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带来的2018年村第一书记工作述职报告,作为村第一书记,有着重大的责任,要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需要写好每一个的工作总结和安排,做好述职报告。
春去秋来,我在****旗敖勒**镇**塘村担任包联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已经近一年的时光,看着迁出地漫山遍野的柠条,再看看迁入地农民兄弟越来越幸福的日子,我觉得,和驻村工作队同志们一年来的辛勤汗水没有白流。但是,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5户13人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还很重,生态建设与管护任务还很重,村里的产业正在形成,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加强,距离我们年初制定的三年规划目标还有差距,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发现自己在村里当了“六大员”。
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
从一开始就坚持定期进村入户,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法规,原原本本地传达,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共讲党课2次,累计召开“三会一课”20次、组织生活会2次。
当好社情民意“收集员”
主动深入基层,问百姓生计负担、问百姓平安和谐、问百姓增收致富,通过有针对性的询问,真正了解民情民意,真正融入群众,累计入户走访70余次,收集各类问题及意见建议15条,解决农牧民实际困难6件。
当好经济发展“引导员”
结合旗、镇两级发展规划,我们协助村“两委”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和2018年发展规划》,牵头成立了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10万余元,租借700平米大棚1个,订购15200个成品菌棒,试行种植香菇,目前已实现村集体收入2万元。
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
对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进行重点排查,充分利用所学法律、政策知识,协助村“两委”调处矛盾纠纷8起,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当好上下沟通“协调员”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贫困户家中倾听民声、访贫问苦,积极争取单位帮扶资金,为贫困户落实帮扶资金12000元,购买鸡仔400只,修缮房屋1处。
当好智慧党建“指导员”
积极参与到智慧党建推广应用工作中,制定了“周认领、月调度”学用制度,把自己当做平台和手机APP推广应用的骨干力量,让“智慧党建”平台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好帮手。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沉下身子、融入群众,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前提。机关干部初到基层,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去干,而是要先熟悉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进村入户走访,摸清群众所需、群众所急,才能做到村情民情、致贫原因、发展思路“三清”、脸熟、路熟、田熟、人熟、帐熟“五熟”,成为进村“不问路”、到户“狗不咬”、群众“不生疏”的驻村“第一书记”。
二要上下协调、多办实事,是当好第一书记的职责。依托利用自身优势和单位优势,通过“四争三多”即争政策、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多走动、多跑路、多扶持,牵起与包联单位这根线,找准驻村和双联帮扶工作的结合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通过产业项目的强力带动和长久支撑,确保让党旗飘起来,党组织牌子亮起来。
三要长远谋划、科学发展,是当好第一书记的关键。作为第一书记,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贫困群众最缺的是文化和技能,通过有针对性地送政策和知识下乡,送技能上门,增强其发展生产的能力,彻底改变那种靠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燃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起步,就要继续把包联驻村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做实,下一步,我将再鼓干劲,把包联驻村工作做到位、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由于生态脆弱,**塘村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加之水资源严重匮乏,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迁出地留守户多是老弱病残,迁入地转移农牧民稳定增收面临严峻问题。对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争取让老百姓生活有变化,让群众成为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让贫困户和大家伙一起奔小康。
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争取扶贫资金、农村牧区房屋抵押融资、银行农业贷款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以分红入股的形式,建立香菇产业扶贫基地,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展方式和统一原料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收购,贫困户分棚种植或者自主种植“三统一分”的运行模式,辐射带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帮助转移农牧民就业。组织农民参加旗、镇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源,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三是抓好脱贫攻坚。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再次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产业扶贫优势,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能力强、具有效益优势的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得到有力扶持,增加他们收入,实现增收脱贫。
**村基本情况
**塘村与蒙、宁两省区交界,总面积8万亩,辖8个农业社。总人口646户2089人,自2009年实施生态移民转移安置工程以来,已转移607户1966人,留守户10户21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0名,共有贫困户5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