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如懿传》又在看的嘛Z?让哦我们看一看小编带来的评价周迅霍建华主演的电视剧《如懿传》,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呢。
腾讯视频仓促官宣,8.20日全网独播,说真的,这个播出方式,有点尴尬也有点无奈,据说是这次好不容易拿到上星文件了,但是东方卫视已经播出其他剧了,如果等档期,那么还得重新去审,而且现在新丽已经被腾讯收购,这部剧只能走二轮上星的路子了
(想吐槽抄袭的,我后面有说,直接调到后面去看即可)
后面有根据小说剧情分析的,请跳到后面阅读
刚看了几集,个人观点。
第一集很不好,很赶客,小言情情节适合剪辑做回忆杀,不太适合做正片,一来拖沓,二来虽然演员为了角色扮老扮嫩都是职业需求。但是周迅的几个少女造型确实不好看,包括那个大婚的造型也很糟糕,妆容不够给力,年龄和角色差距感太大,也非常不适合,如果用少年演员,或者做画面较黑的回忆杀穿插补叙也可以解决演员年纪和角色年纪的差距较大,妆容不给力的问题,还可以缩短剧情。
第二,三,四集从丧仪开始,剧情变的流畅了很多,明显好转很多。汪俊的镜头运用的很好。
刚看到第14集了,汪俊导演确实厉害,十分佩服,完全感觉后面和第一集不一个画风,而且拍摄手法太好了,我现在感觉这破剧本照汪导这种手法维持下去并且改编的话还有点救。但是,如果汪导把剧本救回来的话,流潋紫又如同上次一样名利双收了,唉好复杂的娱乐圈。
在汪导的镜头下,宫斗情节明显被弱化了,重点在拍摄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而不是争斗的过程和阴谋算计,具有很强的人文生活气息。比如如懿给李玉上完药后,独自依门擦泪,比如大阿哥入住延禧宫的那段生活细节。一些奇葩的狗血宫斗的东西也被删删减减,比如如懿被泼冷水,海兰光着脚被狠狠抽打之类的。
对富察琅嬅这个争议角色多了点丰富的描写。她平时一些小细节,小动作上可以看出,她的确对妃嫔很好,对庶子也很好,并且很多事是发自内心的去做的去说的,并非简单的表里不一的虚伪,为人处事上确实贤惠也端庄公正。不过耳根子也确实软,没什么大主见,会防备女主,会隔开她和海兰,分配偏远宫室,会暗示高晞月主动去分宠,会担心皇帝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贤内助,对于仆人,也是如“当个猫啊狗儿”,虽然看似很疼爱,但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说送去对食,就送去了,但是自己也十分觉得愧疚,对此很矛盾。
而其他妃嫔身上,也多了很多生活化的影子,恶毒的那面也被削弱。比如高晞月也有娇憨的一面,跟玫贵人吵架会咒她“生的儿子太笨不讨皇上喜欢”这种一点都不恶毒的诅咒,会因为对玫贵人的死胎的事感兴趣,主动跑去拉着平时的“对头”如懿套近乎,聊八卦。连隐藏的boss金玉妍都是以平时和和气气的唠家常的方式,进行挑拨,离间,栽赃和收买。
但是问题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言情部分的铺垫有点拖沓,并且台词也不好,但是这些新新加的言情戏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两个人对对方完全不同的小象,(端庄的青樱和随便的弘历),比如关于一夫一妻的讨论,还有帝后的合像,也确实把这部剧的基调落在了封建帝后的婚姻上,也为后面婚姻失败后的断发决裂,销毁画像埋下了伏笔。但是部分台词过于现代和直白(比如一夫一妻的讨论,汪俊前作《苍穹之昴》中张夫人和慈禧说一夫一妻的时候比这个地方处理的要好的多,本剧中处理的太突兀)。而且在富察琅嬅这个角色的处理上还是有漏洞(毕竟富察琅嬅是流潋紫笔下塑造失败,逻辑有问题的一个角色,所以必须靠导演来改),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太像君臣了,缺少足够的感情描写,其实只要多几处生活化的小动作,还有眼神戏就可以了。
还有那个几次关于内务府拜高踩低的描写,虽然宫份减半,但是端那点菜过分离谱了,同第一集的赏黄金百两一样离谱。
另外字幕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雍正过世是8月23,字幕打成了9月,大丧的时间居然比过世时间靠前。
一处是皇太后专政多年,我认为专字不妥,应该改成干政多年。
后期等回头多看几集在更,不知道我原来吐槽的糟糕剧情没有改动。毕竟这剧本原小说的问题太多了。
再次佩服汪俊的镜头语言,从画面到构图,精美极了。
下面是原来的小说情况分析
