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48:32 | 移动端: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

为了帮助自闭症家长学会应对自闭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找出原因积极干预正确处理,引导儿童得到纠正,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观察案例。

    小组背景

    **市儿童福利院**家长俱乐部的会员,由社会残障儿童家庭组成,儿童分别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症。由于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就业等,许多患儿家长虽经多方努力,仍未掌握患儿问题行为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法。鉴于这种情况,俱乐部社工特开展家长互助小组,通过收集具体案例,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行为进行分析、讲解、指导,便于家长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干预方法,使儿童以前不良的习惯做法不断得到纠正,促进正确规范的行为的建立。

    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采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因孩子的特殊性,服务对象存在一种内疚和补偿的心理,因此对孩子比较溺爱,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比较纵容;二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界定和认识不清晰,想从小组活动中获得一些关于问题行为的知识,用来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行为。三是服务对象对问题行为存在很多困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对问题行为进行良好的干预,解决面临的问题。四是服务对象对于问题行为干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没有意识到环境对行为干预的作用,服务对象在环境营造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观察和访谈内容分析:服务对象由于孩子的情况相似,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学习性质的,所以能改善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和了解,完成对问题行为的正向干预。

    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互动小组模式理论,小组的目标在于小组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这一模式强调人与人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成员的互相帮助,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小组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相互帮助的责任,有助于满足小组成员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分享责任与小组经验。小组工作者是服务对象与小组或小组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他利用机构内外的资源,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及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同时,该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和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小组强调大家一起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有相同问题的家长能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组员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啦进行自我调节,实现共同成长、进步。

    (二)小组目标

    总体目标

    以点带面、互相帮助,让更多的家长学会使用正向行为支持方法,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做出正确有效的干预。

    具体目标

    1.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让自闭症家长学会应对自闭症问题行为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

    2.掌握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实际技巧以应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行为,确保不强化问题行为,然后找出原因积极干预正确处理;

    3.建立家长微信群沟通交流。以自己孩子日常发生的问题行为案例,以ABC模式进行分析、讨论,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提高。

    (三)小组性质

    认知学习小组

    (四)服务对象

    蓝手杖家长俱乐部家长10名

    (五)小组时间

    2017年5月2日-6月每周周二上午9:30-11:00

    (六)小组程序

    第一节

    首先,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介绍本节小组内容安排,收集收集孩子和家庭的基本资料,了解孩子障碍类型,调整家长心态(家长心态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其次,认识障碍特质,了解孩子的不易,站在患儿角度思考其所需要的,学会夸奖孩子,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坚持给孩子正向指令。

    第二节

    首先,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介绍问题行为定义、类型,行为的界定及描述;其次,行为ABC模式分析、确定问题行为处理目标。

    第三节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对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问题行为的目的、问题行为的成因与功能分析、问题行为情境、立即、前事、先兆、介入结果、功能假设进行学习和实践。

    第四节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对问题行为干预中执行支持策略、处理目标策略的目的及原则、情绪曲线各个阶段的处理原则进行学习;其次服务对象学习替代行为的建立,以及如何改变有问题的行为进行学习和练习。

    第五节

    小组成果分享,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对小组后作业进行分享和交流,结合小组学习内容运用到作业中,界定问题行为利用ABC模式分析出前因后果找出行为背后的功能,制定出恰当的问题行为处理方案并正确运用。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本次小组的内容包括四种形式:①热身游戏,建立融洽的氛围;②理论方法与技巧介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组员认识到问题行为及干预技巧;③小组作业,即通过小组作业增加组员的理论运用;④讨论分享,组员对小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每次小组活动都贯穿了以上至少三项内容,小组的气氛和成员反映都较好。

    小组初期,虽然组员都是俱乐部的会员,彼此之间都认识,但是社会工作者还是通过组员孩子基本情况介绍以及障碍类型来促进组员相互之间的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者在此时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统筹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对小组的目标、内容等形成初步认知。

