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的风云,祖国大地一番风起云动,瞬眼间,一切都不一样了,生活变的好起来了,祖国强盛而富裕,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征文稿范文合集【5篇】,快来看一看吧。
1.
母亲眼中的改革开放
——不忘初心,众志成城
人一旦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喜欢回忆过去的故事,尤其是母亲这几年又回到了西安这座故乡的城。她总是说西安现在变化太大了,她已经认不出儿时的路,也认不出儿时的景了,站在街头看到车水马龙和五光十色的商场,目光流露出一种不舍和惊喜相交替的复杂目光。我知道,那是在缅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和对改革开放后新时代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冲击的赞叹。
母亲说:以前的西安啊,一眼看到头。家住在南稍门再往南就是庄稼地,家家户户以吃饱为目的,那时候的人家孩子多,能让所有孩子上学都是奢望,尤其是当时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大家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物资凭票限量供应,像火柴、肥皂这样的小物件,还有黑白电视这样的稀缺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一位老人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如今才有了如今西安各行各业的百花齐放。一座座林立的高楼大厦;生活中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完善等等。这一切都不离开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则。
纪伯伦说过:我们走得太久,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往往就是因为忘了曾经的初心,导致很多人在前进的路上一度迷失,忘了最初的梦想,才会裹足不前。但是很庆幸我们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没有被路上的荆棘所困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为新中国青年一代,我们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国家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我们从未距离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此之近。在党的十九大上,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有了新的指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奉献绵薄之力,牢记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心,才能坚定不移的通过历练,通过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沉淀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到达最初梦想的彼岸。
2.
三代人的故事
1978年,我的爷爷还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遵循着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农业耕作模式,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养活着一家四口。在这一年,祖国大地的另一侧——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召开了一次可能改变全中国命运的秘密会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起步,在经历着不断的完善发展。于是在1982年,我的爷爷,享受到了包干到户所带来的便利,每当他想起来时总会激动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在这一改革政策落实后,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也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
1992年,那一年,我的父亲已经成为钢铁厂的一名工人,那时的他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懵懂,每天高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曲子,蹬着自行车,精神抖擞的前往工作岗位。在这一年,“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响彻南北的口号,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于普通的钢厂职工而言,这是他们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便利的一年。慢慢的,路上不再是人们费力蹬着自行车的身影,而是一溜烟便看不见踪影的摩托车,从刚开始的一两辆,到之后的“摩托车队”,上班的节奏似乎也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而加快了,人们相互说着:“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
2006年,我还是一名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童,第一次自己背着大大的书包,怀里兜着几百元的“巨款”,小心翼翼前往学校报名,却在报道后被老师退回了我的“巨款”。在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通过,全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无数像我一样的孩子们,因为这一政策的推行,拥有了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渐渐的,我看见之前退学的同学再次回到了课堂,他们的脸上再次洋溢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2017年,我即将大学毕业,忙于穿梭在各式各样的招聘会里,拿着一大沓简历,昂首挺胸,踌躇满志的前往不同的面试地点展示自己,为自己赢得工作机会。在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特区的不断建立,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行,对于像我一样的大学生而言,是大量的就业机会与难得的机遇。我的同学们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因为不断发展着的中国而得到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转眼已经是2018年的尾声,对于我们祖孙三代而言,见证改革开放的是从爷爷的粮票到我的支付宝,是从父亲的自行车到现在的小轿车,是当年的分配就业到现在的自主择业,是发生在身边的一点一滴,它们虽小但有力,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源泉,为中国奇迹迸发出不竭的生命力。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载的栉风沐雨,锐意进取,改革仍在路上,故事仍未完结,而新的故事也已经悄然展开。
3.
