岳晗最担心的就是外县来的大学生。回**之前,岳晗必须做一件事,就是把饭菜整好,让留守村里的干部有饭可吃、有菜可吃。
爱心资助
驻村工作,核心就是察民情、办民事、解民忧。驻村以来,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东家进西家出,一直是岳晗每天的工作。
长期的走访,岳晗找出了一个重要的致贫原因。大多的贫困户都属于多孩户,孩子多了就造成贫困,很多贫困户都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丢在家里,有的是爷爷奶奶带,有的是哥哥姐姐带,孩子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也不懂照顾自己,留守儿童太多太多。每当看到孩子在冬日里穿着凉鞋红肿的脚丫,看到孩子们挂满干涸的鼻涕却又天真无邪的笑脸,岳晗的心都会狠狠的抽痛着。
“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岳晗无数次的在心里面告诉自己,为了这个牵挂和诺言,他坚持努力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的5月,在朋友的介绍下,岳晗与本单位派驻**乡拥护村的另一名驻村干部一起结识了“爱心**”公益联合会这个慈善团体,认识了“爱心**”义工叮咛和李劲松。岳晗将自己驻村这段时间所收集到的困难学生的情况给“爱心**”义工做了详细的汇报,生怕遗漏了一个小点。“爱心**”的义工听完介绍后,希望进一步了解困难学生和家庭情况,再决定是否对困难儿童进行帮助。
“不怕你们笑话,看到求助有望,想到能为孩子们解决一些生活用品,那一晚真的激动的未能入睡。”想起第一次能够为村里做一点实事,岳晗一直很激动。
得到“爱心**”义工的话后,岳晗便再次对本村困难儿童家庭进行摸排,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是雨天还是晴天,岳晗没有错过一次走访,没有漏掉一个困难儿童的排查。时间持续近两个月。
“累的时候,就想想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瞬间就干劲十足了。”岳晗一边工作一边说。
9月16日,星期六,岳晗和拥护村的驻村干部一起坚守在村,他们要带领“爱心**”各工作小组到困难学生家中进行走访调查。在“爱心**”困境儿童项目部部长“牵手一辈子”的带队下,“爱心**”公益联合会义工“二锅头、水仙花、马鹏、微笑”等33人对民生村和拥护村96名困难儿童进行实地入户走访调查。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也是一个周六,这是一个刻在岳晗的脑子里无法忘记的日子。
按农村风俗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王节,需要慰劳辛苦一年到头的牛王,对家中的牛表达感谢。然而岳晗二人却顾不上回家,因为经过5个月的努力,他们期待的这天终于到来了。
这一天“爱心**”公益联合会的成员,带着9900斤大米、990L食用油、学习用品66套、洗漱用品66套、珊瑚绒毯66条、魔方小礼物66个、毛圈加厚袜198双、快乐成长基金5940元、医保补助金3960元,来到了**乡,对民生村和拥护村的走访了解决定帮扶的66名困难儿童进行了慰问。
10个月的驻村,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穿破的每一双鞋粘满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的泥土;10个月的孕育,他用行动兑现诺言,96名儿童的微笑诠释着他像“母亲”一样的牵挂。
篇十一
**,一位28岁的年轻小伙,除了是**农信社信贷员外还担着**县**镇**村“第一书记”。自2016年3月驻村以来,他积极走访、加强沟通、踏实苦干,让当地的群众致富了、贫困人口减少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其间收获了许多友情、亲情,包括成为一个贫困孩子的保爷(当地对孩子“干爹”的称呼)。
驻村以来,**通过走访了解到村里有一户特别贫困的家庭,户主叫**,今年75岁,妻子72岁,家里有三个还未上学的孩子。第一次走访他家时是村主任陪同去的,**72岁的妻子拿出一张照片哭着说道:“这是我儿子,就是这三个孩子的爸爸,去年不在了,儿子刚走不到一个月,儿媳妇也悄悄地走了,现在就我们两个老人带三个小孩。”**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有自己的家庭,也比较困难,次子三十六岁还未结婚,死去的是三子,目前就靠次子务工支撑家庭生活。走访回来,**就申请作为**家的联亲干部,与他家结为亲戚,开展帮扶工作。
根据**的家庭情况,**首先联系其在外务工的儿子,了解他的务工情况以及发展思路,目前他在外从事钢筋工,收入要比本地高,暂时不打算回乡创业。面对年迈无劳动力的两位老人和三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只有从各方面给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援。先是向**镇民政科为**家申请到200斤大米和两桶菜籽油,并帮他撰写国家低保申请并交到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最终享受国家低保,领取低保金。2016年8月,**大孙子杨文浩和孙女杨文蕊都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因为学前班每个学生需缴纳650元费用,而家里只有400元,就迟迟没有去报名,得知此消息后,**立刻联系当地小学的沈校长并向学校提交减免费用的申请,经校方研究同意减免了一个孩子的费用,**马上掏出300元给**,陪他一起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到学校报名入学,看到孩子们走进校园的兴奋老人家倍感欣慰。此后,**农信社主任喻洋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也走访了**家,送去300元的生产种植资金。
