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用典》有感范文18篇

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用典》有感范文18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47:40 | 移动端: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用典》有感范文18篇

《习近平用典》一书是政治、历史和文化的集合,是习总书记关于政坛的讲话,值得我们学习。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用典》有感范文18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依稀记得培训班上,导师谆谆教导:要力争做能说会写擅做的好干部。我想这三者间,“写”才是挡在大部分机关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成长道路上的大山。常年撰写材料的人,“众人见睡我独醒”,仿佛只有深夜才是遣词造句的最佳时机,也正因此戏称“材料人”为“材料狗”,加班加点、累死累活是工作的常态,颈椎病、近视眼是身体的标配。

为从材料菜鸟早日成长为合格一员,带着这样“功利性”的目的,我翻开了《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企图从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字材料中获取知识的积累,找到学习的方向,汲取写作的灵感。这本由人民日报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的书籍,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能够体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135则典故,包括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卢新宁针对每则典故,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虽说目的是“功利性”的,但在这些最高水平的文字材料中,我感受到了和以往埋头文山很不一样的东西:文字材料,应该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结合,不是对思维的禁锢,更不是追求对仗工整的文字堆砌,而应当被视为一种传承,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这是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语言背后千差万别又独具风采的世界,是岁月的更迭、文化的演变、生命的传承。文字作为语言的一种,必然是流露着自然而来的美感的,文字工作者也必然是美丽的事业,“材料人”更是“文人”,这是每一个在文字中耕耘的人都应该树立的意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世界的强有力保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经典问题。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置身历史长河,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理清了这三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目标是什么,避免走错误的老路,在具有民族特色、适合国家发展的新路上坚定不移的前进。

“典”,是指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无论是史书、诗歌还是伦理,都是数千年的光阴、数不胜数的文人名人的凝聚,诉说着成败、得失和兴替,渲染着情义、志向和人文,探究着廉耻、荣辱和是非,是历史的集大成者。在“典”中,我们看到过去,熟悉现在,发现未来。

“旁征引博,画龙点睛。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是用典的最高手法。纵观《习近平用典》一书中的摘录,每一次引用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无论是讲话稿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忧民情怀,还是《之江新语》中“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严格标准,充分考虑最广大受众的接受理解程度;每一个章节的选取都紧密联系实际,无论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还是《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倡议的“一勤天下无难事”,都与所在的场合、面对的群众息息相关的;每一段典故的衔接都讲究自然流畅,强调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不在于引用数量而在于作用。现今不少网评文章、讲话材料,大段大段的引经据典,甚至一段话中直接间接引用数十次,拗口生硬,大大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把高高在上、曲高和寡当做文章的水平,完全是显示知识积累、文字水平的文采卖弄,忽视了撰写文章的初衷——将核心思想准确、高效的传递给最广泛的受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好的文章需要积淀,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经得起推敲。但这条文字之路,绝不是荆棘丛生,相反是与“美”相伴。

【二】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总能看到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用什么、怎么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的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学而》,孔子想告诉世人的是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种人生态度,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一种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精神的典型写照。比如建立信任,如果双方都寄希望于对方“迈出第一步”,结果必然陷于犹豫坐观的僵局。从自己开始先付出真诚、传递信任,信任的结果才不难达成。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立足各自岗位,时刻铭记“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感,在时代的号角下,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保持激情跟随着党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群涌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真心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于《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出自春秋时期齐相晏子与大夫梁丘据的一段对话。一次,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通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走个不停罢了,所以很难被赶上。”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晏子想表达的正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终究会得到成功。我们共产党员也要坚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久久为功的韧劲,抓工作落实绝不能容易的就抓,难抓的就放,“硬骨头”就绕,搞半截子工程。“锲而不舍”就要有不见成效绝不放弃,见到成效也要再接再厉的精神,才能开展好各项工作,成为公认的“好公仆”。

学习用典,不能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文化养分,聚合复兴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