我家这40年
我是“70”后,我们这代人,果敢、坚强、集体观念强,更特别的是我们还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代人。我还是个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依然能用心体会到这四十年的变化。
我出生在无锡市旺庄街道春风村。祖辈依地而居,用贴近泥土的原始姿态在辛勤劳作中谋求生命的完整。那时,村里人习惯了贫穷,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人去思考贫穷的原因,也不愿意去探索村外的世界。犹记得,我们家那时候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28寸重型二手凤凰牌自行车。也正是因为当时贫穷、信息闭塞,在我十五、六岁,不得不因视力越来越差而辍学的时候,竟然不知道有专门的盲人学校可以学习。没有一技之长的我,成了父母割舍不下的牵挂。母亲常常是从地里干完农活后就抱着我哭泣,害怕有一天他们老了,我没办法生存。伴随着母亲的哭泣、无助和无奈,来到了80年代,在父亲多方努力下,我有幸被安排到无锡市中医院学习推拿。为此,父母耗尽了他们多年的积蓄为我缴纳了学费。已经做了教师的姐姐也为了让我安下心学习,请假一个礼拜陪着我适应新环境。那时,最先进的学习辅具是录音机,姐姐就先自己学会后,再录下来一字一句教我学、背经络、穴位。
90年代中期,国家加大对残疾人教育、培训力度,我在锡山区残联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去北京骨伤学院进行大专深造学习的机会。因为家里穷,买不起BB机、手机,对家人的思念化作了对知识的渴求,徜徉在求知的海洋。特别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因为当时通讯设施落后,没能及时提醒年龄越来越大的父亲及时去接女儿,致使年仅四、五岁的女儿在幼儿园门口一个人足足等了3个多小时。
2000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家里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帮助我开办了无锡市第一家盲人推拿按摩实体,就是今天的好轻松盲人推拿按摩有限公司。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好轻松历经风雨走过了18个年头,迎来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安置千余名盲人上岗就业。我们也搬出了老房子,住进了商品房,并在创业十周年之际,奖励了自己一辆丰田轿车。
现如今,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用电脑和办公软件等现代化设备管理企业;还能上网与外界联系,了解外面世界;同时,我还成长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想,放在改革开放之前,盲人也许只能靠卖艺或是乞讨才能维持生计吧。
品味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家庭的变化、自己的成长,所有的记忆犹如电影的定格,深深地触动着我的灵魂。四十年的变化,又像是一个缩影,有追逐梦想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
时光如梭,不平凡的四十年,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更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
感谢改革开放好政策,伴我成长四十年。
4.
落日余晖
盛夏,傍晚,江边。
一位风尘仆仆、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写有“码头重地,闲人免进”的小铁门前踌躇。几次把手伸向铁栓,又迟疑的缩了回来。正如一个小孩,想偷食但又不敢。
“老爷爷,您有事吗?”
老人转过身,一个阳光、充满朝气、一身运动装、满头汗水的小伙子站在他面前,一看就知道小伙子正在江边锻炼。
老人有些激动:“你是这个单位的吧?我是一名退了休的救捞员,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到你们打捞'东方之星'客轮时一些新装备、新船艇,就一直想回来看看,今天来到武汉,忍不住想来的念头,不由自主的走到这里,想进去又怕你们把我当闲人赶出来。”
“哦!”小伙子似乎明白了什么。
“退休后相互间很少联系,也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些人仍在上班。”老人仍在解释。
“您的姓名?认识的人中可能还有在上班的人员。”小伙子拿出手机一通联系后,确认了老人身份,得到领导许可后盛情邀请老人到趸船参观。
“×××,当队长啦!他还是我的徒弟呢!”听说带他上趸船,老人非常激动:“×××,有文化,肯吃苦,肯动脑筋,就是要这样的人当领导!”走过长长的浮桥,老人一直在自言自语,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您这么多年没回来,应该不太清楚现在的一些变化吧?”小伙子把趸船的门打开想先让老人过去,老人却站在门前停了一下,仔细的抚摸着门框,陷入了沉思。
小伙子从刚才的联系得知,老人那个时候可是一把好手,从救助人员到打捞船舶,样样在行。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只要有救捞任务,从不推迟,身上大伤小伤是常有的事,常年水下工作更是让他的两只手上布满了裂纹。从他身上真正体现了航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
