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最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心得感悟八篇

最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心得感悟八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48:39 | 移动端:最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心得感悟八篇

还记得南京大屠杀吗?还记得那些年在日本政府的侵略下,我国群众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还记得抗日战争胜利消息的传来,全国上下有多开心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心得感悟八篇。

篇一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已匆匆走过了七十三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变成了文字,文字渐渐变成了概念,概念渐渐地模糊了。历史,就是这样被人们遗忘的。但抗战是一段不应被后人忘记的历史!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苦难;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凝结着一个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远逊于对手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历史奇迹和民族荣耀!抗战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给予我们自尊、自信和面向未来的勇气,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不能忘记那屈辱和荣誉交织的“昨天”。

勿忘“昨天”,勿忘那曾经的伤痛;勿忘“昨天”,牢记那可贵的觉醒;勿忘“昨天”,把握那难得的坚毅;勿忘“昨天”,继承那令人敬仰的中国魂。但勿忘“昨天”,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知前进的方向,勿忘“昨天”,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今天,是为了让我们挑战明天,是为了让我们将“昨天”胜利的辉煌重现……

短短的一天一晃而过,但这一天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索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或许平日的我们并不会将那段难忘的历史特意拿出来宣扬一番,但只要我们将那个七十年前的日子熔入到自己的脑海,它便能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们保持警醒、踏实前进,让我们的后代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骄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着无数个荣耀的‘昨天’,我们还要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篇二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这几天,很多人自发来到当地的抗日英雄纪念碑前,为英烈默哀、献花、鞠躬,纪念当年那场壮烈的全民抗战。

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英雄如同恒久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航向。2015年的阅兵式上,抗战老兵的“最帅敬礼”,触动多少人的泪点,引发多少人的思考。

英雄从未走远,英雄永远年轻。今天,伴着铿锵的步履、雄壮的乐曲,当年那一个个抗战英雄,在人们前面“复活”:以树皮棉花果腹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劝降凛然回答:“不必多说,开枪吧”;战斗最后时刻,张自忠激昂高喊:“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没有命令,死也不退”……14年抗战,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唤起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觉醒。他们的名字,绘成了传承千秋的民族精神图谱,化作了永不陨落的民族精神星空。

“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今天,刀光剑影虽暗淡,鼓角铮鸣虽远去,但强军征程依然在路上,发扬抗战精神,继承英烈遗志,依然需要我们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前进、前进、再前进!

英雄是一面旗帜。英雄,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是看得见的哲理,是引领社会价值的标杆,是指引社会前进的旗帜。心中飘扬着英雄的旗帜,头顶就有了“启明星”,心中就有了“压舱石”,人生就有了“坐标系”。英雄的价值在于“垂式范而励来兹”。让英雄的旗帜“在心中永不落”,我们的前进方向就不会偏、步子就不会慢。

英雄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些抗日英雄们,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有儿女情长,也有悲欢离合。然而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或沥血孤营,或横刀敌阵,或鏖战沙场,或昂首刑场,何曾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始终以英雄为镜子,就能荡涤心中的尘埃,初心不移、兵心不改,在“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上给出正确答案。

英雄是一面战鼓。“一个人要走得远,内心不能没有激荡的力量。”为了民族独立,英雄赴汤蹈火;为了人民幸福,英雄无所不惜;为了集体利益,英雄大公无私。心中屹立起“英雄纪念碑”,就如战鼓催征,“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吸取忠诚、坚韧、无私的精神营养,在嘹亮号角中走实强军征程。

一位诗人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吟道:“当将士们由远而近的铿锵脚步震落时间的帷幕,历史的场景扑面而来。生与死、聚与散、笑与泪,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今天,英雄不“只是个传说”,英雄不“只是种记忆”。实现强军目标,离不开英雄精神,更呼唤英雄辈出,仍然需要“遍地英雄下夕烟”。现在,强军兴军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肩上。越是使命光荣,越应以英雄为标杆;越是任务艰巨,越应以英雄为榜样。行进在英雄目光的守望里,崇尚英雄、追慕英雄、争当英雄,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参加开国大典时感慨万千,挥笔题词:“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此刻,让我们再次给抗战英雄深情地敬个军礼!

篇三

今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从此以后,每年的9月3日就变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华民族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付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才最终赢得了胜利,赢得了和平,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要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战斗和献身的先烈致敬!向健在的抗战老兵致敬!