浩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尽管静穆朴素,但总能穿越历史沧桑给我们以启迪,让人们在平和的思索中完成一种温润的成长。一直喜欢经典,但囿于涉世尚浅之故,对其中诸多妙悟的理解浮于表面。读罢《习近平用典》一书,从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到古典之美的另一种风情——经世致用。毛主席曾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对于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其所谓的古典美亦在于日常的灵活运用。流传千百年不朽的经典,之所以能在千回百转的历史浪涛中依然跃动,这绝非偶然,正应了“大浪淘沙始见金”。字字珠玑,留给我们的是哲思和温暖;只言片语,传递给我们的是力量和希冀。

古典蕴涵治国理政的良策。“浩淼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总书记引用此句展现了其治国的韬略。“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宽阔的视野,执古御今的气魄,构建起泱泱华夏逐梦的大格局。

古典传递人文情怀的温暖。引用《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谈及的是爱民敬民的质朴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亦如水,可载可覆。唯有与民同心,方可牵住连接天地的命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古语经典言简义丰,以宇宙大观探视天地之道,抒写蕴涵人文主义的温情。

古典构架博大深远的格局。“革故鼎新”道出了今朝深化改革的关键,但这一关键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借古人之智,融今人之慧,揽天下英才“有所为有所不为”,推陈出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吞吐山河,构建起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

读传统经典,与圣人同行。从圣人之处取经求进,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指导实际。用现代思维链接经典,展现大国文化自信,“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作为当下的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要敬业踏实的履职尽责,也要善于跳出经验的“藩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文化中找回初心,看清心路,在阅读经典中休憩心灵,以更佳的状态整装待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化”的力量给我们启智、塑志,而当我们能正确的自然的运用经典时,那便与这些经典融为一体,到那时经典不再被仰视,因为它已幻化为我们真实的生活底色。

【四】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此句话据王克煜等学者考证这是一则明清官吏引以自戒的座右铭,出自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之手。官吏不怕我严厉,而害怕我廉洁。百姓不服我的才能,而服我的公正。为政清廉,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办事公正,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瞒。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我们党的执政宗旨是明确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是坚定的。党内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就是要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努力提高党性修养,严格自我约束,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公生明,廉生威”的思想正在延续并茁壮成长,党政干部也要领会其中深意,深深地烙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实实在在的践行。

内修廉。对于党政干部来说,做到公和廉,前提在于正确的认识权力和行使权力,权力是依法由人民赋予的,这是基于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信任而交托的责任,而非一项独断的生财之道,要严于律己,要严格依法办事,大事讲立场,小事讲原则,拒绝一切腐败的侵袭。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明确自身定位,在各方监督下公正透明地履职用权,为官者应正确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担当,履职用权时应以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为前提,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己任,才不负人民的重托。为政以廉才能以德服人。

外修勤。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其内在要求就是依法行使权力,有效使用权力,努力干事业,不懒惰、不消极怠工、不投机取巧和推诿拖拉,以积极认真、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以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勤奋工作,尽最大可能发挥公权力的职能作用,成就事业服务人民。为官之要在于勤政为民,历来为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所提倡,也为儒家思想所肯定,同时也受到百姓的称赞。为政以勤才能做百姓的贴心人。

廉政与勤政是有机统一体,在狠抓廉政的同时,注重和勤政结合起来。党政干部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记为民之托。党政干部还要做到三个一致:说和做一致,当面和背后一致,对自己和别人一致。“权”是组织在任命职务时就赋予的,而“威”则需要领导干部在日常言行中,靠自身的行为规范、人格魅力来树立。如是这番,才能让公生明,让廉生威。

【五】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令亦如之。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此段话出自荀悦的《申鉴·政体》,意思是说,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再去要求别人;不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首先要求别人按照禁令去做,然后才要求自己。

荀悦的这一观点继承了儒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四百多年后的唐太宗堪称“善禁”典范,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魏征在上疏中亦言:“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可见,中国古代已将“正人先正己”视为“善禁”至要。

正人先正己,既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为官之德。淮海战役中,为防止官兵受伤后感染,前指要求每名同志都理光头,有一名战士就是不理,谁说都不行,刚好小平同志视察至此,问明原因后,小平同志二话不说,自己先理个光头,这名战士当即心服口服地理了光头。领导干部敢于叫响从我做起、向我看齐,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必将释放无坚不摧的强大正能量,产生一呼百应的人格感召力,给各项政策、制度规定赋予刚性、立起权威,使拒腐防变、反腐倡廉不令而从、落到实处。