**经常电话了解两位老人的身体情况,每个月都会去**家两三次,平时给小孩子带点水果,逢年过节给他们带粮油等用品。一次次的走访,一次次的关心和问候,**老爷爷提出希望**做孩子杨文浩的“保爷”,让驻村帮扶中的亲情更浓。基于**和**家的紧密关心,在办理**家的部分业务中**就成为了代理人,2017年需要办理杨文浩的低保存折时,**镇民政科特委托**带杨文浩一起办理。
成为贫困孩子的“保爷”这只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工作的一个缩影。一年半的驻村工作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结合**村的村情村貌狠抓种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一是根据**村的土质,由**村富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在凌武大寨、以及新寨至拦蛇关一带大面积种植辣椒和蔬菜;二是利用村里优质的水资源,由村主任雷作祥领头,带领罗时建、唐廷光等村民养鱼;三是基于**村村民对斗牛的喜好,鼓励村民养殖斗牛,斗牛生长快、价格高,目前**村甲孔组已有过半的农户养殖斗牛,其中**村杨秀尧和陈光才都养牛20余头,杨英秀养鸭1400余只;四是针对**村距离**镇近,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基于**镇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因此鼓励**村民发展运输业,目前陈大军、李志刚等均购买车辆在周围进行运输,谷虾组村民大大小小车辆共计30余辆。
在驻村工作中,**积极与“娘家”——**农信社对接,针对发展缺资金的农户给予信贷资金支持,仅2017年第三季度就向**村发放贷款56户,共计220万元。同时,帮助联系各部门给以支持修建**村村委办公楼、购买办公设备、修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帮助群众出点子、提思路、谋发展,鼓励群众发展产业,并通过农信社信贷资金支持,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得到**村全村593户农户点赞。
篇十二
“他很负责,每次村里有事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小伙子很关心人,看我年纪大了,还经常来家里帮我干活哩”。
在**镇**村,提起“他”,村民的话匣子就瞬间打开,纷纷细数起“他”和自己的渊源。这个村民们口中零差评的“他”,正是该村第一书记——**,来自**司法局。
“咱们张书记,那是一辆自行车走天下!”无论是家中的老人孩童,还是在田间劳作的汉子妇女,只要说到他,无一不会提到这句“大众评价”。
面对记者的疑惑,**笑着解释,2016年4月驻村之初,看到环境这么美,地理条件这么好的地方,竟然是贫困村,他心中很是不解。为了摸透村子情况,**骑着他的自行车,开始走村窜寨。上任没几天,村里的每一条路都留下了他的车轮印,村民们也渐渐习惯了这个骑着自行车“游”村的身影,了解到这个人是个“领导”。
为了和村民熟悉起来,**时常到村民家中,或是陪老人谈谈心,或是教孩子写作业,农忙时节,他甚至还会下田帮村民插秧种地。有一次,村里突然停水了,**带着村主任和副支书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数次下到40米深的洞中检查修复设备,当供水恢复的那一刻,村民们齐齐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那洞多深啊,二话不说就下去了......”“这个书记是干实事的......”连续几天,**这个名字,一直是村民们热议的话题。
和村民熟悉了,就要考虑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想要富,先修路,看到村里的主干道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损坏,他第一时间就上报县里,申请资金建设修复。“看着这条修缮完好的路上车来车往,就像血液在身体里流动,我才觉得这个村有活力”他说,今年,他还争取到县交投公司硬化项目,力争硬化2公里通组公路,扩大村内生产便道。
修路的同时,**常常思考,**土地资源这么好,何不发展种养殖呢?经过查找资料并多方对比,结合本村基础,他决定带领村民们种植刺梨及种桑养蚕。正想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他,却曾想,刚表露想法就被村民泼了一盆冷水。祖祖辈辈都是种植水稻,大面积改种桑树和刺梨,村民们都没接触过,心里都没底。面对众人的质疑,**不但没有泄气,还一边耐心地做思想动员,一边查找相关资料和种植案例展示给大家,增加村民信心。如今,全村有近80户农户开始了标准化刺梨种植,种植面积近700亩,桑树栽种145亩,其中近100亩转包给公司管理,农户也可就近在公司务工,增加务工收入。