正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才使得台湾民众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异族殖民统治桎梏中解放出来,才使得台湾的领土主权重新回归于中国。所以,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对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岁月流逝,曾经的灾难渐行渐远;年轮更迭,曾经的硝烟渐渐消散。但是,有一种惊醒,中国人民不曾丝毫忘记;有一种痛楚,中华民族永远铭刻在心。今天,对所有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来说,该怎样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呢?这是很值得我们大家加以思考和自省的。我们要通过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祭拜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不幸蒙难的同胞等,来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历史,缅怀那些忠昭日月,义薄云天的抗日忠烈,进而弘扬团结一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繁荣昌盛和实现统一大业、倡导世界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历史是写在人民心中的,历史不容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那些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那些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那些令人发指的屠杀罪行,那些在战争中不幸死亡的几千万无辜生灵,都铭记在人类的史册上,都铭记在人类的心中。血的教训不能忘却。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已经过去了73年的抗日战争,在今天依然时刻警醒着我们,要认清和把握当今世界大势。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历史的主要潮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看看今天的日本,总有那么一些人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甚至公开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士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陈放着东条英机等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为已经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甲级战犯扬幡招魂。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更是公然地企图“修宪”来冲破“和平宪法”的限制。

曾饱尝战祸之苦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宝贵,因而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爱和平,并且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平。但和平不会自然从天而降,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创造,精心守护。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篇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惨绝人寰,痛彻心扉,至今令人心有余悸。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和平才能发展,和平才有进步。经历了悲剧的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痛恨战争。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习近平主席的宣言掷地有声,表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追求和平、保卫和平的决心。

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积贫积弱并不能带来和平,而只会带来耻辱和灾难。100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在中国的版图上肆意践踏。中国在自己的版图上打败了一场又一场战争,割让了一寸又一寸土地,赔偿了无以计数的金元。我们的民族始终在屈辱的血泪中生活。一直到73年前的今天,中国才赢下了第一次艰苦卓绝的胜利。这次历经14年浴血奋战得来的胜利让全中国人民看到,没有强大的国力、军力,我们无法保卫自己的祖国,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民,无法拥有和平的生活。于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终于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看了今天的阅兵式之后,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我们终于可以用自己强大的国力、军力,有力地保卫和平的果实,保卫平安的生活,保卫我们的每一寸土地。

但是,和平并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围绕纪念二战胜利73周年出现的各种杂音就是明证。希特勒的极右思潮在欧美大陆依旧有着广阔的市场,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民族隔离的现状依旧严重。冷战思维依然在一些人脑子里顽固地存在着,他们就像当年的绥靖主义者一样,千方百计企图消灭共产主义,甚至不惜联合军国主义余孽。否定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定论的观点在一些国家依旧泛滥,历史定论的势力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他们篡改历史,美化侵略,为战犯脱罪。我们绝对不能放松警惕,放任极右势力和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出纪念73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重要意义,表达出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鼓舞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作为中华儿女更不能忘记历史,就拿圆明园来说吧,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极深。人群中有愤怒,有痛心,愤怒当年英法联军禽兽般的暴行,痛心这被烧毁掠夺的绝世园林。然而,大多数人恐怕是一时的感情冲动,离开园林后便将一切抛之脑后,照样我行我素。若是这样,那圆明园只能又徒添一声叹息。如今我们要想在世界强国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学,广纳百川,以伤疤作为警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虽然现今中国已有些成就,而要赶上发达国家,还必须得靠新时代的我们发奋图强,继续努力,确保国力强盛。

而今,试看浓密的树木合抱着圆明园,像是在守护一个残缺的梦,这个梦曾经器宇轩昂,曾经光彩夺目。中国梦,是属于我们的梦,我们的梦,一定是跌宕起伏却又精彩满程。

2、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遥想当年,祖国那积贫积弱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同胞于水火,丧心病狂的杀戮掠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一边是战争狂人冷气阴森的狞笑,一边是国土沦丧、满目疮痍、血流成河。在中华民族存亡的非常时刻,多少热血儿女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加入救亡图存的行列,他们为赶走日本鬼子,求得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中写就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人生篇章。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团结奋斗、反抗侵略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珍爱和平”,在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在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中,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反思,和平可贵,生命难得 ,当我们中华民族再次崛起于世界东方时,让我们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将和平与友爱传播向全世界。

和平发展就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大势。73年的和平发展使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人民绝不允许战争重来。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有能力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土,有能力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奴役,也一定有能力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与发展。

