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是我们正在学习的,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员工、下属,都在学习梁家河中那让人敬佩的精神。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公司领导学习《梁家河》纪实文学心得体会。
篇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叙写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村七年插队期间,实现了由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彻底转变的经历。捧卷展读,如坐春风,掩卷沉思,倍受鼓舞。作为一名党的普通领导干部,要向习总书记那样,只有心系百姓,不忘初心,至善忘我,才能深受爱戴,不辱使命,大济苍生。
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他说:1969年1月,我迈出的人生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即使做了国家主席,日理万机,他也心系梁家河的父老兄弟。2015年春节回来,他自己出钱给相亲们置办米、面、油、肉、春联等年货,并送上祝福。他说: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领导干部,也曾经来自农村,也曾有过和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的人生经历,可是,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就忘记了当年的一切,因为他把当年的经历当作政治资本和上位的跳板,所以在他心目中,人民的利益是次要的。回乡视察,下车伊始,颐指气使,指手画脚;讲吃喝,讲排场;香车美女,灯红酒绿,“早上围着轮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就是不围老百姓的需求转,试问:这样的干部,如何让百姓亲近你?如何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你做事呢?归根结底,这样的干部,忘记了当年面对党旗宣誓的誓言,忘记了党和人民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而习总书记的不忘初心,是始终不忘自己当年做梁家河党支部书记的历史使命。始终不忘自己上大学前这段生活经历给予自己的滋养和历练。
正因如此,他才下决心为梁家河,为所有的像梁家河一样的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
伟大往往产生于平凡,梁家河的平凡生活,让习总书记有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实是传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
习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发新芽,开新花。他说:陕北插队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做一种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翻腾的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可以说,这陕北高原上父老兄弟的信天游的画面,成了习总书记后来积极进取,挑战自我,为民请命,为民造福的原动力。其实,那感觉中的“神秘”就是他为改善父老兄弟的生活条件,改变父老兄弟的生存状况,脑海中不断出现的奇思妙想,美好蓝图;那感觉中的“神圣”就是让父老兄弟过上好日子的使命召唤,动人愿景。
他想为老百姓之所想,急为老百姓之所急,无我忘我地工作,想出了一系列发展的点子,并且雷厉风行,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带领乡亲们办沼气,修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等,将政府奖励他的摩托车换了磨面机、粉碎机和手扶拖拉机,让老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切都源于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
冯友兰有“人生四重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出生于革命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能从一开始走向社会就具备了舍己为人的“道德境界”,进而升华为大济苍生的“天地境界”。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自豪,自己出生在革命的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教育,总是要我们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与父老兄弟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大风大浪”的洗礼,让他很深刻地体会到了父老兄弟的艰难困苦、深情厚谊。大爱激发大勇,让他敢于向传统宣战,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改革;大智成就大公,让他乐于向书本要知识,乐于学习先进,率先垂范,和老百姓一起体会创新学习,创新改革带来的好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生活给了习总书记更好的“修身”时机和平台,让他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和理想。同时更有了践行理想的途径。《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要向习总书记学习,修身养德,担当有为,紧跟以习总书记为首的时代队伍的步伐,不断摆正脚步,不断反思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乐于学习,心系群众,勇于创新,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不忘初心,以为民造福,大济苍生为己任,力争做一名群众信任,领导放心,自己安心的人民公仆。
篇二
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完了纪实文学《梁家河》。它记载了习总书记当年插队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描写了总书记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劳动、生活、奋斗的历程,总书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正如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开篇时所说的,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都是在延安形成的。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读完《梁家河》使我明白了人生信念如何培养——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
一是在工作中要时刻依靠群众。正如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的“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在梁家河的7年里,总书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真诚和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后来又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梁家河村民,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使得 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服务群众这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在群众的角度想工作、想问题,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