“不知道,我那些老伙计们,现在都怎么样了。以前可不像现在,那个时候可没有手机,联系不方便,很多人都失联了,不知道他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应该都还健在吧!”老人沉思了一会,对着门框发出物是人非的感叹。
小伙子安慰道:“您放心好了,我相信他们也和您一样的身体健康。”
小伙子知道老人这么多年一直想回来看看,确信他是个十分怀旧的人,便在脑袋搜寻师傅们说过的一些有很多年份的装备,心中有了主意。
小伙子将老人请到趸船一楼大厅的沙发上坐下,并告诉老人说,我去去就回。
小伙子一走,老人便站起身来在大厅里开始参观起来。大厅里面挂有曾经参加过的一些大型救助打捞项目的照片、各种船舶功能介绍、近期大型工程进展情况。老人慢慢的看着,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自己工作的时候。
老人边看边回忆,直到看完后,才回过神来,发现小伙子已经回来,大厅的桌子上也已经放了两个袋装的物件。
“这是?”老人稍微有些疑惑。
小伙子笑而不语,而是直接打开其中一个袋子。
“这是重潜头盔!现在居然还保留着!”老人差点忍不住惊呼出来。小伙子微微一笑:“我听师傅说这个头盔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比我的年龄都要大咧!我想您那个时候应该是用过的,便把它拿出来了。不过这头盔挺重的,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那你们现在使用的是哪一种?”老人细细的抚摸着头盔,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与江水抗争的年头。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型面罩式头盔,不仅更轻便,水下行动也更方便。”小伙子打开另外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个样式更加小巧的头盔。
老人接过头盔,仔细端详了一番,做了做对比,觉得不仅是轻便很多,上面很多接口都是以前所没有的,不禁有些疑惑,便向小伙子询问起来。
小伙子连忙介绍道:“现在的头盔,不仅比以前的轻便,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另外还可以携带备用气瓶,保证潜水员的水下供气。”
“小伙子!麻烦你给我和两个头盔拍一张合影。”
原本只是放在桌子上合影就好了,但是老人却执意要将两个头盔抱起。虽然很吃力,但是老人的脸上扬起了满足的笑容。
拍照结束后,收拾好头盔,小伙子带着老人参观其它一些新式装备。
“您看,这边都是我们现在水下工作需要佩戴的一些装备:干式或者半干式潜水服、潜水鞋、潜水手套、潜水刀、压铅等等”。小伙子翻翻找找,想把所有的新式东西找出来给老人看。
老人左看看右看看,却突然对墙角的一堆箱子起了兴趣:“这些箱子也是最新式的装备吗?”
小伙子一拍脑门:“唉!我忘记给您介绍了,这是最新式三维立体成像的水下检测设备,只需要潜水员将检测仪放入水中,上面就能看到反馈上来的三维数据了,对于水下寻物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那是水下录像设备,需要潜水员将镜头带入水中,然后进行水下影像的拍摄和录像工作。这都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辅助装备。”
老人不住点头:“现在的装备真的很先进啊!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全靠人去瞎摸了,既保证潜水员的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还准备去搞混合气和饱和气咧!这是我们现在新的目标。虽然现在实施起来很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小伙子信心十足。
老人看着小伙子,似乎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自己当初也是这样朝气蓬勃,满怀希望。虽然小伙子说的现在看来有点遥不可及,但是现在已经拥有了当初自己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装备。假以时日,未来也一定会有现在想都不敢想的装备的!
在参观完潜水装备之后,老人与小伙子开始聊天。
“您曾经工作过的救捞×号,战功累累,是一艘光荣的船。只可惜他太老了,马上就要退休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长江里面只要一沉船就会阻塞航道,如果要打捞沉船,需要几艘船齐心协力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打捞成功,打捞船舶和潜水员的危险性都较大,我就多次受伤,不过都是皮外伤。”
“我局前几年新造了一艘打捞船—长天龙号,一次可以从水中打捞起一千吨的船舶咧!是打捞船舶中的巨无霸。”
“前两年打捞“东方之星”号客轮时,我局有好几艘船舶都参加了,我也在现场参与救援。”
“我们那时候,……”打开话匣子,老人便一发不可收拾。
老人虽然很是不舍,但是他知道,他要离开了,一如多年前退休一般。他老了,他不知道他还有没有机会再来看看,但让他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他看到救捞装备、设备的变化;他从小伙子身上看到了救捞人的希望和未来。
他向小伙子道别,便离开了。
小伙子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同时感叹着若是没有他们那一辈人的辛苦付出与贡献,现在的生活也不会如此美好。更有他对救捞事业的一份牵挂,在小伙子心头荡起层层涟漪。
老人慢慢走远,落日的余晖洒在老人身上,给他镀上一层了金光。
5.