先禁其身,根在破除特权思想。1980年我们党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十一条指出:“在我们的国家中,人们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谁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奴隶或高人一等的贵族。那种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思想,就是腐朽的封建特权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受到批判和纠正。党员干部应该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党员干部应经常重温党的历史,想一想党旗下的宣誓,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普通党员,任何时候都没有享受特权的资本,唯有服务人民的职责,严守纪律的义务。

领导干部一时一事带好头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作表率。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肺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一辈子坚守做人做官做事的准则,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官从政有期限,事业追求无止境,刚任职时要如履薄冰,时间长一些更要克己慎行;发展顺利时要自警自省,进步受挫时更不能放松要求;面对检查监督时要严于律己,检查过后、监督不到的地方更要守住底线、不越雷池;工作中要能把握住自己,生活中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六】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此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意思是圣人不积累财富,尽全力帮助别人,他们反而更加充实富有;给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天之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之道,追求有为而不争。

世上的人都在不断积聚财富,老子告诉我们另一种富有。不积聚不积藏,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反而更觉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反而更加富足。这一点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很接近。泰勒斯被后世认为是西方的第一个哲学家。据说,当时的世人嘲笑泰勒斯以哲学见长却穷得几乎难以自给,嘲笑哲学并非救贫的学问。于是,某年冬天,当泰勒斯凭星象学预测到明年夏天油橄榄树将获丰收时,他租下了各个油坊的榨油设备。这时候谁也不去同他竞争,预订的租金很低。当收获季节来临,需要榨油的人纷纷来到各个油坊,谁都愿意按照他所要求的高价支付设备的租金。由此,泰勒斯发了一笔大财,并且证明了致富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但泰勒斯不积财货,却把伟大的思想播撒在人间,成为后世尊仰的大哲学家。    

积累起来的财货总是有限的。行善帮助别人,自己才会真正富有。在现代社会,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竞争”、“竞争”、“竞争”。殊不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恰恰是相反的,你不争,谦让,给予,一心一意地去做事,反倒会得到的更多。小人锱铢必较,争而不为,一天到晚争来争去,常常什么都得不到。就算一时得到,也终有一天“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给予的同时也就是在获得,坚持不断地给予,就一定会有大收获。正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我们奉献不求回报,我们施舍不求得到,我们坚持广种福田,一定会“愈有愈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会绕回来。

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这是历来最伟大的教诲。    

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那个真正接受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同理,当你给予他人,当你为别人付出,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你给别人的,其实是给自己。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它农友。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着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质量。因此,我很乐意其它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 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己所欲,施于人。别想太多功和利,用最本真的慈悲心去看待终生、善待每一位前世的朋友,只问自心,莫问得失,你自然会获得最通透的安乐。佛家讲,施人与善,广种福田。儒家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说,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都是自己种下的,当然,也是自己收获的。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

【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此诗出自唐代诗人尚颜的《送朴山人归新罗》。

这是一句格局宏大的诗,正适合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命运共同体”。这句唐诗,看似是在实写某一次的航海旅程,实则是广泛蕴涵了一切人和事的壮阔征程:对于事业,是“海到无边天作岸”,所以需要驾驭航道疾驰;对于生活,是“奔流到海不复回”,所以需要珍惜一路舟行;对于个人,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所以需要点滴勤奋前进;对于民族,是“茫茫东海波连天”,所以需要团结共创未来。而对于文化,更是如此。在历史长河的漫长航道上,哪一种文化能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哪一种文化能来势滔滔、前路昭昭?哪一种文化虽曾遇低谷、却厚积薄发?“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这句话的格局绝对不小、视野绝对不窄,那是在形容漫漫征途里的发展大势,是敢断言茫茫征程中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在互通有无的海洋上扬帆并航,就是我们在新的文明时代,不再以文明的冲突为生存基准、而是以文明的交流为前进动力。中华文明的风势从未寂灭,中国文化的航船从未搁浅,不要文化自卑于一时的低潮,“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就是坚持着一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就是具有着一种“以观沧海”的气魄,就是秉承着一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文化自信!