二是在工作中要时刻勇于担当。在梁家河搞社教时,近平同志在打坝治理神车沟时面对社员的争议,斩钉截铁的说“应该干”,并用朴实的语言给社员们讲道理:“锅里有了、碗里也就有了;锅里没有,碗里也没有。”这在当时的政治气氛里是要冒风险的。但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神车沟的坝就打好了,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些都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体现了总书记的担当精神。困难的工作只有干部带头,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是在工作中要始终做到矢志不渝。总书记在初到梁家河时也有过迷茫、有过退缩,也和群众有过隔阂,但在姨父和姨母的劝说下,总书记回到梁家河,以他的“团结观”作为法宝,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一方面进行着农民化的实践,一方面读书修身,不断成长、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近平同志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书,成为一名共青团员,递交了十份入党申请书,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迎来了政治生活的曙光。在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时,面对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他带队到四川取经,把村里的年青人组织起来着手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梁家河村山高坡陡,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面对大家不同意在沟口打坝的局面,他讲道理、摆事实,先做通村民威信高的王宪平的思想工作,又依靠他做通村里长者的思想工作,并跑到县城找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制定可学的施工方案,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历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看准了的事脚要矢志不渝,披荆斩棘,不到成功绝不言弃。
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懂得感恩。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总书记曾多次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乡亲,送去慰问品,自己掏钱把患病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看病,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支持建设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总书记的行动饱含大爱、饱含深情、饱含感恩之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在困境中帮助我们的人,我要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企业,它使我有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感恩同事,他们对我的支持,使我能够不断实践自身的价值;感恩群众,他们给予我包容,是我工作中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感恩师长,他们使我从柔弱小苗成长为有用之才,感恩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强的支柱和后盾。
正如开篇语总书记说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梁家河精神将永远激励我。
篇三
心之所向,虽难亦往;心之所往,虽困亦求。怀着一颗为民之心,所做之事以民为本,体现人民的福祉,满足群众的要求,一名真正的、纯粹的共产党人的追求,实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读着《梁家河》,深深为总书记年轻时所思、所做而感动,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真正让我感动,在陕北所学所悟,体现的是他的“为人”-亲、尊、实;他的“为事”-专、细、恒;他的“为民”-暖、深、准;他的“为情”-深、真、悟。
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整句话言简意赅,立意深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血性和品节。习总书记年轻之时就有这么一股劲,一种精神,让他的为人令梁家河的乡亲们所感动。亲,近也。对百姓,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都有着亲人般的感觉。回到梁家河,紧紧握住的乡亲的手,是叫出的昔日伙伴的小名,是一句句浓重地方的口音,更有“婆姨”方言的引见,因为他们是家人,更是亲人。亲人之间没有隔阂,没有客套,他根在这里,心在这里,走遍了天涯海角,也忘不了本,忘不了根,他和亲人连着心,他和群众连着根。尊,敬也。民为本,就要认可群众,团结群众,尊重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把自己当做农民,从梁家河学习“土”学问,学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不懂就问,随时请教,从尊重群众中赢得尊重,锻炼极强的生活能力,“北京娃娃行”就是群众对他最朴实的赞赏。干起活来,热火朝天,管他是冰天雪地还是寒风刺骨,任手掌磨起厚厚的老茧,都阻挡不了苦出身的人儿,“不散奸”、“好后生”是对他最真诚道德评判。实,诚也。为了改变梁家河面貌,先后四次回信挂牵乡亲们,答应过的带领大家过小康日子,信守承诺,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耐心和决心得以最好的体现。
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就最讲究‘认真’。”习总书记年轻时期就养成了干事业勤勉认真,坚持到底,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专,深也。为了给乡亲们探索新的能源,他能够步行40里路汇报,反复测量,白天考察,晚上总结,建立学习班亲自担任主讲,传授沼气技术,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可以说是真正的用了心的,不仅给乡亲带去福音,也对自己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细,精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细落小不是说只抓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了做好引水坠坝,他一方面考虑技术问题,多方请教,专业勘察,水文资料一样不少,同时,尊重乡亲风俗,考虑周密,做好迁坟动员。细致做事,细心周到,事情办成,百姓欢心,使梁家河子子孙孙都受到益处。恒,久也。扎根梁家河7年,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完成梁家河大学问。没有恒心,很难想像一个“黑五类”子弟是如何做到入团、入党,更不用说考入大学,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没有毅力,就不会完成带领乡亲建代销店、铁业社、淤地坝、沼气池,一横到底,才有今天提出的工作一件一件落实,逐步推动发展,另群众满意的要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当始终不渝奋斗的目标。习总书记的情系人民,心怀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他的的追求,也是全体共产党人的追求。深,厚也。陕北高原是他的根,培养出了不变的信念。乡亲们患了眼疾,他给联系最好的医生,掏钱为其治病;村民妻子并重,他捎去救命钱,这是对养育厚土的回馈。“我要为人民做事情,要同人民唱一曲悠扬的‘农家乐’”的情怀”。这是他曾经说的话,更体现出与群众的深厚情义。真,纯也。15岁的年龄,对于城市的孩子还要靠家里的照料,而习近平面临的政治环境和身份不容他多想与多看,只能是“逃离”出京。