说实话,仅我个人主观情绪而言,我很想给《如懿传》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它有着我喜欢的优秀导演汪俊,有着我最喜爱的优秀演员周迅,有的顶尖的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虽然也放飞自我的设计了几个糟糕造型),有着一个我认为非常新颖有深度的好题材(非打怪升级的宫斗,而是以一个悲剧结束的皇后作为主角),甚至它的出品公司新丽在我眼中也是一家影视业的优秀公司,因它曾经出品过《白鹿原》这样优秀的剧目。可是,《如懿传》剧本中(以典藏版的剧情为标准,初版的问题更多)的硬伤,却让我对这部电视剧感到有很多遗憾和不满。它用了中国影视业最顶尖的班底,就不能仅仅只是拍个肥皂剧,快餐剧出来,它应该像它宣传的那样,代表着行业的品质。
当年《甄嬛传》大火后,曾被《人民日报》 点名批评,人民日报批宫斗剧:歪曲历史 “煽色腥”到极致,指出问题所在。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原本,后宫戏是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题材类型,通过嫔妃争宠、比拼心计可以发掘在这背后隐藏的特殊人群命运的悲惨以及人性的扭曲。她们从涉世未深的少女到工于心计的嫔妃,完全是封建制度的戕害使然。但实际上,这些本应好好表现的内容在电视剧中完全被屏蔽了,而后宫中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了。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
宫廷戏的确如文章所说,其实是个可以深度发掘的题材类型,过分渲染阴谋诡计并非宫廷戏该有的深度。宫廷女性既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封建制度的深深受害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她们身上有着更多的创作可能。
《甄嬛传》在争议中大火后,流潋紫大胆地以历史上不废而废的那拉氏皇后为主角撰写《如懿传》是个明智的选择。那拉皇后曾经在历史小说家二月河的笔下以一个”红杏出墙,残害皇嗣“的淫妇形象出现,也曾经在言情小说家琼瑶笔下以一个刚中带柔,因为害怕失去高傲尊严和高贵地位而不择手段维护地位的怨妇形象出现。
然而,要说历史上的那拉皇后多么可恶多么令乾隆讨厌,也言过其实。乾隆皇帝也曾夸过还是妃嫔那拉皇后”人亦端庄惠下“,那拉皇后生子后,也曾说过”又皇后已生皇子。一切顺适吉祥。卿其同此喜也。“还曾作诗庆祝。生活中,也有过让皇后修改合身的衣服等日常琐事,二人也算是相敬如宾,有过夫妻和睦的一段时光。那拉皇后的待遇并不算差,甚至可以说,是值得所有封建时代的女性羡慕的,有最高地位,有个省心的儿子,并且儿子在当时争储位的条件下,也没啥对手,就一个竞争对手五阿哥,五阿哥身体还不怎么好,有丈夫的相敬如宾,娘家人也安守本分。但那拉皇后却在毫无征兆下,与乾隆爆发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被乾隆愤怒道”她平日必恨我极深“。那拉皇后享有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最高地位和身份,乾隆对待后妃也算厚道,但在一切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中,却最终选择不顾一切的剪发,落得悲惨的下场。
以那拉皇后为主角,确实可以深度剖析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人性是怎样被扭曲的,被戕害的,纵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也有着说不完的悲哀和苦楚,让她宁可做尼姑也不愿做皇后,最终以悲剧收场。而此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少年天子》,《金枝欲孽》等表现封建女性悲剧的”宅斗戏“”宫廷戏“也都是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悲剧收场,并且得到了主流官方的认同和观众的的喜爱。新丽传媒也深知这一点,决定以”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打造该剧,汪俊在采访中也再三强调这是一部体现封建帝王婚姻悲剧的一部剧。
