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种生活的体会,在彼此交流中感悟对方思考的维度,从而更好的觉知生命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营员心得:对于书院生活学习总结。
、
在书院生活学习的这一周里,触目所及,看到最多的是木。推门即映入眼帘的竹子、国学大道旁的竹亭和竹棚、正蒙学堂前粗壮的大树、木制的桌椅、板凳、床柜、地板……看到这些,我便想起了树。
树是我们日常所见到最普通的东西了。谁家家具里少得了木制用品?谁家屋前檐后不种着几棵树?谁家小孩没调皮着上树玩过?我在此之前对树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最多也就是觉着被太阳照着的透亮的叶子好看、冬天孤零零的树很有风骨、当树叶被风吹着时,沙沙的声音好听罢了。但是当我走在木制的地板上,忽然就蹦出来一个想法:“如果在这上面摔倒了,应该不会太疼吧!”从这儿,我便对树有了极大的好感。
是的,好感的建立,就是那么突然的出现。初见时我觉得你好,从此我便都觉着你好了。“树,”不如说是木吧,用途多样,小到生活必不可少的纸,大到巍峨壮观的宫殿群;上可顶天立地,广厦千万,下可记人之言,书写传奇。木从大自然中来,带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又最终回到自然中去,不着痕迹,不留念想。
树全身是宝,似乎大自然给人的馈赠总是如此慷慨,从来没有多余的什物。树根可作艺术品、树木可作房梁、树杈树叶可作柴火,树本身就具有向上无畏生长的力量,这种坚毅又完满、独立而无惧的气质使我感动。由树,我便想到了人。
时间的流逝是永无止息的,但与之相对的生命并不一定永远保持进步的姿态。有的人庸庸碌碌度过此生,来过又被忘记;有的人生命不息,进步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就像树一样一辈子都在汲取养分而奉献自己。在这次耕读社夏令营,我见到许多像树般的人,我也愿像他们一样,永葆活力,蓬勃向上,无畏生长。生长便少不了充足的养分,树的养分是土壤给予的,人的养分是经典给予的。夏令营的主题便是“经典与生活”,经典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粹,每一个字句都带着先哲们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感,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常读常新、具有超越时空性,在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少不了经典的滋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其德,德才兼备,这是经典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而在耕读社,我对“日新”的感受又极其的强烈。
大家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一见却有如故之感,从陌生到熟悉,从各个孤立的个人成为和谐的一大家子,这其中的幸福,自是不必说的。而大家相处的每一日,都像是重新认识了一番,在彼此交流中感悟对方思考的维度,从而更好的觉知生命的意义。木聚成林,人聚成众,大家因为缘分相聚于耕读社夏令营,我所感受到的同心同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更别说人了。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在相处的过程中,越发觉得每一个人都好优秀,又很谦虚,这种默默不语但从不停止生长的特性也正是树的本性。一棵小树长为栋梁之才,要经历风雨的洗礼、阳光的照耀,可见,鼓励与批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同等重要。在耕读社,也能感受到这种兼顾激励与沉潜的氛围。既鼓励大家勇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培养了倾听别人的习惯,尽量做到全面地理解别人的本意,而不是对别人讲话中触及到自己神经的某一点进行回击,这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高质量的交谈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树从来不发出声响,但并不影响鸟儿飞来与它做朋友。
木制的物品,带有温和、圆润的特性。木制的桌凳,边边角角都是圆滑的,就算不小心碰到,给人的伤害也不会太大。我们学习经典的过程也即修心养性的过程。如何将尖锐、固执、难以理解的心修炼的足够清明、温柔、包容万象,是很重要的命题。从耕读社各位师兄师姐及同学们身上来看,大家都具有这种温柔待人、谦以敬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态度,性格温和润泽如玉似水。反观自己,顿觉有许多“固执”之处,导致心很疲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成长。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我本可以容忍黑暗,正是因为见到了优秀的人,他们就像效力十足的肥料一样,激励着我向他们看齐,不再甘于平庸。
三毛曾经写过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要说:现世,我愿做一棵树,风来,我便让它为我梳扮;雨来,我便接受自然的洗礼;阳光照耀在我的身上,我便自由、向上、无畏的生长。当我离去时,我曾永恒的存在过;当我灰飞烟灭,大地记得我的味道。我来了,我最终要走,我从永恒中来,又到永恒里去。我是一棵树,一棵简单的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