【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习近平同志曾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

对于“博学而笃志”,程子分析说:“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学问不通达、见识不广博,就缺乏明确志向的树立;志向不确立、价值观不明朗,就缺乏真正有力度的实行。有时候人们在价值冲击中会东倒西歪人云亦云、在社会染缸中会左摇右晃随波逐流,就是因为所学不真、所问不清、所思不深、所辩不明,所以才所行不笃、所为不定,一受波动就迷乱、一受蛊惑就昏聩。而“学问思辨”透彻明晰的人,“身体力行”才会笃定有力,才会坚定成熟,才会持之以恒。

“学问思辨”,是长期的功夫。纵使是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号令天下,也深知学海无涯,因而十分看重经筵日讲制度,也就是请学士为皇帝讲学授课,或研读经史,或论辩政事。在明代,“日讲”是每日一小讲,“经筵”每旬(十天)一大讲。而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帝纵在征讨三番、战事不断的忧患期间,依然坚持着每日进讲的课程学习。正如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好学才能明智。

“身体力行”,这就是孔子接下来又说的“力行近乎仁”,能把正确的理论、智慧的学问切实落到实处、用于实践,并且无论社会洪流如何起伏、人心思变如何动荡,都坚定不移地把正道去推行、去践行、去受惠于人,这才是有仁有义的做法,这才是博学笃行的完整

有些人只顾闭门读书或者学而不通,只把学问用在了第一个阶段而没能躬行实践、没能笃定坚守、没能行之以忠,那么就是“纸上谈兵终觉浅”了。而“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笃行之”的意义。

【九】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此典出自《韩非子·显学》,意在强调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中锻炼上来的,而猛将都是从军队卒伍中摔打出来的。

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级官员和将领的选拔,一定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因为这些人来自基层,更了解战场的形势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够更好地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反之,如果缺乏基层历练,就有可能纸上谈兵,误国误民。

之所以对选调生的政策要求是必须到基层锻炼2年以上,这是因为今天的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尤其需要补上基层和实践这一课。正如领导所强调的,既然是选拔好干部,就要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重用、考察、培养,不能只放在最富裕、最舒适的地方露头露脸,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只有经历过基层一线的摔打磨砺,才能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只有到重要台阶和关键岗位上去挑重担,才能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只有多“墩墩苗”,沉下去、融进去,年轻干部才能显示出其厚重,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现在,一些地方对要培养的干部“苗子”百般呵护,为他们设好台阶、铺好路子,而恰恰忽略了基层岗位和艰苦环境磨练这个重要环节。有的年轻干部粗看起来经历很丰富,但仔细一看,每一个台阶的时间都很短,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且都不是吃劲的岗位,没压上担子,自然也就收不到效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离不开优秀年轻干部的新鲜血液。补充新鲜血液的前提,是严格“验血”,合格后方能使用。以培养锻炼为基础,以选准用好为根本,以从严管理为保障,我们就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十】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此段话出自刘向的《说苑·建本》,意在表达要想增长本领,必须找对方法,方法找对,事半功倍。与其“宅”在家里空想(解决办法),不如向人学习来得迅速;与其惦起脚来张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远。

这段阐述与《荀子·劝学》中的含义一般无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意思是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不经过一番战天斗地的坚持,不经过一番风雨兼程的磨砺,一个人很难具备渊博的学识,更遑论把知识学深学透,更何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学习,不仅是修身养性,更是要学以致用;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政治责任。

【十一】

清代袁枚在《续诗品》中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以古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警句,给青年同志们讲解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习近平要求青年一代要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2500多年前,中华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学而知之”、“学而知不足”、“学而优则仕”。习近平同志对当今青年的要求与孔子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勉励学子要提高对搞好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下工夫把学习搞好。青年时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阶段,可以说,青年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当然一个再优秀的人,一个再有学问的人,也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学问,在生活工作实践中,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都掌握所有学问。事有所分,人有所专。每个人只要在自己所从事的那一领域,能够掌握到更加扎实的学问功底,就能够成为一位有利于人类、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事业、有利于自己的有用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和远近可以有所区别,每个人的弓弩的材料和大小也可以有所区别,但对其弓弩的质量要求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对每个人的学习的扎实性功底要求都是一样的。