可惜的是,流潋紫采用了一个好的题材,却没能写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她自称自己是在写封建时代的女性悲剧,但她对于封建制度对女性的迫害,还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写出来的是个庸俗肤浅的小说。她认为那拉皇后的悲剧原因只是”帝王家的高处不胜寒“和”爱情的湮灭“,而对于其他宫廷女性的塑造,或是刻板的工具化,或是又扭曲的,甚至是不堪的。若是细细剖析,我认为《如懿传》剧本的硬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真爱”论,强行把主角设计成一个“精神胜利者”
如果说,甄嬛的结局是个“世俗上的胜利者”拥有了最高的权势地位,为了增加悲剧性,让她成为一个“感情上的失败者”,是个“孤家寡人”。那么,如懿的结局就是“世俗上的失败者”,不废而废,下场凄凉。可是流潋紫偏偏让如懿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胜利者”,让如懿成为乾隆的“唯一真爱”,让乾隆在梅坞中一生怀念。而销毁画像 ,不予祭祀等行为,被流潋紫写成“放如懿自由,让她的魂魄享受宫外的生活”。当然,要是仅仅是让乾隆痛恨如懿,也不符合流潋紫自己的设计的逻辑,更不符合历史和常理。事实上,按照她的铺垫,乾隆对逝去的如懿应该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少年时代青梅竹马的旧情,也有震惊和愤怒,断发决裂给予了他很大的震撼,这种震撼造成的是不可挽回的结果。但是流潋紫对于乾隆各种怀念的描写,把感情简单化,这种描写还不如琼瑶笔下的《还珠格格之天上人间》中,乾隆皇帝的一句“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竟然造就了一对怨偶。”更能让观众对那拉皇后和乾隆皇帝的命运感到唏嘘。
这种剧情设计,使得故事的悲剧性大大减少,甚至还有些“温情”,导致整个小说的格调变得肤浅而又庸俗,变成了简单的“虐恋”,“爱她就要放她自由”,甚至还找了个替身惇妃来排遣思念。最后,下场凄惨的如懿,通过赢得皇帝的感情,成了真正的胜利者。
另外,无论是富察皇后也好,那拉皇后也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还用谁是皇帝的“最爱”来衡量一个女性的价值,不觉得这种行为挺不尊重女性的嘛,挺君权至上嘛,即使她们是几百年前的古人。
二,过分强调“爱情”的矛盾,把封建帝后矛盾矛盾全都归于“猜忌”“爱情”
身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最大得利者。皇帝和皇后自然不会像寻常夫妻一样,为了柴米油盐发愁,因为生活琐碎而产生矛盾。但是,可以让帝后发生矛盾的事情太多了,“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不对等的地位,使得皇后不得不小心谨慎,规行矩步,但是同时又要以“贤德”要求自己,还要以封建规矩劝诫皇帝,即是妻子也是臣子。而孝贤皇后珠玉在前,乾隆又时常怀念,在记忆中美化孝贤皇后,继后常常会感受到很多无形的压力,这中间有太多违反人性的,可以造就矛盾的地方可以发掘。可是流潋紫偏偏把最大的矛盾,统统集中在爱情矛盾上。“凌云彻爱慕如懿,所以皇帝对此多有猜忌,变着法子折磨凌云彻,把他除以宫刑,让他伺候皇后,如懿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彻底毁灭,心碎断发。”
《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的好友王大路评价达康书记的夫人欧阳菁“一个女人在少女时期初遇爱情有着憧憬是很正常的,但是到了四十多岁还有这种心理,那就不可爱了,那是拒绝成长。”当然,要是说人到中年就不能追求爱情,那是胡说八道,中年夫妻不因为感情问题吵架,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到中年,对于爱情的感受必定是与少年时代是不同的。小说中的如懿,此时早就不是少女时期的青樱,而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皇后,是一位国母,她不仅是弘历的妻子,她还是12阿哥的母亲。可是在流潋紫笔下,这些身份都被弱化,其余的矛盾都被弱化(也有相关的矛盾描写,但是并未作为剧情的主要矛盾)。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因为30年前的少女时期的爱情憧憬,和丈夫发生了一次次的矛盾争吵。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年男性,用着奇怪的方式折磨着妻子的爱慕者。这使得故事的主要矛盾和封建制度关系不大,而且充满了“言情感”“无病呻吟”感,故事的矛盾冲突也是毫无铺垫的被作者强行牵着走,而其他矛盾,最后演化成爱情矛盾,认为都是爱情出了问题导致的。