今年,**积极牵头联系“娘家”,为村里5户贫困户争取了共15000元的购猪基金,购买了一批小猪赠送贫困户饲养。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他们猪崽的同时,**也叮嘱他们,要把这些小猪当作发展的“种子”,积极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养殖数量,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听说我家可以领到6只小猪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书记帮助我们,感觉心里很踏实,脱贫不是梦想了。”该村贫困户罗玉亮对记者说。
除了发展种养殖,**还从贫困村产业发展周转金中拿出一定数量资金,让村集体参与双合建材企业的砂石代售工作,既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又可让村集体入股分红。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两万元以上。
下步,**计划扩大刺梨种植规模,并引进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加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全村装上路灯,实现自来水全村覆盖。“自从张书记来到**,大家的变化的确很大,以前很多事情都不太敢去接触,现在大家也都积极迈步,开始逐步探索脱贫新路子了。”**村支书罗金明说。
如今,走在**村的路上,遇到**的村民都会笑着和他打招呼,大家再也不觉得他是一个“领导”,而是身边一个亲近的亲人。“**村的每一角落都有我的足迹,我热爱这片土地,也爱这里的每一个人,我在这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不为别的,只为献出我的一份力,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好的改变,让他们过得舒适、富足些。”**说。
篇十三
“**,今年羊肚菌的收成好不好?要不要再多扩种几亩?”“要的,王书记,你不来问我们,我们还打算去找你呢,今年种植这个羊肚菌收入可比去年种包谷、洋芋收入翻了几番,正准备找你咨询多种植几亩呢。”去年3月,**作为**市人社局派驻道真自治县**镇**村第一书记,助推精准脱贫。
“我刚到**村时,乡亲们可不是这么相信我”。**笑着说道,“记得到村第二天,村干部问我心情是怎样的?我说就一个感觉,害怕。一是晚上一个人守着空空荡荡的办公搂,听到风吹窗户的呜呜声感到有些害怕。二是了解到**村不仅是贫困村还是后进村,而且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感到穷的害怕”。
在驻村走访的过程中,**决定要做的第一件事:修路。**村多数通组路睛通雨阻,出行都不方便,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发展产业。他走遍了**村所有通组路,沿路向乡亲们咨询意见,对需要维修改造的通组路一一进行测量,积极协调交通部门立项重建,争取了建设资金86万,重建了**村河坎上**。同时,向**市水务局协调争取到修复项目资金15万元,修复改造了黄村大堰垮塌地段2公里,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和认可。
群众认可了,村里工作就好开展了,村班子干事创业的决心也就激发了,但脱贫致富还得靠项目。**又积极带领村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到外考察农业产业化,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引导贫困户产业发展,大力助推羊肚菌、花菜、辣椒蔬菜产业脱贫。一年多来,他们协调50万元用于“羊肚菌”等项目建设,确定落实**村羊肚菌示范种植30亩,成立羊肚菌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生产模式经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村2016年109户贫困户以帮扶资金量化入股,加入合作社经营分配,30亩羊肚菌以每亩纯收入4000元计,收入12万元,每户贫困户至少可分红1100元。同时为周边30余户贫困户提供了劳动就业,户均增收2500元。花椰菜产业采取基地+贫困户带动发展模式,入股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
虽然群众收入提高了,今年“摘贫脱帽”不成问题了,如何预防“返贫”发生,又成为**思考的大事。他向**市就业局争取到培训名额,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至2门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技能技术。截止目前,已在**开展电工、焊工技能培训26人,电商培训21人,挖崛机培训150人,正陆续开展家政、护工、厨师等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训1000余人。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不知不觉间,**村变成了**的第二故乡,“现在你问我驻村的心情,我呀,还是害怕,害怕驻村时间到了喊我回单位,我是真舍不得这里咯”。