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提出更多的要求。即使是与现实相差很远,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读书、求知、实践从没有放弃当初纯真的理想,保持了自己的“初心”。悟,参也。在梁家河习总书记体会亲情、体会政治、体会群众、体会工作,读懂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基与源头。真正悟到了“体悟国情,懂得群众,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老百姓办好事。”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人生中重要的发展之路,也是“大学问”发源之地,值得所有共产党深思与学习。如今,我们在新思想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征程中,有新的责任、新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大学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学透,为中国石油、昆仑能源、华北分公司发展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
篇四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公司长远发展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习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近抓增长,远谋转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公司创新、转型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个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华北公司就是每位员工的家,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公司,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华北公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梁家河》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以及亲民、爱民、为民情怀。让我们体会到了习总书记与小伙伴们同甘共苦的友谊,还原了40多年前的梁家河。其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苦干实干的激情,增强了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梁家河》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梁家河》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使得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读完这本书,也更能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习总书记说:在这里他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要为人民做实事成为他的目标。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越挫越勇,不断努力付出之后的必然所得。
篇五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22年后再回梁家河,依然清楚记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亲切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后,依然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梁家河》书中的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这样的深情厚意、点滴事迹,让我们在诸多平凡小事中看到一个重情重义更具人格魅力的总书记。作为普通群众,我们要不断强化“看齐意识”,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心系群众。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求知精神
读书,始于积累,成于岁月。7年知青生活,在梁家河群众眼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读书思考。《梁家河》书中的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故事”中就有“读书修身”的故事,“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年轻的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而这样的读书学习场景,往往是在繁重劳动之后。身体上的极度劳累销不去心理上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才有经常徒步几十里借书,夜晚经常在煤油灯下看书的情景。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些由衷的话语,正是他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包括在梁家河的读书岁月中得出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求知精神,特别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读书、读好书,学习马列原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老问题。我们还要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梁家河》一书详细还原了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乡亲们打出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成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磨房等诸多壮举,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沼气专业户”,离开梁家河30多年后,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视察,还笑言自己是建沼气的“专业户”。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这块红色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这就是重视了解实际情况,注意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实干的人生态度
逆境最能检验人的品格。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忍受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作、压抑的政治生活,面对重重压力,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如饥似渴地求知,更加积极地入团入党向党靠拢,更加坚定地带领群众打坝、修沼气池,为群众做成了许多实事、好事,成了各公社争抢的“好人才”。梁家河的艰难困苦没有压垮他,反而更好的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从中我们不难理解,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句话的逻辑起点就在梁家河。没有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习近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带领大家实干苦干,就没有梁家河人的幸福生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