三,过分渲染“阴谋”的残忍,配角女性的形象过于扭曲不堪
以往的宫廷剧,包括《少年天子》《金枝欲孽》《甄嬛传》中,都有着性格扭曲的女性配角。她们用阴谋诡计迫害其他宫廷女性,甚至谋害婴儿,她们用歇斯底里的手段,诉说着封建制度对她们的摧残。但是,这些角色,尤其是残害婴儿的角色,往往都是“疯子”,是“毒妇”,是最为阴暗的人物。
可是《如懿传》(以典藏版为主,剧版可能还有新的改动)中,参与残害婴儿的角色有高晞月(慧贤皇贵妃),金玉妍(淑嘉皇贵妃),苏绿筠(纯惠皇贵妃),海兰(愉贵妃),魏嬿婉(剧版为炩妃,卫嬿婉),白蕊姬(玫嫔),整整有六位女性。
并且这六位女性中,有两位是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的,一位是中性的人物,而她们都参与了各种残害无辜幼子的事件中。海兰和苏绿筠用柳絮让孝贤皇后的二阿哥哮喘发作而死(典藏版改为设计使二阿哥生病,但被金玉妍害死),白蕊姬用有病毒的肚兜让孝贤皇后的七阿哥得天花而死。
而金玉妍则残害了怡嫔和玫嫔的孩子(典藏版增加了二阿哥),通过朱砂水银蒸汽,让两位嫔妃一个生下畸形死胎,一个流产。而高晞月则是想陷害如懿并被金玉妍挑拨,而参与了残害婴儿的事情。
最为扭曲不堪的是魏嬿婉(卫嬿婉)这个角色。她出于报复和算计金玉妍的心态,杀了金玉妍的九阿哥,害金玉妍的儿子摔瘸,放病狗咬死如懿的五公主嫁祸金玉妍。为了报复女主,命产婆把如懿所生的十三阿哥勒死在产道中,而此时的魏嬿婉正怀着十四阿哥。她的行为之残忍恶毒,已经不是正常人所能理解的范围。
过多的女性,不少还是孩子的母亲,过分的参与到残害婴儿的事件中。并且除了金玉妍在谋害(未出生)婴儿时,给予了足够的动机(为了母国的地位,抢先生下“贵子”(流潋紫设定,钦天监预言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个儿子是为贵子)好争取赢得皇位)外,其余的角色都是毫无目的和意义的去残害婴儿,她们动机只是为了报复孩子的母亲,让孩子的母亲痛苦,而得到一丝胜利的快感。
尤其是海兰和苏绿筠两个角色,是女主的闺蜜和好友。甚至在初版的《如懿传》中,如懿本人也参与到残害婴儿的事情当中。(典藏版中如懿本人毫不知情)。这些残害婴儿剧情,使得这些角色非但不可爱,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尤其是魏嬿婉(卫嬿婉)这个角色,恶毒的没有原因(仅仅是因为做宫女时候被各种虐待,并不能成为她身为母亲却残害幼子的理由),扭曲的过分残忍,从她身上看不到人性,看不到美好,观众读者对她无法产生一丝的同情,因为观众根本看不到她扭曲的原因,她是一个不堪入目的角色,仿佛就是一个天生的恶毒胚子。
此外,还有一个饱受争议的重要女性配角,孝贤皇后富察琅嬅。在初版《如懿传》中,富察琅嬅无疑是个恶人,但是在典藏版和剧版中确实不是一个坏人(因为坏事都让闵春晓饰演的素练干了),成了背锅侠。富察琅嬅在剧本中高贵,端庄,贤惠,但是也有防备之心和私心,和女主如懿早期也是和睦相处,多次帮着她解围,甚至如懿的陪嫁丫鬟指认女主谋害皇嗣看起来证据确凿,富察琅嬅也对皇帝进言,她不认为女主会干这种事,平时不屑于与妃嫔争宠斗气,但是小人挑拨栽赃陷害,误以为女主伤害自己儿子与其反目(但是也没做什么太阴损的事儿,好像是冷宫放火,剧版可能有变化,还有个避孕的镯子,典藏版是知情默许的,剧版好像是不知情的),又被皇帝误会作恶,抱着遗憾死去,真相大白后皇帝因为愧疚和敬爱的原因,一生都在怀念富察琅嬅的点点滴滴,甚至在记忆中不断的美化她。
这个角色其实从设定上来说还是颇有新意的。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普通女人,身居高位,努力做着贤妻的责任,却深受他人的背后诋毁,和好友反目,被丈夫误解,留下的“贤名”,也是用惨痛的生命代价所换来的丈夫的愧疚,是个可以深度发掘的角色,正好可以和女主如懿成为镜面的对照角色。一个在压抑复杂的环境中抱憾而死,一个在压抑复杂的环境中爆发决裂,两位皇后的悲剧命运更可以让观众进行思考。但是在流潋紫笔下,富察琅嬅的缺点被放大,比如治理后宫太过节省,对待下人态度也是高高在上,说把宫女送去对食就送去对食了,虽然事后也表示后悔补偿,耳根子太软,容易被挑拨。而富察琅嬅优点仅仅是草草几笔的含糊描写,这使得人物形象单薄而不立体,甚至感觉有些呆板和蠢笨,还有一丝丝的伪善。
四,重复使用某一桥段,逻辑错误严重
慧贤皇贵妃高晞月死前被皇帝厌弃,但因为其父是大学士高斌,皇帝顾及着高斌的颜面,厚葬了慧贤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金玉妍死前被皇帝厌弃,大骂其不过是个贡品。但因为其是朝鲜(剧版为北国)贡女,皇帝顾及着北国的颜面,追封为淑嘉皇贵妃,然后把金玉妍丢弃到乱葬岗,用了一位刚过世的官女子入葬。