我所见证的麻田桥
一座桥,影印着过往岁月的留痕;一座桥,记录着新旧时代的变迁;一座桥,见证着美好生活翻开新的一页。1996年我县遭受“八四”特大洪灾,到今年正好是全县人民英勇抗洪救灾22周年。当我翻开自己的摄影集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木头桥、旧的麻田桥、洪水冲毁的麻田桥和新建的麻田大桥这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我的思绪顿时如桥下的河水,翻腾起久久的波澜。我反复地翻看着,感叹着,这四张见证麻田桥四十年风雨变迁的老照片,一下子掀开了我的记忆。
1979年我在左权中学读书,有一个同学是下麻田村人。一个星期天,我问他怎么不回家啊,他说:“家离县城太远,路又不好走,回去得半天,特发愁回去要过麻田河,但我们哪里风景特别美。”当时我并不知道麻田在什么方位,只是感觉老远。
第二年的夏天,家在麻田的同学约我回他家看看,当时我一激动就说行。打早起骑上自行车就向麻田方向进发。沿着弯曲的土路使劲地蹬,没多远就累的全身放汗,走一路歇一路,屁股磨起了疙瘩,两腿困得抬不起来,直到大晌午才到了麻田河边。把车存在邻村,他看着我准备挽裤腿过河,却说:“河深着呢,脱裤过吧。”我问他:“你们一直这样过河吗?那女人呢?”他笑着说:“没办法,夏天只能这样,害羞你就过不去呀,遇到发洪水时还有人被冲走失去性命呢。不过到秋天水就小了,人们就用几根大树,在河上并排起来搭个简易桥拉粮食走人,一到春天山洪暴发就又得拆桥。”
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我左手提着衣服,右手紧紧拉着同学手,深一脚浅一脚,吃力地趟河走。刚开始水淹在小腿,到了河中间就漫到了大腿跟了。突然睬到河底一块滑石差点跌倒,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河水浸泡得我屁股上磨起的疙瘩刺骨得疼。过了河,又走了一会儿才到他家。他妈急忙给我们做好饭,可我只想躺下好好睡一觉。吃了顿抿尖,累得没一点心事看麻田的美丽风景。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又原路返回县城。这次是我记忆中最苦最累的一次,正因为如此,麻田当地老百姓对建一座桥的渴望始终牵扯着我的心。
1981年秋,我俩一起考上了学校,我在榆次他在太原。他是在父亲的护送下,托着行李,趟过麻田河,上的大学。那年放寒假时,他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上面在麻田搞了规划设计,麻田就要修桥了!”,听了这样的喜讯,我当时和同学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
1983年8月1日,是一个值得麻田人永远铭记和庆贺的好日子。正好是暑假,同学早早告诉我这一天麻田大桥竣工通车,让我前去看看。那天,我一大早坐班车往麻田赶,当一座长二百多米、宽七八米的六孔双曲拱型桥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一下子兴奋极了。桥梁横跨清漳大河,桥上、桥下、桥头、桥尾,到处站的是喜笑颜开的村民,现场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十分壮观。那天,邓小平、杨尚昆等很多老一辈革命家发来贺电,纷纷祝贺麻田大桥落成。这一天,老百姓盼桥的梦圆了,过河难的历史结束了!这座桥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桥,成为晋煤外运的黄金桥,车流量日达五千余次。之后,我在县委通讯组工作,又拍摄了许多麻田大桥的照片,写了好多麻田变化的文章发表在了报刊上。
难忘的1996年,刻骨铭心的8月4日。那时我在麻田镇任纪检书记,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席卷了麻田大地,已过上幸福生活的麻田人民一夜之间回到了从前。连续两天的降雨,咆哮的洪水四面八方涌向清漳河,难以承受巨大洪水冲击麻田大桥被冲断了。当时我正好带着照相机,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下了那难忘的历史场面。咆哮的洪水割断了两岸,麻田成为一片孤岛,人们通话捎信只能靠原始的小黑板和手提喇叭。当时,省长孙文盛下来看望麻田群众,我既用喇叭喊,又用黑板写大字、向省、市、县领导汇报灾情,同时也传达了各级领导对麻田人民的殷切鼓励与热切关怀。我清楚地记得,在麻田煤站工作的一个二十出头的石匣小伙,自以为水性好,灾后五天就急着想回家里看看,可是游到河中间,被无情的洪水夺走了生命。面对巨大的灾难,麻田人民没有低头,灾后十天麻田村几百人联合行动用树木搭起了简易桥,让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进了麻田,灾后一个月麻田桥抢通简易通行。
麻田桥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黄金桥,在中央、省、市领导的关怀下,1997年8月18日,在麻田桥下游八百米处,一座长三百多米、宽九米、十二孔的预应力钢筋混凝体大桥建成通车。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挥笔题写了“麻田大桥”。当时我在县广播电视局任副局长,负责此次活动的新闻报道。那时,老百姓激动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麻田村陈老汉接受采访时的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七十年代我儿子过河时,因为没桥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八十年代建起麻田桥,在对岸种植收获粮食很方便,我家走上了富裕路;九十年代有了麻田大桥,我买上三轮车搞起了运输,走上了小康路。”
现如今到麻田的路宽敞平坦,开车不用四十分就能到达。每当我到麻田下乡时,总会不由自主地看看清漳河上两座彩虹似的大桥,望着桥上奔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心里特别激动。麻田大桥记载着麻田人民由贫困、灾难走向富裕、幸福的历程,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沧桑巨变。
见证改革历程,感受时代变迁,享受幸福生活,让人感怀,让人激昂,让人奋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