篇十四
夏日的**,一场脱贫攻坚“大比武”正在激烈上演,无数党员干部正带头在一线砥砺前行……
县检察院派驻**营镇细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就是其中一位,这个80后党员是三都人,2010年考入**县人民检察院,201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甘愿把青春与热血洒在扶贫路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老乡你好!我是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我的职责就是为你们服务的,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我说,今天我来了解一下你们家的基本情况……”这是**2016年4月初次到细沙村对314户精准扶贫户每家每户走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细沙村属省级二类贫困村,有人口1776户504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4户1089人。这里最高海拔1567米,平均海拔1340米,致贫原因各有不同。刚来这里驻村的**,感觉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从何着手。
“一个30来岁的毛头小伙,又是外地人,到我们村能干出什么名堂?”这是部分村民当初对**的疑惑。
怎么才能改变现状,取得村民信任?在**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紧紧的压住,唯一的念头就是做点事出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用之人”。于是无论炎炎烈日还是凄凄风雨,他都会上山查看地质地貌,下乡走村串户,仔细摸清村情民情,对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有了新的认识。
调整产业结构为民增收致富
**通过全面摸底了解,分门别类列出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利用上级划拨的扶贫资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辣椒种植,并四处筹集资金为贫困户购买化肥,邀请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给村民举办辣椒种植培训会,为贫困户联系销售渠道,竭力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现细沙村已发展辣椒种植190余亩,给百余户贫困户带来发展红利;细沙村人多地少,**根据村内既有的夹山煤矿这一条件,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去煤厂上班,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村民收入,现在煤厂上班的贫困户有50户,每月每户可增加收入3000多元。
村民周时明说:“自从我家种植辣椒后,安书记又是组织我们学习辣椒种植技术,又是给我们送化肥,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
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六湾组是细沙村较为边远的一个寨子,交通不便,雨天,道路处处积水泥泞不堪;晴天,尘土任性飞扬,铺天盖地。**第一时间想到了娘家——县检察院,迅速向单位领导汇报了村里的情况,请求给予资助,单位领导认真听取了**的汇报,并深入现场调研,最终决定资助3万余元用于修路。可资金还是不够,于是他又向企业和单位筹资近4万元。资金解决了,他迅速带领村民修路,凡是占用到土地的村民,都乐意无偿让出,几个月下来,路通了,解决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
“路通了,但水的问题我不能不管”。该村中寨组来人反映其原水源点已断水多日,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希望尽快得到解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随反映人员前往中寨组实地查看,并返回村委会召集村干部商讨解决办法,决定将情况报告镇政府,申请拨付资金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经过多次沟通协调,镇政府同意并及时拨付资金购买水管由新的水源点引水到中寨组,解决了该组饮水困难。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村民徐光平激动的说:“**是我们村的父母官,通过这些点点滴滴事情,让我们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干部也好,我们感到很幸福”
创新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检察官接待日”,这是**在驻村工作中创新提出的一个想法,每月用一天时间邀请一次检察官到细沙村为老百姓解决法律问题,解释法律疑问,提供法律援助。
