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52:37 | 移动端: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马云爸爸的成绩万众瞩目,每个人都想成为这样的企业家,但是也没有人达到他的高度,我们和他之间的距离在哪?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近,新东方的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老师多次出现在热门的文章中,一部分源于他在北大校庆上的讲话,另一部分源于前些天亚布力夏季高峰会的讲话稿。尽管他讲话的地点不同,但其中不变的则是他对当前经济情况的解读和建议。尽管相对刻薄却又相对客观,他所提到的一些现状,恰恰就是当今很多企业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主或者创业者基本上是不敢说或者说无处诉说的。将众人心声一吐为快自然被人广为转发和传播。

       本文无意去探讨他所讲到的问题,也不去探讨其中的对错与否,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以上两个活动标题就可以找到。

       本文之所以说到俞老师,主要是源自于他还在两个不同的电视节目上,讲到一个段子。他说有一个朋友,高考参加了三次,才考上了一所叫做杭州师范的专科;而他则是只参加了两次高考,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本科。但是,他现在这位朋友的企业却比他的企业强大很多。很显然,他这位朋友就是马云。现在俞老师对比他的朋友:马云来说,尽管都是掌管着优秀的企业,但俞老师旗下企业规模却比马云旗下企业小了太多。只不过说起求学这段历史,俞老师确实还有小骄傲的资本。在这里不是要嘲笑俞老师,而是说其实学历和成功毫无关系,恰恰就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问题。

      很多人都有过学习好,学历高的人,未必生活和工作更成功的感受;甚至还有人写段子说:学习好,很好,长大就可以给学习差的同学打工了。即使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也知道这样的段子,但还是无法阻止中国人对学区房和课外补习班的热衷或者说狂热。当然,我们也不是鼓吹学习无用论。

       就我来说,最近参与了2个商业项目,引发了我再度正视是什么因素让大家对未来产生不同判断的问题。

       其中一个项目是,前期我对项目方案做了简单了解然后与创始人做了一次当面的交流。回来之后,根据我的理解认知,做了一个针对品牌定位、品牌基因、产品定位、产品线管理、产品核心诉求以及目标人群、市场渠道模型的整合和再造的方案文档并提交了对方。没想到的是,得到了对方很高的响应和认可,并立刻就给出了很棒的合作方案,还给出了股权承诺。

      另一个项目则是我前后花了2个月的时间,对物联网、智能化的商业会议应用做了相对充分的调研之后,通过朋友主动约见了对方。双方彻谈了一天半的时间之后,基于对方对我一些思路的认同和存在的疑虑,我回来后整理了一份方案,包含公司、品牌定位、产品线规划、产品机型梳理、营销理念及模式雏形、团队招募的方式以及潜在股权投资和期权管理的模式。没想到的是,这边的创始人简单沟通后,就迟迟未有新的。后来追问之下反馈说:通过这么简单的几页PPT就要得到我们这么高的股权,我觉得风险太大了。我需要再好好想一下。

     相信我们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站在不同的位置和高度,所看到的远景是不同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

正如尽管马云老师比俞老师的学历和学校背景差很多,但这不妨碍马云能够预见传统商业向电商模式转换的趋势,也正因此马云成为了中国目前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和几度成为首富。不是说马云老师比俞老师更优秀,而是说对比商业趋势的判断这一点上,马云确实比俞敏洪要具备更强的前瞻能力和判断力。        

      刚才,谈到我自己所遇到的两个案例,不是说认可我的就是更好的,存在疑虑的就是不好的。而是说就同一件事上,大家所能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让我对此产生了深度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套用孔子的话‘夏虫不可语冰’或者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之,就让这个事情过去了。

     我是希望通过对这件事的多重分析,得到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上的成长与进步。

      统计数据和历史是不会骗人的,有其参考意义。

      统计数据上来说,成功者往往都是少数,也就是那些与众人判断与众不同的人更接近事实或者成功。因此,从众者不自觉的就陷入了羊群,成为羊群效应中的一员。而羊群显然是不能去战斗的,而一旦失去头羊,整个羊群就会陷入混乱。再者,从历史来说,羊群的首领往往都不是一头羊,而是熟悉羊性的头狼,比如50年前,我们和苏联都陷入了毫无理性的历史时刻,而能够让羊群陷入疯狂的,是一头普通的头狼吗?