令懿皇贵妃魏嬿婉(卫嬿婉)死前被皇帝厌弃,软禁在冷宫,每天吃残羹剩饭和慢性毒药,苟活了近十年。但因为皇帝要立其儿子十五阿哥为储君,皇帝顾及着储君的颜面,厚葬了令懿皇贵妃,宫中称“令懿”是在羞辱魏嬿婉,因为她只是如懿的替代品。
相似的桥段整整使用了三次,次次都是为了xx的颜面进行追封。并且有着严重的逻辑问题,比如在设定中“北国”只是个番邦小国,甚至自己都在开脱关系,称金玉妍不是受北国指示,只是个捡来的养女。可是皇帝依然要追封金玉妍,这使得剧本逻辑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还有北国来使节,被禁足的金玉妍立刻被复位之类的情节,使得“北国”的地位忽高忽低。
此外还有一处逻辑严重有问题的地方。接生婆田嬷嬷受到魏嬿婉指示,掐死十三阿哥,事情败露后竟然只有田嬷嬷一人被处死,魏嬿婉的母亲出来顶罪后,魏嬿婉全身而退。这些情节在逻辑上有着严重问题(怀疑流潋紫可能是被TVB的一些电视剧影响的,TVB电视剧经常有这种背锅桥段,比如宫心计),不仅圆不上,而且违背常理。
当然,电视剧版肯定是做了很多删改的,目前已知的,就有令妃魏嬿婉改成了炩妃卫嬿婉,替身惇妃汪芙芷也被删除,五公主也不是被疯狗咬死,而是先天性心脏病,受到疯狗的惊吓病逝。其余的暂且不知,可能其他一些残害婴儿的情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删改。其实,只要在开拍的时候,找个好编剧修改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后半部分内容),这部剧的深度真的能提高很多。
《如懿传》之所以出现这四个严重的硬伤问题,我个人认为,作者/编剧流潋紫可能是受到“反琼瑶小说”的影响。在流潋紫撰写《如懿传》的时期,一种同人小说正在网络盛行,主角多是琼瑶小说的角色,却和琼瑶剧,琼瑶小说有的相反的人设。这种小说一般声称“琼瑶剧三观不正”要“正三观”,在这些小说中,一旦是和还珠格格的沾边的,继后往往成为主角,令妃往往成为“巧言令色”的小人和反派,小燕子紫薇等角色一定是脑 残的,整天折腾的,含香必须是牺牲自己的思想意志成为木讷的妃嫔的。
这种反琼瑶小说,除了极个别质量尚可外,多数都有着比琼瑶还奇怪的三观,琼瑶虽然有些小说的确存在过分拔高“真爱”的嫌疑,甚至是同情一些为了爱情而自私的人,可是她笔下,即使是《一帘幽梦》《新月格格》这种三观饱受吐槽的小说,也有着角色从自私到成长的剧情,并且通过配角之口说出一些三观很正的台词。尤其到了《还珠格格》阶段,主角们虽然是古人但是三观是现代的,并且传达出来的家庭亲情爱情等思想也是正面的。
而反琼瑶小说,会打破《还珠格格》的设定,让封建制度下的规矩本分成为主旨,并且一再强调嫡庶关系,主奴关系。而流潋紫也采用了类似的设定,从奴到主的令妃魏嬿婉是扭曲不堪的毒妇,回疆美人寒香见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和意志,老老实实成为后宫中木讷毫无灵魂的妃嫔,那拉皇后成为了绝对主角,连皇后的心腹都是容姓的宫女。就差皇帝从猎场带回来一个受伤的姑娘了。
当观看《还珠格格》的一代人成为刚成年的“大人”时,他们极力的否定自己的童年,认为那是幼稚可笑的,规矩和体统成为他们认为自己成长的标志,反琼瑶小说因此一度盛行。但是七八年过去了,甚至因为官司而导致《还珠格格》四五年没有播出,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还珠格格》中的亲情,爱情,友情是多么的难得可贵,其实《还珠格格》不过是放在乾隆年间的一部家庭剧罢了,没有什么大的格局,只有家长里短,父女亲情,生活中的女儿和小燕子一样会和老爸顶嘴吵架,会为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去和与自己世界观不一样的父亲作对,生活中的老爸也会像乾隆一样,对女儿发了通火气的不行,而后冷静下来又心疼孩子,孩子离家出走又亲自去找去接,劝孩子回家。而反琼瑶小说这种远离生活的封建规矩式的设定,除了当年能让读者产生一丝阴暗的快感外,现在已经不再受欢迎了,逐渐销声匿迹。
下面是关于如懿传制作和争议
《如懿传》拍摄制作时候的一些争议
一,关于抄袭争议
话说在前头,目前除了很多年前晋江公告外,暂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或者网站对流潋紫进行过判定。流潋紫也没有吃过任何官司,居然老有人跟我说流潋紫已经被判了,这从哪冒出来的说法……匪我思存都没在微博上这样说过…,还强调自己还没想过打官司,等哪天有心情去起诉……
