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集结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由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众多有哲理的语录,相信大家都学到不少。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论语》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秋之夜,一轮圆月喷勃而出,圆月象征着团圆,司马牛忧于没有兄弟,或者兄弟不在身边,陷入孤独之中,这种心境其实与许多古人的心境是一致的。
古人总是借物而抒怀,借明月寄相思,明月成了人们传递情感的最佳物象。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月共杯,情感浪漫。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景生情,用月遥寄相思,除却相思之苦。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借中秋月明之夜,寄托了更遥远的相思,给人以淡淡的忧伤。苏轼则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传达出对胞弟的深切思念和释然的情怀。
托物寄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然而当有人忧虑自己没有弟兄时,子夏巧引老师的语录,从大的宇宙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四海之内皆可为兄弟,条件就是要学会敬、恭、礼。前文引用的几位诗人借明月寄相思的诗句,又何尝不能体现这三个字,这几句诗都是对自己,对兄弟,对朋友的谦恭,尊敬,礼遇,其实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待人接物,我们需要这样的生命高度自觉的状态。学会敬,我们会遵循生命的规律,敬畏生命;学会恭,我们会恭让,求大同,存小异,不失谦恭之态;学会礼,我们能自立于社会,“不学礼,无以立”,为人处世以礼相待。做到这些虽然很难,但在中秋之夜,胡乱联想,希望它就是生命的本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立国需要兵器,食物,取信于民,然而,不得己在三者中只留一项的话,夫子选择了信,这三者中,有保障国家安全的兵,有一日不可或缺的食,这两者都可舍弃,无兵器最多是挨打,无食物最多是死亡,但作为统治者,一定不能在老百姓中失去信誉,对百姓不讲信誉就无法立政。
立国要讲信,立人更要讲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都讲人应守信。信构成了夫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信作为一种约定,对人应讲诚信,讲信誉,统治者对百姓应取信,不可穷兵黩武,不可横征暴敛,不可大兴土木工程,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切实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倾覆,统治者要想取得长治久安的政绩,必须取信于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角色意识》孔子的治政思想中包含了角色定位意识,做国君的象个国君,做大臣的要象个大臣,做父亲的要象个父亲,做儿子的要象个儿子。进一步讲就是国君要体察民情,以天下为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做大臣的上应尽忠国君,下应替民行政,为民做主,救民于水火;做父亲的应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上孝下慈,做子女的表率;做子女的,要精于学业,发奋努力,听从教导,做家风的传承人。
偌大的社会,社会分工不同,人的角色也有不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关键。有一个成语叫越俎代庖,就是跨越了自已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干好本职,这也是从这则语录中得到的启示,作为领导,不超越自己的职权胡乱行事,作为教师,我们就应当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加强自身修养,锤炼好品质,立德树人,靠热爱教育立足,靠热爱学生立德,靠有扎实学养立根,安身立命于教育,象陶行知先生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许多事物总是相对而存在的,相反相成,比如美与丑,善与恶,大与小,君子与小人等,我们追求真善美,鄙弃假丑恶。在君子与小人中,我们力争做君子。君子有许多特质,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说君子坦荡荡,他对人不忌贤妒能,帮助别人,成全别人的好事,助力别人,具有大格局。看到别人进步而内心高兴,以帮助别人成全别人为乐,别人超过了自己也不妒忌,举贤任能。而小人呢?他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自私自利的,以自我为中心,见到别人有困难避而远之;见到别人进步妒忌憎恨;甚至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落井下石。
作为教师,其实所从事的就是君子之事,以育人为已仼,成人之美,帮助学生成人,成才。要做君子形老师,就是要帮助每一位孩子成就梦想,见学生进步而高兴,见其退步而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为学生成长助一臂之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