“检察官接待日”的开展,原于花竹山风力发电场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占用部分村民土地,部分村民对这些土地权属问题与花竹山风力发电厂发生矛盾。**知道风力发电厂建设项目是**县政府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耽搁不得,于是立即带领村干部一方面找到几个带头阻止施工的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另一方面与花竹山风力发电场进行沟通,找到双方矛盾的焦点,然后双方坐下来协商。并告知村民们有诉求要通过正当渠道,堵路阻碍施工是违法行为,同时承诺帮助村民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村民合法利益,至此,这场纠纷终于得以化解。
目前,**参与调解村民纠纷60余起,组织检察官到细沙化解矛盾纠纷5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800余份。
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村里要致富,班子带好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采取“三举措”强化学习教育常态化。一是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召开“三会一课”。为细沙村的党员开展党的理论培训,解读党章,宣传最新的惠农政策,学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龙增刚和当代愚公黄大发、邓迎香等先进事迹;二是针对村里老党员多,年纪较大,行动不便,集中学习较困难,他便上门服务;三是加强对村支两委职务犯罪预防教育,通过与村干部交心、谈心,加强法律、政策宣传,带领村干部到县检察院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加强班子廉洁自律。
村主任王超说:“安书记在我们这里驻村特别关心弱势群体,每逢节假日都会向本单位和向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筹集资金,为我们村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送去慰问物资,我们既佩服又感动”。
走进细沙村,村容村貌正在悄然改变,通组路通了,入户道路也硬化了,村民们的农产品能顺利运出去了,各种生产生活物资也方便了,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全村党员群众的干劲更足了。
同事们都问**:你为细沙村做了这么多实事,村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有没有成就感?**说:“我既然选择了驻村工作,就要真心真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作为党员,我觉得我还做得不够,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要让老百姓们真实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篇十五
**县**镇**村有这样一位自称是“放牛娃”的驻村干部,他叫**,是省委老干部局派驻**县**镇**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虽来自省城,但他在和村民交谈中总是这样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小时候是‘放牛娃’对农村充满感情”,就是因为不忘“放牛娃”的初心,驻村一年多,**始终将群众当亲人,将扶贫当家事,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用实际诠释了驻村干部为民造福的热忱之心。
用心谋事,精准把脉做好“预”字文章
2016年4月21日,驻进**镇**村的当天晚饭后,**就拜访了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能手,随后几天又走遍了**村5个村民组,掌握村情,理清思路,谋划发展。不到一个月,**的驻村日记上记着:全村656户254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4户458人,贫困面积20%,是省级二类贫困村……通过走访了解下来,**总结到:“**村虽然离镇街道很近,但群众干部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甚至不愿脱贫;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经济没有‘造血’功能;基层组织战斗力薄弱。”围绕这些问题,**彻夜难眠,思考策略。