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十二】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此句话出自《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容易转化为仕者的,但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绝非易事。荀子认为,君子出仕做官,能通过自己的政绩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减少治下百姓的愁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窃据高位,那就形同欺骗;而尸位素餐之徒还享受着丰厚的国家俸禄,则无异于盗窃。因此为官者应通过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荀子的这段话更是强调了学习是为官者的基本素质和长期功课,不断学习是官员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故成为历代为官者的箴言。

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党员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员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党员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十三】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此句话出自《礼记·学记》,阐述了“教之所由废”即教学失败的六种原因。分别为: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即使再勤奋刻苦也难以奏效;教学杂乱无章不能循序渐进,则学生学习就会陷入混乱而难见成效;独自冥思苦想而没有学友间的相互切磋,就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佳的人交往,就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进而违逆师长的教诲;平时总谈论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使学业荒废难有所成。

一个人,独自苦学再深,也难免偏颇狭隘,如果没有学友之间互相交流,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见识闭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好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不接触外部世界,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向他人学习,察纳雅言,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获得更多的知识,避免孤陋寡闻之弊。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研讨会上,就提到了中国的这句古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让我们想起,在校园时代,老师经常会对学生反复提醒:要师生之间多提问、要同学之间多请教。很多题目冥思苦想答不上来,只是源于自己思维方法上的障碍,与人交流之后,思路一开阔,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人都着迷手机社交中的“朋友圈”:刷一刷,海量内容映入眼帘,四海内外尽收眼底。其实,这就是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不再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去获取信息、而是凭借众人沟通来扩展学识的一种方式。在知识潮汐磅礴蜂拥的今天,却愈发彰显出了来自两千年前《礼记》这句话的现实性。倘若固守着“独学而无友”的步调,就会掉队在“孤陋而寡闻”的僻涩里。

宏观来看,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前进,也是这样。每一种文明,都如同是人类文明版图上一个独立的学生,倘若行辟而坚、固执封闭,这种文明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艰涩、这种文明的存在越来越脆弱。这就同理于生物物种的生存规律,太过纯粹而无交杂,就会走向纤弱、病态甚至灭亡。所以,对于文化来讲,交融性,就意味着生命力。比如,中华文明虽然古老,但是从不古板,始终都呈现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永葆互动、交流融合的态势,否则:没有鲜卑族的加入,就不会有大唐精神的豪迈风采;没有波斯文化的影响,不会有青花瓷这种蓝白色调优雅了中国千年的瓷器;甚至,我们的家具、乐器、饮食,无一不是靠“胡风”炫丽了“中国风”。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礼记》中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有一层提醒:就是虽然不能独行“无友”,但是也要择取“益友”,因为《论语》还说“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要与我们共同前进的友朋、友邻、友国,一定是具有正直价值观的、是具有历史公道心的、是具有合作共赢性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同学窗下,善学的人不拒绝任何友人;同行路上,善意的国不拒绝任何友邦。君子之交,群而不党;泱泱大国,开阔气象。

【十四】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志,洞察兴衰更替的周期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启迪我们的智慧。

习近平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那么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饱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成就大格局、大境界人才必须学习的内容。习总书记对经典古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释放整肃吏治的信号,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国理政,通古今之变,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然能在历史的转折点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开创全新局面。

阅读《习近平用典》时,被这种斩钉截铁的意志深深感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谆谆教导,细致入微,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干部选拔的重要性,再次突出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儒家传统中,作为群体生活的人类必须在礼制中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政治不过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与展开。相应地,最令人憧憬的政治形态是德政。儒家要求从政者能够“为政以德”,用道德伦理约束权力运作,避免将政治引入单纯的刑罚与管束的误区。这一要求是具体的实践学说,不是纯粹的抽象理论,只有从少数士大夫的头脑中走出来,走进百姓生活之中,为广大民众真诚地接受,才能获取更为广阔的发展远景。一切精英式的空谈都无济于事,一切贵族式的建构都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其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是平民。儒学进入平民阶层,关注平民的生存状况,促使自身理论转型,构建现代平民儒学。现阶段,我们应当继续沿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切为了人民的康庄大道前进,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重新诠释,为文化综合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十五】

最近一直在读《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篇让我感受非常深刻,其用简洁的文字论述了辩证法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简要分享部分内容。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时代的“本领恐慌”,首先就是“哲学的贫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改革的历程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出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科学的改革方法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今,情况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舆论众声喧哗,这是深化改革面临的现实基础本面。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过程论、矛盾思维论,怎么胸怀全局、洞察大势,主持好一个领域的工作,领导好一个地方的发展?