篇五

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彰显了中国人民共同抵御外辱、光复河山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十多年来,那段用苦难与屈辱、胜利与光荣定格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个国人都无法忘却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无法忘却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更无法忘却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抒写的抗战精神。这种抗战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魂”。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西方帝国主义从海洋上和陆地上同时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东南沿海防线,骑兵坦克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涌入,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切造就了中华民族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迫使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937年,日军又悍然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华民族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是抗争还是屈服、是生存还是灭亡成为了每个中华儿女不得不面对并思考的问题,正是这种严峻考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也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无数中华儿女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抗日救亡战争中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变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呐喊,成为当时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真实的写照。

抗战精神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日本帝国主义敢于入侵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刻了解当时中国一盘散沙的国情,国人之间缺乏团结尤其是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为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也让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直至最后妄想彻底灭亡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由最初的“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共赴国难,从分歧走向统一,最终成功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

随着最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各族人民,无论党派、不论出身,万众一心,全民皆兵,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抗战最强音。正是这相同的命运促进了国人之间的高度团结,正是这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重新凝聚了民族的力量,燃起了全面抗战的熊熊烈火,也为抗日持久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精神还是百折不饶、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

在抗战期间,日本法西斯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中国大地变成了人间地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仅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中国同胞,此外日军还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城市被炸毁,村庄被焚烧,祖国的大好河山被肆意践踏,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无家可归。

面对疯狂和凶残的刽子手,中华民族没有选择屈服和低头,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共赴国难,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杨靖宇、赵尚志、“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烈火可焚尽家园但毁灭不掉民族精神,钢刀可砍断头颅但断绝不了民族气节。在血与火中,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吹响反抗图强的号角,力挽狂澜,成为推动和领导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获得最后胜利的中流砥柱。

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推动着那个民族的一切行动和方向”。抗日战争就是如此:论军力,日本作为当时的军事强国,无论装备还是兵力,都已达到现代化的作战水平,而中国仍处于落后国家,既没有先进的武器也没有精锐的部队;论当时的国力,日本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仍只是个虚弱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两国实力悬殊;论国情,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是这些差距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竟狂妄到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但是中华民族从来不惧怕战争。战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是民族之间意志、精神、信念和智慧的全面对抗,是对中华民族急火淬精钢的考验和磨练。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敢于亮剑,有同自己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正是这些让中国人民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浴血奋战八年,最终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在涅槃中获得了新生。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抗战精神不仅是抗战的胜利之源,也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当代“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发端。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中华民族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但那段十四年的峥嵘岁月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已经融入了国人的记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四年的抗战以血的事实昭示后人,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血的教训。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一切敌对势力都将无法击垮我们。

经历了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4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基础,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从抗战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上甘岭精神、黄继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它生生不息地在一代代中国人身上产生和形成,又源源不断地在一代代中国人身上传承和发扬,正因为有这些精神的支持,让我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如期实现。

篇六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已匆匆走过了七十三个年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变成了文字,文字渐渐变成了概念,概念渐渐地模糊了。历史,就是这样被人们遗忘的。但抗战是一段不应被后人忘记的历史!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苦难;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抗战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给予我们自尊、自信和面向未来的勇气,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不能忘记那屈辱和荣誉交织的“昨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艰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未曾经历抗战,但我们永不忘怀那些为了抗战牺牲的同胞们。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也是中国人民承受深重灾难的历史。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应该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的日子,“安而勿忘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难忘的血与火的八年,追忆无数的英雄们;让我们一起整理我们的记忆,回望历史,拉响警钟,拒绝遗忘。

篇七

  73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

  全体中华儿女额手相庆,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战争的结束、为和平止战欢呼。为了这一天,中华民族奋战了14年!14年,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3500万以上同胞伤亡、四万万人民被压迫,烽火岁月山河飘摇苍生蒙难家国难安。

   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面对异常残暴的敌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用生命守卫家园。

   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奋力抵抗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敌军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胜利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73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的摧残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我们铭记历史!

  我们反思战争!

  祝愿世界和平!

篇八

   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抗日战争,是落后农业国同先进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是土枪刀矛同洋枪大炮拼搏的悲壮。面对敌人的凶猛残暴,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独立抗击了72—94%的日军陆军,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战精神不仅需要我们铭记,更应该星火传承。特别是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已全面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今日之爱国,虽少了抗战年代的血雨腥风,但糖衣炮弹更有迷惑性,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一些人的精神品格。所以,在和平年代更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增强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继续弘扬精诚团结、戮力同心的精神。传承抗战先烈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与英勇斗争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将其上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行为,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心得感悟八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