扶贫先扶智。针对干部群众思想保守的情况,以“群众会+”和“两学一做”为抓手,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形成脱贫攻坚合力,采取学做结合,把农村党员集中学习,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模式致力于扭转党员的思想带动群众。一年来**召开群众会23次,上党课5次,与村干部谈心20多次。如今的**村谈发展、话发展、谋发展逐渐成了常态。数字说明一切:2016年底**村贷款余额达到8923600元,比2015年的4780700元增加一倍;2017年初的茶叶培训班,就有120多人参加,以前每次只不过来10余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村绝大部分青年都在外打工、创业,有的还小有成就,作为村级组织应该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在**村的一次支部会上说道。会后,**村结合实际制定了《**村脱贫攻坚青年服务方案》,方案里明确了要吸引本村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支持家乡建设。2016年,**村通过调查山林田园,召开村委会和群众代表会,重新修订了《**村产业发展规划》,要求要在一年内实现“空白区域皆发展产业,贫困户皆进入合作社”。在遍访贫困户中,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方案》,目标是家家有产业,人人有门路。“杨书记是一个说到就要做到的人,他通过不断的走访群众,掌握村里的实情后,指导村里规范制度建设,通过反反复复的召开村委支委会和群众代表大会,针对各项工作都有规范的方案指导意见,目前村里面的每项工作都有规范的方案,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懵到干了”。**村支书何亚青说道。
用情行事,不忘初心情暖困难百姓
在**村方山组6岁儿童**,父亲弃家出走音讯杳无,母亲是智障、哑巴且患小儿麻痹,小**长期与不能言语的母亲生活,性格孤僻。**了解到情况后,一直关注**一家生活状况,除现金、衣物外,特地送她一台学习机,提高语言能力。2016年9月,**该上小学时没户口,由于父母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准生证,办理户口是件很棘手的事。有人劝**还是不要管了。他没放弃,先后到县有关部门咨询,后来通过**县医院对母女俩采血,邮寄至省外某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亲子鉴定”,再由**公安部门解决户口问题,这其中的曲折过程只有**自己知道,**母女的亲子鉴定费和血样邮寄费都由他自掏腰包。**最终走进了小学的校门,性格变得开朗爱笑,见到**就大声喊“伯伯”,邻居们说这孩子过去不大说话,现在变化大了。
小事贴民心,爱心显真情。老党员舒青贤瘫痪在床,家属希望有一把轮椅。**先后到县残联协调,领了轮椅,又亲自送到老党员的床头。村民评价他大事小事都要管,**则认为树立党的形象就在点滴之间,给群众送温暖须“勿以善小而不为”。2016年暑假,在**的帮助下,**村10名优秀留守儿童,到贵阳参加全省青少年夏令营,开阔了眼界,触动很大。今年4月,了解到**中学课桌破旧,他与省关工委联系,争取了五万元资金,帮助更新了330套标准化课桌椅。一年来,联系省委老干部局为**村困难群众送去帮扶金、助学金超过3万多元。
用力成事,建强支部助攻产业腾飞
千方百计凝聚力量助发展。由于**村大部分青年人、致富能手在外学习和务工的情况,**通过互联网+,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并开展了“我为**脱贫攻坚献一策”等活动,宣传**村的发展变化,动员青年回乡发展,在2016年底,在这些青年人中,发展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吸收2名青年到村委会工作。
千方百计建强支部引领发展。 2016年初,省委老干部局机关两个党支部与**村党支部一起开展“党员活动日”,共过组织生活,共同解决发展难题,农村党员们深受启发。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向上要项目、向下落地项目,**村在2017年新增茶叶、油茶、辣椒、花椒、玄参等产业1500亩,涌现出3家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全村空白处皆有产业,贫困户皆就近加入合作社”。为了让支部在产业发展中起带头作用,**主持制定了《党员干部挂帮产业基地制度》,要求挂帮党员每月至少深入基地一次,推动基地与贫困户有效关联,向基地农户宣传政策,帮助基地用好用足惠农政策。就是在党员田维军的挂帮下,**村银盘山养殖合作社短短一年时间,从一家人单打独斗到联合30户贫困户抱团发展,年产值从10万到300万元。
千方百计增强集体经济“造血组织”创新发展。通过外出学习取经,**村选定九叶青花椒项目为主攻产业,**又努力争取到省财政厅20万元的支农资金,注册了“益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新地采取“村支部+贫困户+合作社+项目+企业”的形式运作,即近百户农民以土地入社,村集体以财政投入的20万元占有28%的股份,成为集体经济一个“造血组织”,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如今的**,除了产业发展,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改造等基础建设也如火如荼,“放牛娃”**仍在为他熟悉而热爱的乡村,充实地忙碌着、付出着,继续着他的驻村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