我在另一个问题下曾经仔细扒皮过,《如懿传》无论是法律上还是网文网站的规定标准来看,真的不能算抄袭(此处的抄袭特指违法和违规抄),但是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非要用个词,姑且叫这种“抄袭”为合法抄吧)。因为有些报告文学(百家讲坛内容)和纪实文学(宫女谈往录),尽量还是要加上引用,虽然基本不会被追责,但是这是对学者的尊重。此外有一处的描写,的确有明显模仿米兰lady的文笔描写的嫌疑,有20字左右,另外还有一处情节和米兰lady描写一致,但是情节来源于宋史。《如懿传》真的不算抄袭匪我思存,这个可以确定,按照法律标准和网站标准都不算。但是是否算合法抄,说实话,我个人是不能够特别明确判断出来的。被指出的三处相似大概三十字不到,皆为描写和形容,有一处极其牵强可以不做数,另一处争议的是流潋紫用“吱吱响”用来形容太监抬轿子踩石板是否科学,而匪我思存用“吱吱响”形容太监抬轿子踩雪,最后一处是采用了相同的诗句和成语来描写夕阳,这处有十几字的描写,但是这相关描写不是匪我思存原创,因为采用的是古诗和成语,成语形容出处是贾母,但是有一句诗句“双鬓”同时错成“双鬟”,不排除流潋紫的确读过匪我思存的书,然后在此处模仿匪我思存的语言风格结果被带错的情况,就像很多人被琼瑶奶奶带成了“山无棱(其实是山无陵),天地合”一样,所以单凭这个错字也无法完全作为抄袭的铁证,毕竟法律上的抄袭和普通的套句子的合法抄,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概念,但是此处如果作为合法抄,相似度确实没那么明显,只是几个成语和一句诗。此外,网络上流传的调色盘还有作假的嫌疑,比如混淆甄嬛传和如懿传的内容,还有对一些章节进行删减后对比。另外,引用摆件物品等典籍现有的描写这种情况,别说流潋紫了,连金庸都直接引用,匪我思存也有引用的情况,真扒皮起来可能几乎没有能幸免的作品。《如懿传》唯一一处描写疑似“抄袭”的情节内容,是模仿《妻妾成群》里面的老爷不举情节。而这段情节流潋紫在典藏版中又删除了……所以现在成了一桩无头公案……。
虽然这小说确实崩了,一部分价值观也有问题。实事求是,小说不是好小说,但不违法就是不违法,不能算抄袭就是不能算抄袭,但是确实有不规范引用以及几处大概几十字总共一两百字刻意的“抄文风”这种情况。即使在调色盘作假且过分苛刻,连引用和史实部分都要标红的对比下,如懿传的相似文字比例也才0.5%都不到,远远达不到网站的标准。此外,法律判定一个小说的抄袭与否,看的是情节走向和故事脉络,而不是一百多字的描写,凭一两个桥段也不能判定抄袭,如懿传的情节基本原创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个别剧情太奇特,找不到有前人开过如此脑洞)。我作为一个毕业论文查重9.1%的人,我反正没资格指责一个0.5%的人抄袭,虽然她写的确实不怎么好。
但是《甄嬛传》确实有抄袭的问题(主要是服饰景物描写,情节是基本原创的,这是晋江当年的公告指出来的,然后要求流潋紫删改服饰景物描写,也就是说流潋紫的问题一直出在描写上),流潋紫拒绝删改后,出走晋江(一说是赶走)搬到博客,钻了当时网文无严格监管管的漏洞,靠后期注水缩小比例洗白到网站网文的规定内,这点是确定无误的。
而匪我思存和流潋紫的确存在私人恩怨,流潋紫在甄嬛传中的确有过严重模仿匪我思存描写的情况。米兰lady曾经邀请流潋紫和匪我思存帮她亲笔推荐小说《孤城闭》五周年典藏版,所以她们之间是互相认识的,流潋紫微博虽然15年开始就不用了,但是和米兰lady是互相关注的关系,但是和匪我思存没有关注,米兰lady和匪我思存互相关注还有互动 支持过匪我思存和买了她小说剧组打官司维权,但是并未对匪我思存和流潋紫的恩怨发表过任何评论,也没有对流潋紫有过追责质疑。(米兰lady算是网文圈的老好人 ,口碑很好)
(说个题外话,前段时间爆出某高中自招论文抄袭,我认为查重比例太高,有明显作假抄袭,一堆人怼我说这是正常的,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然后我认为《如懿传》比例太低,相似度也低,无法作为抄袭,又被一堆人怼我说,就算法律上不算抄袭,抄了一个字也算抄,都是可耻的,偷一块钱虽然法律管不了也是偷……)
这个说法真是既双标也无知,偷一块钱本来就可以被抓的……但是否抄袭是要按法律规定判决的……
偷1块钱也会被判刑?没错,-其他频道-手机搜狐
我就想问句……依法治国这四个字还要不要了……既然所有人心中的对“抄袭”标准都不一样,对少量“合法抄”接受度包括判断也不同,干脆大家老老实实听法律的规定吧。
也别扯什么中国法治不够健全,请扭头看看人家号称全球最法治的美利坚影视圈,美利坚影视圈抄袭的还少啊各种跟日漫扯皮的少啊。诺兰和今敏的大战可比匪流之争精彩多了。好莱坞名导昆汀表示,我特么就是抄袭,结果谁能把他怎么样,人家老美维护的都是合法抄的利益。