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思考人生价值、把握社会脉动、寻求永恒真理,学哲学、用哲学,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

【十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有这样一句讲话,“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仔细品味,领悟读书的意义,感受读书的氛围,阅读学习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学习各种技能、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时代和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作为基层的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利益和当地发展重任的。认清楚当今发展的规律,熟知基本的发展法则和方法,掌握基本的领导技能,这些都离不开读书学习。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影响本职工作进程也影响自身发展。我们党积极倡导学习型政党,自始至终以先进成熟的思想武装自己,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对比自身,所以作为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读书学习的热潮中去。

正所谓“要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咱们很多领导干部都是各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每天日理万机,公务繁杂,所以很少有大量时间来进行读书学习。所以,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一本满足自身工作需求,与工作内容联系紧密,符合自身兴趣方向的书就显得十分重要。今天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习近平用典》,相信很多同志都对这本书比较熟悉,我将选取一些片段及个人的一些感悟与各位分享。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是习总书记在中央党员讲话时发表的一句重要讲话,简练生动的阐述了学典用典的意义。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立意新颖,风格独特,逐步形成了“习式风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的言论,唐诗宋词,到中国近现代领袖的指示精神,总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荡漾。这本《习近平用典》是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内容详实,解析透彻,视野广阔,推陈出新,是一本值得大家去好好研读和感悟的书。

全书共六大部分、135个典故,分敬民篇、为政篇、修身篇、任贤篇、天下篇、法治篇等13个篇章,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下面我将选取几个片段,同大家分享。

在敬民篇中有这样一句,“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这是习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引用明代张居正奏折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体察他们的疾苦。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工作对象就是最基层的群众,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的目标。并且基层群众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实际,更具体,所以就要求我们有担当,有责任,察民情,懂民情,解民意,能够将人民的苦难一一解决,能够有具体的计划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出现,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去除他们的腹心之疾。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出自南宋吕本中的《官箴》,将他认为当官的三条法则概括了出来,即清廉、谨慎、勤勉。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必须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谨记于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工作责任,严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中完善自身工作能力,历练思想,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鞠躬尽瘁。

“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个领导干部的作为,取决于本人的修为。在修身篇中收录了这样一句话“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之言,则过行不累乎身。”这是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一直以来防身治病的武器,基层干部,要面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这更考验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与党性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对自己还是其他同志都是如此,我们应该保持原则性和负责的态度,大胆使用,经常使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

习总书记强调:学习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出自本书劝学篇,阐述了知识的无穷性和广阔性。面对于此,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持续的充电,才能不断地在工作中释放能量,也是推进学习型政党和社会的必然要求。咱们区开展处级干部轮训班,意义就在于深化咱们干部的思想意识,丰富工作技能,修身立性。同样,做这个读书分享会,也会通过读书这个最有效的理论积累手段,网络和收集大家的经验,更直接的建立理论学习体系,将学习读书融入到自身生活中,形成常态,起到实效。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有关创新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出自《礼记》中的警句,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将这句话刻在了自己的寝具上,以此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句中以三个新从不同维度强调不断革新。咱们区在二届四次全会后要求推行“B+T+X”党建模式,在标准的原则下,鼓励创新,树立先进。北庄镇也在积极探索,坚持党建统领,创新性的将河长制,信访代理制工作同党建结合,成立清水河护河党支部,以及以党员为骨干的信访代理队伍,目前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有革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想法,从而适应环境的变革,推动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选取了五篇里的几个片段和大家进行分享交流,本书中还有太多的警句典故能够激励和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们干部读书作文,更应该将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站在政治高处,放在理念深处。研读《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不仅是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的指示精神,推进“两贯彻一落实

的具体做法,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现代党政工作的现代化实践。

当然学习用典,不仅仅要记住那几句名句,知道他的含义和表层解释,更要推开门,伸进去,把历史的优秀文化运用到基层工作中去,鉴往知来,做好基层工作的带头人,真正做一名思想坚定,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

