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是很多的老师的短板,面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写作指导课之问题诊断培训,很好的改善了问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2018国培送教下乡初中语文问题诊断培训感悟,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写作教学是众多教师的短板,往往是有想法无行动,有行动无章法,有章法无引领。究其原因是写作没有整体性设计,无序列,所有的训练只是散乱的点,无法做到连贯性、一致性,以至于学生的作文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而无真实的生活体验。2018年10月24-25日于**镇一中进行了“写作指导课”之问题诊断培训,在研修活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阅读的缺位。
阅读的缺位指的是学生没有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材料,导致学生“无处取米”而“无米下锅”。阅读是吸收,写作的倾吐;阅读是一张弓,写作是一支箭,写作是阅读的具体体现,是阅读的外化形式,它们是语文教学的双翼,两只奇葩,缺一不可。
阅读对于写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目的的阅读,阅读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书籍种类不限,阅读是为文化积淀,为语文素养奠基。一类是有目的的阅读,即写作前材料的准备。学生根据老师作文主题的指向,有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或调查或访谈,这是社会知识的获取)等资料,做到写作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写作蓄势。
二、方法的缺失。
指导有法更要得法,有效的方法指导往往能让学生的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方法指导包括课中导、评中导、改中导、思中导。
1.课中导。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既有教法,又有学法。课堂上老师针对本次目标任务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写人要抓住特点”,一个人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外貌,还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表现其内在的品质、修养等,但归结其一,要抓住其独特而与众不同的一面,凸显特点。张老师的“如何突出中心”专题训练,要求学生课前询问家中长辈有关书包的故事,这是资料的收集,课中老师与学生分别讲述“我与书包的”故事,然后由学生归结中心,忽略了材料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详略与主次分明等方法的引导,导致主题不明,写作技法缺失。
2.评中导。关注的是写作效果,既是验收,又是把关。评中导指的是学生依据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老师适时引导,给予恰当的引导性建议,使学生获得专题式提升,也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3.改中导。改中导是评的延续,关注的是语言靓化,结构布局,情感提升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写出升格作品,获得二次提升。
4.思中导。思中导是写作后的总结与提升,关注的是得与失。即学生完成所有评改任务后,针对本次写作任务(或主题)进行反思,这次写作我哪些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哪些还有欠缺,需要怎样进行补救。反观自己的作文,以获取质的提升。
三、教学评价的错位。
评改作文中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造成老师和学生针对作文泛泛而谈,顾左右而言他,主题不明,没有针对训练主题的点进行评价;老师顾及不到典型作文(优文或差文),优秀作文都有哪些方面与训练目标一致,点对点一一照应;较差作文差在哪里,哪些训练点没有写好,如何修改。
四、目标与内容的不一致性。
目标过大或者过多,都将直接导致写作内容无法完成,造成写作低效甚至无效。如能将目标分解,聚焦到一个点,使训练扎实有效,目标夯牢,达到一课一得。仝老师上“写人要抓住特点”专题时,讲解了抓特点要抓外在和内在的诸多方面,而训练了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并且分开训练,战线拉开了,训练目标与训练内容却是两张皮。
五、文本关注度不够。
文本事例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因为写作方法的获取应该来源于阅读教学,来源于教材的文本,特别是单元文本的利用,教材的文本是学生写作的“样本”和“例文”。尽量从学生已知的文本中攫取写作知识,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已有的写作经验进行唤醒:“哦,这就是我写作的蓝图”!
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预设往往非常完美,一旦有新的生成,却不能抓住得以延伸出彩,将课堂的生成最大化。因为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如何将“惊喜”转换为写作问题,体现教师的智慧。耿老师在“学习景物描写”评改环节中,两位学生在念出美文美句时,没有及时评价引导,错失教学点的生成。关注典型性不够。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的落点始于阅读,得法于阅读教学,终于作文;写作教学的支点来源于学法指导,训练于单元目标的有序作文,提升于作文后的自评互评、升格修改、自我反思,构建整体设计、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一贯制序列化写作体系。
写作教学是一项长期的需坚持不懈的教学工作,学生写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写作指导课需要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考,边探索边创新。朱永新教授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