不过,要是说流潋紫这个作家的文品不太好,那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她没有对其他作者提出质疑的《甄嬛传》相似描写进行删改的话,并且即使在如懿传中也有少量的模仿他人的文风和描写情况。那我不否认这个看法,因为在我个人眼中流潋紫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好作者。
二,关于天价片酬的争议
财经网的数据在这了。周迅,身为三金影后,华语电影大满贯女演员,单集片酬真是,物美价廉……而且近期一段时间,周迅发起的表演者说还被党媒几次表扬,被官方当作正面典型。天价片酬,虽然是高片酬,但是真的不算天价。
另外,有说像有的剧,比如《延禧攻略》的主演们才几百万的片酬,的确是这样的没错,像秦岚,佘诗曼两位只在摄影棚里面拍了一个多月就杀青了(据说两位女演员表演能力很强,演技很好,每次几乎都是一条就过了),而像富察容音这个角色,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长春宫里的(长春宫为摄影棚的布景)不用很长的时间去跟组拍外景,仅有几个镜头是在横店拍的,大大减少了相关的费用,如果也拖八九个月拍摄,费用也会很高 。
如懿传则是乌泱泱的一帮人去草原了,拍了几个镜头,乌泱泱的去横店了呆了半年多,乌泱泱的去摄影棚了,乌泱泱的上龙船去扬州了拍了几个镜头,整整耗了9,10个月,很多戏份都是拍了很多素材,然后汪导对镜头的要求又高,于是咔嚓咔嚓又剪掉了很多……钱都是这样超支超支超支了……。
所以说《如懿传》把钱花在请大咖上导致制作不好是不客观的,这剧还是能看到一堆烧钱的场面和镜头的。
三,关于辉发那拉氏和乌拉那拉氏的争议
在《如懿传》创作的年代,官方的说法中,那拉皇后的确是乌拉那拉氏,清史稿也是这么记载的(清史稿有误的地方不止一处),清实录只称为那拉氏(百度百科中称清实录中为辉发那拉氏,这点我没有找到出处,我手上的和我能够搜到的资料都是那拉氏)。在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特别火的乾隆的白月光《百家讲坛:成败论乾隆》(2013年播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张宏杰,也称那拉皇后为乌拉那拉氏。
辉发那拉氏是网络上的历史爱好者这两年才通过《钦定八旗通志·卷十六》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根据那拉皇后的父亲叫纳尔布,侄子叫纳苏肯(两个名字出自清实录)来考证的,证明那拉皇后祖上为辉发地方来,这两份资料我手上没有原件或者电子档,没有看到过具体的内容去核实。注:那拉为姓氏,辉发,乌拉,叶赫均为地名,类似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而皇后是辉发那拉氏的说法在2012还百度不出来任何结果,最早百度出来的出处是2013年2月的一个帖子【录入】继后原来是辉发纳喇氏【孝仪纯皇后吧】_百度贴吧
这个说法暂时还未得到官方学者的明确确认,包括故宫和清东陵。不过这个说法如果材料属实,那么看起来可信度很高,毕竟那拉皇后的兄弟父旗籍官职和名字都一致。
但是这点并不能算《如懿传》的重大历史错误,因为在这个说法出现之前,所有文献和材料以及官方都认为那拉皇后是乌拉那拉氏,并且辉发那拉还不是官方盖章的说法。
四,《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争议
我知道现在两家肯定逃不开比较的。《延禧攻略》确实是在《如懿传》后拍摄的,也抢先在《如懿传》前播出。(于正的老招了,这是抢占市场的一种营销方式。当年先抢先于步步惊心拍摄上星,后抢了甄嬛传的上星(实际上甄嬛传在地面台播的要早,但是宫锁珠帘确实是在甄嬛前传播广泛的),今年上半年古装剧一直不给上黄甚至上星,大家都被卡着包括《巴清传》等剧一直不能播出,《三国机密》《独孤天下》皆网播,于正本来对接了电视台,在贴吧里面说过,也对《延禧攻略》片段进行了删改,后来看上星困难后,审时度势后选择直接先网播了,如懿传则是一直等松口,好不容易过审后又遇到档期协调不通的问题,这才选择网播。于正非常懂得营销,在普遍电视剧先地方台播后上星的时候,选择一轮直接上星。在普遍磕上星黄金段时候,大胆选择先网播。选择的都是更广泛一轮传播方式。)
这两家剧甚至造型美工班底都是同一班底。而且于正本来就是新丽的股东之一。
要是说谁家的服化更符合历史,只能说半斤八两,都有亮点和槽点。《如懿传》(除了女主如懿)是清末风格(光绪年间)服装设计,《延禧攻略》是清晚期风格(咸丰年间),严格意义上说,都不符合乾隆年间的服化,都不算符合历史,都是朝代内穿越问题,礼仪性服饰都有槽点……不用捧一贬一……