最后我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议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作为我今天分享的结尾,与大家共勉,期待和大家共同进步。

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如此,才能吸纳丰富理论营养,博采各类知识精华,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十七】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297则,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制、辩证等13个篇章,全书26万多字。

全书脉络清晰,释意精准,立意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经典名句,每句都标有引用的场合,配有解读、原典、释义。字字珠玑,向我们传达了习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古典之美在现代的经世致用。

感慨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一文,其中用三句诗描摹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壮阔历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而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话沉雄豪迈,每每读起都更加坚定了干事创业的理想和信念,鞭策自身,奋勇迈进。

就修身立德而言,最喜《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看缺陷,不能只知道苛责别人,这样才能既给人空间,促进团结,又能改进错误,让人进步。

就生活实践而言,最喜《之江新语 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等文中引用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一件事,不仅要有热情和能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充备的条件。谋定而后动,要善于思考,把各项条件放在一个整体中来考虑,最忌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树廉政之风尤为重要,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等文中引用的“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内心自律失守,外在诱惑才能乘虚而入。补足精神“之钙”、加强党性修养、筑牢自律防线,才能锻造金刚不坏之体、百毒不侵自身。

就安身立命之职而言,志向坚定尤为重要,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志之所驱,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从事组织工作就要有勇于吃苦和奉献的觉悟,“白加黑”,“五加二”,“八小时之内加之外”,是对组工干部的工作写照。如果说,一名组工干部不需要加班加点,那简直不能让人相信。也有人怀疑,组织部门的干部为什么要加班?哪里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时常也在总结,在加班的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否能够在正常上班时间内做呢?其实不能,因为白天担负着服务领导、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职责,前来办事、咨询和汇报的人络绎不绝,另外就是下村走基层的工作量很大,很多时候,就算上加班的时间也未必能够把事情做得到位、有特色。因此,从事组织工作就要坚定不移的跟党走,大公无私的为人民,孜孜不倦的对工作,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就当前的扶贫工作而言,更需要抓住工作的主旋律,在《摆脱贫困 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等文中引用的“睫在眼前犹不见”,以睫毛为喻,说明在扶贫工作上一定要有清醒的扶贫认知,有坚定的信念操守,就如《塘约道路》中所阐述的道理,在我们最熟悉、最接近的东西,往往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深入了解和挖掘,而变得一叶障目,难以突破扶贫的藩篱。只有解开思想的扣子,把握发展的要点和规律,才能干好扶贫工作,走上正道。

最后谈谈我最钟爱的一句话,在《之江新语 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欲望不能太强,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练意志,砥砺志趣。

《习近平用典》用现代思维链接经典,展现大国文化自信。读传统经典,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与圣人同行,融会贯通,指导实际。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开卷常有益,常有书香绕房来。

【十八】

“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提出的外交“名词”,它不仅继承了中国的外交传统,彰显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坚定追求,更成为了新时期外交的一面旗帜。

“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于右任题赠蒋经国的一副对联的上联,这副对联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名利观,展现了中国秉承的“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求同存异”的策略。这句话展现的“义利观”不是仅仅从某一个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彰显了中国将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决心。为什么这种“义利观”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为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利益至上”等西方理念被视作国际关系的不变法则。各国争权夺利、结盟对抗,因此战争频发。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表明中国想要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的意愿。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更多体现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自然要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傲。但是如果世界只有一种花,就算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结果。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共驻世界文化的开放融合,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加富有内涵的精神生活,真正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一些人习惯于“赢取”、“竞争”,却未曾意识到“助人者,人恒助之”。xx年5月,中国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人民币,这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广泛热议。其实我国正是深刻了解“有舍才有得”这句话,才做出增投丝路基金的决定。老子提出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胸怀,体现了中国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追求。我们深信,我国和其他合作国家的共同利益的蛋糕会越做越大。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外交的一抹亮色,是对正确义利观的深入践行,这一理念必将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国际格局新秩序产生深远影响,更体现了大道行思的中国理念和大气从容的中国魅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青年干部读《习近平用典》有感范文18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