      历史上有着很多类似的案例,由于有些案例存在一些禁忌,不方便多说,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自己去看看历史是不是如此。经常是那些留学的精英最终被土鳖领导,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历史重任。

     历史的案例也告诉我们,知识储备的多少,学历的高低,学校背景的好坏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因素。不是这些最显性,也被我们最为关注的因素,那又会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与马云之间的距离,不是智商,不是学历,而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回顾看任何一个有大成的人都是顺从了历史的趋势,最终成为了站在历史潮头引领到时代的人。

      伟人引领十大元帅和一众精英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马云率十八罗汉开启了中国电商引领世界的新商业时代。

     而彼时推翻帝制,进入共和,以及彼时进入电商新时代,都是当时那个时代必然的趋势。

     由此不难看出:

     战略家前瞻未起之势或者引领新兴之势;

     领导者能整合资源去拥抱未来之势;

     平庸的人瞧不上这方兴未艾、星火燎原大势未成的未来之势;

     等看懂了,明白了,彼时往往大势已去了。

     为什么都生长在同样的土壤里,但却会开出了不同的花朵呢?既然这种前瞻性的能力跟学历无关、跟学校背景无关,跟眼界也无关,那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或者应该怎么去培养下一代,让下一代开出这样稀有的花朵呢?

      对比来说,西方国家的创新能力是远高于我们的,也就是说西方世界的学习体系更容易产生这种稀有之花。那是为何呢?

      我们国内的教育以及我们的家长在教育的侧重点上,有这样几个关注点:

      1. 识记能力:就是对认识、记忆的准确性更为关注,比如我们很多家长都喜欢要求孩子在朋友们面前背诵几首刚刚学会的古诗或者英文单词,作为孩子聪明的明证。而我们学校教育的测试重点,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不是以此为重点。从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历史,都是如此,而政治考核尤甚之。在我们国家政治科目考试中回答的准确性不只是分数的区别,还代表了政治立场的对错。有人因为立场问题三起三落的故事,如今不是也还在上演吗?这一切的导向都让我们屁民觉得学习能力中识记准确性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在西方,这些识记方面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计算机或者存储器去完成,这恰恰是西方所不是很重视的能力。

至今,在我国还有很多以整体背诵剑桥字典或者牛津字典、准确记忆圆周率后多少位的数字作为奇才的标准。

即使数学考试,我们更多也是去例证很多定理和原理的正确性及应用性,而不是开创性的建立某些模型去解决新问题。

      如此这般,伤仲永的案例就不在少数了。因为如果年幼的时候,识记能力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交流很有意义;而成年后,识记的能力,并不能帮助我们预判未来和形成前瞻性的判断。

      因为历史的记忆会告诉我们,未来是硬币的两面,可能性是均等的。普通人等待硬币坠下,然后去追随就好了,因为完全不必去承担猜错方向判断的代价,而实际上,即使判断错了,又能有什么代价呢?

      2. 应试能力:应试是我们国人最长面对的困难,而这其中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稀缺,任何资源的分配都需要竞争,都需要以类似测试的方式选拔才能做到相对公平的选拔。是否如此,这里不展开讨论。这样的影响下,于是,我们从生下来开始,就被引入到各种测试之中。有测试,就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高效的完成测试并得到好的结果。有些朋友可能会说,应试能力算是一种什么能力呢?这也算是能力?是的,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周围都不缺乏这样的应试高手,而我们自己也在特定领域和机会面前就是应试高手。面对社会问题,我们总能发现某些问题谁具备最终的拍板权和是否可以去想办法接近具备拍板权的人。而这本质也是一种应试能力。而标准答案测试的本身在于对答案的知晓度,这不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过程。过程是怎么样的不重要,只要结果正确,就是好的学习方法。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以反复性的训练实现对标准答案的自动对标。这种模式等同于让大家放弃开放性思维,放弃对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的培养,而仅仅是对结果知晓度的唯一重视。