如果非要来个比较,那么这样说吧,延禧攻略把外形仿像了(挽袖设计点名表扬,方领点名表扬),但是体系仪制错误(乱穿裙子严重批评,太监的四开裾严重批评,各种礼仪服饰的胡乱搭配点名批评),朝代内穿越。如懿传体系搭对了(氅衣衬衣的搭配正确点名表扬,太监没穿四开点名表扬),仪制基本对了,包括丑哭的蝴蝶结,但是对错的东西同时存在(这剧简直是双标设计剧,也确实是两个设计师一块设计的后果,有的地方想让人夸一下,但是其他角色在同一地方就错误了,严重批评这种双标设计,并且搭对了以后,穿法又不对,比如丑哭的蝴蝶结,帨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系法不太对,还有钿子的戴法,朝臣的丧仪),也是朝代内穿越。都有可取优点和缺点。
一句话,延禧皮相模仿的像,但是骨架错误严重,设计师宋晓涛是真的不太懂清代历史,只是单纯的在仿文物,如懿骨架基本对了,设计师陈同勋是真的懂历史,并且在采访中指出,希望能够在本剧中60年把清朝300年的服饰文化融入其中。但是皮相出现一些放飞自我的东西,比如一些色彩上的搭配。
另外,棉麻和机织缎子,没谁比谁高低反正都不是啥太贵重的料子。
两部剧发髻也不符合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妃嫔发髻形状很丰富,现在流传下来的画像中,有作汉人打扮的,有在耳边梳两个抓髻的,但是两部剧中的发髻都是乾隆年间没用的而且多为设计师的脑洞设计,延禧攻略做了一个特别好的盘发但是属于康熙年间,放在乾隆年间稍晚,如懿传做了一个特别精致的两把头,但是属于同治年间,放在乾隆年间稍早,另外如懿传里面的宫女的一个高把头可以表扬一下。
另外,这两剧的梳妆设计师是一个人。说实话,她的水平比张叔平差太多了……据说当年还珠格格也是她设计的……
不过,《如懿传》(还是除了女主周迅)的发髻有些造型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放飞自我的形状设计…,这个确实,个人感觉很不好看……丑哭了
但是女主如懿的发髻设计又非常精致,连两把头梳头发的细节和固定头发扁方都展示出来了……虽然这个两把头也不是乾隆年间的。
但是,女主如懿也有一个一言难尽的造型,比如这个蝴蝶结和大辫子,这个造型真的不考虑下周公子的年纪嘛……虽然有后期的工作人员们给周公子少女时期的戏份磨皮美颜恢复当年的美貌,但是这个造型也不怎么适合少女啊……幸好出现次数很少,好像只有一集……
蝴蝶结的脑洞可能是根据这幅用来的出口的《清皇室通草图》里面画像错误复原的……这个画像中的女子服饰搭配很多错误,可能是民间臆想的艺术创作
因为《如懿传》周迅请了老朋友张叔平做好个人造型,但是配角们是服装设计师陈同勋和梳妆设计师林安琪做的,所以主角配角画风有点不同,周迅的个人造型历史切合度总体要高。张叔平虽然也会蹦出一两个奇特造型,但是总体上的历史合度要高,周迅的个人造型属于清中期到清中晚期风格。
此外,这剧还去了草原,扬州实景拍摄,甚至连龙船都打造了入水,制作上还是算精良的。
我个人觉得 《延禧攻略》算是个制作还不错的古装偶像剧,我也在另一个回答下分析过优缺点。
《如懿传》在宣传和制作上怎么看都不是冲着古偶去的,更多方向是往《大明宫词》这种剧情悲剧去的。可是《如懿传》小说存在硬伤,而又聘请了流潋紫为编剧,流潋紫并不是一个好的作者和编剧,她并没有对剧本做出更好的修改(但是这半年的送审过程中,肯定被大量剪辑修改了)
《甄嬛传》大火以后,流潋紫创作《如懿传》如懿传拥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可是这种商业化的剧本缺乏艺术性。《如懿传》树大招风,招来很多白眼和敌对,先有《赢天下》和其争跨年档,后有《延禧攻略》和其抢热度,因为剧本问题加上限古令几次送审不过,东方卫视又先播了《武动乾坤》,如今过审后竟然无平台可播,最后新丽又被腾讯收购,走先网后台的播放模式。
《如懿传》现在坎坷的拍摄播出,《武动乾坤》和《天盛长歌》收视率也极其平平,和当年《甄嬛传》《琅琊榜》大火的境况迥然不同,更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参与这些改编剧的拍摄,并不一定能给它们带来更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制作确实相对而言已经没啥问题了,使得剧本上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反倒是严格走着起点爽文风格的《延禧攻略》,或者言情剧《镇魂》通过“发糖”“cp”"抗大旗"等手段,成为这个暑假热度最高的两部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古偶小制作,会放大他们的优点。这也给影视行业提了个醒,商业爆米花剧和艺术创作之间究竟如何平衡,网文IP改编剧究竟该怎么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