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发展,外来劳务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多方位相互配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内容、理念、方法和环境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家庭化特征,子女教育亦因此出现众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不仅影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农民工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据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80、90后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占农民工总数的46.6%。[1]由于我国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城乡二元制度没有被打破,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严重违背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受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发展十分关心,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欠妥。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我国现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市民。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眼睛死盯着分数。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似乎就特别有面子;孩子成绩稍不如意,就贬低孩子无能。同时,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和能力有限,忽视孩子兴趣的发展。加之,城市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很难丰富饱满。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标脱离实际
由于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着这样的特征,即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方法多样化,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大部分农民工家长的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金榜题名”,把上大学、拿高薪作为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这种单一的、盲目的教育目标脱离实际,也不利于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新型城镇化的人才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教育方法单一
韩非子曰:“严家无悍奴,慈母有败子。”[2]这种专制型教育方式,强制子女服从自己,很难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增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养成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国家在倡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红利难以在城市公民和农民之间公平分享的矛盾。[3]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压力远高于城市市民。他们难以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思考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是不管不问,孩子遇到问题时用打和骂的方式快速解决。专制与放任并存的教育方式,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更像是一场不负责任的赌博。
4.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资源匮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住房资源短缺,供求矛盾十分严峻。很多农民工家庭只能租住在城市边缘廉价的出租屋。首先,从家庭居住环境来看,住房条件比较简陋,孩子几乎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这样的居住环境无法给家庭教育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其次,对家庭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一部分家庭因为经济能力有限,买不起课外书籍,到各类科技馆、教育活动场馆参观学习的门票;另一部分农民工家庭则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供给,忽视精神产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1.家庭内部因素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依旧存在,很多职业对外来农民工存在不公平待遇,加之农民工自身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较少,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低层次的职业必然导致较低的收入水平,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业余生活比较关注,势必导致家庭教育的资金不足。其次,较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严重影响力了他们在子女心中的权威和地位,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展开。第三,由于繁杂而庞大的工作量,使他们没有时间和子女相处,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展开。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比普遍不高,他们大多以中学文化程度为主。[4]较低的文化程度使他们难以辅导子女的学业,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力不从心,难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教育子女。
2.外部环境因素
(1)学校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服务新增资源短缺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农民工子女面临着学校教育缺失的危机。首先,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直接导致家庭教育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公办学校高要求的入学门槛将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拒之门外,而一些民办的私立学校学费更是贵得惊人,还有一些专门为农民工子女设立的学校教育质量、基础设施又实在太差。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度太低。很多农民工家长连家长会都无暇顾及,只有当孩子在学校犯错,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到学校处理。因此,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不高,教育成效较低。(2)社区环境。社区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社区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构成了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大多租住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与农村的生活环境非常相似。这很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长,也不能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化提供所需的环境支撑。社区人员复杂、素质低下,对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展开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很多农民工聚居的地方也是流氓、混混的活动领域。他们的生活理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目标、理念、方法的形成,而且聚居地治安混乱,对孩子的人身安全也会造成不利影响。(3)政府。城乡二元制度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首先,户籍制度将社会人分成了城里人和农村人两个层次,农民工家庭往往被贴上二等公民的标签。其次,政府机关忽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都或多或少地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调控大局,学校教育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的私事,因而对家庭教育的资金投入、关注度都严重缺位。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对策建议
1.家庭内部的努力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首要责任者在父母。父母不应该以自己能力水平低、工作生活压力大为由而忽视子女的家庭教育。首先,父母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充分调动所有家庭成员的参与。其次,调动孩子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在家长为主导,孩子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下,提高家庭教育的品质。第三,要重视维护和谐亲近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为孩子建立舒适平等的家庭气氛。
2.家庭外部的帮助
(1)学校方面的重视。学校教育更为全面、专业和严谨,这些特点奠定了学校教育不可撼动的强势地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权威性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导航和指引,但是不可以代替家庭教育。首先,学校要增进与农民工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其次,学校应改变以往一切以分数说了算的评价标准,及时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学校帮助农民工家庭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内容、方法。通过教师家访、家长联系簿等方式了解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指导意见。(2)社区方面的救助。社区的帮扶措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大的社区环境而言,首先,应优化社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整洁干净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展开。其次,应呼吁社区其他成员关心农民工家庭,改变以往瞧不起、看不上的错误观点,建立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第三,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使农民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的能力。第二个层次,就单个农民工家庭而言,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一对一地介入农民工家庭,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专业手段及时帮助解决。(3)政府方面的改革。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GDP,也不仅仅是将人吸引到城市中来,更要重视人的市民化。[2]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首先,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大体方向和方法。其次,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也需要相关的制度支持。具体来讲:第一,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消除农民工家庭二等公民的标签,才能帮助他们有资金和能力投入到家庭教育中去。第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法治化,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做好监督工作。[5]第三,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例如,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的经济支持,提供多种多样的帮扶机制;加强对农民工用人单位的监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多种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增加其工作效率和家庭收入,从而使农民工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