       知道,很多时候,只是知晓,并非悟道。知之仅存,道不复在。

       这么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所谓学习好,后来读了好大学,而后生活、工作汇入人流毫无辨识度的同学,其实就只是在识记能力和应试能力上高于其他人罢了。

       而那些尽管当时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的同学,似乎当时尽管在识记能力和应试能力上弱一点,但这些人似乎在天方夜谭和思路的发散性上更强一点。而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转变为对趋势前瞻性的判断,对资源的调配能力,配上性格上的倔强和不服输的毅力最终变成了我们与马云财富之外的更为隐性却更难跨越的思想鸿沟。

       在我看来,如果说识记能力是一种对眼下和过去资源的认知能力,那么,深度思考的能力,本质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将过去、眼前进行整合型思考并得出前瞻性判断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能力更关注过去的成因,当下的资源与困境,从而借助对困境合理性的判断,得出未来困境如何破解的方法,而那个符合未来资源情况、真实需求的判断就是前瞻性的战略判断。

        举例子来说,在新中国之前,劳动生产效率无法提供足够的生产成果,从而,面对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导致了民不聊生的现状。短期生产工具的劳动效率无法提高和改变的情况下,只有解放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一条路。而所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耕者有其田的方式,更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意愿,从而产生更高的劳动效率。

       而就当时的电商而言,之初,本质上,存在用户基数还不足够大;网络带宽和普及度还不够高;物流成本高,时效性差;这些都制约着电商的发展。但当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国家,传统商品已经出现了严重同质化和过剩的现状,而门槛较低的制造业中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面临销路不畅的问题。而将过量的产能与海量的基础消费需求之间,传统商业模式中营销渠道通路链条过长的问题,无论是产能还是消费需求之间都难以匹配。因此,以去中介,提高渠道效率,跨越传统店面客流和地域限制的问题,让海量产能与海量需求对接的平台就是电商。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说,无论是当初建立新中国还是电商的崛起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战略眼光恰恰能够抓住本质问题,以发展的思路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只要海量消费需求存在,海量产能存在,两者匹配后,必然会推动网络的升级、物流网络的升级。

      因此,不难看出,深度思考的能力,包含将问题分类的能力(分类讨论的能力),将方法演绎推广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将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

       将问题分类的问题,可以帮助思考者发现本质的问题而避开表象问题;

       演绎推广的能力,可以将原有成功的经验进行跨界嫁接培育出新物种;

       而知识持续更新的能力则保持知识结构的新鲜度,避免满月则亏,被淘汰的风险。

        作为大多数人中的一员,我们往往更关注与他人显性的差距,比如工资、房产、职位、学历,社会关系,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却是看不见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能否深度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这种差别,往往不会在今天显现;这种差别却一旦显现出来之后,却又无从再去追赶。这是一种一旦成形就是时代的鸿沟。

      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拥抱未来是每个人都说过多次的话,但面对真正的未来,大多数人却是今天瞧不上,明天还犹豫,后天已然追悔莫及、高攀不起。

      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上,我没考虑过学区房,没想过要给他们报多少辅导班,也不是很在意他们考多少分数,但我更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和方式。结果是过程的结果,即使结果不如意,过程精彩就值得去继续努力和期待,因为思维方式正确,深度思考的人总会在那个属于他的机会来临后一鸣惊人。

       我也没想过让孩子们去成为马云或者谁,深度思考者最终会成为他自己。人生都是一段时间长度有限的单程列车,做一个独特的自己,比成为一个任何人的影子更有意义。

      深度思考者,不鸣则已,不飞则已,展翅高飞已然俯瞰世界。

     不知道您是否认同本文的观点,如果是,惟愿您也早日成为一名深度思考者或者培养出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下一代。

    文字太多,其中可能略有纰漏,未能及时刊正,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斧正。谢谢关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你和马云之间的距离叫做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