    小组开始,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热身游戏引导组员进入小组内容,讨论小组契约。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就障碍类型及特质进行讨论和学习,增加组员对自我以及孩子的了解,引导组员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所需,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组员看到其心态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和作用,运用优势视角,学会夸奖孩子,不轻易对孩子说“不”,坚持给予孩子正向指令。

    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认识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的主题学习,社会工作者向组员介绍问题行为定义、类型,行为界定及描述,行为ABC模式分析、确定问题行为处理目标,与组员一起就问题行为进行实例分析,并布置小组作业,增加组员对理论的实践运用,使组员对问题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进一步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分析,认识问题行为的目的、问题行为的成因与功能分析、问题行为情境、立即、前事、先兆、介入结果、功能假设。在对问题行为进行了分析确认后,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对问题行为进行正向的干预,首先是让组员学习执行支持策略、处理目标策略的目的及原则、情绪曲线各个阶段的处理原则、行为中的处理原则——安全为主,行为后的处理原则——被动行为的处理,行为前的处理原则——如何预防,以及替代行为的建立——教导正确的行为;在每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都会组员一起针对组员提出的问题行为进行讨论和分析,组员可以把小组作业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进行分析讨论,引导组员可以把存在的疑惑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组员根据理论运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组员可以在小组中充分表达想法,通过小组作业和讨论分享使组员进一步巩固在小组中所学的知识。

    小组后期主要围绕“如何改变有问题的行为”主题开展。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根据理论所学总结出问题行为改变五步法;第一步,界定行为是否为“问题行为”,是否需要进行干预处理;第二步,运用行为模式ABC来收集相关的资料;第三步,通过ABC行为分析得出行为的功能;第四步,寻找替代行为;第五步,学习并巩固替代行为;使组员易于操作和巩固,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就组员提出的行为根据五步法进行案例分析,每一位组员根据小组作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操作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社会工作者提前一节告知组员小组结束时间,组员在最后一节小组中,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一起针对小组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和巩固,并与组员一起对小组作业进行了分享,并对作业中好的和不足进行了讨论,让组员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社会工作者建议组员可以建立微信群,在小组结束组员可以在微信群上对问题行为进行沟通和交流。

    总结评估

    此次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小组进展顺利,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小组,组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组员在问题行为的辨识能力以及干预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小组,组员也意识到问题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组员有一定的耐心和长期的坚持,同时组员在问题行为改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为行为的正向干预营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组员向社会工作者的反馈、组员的小组作业跟踪表以及社会工作者对小组的观察,社会工作者发现组员对小组的反映比较好。组员表示,此次小组使组员能够对面临的问题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如何利用正向行为支持解决面临的问题行为。组员的小组作业完成的比较好,能够根据小组所学内容来完成作业,并提出疑惑,参与度比较高,解决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组员更加有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小组。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观察到组员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组员能够积极表达,真诚的分享,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小组的发展。

    专业反思

    该小组活动虽然顺利的结束,但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一是组员同质性高。组员都是特殊儿童家长,因需求和境遇的相似性,使组员能够在小组中很快地形成小组互助支持系统,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小组的凝聚力比较高。

    二是小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家长学习的巩固。在小组开始的第一节,社工运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组建了小组交流群,组员在小组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让组员能够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支持,增加了组员完成作业的动力。

    三是小组组员缺乏主动性和纪律性,虽然在小组第一节制定了小组契约,但是组员在小组中还是存在缺席等问题,这对小组整体的开展以及操作有一定的影响,小组性质是认知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每节小组之间具有很强的连接性,缺席直接影响小组的进展,并且对组员的操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四是小组内容设置理论偏多,这使组员对小组缺乏一定的兴趣;理论的学习本身比较枯燥和比较难理解,组员对理论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理论内容缺乏一定的理解力,使组员在理论学习部分比较吃力,组员的参与性较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案例观察学习》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