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调解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是很多人都在从事的工作,这里的这篇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个人先进事迹宣传材料一起参考一下!
刁宝山,男,藏族,41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2005年担任五十司法所所长兼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情系调解,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维护一方稳定为己任,十几年来,先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46起,其中疑难纠纷236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0起、群众性上访事件10起,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9%,较好地履行了一个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职责。由于他工作求真务实、业绩突出,连续多年被县局和当地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16年、2017年,他所在的司法所被县局评为先进集体。
稳定是第一责任,调解是第一防线。多年来,刁宝山坚持筑牢第一防线,履行第一责任,把矛盾调解在基层,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他认为,群众发生一些琐碎矛盾不可避免,如果自己及时出面调解,矛盾当场就可能解除,如果没有去调解,就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一旦上法庭打官司,按照民间的传统,就等于结了仇,可能会留下更深的隐患。因此,在对待群众来信来访上,只要自己多重视、真关心、常接触,办法总比困难多。
近年来,他所在的五十镇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平大二级公路、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项目工程纷纷上马,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类纠纷也随之大幅上升。这些纠纷具有群体性、易激化、难化解等特点,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规划进度,还将影响到全镇社会稳定。为此,刁宝山同志紧密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对策,细心体会工作规律,总结出“四心”工作法:预防、减少、化解征地拆迁矛盾纠纷不仅要讲求调解技巧和语言艺术,还要始终怀着对调解工作的热心、为民解困的忠心、敏锐观察的细心、不急不躁反复疏导的耐心。
正是凭着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刁宝山所在的司法所勇挑重担,在五十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他走进矛盾纠纷的现场,到一户户人家反复谈情理、说政事、讲法律。这个过程的艰难,也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出。人民调解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戏称为“没钱没权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敲门半小时不开门是常事、恶言恶语冷眼冷语是常态。有时候,遇到素质低的还被人指着鼻子骂娘。为了工作,刁宝山就连妻子重病时也未能尽到丈夫的责任。事后有人不解的问刁宝山:“工作重要,还是妻子、家庭重要?”刁宝山动情地说:“妻子在医院住院治疗,作为丈夫总不能跟着守护,我能不急嘛?可是职责所在,如果放下本人的工作不管,让群众聚集上访围攻政府,眼看国家重点工程开不了工,我心里更难受!”
2014年至2017年平大二级公路修建进入施工阶段,该工程占地面积较大,路线长,所牵扯到的农户较多,由于没日没夜地走访调查,刁宝山嗓子疼得说不出话,高烧39度不得不去镇医院输液。正在输液时,又接到了镇上打来的电话,有一户拆迁户反悔了,不但全盘否定了原来的拆迁补偿协议,第二天还要组织一些人到县上上访,并扬言还要通知媒体记者来制造影响。刁宝山听到这消息后没有犹豫,立即停止输液,强打起精神连夜赶到拆迁户家中。因为他知道,纠纷好比火情,若不及时化解必然会迅速蔓延。谁知刁宝山一进门就遭到当事人劈头盖脸地质问:“工程队给了你多少好处?一套楼房还是一辆汽车?这么晚了你们不休息我还要休息呢,有别的事儿直接说,为拆迁的事儿免谈!”这就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经常遇到的“入门关”。
在调解中,疏导当事人的情绪和耐心细致的劝解是相铺相成的、交叉运用的。刁宝山总结了三个调处技巧:一是“法言土语”,就是把法律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群众理解;二是“软言硬语”,就是在情理上温言软语,涉及出法律问题则严肃指出违法的严重后果;三是“花言巧语”,就是在调解陷入僵局时拉拉家常,拉近距离,旁敲侧击,迂回作战。于是,刁宝山站在这位当事人的角度向其入情入理地讲解了大量有关拆迁的政策法规,细心观察其心理、态度的变化,耐心而又针对性地做了长时间的说服劝解工作。回忆这段调解过程时,刁宝山说:“说实话,那天嗓子疼得厉害,咽唾沫都难受,但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不得不连续说了三个多小时。听着调解员越来越嘶哑的声音,看着调解员干裂的嘴唇,当事人体会到了我的真诚,态度逐渐缓和,最终接受了原来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表示不再组织上访闹事。我再次躺在医院输液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刁宝山调处的像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婚姻纠纷不计次数。
多年来,刁宝山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领导干部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扎根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职责,坚持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实践和谐理念,努力追求和谐效果,默默无闻地用一腔热情呵护着千家万户的安乐,用平凡的工作撑起一片法律的蓝天。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